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时间:2019-05-14 05:1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第一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弟子規》學習心得彙報(第三集)

許若潮助教彙報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友:

大家好!學生許若潮很感恩有這個機會,繼續向大家彙報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上一次,學生跟大家彙報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懶。”雖然我做的只是生活當中的一些小事,但當自己用心去做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莫名的喜悅與心安。因為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之事,是與我們的自性相應的,從而自己的生活能力、做事能力也因我們有這顆孝心自然而然提升。

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是教導;責是責罰。父母教導子女、責罰子女是生活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學生接觸到《弟子規》的時候,讀到這幾句經文,心裡有說不出的感覺。從小到大,每次父母教導我,我都沒有恭恭敬敬地去聆聽,更不會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讀初一的時候,我學習還比較認真,那時常常覺得自己的成績不錯,偶爾就有個想法,想去放鬆一下。每到星期

六、星期日,學生就會去娛樂場所、去遊戲廳玩遊戲。自己一個人去玩還不說,還帶著弟弟一起去玩,有時一玩就是一整天。母親知道我們有這種不正確的行為後就批評我,我卻理直氣壯地跟母親說:“只要能夠把成績考好就好,放鬆一下是應該的。”每次母親批評我,我都找出一大堆歪理去跟母親狡辯,母親說不過我,心裡很難受,又不能跟父親講,怕父親知道我們這麼叛逆,在外工作不能安心。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很多次了。曾經有一次我犯錯誤時,母親氣得握著拳頭打自己,而不打我。我看到母親打她自己,突然心裡很難受,比打自己還要疼的難受,於是我趕緊不停地跟母親認錯:“媽,我知錯了;媽,我不敢了;媽,不要這樣„„。”在那瞬間,自己的慚愧心、孝心提起來了,但事情過後學生還是恢復到原樣,還是不聽父母的教誨。

沒學習傳統文化之前,我常常覺得自己什麽都懂,不需要父母教。即便是自己做錯了,被批評了,也只是承認倒楣、被父母逮到了。所以學生那時不知錯,也不承認錯,反過來認為是父母錯了,覺得父母不理解我的想法,父母想的跟我想的差得太遠,父母的思想過時了。因此我 1

會去鑽空子,用言語行為去掩飾自己的過錯,犯了錯時總是想著下次怎麼避免被父母發現、避免挨批評。

學生以前都是這種思想觀念,即使是自己沒有認真讀書,導致後來成績差想補都補不上去,我都把責任推給老師、推給同學。直至學習了傳統文化、學習了《弟子規》之後,我才明白“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家裡父母常常跟我說:“有時間要坐下來聽導師教導,讀讀經典,不要到處跑;不能整天玩,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多幫助人;要認真聽課、聽老師的話。”我不是沒人教,而是自己沒有去聽。不是父母老師有錯,而是自己錯了,是自己太任性,不承認錯誤、不肯改過。

因此學生很感恩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教誨,真正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細細去依據經文反省自己,確實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自己在家沒有聽父母的話、在學校沒有聽老師的話,到社會上去就不懂得為人處事,才導致自己一錯再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學生上了高中後,就开始後悔以前沒好好讀書,但那時自己已經沾染了很多壞習氣,想改都不容易。想把成績趕上來,首先就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可自己的時間和心思全花在網絡遊戲上面,無法自拔,每天晚上不去上網,自己就難受得不得了,坐在課桌前心就是靜不下來,無法學習。但又知道再不把成績趕上去,那就完了,所以自己就跟網友說不去上網了。為了轉移對網絡的沉迷,我每晚在家裡吃零食,還想了其它方法去克服網癮。可沒想到這個過程真的是很艱辛,網癮沒克服掉,學習也沒補上去,因為基礎太差,很多東西都看不懂、聽不懂。平時父母、長輩一問起我的成績,我都羞於回答;有時想看一本書,卻常常因為很多字不懂而看不成;到外面吃東西,結賬的時候,知道自己的字寫得醜而不敢簽名。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

來到廬江後,自己的體會就更深了。有一次老師讓我寫一篇發言稿,自己從沒寫過,當時真是絞盡腦汁,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寫了六次稿,才勉強通過。這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不聽父母的教導,不僅讓父母蒙羞,而且自己在學習、生活上也很不方便,正如父母曾經教導的:“讀書是為你自己啊!不是給父母讀啊!”

現在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所以對父母的教導都會很用心地去聽。有一次學生準備請假回家,就先打電話回去跟父母報告一下,父親就跟

學生說回家時上火車要注意哪些事項,這個話題父親以前已經有講過好幾遍了。當學生回家後,父親還是會反復地叮囑我,雖然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但我每一次都會用心地去聽,不再像以前那樣不耐煩地跟父母說:“我知道了。”很多時候,父母會把一件事情說很多遍,學習了《弟子規》後,學生就體會到其實並不是父母啰嗦,而是父母愛我們,千叮呤萬囑咐,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快快樂樂的。父母愛子女的方式雖然不相同,或是打,或是罵,或是循循善誘,但父母愛子女的那顆心是一樣的。體會到這一點後,學生只要有什麼事情都會跟父母講,父母有什麼事情也會跟我說。在家期間,好幾次跟父母一塊兒聊天,一聊就是幾個小時。有一次,母親跟我說:“你父親說聽你講話,覺得很有道理,說以後有機會要聽你講課。”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弟子規》改變了我,融洽了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有一次我問母親:“媽,我在家的這段時間,有沒有哪件事讓您生煩惱,能否給我提出來,讓我去改?”母親說:“沒有。”我又問:“那有沒有哪個行為讓您感覺怪怪的、不舒服的?”母親搖搖頭。“媽,如果我有,您就提出來,好幫助我去改正,更好地去落實《弟子規》,我現在每天都反省到自己有很多的過失,有時犯了過失,自己都不知道。如果您有看到就給我指出來。”母親想了想,說:“真的沒有看出有不足的。”其實我落實得並不好,只是父母現在看到我有一點點的轉變,就覺得我很好、很乖了,父母的胸懷真的很寬廣,包容我們的一切,這就是我們的父母。

學生現在在廚房學做事,對“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又有了新的體會。學生從小在家就沒有做過什麼家務活,一直都是以讀書為藉口不幹活,很多事情都不會做。來到學校之後,我學會了打掃衛生,但很少進廚房幹活。前一段時間,校長安排我進廚房學習,學生在這曆練的過程中,剛開始感到很困難,什麼都不懂,也有很多是自己覺得做不過來的。例如:左手手腕沒有力氣,拿不起鍋;一道菜裡,有主菜、配菜、還有調味料,哪個先放哪個後放,對於從沒下過廚房的我來講,真的是一竅不通,怎麼看都看不懂。但學生沒有灰心,為了能端起鍋,學生決定向教我的興鵬學弟申請拿鍋裝沙來練習。以前進廚房學炒菜的同學都沒拿鍋裝沙去練的,都是等到炒菜時,逼出來的。我知道自己不是那種到炒菜時能逼出來的,所以決定一定要在學炒菜前先練出臂

力。學弟同意後,學生就連續練了三天,每次練半個多小時。第一天,我的手腕就開始疼了。練到第三天也只是能把鍋拿起來,裝一點點沙顛幾下手就沒勁了,我只好歇一會兒再繼續練。三天後,因手腕太酸、太疼,學生就沒再練了。

