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申论热点:低保救助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
2014申论热点:低保救助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
日前,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人社部、财政部、统计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部署各地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建设工作。
具体来说,各地要在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涨幅达到临界条件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连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一定时期以上时,要按照正常程序,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水涨船高是自然规律。在消费层面则是,当物价上涨时,消费支出必然增加。基础性社会消费品涨价,对于中高收入者而言,不大会影响其实际生活质量。然而,同样的涨价对于低收入者、社会优抚对象来说,却会导致其本就不宽裕的腰包更加捉襟见肘,很可能使其不高的生活水平进一步降低。后一种情况,显然是政府高度关注的,更是在着力解决的。面对物价上涨,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在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控,力求稳定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对于低收入群众面临的现实生活压力,各级政府也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帮扶与支持,这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通知要求“补贴标准要不低于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实际影响”。换言之,如果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补贴资金会“对冲”掉物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众带来的压力,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这既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善政,也是通过财政分配上的倾斜、减轻社会分配的不平衡。
同时,要让好的初衷与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保障对象的认定。以往,某些人通过不法手段、特权关系,骗取低保资格,冒领低保金,这不光引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也可能使真正困难的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另外,还需警惕低保补贴被地方截留克扣,或是将应发放的现金转换为低收入群众用不着的“鸡肋商品”,这两种行径都涉及行政违规,甚至可能存在权钱交易。有鉴于此,各地应未雨绸缪,制定相关措施,为落实通知要求提供政策支持。
中公教育新疆事业单位:http:///xinjiang/
第二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低保乱象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低保乱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向我们挥手走来,备考之事已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厦门公务员考试(xiamen.offcn.com)对历年国考考情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路保驾护航!
【背景链接】
“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各色人等显神通,农村低保金成了“唐僧肉”,而真正需要低保政策救助的弱势群体却领不到低保金。2014年6月初,湖南省耒阳市通报发现并清退了402名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部分涉事官员受到纪律处分。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编织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发挥社会救助的应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线。
--李克强 [意义及危害]
低保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应是低保户们理应享有的被帮助权,到如今却公然演变为某些村社干部中饱私囊、搜刮钱财、帮亲助友的“利器”。这不仅践踏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深深地刺痛了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心,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低保乱象原因分析]
近年来,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等现象时有所见。究其原因是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重视不够、责任不落实、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漏保、错保、骗保现象严重。一方面,这固然与部分工作人员工作不细致、作风不扎实有关;另一方面,大量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的干部未得到应有惩戒,也是低保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低保乱象”更多所折射出的是“特权惯性”思维。
[治理低保乱象的具体措施]
给 人 改 变 未 来 的 力 量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一、治理“假低保”现象,不能止于清退和纪律处分
第一,有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第二,预防和打击骗保行为,尚需从细节上把关,盯牢社会保险金等公共资源。比如,建立审核基本社会保险金领取资格和条件等规章制度,完善、规范发放办法,推行举报骗保行为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群防群治的合力。
第三,应加大对骗保的追收力度,发现骗保后,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及时追回,触犯刑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查办,决不能心慈手软。
二、关于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应保尽保。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对象认定的户籍、收入和财产条件,建立科学准确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确保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第二,必须坚持公平公正。要进一步规范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民主评议作用,加大公开公示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做到审批过程公开透明,审批结果公平公正中公教育.版权。
第三,必须坚持动态管理。要进一步健全低保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根据低保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来源分类管理、定期复核,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低保标准差距,加强低保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制度之间有效衔接,实现低保与就业、扶贫之间良性互动,形成保障合力。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兜住民生底线,织好社会救助安全网 2.多措并举 治理低保“乱象” 3.治理低保乱象 须根除“特权”惯性 [开头示例]
1.现下,低保“乱象”可谓屡见不鲜,因未能真正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过多“人为因素”的参与造成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一系列损公肥私、“人情保”、“关系保”、“开宝马领低
给 人 改 变 未 来 的 力 量
中公教育·厦门分校
保”、“住多套房领低保”等“错助”、“骗助”行为,不能达到让最困难群众享受到应保尽保,反而影响了我党群、干群关系,拉开了党群、干群距离,着实“得不偿失”。
2.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看出,社会救助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
[结尾示例]
1.“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一个社会文明与否,不在于物质财富有多么涌流,而在于民生疾苦是否得到庇护。社会救助古已有之,在近现代更是日显重要。时至今日,兜好民生之网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代人手中,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考验着对得起时代的担当。
2.诚然,针对低保的如此乱象,国家已出台政策:对履行社会救助职责过程中滥用职权等行为将依法给予处分。但我们更期望看到的还是百姓的“父母官”能真正用爱民为民这颗“灵丹”治好特权顽疾,还百姓幸福之保、和谐之保。
更多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材料详见:
http://xiamen.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wt.mc_id=bk5491
给 人 改 变 未 来 的 力 量
第三篇:永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低保标准
永州公务员面试热点:低保标准
【背景链接】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包括股票、房产和汽车等),是认定最低生活 保障对象的三个基本条件,同时,信息核实最短每月1次,实行低保信息长期公示制度,及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且要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低于最 低工资标准。【标准表述】 [现状分析]
现行低保工作总体规范有序,但与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亟待加强,服务方式亟待改进。
二是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责任边界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到位、责任追究不严格等问题,骗保、漏保、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低保工作力量、经费、手段与任务要求不相匹配,工作程序上还存在不方便快捷、不公开透明等问题。[意义]
