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03: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篇: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教师需要分析引出现阶段高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建立激励机制的相应措施。

[关键字]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需求

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资源,近年高校教师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地方普通高校而言,该问题尤为突出。如何留住和使用高素质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已经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需求理论就如何利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教师的特点和需求

需要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求获得补偿的主观感受,人的行为开始于需要并由需要引起动机。因此,从需要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动机的激励问题,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并且我们一般认为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人群其优势需要是不同的。

高等学校的教师(包括教学与科研人员)作为知识型工作者这样一个群体其需求特点又区别于一般企业员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师具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高校教师大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2)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高校教师具有很强的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希望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3)高校教师具有强烈自我实现愿望、追求自主和创新的个性。在工作中他们除了获得金钱报酬的目标外,更希望发挥

自己专业特长和成就自己事业,以此充分展现自我价值,获得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所以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这些特点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高校教师激励现状分析薪酬设置不科学,造成人才流失。目前高校分配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满足了高校教师在收入上相对公平的需要,但却远未满足高校教师对物质需要的追求。由于收入差距导致具有专业技能、高学历的教师跳槽现象十分明显。相关调查表明,高校教师对其收入满意度不高。其中满意的占30.8%,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约占67.7%,其中表示很满意的人只有0.5%,表示很不满意的有20%。可见,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普遍提高,但教师总体上仍然不太满意,收入水平与教师的期望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高等院校的物质激励力度还不能达到让广大教师满意的程度,所以教师收入偏低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内部缺乏竞争激励,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还滞后于企业,目前许多高校在设置岗位时往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没有真正体现出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基本原则,由于真正的聘任制尚未具体实施,长期以来人才流动机制上“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在部分高校存在,加之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法则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源的配置不能像其他部门那样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教师资源的共享都缺乏有效机制,致使教师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不注重教师需求层次研究,激励方式单一,物质激励普遍受到重视,但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其他激励方式还很欠缺。这里必须强调物质激励不是万能的,而是基础性的。物质激励的作用有其一定的限度,高校教师的需要可以分为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与高校教师物质激励相对不足相比,高校的精神激励等激励方式更显匮乏,当教师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时如果没有其他方式的激励相配合,最终还是会使教师缺乏满足感与动力。因此,高校对教师必须

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存的激励方式,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激励就是激发教师的干劲,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能力强、贡献大的教师切实得到更多的实惠与尊重,本文主要从教师需要出发来探讨工作动机激励的规律性,根据需求的层次理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经济物质激励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即物质激励在激励体系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不可缺的,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也不例外。

经济激励的实质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将工作效率与工作效益结合起来。实施经济激励,高校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的各种工作责任制,按照教师个体的工作数量和质量出台公平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薪酬改革是高校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总结现有高校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践,建立以公平与效率为核心、市场、绩效和能力为导向、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薪酬制度,是高校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的当务之急。高校教师激励性薪酬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公平性原则。薪酬设计的公平性原则可分为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性是指与外部其他企业、组织相比,给予教师的薪酬是公平的;内部公平性是指组织内部每位成员应该认同,自己的薪酬与组织内其他员工的薪酬相比是公平的。

(2)激励性原则。激励性薪酬设计既要做到适当拉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或不同技能水平人员之间的薪酬差距,加大对关键人才、骨干员工的激励力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要考虑在保证重点的情况下,兼顾一般,有利于组织内不同层次人员的协同发展。

(3)经济性原则。提高教职员工的薪酬标准,固然可以提高其激励性,但一方面,这不可避免的导致成本上升,当薪酬标准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的的薪酬为员王所带来的激励效果就会减弱,即薪酬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在设计薪酬体系时还必须考虑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制约关系。充分认识精神与情感激励的重要性。重视精神与情感激励,做到精神与物质并重。希望得到信任与尊重是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安全需要后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高校在教师情感激励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荣誉激励。荣誉激励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激励方式,应该很好地应用这种激励方式。荣誉激励的具体方式主要是颁发证书。证书代表着一种认可,是一种荣誉。人都比较注重荣誉,这也是教师的需要之一,所以颁发证书或者聘书,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使教师感受到一种认可和尊敬。(2)文化激励。高校文化是高校价值观的体现,是高校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巧、作风的核心与代表。高校教师十分重视自身在学校中的形象与价值,因而学校管理者应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高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目中创业的最佳场所。职业发展与自我实现激励