開始學炒菜後,我的手天天都很疼,足足疼了一個月。我這才體會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學會一項技能,是多麼不容易!所以,我很珍惜在廚房學做事的機會,學弟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從不去違背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心裡偶尔會覺得學弟對我太嚴格,只要犯一點點過失,學弟都是很嚴厲的提醒我,所以有時心裡會不舒服,但我還是去改正自己的過失,還是按照學弟的話去做。學弟也樂意毫無保留地把他所學的傳授給我,因此,學生體會到“須敬聽”的“敬”字有多麼重要,難怪古人教導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學生就這樣被學弟帶了一個月,就基本能勝任廚房的主要工作了,能燒全校的飯菜,也能炒貴賓席的菜了。跟學生一起學習了幾年的同學,是最了解我的,看到我現在會炒菜了,歡喜地說:“我真不敢相信這是許若潮做的。”“若潮居然會炒菜。”學生很感恩同學的鼓勵,但學生心裡清楚,自己還是有很多地方沒做好,沒有真正落實好“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有一次,興鵬學弟不在,學生在大鍋裡炒菜,炒到最後一道菜的時候,鍋底很熱,而剛好最後一道菜少,學生放的油也不多。油一倒進去,學生叫同學將菜遞過來,在這過程中,他動作稍微慢了一點,瞬間鍋裡就著火了。學生沒有經驗,不知道怎麼做。那時火不大,學生心不慌,旁邊有一桶水,學生拿起那桶水就往著火的地方澆。這一澆,火更大了,我還想再澆,旁邊的同學阻止了。火越來越大,這時才想到用鍋蓋蓋住,而鍋蓋在鍋旁邊,火苗圍住了鍋蓋,我不敢去拿。這時,一位學弟冒著手被火燒的危險,拿到鍋蓋然後及時蓋到鍋上,火就滅了,只見鍋蓋縫裡冒出濃煙。過了一會兒,學生心想應該沒有火了吧?於是決定將鍋蓋拿起來看一下,這一拿,氧氣一進去,火又冒出來了,這次火著得更大,把我嚇了一跳。而且裡面的濃煙一下子都出來了,自己也被嗆得不行。學生當時心裡七上八下、忐忑不安:“這下完了。”於是又一次冒險靠近鍋邊將鍋蓋蓋上。這時興鵬學弟過來了,他看到這種情況,用抹布蒙在鍋蓋上,冷靜地說:“把火徹了,這樣就沒事了。”然後又在另一個鍋裡

將最後一道菜給炒了。這件事情發生後,學生整個人都被嚇呆了,這是我第一次碰到這種事情。事後學生細細地反省了一下,問題出在哪裡?學生一思考,是自己的動作太慢了,才導致鍋邊燒紅著火的。從一開始進廚房,學弟就跟學生反復說:“動作要快。”我很少幹活,一下子要快也不容易,但自己有沒有把學弟的話放在心上?沒有。學生這一反省,再回想到平時在生活當中,學弟點點滴滴的提醒,學生突然感觸很深,學弟很多話都是有道理的,而很多時候都是在不經意時跟我說的,這是經驗啊!自己真正聽進去、做到的有多少?所以學生很感恩學弟,即便是自己現在還沒能做到,但他把該說的都說了,起碼讓我知道要朝哪個方向去努力。

這次著火,真的讓學生感受到古聖先賢的慈悲,雖然著火了,但沒有一個同學受一點傷、廚房裡的東西也沒有一點受損,這就是聖賢給我的一次考試,提醒我要反省、要努力。同時也是告訴我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做,自己從沒想過進廚房會遇到這樣考驗,也從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事後,學生就向學長、學弟請教,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做。第一,火剛著的時候,可以直接把菜倒進鍋,正常炒菜就沒事了,菜吃油,自然火就燒不起來;第二,當沒菜時,把鍋蓋蓋上,把灶裡的火滅了就好,因為鍋底還很熱,鍋內還有油,所以一打開鍋蓋,有氧氣就會繼續起火,而火徹後等到鍋溫降了再打開也就沒事。第三,當沒鍋蓋時,可以用棉被沾水撲火,棉被沾濕後,火怎麼都燒不著它。這都是生活常識,而學生之前一點都不知道,也是經過這一次考驗,讓學生學到了這些常識,所以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教我做人做事,有了這一次經歷,下次就不敢動作慢了,就不得不謹慎了。同時,學生提起了感恩心,想到平時學弟在生活當中提醒我的話,真的是應該“敬聽”才不會出錯。

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能夠老實、聽話,才能真受益。“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只有認真落實這句教誨,才能夠學到真東西。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學生的彙報就到這裡,在彙報的過程當中如有差誤之處,懇請諸位長輩、諸位學友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二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九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弟子規》學習心得彙報(第九集)

許若潮助教彙報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友:

大家好!學生許若潮很感恩有這個機會,繼續向大家彙報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上一次學生已經將“入則孝”部分彙報圓滿了,我們接著來學習“出則弟”。李炳南老師公講述的《論語講要》上說:“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則行弟道。”然後引用皇疏跟邢疏對“弟”作注解。皇疏說:“善兄為悌。”邢疏說到:“弟,順也。”所以“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長,敬順兄長,以順親心,是謂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長於已者是為出則弟。”

我們先看“出則弟”第一句經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哥哥,這是兄弟之間理應遵守的自然法則。而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關心關愛,孝道就在其中,因為悌道是孝道的延伸。而當一個孩子有孝心,他就自然也會做到友愛兄弟。孝悌之道都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大成至聖先師老夫子在《論語》上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學生以前在家裡,常聽到親朋好友的夸獎,說我們三兄弟很乖,沒看過我們吵過架、打過架。確實在學生的記憶當中是這樣,學生印象很深刻,我們三兄弟從小是有一瓶牛奶就倒成三杯牛奶;有六個苹果就一人兩個。父親出去買菜,買多少菜都給我們算準,三兄弟平分。通過學習古人的事例學生才知道,父母這樣做是很有智慧的,培養我們三兄弟的平等心。人心平,才不會產生糾紛。

古時候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鄭濂,他的家族七代同堂,是個一千多人的大家庭。在他家的大門上,旌表著“天下第一家”五個字。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召見他,問了他一些問題,然後賜給他兩個梨讓他帶回去,還安排了一個校尉,暗地裡跟他回去看他有什麼舉動。鄭濂回到家,把家人全都召集齊,一起感謝皇上的恩賜。然後準備兩個大缸的水,把梨壓碎放進水中,讓每個人都能喝到。明太祖聽後很高興,後來還賜封他家為“江南第一家”。鄭濂之所以能把一個大家庭治理得很和睦,就是因為他的心平,心平則天下平。

學生在家裡是排老二,那時我就從沒想過父母對誰偏心。正因為這樣,我們三兄弟相處得非常和睦,雖然沒學《弟子規》,不知道尊敬哥哥、友愛弟弟,但是打架、吵架是沒發生過,常常是三兄弟一起玩得不亦樂乎。三兄弟睡一張床;玩什麼東西,都是三兄弟一起玩;哥哥出去参加什麼活動,有什麼好吃的食物也會帶一點回來給我和弟弟吃,所謂是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因為我們兄弟之間的和睦相處,所以父母也倍感欣慰,出門從來不擔心我們在家會鬧不和。

可是這樣美好的生活也只是在小時候才有,上學後,受到環境的污染,我開始變得好名、好利。那時班上很少有同學跟家人一起玩、一起出去。學生無形當中就認為,跟家人在一起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之後就不再經常跟兄弟出去了。甚至到後來,自己都不喜歡承認自己的家人,不喜歡別人問一句話:“那是你哥哥嗎?”跟弟弟一起玩電腦游戲時,不喜歡網友問,那個經常跟你在一起的人是誰?而一直給網友的答案是鄰居。弟弟也同樣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都是跟網友說我們是朋友關係。因為不懂做人做事的道理,沒有學習聖賢的教誨,所以錯誤的知見、想法是滿天飛。希望多交朋友,不希望和家人在一起,連跟父母出去都覺得很丟臉,可想而知那時我是一個多麼不孝、不悌的人。

兄弟之間也開始偶爾會發生一點小摩擦,為幾句不愛聽的話吵起來、為一張游戲卡打過一次架。《弟子規》上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人與人之間摩擦,大多數都是因為口角不和、為了財物導致的。雖然我們爭吵過後就沒事了,但自己錯誤的想法始終沒有放下,只有加重沒有減輕。所以要不是學習了傳統文化,確實都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麼樣的一個人,將來的生活會變成什麽樣。

學生那時開始對哥哥的態度就已經很不好了,哥哥來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學生不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只聽父親說是教為人處世做人的態度。學生當時非常狂妄自大的認為哥哥學這些東西沒用,他的性格改變不了,三分鐘熱度而已。可自己萬萬都沒想到,哥哥居然學了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人就變了。當時哥哥回家辦身份證,我看到哥哥的說話態度、對父母長輩的恭敬之心,無形當中就對哥哥生起恭敬之心,哥哥這才跟我分享在廬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學習的心得體會。

因此學生也被這個世外桃園吸引住了,最後也決定要来學習。學習之後學生才明白過去的這些觀念全都是錯的,原來能和家人在一起這才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從來到廬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之後,學生開始改變以前對家人錯誤的態度了。

“兄道友,弟道恭。”我以前對哥哥都是直呼其名,常常跟哥哥頂嘴,一點恭敬心都沒。如今學生是打從心裡的尊敬哥哥,在剛開始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有什麽不懂的,我都會去請教哥哥,哥哥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從沒懷疑過。

