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经济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这表达了全省万人民的心声,明确了江西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出了各级领导干部应肩负的历史责任。现在,江西加快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采取过硬的措施狠抓落实。江西要崛起,首先经济要崛起。如何实现江西经济的崛起,最近就此作了一些初浅的思考。
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形势分析
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一是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不会逆转。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全面竞争立体化、规模竞争垄断化、无情竞争两极化的形势下,大企业、大集团面对日益激烈的强强竞争,为谋求全球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打破国界和地区界限,以实现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的最佳组合。江西处在承东启西的有利位置,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又具有投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这对我们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十分有利。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有利于加快发展。中国在政治安全、政策安全、诚信安全、利益安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开放的中国更开放,繁荣的中国更繁荣,稳定的中国更稳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投资机会,已经越来越被投资者所看好。三是江西已经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浓烈氛围。省委、省政府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系列教育活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最重要的政治环境、思想环境和经济环境。现在全省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气兴旺、经济景气度明显提升,再加上区位、资源、创业成本、市场容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必将使投资者以更快的速度进驻江西、投资江西。可以预言,未来—年,将是江西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迅速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
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加快经济接轨的重大历史时期。从国内来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出于提升自己在全球、全国的竞争地位等切身利益考虑,想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超越和领先对方,必然要打破地区界限,实行产业转移,把制造基地放到信誉好、社会安定、交货期有保证、投资成本低、有足够熟练工和智力的地方。而江西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在这些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地区。从国际来看,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无论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产品、技术、市场、资金,以及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决策思维、竞争方式都必须更快更直接地与国际接轨,更快地融入市场经济,更直接地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的分工、合作与竞争。
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现在无论是全国还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哪个地区工业化进程快,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这说明江西已经把工业经济摆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从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转向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大开放已经成为江西加快发展的主战略,无论是一产、二产、三产,还是城市建设、社会事业,都在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江西已经走出了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时代。三是从经济地位徘徊状态转向中部地区崛起。在前一轮的竞争中,江西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人均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处于华东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锅底”。但现在江西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了大幅度提升,正在从中部地区拉出一条类似于股市的阳线。更为可贵的是,现在江西人少了暂时落后的拘谨,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信心越来越足。
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实力和地位重组的重大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大改革,对内对外的大开放,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必然带来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特别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实力,优势和地位的重组。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加剧,经济的不平衡性在扩大,差距也将随之扩大。昔日的辉煌不等于今后的辉煌,昨日的弱小不等于明天的弱小。在新的竞争和挑战面前,只要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增强实力,赢得地位,创造辉煌。
二、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客观无情的竞争现实。机遇稍纵即逝,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必须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一是抢占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的制高点,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创新,形成本地区每个企业“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机制。机制体制上的领先是一个地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机制与体制活力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实力、潜力、爆发力的不同。这种差异的本质核心,体现在是否真正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我要发展”的机制与体制上。机制体制不同,发展也不同。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格局的发展,体制与机制上的差异还将导致一个地区的兴旺和衰退,必将导致人才、产品、技术、企业聚集和客商的巨大反差。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求创新,就会在优胜劣汰的无情竞争面前败下阵来;如果我们不打好改革攻坚战,着力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实际性进展,就会错失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抢先一步建立有利于增强活力,激发动力的机制与体制,就会丧失原有的经济地位。所以,我们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取向,活化机制,改革体制,增强“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是抢占与国际经济接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在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法制环境上,又利用他们的招商引资网络来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做特,就是全市各类开发区要注意产业的适当分工,做到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形成产业的特色和集聚优势。做优,就是要优化工业园区的机制体制,优化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工业园区要真正按照精干、高效、务实的原则设置机构,建设新的机制体制,努力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三个一”的服务水平,使客商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要采取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等多种务实性的办法,真心实意帮促投资者尽早开工投产。
⒉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化运行机制为保障,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国际化、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有爆发力的企业集团,构筑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决定未来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有长远后劲和爆发力的企业集团的多少。在无情竞争两极化、规模竞争垄断化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拳头产品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极。要促使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壮大,一是要夯实企业集团裂变扩张的基础,在产品、技术、机制上真正形成独特的优势。二是适应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竞争的格局变化,强化企业集团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创造条件,不失时机推进生产经营、贸易经营、资本经营最大化,自我裂变扩张、合资嫁接扩张、联合兼并扩张最佳化。
⒊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配套延伸,培育壮大一批有技术含量和比较优势的高新产业群,构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增长极。产业结构的集约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实力所在,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极。要促使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壮大,关键要坚持“四有”: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坚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定位。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一方面,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培育与发展知识经济竞争的前沿产业;另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二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有机制创新为保证,真正形成“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活力机制。三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有一流的创业发展的环境来集聚。推动学科带头人与市场开发带头人的对接和互补,形成以高新技术创业园、重点骨干企业、民营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孵化的有效载体和空间,完善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育的政策,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与责任体系。四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突破。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大公司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他们落户本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他们落户本地区低成本扩张发展;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主导产品,组织本地企业为他们搞好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一批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配套的产品群。