应当把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激励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这比较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一种趋势,因此仅靠高薪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很难满足人们这种愿望。高校必须坚持和教师一起发展的原则,以防止高校人才的流失,应该通过岗前培训与再培训,使教师更好掌握教学规律,强化敬业精神。要通过多种渠道给中青年教师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跨专业、跨学科学习,鼓励教师带着任务学习。同时要尽力开展同国内外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访问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扩大专业面,使教师的知识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四、结语

教师需求是多样性、综合性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达到科学管理,应用激励机制时必须坚持多样性与系统性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学校的管理绩效的提高。

第二篇:关于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的应用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高校教师 激励机制 启示与建议

论文摘要:自20世纪以来,管理中的激励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西方理论界引发了持续不断的研究热潮,经历了一次次的飞跃,其中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使人们逐步扩大视角,认识到激励因素的多样性。直到今天,这一理论对于实际激励管理工作依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推动和引导人的行为,从这一观点出发,迎合人的需求,可以引导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然而马斯洛给我们指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同时这些复杂的因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从低到高逐步推进。低层次的需要一般属于初级的生理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属丁种社会性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到一定程度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变得迫切。

一、需要层次理论对于高校教师激励的几点启示

1.切实满足教师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教师才会有精力、有条件专心于本职丁作,人们接受一份下作最底线也必定是可以解决其生存生活问题的,生理需要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就不会全心投人工作.更谈不上任何效率,由此可见,满足教师的生理需要是不可避免和不容忽视的。

2.提高教师的安全期望安全期望主要表现在工作稳定向、下作条件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作为高校教师,从最初下作到后来取得学生和领导的认可,再到其科研取得成果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知识积淀,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需要一个在工作中的成长过程,工作木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下作需要相刘稳定性。但这并不是赞成现阶段高校教师用人制度中的固定模式,“只进不出,只下不下”只会限制师资队伍的“优胜劣汰”,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因此这里所讲的工作稳定的前提是指针对于那些在教学和科研下作中有潜力的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配置方便、快捷的先进办公设施;除此之外,教师的安全感更多地来自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高校为教师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费用不仅是在履行法律义务,而且是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3.物质激励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在满足高校教师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注意精神和情感对于教师的吸引力。物质鼓励不是万能的,人的需要与激励效果之间有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一日得到满足,产生的动力将越来越低,而高层次的需要越得到满足,产牛的激励动力则越来越高,具备更强烈更持久的推动作用街。为达到精神激励的长久效应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在教师激励中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从而在高校范围内形成一种相近甚至一致的价值观念,增强高校的组织凝聚力,增强教师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将归属感转化为内驱力,从根木上调动教师的下作积极性;高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之间的体育活动和联欢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也可以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在教学和科研的经验交流中,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领导对教师关怀,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这种温情氛围下,教师们往往会为了感激而更加努力地工作来回报“知遇之情”。

4.对于取得成绩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一种尊敬和赏识。一方而高校应尽量调动白身的优势,为教师提供出国访问、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者培训的机会,使得他们时常保持最强的工作能力,胜任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人力资本的投人和会带来更大的收获;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注意选取合理的考核内容和方法。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存在严重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诱导教师片面追求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其正常教学工作,更有甚者在这种压力卜,极个别教师不惜抄袭、剽窃他人文章,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声誉,对整个高校的学风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以合理的考核结果为标准,教师的职称评定、表彰制度以及内部升迁都与此相挂钩,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5.任何工作都会有创新的余地,任何人都会有待发的潜力。当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高校教师的迫切需要时请给他们一个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对于一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取得较多科研成果的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工作的丰富性和科学研究的挑战性比加薪更具有吸引力。他们往往不甘于一成不变的工作形式和单调的工作内容,这种情绪可能影响他们的丁作热情,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发挥在教学和科研方而的创造性思维,使得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高效地完成木职上作。

二、评价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中的应用需要层次理论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对于激励高校教师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竞争也愈演愈烈。众所周知,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师资力量的竞争,这样的人才竟争下“人本管理”思想受到推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分析人们的不同层次需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尊重人、服务人、依靠人和发展人。激励不是操纵,不是控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木性。认识人性的特点,顺应人性的特点,是激励有效的保证。从这种观点出发,需要层次理论帮助高校管理者了解教师的多层次需要,对于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体现激励的艺术性。如果说教师的积极性主要来禅于内驱力、外界压力和各种目标诱惑三个方面,那么需要层次理沦是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这往往比另外两种激励方式更具有持久力,效果自然也就最佳。

