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2: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资源配置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教园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合理配置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园区整体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入手,对淮安高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一、淮安高教园区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淮安市政府立足于淮安的长远发展,满足淮安及其周边地区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本地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与江苏省教育厅合作规划建设淮安市高教园区。淮安高教园区是作为江苏省第八个“大学城”而兴建的,是淮安市“十一五”的重点工程,规划设计的总体规模为学生数8万人。2003年10月,高教园区启动运行,经过近5年的发展,目前淮安高教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等院校相继入驻,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市委党校正在建设之中,淮阴艺术学校的规划选址工作初步结束,现有在校学生近5万人、教职工2800人。园区内还建有大型体育场、大型图书馆等设施。园区内的四条大道——枚乘路、正大路、通甫路、枚皋路已经或即将开通,公交线路正在不断增加。月季花园、剑桥佳苑、怡景园、明远雅居等中高档住宅小区已建成交付使用,金榜花园、兴业花苑、天津路商业街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目前,淮安高教园区不仅成为环境优美、园林式的教育园区,也成为适合居住生活的淮安新城区。

2007年3月,淮安市将高教园区并入淮安经济开发区,使开发区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提高了经济开发区的活力和竞争力。而开发区内的富士康科技、达方电子、大同电子等大型企业的落户,也有效解决了园区内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高教园区的人才优势也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共建实训基地证明了“校企合作”、“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可使企业人才实现本地化,实现产学研、经科教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推动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共同发展。

为提升淮安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水平,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淮安经济开发区开展“招商引校”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9月同西安外国语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双方共同成立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并积极申报独立学院。学院计划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至2014年在校学生人数将达8 000人。这将是淮安历史上第三所本科院校,也是江苏惟一一所外语类高等院校。2007年12月28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正式开工建设,并将于2009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

南京大学淮安研究院以及淮安软件科技园的规划选址工作也正在进行。淮安高教园区目前已通过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评估。不久的将来,淮安高教园区将成为辐射苏北及周边地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工、贸、教一体化的平台。

二、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1.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现有高教园区的功能有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类:东莞中国名牌大学科技城,主要功能是高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北京吉利大学城、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和滨江高教园区、华北大学城、暨南大学珠海校区、温州大学城等,主要功能是高等教育和教学。而深圳大学城、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上海大学城等则兼具教学、科研、生产、销售等多种功能。我们认为,高教园区不应仅仅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密集区,还应该是知识型产业的密集区和孵化中心,是对

社会经济发展起策动、推动和引导作用的技术源、思想库和智慧中心。高教园区建设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企业和社区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方面起枢纽作用。此外,高教园区还可以是文化旅游、休闲的新型生态园区。因此,高教园区从规划开始,不仅要注重良好的硬件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而且要重视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与景观的营造,集中体现出教育城、文化城、生态城、旅游城的风姿,突破现有大学的功能,成为城市新的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消费之地。

2.解放思想,整合资源

建设高教园区,解决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高教园区的投资体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由当地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然后交由引入的高校管理使用,如省内的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二是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的还提供土地。由企业投资兴建,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参与,学校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办学,实现园区所有权与办学权的分离,如省外上海松江大学城等,三是多元化投入的方式,政府除了政策支持外,还投入一部分启动资金和办学条件,承担共建部分设施建设,将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利息,学校主要通过土地置换、银行贷款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企业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方式参与园区建设。淮安市政府在高教园区建设上应该运用市场化的土地策略。同时,以土地作资本,能使政府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

采用市场化的土地发展策略,关键是要发掘土地的潜在价值并使这些价值尽量掌控在政府手中。首先,政府要在土地价值最低的时候,一次性征足土地,不仅要征得建设大学城用地范围内的土地,还应该征得周边一定量的土地;然后,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路、桥、管线、土方等重要基础设施及前期工作的投入,并通过宣传造势等手段,拉动地价的攀升(广州大学城的土地价值至少可升到征地费的4倍以上);第三,政府将部分土地以地产开发的方式回收部分征地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大学来说,政府可允许它们将一小部分土地(例如10%或15%)拿出来进行地产开发,除向政府缴纳部分土地的成本之外,剩余获益可作为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与一般的直接投资相比,不仅政府极大降低了投资风险,大学也获得了比直接拨款更为丰厚的回报。即大学和政府是土地增值收益的最大收益者。