⒋以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旅游、商贸为重点,构筑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新兴第三产业在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繁荣市场,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集约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和明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级。要促使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壮大,一是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培育道桥经济、“假日经济”,大力发展新兴商贸业,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研究旅游消费心理,提高旅游产业的组织程度,加强旅游产业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不断推出旅游精品,营造旅游特色,打响“旅游品牌”。三是积极培育会展产业,把会展与经贸、旅游、文化、体育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拉动消费,扩大需求。四是加快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产业。
⒌以个私民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要做强做大。个私民营经济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的经营扩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本增值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极。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冲破不合时宜的各种条条框框,放手发展,把个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同等对待,做到六个“一视同仁”:在嫁接、改造国有中小企业上一视同仁;在金融服务、信贷支持上一视同仁;在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上一视同仁;在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上一视同仁;在税费减免、扶持发展上一视同仁;在舆论宣传、营造环境上一视同仁。二是要加快个私经济工业园建设,为个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三是鼓励和引导个私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五、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穿衣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也不可能改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农村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致富问题。农民富裕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如何富裕农民,关键是在四个方面加以突破:一是在实施村党支部书记“双带”致富工程上有大的突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因此,要把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加快发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要选好人(村支书),选好“双带”致富项目,选好对接服务方式、内容和渠道,选好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努力形成一大批户均年纯收入万元以上,带动户以上农民致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在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上有大的突破。要采取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特别优
惠等措施,着力抓好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其裂变扩张,形成实力群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主动与海内外的农工商企业,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市场引导下,围绕订单,发展高效农业和特种农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金、外来企业、外来人才参与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在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上有大的突破。要以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利于改善对内对外招商环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好重点镇,使生产要素有序集中,加快发展城镇产业,不断扩大城镇经济规模;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稳妥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吸引工业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吸引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要切实发挥城镇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在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上有大的突破。富裕农民,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也在于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要加强组织程度,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培育致富“种子”工程。要主动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拓宽劳务输出渠道。要简化手续,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最大的便利和有效的服务;要着力培育农村商品经纪人,一方面使他们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加快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大批农村未来的劳动力通过升学这条渠道,跳出“农门”,成为知识型的建设人才。
六、切实加强和改善经济工作的领导
开创我省经济工作的领导,根本的问题在于加强领导,改善领导。
⒈善于引导。现代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者素质的竞争,是决策思路的竞争。一个地方领导者的抱负、眼光、水平、能力和实干精神如何,事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国际国内你追我赶日趋白热化的激烈竞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对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实施正确引导,明确主攻点,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当前,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始终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强做大工业,调整优化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⒉善于鼓劲。领导者的责任,不仅要身体力行,敢于攻坚克难,而且要始终注意激发、保护好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近两年来,我省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去年,全省经济发展实现了近五年来第一次两位数增长,生机勃发的江西,迈开了加快发展的大步,积蓄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势能”。这是我们争取更大发展的坚实平台,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了信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现在全省人民思发展的愿望特别迫切,谋发展的意识特别强烈,抓发展的干劲特别高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气可鼓不可泄,势可扬不可衰。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难得发展氛围和发展势头,千方百计巩固和发展这种氛围和势头,乘势而上,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劲头鼓得足足的,把发展的氛围搞得浓浓的,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劲头调动到加快发展上来,使全省上下都聚焦事业、聚焦发展。对如何加快发展可以有见解,对要不要加快发展不容许有杂音。要通过鼓劲,在全省上下强化事在人为、负重奋进意识,强化开拓进取意识,强化勇争一流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有志者事竟成,从而对加快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⒊善于加压。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活力。面对地区与地区之间日益激烈的无情竞争,我们一定要敢于与勇的争,同强的比,向高的攀,确立一个自我加压、敢于向自己的潜能挑战的经济发展目标,使全省上下形成一种催人奋进、勇于争先的强烈的进取状态,在坚持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做到能快则快,能好则好。目标高远,敢于向自己的潜能挑战,敢于超越,就能催人奋进,激发动力和活力,激励群众创造性工作。我们既要纵向比,看到成绩,增强信心,更要横向比,看到差距,自我加压,赶超先进。今年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总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等。这一目标是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相适应的,是与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竞争形势相适应的。这一目标也是有信心、有条件、完全能够实现的。要看到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数还很低,这既是我们在发展上的差距,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看到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条件也是有可能的。全省各地也要立足全局,面向竞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确立自我加压、与自己潜能挑战的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不能迈小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开门一看有退步,更不能盲目乐观、自我陶醉、固步自封。
⒋善于服务。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寓领导于有效的服务之中。一是要搞好环境服务。在营造硬环境方面,当前要着力推进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供用电、信贷融资等问题;在营造软环境方面,要围绕企业,面对现实,特事特办,实事实办,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降低负担。在招商引资中,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指定领导包干制,审批事项代办制等。二是搞好政策服务。重点是提供决策及信息服务,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企业想什么,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帮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决策有谱,服务有力。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各级政府要围绕企业,千方百计牵线搭桥,为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合资嫁接,发挥政府独特的作用。四是搞好人才服务。要降低门槛,