2.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教师激励应用中的局限性。

首先,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马斯洛分析了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一个人十分复杂的需要来讲,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不一定全部存在,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社会残酷的竞争中,大多数人迫于生活的压力放弃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即使从事自己喜爱又擅长的工作,也很难寻求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有效途径,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空谈。此外,就算五种需求全部存在,也并不一定严格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发展下来,有可能产生“跨越式”的发展,而马斯洛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就不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个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简言之,就是对于不同的人,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在心目中偏好排序不同,决定了不可能严格按照一个层次递进模式发展,千篇一律。

其次,这一理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困难。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是在众多的需要中分类得出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分类是否清晰的问题,给各种分类之间的界定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提供培训机会,可以看作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肯定而给与的奖励,应该属于教师的受尊重的需要,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高个人能力、激发个人潜能的乎段,应该属于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此外,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发挥主导激励作用,那么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算做充分满足,才能过渡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呢,这一问题在实际激励中难以把握,存在操作困难。

激励作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承接了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特点因此,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高校管理不可以照搬任何一种理论。认识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利弊,是灵活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师激励的前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够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更有效地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第三篇: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要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办法。

一、信任激励

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语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二、尊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ΧΧΧ,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三、帮助激励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我在教《春雨》时,提出当堂背诵全文的目标,在目标达成验收中有两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没有会背,我就帮他们找到了原因,指导他们背诵本文的方法,使他们当堂完成了背诵任务。从此,这两位学生的课堂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了。

四、赏识激励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朝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努力,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第四篇:浅谈激励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

浅谈激励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

摘要: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项目管理是重中之重,渗透在项目申报、专家匿名评审、评定立项、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等具体工作中。本文主要从激励机制作用、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实施的误区、激励制度设计准则及完善激励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四个方面分析了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效能,科学合理地开展科研项目管理,有利于提升科研项目的执行效能;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和行为规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这样不仅可以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的目标,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提升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

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项目管理是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在项目申报、专家匿名评审、评定立项、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结题验收、成果转化、档案整理等具体工作中。

一、激励机制定义与作用

从管理行为学来看,激励是指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通过个体自身的内化,激发成自身的自动力的过程,即是指激励主体在综合运用激励机制的原则、制度、方法等,与激励客体之间充分建立起高效的联系,达到调动干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从而推进科研项目的进度,不断提升环节落实质量,实现科研创新目的。(一)尊重式激励。科研团队成员都是高学历人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较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从性别、年龄、学历、经历、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情况,个性迥异,他们希望得到应有的人格尊重、个性尊重、不能轻易触碰的自尊心的尊重,他们渴望平等的交流、真诚的关爱,若在平等交流、推崇学者、晋升晋级、职业发展路径优化等待遇方面激励得当,他们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所从事的事业,努力贡献聪明才智和内在潜能。(二)考核式激励。监督、考核、评价、奖励等方式方法,唯独考核能全面公正反映科研团队成员的贡献、优势、不足,能对项目进度起到把关定向的重要作用,既让团队成员了解自身的工作情况,督促激励客体对自身的工作状况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及时改进提高,同时又让激励主体掌握科研项目的整体情况,了解科研团队成员的优缺点,为作出评价和奖励提供翔实可靠的证据。(三)薪酬式激励。主要是物质奖励,工资、奖金、津贴、补助、绩效、住房、生活用品等来作为回报,以及其它长期的激励项目,这些也是拴心留人的主要项目,对激励客体有较为直观的激励效果。