3.主动出击,加快国内著名高校淮安分校的引进和建设

高教园区是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对集中办学的区域,不是新建某一所大学或新举办某一类型的高等教育,而是要将全国或国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引入这里来办学。在高教园区内,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竞相展示其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优良的办学传统、成功的育人模式保持并发扬光大,将优势学科、名牌专业置入大学城,将优秀教师,尤其是名师请到大学城的教室讲台上。因此,高教园区不是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高等学校聚集的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展示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也自然展开着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淮安市政府制定的《淮安市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把积极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中远期规划。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安学院的创办仅仅作为试点。我们认为,应把争取国内著名大学在淮安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校列入近期规划。首先,淮安市政府应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尤其是北京、南京的著名大学。其次,对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学要给予政策优惠,服务周到。如,土地免费使用或低成本划拨、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

参考文献:

[1]高新发,胡赤弟.高教园区应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1):21-23.[2]李素珍.冯文全,黄育云.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0-153.[3]郑亚娟.高教园区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5-27.[4]贾少华.依靠市场、服务市场、创立办学新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4):137.[5]荆娴,郑亚娟.中美经济与管理学教育比较与启示[J].经济问题,2002,(11):91-93.[6]章新.玉溪建立高教园区的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2):26-30.

第二篇: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挥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宏观转移到关注中观和微观,在研究内容上要注重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专门研究,在研究对象上要注重对政策实施后的监测评价研究,在研究主体上要增强跨区域跨机构的协作,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

[关键词]京津冀教育;教育协同;区域教育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京津冀三地教育领域积极开展了许多协同发展实践,教育科研工作者也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那么,已有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以提高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在此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

亟需科研支撑和指导

《规划纲要》颁布?赡甓嘁岳矗?京津冀三地教育领域积极推动协同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一方面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教育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部分高校向郊区疏解工作稳步推进,教育聚集人口趋势得到一定缓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教育配套建设加快完善;另一方面,北京市积极带动和推进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初步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得到深化,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得以广泛开展。

京津冀三地在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整个推进过程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各教育协同主体(包括三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等)都在在边实践边摸索的过程中,亟需科研的引领和支撑。

这主要是因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缺乏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虽然《规划纲要》以及三地政府关于贯彻《规划纲要》的意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顶层设计,还分别设定了2017年、2020年和2030年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但是具体到教育领域,三地教育如何实现协同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什么,如何发挥教育在协同发展中的引导性作用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和论证。

而且,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与“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存在许多差别。“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都是“扁平化”结构,而京津冀区域是一种“双核极化”结构[1];北京作为首都,京津作为直辖市,而河北是省级区域,三者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等;“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推动,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的目标主要在于共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还需要服务于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这些差别说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推进不能照搬“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的经验。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走向规划实施的关键阶段,如何立足于建设新型智库,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纵深推进出谋划策,成为教育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育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重大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战略,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随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走向实践推进,研究的重心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移。如果研究仍然止步于对发展战略的探讨,则研究将停留在表层,无法加强对实践的指导。

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多数是笼统地探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而深入探讨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对策较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需要分门别类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目前,对各级各类教育办学主体而言,推进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方向不够明确、路径不够清晰,是阻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重要原因。

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政策的前期研究,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对政策或项目实施后的监测和评价较少。京津冀三地教育领域开展了许多协同发展项目,出台了不少政策或行动计划。例如,北京市启动了许多疏解教育功能的项目。这些项目或政策的成效如何,面临哪些阻碍,还需要哪些后续支持,获得了哪些经验与教训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追踪研究。

