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的八点思考(黄琼)
对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的八点思考
--幼儿游戏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 2011-9-9 作者: 黄琼 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来源:《学前教育 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
背景提示: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是教育部的法规文件与上海市的教育纲要所明确规定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幼儿园一直重教学、轻游戏,重认知发展、轻情感与社会性的培育。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游戏与学习的乐园,从2008年起,市教研室在全市开展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以期强化游戏的作用与价值,使幼儿获得健康、快乐、和谐的发展。
本文刊登在《上海托幼》09年第十期上。
从2008年起,市教研室在推进全市幼儿园二期课改的实践中,强化了幼儿游戏活动的研究,力图通过提升教师们组织游戏活动的专业化品质,以达到让幼儿快乐游戏、有效学习的目的,使孩子们在新课程的土壤中,更健康、更快乐、更和谐地成长。
然而,尽管“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困惑不少。本文,把我在实践中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以期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有所支持。
一、为什么现在要重新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
在全市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们重新重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注重教学、重视学习,已成为我们传统观念下的一种文化习惯。从家长到教师,从幼儿园到社会,都聚焦在孩子们知识技能类的学习上,以至成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砝码。八十年代,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强调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游戏。上海的新课程把“游戏活动”作为与“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活动”并列的幼儿园重要的四大活动形式之一。这些都是基于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颠覆!
第二,是对国家、地方课程法规文件的一种敬畏。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尊重、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法规文件,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现在,幼儿园的游戏,不仅是本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规定的一种课程样式,而且,也成为08年新颁布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强调的“保证每天一小时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的一个要求。因而,在日常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我们不能对游戏活动采取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态度,要本着对课程法规文件的一种敬畏感,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一切要求,使幼儿园的课程能更加全面、合理,更有利于幼儿的和谐发展。
第三,是对学前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一种负责。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在幼儿自主、自发进行的快乐游戏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情商、社会化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同时,也有效地提升着幼儿解决问题的智慧,刺激着孩子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可以说,游戏,是幼儿健全人格奠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课程内容。
二、如何理解“自主游戏”的内涵及“每天1小时”的安排?
在本市的课程方案中,幼儿园的游戏,除了“手段性游戏”外,还特别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中,要求“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自主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这里的“自主游戏”,其内涵和特征是指:无外在活动目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的活动;是幼儿有着极大的选择自由度,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更注重活动过程,而非简单结果的活动。
那么,如何处理“每天1小时”的安排问题,我们不少区、县和幼儿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有的是“独立型安排”,每天在教室的一方,有专门的“游戏天地”,让孩子很方便、很自由地在那儿尽情游戏。有的是“结合型安排”,在幼儿园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与区角活动、与专用室、与走廊等有机结合,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例如,黄浦区的幼儿园,在中心城区“寸土是金”的现状下,她们创造了“一„角‟两用”的经验,在中、大班,上午的区角活动以“个别学习为主”,下午的区角活动,“以自主游戏为主”,很辨证地处理好了“个别化学习”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游戏要制定计划吗?
既然,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无外在目的的活动,那么,教师若象集体教学活动那样预设每一个游戏计划,肯定会异化游戏的本质和内涵。在自主游戏中,我们更注重教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与环境、材料互动中激发游戏的兴趣;我们更注重教师游戏过程中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水平;我们还注重教师游戏后的反思与调整,使幼儿园创设的游戏活动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当然,在每学期开学初的“班级计划”中,在分析上学期本班孩子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立本学期在“游戏活动”中要关注幼儿发展的元素,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诸如,重点观察“游戏中幼儿的合作、交往水平”“了解幼儿是否有角色意识、角色行为”等,也是让幼儿园游戏活动更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大课程目标。
四、游戏与“区角活动”、“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看?