二、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实施的误区

近几年,随着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注重在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推进激励措施,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激励机制方式,虽略有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把激励等同于奖励。通过百度词条搜索发现,激励一词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激发鼓励。《英烈传》第十四回:“此举非独崇奖常将军,正以激励诸将”;《六韬·王翼》中有“主扬威武,激励三军”,这些文句中的“激励”表达的就是激发、鼓励之意。第二种则与第一种恰恰相反,表达的是斥责之意;《后汉书·袁安传》中“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生还口者,皆为不忠。”此处“激励”一词之意即为斥责、训导。由此可见,目前的主要认知误区就在于片面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而忽略了惩罚。奖惩并施才是科学有效的激励方式,既要重视对高效完成项目的奖励,又要对未按计划完成项目的行为实施惩罚。奖优罚劣,赏罚分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从实际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措施、宣讲措施环节都比较完备,但在对照执行、严格处理环节流于形式,既有担心影响科研积极性的原因,又有保护学校颜面的原因,甚至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轻发落的倾向,使惩罚的制度条例流于形式,影响了预期目的的实现。奖惩并施的最终目的是将项目组成员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一方面是对希望出现的行为,用奖励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是对不希望出现的行为,用惩罚措施进行约束。(二)把激励适用于全部。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筹划制定激励措施时,没有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和申报级别和层次,而是“此规定适用于本校所有科研项目”,采取“一刀切”原则,所有项目都使用同样的激励方式,忽略了科研项目间的级别,或者忽略了科研项目团队领头人的突出贡献。比如省级项目来说,同样是省级的,省规划课题与省哲社课题相比,前者含金量要比后者多,申报难度也相对大。若学校对这两种课题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同样的级别,项目成员在选择时毋庸置疑是放弃难度大的,转而去申报比较容易的项目;长此以往,大家的科研积极性受到打击,逐渐会放弃申报高水平项目,从而降低到学校的科研水平。(三)把激励均分到个人。众所周知,完成一个科研项目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竭力付出,但更离不开领头人的卓越付出。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科研项目团队就是一个雁阵,领头雁是团队的灵魂,也是项目的支柱。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好科研项目激励制度后发现,曾经“完善”的制度,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非但没有受到相应的激励成果,反而降低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例如,有些高职院校,为调动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积极性,提出科研人才团队绩效奖励计划;真正实施时,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标准,原本是按劳分配,最后变成“大锅饭”、平均分配。原本的激励措施,演变成实际意义上的不公平分配,打击了贡献大的科研人员积极性。从中可以看出,激励机制实施过程要建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科学系统的评估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激励才能更见成效。(四)激励客体缺乏动力。笔者所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有教职员工近500人,从“十三五”科研数据统计发现,近五年老师们申报省级以上项目有108项;市级项目79项,院级项目128项。虽然数量相对略有提升,但仍有一部分教学和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个人系统的科研规划。存在的问题集体表现为:发表的论文数量偏少;在SSCI、CSSCI等重量级数据库和转载性报刊数量不多;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较少;获得省部以上奖励的则更少的普遍现象。

三、激励制度设计可参考的制定准则

在对科研项目管理制订激励制度时,结合前文所定的误区,结合激励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可参考以下几点准则:(一)最大公平性原则。激励机制的制定首先要体现公平性。早在古代就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对完成科研项目后,各成员获取薪酬差距的关心要高于获取薪酬多少的关心。可见,公平是激励机制设定的首要原则,既要平衡同类项目之间的待遇差别关系,也要平衡项目组内成员之间的待遇差别关系,更要平衡个人的劳动付出与待遇所得之间的差别关系。(二)绝对合法性原则。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同项目,不同成员,即便是同一项目,也有多个项目组成员。在相同背景下,每个项目组成员的需求、目标也不完全一样。研究方向、耗材管控、财务联审、舆论宣传、劳务保障等方面,既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又要符合学校历来的规章制度,在级别评审、薪金奖励等方面,要严守人事政策和财务要求。(三)最佳成效性原则。科研项目的目标管理决定了科研人员也必须要把兼顾成效作为科研团队建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同样也是坚持科研能力水平的反映。科研项目管理不是约束科研项目的进度,而是使投入和产出相称,更加高效推进科研,在制定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时,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科研项目管理考核标准,在原则制度范围内,给予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经费使用自由,实时调整、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确保科研项目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应有的激励。四、完善激励机制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对于科研项目管理来说,实行激励最根本目的是正确地引导项目人员的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科研项目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保证其工作的积极性持续地保持下去。完善激励机制,正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焕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动力。(一)完善目标激励。所谓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来激励人们创造性工作的动力,使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能自觉在具体目标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和团队的创意、设想,想方设法、竭尽全力融入到工作方案中,以实现项目目标。我院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从三个方面指出“激励科研成果迈上台阶”新目标。坚持以科研创新解决现实需要。根据学院实际,对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正确定位我院专业学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路径和预期成果。全方向培育激励高水平科研成果。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从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骨干、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激励标志性、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形成服务社会优势领域。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高科研互动能力。在关注科研项目中发明专利和高水平论文指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建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激励机制。(二)完善物质激励。对科研人员来说,在强调院校、集体利益的同时,必须重视个人的物质利益。要确立重能力、重绩效的物质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能够享受到与其能力、贡献、绩效相符的待遇。近年来,我院在对科研考核方面不断推进改革。完善科研考核实施办法,在分配上,坚持在科研项目、优秀团队倾斜,坚持重奖科研项目、优秀团队、发明专利和高水平论文做出贡献的教师。适当提高考核标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进一步加强对科研考核指导和监督工作,推进科研考核的公开、透明化,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突出业绩的分配激励机制。(三)完善精神激励。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除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科研人员还有较高层次的需求,主要对安全感、归属感、人际关系等精神层面的需要。物质激励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而短暂的,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存在客观上要求对科研人员激励应该侧重精神激励。重点是加大表彰力度,提高表彰层次,使科研人员获得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我院每年在学期期末工作总结大会上都有一个表彰环节,院领导在此环节表扬在科研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塑造成师生崇拜的偶像,通过弘扬先进事迹,在全校营造向其学习看齐的氛围。(四)完善应用激励。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不能止步于科研成果落地,还要关注成果转化,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应用与激励机制的联动。一项科研成果,必须能有效服务到社会生活中,才能发现它的适用性,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也是由其适用性决定的,我院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关注科研项目中发明专利和高水平论文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视其效用给予一定程度的激励鼓励,从而激励科研人员持续优化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研究水准,落实到具体研究和成果应用之中。提升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效能,科学合理地开展科研项目管理,有利于提升科研项目的执行效能;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和行为规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规范,这样不仅可以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的目标,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提升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颖.基于激励机制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38-140.[2]林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J].科教导刊,2016(26):11-12.