第二篇:关于经济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这表达了全省万人民的心声,明确了江西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出了各级领导干部应肩负的历史责任。现在,江西加快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采取过硬的措施狠抓落实。江西要崛起,首先经济要崛起。如何实现江西经济的崛起,最近就此作了一些初浅的思考。
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形势分析
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一是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不会逆转。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全面竞争立体化、规模竞争垄断化、无情竞争两极化的形势下,大企业、大集团面对日益激烈的强强竞争,为谋求全球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打破国界和地区界限,以实现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的最佳组合。江西处在承东启西的有利位置,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又具有投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这对我们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十分有利。二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有利于加快发展。中国在政治安全、政策安全、诚信安全、利益安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开放的中国更开放,繁荣的中国更繁荣,稳定的中国更稳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众多的投资机会,已经越来越被投资者所看好。三是江西已经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浓烈氛围。省委、省政府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系列教育活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了最重要的政治环境、思想环境和经济环境。现在全省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气兴旺、经济景气度明显提升,再加上区位、资源、创业成本、市场容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必将使投资者以更快的速度进驻江西、投资江西。可以预言,未来—年,将是江西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迅速崛起的重要历史时期。
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加快经济接轨的重大历史时期。从国内来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出于提升自己在全球、全国的竞争地位等切身利益考虑,想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超越和领先对方,必然要打破地区界限,实行产业转移,把制造基地放到信誉好、社会安定、交货期有保证、投资成本低、有足够熟练工和智力的地方。而江西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在这些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地区。从国际来看,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无论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产品、技术、市场、资金,以及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决策思维、竞争方式都必须更快更直接地与国际接轨,更快地融入市场经济,更直接地参与国际国内经济的分工、合作与竞争。
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现在无论是全国还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方式都有了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哪个地区工业化进程快,哪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以工业化为核心,这说明江西已经把工业经济摆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从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转向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大开放已经成为江西加快发展的主战略,无论是一产、二产、三产,还是城市建设、社会事业,都在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江西已经走出了半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时代。三是从经济地位徘徊状态转向中部地区崛起。在前一轮的竞争中,江西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人均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处于华东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锅底”。但现在江西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了大幅度提升,正在从中部地区拉出一条类似于股市的阳线。更为可贵的是,现在江西人少了暂时落后的拘谨,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信心越来越足。
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实力和地位重组的重大历史时期。经济体制的大改革,对内对外的大开放,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必然带来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特别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实力,优势和地位的重组。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加剧,经济的不平衡性在扩大,差距也将随之扩大。昔日的辉煌不等于今后的辉煌,昨日的弱小不等于明天的弱小。在新的竞争和挑战面前,只要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增强实力,赢得地位,创造辉煌。
二、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抢占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客观无情的竞争现实。机遇稍纵即逝,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我们必须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一是抢占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的制高点,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创新,形成本地区每个企业“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活力机制。机制体制上的领先是一个地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机制与体制活力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实力、潜力、爆发力的不同。这种差异的本质核心,体现在是否真正形成普遍意义上的“我要发展”的机制与体制上。机制体制不同,发展也不同。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格局的发展,体制与机制上的差异还将导致一个地区的兴旺和衰退,必将导致人才、产品、技术、企业聚集和客商的巨大反差。如果我们因循守旧,不求创新,就会在优胜劣汰的无情竞争面前败下阵来;如果我们不打好改革攻坚战,着力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实际性进展,就会错失发展机遇;如果我们不抢先一步建立有利于增强活力,激发动力的机制与体制,就会丧失原有的经济地位。所
以,我们要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为取向,活化机制,改革体制,增强“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二是抢占与国际经济接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与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在思想观念、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法制环境上加快与国际接轨,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水平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式、发展内涵的不同。这种差异的本质核心,体现在是否真正实施决策、管理、技术、产品、经营国际化战略上。随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全面竞争立体化已经成为不容否认的现实,对我们传统的市场竞争观念、竞争方式必然提出严峻挑战。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变观念,不在决策思维方式上加快与国际接轨,牢固确立市场观念;如果我们不在管理方式上加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果我们不积极实施技术国际化战略,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脉搏,以最快的速率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领先技术;如果我们不积极实施产品国际化战略,在引进、嫁接、消化国际名牌产品的同时,大力培植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如果我们不在经营方式上加快与国际接轨,全力实现生产经营、贸易经营、资本经营的最大化,实现自我裂变扩张、联合兼并扩张、合资嫁接扩张的最大化;而是抱守小农经济的观念、小生产的管理方式、小步渐进的发展方式,就会在国际化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
三是抢占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的经济发展制高点,通过技术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等赢得竞争主动权。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不同。这种差异的本质核心,体现在是否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加快形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上。随着产业分工国际化,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重组的加剧,带来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实力、优势和市场的大重组,带来经济格局的大重组,对我们的产业发展、科技水平必然提出严峻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优化产业结构,使之高度集约化,就不可能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如果我们不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不可能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建立起本地区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就不可能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优质高效的基础上。
四是抢占富集人才、优化环境的经济发展制高点,通过营造一流的创业发展环境,用机制、事业、感情留人,获取富集人才的发展制高点。人才富集与离散环境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城市长远的、根本的后劲的不同。这种差异的本质核心,体现在是否真正建立使人才“把心留住”和“把根扎深”的优异环境上。随着经济发展的级差效应的日渐显现,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对人才、产品、技术、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对我们争夺人才、吸引人才、富集人才必然提出严峻挑战。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加快经济国际化、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使本地区成为具有较高开放度与法制化的地区;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加快形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制,使本地区成为具有机制活力与文明度高的地区;如果我们不进一步优化环境,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本地区成为具有优异投资环境与创业发展成功率高的地区,就不可能争夺人才、吸引人才、富集人才。