對弟弟,學生以前也做得很不好,雖然在學校很照顧他,怕他被同學欺負,偶爾會到班上去看他。但學生反省到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做到友愛弟弟,因為我一直沒有當好一個哥哥的榜樣給他看。從小學的時候就帶弟弟一起去遊戲廳玩,以後玩電腦上網自己上癮不說,也害弟弟上癮,常常一起通宵達旦。記得有一次弟弟快中考了,學生就跟弟弟說:“快中考了,你還是別去上網吧!多學習,考上再玩。”弟弟當時就問我:“那你呢?你怎麼不學習?”我理直氣壯地回答他:“我成績差,我也想把書讀好。可是之前就是沒好好讀書,現在都沒辦法。”弟弟當時頂回我一句話:“怎麼這麼不公平?你成績差就可以上網,我就不可以,那我也要成績差。”沒有學習聖賢的教誨,真的分不清是非、對錯。誤認為上網玩遊戲是快樂,認為讀書是痛苦。什麽是對自己真正的有利?什麽是對自己真正的傷害?當自己撞了南牆才知道後悔,所以學習聖賢教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避免當下自己再犯更多的過失。

在校期間,自己體會很深,什麽是教育?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長善救失。自己天天在教弟弟玩電腦遊戲,這是愛弟弟嗎?弟弟當時說的那句話學生至今還記憶猶新。因此學生默默的勉勵自己,以前沒能給弟弟做一個好榜樣,現在學習傳統文化,重新做人了,我要好好做,給弟弟做個好榜樣。

學生每天都很努力在學習、落實。那時弟弟並沒有很認真在學,所以有次學校要讓他退學,他不以為然,學生從那時起就開始學著跟他講道理、講孝道了。弟弟很了解我的為人,知道我以前上網、玩遊戲,什麽毛病習氣都很嚴重,動不動就吼人、打人,是一個很不講理的人。如今學習《弟子規》了卻反過來勸他要行孝、要學習,學生跟弟弟講了很多後弟弟也就聽進去了。

但是改過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弟弟那時閒話很多,學生是很少說閒話,每次一看到弟弟說閒話,學生就很替他著急。於是就過去教導他,剛開始的幾次是教導,之後就是嚴厲的批評。因為學生體會到友愛弟弟,不是像以前那樣帶他去上網、帶他出去吃喝玩樂、更不是跟他說閒雜話,做浪費時間的事情。而是要有責任要提醒要落實聖賢的教誨,不能讓我們的毛病習氣增長、一錯再錯。而弟弟也確實有一份想做好的心,每次學生批評他的時候,他都從不解釋,靜靜的在那裡聽,不像以前在家時跟我頂嘴。這也正是在落實:“言語忍,忿自泯。”由於弟弟每次都這麼落實,靜靜地接受我的批評,有一次學生就開始反思了,是不是自己誤會他了?是不是自己逼得太緊了?從那之後學生就再也沒有批評他了,相信他、給他時間去改過,心不要急。

幾年之後學生慢慢開始覺得弟弟他長大了,他的心量比我這當哥哥的還大。有時智慧不夠事情沒做好、或被誤會,他總是默默的接受,不會跟別人解釋。所以媽媽覺得三兄弟落實得最好的就是弟弟,常常包容別人的過失,甚至替對方說話。但最擔心又是弟弟,因為他受到什麽委屈,連提都不提,怕家人擔心。這是弟弟懂事的一面,為別人著想。

在校學習時間越長,我們兄弟之間的情誼越來越深。哥哥為了照顧母親,在外面邊工作邊學習,但這期間每半年都回來學校看我們一下。而哥哥常常都很內疚,說自己沒有照顧好我們兩個弟弟。實際上哥哥是每次知道我們需要什麽,都會買給我們,從不計較財物。也正因為我們三兄弟都是學習聖賢的教誨,所以我們看待事物的觀點都是相同。弟弟看到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真誠的給我提出來,我馬上就能理解。我看到弟弟有做的不到位,也是直言不諱,每次一談起話來就很投機。孝悌之心提得起來,“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句經文也就自自然然的做到了。

古人落实悌道的事例也是非常之多。在殷朝末年,周太王生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季歷,泰伯是長子。當時他的第三個弟弟,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當時姬昌出生的時候有瑞相出現,於是太王就有了將來把要王位傳給姬昌的意思,那怎麼樣才能傳給姬昌?就要先將王位傳給季歷,將來才能傳到姬昌。而按照當時的傳位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就不能是季歷繼承王位了。從太王的這想法,就可以看出他的心量有多大,眼光看得有多長遠,當一個國家有聖明的國君來治理,這個國家必定昌盛,老百姓定能過上好日子。而在一旁的泰伯就觀察出父親有這個心意了,可見他的心是多麼細膩,是多麼了解他父親。而當觀察出父親的心意之後,他也不是說走就走,考慮很周全。首先想到他走之後,王位便是第二個弟弟繼承,所以跟二弟商量好一起走。然後以采藥為藉口,逃到蠻夷的地方,披髮文身。怎麼走、走去哪、走後怎麼做,他全都考慮清楚,目的就為了讓季歷自然的得到王位,也讓太王沒有被人說他有私心的嫌疑。蠻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地方,在當時披散頭髮,身上畫花紋是表示沒有文化的象徵,也正是泰伯想表示自己不能再回去繼承王位了。所以他這一讓,是讓出了孝、讓出了悌。

曾經學習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生就有個念頭,做為一個孝子,他是很喜歡能侍奉父母、照顧兄弟姐妹的。泰伯、仲雍這一走,那不是很孤獨嗎?我自己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後,就有這個體會,能和家人在一起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後來慢慢才體會到,原來泰伯的這個孝心是大孝,捨小情取大義。所以泰伯是委屈自己成全父親、兄弟、忠於天下人民。雖是委屈自己,但他自己卻沒有起一個自己委屈的念頭,所以文中記載:“渾然無跡”表彰泰伯的德行是至德。而季歷也看出了兄長的這份心,所以當他繼承王位之後也是盡心盡力的為人民服務。也正因為他們一家每個人都是考慮大局、為了更好有明君治理國家、行孝悌忠信,因此為周朝奠定了八百年王朝的基礎。

一個人連國家都能讓,天下還有什麽財物不能讓的?而他這一讓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天下的人民,這是真正的行孝悌之道。所以校長常教我們,時刻要對照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跟聖賢人的風範相應?

學生現在在學校廚房工作,進了廚房之後,我深刻體會到廚房裡的工作不好做。除了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外,還要懂得與人相處。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讓老師、助教以及所有同學吃飽吃好就是我們在廚房工作的同學的主要任務,所以在服務的過程中,廚房內部同學該

如何分工、如何配合,和其他服務同學怎樣配合,該怎樣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改善工作,從而提高服務質量,都是我們需要注意並及時調整的地方。

以前在班上,學習、習勞等方面的事情都有老師指導,所以只要聽話,老老實實當好一個學生就可以,無需多言。現在學生在廚房帶同學一起做事,才體會到當家的難處,方方面面都需要去問、去說,跟學弟學妹們分享。每當校長安排同學過來跟學生學習時,學生心裡都是想著他一定學得比我快、比我好。所以為了讓他們更快的了解工作的情況和掌握技能,學生無私地把自己在廚房所學到的、所掌握的跟他們分享。

有一位學弟,年紀比較小,以前在家也沒做過事情,所以剛進廚房工作時,經常犯錯誤。為了讓學弟能理解,學生經常跟學弟坐在一起,跟他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希望他能做得更好,不犯二過。也許是學生心太急切,所以在提醒多次後,學弟仍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學生就會替學弟著急。曾經有段時間,為了讓學弟牢牢記住過失,學生就採用很嚴厲的口氣批評他。但是學生發現學弟挨批評時會緊張,導致接二連三地犯過失,真是得不償失。所以學生就立即改變方法去幫助他,只要能令他受益、理解,學生就怎麼做。和學弟一起工作幾個月後,學生發現學弟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特別勤快,讓他幹活,他很樂意,從早做到晚也不會抱怨不叫累。只是在讓他自己安排、拿主意的事情上,他容易出差錯,所以學生在安排工作時就注意揚長避短,讓他發揮他的優點。

學生對待其他同學也是如此,真誠地為對方著想,讓他們都發揮自己的長處,大家相互取長補短,彼此工作得很愉快。所以他們也很尊敬學生,能服從安排,每天在一起工作都很融洽、很開心。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幾句經文學生就彙報到這裡,在彙報的過程當中如有差誤之處,懇請諸位長輩、諸位學友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三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六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弟子規》學習心得彙報(第六集)