在研究主体上,已有研究更多是单个地方、单个部门开展的独立研究,而跨地方、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研究较少。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需要对三地的教育发展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深入了解。因此,有必要协同三地的教育科研力量,调动跨部门合作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进行思辨研究,而基于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较少,比较研究也较少。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对三地教育发展的现状、差距与需求等有清晰的了解,对阻碍教育协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有准确的把握,这些都有赖于开展扎实的实地调查,有赖于对三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

三、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未来研究需要从上述五个方面做出改进,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提高科研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的支撑和指导作用。

第一,降低研究重心,多做一些落地的研究。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涉及多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多种相关利益主体的深层次教育变革[2]。促进要素和资源的自由流动,深入推进教育协同发展,不仅依赖于教育领域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大程度上掣肘于土地、财政、人事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因此,在中观层面,可以加大对有利于教育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在微观层面,可以深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学校,了解它们的协同发展需求。

第二,进一步聚焦研究内容,多开展专门针对某一类型或层级教育的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协同发展中面临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基础教育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承接地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人口合理分布;职业教育需要对接产业需求,在京津冀范围内进一步深化产教对接;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高等教育对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贡献能力。基于三者的不同特征,有必要针对某一类型或层级的教育进行专门研究。

第三,加强对教育协同发展项目的监测和评价研究。《规划纲要》分别设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分别是到2017年要实现“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要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到2030年要实现“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那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际是否与政策设计相一致?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存在哪些问题?为了顺利实现规划目标,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依赖于政策监测与评价。另外,北京市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功能疏解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经验和模式可以总结,疏解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被疏解的教育功能如何与承接地实现融合发展?京津冀三地开展的大量教育合作项目,是否真正落地并往前推进,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哪些问题,需要哪些体制机制的创新等?这些都是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并能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或改进提供依据。

第四,重视以“协同”的方式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3]。京津冀教育协同,涉及到“三地四方(另一方是中央)”的利益和需求。只有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研究,才能将研究基石建立在“三地四方”的共同利益基础上,而不是“自说自话”。需要注意的是,协同研究重在研究前期对研究主题的共同确定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充分沟通和交流,而不仅是研究后期成果的合作发表或出版。建议“三地四方”定期共同设定研究主题,整合科研力量共同开展研究,加强研究过程中的研讨与分享,建立以共建为前提的研究成果共享机制。三地可以互派科研人员异地挂职或互访,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同时,加强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数据集,搭建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第五,在文献研究和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多开展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就实证研究而言,研究者不能停留于通过书本或文字来了解京津冀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差异,而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京津冀三地教育发展的真实状况,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访谈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等,了解他们在教育协同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与需求。就比较研究而言,可以梳理和分析国外大都市圈发展过程中教育协同发展的经验、世界发达城市教育功能疏解的?验、国内“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协作发展的经验、京津冀区域其他行业协同发展的经验等,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N].人民文摘,2014-05-01.[2]范恒山.发挥教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基础先导作用[N].光明日报,2017-04-25.[3]桑锦龙.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实践智慧――读《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策略研究》有感[N].中华读书报,2017-03-08.(责任编辑 郭向和)

第三篇:广西园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广西园区工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17日

“十一五”时期,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先后出台了《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产品作优的措施。五年来,广西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增加值2585亿元,数倍于“十五”。“十一五”期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已达10个。

一、“十一五”工业园区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和发展规划工作不断加强,园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一些重点产业园区,在体制、机制、政策、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各方面得到自治区的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增强。

(一)园区建设取得突破,集聚功能得到强化,支撑工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广西各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迅速扩充产业承载空间,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全区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企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十一五”期间,2004年清理整顿后保留的2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开发区)得到巩固和发展,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和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务院批准,60个工业园区被确认为自治区A、B类产业园区。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各工业园区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以道路、港口、水、电、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及供能、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和智能化程度高的楼宇厂房建设,促进工业园区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仅2008年至2010年,自治