三、营造“安全、文明、诚信、高效”的创业发展环境
⒈营造安全文明的法制环境。就是要强化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减少投资风险,搞好治安环境,确保社会稳定,使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宽心,生活安定,财产安全,并且能够获得预期回报。
⒉营造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就是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坚决做到“诚信”两字,通过自己的诚意、效率、水平、能力、素质,建立与投资者的良好合作关系,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投资者获得成功。
⒊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就是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认真贯彻鼓励投资的各项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解释、宣传工作,定期向投资者公布有关信息,增强投资者的积极性。帮助已办投资企业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资金、供水、供电、通关等问题。制定、落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三资企业增资扩股、延伸配套。解决好外来投资者的户口、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建立外来投资者“把心留住”的机制。
⒋营造高效快捷的办事环境。就是对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形成高效运作的服务机制,体现合作者的素质、能力、水平。
⒌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就是要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不断优化城市整体形象,建立配套、完善、方便的生活服务体系,为投资者造营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综合配套的人居环境。
四、抓准重点,抓住关键,全力以赴培育壮大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⒈做强、做大、做特、做优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对内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是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做强、做大、做特、做优工业园区,有利于工业向园区集中,体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强,就是要增强工业园区的承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提升工业园区的竞争力。提高工业园区集约化开发建设的水平,十分注意每平方公里的外资投入强度、销售收入、财税增加、出口创汇,通过建立健全完善考核体系,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极。要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为目标,全面规范、完善管理和支撑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努力使工业园成为境内外投资者创业的沃土。做大,就是在开发一块成功一块良性滚动发展的基础上,要做大工业园区的规模,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客商要求的用地。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开发区成本,构筑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要面向国际,积极寻找有实力有能力的发展商来共同建设,既解决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利用他们的招商引资网络来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做特,就是全市各类开发区要注意产业的适当分工,做到各展所长,分工合作,形成产业的特色和集聚优势。做优,就是要优化工业园区的机制体制,优化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工业园区要真正按照精干、高效、务实的原则设置机构,建设新的机制体制,努力做到与国际惯例接轨。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三个一”的服务水平,使客商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要采取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等多种务实性的办法,真心实意帮促投资者尽早开工投产。
⒉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化运行机制为保障,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国际化、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有爆发力的企业集团,构筑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决定未来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有长远后劲和爆发力的企业集团的多少。在无情竞争两极化、规模竞争垄断化的市场竞争态势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拳头产品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极。要促使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壮大,一是要夯实企业集团裂变扩张的基础,在产品、技术、机制上真正形成独特的优势。二是适应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竞争的格局变化,强化企业集团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创造条件,不失时机推进生产经营、贸易经营、资本经营最大化,自我裂变扩张、合资嫁接扩张、联合兼并扩张最佳化。
⒊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及配套延伸,培育壮大一批有技术含量和比较优势的高新产业群,构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增长极。产业结构的集约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实力所在,是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极。要促使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壮大,关键要坚持“四有”:一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坚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定位。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一方面,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培育与发展知识经济竞争的前沿产业;另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二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有机制创新为保证,真正形成“我要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活力机制。三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有一流的创业发展的环境来集聚。推动学科带头人与市场开发带头人的对接和互补,形成以高新技术创业园、重点骨干企业、民营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孵化的有效载体和空间,完善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育的政策,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与责任体系。四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突破。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大公司大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他们落户本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内大企业、大集团,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他们落户本地区低成本扩张发展;瞄准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主导产品,组织本地企业为他们搞好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一批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配套的产品群。
⒋以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旅游、商贸为重点,构筑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新兴第三产业在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繁荣市场,增强城市集聚效应,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集约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和明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级。要促使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迅速发展壮大,一是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培育道桥经济、“假日经济”,大力发展新兴商贸业,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研究旅游消费心理,提高旅游产业的组织程度,加强旅游产业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不断推出旅游精品,营造旅游特色,打响“旅游品牌”。三是积极培育会展产业,把会展与经贸、旅游、文化、体育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拉动消费,扩大需求。四是加快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等产业。
⒌以个私民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要做强做大。个私民营经济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的经营扩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本增值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重要一极。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冲破不合时宜的各种条条框框,放手发展,把个私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同等对待,做到六个“一视同仁”:在嫁接、改造国有中小企业上一视同仁;在金融服务、信贷支持上一视同仁;在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上一视同仁;在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上一视同仁;在税费减免、扶持发展上一视同仁;在舆论宣传、营造环境上一视同仁。二是要加快个私经济工业园建设,为个私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三是鼓励和引导个私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竞争实力。