許若潮助教彙報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友:

大家好!學生許若潮很感恩有這個機會,繼續向大家彙報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上一次,學生向大家彙報到“居有常,業無變。”我們來看下一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事情雖然很小,但都不能不經同意擅自去做。學生可以說是從小到大,經常違背這條經句,自以為是,也曾經因此差點丟了性命。

那是一個節假日,學生跟同學一起到公園去散步,當走到池塘的時候,我就習慣性的走到池塘邊沿上去。公園為了遊客的安全,明文規定不要在池塘邊沿上走,可我就不聽。我跟往常一樣在邊沿上邊走邊說話,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就掉進池塘去了。當時是冬天,水有多冷可想而知。當我爬上來之後,同學說我沒被電死,算是命大。我往池塘仔細一看,池塘底有一些電線,如果自己的手腳被電線絆住的話,很有可能會被電死。我的衣服全都濕了,冷得直哆嗦。可是因為我怕父母批評,我不敢回家換衣服,就在公園裡把衣服脫下來曬,做熱身運動。從那以后自己再也不敢到池塘邊沿上走了。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現在,每每往池塘裡一看,還心有余悸。

《弟子規》上說:“茍擅為,子道虧。”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才明白,當時如果被父母知道的話,父母會有多擔心。自己以前不懂孝道,不懂得讓父母安心,不懂得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不懂得體會父母的感受,所以,自己的任意妄為不僅傷害自己的身體,還讓父母不得安心,這就是虧損了自己為人子女的孝道。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也是教導我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行的,再細小的事,只要是惡,都不能去做。學生曾經聽公安機關的一位領導說過:“犯罪從違法開始,違法從違紀開始,違紀從不良的行為習慣開始。一個人犯錯誤時,往往是從並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的,俗話說:‘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現在在學校,我們聽到校長對我們教導最多的就是:“事雖小,勿 1

擅為。”老師常常給我們做榜樣,即便是很小的事情,都要請示校長後才去做。記得去年大年三十那天,廚房要為晚上的團圓飯做準備,因為需要準備很多菜,廚房服務的同學僅僅利用課餘時間是來不及的,因此需要服務的同學佔用上課的時間去準備。老師知道情況後,沒有擅自准假,而是立即打電話向校長請示,經校長同意後,才批假。很多時候,我都看到老師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向校長請示了才去做。

看到校長、老師言傳身教,學生認識到,我們做事情,寧愿多跑幾趟、多問幾遍,也不擅自作主,這樣才不會出差錯。所以學生在廚房工作時,對送來學校的某些食品,在不清楚怎麼安排的情況下,都會請示校長。記得有一次,學校來了一些年糕,有的同學就說:“預科班已經開始吃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也有的同學說:“去年的年糕是怎麼做的,今年就怎麼做吧”。當時學生想到,也不知道校長有沒有另外的安排,還是先請示校長再做決定吧。問過校長後,學生做起來沒有絲毫顧慮,感覺心裡很歡喜,很踏實。

經典的教誨落實起來應該是活活潑潑的,一定要掌握到每一件事情,它的核心是什麽、實質是什麽,而不能只做形式,忽略了實質。臨近過年的前一天,校長就教學生安排大年三十到初三的飲食。飯菜很豐富,每餐都有六七道菜,還有很多種主食、點心、麵點,學生在準備的時候,沒把握好量,結果剩好多。到初二那天,學生還是按照菜單去做菜,結果剩得就更多了。當時校長過來看看同學吃得怎麼樣,當看到這種情景時,校長就教導學生:“要學會安排,你的心是好的,但這樣造成浪費。”學生那次好好的省思了一下,確實是自己沒抓住核心。平時校長常提醒:要讓同學吃飽。可這次,不僅食物品種太多,而且量也大,同學怎麼吃都吃不了,肯定會造成浪費了。總結到這一點之後,學生就更清楚該怎麼樣去做了。所以到了元宵節的時候,同樣也是準備了很多菜、主食,但是每個菜的量都沒準備太多,那天同學們都吃得剛剛好。有時學校停了電,不能做面點,學生就安排那天擺出很多的點心和水果,讓同學吃飽吃好。

學生在落實“事雖小,勿擅為”的過程中認識到,要時時刻刻都很謹慎才能將這條經文落實到位。學生會繼續努力落實下去。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物品雖然很小,都不能私藏起來,如果有私自隱藏東西的話,父母知道了會很傷心。

學生以前一直都有私藏物品不讓父母知道的毛病習氣。學習了傳統文化後,學生恍然大悟,體會到以前很多的行為都是不正確的,因此努力地去改正,在學校里沒有私藏物品、隱瞞父母、校長的行為。有時長輩給我一些糖果,我都是等到吃飯的時候才吃,或是送給其他同學。在落實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不僅僅小物品不能私藏,連細微到摸不著的東西,比如電腦里面的虛擬物品、文件都不能隱瞞父母。學生以前就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沉迷網絡,背著父母在上面做很多不好的事情,每次母親進房間看我在電腦前干什麽,學生就切換桌面,使父母看不到我在玩游戲,我還把東西鎖在電腦的文件夾裡,不讓父母知道。學生現在反省到這也是私藏,自己不僅受到游戲的誘惑,還受到種種廣告、不良畫面的污染,因此影響了學業。學生來到學校後,感受到這當中的受害太大,決心不再犯諸如此類的過失,拒絕受這些污染。

可有一次,學生遇到了一個考驗,對學生來講是很大的打擊。學校那時允許同學利用MP3、MP4聽經典,學生和弟弟沒有,哥哥當時就把自己唯一的一個學習工具——掌上電腦給我和弟弟一起用。學生之前也只是拿來聽課,就在那段時間,學生開始利用它來上網查一些學習資料,這些都沒有經過老師同意,屬於私自的行為。使用時,看到一些廣告後,勾起了我以前的習氣,就看了一些不健康的訊息。每次犯過失後學生都很自責:“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自己怎麼不老實了”,可自己就是沒有鼓起勇氣去懺悔出來,怕校長處分。直到有一次,學生在練毛筆書法的時候,當時環境很靜,學生想到平日校長、老師、父母的教誨與付出,為我們能好好做人,走好人生路,父母不遠千里送我們到這裡學習,校長為讓我們創造這寧靜幽雅的學習環境,老師天天不厭其煩地教導我們。學生現在有這樣好的學習條件,還犯這等低級的錯誤,自己不能再把過失隱瞞下去了,許若潮不能再自欺欺人了。做了一番思想斗爭後,學生就決定要把自己這些過失懺悔出來。當時我有一種擔心,怕因此離開學校,但我覺得即便是離開學校,我都應該要勇敢的懺悔出來,不能茍且。於是學生拿起筆就開始寫懺悔書,寫的時候,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覺得自己沒有臉見校長與老師。“茍私藏,親心傷。”自己已經感受到自己給父母抹黑、給老師抹黑了。當懺悔書寫好後,學生就直奔貴賓室,跪著向校長、老師承認所犯的過失,請求校長處分。當時校長很慈悲,為了幫學生改過,幫學生保管了三個月的掌上電腦,而且還勉勵我以後不再犯就好。學生無法體會到校長、老師、父母知道學生行為之後的心情,但換做是我,我的心肯定很酸。

經過了這件事學生深刻的體會到,這條經句中最關鍵的就是一個“私”字,也更看清了自己的缺點,所以正念非常的重要,正念一旦失去了,遇到環境的誘惑就會墮落。因此學生總結出經驗,首先每天聽經典、讀誦經典很重要,要通過不斷熏習才能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錯誤的觀念轉為正確的觀念。另外學生學會了防微杜漸,在沒犯過失之前,學生儘量避免可能會引起自己犯過失的環境。學生因為學習需要,學校允許學生用電腦,學生用電腦之前都會給自己明確所做的事情是否是必須的,是否與學習有關的,凡是與學習無關的,學生就不去做。學生把電腦設置得很簡單樸實,裝的軟件大多都是沒廣告的,讓自己避免了很多無關的訊息干擾,這樣能使自己全心的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

學生在沒學習《弟子規》之前是沉迷電腦,剛學的時候是畏懼電腦,如今學生是完完全全的相信,生活處處都是能夠將《弟子規》運用上去,徹底落實。學生知道自己現在所做到的還不夠,但學生要去做,這也是下句經文對我們的教導: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父母所喜歡的要去做,父母所不喜歡的要去除。