首先,关于游戏与“区角活动”的问题。在本市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为何要把区角活动分为“个别学习性区角”和“游戏性区角”?我们认为,“个别学习性区角”,是应对“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的。我们不希望把幼儿的学习活动,全部由集体的方式来组织,那样,就失却了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来个体建构、学习的机会。因此,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既有适合共同建构的集体教学活动,也有适合个体建构的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同样,“游戏性区角”,也是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们的一种尝试。关键是,要理解学习与游戏的不同特质,辨证地处理好区角活动的各种关系,体现其不同的教育功能。
那么,如何判断区角活动的性质?我的体会是:一看年龄。对托班、小班而言,我们就不必去强化学习与游戏的不同性质,让区角活动自然地拥有学习与游戏的双重价值。而中、大班,我们则需要作一个区分,以更加突现个别学习与自主游戏的不同价值。二看作息安排。有的幼儿园在一日活动的作息安排表中,就能清晰地、辨证地反映其上午与下午“区角活动”的不同倾向。如,上午的区角活动“以个别学习为主”;下午的区角活动“以自主游戏为主”。
三看现场。在区角活动的现场,其活动的氛围、幼儿的状态,以及孩子们与材料互动的行为,都能清楚地判断其区角活动在课程中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其次,关于游戏与“主题活动”的问题。自主游戏与主题活动同样都有情景、情节,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实践中,教师们也有不少困惑。根据目前本市幼儿园在实施主题课程中的不同做法,一般有“融合型”与“并列型”两种处理方式(见《幼儿教育》09、4华爱华《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游戏实践分析》一文)。“融合型”的,“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使两者融合,互为生成”。比如,本市的南西幼儿园,在游戏特色的课程中,就体现了游戏与学习的有机融合关系。而“并列型”的,则“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并列,相互独立”。我以为,大多数幼儿园,在达不到有机融合的境界下,实施并列的做法,也更有利于学习与游戏在课程中各自价值的体现与保证。只是,并列,不等于割裂,在主题内容与游戏情节有关联的情况下,做一些“手拉手”的联系,也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有机整合。
五、怎样评价“角色游戏”的水平?
对幼儿园的一次角色游戏,如何评价其水平,这是非常专业的。我在观摩游戏活动的实践中,常常关注这些要素:一看班级,先得了解是什么年龄班孩子的游戏,这直接关乎其游戏中反映的经验与发展的水平;二看数量,现场了解一次角色游戏有多少“角色摊位”。数量太多,幼儿忙于自己“干活”,会影响彼此的互动与交往。反之,数量太少,则没有“活”干,幼儿无所事事,也会影响游戏的开展。三看内容,即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内容。角色游戏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正在进行的主题内容与经验有着直接的关联。四看材料,了解游戏中材料提供的情况(如,材料的数量、性质、投放方式等);五看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如,角色行为、模仿行为、构造行为、表现行为等),以及发展水平(如,规则意识、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化交往水平等);六看教师,观察教师在游戏现场与幼儿互动的水平和游戏交流分享的水平。总之,这六个要素不是割裂的,是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
六、“结构游戏”要教吗?
结构游戏,其性质亦隶属于自主游戏的范畴,也是没有外在目的,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因而,是不用教的,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游戏活动。但是,在结构游戏中,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困惑是,如果幼儿的搭建水平低怎么办?如果遇到结构中的技能问题,如,延长、平铺、架空、围合以及布局等困难,教师要教吗?的确,结构游戏的水平与结构的技能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处理好既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自由地建构,又能不断提升幼儿的结构技能与水平,让幼儿获得建构的自信?来自一线教师们的实践经验是:第一,幼儿经验的交流。利用孩子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相学习。如,在交流分享时,请小阳介绍“高架为何能那么高又不倒下来的好办法”,请小明讲讲“你是怎么把花园围起来的”。幼儿间的交流,是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第二,教师作品的分享。教师不妨自己搭建一些作品,如,花篮、小狗、城堡等,提供幼儿欣赏、探索和学习。但要注意,教师的作品,其技能水平,应该是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发挥适宜的作用。第三,需要时适时介入。当幼儿兴趣疲软、或几近放弃时,教师可以同伴身份适时地介入。“我们一起来试试,也许换一块积木就不会倒下来了”,教师的介入要赶在幼儿放弃前,使幼儿在结构游戏中激发更大的活动热情。
七、“玩沙玩水活动”怎么评价?
水与沙土,是幼儿亲近自然的最好游戏材料。在玩沙玩水游戏中,幼儿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也体现着幼儿的智慧和力量。但是,玩沙玩水活动如何评价?怎样的沙、水游戏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在乎这些要素:比如,是真玩吗?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或为了达到成人功利性目的的“假玩”。真玩的孩子是投入的,是会玩的,是非常愉悦的。再比如,是方便地玩吗?由于玩沙、水游戏的特殊性,在设施创建、沙水管理、幼儿洗漱等方面如若创设的条件比较理想,那教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就乐于组织幼儿活动,就能坚持开展沙水游戏。还比如,是创造性地玩吗?在教师提供沙水游戏材料的基础上,幼儿能否在游戏中获得新的经验,并表现出他们的探索和智慧,想象和创造,这是评价玩沙、玩水游戏的重要视角。
八、角色游戏的交流与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交流,有何不同?