第五篇:激励机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理论界引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并且在新公共管理主义的发展、强化公共部门服务职能以及建立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也做了有益的理论探索,但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工作,尚停留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提倡管理要“以人为本”的今天,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运用于公共部门,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使公共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

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激励理论在企业运用的主要经验,如绩效管理、精神激励及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第二部分对我国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出我国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在前几部分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最后对前文提到的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构建模式与解决对策。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建立在首先应用于企业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后推广至公共行政组织,成为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政府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即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转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较之企业而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它不可能照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但二者的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理念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将人力当作一种财富的价值观,用策略的方法来系统地发展人及人的工作能力,注重人力的系统开发、合理使用和挖掘人的潜力,从而达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使人适其所、尽其才、畅其流、尽其用。”以下介绍的是激励理论在企业运用的主要经验,对我国公共部门构建有效的激励体制与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绩效管理

管理人员把绩效评估结果用于一般的人力资源决策,比如人员晋升、调职、解聘等,都要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绩效评估结果还可用于确定培训和开发需求,可以确认员工当前不适应工作要求的能力或技能,以什么方法弥补;它们还可用来作为人员招聘与员工开发计划有效性的标准;新聘员工干得好坏一看绩效评估结果就清楚了;同样,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开发计划的有效性如何,也可以通过考察这些项目的参与者的绩效情况来作出评价;绩效还可为员工提供反馈,让他们了解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绩效;另外,组织的奖酬分配一般也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来决定谁会获得晋升工资或其他报酬。绩效管理是一种防止绩效不佳和共同提高绩效的工具。最重要的是绩效管理意味着绩效经理(主管或经理)同员工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它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它是两个人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是动态的、双向沟通的工具。

(二)重视员工的精神待遇

员工的待遇包含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两个部分,员工除了有诸如薪水、奖金、津贴、福利和股票期权等物质待遇的需求以外,还有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受重视、有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贡献等精神待遇的需求。不过,由于精神待遇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常常容易被管理者所忽略。在谈到待遇时,管理者往往倾向于物质待遇,而员工的精神待遇则常常被忽略。但精神待遇是人的一种堪称本能的心理需求,它不会因为这种忽略而消失。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公务员的精神激励,公务员被置于公仆地位,不能明确地追求个人利益,而只能多讲奉献、少谈利益。这种不科学的人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公务员首先是一个独立的物质存在,由此产生的政治宣传和教育脱离了实际,千辛万苦树立的模范代表却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时间一久,公务员对此产生怀疑,即使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也往往会被认为“又是吹捧出来的”,精神激励失去作用。我们要正确对待公务员的精神激励,让国家公职人员确实能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当中,给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而不是一台机器,只会照着制度去办事,时间久了自然没有工作热情,难以达到精神激励的目的。

(三)激励知识型的员工

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主要的经济形态特征,企业的激励内外环境与激励特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其中重要的变化就是从对一般员工的激励转向更注重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为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要素或稀缺性人力资本。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因此,掌握对知识型员工正确的激励策略,是他们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1.“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作为现代管理理念,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合适的发展路径,为此,不仅要从员工的薪酬、福利等方面满足其需要,更应该为知识型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力,在富于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展示其才华,从而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