當一個人很自私自利的時候,每天所考慮的事情都是為自己,其實這樣的生活並不會真正的快樂。學生在使用掌上電腦時犯過失,雖然自己不說出來,沒有人知道,但是自己心裡一點都不安穩,一點都不快樂。為了隱瞞這一個過失,導致自己撒了更多的謊言。而當反省過失之後心裡很輕松,好像把一塊大石頭放下了,又重見天日了。因

為自己可以不用再掩飾下去,心裡坦蕩蕩的,古人教導我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所以放下就輕松,反之,自私自利的時候,天天為自己著想,生活才煩惱。

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處處想到的就是別人的需要。所以學生體會到做孩子的要明白父母對他的期望是什麼;做學生的要明白校長、老師對他的期望是什麼;做員工的要明白老板對他的期望是什麼;做公民的要明白國家對他的期望是什麼。這是為人子女的我、做學生的我、做為一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我應該要去做的,而不應該有自私自利,凡事都要考慮到父母的感受、老師的感受、國家的需要。

學生在過去讀書時,從小學就成績很差,父母很希望我能把書讀好,我一直都沒體會到父母那份對子女的關愛,有時我還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學習就是跟不上。通過學習古人的事例,學生才知道不是自己認為的那樣。

在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孝子,叫孟宗。他年紀很小的時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年紀老,又有病。孟宗觀察到母親很想吃筍煮的羹湯,那時是冬季,筍還沒有生長出來。孟宗想不出辦法,但又想滿足母親的需求,他就跑到竹林中,抱著毛竹,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孝子心中那種對父母的愛,所谓“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孝感天地,地里就長出了一些竹筍,當時孟宗拿著這些筍回去做羹燙給母親喝,母親喝完後,病也就好了。

古人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他能體會到母親的需要,母親生病,胃口不好,偶爾想吃樣東西,就好像吃到美味佳肴,所以就很想吃,這是人之常情。而當時是在冬天,筍從哪裡來?孟宗不是像我們平常人那樣,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就不找了,而是用至誠的孝心感動天地,至誠感通。學生反省自己是否也跟古人那樣盡心盡力去學習了?去圓滿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了?導師教導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成績不好,還是自己不夠努力,心不專,是自己沒有找對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自己沒有加倍的努力。所以學生對“親所好,力為具”中的“力”字理解為盡心盡力,甚至竭盡全力。

反過來父母所不喜歡的,就要“謹為去”。

我校有位助教,一直以來,很多同學都很敬佩他。曾經有一次學校安排他去深圳學習茶藝,他得到了那邊領導、同事的好評,甚至有的同事都以老師來稱呼他。學生有次就向他了解他以前在家是怎麼做的,他說他從小就接受父母嚴格的家教。從小到大只被父親責罰過兩次,第一次被責罰是在三歲時。當時父親在休息,旁邊的朋友逗他笑,他忍不住笑出聲來了,父親叫他別笑,他忍住了。可過一會朋友又逗他笑,他忍不住笑了,因此父親給他很嚴厲的責罰,那次之後,他就不敢再犯。還有一次是吃完飯,他準備跑出去玩,當時父親看到他碗裡還剩有一點飯粒,馬上就叫他回來把飯吃乾淨,從那以後,他每次吃飯碗裡就不敢剩一粒米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凡是他感受到這樣做父母會不喜歡的,他都不會去做。

學校安排去深圳學習茶藝的有好幾位同學,有些同學覺得很辛苦,沒有堅持學下去。而他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想的是:“我是廬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的學生,我不能讓校長、老師、同學失望,他們都還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我”。他每天早晨七點多起床,工作、學習到凌晨才回去;同事在寢室聊天,他去學習、聽經典;自己吃、用很節約,但過年過節、同事過生日,他的禮物始終沒停送;每天主動打掃寢室衛生、走廊衛生;時常幫清潔工阿姨一起洗工作服。因為他的落實感動了周邊的人,所以他臨回來學校的時候,他的領導、同事特意為他開個茶話會歡送他。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學生從助教的事例中,體會到,真正去行孝,用心去圓滿父母的期望;校長、老師的期望,最受益、最快樂是他本身。他曾經這樣跟學生分享到:“我來學校學習了這麼長時間,不是學會了茶藝,也不是學會了裝裱,也不是學會了當經理,而是學會了感恩。”活在感恩的世界的人最幸福。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學生的彙報就到這裡,在彙報的過程當中如有差誤之處,懇請諸位長輩、諸位學友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四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五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弟子規》學習心得彙報(第五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友:

大家好!學生許若潮很感恩有這個機會,繼續向大家彙報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上一次,學生彙報到:“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冬溫夏凊是講一年四季該如何去侍奉父母,晨昏定省是一天當中該如何去讓父母安心。我們接著來看:“出必告,反必面。”此句是教導我們進出家門時刻都要讓父母放心,可見經典跟我們的生活是多麼貼近,無論是在哪一方面都給我們講到了。而這些看起來好像是小事,但卻很重要,“必”是一定,是為人子女本應該要去落實的。

《養正遺規》上說:“家庭之間,出入之節,最所當謹。如出赴書堂,必向父母兄姊之間,肅揖告出。午膳與散學時,入必以次肅揖,然後食息。其在書堂時,或因父母呼喚,有所出入,則必請問先生,許出方出,不得自專。至入書堂,亦必肅揖,始可就坐。”

在家庭當中,進出家門的禮節是最應當謹慎的。比如去讀書,必須要向父母兄弟姐妹行禮報告。中午放學回家時,也要按照次序向家人報告,然後才吃飯。在學校時,如果因父母叫我們,要出教室,就要請問老師,經老師同意後才能出去,不能自作主張。進入教室同樣是要跟老師報告,才能坐回原位。

為什麼要這樣去落實呢?下面接著說到:“童子之性,難斂而易放。苟父母以姑息為愛,不僅出入之節。為師者,復無以制禦之,鮮有不流於放肆者矣。”

因為孩子的習性是很難收斂又很容易放縱的,如果父母寵愛孩子,不謹慎孩子的出入禮節,老師也沒有給與引導,很少有不放肆的人。

學生對“出必告,反必面。”這句經文有很深的體會。自己就是從小沒有這個謹慎的態度,學會了偷跑出去玩,不跟父母講,回到家後隨便找個藉口掩飾過去。從偶爾偷跑出去玩,到天天偷跑出去玩,到一天多次出去玩;從白天經常偷跑出去,到半夜偷跑出去、淩晨偷跑出去;從隱瞞、欺 1許若潮助教彙報

騙到學會耍心機。因為每天出去的次數太頻繁了,而且都是去做不敢被父母知道的事情,所以每次出去時都很會抓時機,“媽,電話費交了沒?我要去同學家,我順便去交電話費吧。”父母一聽,感覺孩子好懂事,其實是以此為藉口。如果只說去同學家,這藉口用得太頻繁了,父母可能會懷疑。而說幫父母做點事,父母會很高興也一定會同意我出去。學生就是抓住這一點,去討好父母、去取得父母的信任。因此年紀越大,習氣、慾望就越嚴重。

在家裡沒有落實“出必告,反必面”,到學校去也是沒有落實。學生在校時就有逃學、曠課行为,經常當著老師的面隨便進出教室,從不打報告,經常早退,甚至有一個學期幾乎沒上幾天課。學生那時沒有認識到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很大的傷害,反而是覺得很正常,能順利逃課,感到很慶倖。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才明白確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德行的根基要從小紮起,不然是越來越嚴重,到肆無忌憚的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其實在我毛病習氣延伸的過程中,父母也多次提醒我,出去一定要跟他們講一下去哪裡、做什麼事情,他們同意了才能出去。父母雖然沒讀過《弟子規》,不知道有“出必告,反必面。”這條經句,但父母無形當中就認識這個習慣的重要性。當我沒有這樣去做時,父母會擔心,因為父母時時刻刻都牽掛著我們,當一想到孩子去哪裡了?怎麼到現在還沒回來,父母的心就忐忑不安。學生記得有一次放學,姐姐帶我們去玩,自己不知不覺玩到天黑,回到家時,看到母親非常著急的樣子。母親說父親到學校去找我們了,看到學校校門都鎖了,回到家見我們還沒回來,十分擔心,而以前學生從沒有體會父母的這份心。