由于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与学习性区角活动同属低结构类的活动,因此,必要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品质,使之更加有效。
那么,教师在组织这两类活动的交流分享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第一,应把握活动的不同性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是属于学习活动,也是教师有预设目的和教学计划的活动。尽管它相比较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对目标的达成更松散些,更注重过程,但在区角中材料的投放、内容的设计、观察的重点等,都蕴涵着教师的目的性和预设性。而角色游戏,是属于自主游戏活动,它没有外在目的,是幼儿自愉自乐的活动,因此,交流的重点是快乐分享。第二,应注意不同的交流内容。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交流,教师常常围绕着材料投放的目的和现场重点观察到的幼儿操作情况来展开的,体现了教师一定的预设性。比如,“今天你在串珠子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今天鸡蛋在水里沉浮的情况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今天你去尝试玩滚球游戏吗,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使幼儿通过交流,能达到分享、梳理、归纳和提升学习新经验的目的,并进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愿望。而角色游戏的交流,可能更多的围绕“今天你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你做理发员遇到什么困难了,让我们一起帮你想想办法”……总之,交流的动机、目的、内容,服从于活动的性质,服从于活动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第二篇:黄琼: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再思考
黄琼: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再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5-14 08:56 | 作者: 黄琼 上海学前教育网 | 【查看446次】
[编辑提示:]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
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
文章来源:《学前教育 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
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
背景提示: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从1999年起,市教研室幼教“新教材试验中心组”的老师们,对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个别化学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对个别化学习的重视和实践。本文,反映了对个别化学习活动(即学习性区角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刊登在《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三期上。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样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价值。针对实践的需要与问题,我们对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区角活动的性质定位
从区角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二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
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们“市中心教研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探索上。试图把学习性区角活动这一涵盖面广、功能独特的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梳理,以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其更充分的教育功能。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它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概言之,学习性区角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这就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功能价值
(一)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的个性、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潜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学习性区角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注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而这一切,在区角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便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应运而生的学习性区角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学习性区角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交流,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而现在,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应该说,这是一种新的教师价值观的体现。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到“剪粗条纸”到“剪细条纸”到“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到“剪吹塑纸”到“剪马粪纸”;从“剪纸”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层次性要求。
最后,环境宜安静。学习性区角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人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游戏性区角活动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学习活动环境。
(二)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的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二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2.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拼动物六面图活动,当老师观察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应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欲望。
3.指导要适时、适度。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问题纠纷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三)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当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经验加以提升。学习性区角活动交流的内容,应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大多数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牛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在师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冲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并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里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第三篇: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实践与思考
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实践与思考
摘 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42-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童心嬉戏的世界。角色游戏是幼儿的自然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的情境中扮演角色,模仿角色行为方式进行的活动。它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游戏者创造性地学习社会准则、发展自身。它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幼儿普遍喜欢并能给幼儿带来满足和快乐的游戏,也是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的一种手段。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世界,所以游戏的主题需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丰富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可以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带领幼儿走上社会、实地认识、亲身感受。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还可了解理发店、医院、超市、饭店、农贸市场,使幼儿熟悉每个地方不同的标志、工作人员不同的服饰、工作方式及服务流程,为开辟游戏提供前提条件。