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463亿元,数倍于“十五”时期。

工业园区成企业投资的热土。各工业园区采取各项措施积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实行规费减免、保障项目用地、建立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机制、保障电力供应、鼓励投资兴建工业标准厂房、改善通关转关管理等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至2010年,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3737个项目,其中签约内资项目有3410个,项目投资额为2837亿元,而外资项目有327个,项目投资总额为34.6亿美元。目前,入驻37个重点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已超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578家。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重点产业实力增强。一批跨国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到全区的工业园区投资,如中国石油、国投电力、印尼金光集团、新加坡来宝集团、中粮集团等特大型企业先后进驻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可口可乐、丰达电机、培力药业、八菱科技的大项目相继落户于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服务企业成效显著。各工业园区争创一流园区,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把服务企业作为第一职责,建立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服务机制,不断深化拓展服务企业活动,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破解贷款难题,鼓励和扶持投产企业积极增资扩股和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把企业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通过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园区工业健康发展。

(二)园区工业加速发展,贡献倍增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10个工业园区中,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超400亿元,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玉柴工业园区、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达到332亿元、288亿元、192亿元、182亿元。园区工业高速增长,成为广西工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从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看,2010年完成增加值861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6%。增幅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快5.7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8.0%,拉动50.7个百分点。37个园区中,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番的有31个,其中17个翻2番以上。2010年总资产达到2485亿元,比2005年增长3.0倍,年均增长32.1%;实现利税242亿元,比2005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38.0%;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

(三)园区发展重点突出,布局优化

目前,全区工业的投资项目大部分在工业园区内实施。“十一五”期间,各工业园区突出抓好承接产业转移,既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也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转移到沿海发展的产业,以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7大产业为核心,以建材、电子信息、造纸与木材加工、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修造船及海洋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北钦防崇沿海沿边横向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石化、电力、钢铁锰业、糖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梧贺玉贵河百横向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优先布局有色金属、机械、电力、锰业(林产林化),加快发展建材、医药、食品、蚕丝绸等产业,南来柳桂经济带的园区重点布局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钢铁锰业、有色金属、高新技术、糖业等产业。园区工业对广西工业发展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特色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十一五”末,全区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如柳州市柳江新兴工业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平果工业区的铝工业园、宜州经济开发区的茧丝绸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的电子产业园、玉林市福绵服装工业区、梧州工业园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等。一些重点园区精心打造的“区中园”和“园中园”特色鲜明,如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物制药产业园、电子信息及IT软件产业园、光电科技产业园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广西北海工业园区的北海电子产业园。特色园区和产业园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加强产业协作配套,积极引导主导产业的上下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2010年,工业园区前十大制造业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制造业。

助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主战场。以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四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北海出口加工区、广西北海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产业,大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大项目及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项目,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深化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服务的水平,加快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和完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积极营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金融、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创新资源集中聚集的示范载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个工业园区内,2010年共有高科技工业企业196家,比2005年增加75家,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9.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0亿元,是2005年的3.0倍。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态势蓬勃,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5亿元,比2005年翻4.5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4%。其中对全区出口贡献最大的行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二、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尽管“十一五”时期园区工业发展保持了良性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从主要园区反映的情况看,大家重点关注问题主要是园区管理机制、资金、用地指标和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从园区工业在整个广西工业的作用和地位看,我们认为,产业层次较低、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障碍是园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产业层次仍较低

“十一五”末年,37个重点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前的八大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八大行业合计占园区工业的69.3%。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仍接近九成,而高新技术产业只占10.5%。37个园区中,23个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占比在5%以下,其中11个园区无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低端产业领域或产业低端。大部分工业园区由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企业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较低,多数企业从事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园区产业特色不鲜明,行业集中度低,园区骨干企业不突出,缺乏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37个重点工业园区中,年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4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41家;成本费用利润率20%以上的仅占企业总数的5.2%,利润率1%以下或亏损的企业占了43.2%;企业人均创利1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0.7%。三是大部分园区经济密度比较低。2010年,37个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21.9亿元,只有玉柴工业园区等3个超过百亿元,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仅广西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科技部提出的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100亿元的标准,有12个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不足10亿元。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园区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转变发展方式面临诸多障碍