學生那時還覺得自己撒謊非常的成功,幾年來自己的理由都是去同學家學習、去買學習資料,父母好像一次都沒有懷疑過,有時回家晚了,父母打我罵我,但父母就是沒問我幹什麼去了。學生現在才知道,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些微妙的變化,父母能感受到。只是父母不敢相信我會這麼不聽話,竟然會去網吧。當有一次父母真正見到時,真的是如遭當頭一棒。那一次學生還是和往常一樣跟父母說去同學家學習,然後去了網吧,剛坐下玩不到一會,突然有個身影出現在背後,抓著我的頭髮,我抬頭一

看,是母親。在那一刻,學生突然感覺自己內心虛幻的世界消失了。母親怒不可遏,不停地問我為什麼要去網吧,父親一句話都沒說就走出家門,當時我知道我錯了,我知道以後再不能這樣了,自己已經把父母的心傷透了。可惜那時自己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習氣很重,幾天之後又繼續上網、跑出去吃喝玩樂。

如今學生很慶倖能遇到傳統文化,能來到廬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遠離了讓我犯毛病習氣的環境。所以剛來到學校的第一個星期,學生想:“自己已經一個星期沒出去、一個星期沒有去網吧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很奇怪,又很踏實,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或許是聖賢的安排吧,學生一進學校長期班後,就被老師安排登記班上同學的考勤。以前自己是班上缺勤最嚴重的一個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了,還有機會讓我彌補自己所犯的過失。因此自己登記考勤時,常提醒自己嚴於律己,對同學要善勸、平等,對工作要大公無私,如實記錄。

有一年排練春節晚會的節目,大家的時間都很緊,有助教就向老師申請上課排練,老師同意了利用一堂自習課的時間排練。學生是考勤長,有責任問清楚時間,可是當時沒問就同意同學去排練了,我自己也去了。自習課下後,學生知道下一堂課是自我反省課,大家應該過去上課,我看助教沒說什麼,就裝做不知道,心想:“老師可能同意了。”就繼續排練,結果練到一半,有同學過來提醒“反省課要上”,學生才反省到自己錯了。按照考勤的規矩,學生給當時所有去排練節目的同學記了曠課,自己是考勤長,做事不謹慎,為了警醒自己,我給自己記了三個曠課。當時學校有規定,一個月五次曠課要回預科班習勞一個月。因此一些同學很替我擔心,怕校長處分,但學生清楚應該要怎麼做。校長常說:“事無大小”,做任何事情都要謹慎。從此以後我時刻提醒自己,《弟子規》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規範。

在校期間曾經請假回家辦事,學生在家每次出門都如實的跟父母報告自己要去哪裡,做什麼事情,去多久。因此每次學生出去時,父母都非常的放心,跟父母報告出去做什麼事情時,都是看到父母喜悅的表情。現在學生成為助教,負責廚房大廚指導及管理工作,不用那樣嚴格地記考勤,但我離開廚房的時候,都會跟廚房其他同學講一下,大家都是這麼落實,所以工作就很順利,給同學安排工作也就很有條理、有秩序。學生體會到,落實《弟子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處事態度很重要,因為通過在校的學習和落實,自己發現一切都變美好了。

“居有常,業無變。”

居,學生理解為居住和我們的生活起居。

我們居住的地方要有常,這是說到我們在外工作或者讀書,甚至成家,我們居住的地方固定了,不要經常換,我們的心就比較安定,不會因為經常搬家而把身心弄得很累、很亂。我們居住的地方安定,父母也會心安,不用去為我們操心,這就是行孝。

再就是我們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生活有規律,身心才健康。古人講:“覺者畏因,迷者畏果。”從小父母有跟我說:“身體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每當生病後、受傷後,才感受到身體健康很重要,所以希望自己有一個好身體,但自己卻不知道該如何保養身體,不知道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學生以前的生活很沒有規律,晚上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跑去上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天天熬夜。有時覺得經常熬夜上網不好,於是就決定今晚不去了,可到了十點多鐘我就睡不著,非常興奮,最後還是偷跑出去了。很多次我都是這樣控制不住自己,一直興奮到淩晨兩三點鐘才開始疲勞,撐到天亮才回去休息。回到家裡是一躺到床上就好像昏過去似的,有時一睡就是睡一天,到傍晚才起來,有時只睡三四個小時,怕母親懷疑我是熬夜沒休息,上午十點、十一點就起床,起床時感覺頭很重、很昏。然後就去洗頭、去換換衣服,聽搖滾音樂,目的是為了讓家人感受不到自己很疲勞,接著又繼續去上網。以前就是經常這樣把身體搞得疲憊不堪。那時聽說有的網友連續上網三天七天不睡覺,自己還很羨慕。那時我還聽過有的網友因在電腦前玩的時間太長,最後猝死在電腦前,自己也不害怕。休息沒有規律就導致飲食沒有規律,時常是把早餐、午餐合成一餐,晚上反過來吃得最多,只要有熬夜就會去吃零食、吃燒烤、吃宵夜,所以把胃弄出毛病了。年紀輕輕,十七八歲不是頭疼就是胃疼,要不就是沒力氣、沒精神。現在通過學習才知道自己身上許許多多的毛病,都是由於以前生活沒有規律導致的。生活沒有規律,直接還會影響自己的心態。有時很興奮,有時很空虛很失落,有時很暴躁,想罵人想發脾氣,情緒起伏很大。在家裡自己沒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還影響到家人的心情,特別是父母,很多次因學生的生活沒有規律而生煩惱。

現在深刻體會到沒有規律的生活對自己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損傷,體會到這一點,我就很歡喜地按照學校的作息時間去生活。學生很感恩老祖宗、感恩國家、感恩學校,如果我不懂這個道理,沒有學校這樣的環境幫助我去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自己十幾歲時已經這樣糟蹋身心,再過十年二十年都不知道自己會成什麼樣,而這樣的人生會幸福嗎?所以學生現在自覺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學會有規律地生活。

學生通過這幾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感到身心有很大的變化,首先是自己臉上的氣色變了,再就是自己的精神好了,上課不再打瞌睡了,工作的時候人也很精神。學生就體會到這都是“居有常”帶給自身的利益。

以前是學生生活沒有規律總讓父母擔心,現在學生通過學習、落實後,覺得很受益,就跟父母分享居有常的重要性,希望父母的身心也健健康康的。

學生在落實“居有常”過程中,還認識到:只有有了好的精神、好的身體,才能把學業、事業做好。所以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業無變”。有一句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自古以來,無論做哪一種事業、學哪一門技能,它都是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成就的。

而學生自己就是一個反面的教材,人家一問到我的學歷,高中生。學生就很想說清楚,自己實際上只是一個有名無其實的高中生。學生剛來學校時寫的日記,現在還留著,翻開來一看,真的是好像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寫的。以前在學校讀書時,人是坐在教室裡聽課,但自己的心沒有放在學習上,小學的時候貪玩;初中的時候談女朋友、愛打扮;高中的時沉迷網絡。因此一事無成。那時很多家長、老師都問我:“你以後想當什麼?”我跟他們說:“想當官或當律師,為窮苦人家伸張正義。”可是學業沒學好,一切都變成空話。上小學時理想是當律師;到了初中,就變成想當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到了高中一年級時,想當計算機工作人員;到了高二時,我開始懷疑自己了,感到很迷茫。我放逸的心態,已經毀了自己很多次學習的機會。學生上高中報計算機專業時,自以為自己是班上對電腦最熟悉的一個了,覺得這些東西很簡單,不用那麼認真學。結果到考試時,發現很多專業術語不懂。所以非常後悔,但是後悔已晚,不知從何做起了。

當知道有一所像天堂一樣的學校,這裡的同學沒有競爭,只有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像親兄弟姐妹一樣,因此學生想一切從頭開始,重新做人。“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是聖賢的加持,是慈悲的校長、老師收留了學生。沒來之前還不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來了之後,才知道,傳統文化原來就是人生的真理,它能帶給我們無量的智慧、帶給我們幸福的人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越學習越感慨、越學習越快樂、越學習越明白。

學生以前蹉跎了人生最寶貴的十多年光陰,把學業荒廢了,沉迷於網絡世界,無法自拔,想從中跳出去都找不到方法,是《弟子規》挽救了我,告訴了我很多人生的真理。

學生知道自己沒有文化、習氣重,但我明白一點就落實一點、體會到多少就分享多少,所以我對自己講《弟子規》有信心。曾經有段時間,校長為了考驗學生有沒有信心,說讓我複講其他科目,也曾經讓我選擇當工作人員,學生都跟校長表明了自己堅定的志向。講得不好、做得不好就更應該要講,要更加努力去做。學生很感恩校長給我機會,學生會好好做。