二、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必须选择恰当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能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和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游戏所需的材料除少数形象逼真的东西如娃娃,小动物等,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用简单的物品去替代,如圈可以作汽车,一张纸可以作雨天的伞和夏天的遮阳帽,几块拼搭的积塑可以作生日的蜡烛、开门的钥匙、牙刷,半个皮球可作锅等等。废旧物品的运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如他们会将易拉罐、纸杯、饮料瓶等,在他们的大胆想象创作下,变成了各种奇特的工艺品。孩子们还利用废旧材料装饰出了各种款式的服装。这些工艺品和各种款式的服装可以展示在哪里?孩子们经过一番讨论,可以开一个“工艺品专卖店”,他们还用各款服装当起了小小时装模特。所以说在提供幼儿一些真实程度较低的游戏材料,不仅拓展了幼儿整体感知和主动学习的时空,让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意义建构,促进了幼儿整体发展。
三、教师应该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如一个当理发师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以顾客的身份到理发店,找回理发师并说:“理发师可不能到处乱跑,顾客来了要接待哦。”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担任卫生检查员,表扬点心店的卫生工作。教师还可以以顾客的身份来点心店用餐,提高“招待员”招待顾客的服务质量。总之,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既可为幼儿增添游戏情趣,又能增进师生友谊,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促进游戏向深层次发展。
四、尊重差异,让幼儿的个性得到张扬
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必须关注个体差异,努力营造一种相互理解和促进的支持性的游戏环境,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有个性差异带来的幼儿游戏方面的不同特点,是游戏真正起到发现利用幼儿的优势,激励不同层次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主动性,树立幼儿自信心。比如,在“小吃店”的游戏中,老师以顾客的身份走进“小吃店”,就提出了要求:“给我来一碗大煮干丝,我要里面有肉丝、姜丝、竹笋等,味道要和昨天不一样哟。”面对同样的要求,有的幼儿信心十足,麻利的操作起来,有的幼儿犹豫不定,不知怎么办才好。面对后者,老师要抓住机会,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并用“你来试试”“做做看”等鼓励性语言让幼儿在激励中尝试、表现使他们在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五、注重在游戏结束时交流讲评。
在游戏结束时,腾出一点时间进行讲评尤为重要,它能抓住时机,帮助幼儿把游戏中零散的经验集中起来,画龙点睛地对幼儿获得的直接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和评价,形成正确的知识和概念。还可通过讲评对常规达成良好的共识。讲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讨论。教师要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典型事例或遇到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幼儿想一想、议一议。如幼儿面对随地四散的玩具视而不见时,教师不防将它先收拾起来,在讲评时拿出来,问问这些捡来的玩具是否还有用,让幼儿在讨论中明确这些东西的使用价值,教育大家要爱护玩具,不能随地乱扔,应归类收放。
2、观摩。当幼儿创作出较好的作品时,教师可组织幼儿观摩、讲评,让大家欣赏成功的作品,分享成功的喜悦。如:教师为了推崇建构区几位幼儿良好的合作态度与搭建技能,可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小小旅游团”,参观被保留的作品并请建构者说说是怎样合作搭建的,建构了什么,鼓励其他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做小结,提出建议,给予鼓励。
六、结语
角色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角色游戏的开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还有待教师的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 杨剑锋.浅谈如何组织开展幼儿园的角色教育[J].西北科技大学院报,2012(07)
第四篇: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摘 要: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即幼儿心理化,是现今社会下幼儿园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新特征,主要包括: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本文就目前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思考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幼儿园 语言教学活动 游戏化 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3到6岁是幼儿们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幼儿在学前阶段正处于特殊的“游戏期”,在实施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套适应孩子们天性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添加游戏环节,能够适应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幼儿们在玩中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有偏差,造成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这一理念落实下去。现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讲授过多,缺乏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忽略了孩子们的主体性及学习阶段性。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们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并未认识到游戏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作用,往往并没有把游戏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还仅仅停留在“游戏增加教学趣味”的认知水平。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是比较困难的,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开小差。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教学过程活动的游戏化,才能在贴合幼儿们童真童趣的情况下实施有效教学,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1]
2.教学内容不够综合化
教学内容综合化是指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在“各司其职”的同时,需要给孩子们呈现整合的学习内容。幼儿园的孩子们初次接触知识,还没有对单个学习领域中所习得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因此一个不够综合化的教学课堂会限制幼儿全方面的发展。当前有些幼儿园在教学课堂中,游戏课堂综合化依旧不够明显,比如老师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时,会大致给孩子们解读古诗的含义,因为孩子们理解能力的限制,深层次的含义一概略过,使幼儿只是单纯理解古诗的表面含义而不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在游戏化的课堂中设计动画小视频或者故事,将古诗中的深层含义以生动地形式展现出来,让幼儿们真实的感受。[2]
3.课堂上教师和幼儿缺乏互动
现今很多幼儿园确实貌似做到了生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在授课时也能使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展现出来。但在执行过程中明显缺乏与幼儿们之间的互动,即与孩子们在肢体和思维上没有沟通。很多教师在开展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时,在教学课程设计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对幼儿答案的预期,怎样衔接课上内容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前期准备工作。虽然这样的课前准备对教师掌握课堂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这样的课程设计也会缺乏自由和创造力。在如此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之下,教师可能会存在潜在暗示孩子们说出预设的正确答案。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理解孩子们的需求,使幼儿们的思维能力被束缚和禁锢,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几点建议
1.贴近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交流氛围
教师首先要足够了解孩子们当前的现状,而多与幼儿进行游戏与沟通。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与幼儿的沟通和交谈,拉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能帮助教师们找到一条和孩子们最好的沟通方式,怎样表达使孩子更易于接受。教师通过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并且还原游戏的本来作用,让孩子们尽情的投入游戏、享受游戏,在游戏活动教学中发展自身,并鼓励激发其自身的语言表达。在游戏开始后,教师也需要注意到不能?^度关注游戏中的对与错,或者是否偏离了预期,应顺应孩子们的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独立的精神世界。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来源于生活,与平常的生活资源密不可分,所以在创设幼儿园情境教学时,需要尽量与生活中的事务结合起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言教学素材,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来,使课堂的开展更加贴近生活。生活的多彩性和熟悉性能够增加情境教学的真实性和形象性,易于孩子们接受。教师要做到善于观察生活、创新地开展课程,在选择到与生活贴近的教育资源时,要注意将教学素材经过适当的包装,以突出游戏的趣味性,符合幼儿们学习与发展的规律。通过一堂生活化的教学课,使幼儿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享受游戏、释放天性,并且不知不觉在玩中得以学习和成长。