2.实施全面薪酬战略,充分激励知识型员工。所谓“全面薪酬战略”,即将支付给雇员的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即为“全面薪酬”。“外在的薪酬”主要是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购买公司股票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它各种货币性开支。“内在的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如:对工作的满意度,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

3.充分授权,委以重任,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把管理工作交给员工去做,这种方式被称为授权。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创造性工作,注重独立性、自主性,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自主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不宜进行过细的指导和监督,更不应对他们发号施令;另一方面,要为知识型员工独立承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其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二、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现状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建立在首先应用于企业界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或一个部门)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的从招工、录取、培训、使用、周转、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的管理。研究他们在工作的全过程中,如何合理调配、开发其智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并推动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满足的是两个目标,即满足政府的需求的同时满足公职人员个人的需求。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于它只注重满足政府的需求,而忽视或漠不关心个人的需求。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政府或人事行政主管机关根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安排,围绕着公共行政管理的需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配套设计的一整套公务人员管理活动的规则或制度化措施。它体现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根本性质。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竞争机制为了促使公职系统获得优秀的人才,并激发现有公务员的活力和进取精神,公务员管理体系必然引入竞争的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主义法则在公务员制度中的体现和应用,它促成了一个人才优胜劣汰、竞争发展的环境。

二、保障机制公务员是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责的主体,他们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发展社会经济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政府要保证公务

员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并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充分保障公务员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满足他们生产、再生产,以及自我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激励机制人才的竞争必然要求组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配套措施、因为虽然竞争是激励机制建立的基础,但是只有组织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竞争的环境相结果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如果没有激励,公务员干得好,得不到组织的奖励、晋升;干得不好,得不到惩戒、辞退,那么,竞争的效用就无从谈起。对组织而言,竞争和激励是一个手的两面,不可分割。

四、更新机制公务员的更新机制包括两层含义。(1)政府工作人员正常的新老交替,保持公职队伍的稳定性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2)现有公务员知识结构和技能手段的更新,以及公务员根据适才适用的原则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条件,进行职位交流调配的人才流动活动。

五、监控机制。监控机制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制度设计。对公务员而言,监控包括公务员的纪律规章、行政惩戒、人事档案等。对公务员管理机构而言,监控的主要内容是人事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等。值得一提的是,公务员作为管理机关的被管理者,也有权对管理机关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一点体现了现代公务员制度中公务员与其管理机关之间监督的双向性。

三、我国公共部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一)、高度集中的单一管理模式,使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资源流动不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机构普遍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制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干部只上不下,只升不降,一到年限就提拔,一遇机会就升级;政府机构一有条件就升格,一开口子就增加职数,机关变成解决就业和待遇的福地,致使干部队伍和机构迅速膨胀。公务员队伍的出口渠道的狭窄,势必会影响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机制和年龄结构优化。政府官员猛增,直接造成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呈直线上升,20055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达9965亿元,占国家预算的146%,比1978年的53亿元,平均年递增18.9%

(二)、陈旧单一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各类人才的成长。

由于“国家干部”这一概念的含混不清,人们习惯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来管理所有的人员,不能根据业务工作性质、难易程度等特点,分门别类、灵活的、有针对性地管理干部,而是把人事工作简单化,人事关系简单化,从而造成责权分离,管人与管事相脱节,进而导致人与事的脱节,人事矛盾的激化。落后的人事管理方式阻碍了人才的成长,个人自主性、独立性被极大扭曲和压抑,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资源性供给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还强化了全社会的“官道”的局面。由于亲缘、地缘等人情关系破坏原则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下载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激励机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员工管理激励机制在烟草企业中的应用[5篇范例]

    论员工管理激励机制在烟草企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烟草行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极其重要,而员工激励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

    激励机制在内燃机车燃油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激励机制在内燃机车燃油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作者:王琦摘 要:分析影响机车耗能因素,指出在现有条件下,提高乘务员操纵水平是降低机车耗油成本的最......

    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应用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

    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应用 作者:彭劲松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l激励完全可以通过对人性的了解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

    读后感之人性假设和激励机制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精选)

    读后感之人性假设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在了解了人性假设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思考:我们知道了个体的差异性是丰富多样的,要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

    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摘 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旅游论文)业也因此出现了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对于酒店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不断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才能提高酒店自身......

    浅谈绩效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浅谈绩效管理中的分解机制和激励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国有企业紧跟时代形势进行了诸多变革,表现之一就是现代绩效管理体系的引进和建设。在内外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得应用——浅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题目: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得应用——浅析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企业应用激励理论进行管理做出了比较研究。首先,对组织行为学及其中的激励机制理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