五、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吃饭、穿衣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也不可能改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农村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致富问题。农民富裕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如何富裕农民,关键是在四个方面加以突破:一是在实施村党支部书记“双带”致富工程上有大的突破。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因此,要把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加快发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要选好人(村支书),选好“双带”致富项目,选好对接服务方式、内容和渠道,选好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努力形成一大批户均年纯收入万元以上,带动户以上农民致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在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上有大的突破。要采取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等措施,着力抓好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其裂变扩张,形成实力群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主动与海内外的农工商企业,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市场引导下,围绕订单,发展高效农业和特种农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吸引外来资金、外来企业、外来人才参与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在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上有大的突破。要以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利于改善对内对外招商环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好重点镇,使生产要素有序集中,加快发展城镇产业,不断扩大城镇经济规模;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稳妥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吸引工业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吸引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要切实发挥城镇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民致富。四是在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上有大的突破。富裕农民,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也在于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要加强组织程度,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培育致富“种子”工程。要主动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拓宽劳务输出渠道。要简化手续,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最大的便利和有效的服务;要着力培育农村商品经纪人,一方面使他们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加快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要着眼长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使大批农村未来的劳动力通过升学这条渠道,跳出“农门”,成为知识型的建设人才。
六、切实加强和改善经济工作的领导
开创我省经济工作的领导,根本的问题在于加强领导,改善领导。
⒈善于引导。现代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导者素质的竞争,是决策思路的竞争。一个地方领导者的抱负、眼光、水平、能力和实干精神如何,事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国际国内你追我赶日趋白热化的激烈竞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对加快我省经济发展实施正确引导,明确主攻点,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当前,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始终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强做大工业,调整优化农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⒉善于鼓劲。领导者的责任,不仅要身体力行,敢于攻坚克难,而且要始终注意激发、保护好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近两年来,我省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去年,全省经济发展实现了近五年来第一次两位数增长,生机勃发的江西,迈开了加快发展的大步,积蓄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势能”。这是我们争取更大发展的坚实平台,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了信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现在全省人民思发展的愿望特别迫切,谋发展的意识特别强烈,抓发展的干劲特别高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气可鼓不可泄,势可扬不可衰。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难得发展氛围和发展势头,千方百计巩固和发展这种氛围和势头,乘势而上,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劲头鼓得足足的,把发展的氛围搞得浓浓的,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劲头调动到加快发展上来,使全省上下都聚焦事业、聚焦发展。对如何加快发展可以有见解,对要不要加快发展不容许有杂音。要通过鼓劲,在全省上下强化事在人为、负重奋进意识,强化开拓进取意识,强化勇争一流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有志者事竟成,从而对加快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⒊善于加压。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活力。面对地区与地区之间日益激烈的无情竞争,我们一定要敢于与勇的争,同强的比,向高的攀,确立一个自我加压、敢于向自己的潜能挑战的经济发展目标,使全省上下形成一种催人奋进、勇于争先的强烈的进取状态,在坚持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做到能快则快,能好则好。目标高远,敢于向自己的潜能挑战,敢于超越,就能催人奋进,激发动力和活力,激励群众创造性工作。我们既要纵向比,看到成绩,增强信心,更要横向比,看到差距,自我加压,赶超先进。今年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总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等。这一目标是与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相适应的,是与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态势和国内外竞争形势相适应的。这一目标也是有信心、有条件、完全能够实现的。要看到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数还很低,这既是我们在发展上的差距,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看到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有条件也是有可能的。全省各地也要立足全局,面向竞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确立自我加压、与自己潜能挑战的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不能迈小步不停步年年有进步,开门一看有退步,更不能盲目乐观、自我陶醉、固步自封。
⒋善于服务。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寓领导于有效的服务之中。一是要搞好环境服务。在营造硬环境方面,当前要着力推进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供用电、信贷融资等问题;在营造软环境方面,要围绕企业,面对现实,特事特办,实事实办,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降低负担。在招商引资中,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指定领导包干制,审批事项代办制等。二是搞好政策服务。重点是提供决策及信息服务,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企业想什么,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帮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决策有谱,服务有力。三是搞好技术服务。各级政府要围绕企业,千方百计牵线搭桥,为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合资嫁接,发挥政府独特的作用。四是搞好人才服务。要降低门槛,网开一面,为企业培养、集聚、引进人才服务。
第三篇:关于县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思考
钟 有 林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摘要] 县是我国最为稳定的行政层次,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济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实践中县域经济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究竟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有哪特点,它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用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尚无明确的界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的含义、基本特征、作用和本质作出了阐述。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思考
秦制郡县,汉承秦制。秦汉以降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上,县级政府一直是政权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县城也是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县域经济的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还是八十年代政策开放以来的事。
八十年代初的三项宏观改革政策,是县域经济成之为一种经济现象的前提。当时推行的“利改税”、“拨改贷”和财政分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构成了“部门经济”、企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划分。一是利改税。让各经济主管部门根据所占有的国家在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集中控制的全民资产的份额,确立留成和上交,部门资本及其效益的差别化,条块分割的“条条专政”由此而生。二是拨改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改为银行对企业贷款。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企业在还清银行利息后形成的资产实际上应归企业内部全体职工所有,但名义上仍统归为国有的不对此厘清,则国企政策即使走得下去,也会丧失企业职工的支持。三是财政分级承包。以中央一个政府财政,一本帐“统收统支”改为当时包括乡镇级约8万个地方政府都建立财政。一方面调动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有了加速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极大热情。正是这一政策,使八十年代几乎成了地方县以下经济唱主角的年代,一度热闹非凡的“百强县”即是全豹之一斑[1]。
一、关于对县域经济含义问题
我们这里讲的县域经济属应用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学的分支。现实中,人们使用的县域经济,在不同场合,据不同需要或不同理解,其含义是有差别的。
从范围上看, 广义的县域经济是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包括理论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生产竞争力、创新力等;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狭义的县域经济是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2]。