“業無變”,一旦堅定了信心,就不要輕易的去改變我們的學業、事業,“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只有持之以恆才會有收穫。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學生的彙報就到這裡,在彙報的過程當中如有差誤之處,懇請諸位長輩、諸位學友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五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十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

《弟子規》學習心得彙報(第十三集)

許若潮助教彙報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友:

大家好!學生許若潮很感恩有這個機會,繼續向大家彙報學習《弟子規》的心得體會。上一次,學生向大家彙報到:“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在生活條件的允許下,做什麽樣的工作穿什麽樣的衣服,什麽樣的年齡適合穿什麽樣的衣服,這都是需要講究的。

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當學生的應該穿校服,廚師應該穿廚師服,軍人穿軍裝,而且有些還需要分等級制度,方便在一起工作時,能夠配合得更好。

衣服穿在身上,除了可以體現出自己對工作的一種認真,盡職的態度以外,也是展示自己或企業給他人的一種形象。所以這裡面都不能有自己私人的意思,應該為大局著想,這才是一個好學生、好工作人員、好公民。

在學校或工作崗位上,自己的形象就是代表著學校、工作單位的形象,回到家我們的形象就是代表一個家的形象。以前學生穿得很奇怪的時候,褲子左邊幾個洞、右邊幾個洞,當家裡有客人來時,父母都很尷尬,常常教導我,我老是聽不進去。現在明白道理了,曾經在家裡時,家裡來客人,父母看我穿著唐裝,跟他們出去的時候也穿著唐裝,他們就很高興。哪個父母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穿得整潔乾淨、端莊大方呢?所以說:“上循分,下稱家。”

我們接著來學習下面一句經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經文也是教我們落實謹,吃飯是天天要吃的,所謂:“民以食為天。”但是又有一句俗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有的人吃飯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毛病。所以天天都要吃飯,不得不謹慎,這句經文就教導我們,用餐的時候不能挑食、或吃過多。

很挑食的人往往都營養不良,學生自己從小就有這個毛病。三餐飯都會讓母親生氣。母親總是要跟我講很多道理,我才去吃。而父母愛子女的那顆心,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就是把子女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為了讓我吃飽、吃的高興,母親常常天天絞盡腦汁給我做飯菜,只要孩子喜歡吃,多麻煩都願意。學生讀書的時候,母親知道我喜歡吃比較黏稠的粥,每天母親就很早起來煮粥,粥煮好后,母親還要用漏勺把粥湯給漏掉,即便是做到這個份上,花了很長時間把主食做出來了,但是有時因為燙、有時因為時間不夠、有時因為大米品種的問 1

題,學生就不吃了。就簡簡單單一個主食我都這麼挑剔,對菜的要求更是複雜。母親為了做我們喜歡吃的飯菜而發愁,父親在外工作卻為母親沒有好廚藝而煩惱。每次父親回到家,都是父親做飯菜,父親覺得我們沒有吃好是母親不會做飯菜,有時還要說母親幾句。現在學習了幾年之後,才體會到父母太愛我們了,其實我們在家吃得很少,不是母親飯菜沒做好,是我們自己太挑食。

學生因為在家很挑食,所以以前去到學校吃飯也很挑食。學校食堂的飯菜都是自己選擇打的,但有時覺得口味不合自己的心意,我就不吃。我有挑食的習氣,其他同學也有挑食的習氣,所以每餐飯吃下來,餐桌上都留了很多沒有吃完的飯菜,每一餐飯學校食堂都要打掃出一大堆吃剩的飯菜。一大桶一大桶的裝著,非常浪費。

那時自己這麼挑食,在家吃得少在學校也吃得少,自己整天都吃了什麽?喜歡吃的都是國際公佈的十大垃圾食品。喜歡它的味道、口感,也就是為了滿足三寸之舌的慾望。垃圾食品是越吃越多,家裡面父母做的和比較環保的食品是越吃越少,時間久了身體就有問題了。“病從口入。”我這麼挑食,當然會營養不良,身體不健康。

來到學校,學生記得第一次下定決心要落實“對飲食,勿揀擇。”的時候,學生是從克服不吃比較喜愛的食物落實起,我喜歡吃這樣東西,我就偏不吃。學校有時會炸紫菜給我們吃,學生看到炸紫菜就覺得很香,平時總是打很多。那次我決定不打,把好吃的留給其他同學,我吃別的。想是這麼想,當打飯的時候,站在紫菜的前面,學生心裡一直不停的在做鬥爭。很想吃,但又不能打,心裡面一直在掙扎,在那一刻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很慢,掙扎到自己的腦子都熱了,臉都紅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但是當坐到餐桌上的時候,自己還是很想去打著吃。所以那一餐飯自己也沒吃好,心裡老是惦記著紫菜。經過第一次克服,第二次、第三次,很多次以後,自己才克服了嚴重挑食的習氣。對於食物的口味要求也沒像以前那麼刁鑽了,合適自己的口味也吃,不合口味也吃。所以在這個落實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到吃飯,其實不是為了這張嘴吃飯,是為了身體、是為了不讓父母操心。要吃出健康、吃出為別人著想。所以在學校有時好吃的點心比較少時,很多同學都打得很少或不打,留給後面的同學。

“食適可,勿過則。”挑食會營養不良,吃太過多會傷胃。天天吃撐,日積月累中晚年的時候胃不舒服就很麻煩了,這就是沒有走中道。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而吃飯最好是吃七八分飽比較好。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母親多次跟我說:“你千萬不能喝酒,醫生說你喝了酒毛病就會犯。”我一直不清楚會犯什麽毛病,小時候也聽不懂,但是父母這樣交待,交待了很多次,講得很嚴重。學生也就不敢喝,直到有一次喝藥時,藥裡面帶有一點酒精,學生當時喝後滿臉通紅,感覺臉很熱,事後打電話給母親,才知道我這是酒精過敏。聽母親講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不小心喝了一點,結果全身通紅,很不對勁,送到醫院後,醫生就這樣交待。現在學習了,我也明白了一些道理:

一、年紀輕的經常喝酒會影響到身體的發育,所以青少年不宜喝。

二、酒容易亂性,喝醉酒後就容易犯過失。學生也是小時候看表哥常常喝醉酒後跟表嫂吵架,看都看怕了,常常要讓母親和鄰居來勸架。

學生的父親在這一方面也給我們子女做了好榜樣,父親曾經做過賣煙賣酒的生意,但是他自己不抽煙不喝酒。後來他不做這個行業了,只是偶爾過年過節,才喝半杯,而且都是只喝自家釀的酒。因為工作需要,父親身上也有時會帶幾包名牌香煙,但是自己絕不想抽。因為父親他做出了一個榜樣,真正認識到吸煙有害健康,所以學生好幾個表哥本來都天天抽煙,最後都跟我爸爸學不抽煙了,少喝酒了,大家都羡慕我們的家庭。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句經文是教導我們行、住、坐、臥都要有威儀,沒有謹慎的態度,就容易使自己的言語行為給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學生父親年輕時當過兵,小時候父親就教我走路,與肩同寬,兩腳平行,千萬不能八字腳走路。我養成習慣後就一直那樣走路,父親看我走起路很有威儀,也很高興。但是學生讀初中時,產生了一個錯誤的思想觀念,覺得我要有自己的個性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所以學生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很普通,需要特別點。學生開始尋找模仿對象,最後把目光鎖定在一個女生,看人家走路的時候帶有點搖滾樂的節奏感,走起路來一晃一晃的,八字腳走路。我感覺她很有個性,當時自己只覺得她這樣走路有特色,卻忘記了父親當年的教導。我每次走路都模仿,不到幾天就學會了,我還很高興。覺得在男生裡面我是比較特別的,沒人像我這樣。但是學會有個性的走路,高興的心情也只是一個星期時間而已。到了讀初二的時候,學生結交了一些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同學,他們看我走路,覺得不正常,說難看死了。我聽一次沒放心上,聽兩次、三次,我開始為我當初錯誤的模仿感到後悔了。