3.呈现综合化的课堂内容
幼儿教育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并且这五部分之间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内相互交叉影响,共同为幼儿教育的实施添砖加瓦。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们体验到完整的学习和游戏体验。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该将课程内容所涵盖的内容范围都考虑进去,给幼儿们一堂全面的游戏化课堂。教师需要意识到,幼儿教学的最重要目的并不是要指单纯对某一门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通过学习的渗透而起到开发幼儿思维的作用。
4.注重对幼儿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培养
在培养、启蒙幼儿思维的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情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教师应学会倾听幼儿的表达和想法,真正知道这些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适时扮演适当引导和介入的角色。比如教师在教美术时,可以根据季节,天气,节日等等相关主题,引导幼儿开展一系列的创意美术创作,可以让孩子以各种他们所认为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想法,开创智力。
结语
本文就目前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以期能进一步完善现今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游戏化,促进幼儿更加多元化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健煜.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3,19(2):57-58.[2]刘张轶.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幼儿版,2016(25).
第五篇: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戴艳,朱雄才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321007)
摘要:随着创业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改善和丰富,高职创业教育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明显提高。当前,如何构建创业教育体系,使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思考
一、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1997年清华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借鉴国外竞赛模式,发起并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竞赛,这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将创业计划竞赛推向全国,冠名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此,我国创业教育影响不断扩大,成效逐渐显现。
1.创业教育已成为共识
经过几年的创业教育宣传及实施,高校普遍认识到,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需要,更是为了适应时代特征,着眼于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同时,高校也普遍认识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2.创业教育环境不断改善
创业教育环境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既有比较开放的外部环境,又有逐步改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体现为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和美、英、法等国家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业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启示。内部环境主要体现为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政策和创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通过开辟青年创业论坛、树立青年创业典型、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等途径形成了鼓励青年创业的文化氛围。
3.创业教育师资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和宣传,特别是2002年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的召开,一些青年教师被吸引到创业教育中来。2003年教育部开展常规性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2005年8月起共青团中央在大学中开展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计划到2010年培训10000名教师,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在校内积极探索和传播创业教育的思想与方法,促进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4.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创业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具体有:产学合作模式[1],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行“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第[3]一课堂结合第二课堂再加创业大赛”模式,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主体和以商业计
划书编制为核心的模式,等等。
二、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在学习、理解和借鉴国际经验方面,而且在如何与国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和研究。[4][2]
1.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还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由于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所以当前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对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二是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较为凌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未形成有机联系,只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教育,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自身专业优势的有利依靠。三是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的选取五花八门,与创业教育目标不匹配,教学方法仍以讲授法为主,不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四是创业教育没有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在课堂上进行、在校内完成,大部分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机会。五是创业教育缺少完善的评估、评价体系,仅有的评价也是校内的封闭性评价。
2.创业教育缺乏高职特色
创业教育的高职特色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落脚点。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能力本位”而不是“学科本位”,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模式,创业教育方法不多,途径单一,没有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和高职学生的技能特长[5]。高职教育特色之二是开门办学、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互动,充分利用企业具有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拥有众多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优势,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真实环境和技术支持,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发挥重要作用。但很多高职院校其创业教育缺乏企业参与,创业内容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
3.创业教育缺乏文化环境
创业教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石。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培养目标、激励措施、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知难而进、坚忍不拔的创新创业氛围。另外,社会传统文化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观念也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对创业未形成提倡、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同时,由于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导致政府相关部门对他们开展创业活动虽有一些优惠政策,但从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4.创业教育缺乏高素质师资