“十一五”时期,各工业园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转方式调结构不但受到高耗能行业产能比重过高等结构性限制,而且还面临着财税体制、资源价格管制等体制性障碍。全区过多依靠能源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节能减排的体制性保障尚未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改革亟待破题和推进。目前,园区高能耗项目投资比重

仍比较大。2010年,37个工业园区的投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竣工及在建项目中,石油加工、化工、非金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能耗行业累计完成投资占工业的比重接近四成。现阶段的投资结构将固化未来几十年的产业结构,对全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十分不利,对全区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

三、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区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后,在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以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等推动下,园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我们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更加高标准地安排生产和投资,并在惠民生方面做好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具体要求,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布局。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配套和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引进和园区管理体制,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为此,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一)以四大高新区为重点全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集聚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到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四大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全区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外来企业向园区转移研发中心,努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推广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经济中的比重;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资源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难题,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深入基层为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二)以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更多地考虑园区产业特色定位、集群集聚发展和配套服务的优化完善,进一步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园区朝着产业高端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就业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提升。不断顺应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增强园区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围绕全区支柱核心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推动千亿元产业向园区集聚。加速重大技术和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逐步使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提高园区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计划地将县域散乱的工业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改善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促进企业之间共享基础设施,建立起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要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以促进竞争力提升,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发展,为培养本地下一代有竞争力的企业做准备。

(三)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政府应将促进产业联系作为服务企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为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创造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制度创新帮助创业者向专业化发展,促进企业间的劳动分工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政府应努力破解土地、资金、规划、环评等难题。优先考虑循环经济项目、优势项目,对入园企业建设用地单位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等有明确要求,坚决杜绝小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已经入园的企业,通过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工业厂房,提高公共设施的共享覆盖面,降低非工业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节约用地。对占地多、长期不达产造成土地闲置的项目,通过回收、清理、置换等多种措施重组整合,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以保证园区的发展。在征地过程中,要妥善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针对资金制约园区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采用股权融资、证券融资、项目融资以及国际金融贷款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民间资金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工业园区发展指标设计方面,在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值、增加值等数量指标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内在竞争力、投资密度、经济密度、发展可持续性等质量指标。

此外,政府的其他服务工作也必须跟上,如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园区企业员工出门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第四篇:浅谈铜仁市太极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铜仁市太极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李 洪

摘要: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发展,随着西部开发健身思想不断传入铜仁市,“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实施,太极拳的发展也日期完善。虽然在太极拳的普及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在学校、社区、单位职工中等都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铜仁市太极拳开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推广铜仁市全民积极参与练习太极拳。

关键词:太极拳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前言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出发,于1995年10月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全社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铜仁市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从人类健康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类自我保健的世界。而人类自我保健的手段中,最卓有成效的,首推融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为一体,代表东方文化智慧结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对策进行探究,以求使铜仁市群众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并积极参与练习太极拳。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市一中、铜仁地区民族中学、铜仁市一完小、铜仁市二完小、铜仁市鸿洲武术学校、铜仁市东寺山文武学校和铜仁市社区中太极拳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李成银的《中华武术研究》、张宝银的《农村太极拳现状及思考》、袁尽州的《我国西部城市居民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催永生的《论太极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雷国飞的《浅析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等为本文提供了详实的依据。2.22 访谈法:

访问了铜仁学院徐旭老师、铜仁学院附中扬进老师和一些在太极拳方面对铜仁市有积极影响的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本文提供了依据。

2.23 调查分析法:对调查的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市一中、铜仁地区民族中学、铜仁市一完小、铜仁市二完小、铜仁市鸿洲武术学校、铜仁市东山寺文武学校和铜仁市太极拳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3 结果与分析