我想改,同學也支持我改,可是那時自己總是堅持不下來。

來到廬江後,哥哥跟我說,從我們自己的一言一行,老師就可以知道我們在想什麽。所以你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看到哥哥落實得那麼好,我很相信哥哥的話,開始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本來我是八字腳走路,走起路來一晃一晃的,現在我就要穩,兩腳平行,慢慢走。我原來是一坐下來,腳就要不停地抖,甚至有時還會有節奏的拍打著地板。為了克服這一點,學生剛開始不管是坐著看書還是讀書,學習都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書本上,而是要分一半注意力在自己的腳不能晃動上。哥哥說聽課、看書腳還在抖,說明自己心不定。因為其他同學都落實得好,腳都不晃動,如果只有我在那裡一直不停的抖動,人家就一眼看出我習氣很重,所以我決心要改正。“人有善愿,天必從之。”幾個星期後,自己的這個毛病改正過來了,但是自己八字腳走路的習氣確實不好改,幾年後才完全轉過來,走路身體不會晃動了。所以學生體會《養正遺規》上的教誨:“童子之性,難斂而易放。”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很困難,但是放縱自己卻很容易。學八字腳走路多容易,但是要把這個不良的習慣糾正過來就難了。

所以謹這一部分都是教我們從小開始、從現在開始,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行、住、坐、臥的習慣。“揖深圓”,揖是古時候的一種禮節,而我們現在大多都是行鞠躬禮和握手禮,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可能行的禮節不一樣,但都要有一份恭敬心去行禮。“勿踐閾”,腳不能踏在門檻上。“勿跛倚”,不能倚靠著單用一條腿站著,也不能有走到哪兒倚靠到哪兒。“勿箕踞”,不能張開兩腿或者是伸展著兩腿而坐。“勿搖髀”,坐時腿不要來回搖晃。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古代的簾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門,意思是說,開關門的時候,動作要輕緩。走路轉彎的時候,要注意與物品的棱角保持較寬的距離,這樣避免使自己受傷害,也不會把東西弄亂或弄壞。拿東西時要注意,即使是拿著一個空的器具,也要像裡面裝滿東西一樣小心謹慎,以防跌倒或打破。進入一個無人的房間,也要像裡面有人一樣,不可隨便。

可以說,《弟子規》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講到了,每一細節都是教導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待人接物,去培養自身恭謹的態度。如果不是通過學習,我都不知道自己脾氣有多麼壞,以前在教室裡走動時撞到課桌,自己只知道抱怨路太窄了,而不知道是自己不謹慎。

如果平時沒有養成恭謹的態度,就有可能遇到危險。在家時有一

次學生騎自行車去上學,當我騎到一個十字街口的時候,周邊人很多,地面也不平坦。我不但沒減速,反而開始一邊騎、一邊在耍雜技,不斷地擺動車頭,甩來甩去,結果不到幾十秒鐘,騎到十字路口時,自己整個人飛了起來,翻了一個大跟頭,摔到了地上。同時整架自行車也都飛起來了,摔到了邊上。當時自己腦海一片空白。旁邊的人都圍了過來,當我坐起來仔細想想我才知道,原來是自己車頭甩的幅度太大了,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到了,因為騎得很快,所以一下子整個人和車都失去平衡,飛了起來。在那一刹那,自己全身都麻痹了,感覺自己摔得很重。當我試著站起來時,我才知道自己的手腕扭傷了,不能動了,衣服也磨破了,膝蓋在流血,自行車頭也摔歪了。幸好當時沒有汽車經過,不然更糟糕。這是自己的一個不謹慎帶來的沉重的教訓。事後學生就再也不敢在騎自行車的時候耍酷了,每次騎自行車都不由想起那次摔倒的場景。《弟子規》教我們,轉彎的時候要給自己留點空間,連棱角都不要去碰,所以學生是撞了南牆才知道錯。世間沒賣後悔藥,如果當時出現更大的危險的話,可能我連命都沒了。《弟子規》教導我們從小處都要有謹慎的態度,是教我們這一輩子都不做後悔的事,所以,我們不能小看日常生活中的細節,我們要通過小處的落實來養成恭謹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成就大事。

我們接著來學習下面一句經文:“事勿忙,忙多錯。”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地去做事,因為做事匆忙很容易出現差錯。

近一年來,學生在學校管理後勤,對這句經文有些體會。以前沒有承擔這項工作時,我總覺得自己這句經文落實了,其實不然,只是事情做得少,沒有遇到考驗而已。記得去年春天,學校組織了一次春遊活動,去山東曲阜尋師拜祖。因為路途比較遠,要坐半天的車,所以我們要自帶水和準備一些點心在路上用。這次出去,校領導、老師、助教、同學的便當和飲水都是我負責準備。當時學生想法很簡單,什麽事都自己一個人去做。結果等到車來接我們時,學生開始忙不過來了,當時同學全都吃完飯了,自己才吃飯,沒吃飽就要跑回寢室換衣服,換好衣服慌裡慌張地上了車,這才想起忘記拿校領導、助教的便當了。當時車快開了,我只好麻煩留校的一位同學幫忙去拿。等到車開後,校長問:“我的水杯有沒有帶?”學生才知道自己手忙腳亂之中還是出了差錯,心裡非常愧疚。

經過了這一件事,學生總結到,當事務比較多的情況下,要合理安排同學一起幫忙做,就能夠減少差誤幾率。

第二次考驗是過教師節和中秋節,學校要開茶話會。學生吸取上次的教訓,在開茶話會的前幾天,就開始統籌安排,分幾個小組,有的裝水果盤、有的倒茶、有的服務,還有的做最後的收尾工作。把服務的同學名單、工作任務、注意事項等等列出來後,學生開始召集這些同學開會。到了茶話會當天,一切都正常進行,學生也覺得這次應該不會出差錯吧。沒想到等到結束收拾會場時有點亂,由於負責收拾會場的同學沒有按照事前安排的去做,加上有些幫忙的同學不清楚安排,當時就把地面弄得很髒。第二天打掃大院時,同學只好用洗衣粉洗刷地面。事後,學生開始反省自己,在過節的前幾天,自己已經想到結束後應該怎麼做了,在會議上自己也安排好了,雖然自己已經佈置好了,但收尾時還是出現意外的情況,這說明自己還有考慮不周到的地方。這次茶話會只因一個最後的收尾工作沒有次序,而沒能畫上圓滿的句號。學生從中反省到還是自己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把工作安排下去之後,還要去檢查落實情況。如果是因為自己沒說清楚、或同學沒聽清楚,在實際操作的時候,自己還要再去看看,發現有問題,就可以立即糾正,這樣也可避免出差錯。所以學生體會到: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充分準備,不做好準備,等到出差錯後來補救時,就得不償失。

當學生反省到自己的過失後,馬上把這次茶話會服務的同學召集在一起,一起開了個反省會議,總結經驗,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好,今天的時間到了,“事勿忙,忙多錯。”這句經文學生就彙報到這裡。在彙報的過程當中如有差誤之處,懇請諸位長輩、諸位學友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下载《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学习心得汇报(第三集)许若潮助教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弟子规汇报材料

    践行弟子规汇报材料 机加工2007-1班一:主题班会准备情况 班会题目:让感恩与生命同行 班会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师生之情,体验友谊的无私,理解社会的伟大。 2、让学生......

    学习心得汇报

    改变从这里开始...... ——赴南京学习心得 肖秀玲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带着领导的叮嘱和同事们的支持,我有幸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之旅。学......

    中湖潮汇报材料

    开展养成教育 成就幸福人生 ——中湖潮小学特色验收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 汾水扬波传喜讯,万物随风迎佳宾!在这个百花竞艳、孕育希望的时节,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

    《党章》学习心得汇报

    《党章》学习心得 韦成见 政党章程是政党的立党之本。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党章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

    践行弟子规汇报课--春风化雨

    践行《弟子规》汇报课 春 风 化 雨 ——践行《弟子规》促进师生和谐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四小学 周慧美 一、自然情况 禾,男,11岁,上五年级 二、问题及表现情况 他不合群,没有人......

    许市中学考察汇报材料

    许市中学考察汇报材料 曹县孙老家镇中学:孙亚钟2016.03 许市中学考察汇报材料 许市中学能从一所落后的农村中学成为全国名校,毋庸置疑课改功不可磨,是课改形成了教育合力,用夏......

    北京学习心得交流汇报

    芦淞区北京师范校长培训班心得交流讲话稿 讲话人:颜铁军 2015-12-10 本人在北师大培训学习一个星期收获多多,现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我的收获 专家学者就是不同凡响,他们一......

    炎方小学弟子规开展汇报

    炎方乡示范性小学践行《弟子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主题教育汇报 党中央在十七大的决议中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发言中指出:“中华文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