教师的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关键。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而且应同时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依然薄弱。首先师资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其次,很多老师的观念保守,认为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就是好学生,创业教育只是对少数学生进行,不适合对全体学生开展,也并不提倡学生自主创业;再次,现有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从事工商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或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他们共同的弱点就是其自身缺乏创业实践,在开展创业教育中,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经验,无法很好地担负起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没有一支数量足够、具有创业意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来引导,创业教育的实施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促进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张教育通行证”,是21世纪教育哲学的全新理念和新的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不断探索由一个专
业与一家企业、一个专业群与一个行业到多个专业群与多家企业、多个行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其次确立以创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静态的就业观,确立就业就是不断进行创业的动态人才观,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作重要任务。再次,要求受教育者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担责任的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就业观。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配置
开门办学、校企合作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首先,应完善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引进有创业和管理经验的资深人士或专业培训人士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或聘请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作为兼职教师,使创业教育开展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其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创业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兼职,掌握企业运作、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创业教育能力;三是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创业组织、协会的活动或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的活动,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四是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再次,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创业教育研究不但可以激发教师对创业的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兴趣,达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搭建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
实践出真知。学校要千方百计拓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提高技能,摔打成长。一是组建校企“网状”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应利用多专业群和多家企业、多个行业之间的“网状”合作平台,让不同行业的企业参与学校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得到不同企业的文化熏陶,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二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三是开展创业设计竞赛等活动。学生策划创业项目的过程就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能力培养过程,通过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启发创新的思维和灵感,激发和提高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积极性。四是鼓励学生参与生产性项目。由学校工作室或生产性公司承接业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承担真实的生产、设计任务,体验自己的价值,分享成功的喜悦。
4.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合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在坚持开门办学、校企合作的同时,要在校园内建立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环境。首先,形成校园创业教育氛围。要通过学校内部各种宣传途径,向师生介绍创业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政策法规,崇尚创业、鼓励创业,让创业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和英雄。其次,形成制度化创业文化。通过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创业人文环境的营造,形成制度化创业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长效影响的文化力量。此外,创业教育要求社会、政府和企业形成共同合力。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加强创业教育宣传,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在信息、财政、金融、税收、工商、进出口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厂房、仪器设备等支持并选派富有创业经验的人士担任指导教师。
5.确定创业课程内容,实施参与式创业教学
创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对创业者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6]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需求、动力、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创业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主要指公共关系、法律、管理等;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和社交沟
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开拓性、独立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纪律观念等。在上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中重点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角色体验、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学生通过参与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案例分析、阅读、演讲、讨论、项目研究、可行性研究、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升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提高创业能力,铸就创业精神。
6.加强创业教育研究,形成多维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根据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性特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学校、政府、社会为评价主体,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评价。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从创业教育环境、投入、成果、影响力等维度,通过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多种方法和手段并用,如问卷法、访谈法、现场考察法等。
参考文献:
[1]刘芸.创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61-63.[2]孙辉.“校企合作”推行创业教育培养模式[J].考试周刊,2009(34):202.[3]卢小珠.借鉴普通高校经验开展高职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5):10-11.[4]朱伟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改进探析[J].出国与就业,2009(10):8-10.[5]丁金昌,童卫军.温州特色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
(2):73-74.[6]刘芸.创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77-80.作者简介:戴艳(1968—),女,浙江兰溪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教授;朱雄才(1964—),女,浙江磐安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