3.1 铜仁市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3.11 各学校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3.111 高校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目前铜仁市有两所高校,一所是铜仁学院、另一所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学院是铜仁最高学府,师资力量是铜仁最强的,开办有体育系,对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现有体育教师20多名,其中有武术专职教师3人(徐旭教授、阳家鹏硕士研究生、扬兴高讲师),在校体育系学生300多人。体育系开设有太极拳课,教师也很认真,但是,由于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差距较大,教师难以做到掌握和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全过程,再加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学生的自学的气氛差,课后几乎没有学生演练太极拳,只是教师单方面认真,学生不配合。特别是近几年来学生的气氛越来越差。根据本人对近4年来的体育系毕业生太极拳熟练情况调查,结果是:30%--40%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演练二十四式太极拳,60%--70%的学生都不能独立演练二十四式太极拳。铜仁学院的其他几个系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太极拳传授的教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进行。长期以来按照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差,起点低,太极拳仅仅12个课时(其中还包括考试的两个课时),二十四太极拳有24个动作,动作较多,大多数学生在中学从未学过太极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每个自然班均有30人以上,因而教师难以做到掌握和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全过程,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不浓,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在武术课结束不久,即将所学的内容忘掉了,学后效应较差。因此,近两年来,太极拳在这两所高校里,除铜仁学院体育系之外,太极拳的教育内容,不论是教材内容上的选择,还是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太极拳被形式化,有大纲规定,有教学内容,有教学计划,无人教,无人学,再加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武术教师这一块比较缺乏,严重影响太极拳的开展。3.12 武术学校的现状:

铜仁市有鸿洲武术学校和东寺山寺文武学校,其规模和档次较低,稳定性较差,规模、数量和辐射能力都不能满足太极拳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两所学校主要是传授跆拳道和散打,重视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太极拳的健身运动的普及。3.13社区太极拳的开展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现阶段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住宅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住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铜仁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有:火车站广场、锦江广场、河宾公园、花果山等地,但是演练太极拳者几近为零,偶尔有一两个都是老年人,大多数成员都是以大众健身操的形式练习。由于铜仁市开发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活动场所虽然有一些,但是场地设施不足情况比较严重在加上太极拳健身思想传入铜仁市比较晚,在社区居民中太极拳演练者,廖廖若晨星,或者几近空白,居民对太极拳的健身效果,片面地认为劳动等于锻炼,居民不了解太极拳的技击功用,简单地认为其是“手舞足蹈”,居民对太极拳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大都茫然不知,有空闲时间居民们多数是以麻将、赌博和其他形式度过,加上中年人的社会应酬多,作息时间无规律,家务劳动繁重和对体育的需求不足等,中断可能性比较大。

3.2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对策研究 3.21充分发挥太极拳传播媒介的鼓舞作用

铜仁市的工人、农民、学生等,对太极拳健身的意识程度低和参加演练太极拳的意识薄弱,是制约铜仁市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太极拳的宣传,可以转变社会、城市居民、工人、学生等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活动观念,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演练太极拳,促使群众认识太极拳运动的重要性及健身价值,了解太极拳运动的原理,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内容和具体方法,提高太极拳运动的科学性,推动全民太极拳健身计划的实施,宣传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宣传栏、专题讲座,政府或有关部门应采用各种形式组织太极拳比赛等尤其是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中传播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媒介,并具有直关性、趣味性的特点,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广泛传播太极拳知识,提高铜仁市全民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功能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练习太极拳的意识,激发群众参与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这无疑对促进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有积极作用。3.22 太极拳在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对策

学校体育与太极拳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是学前体育和学后体育的过度阶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抓好铜仁市学校体育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太极拳运动,不仅能促进他们身心的正常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而且能培养他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发展运动能力,为终身从事演练太极拳,维护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1 太极拳在高校的发展对策