另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县域一般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由经济地理特点决定的工业部门经济为支柱,同时兼有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非农业部门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实体;非农业企业和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实体主要集中在县域的城镇型建制镇、非城镇型建镇镇和集镇;县城内的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对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力。可见,县域经济是县这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多种经济活动交织而成的经济有机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包括一、二、三产业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从空间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以城镇经济为中心,以集镇经济为纽带,以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从组织层次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城镇型建制镇经济、集镇经济或非城镇型建制镇经济、乡村经济、企业经济或家庭经济等;从所有制形式上看,县域经济包括国民经济、集体经济、个体
1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等多种类型;从经济部门上看,县域经济几乎包括一般区域经济中的所有门类。因此,从地域总体和经济整体来说,县域经济既兼有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的特点,又有区别于城市(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两类区域经济两类区域经济不同的特点。因此,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是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的有机结合[3]。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一级独立的财政为标志、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并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行政区域经济。
二、关于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问题
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县域经济首先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就县域经济的空间定位而言,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有着区域性的特点。不同县的县域经济由于其所依托和存续的县域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所在的经济区位以及发展基础的不同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的差异。具体来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是由农民→村落→集镇→中心城镇(县城)组成的,区域界线非常明确,与城市的“市辖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2、县域经济具有层级性、综合性和“双面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整个国民经济是个大系统,下面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在我国的经济区划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处于经济区划的最基层,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层次虽低,但仍属宏观经济的范畴。首先,县级在机构、部门和职能方面,与中央、省区、市有较强的层次对应性;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包含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在县域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城镇经济和乡村经济,又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个体、私营、外资等到民营经济以及合作经济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延伸至县域经济里面,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成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同时,县域经济运行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接受中央、省、市的调控,具体管理所辖的经济区域和经济单位,其发展既需要有宏观战略,又需要有微观的具体措施。
3、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色彩。毋庸讳言,几千年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差异之一就是西方有着较多的自由性,而东方有着较多的集权性。县域经济有相应的县级政权组织作为市场调控的主体,有独立的县级财政,县域的政府及其经济调控制职能对县域经济运行及其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县级政府所具有的经济职能和县行政区划的影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税收、财政、金融和运行调控等具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属性,由此也使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积极的能动性。
4、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他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特定资源相关联,由于不同县域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及科技、文化教育、人口与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发展的区域特色,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因地制宜的特色经济之路。
5、县域经济必然从封闭走向逐步开放。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县域经济也必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区域化的社会分工不断加强和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因此,这种开放
性也会不断加强。同时,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三、关于县域经济的作用问题
1、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史记》)。不论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还是从环境保护,百姓养育,民风教化等哪个角度看,县域是整个国家的基础,县域经济则是县域一切的基础。因此,县域经济不仅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安定,政权稳固都有重要作用。
2、从县域范围自身出发,县域经济发展就是要富民强县。生民、养民、富民是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县,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在县域,在漫长的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社会里,农民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温饱即民生问题一直是困绕农民的首要问题,因此,也是县域经济需要解决的头等任务。社会主义条件下,温饱问题也曾长时期困扰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释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推进,困扰农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了彻底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广大农民奔康致富已历史地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目标。
3、从国民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县域经济是承上启下、强国富民的有机统一。不论从经济交流、科技传导,政令贯通,还是从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社会风气影响来看,我国的县域都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可以有效地推助,也能够成功地扭偏。目前,我国财政最大的困难在县、乡,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既可为国家提供更多税收,又可缓解或根本解决县、乡财政的困难,减轻或减除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全国GDP的一半以上在县,县域经济的加快增长,可直接增强国力。
四、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的本质问题
研究县域经济问题,应该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切入;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是县域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还是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能定位,目前理论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说认为,研究县域经济应该主要研究县域内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及其规律。但目前县域内的市场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分散的农户。这样,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就容易偏向于对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研究,县域经济与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区别会变得十分模糊。政府职能说认为,研究县域经济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能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在县级行政区域的特殊性、具体的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等问题,这些对全国两千多个县而言固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如果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这里,就容易偏向于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称之为“县域经济”则有些牵强[4]。
笔者认为,县域经济问题最核心的是生产力总量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税源问题。税源是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县制的出现除其政治、军事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春秋之前的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它是以奴隶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到东周、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改革,逐渐有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随着私田的出现,一方面调动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土地征收贡赋的问题。人口和土地关系需要相对稳定,贡赋则需“相地而征”,不论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都需要一定的行政组织来协调、操作,县制也恰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自我国的县制出现以后,赋税经济,即税率的稳定,税物、税金的征收、管理、送交,税源的稳定与保护等,一直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
其二,县域经济问题最主要的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即从以往的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与此相联系,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农产品能不能生产出来,而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不能卖掉,以及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否则,就会导致农业增产农民不