铜仁学院是一所师范院校,决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到铜仁各级各类学校教书,只有少数学生外出工作和到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为铜仁的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铜仁各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抓好铜仁学院的太极拳工作是提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体育系的太极拳工作。首先从学生的学习气氛入手,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铜仁学院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浓,自学、自练意识差,只是上课时间教师教的时候学一点,课后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几乎为零。因此,有必要让少部分教师和学生到其他学校观察、学习那些学校学生的学习气氛。借此带动全校学生积极、自觉地俩系太极拳;其次,铜仁学院虽然有体育系,但是没有武术专选,前几年只有田径和篮球两个专选,从2005年起开办有健美操,但是停办了田径。武术、太极拳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有必要开办武术专选;再次,由于硬件环境差,设施不够,造成下雨和刮风没有场地上课,严重阻碍了学生参加太极拳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学校、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大硬件环境的投资,改善硬件环境的设施,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外学校还应大力宣传太极拳的健身和功能,体育教师应利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和下雨天学习、认识太极拳,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版一期太极拳知识专刊,使太极拳知识、功能、作用人人皆知,每周利用两次的课间操时间让学生们练习二十四式太极拳,定期举行有奖的太极拳比赛活动,为学校培养太极拳师资人才打下基础。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比较庞大的,由于经济、文化、教学时数的影响和教师的缺乏等,只开设了篮球、田径排球等课,而没有开办太极拳课,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在铜仁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因此,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太极拳课也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们毕业后终身从事演练太极拳打下基础。3.222太极拳在武术学校的发展对策

铜仁市的两所武术学校(东山寺文武学校和鸿洲武术学校),规模、档次低,环境比较差,稳定性差,传授的内容是散打和跆拳道,重视武术技术的提高,轻视武术健身的普及。因此,东山寺文武学校和鸿洲武术学校,应改变办学的模型设计,把太极拳作为传授内容之一,使学生们毕业后能够到社会上指导太极拳。3.223 太极拳在中、小学的发展对策

铜仁市的中、小学。第一,由于受到过去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整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过着紧张、压力的生活忽视了健身、健心方面的知识。太极拳“贵自然,陶治人的和谐观念”求虚静、放松、修心融健身为一体,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在中、小学传授太极拳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第二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是传授的主导者,所以缺乏太极拳教师在中、小学开展太极拳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年的假期间应该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学校进修太极拳,让铜仁市中、小学的太极拳积极开展起来。

3.23 铜仁市社区太极拳的发展对策

3.231 加强铜仁市社区太极拳运动的组织管理

全民健身计划和群众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是政府宏观领导,社会多方面支持,全民共同参与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使铜仁市太极拳健身运动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就必须建立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地方法力制度,才能大力推动铜仁市全民参与太极拳健身运动。由于铜仁市开发比较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城市社区太极拳运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严重阻碍了铜仁市群众太极拳工作的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全国太极拳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铜仁市政府应加强对铜仁市群众太极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群众太极拳工作在铜仁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加强群众太极拳工作的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与卫生、文化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在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建立起形式多样、高效的群众太极拳服务体系,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程度的不同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太极拳运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从事太极拳运动的需要。3.232 进一步改善铜仁市太极拳活动的硬件设施

太极拳运动场所设施对社区成员开展太极拳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公园、河宾、体育场、广场等都有利于太极拳的开展,一般居民新区居民楼群等都应考虑成员参加太极拳运动的场地,并应设置运动场所。铜仁市公共体育设施,场管、场地建立比较落后,学校、机关、单位的体育实施、场地未向群众开放的比例较高,社区成员的健身条件差,在西部打开发的大好形势下,铜仁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政府部门应考虑社区成员健身的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体育设施,场管、场地的建立,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居民小区改造建设过程中,对体育设施、场地配套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社区成员太极拳运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对学校、机关、单位的体育设施、场地通过地方立法,以各种形式向群众开放,为群众太极拳健身创造良好的条件。

3.233 提高铜仁市太极拳指导人员的业务水平

随着西部大开发,铜仁市经济、教育、文化日益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太极拳活动成为必然的趋势,太极拳广泛深入地开展,有组织的群众太极拳健身运动越来越普及,群众对科学锻炼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铜仁市太极拳指导员奇缺,而且水平低,素质较差,远不能适应全民太极拳健身计划的需要。所以在铜仁市应加强太极拳指导员的培养,提高太极拳指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根据当地条件,解决太极拳指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较低的实际问题,调动起太极拳指导员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太极拳指导员的作用,科学有效地指挥社区成员从事练习太极拳。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铜仁市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造福群众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事关铜仁的发展以及铜仁群众的健康精神面貌,通过分析讨论表明,太极拳运动可以在铜仁市全民健身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在铜仁市大力推广和普及。4.12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种集健身、娱乐、健心、修养性、求和谐为一体的形之有效的健身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练习,可以使人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拳,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心理和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中、小学开展太极拳,可以缓解中、小学生学习的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武术学校开展太极拳,有利于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好地从事太极拳运动并指导他人练习太极拳;在铜仁市开展太极拳为提高全铜仁市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发展和振兴铜仁经济作出贡献。4.13 铜仁市师资力量、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社会指导员的水平,阻碍了学生和居民等,参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师资力量和社会指导员的建设,加强学校和社区场地设施建设,为学生和社区居民参加太极拳运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4.14 铜仁市的太极拳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宝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对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铜仁市太极拳面临的现状是总体水平低,同时存在不平衡。从铜仁市政府来说太极拳改革、发展是很重要的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提高太极拳健身意识,建立太极拳运动方式,加强太极拳文化建设,培养太极拳人文精神的目标,全面实现铜仁市太极拳健身计划。因此,铜仁市太极拳的改革发展前景是美好的。4.15 铜仁市居民对太极拳健身意识不高,对待太极拳运动的态度不够重视,再加上社区太极拳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应引起重视,中年人工作负担重,社会应酬多,作息时间不规律家务劳动繁重和主观上对太极拳的需求不足,参与动机不强,中断的可能性很大。政府、社会单位应高度重视中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中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4.2 建议

4.21 太极拳练习对场地和服装的要求不高,且受季节、时间的影响较小,花钱不是很高,易于开展,特别是在学校、基层单位等,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广泛地开展太极拳健身,可以起到投入少,收效大的明显效果,因此,建议社会各界都能因地制宜的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

4.22 在铜仁市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建议加大太极拳的宣传力度。广泛的开展太极拳运动,发挥太极拳的优势,将有利于铜仁市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实施,有利于增强群众素质,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增进交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4.23 铜仁市社会太极拳指导员数量极少,并且年龄大,学历整体偏低,专业知识较低等问题存在,严重阻碍了铜仁市太极拳的发展。因此,建议铜仁学院和其他高等体育院校应加强社会太极拳指导员的培养,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非专业高校学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铜仁市社区太极拳获得新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李成银 中华武术研究 [M].银河出版社2003年版.[2] www.xiexiebang.com 太极拳与民族传统

[4] 张宝银 农村太极拳现状及思考 [J].中华武术期刊.2007年第10期 [5] 周之华 武术 [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版第二章 [6] 许豪文 运动生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上版147—149页 [7] 袁尽州 等我国西部城市居民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J].体育科学.2003年9 期 74-76页

[8] 雷国飞 浅析太极拳发展现状及对策 [J].攀枝花出版社

第五篇: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十一五”以来,全县科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发展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科技成果应用推广

为重点,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6%。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沿山冷凉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县财政资金投入发展的重点产业扶持。起,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实施了四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以农科院蔬菜所任爱民主首的6名专家常年驻点,技术服务我县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及时采纳省农科院专家提出的“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建议,建造双孢蘑菇栽培专用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是日光温室造价的1/2,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栽培面积从的5万平米扩大到目前的 100万平方米,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措施,并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引进新品种42种、新农药21种、新技术36种,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材11本,印发30万册。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达到7049座、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从起,先后参加实施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

下载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淮安高教园区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秀巍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

    宁夏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简述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和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还存在基础条件差、发展规模小、模式和品种单一、管理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和困难......

    宁夏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林下经济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荫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随着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乐民......

    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结合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对策。关键词:WTO 中国建筑业 发展对策Abstract:After Chi......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在这个感恩的世界,我们要感激生育我们的人给与生命的体验;感激抚养的人使我们不断成长;感激帮助的人使我们度过难关;感激关怀我们的人赐......

    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范文大全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 柏乡县柏乡镇中学 王立川 王利环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