增收,甚至歉收。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5%,目前已降至15%;而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从1949年的85%降至目前的63%;前者下降70%,后者仅下降了22%。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数量不能随着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相应减少,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针对农民增收、农业效益提高和广大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改变,找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也就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捷径。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基本上都在县,解决“三农”问题不论有多少政策、招数,其最终的落实也主要在县。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和解决程度。同时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食物等基本消费品,提供原料。
其三,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关键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新提出的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个积极科学,催人奋进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的素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然而,我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而农民平均收入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短,与全面实现小康的要求差距也最大。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在全国市辖区以外的县的全部人口中,未达温饱线的人口占22·8%,居温饱线和小康(尚指原来提出的人均800美元的低水平小康)线之间的占63·2%,居小康线和比较富裕线之间的占13·7%,达到富裕线的只占0·3%。在我国,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我们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最关键性的任务在县,其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县域经济的由来与发展.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8
[2]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基本问题探析.华东经济管理,2005,5
[3]朱孔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经融经济,2001,12
[4]陈清.关于县域经济问题的思考.学术论坛,2004,1
作者简介:钟有林(1971—),男,汉族,江西南城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第四篇: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反洗钱的内容
(一)洗钱的概念
洗钱的正式概念最早出现在 1988年12月19日《联合国反对非法交易麻醉药品和精神病药物公约》里,该公约对洗钱定义为:“为隐瞒或掩饰因制造、贩卖、运输任何麻醉药品或精神药物所得之非法财产来源、性质、所在,而将该财产转换或转移者。”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从金融角度将洗钱定义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能无意间被利用为犯罪资金的转移或存储中介。犯罪分子及其同伙利用金融系统将资金从一个账户向另一账户作支付和转移,以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受益所有权关系;或者利用金融系统提供的安全保管服务存放款项。此即常言之洗钱。”尽管不同的组织对洗钱有不同的定义,但洗钱实质上可归纳为将非法收入合法化的过程。不同的组织对洗钱定义的差异主要是因其对“非法收入”和“洗钱的手段”规定不同而产生的。
洗钱的一般行为表现是:第一、把钱存入海外银行;第二、先把钱存入本国银行,然后尽快以电汇方式把这些金钱转到国外保密银行;第三、从本地及外国证券公司买入股票,然后卖出;第四、把钱带入合法赌场,购买筹码,马上兑换回现金,造成钱是从赌场赢来的假象。洗钱一般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放置,即通过初加工把非法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混合;二是离析,即通过复杂的金融操作进行再加工,模糊非法收入的来龙去脉;最后是归并,即将洗白了的非法收入转移至个人或合法组织的名下。
(二)反洗钱的现状
据统计,2007年共有715家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法对4533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反洗钱现场检查,其中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3909家,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96家,保险业金融机构528家。对于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处理,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了行政处罚,罚款共计2652.42万元。2007年全年被处罚金融机构共计350家,占被查金融机构总数的7.72%,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41家,占被查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8.72%;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4家,占被查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总数的4.17%;保险业金融机构5家,占被查保险业金融机构总数的0.95%。在被处罚金融机构中,除3家仅涉及未按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的违规问题外,其余347家均涉及未按规定识别客户身份或是未按规定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1]
近年来,随着《刑法》修正案(六)、《反洗钱法》和多个反洗钱规章的发布,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反洗钱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相结合,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多法律部门相互衔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多层级规范性法律文件相互配套的反洗钱法律体系,能够基本满足打击洗钱犯罪的需要。但是,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建议和相关国际公约相比较,我国关于洗钱犯罪的刑事法律规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应该采取措施扩展有关洗钱犯罪主体范围。比如说自我洗钱和单位犯罪,《刑法》修正案(七)刚才才通过了一读,在这个阶段单位犯罪已经写入了《刑法》修正案(七)了,这样就会扩大犯罪主体,以前《刑法》312条只对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刑法》修正案(七)能够通过对单位也可以依据312条进行处罚,处罚的范围也就有所加大。自我洗钱是说一个犯罪人是上游犯罪的人能不能再定一个洗钱罪,因为这些上游犯罪常常是以获取收益为目的的犯罪,而这种犯罪常常会把自己的钱再去隐瞒、转移甚至再投资,投资之后可能还会产生收益,甚至用来炒股、做房地产业会产生收益。现在的法律对后面这种行为并不认为它是洗钱的,没有加入这部分的惩罚。对目前的洗钱行为都是对第三方进行的处罚,也就是说你替别人洗钱,另外一个人贪污受贿、走私贩毒,你为他提供账户是要犯洗钱罪的,自己贪污受贿的钱去清洗是不是算洗钱罪在我们国家还有些不同的看法,而在国际上这种行为是要被处以洗钱罪的。这是我国的法律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样才能对上游犯罪起到威慑作用。增加洗钱犯罪的行为方式,以及进一步明确、完善冻结和没收恐怖分子资产的有关机制等。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已经考虑将洗钱犯罪主体扩展到单位,司法机关也正在研究对洗钱犯罪规定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人民银行将继续关注和配合立法和司法部门的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尽快推动完善我国反洗钱法律体系。[2]
我国居民普遍有现金交易的习惯,对此既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因此要综合运用包括反洗钱在内的各种手段,理顺现金流通中的问题。目前,人民银行出于防范和打击洗钱活动的需要,从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和大额现金交易客户身份识别两个方面对金融机构大额现金交易进行管理。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要求金融机构报告客户单笔或单日累计人民币20万元以上或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大额现金交易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对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交易,必须识别客户身份,防止匿名或假名交易。
关于大额现金交易制度虽然有了相关的规定,但是还是不够的,国外对大额现金交易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这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商户都喜欢用现金,认为用现金交易比较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比较安全,而在国外实际上是很怕用现金的,用卡和支票交易都很方便,而且也很安全,如果你的支票是空头支票,你可能会受到很严的处罚,但是你用大量现金交易,商店老板就会觉得你的现金有可能和逃税或者来源不明和犯罪收益有关系,他们也怕受牵连,所以有很多商店说你要用大额现金别在我这儿买,你要能刷卡就刷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社会风气,谁都不用大额现金,携带大额现金也被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有些怪异。[3]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全球的“黑钱”经过慢慢累积,至今已达1兆亿美元,且每年还以10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洗钱金额已高达4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额的8%,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从国际经验来看,洗钱和反洗钱的主要活动都是在金融领域进行的。犯罪分子利用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渠道来完成洗钱的过程,达到洗钱的目的,因此,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始终处在反洗钱第一线,是反洗钱的主要阵地。洗钱将对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声誉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威胁国家信用与安全。由于我国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银行业反洗钱机制尚未健全与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和操作难点。在国内外洗钱活动猖獗及相应的国际社会反洗钱立法与合作不断加强的今天,如何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的反洗钱机制,维护区域金融、国家金融乃至世界金融安全与稳定,确实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运行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约因素
1、履行反洗钱义务与追求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全面履行好反洗钱义务就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营成本增加,从短期或者从局部来看其经济利益必然受到影响。但是如果不履行反洗钱义务,一方面面临的是违反反洗钱法律法规,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另一方面一旦被洗钱犯罪分子利用,将会面临声誉风险,甚至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
2、反洗钱内控制度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内控制度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既是一个专项制度,又必须与内部经营管理的内控制度融为一体,商业银行要在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的同时,认真按照《反洗钱法》及人民银行的规定,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经营情况,将反洗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
3、履行反洗钱保密义务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关系
金融机构有为储户保密的义务,执法者在反洗钱过程中对已经获取的信息,也应遵循有关法规为客户保密。但在反洗钱工作制度中,有对金融机构及其职员的“银行保密义务的豁免”原则。
4、现阶段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洗钱犯罪和洗钱行为不一致的关系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所称的洗钱行为和《刑法》中的洗钱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严格区分。目前人民银行行政规章上所说的洗钱(MoneyLaundering),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4]
5、单独行动与整体联动的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跨境、跨行业洗钱逐渐成为洗钱行为的一个新趋势,这就决定了反洗钱工作如果由单个国家或单个银行机构来行动,是很难奏效的。商业银行不能孤立作战,要建立本行内部各机构之间、本行部门之间、本行与人民银行之间以及本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等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广泛联系,形成有效互动,经常交流反洗钱工作经验和信息,切实做好大额和可疑资金的收集、分析、识别和监测工作。[5]
(二)、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反洗钱缺乏足够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对反洗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对《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中的反洗钱要求仅仅认为是履行程序而已,缺乏作为义务主体清醒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刚刚开始,各家商业银行担心谁率先严格执行反洗钱监视义务——审查与登记客户身份、要求客户提供有效证明、开立账户具有条件要求、大额可疑支付交易按规定上报等,谁就会面临失去大量客户的风险,即使是正常的、非可疑的大额的客户也有因回避银行披露信息的隐私性自保心理而离开。所以银行尤其不愿意率先采取反洗钱措施而导致客户流失。他们互相观望,行动迟缓,同时有逃避人民银行监管的侥幸心理。
2、重经营业绩轻信用安全
作为追求利润的商业银行,容易通过放宽开户条件,放松支取管理制度来争取客户、扩大业务、吸收存款。往往是见钱就揽,有钱就收,而忽视了对钱的性质和来源的了解,面对大额支付交易,仍为其办理业务,表现出重经营业绩轻信用安全的厚此薄彼倾向。
3、成本考虑
商业银行要承担反洗钱“监视器”的作用,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设置反洗钱机构,配备反洗钱人员,制定反洗钱规定,落实反洗钱行动,进行反洗钱培训,购置与调整符合反洗钱要求的信息系统等。而这些对于银行而言,无一不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增加。
4、一线临柜人员反洗钱业务素质偏低
洗钱犯罪是一种智力型、知识型、隐蔽性的犯罪,防范和遏制洗钱行为,不仅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反洗钱立法,还要求具有懂法律、熟悉业务、有反洗钱经验、经过专门训练的银行从业人员。与此要求相比,基层商业银行一线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反洗钱知识匮乏,其中有的不熟知反洗钱法规,有的对洗钱手段一知半解,有的对企业经济活动规律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落实反洗钱措施。
5、人民银行监管机制中没有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
一旦查出洗钱金额,按照我国现有程序先是冻结,后是上缴国库,商业银行不仅无利可图,而且成本和收益失衡。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这种在激励机制和补偿机制缺失的制度下,商业银行反洗钱积极性受到挫伤,降低反洗钱机制的效率。
6、反洗钱监测系统科技手段不先进,自动洗钱识别系统急需开发 目前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自动的可疑支付交易电子识别系统,特别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无业务综合系统或业务综合系统落后,在无法实现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数据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提取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只能依靠人工提取、手工上报,工作量大。[6]
三、商业银行如何开展反洗钱工作
1.统一内部全员思想,提高反洗钱认识 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反洗钱是法律的理念。人民银行出台的反洗钱法规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遵守和执行的法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人行法规中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牢固树立反洗钱是法律的观念,遵守人行颁布的“两法一规”,并用它指导反洗钱工作。二是必须树立按人行“两法一规”指导经营的理念。日常经营中必须自觉符合“两法一规”的要求,站在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增强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意识,严格按人民银行的规定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好义务,不从事不正当竞争,不从事妨碍反洗钱义务的活动,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两法一规”的情况下,还要善于利用它来为日常经营服务。
2、配合有关部门营造全局性反洗钱环境
一是积极参与加快反洗钱法律法规建设,为构建具有权威性、全局性的反洗钱法律保障体系,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二是一方面积极参与加快反洗钱组织建设,构建反洗钱共同体,并通过这个共同体,密切与全社会的反洗钱工作联系,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多管齐下,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堵住漏洞,消灭盲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完善自身内部反洗钱工作组织建设,统一协调好本单位的反洗钱工作,配备好相应数量的人员,保证必要的条件,加大培训力度,着重增强临柜人员反洗钱能力,从而在审慎地识别可疑交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积极参与加快反洗钱软件和系统研发。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反洗钱管理 当前,洗钱犯罪日益猖獗,其所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积聚和释放,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大敌。依靠法律法规和完善的制度结构,来管理、防范和化解这种风险,显而易见是艰巨的。因此,必须彻底改变制度体系不配套、且陈旧老化的局面,改变有制度不能遵守、违反制度不受应有追究的不良环境,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制度的执行和管理,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制度体系,按国际惯例和规则来规范业务的规程,形成有效的洗钱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
4.以反洗钱要求为准则,清理现行业务规则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规则是根据国家的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条例、决定、实施细则等制订的,这些金融法律、法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反洗钱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按反洗钱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业务规则进行清理、废止或修订,制订新的适应反洗钱要求的金融法规,填补反洗钱立法的空白。
5.建立法律保护屏障,强化网上银行业务监管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网上银行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新领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入世后建立竞争的优势的重要手段,同样,这也成为洗钱犯罪首选渠道。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服务尚未有相关的立法来规范,如何保障网上银行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安全性,减少或预防被洗钱犯罪分子所利用,是国有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应尽快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一,制订规范的网上银行服务电子合同格式文本,明确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第二,加强和完善电子支付等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严密有效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实施对电子资金划拨、电子支付的有效的监管,以期进一步减少和预防洗钱行为的发生。第三,通过人总行与社会相关部门联合,共建金融认证中心体系,对客户的数字、数字签章、真实身份进行认证,确保客户身份的真实可靠。第四,通过高科技来研究开发反洗钱软件和系统。这个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检索、汇总等操作,使得反洗钱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并将金融认证中心体系与之对接,发现有异常交易,如存取款现金数额和频率与客户本人的正常收入明显不符的交易、在某一时间内将现金分散存入集中支取或集中存入分散支取的交易等,反洗钱程序则立即进入自动关注、自动分析、自动认证状态,并提示公安部门立即介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对存款实名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汇总结算、银行卡结算等进行管理,可把日常工作中事后监督变为实时的、无间断的监控,提高反洗钱的敏锐度,提高反洗钱的时效性、准确性。[7]
6.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反洗钱能力
高素质的反洗钱员工队伍,来自于国有商业银行对反洗钱人才的集聚、开发和运用。以知识为基础的反洗钱人才是国有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关键性要素。因此,不断提高员工反洗钱技能、经验、专长和知识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基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反洗钱人才,尤其是临柜人员反洗钱能力的开发与运用。一是加快员工反洗钱培训教育步伐。国有商业银行应依托自身的教育机构,将员工反洗钱培训与人才选拔结合起来,不断“孵化”出高素质的反洗钱员工。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创新用人机制,使一批优秀的反洗钱人才脱颖而出,以此构筑国有商业银行反洗钱人才高地[8]。
第五篇:近期工作中问题
近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近一个月中,逐渐开展了三个家装工地,现在我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交底时间不确定,导致我无法进行交底前准备工作,和其他工作
验收时间无法合理穿插。部门问题,咱们自己解决
2.现阶段,验收项目增加卫生间闭水试验节点。(此节点请领导建议
是否可免除)我建议可以免掉,只要业主确认无误就可以
3.业主反映装饰公司工期拖沓,工人时而断工。(对装饰公司没有约
束力)对装饰形成文字规定,进行处罚,确认装饰公司与业主签订的合同有无约束力,是否具有法律效应
4.现场交底时没有施工图,后期施工图不到位,出现施工位置与业
主所想不符,(此位置不符不影响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业主心里感到不舒服。前期签单,审核时规定必须出施工图,重要位置节点图
5.业主现在出现问题,不敢与我们客服反应,害怕装饰公司过后进
行报复。这个问题先期应该没有最可行解决方法
6.现场增项项目谁审核?增项工程款怎么收取?合同怎么签?增项
问题我觉得审核管,应为我不了解装饰公司报价,没法审核,增项款与合同得和公司财务商讨
7.以后装饰公司会出现一项工程分俩次施工,怎么约束,怎么验收?
这个问题和问题3相似,应该是装饰公司出示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