财产条件的提出是对现行低保制度的重大完善。财产条件的提出,是对现行低保制度的重大完善。同时,程序公正、职 责明晰、要求明确,是低保对象准确认定的基础,也是低保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意见》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低保申请、审核、民主评议、审批、公示和发放等各 项程序,标志着低保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精确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方向又迈进一步。[措施]
针对现行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意见》指示,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要全面建立低保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根据低保家庭人口结构和收入来源进行分类管理。低保对象资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低保家庭困难程度缓解,收入水平超出了低保标准,应及时退出保障范围,停 发低保金;有的在低保标准以下收入发生变动,应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第二,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传统的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低保核查手段存在不足,隐瞒收 入财产、开具不实证明等骗取低保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低保制度的公平公正实施。为了保证救助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要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通过综合比对户籍、机动车、就业、住房、存款、证券、纳税、公积金等方面信息,提高认定低保等社会救助 对象的准确率。
第三,对“人情保”“关系保”零容忍,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人情保”“关系保”,要完善 民主评议和公开公示制度,保障群众对低保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监管机制,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对低保工作的专门监督检查,对 重点地区定期开展抽查;建立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对备案对象逐一核查、严格管理;健全低保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公开监督 咨询电话,并做好低保来信来访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低保审核审批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工作人员,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第四篇:2012公考申论热点时评:救助流浪儿
【背景链接】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011年12月26日,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从现在起至2012年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
2011年8月,国办下发《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针对流浪儿童已采取的措施
新疆籍流浪儿童有“家”可回
2011年4月2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宣称,将接回所有在其他省份街头流浪的新疆籍儿童,并将投资5000万元新建一所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培训中心,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条件,让这些儿童在家乡健康成长。
全国失踪儿童快速查找机制建立
2011年4月12日,公安部宣布全国公安系统将组织开展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在6月1日前全国将建立实施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决不放弃任何一起未破打拐案件的侦破工作。
【原因分析】
流浪儿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流浪儿童上街流浪的情况形主要是家庭贫困的原因,也有家庭变动产生的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判刑或者隔代家庭,同时也有一些教育方面的原因,即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压力过大,出现逃学的问题,也有一些孩子学习不好,受到了歧视,产生了出走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的原因,一些不法分子拐卖、胁迫、利用孩子来流浪乞讨或者从事犯罪活动。
【总体要求】
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基本原则】
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家庭监护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严厉打击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
坚持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积极主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障其生活、维护其权益;同时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和法制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
坚持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落实义务教育、社会保
障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方协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救助保护工作的合力。
【措施】
一、立法层面
国务院的《意见》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共同求助的制度,并且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救助责任。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创新社会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更完善的政府、社会与个人多元互动的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机制。《意见》明确和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抓住了儿童保护的关键,但保护未成年人是政府、社会与人个共同的责任,因此,在加强政府责任的同时,还应当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提升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效果。同时,还应当进一步细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进一步推动相关立法。《意见》根据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及流浪儿童救助有新的制度性安排,使相关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原则性规定更加具体化,但《意见》本身效力层次较低,因此,应当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将《意见》有效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法律文件。
第三,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意见》虽然明确了责任主体,规定了相对具体的保护措施,但有的措施还需要细化,需要更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如政府投入问题对未成年人保护不力的具体责任追究机制等。
第四,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性的保障措施。例如,应当进一步推动公益慈善机构的发展,加强对慈善机构的管理与资金使用,重建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心,建立对家庭、监护人等的指导与干预机制。
二、具体措施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应加强心理帮扶
帮助流浪儿童,首先要加强救助站的救助工作。相关部门发现流浪儿童,引导、护送他们进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后,救助站应做好各方面的帮扶工作,包括基本生活的保障、医疗救助,以及针对他们的问题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治。救助保护中心可以通过对儿童友好型的救助,使这些流浪儿童真正体会到一种被帮助的感受,同时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可以预防一些有过不良行为的儿童今后走向犯罪的道路,还能帮助其回到家庭后融入正常的生活。另外,救助站应提升服务意识,要在医疗救助,流浪儿童的行为矫治、心里咨询、教育等薄弱环节还需要加强。
做好安置工作预防“再次流浪”
“现在政府主导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行动,是指流入地救助与流出地安置合力配合来帮助这些流浪儿童。”为了从源头预防“再次流浪”,当把流浪孩子送回原籍后,孩子流出地或户口所在地的政府,还应做好后续的救助和帮扶工作。
一方面,从家庭入手开展对监护干预的工作。当把这些流浪儿童送回家后,要对监护人的监护情况进行跟踪,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监护不力的要批评教育家长,如果没有监护人,要委托监护。如果监护人严重侵害孩子权益的,要提起撤销监护人权力的诉讼。这些措施是和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相对应的,目的就是从家庭的原因上进行根治,预防未成年儿童再次流浪。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社会要提供一些培训条件,做好安置工作。年龄较大的,如十七八岁的孩子,由于长期流浪面临教育中断等问题,政府应提供条件进行集中的职业教育,使
其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帮助他们以后能够独立生活。这样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就不只是停留在一个“送回去”的普通层面,而是从更深的层面,解决家庭问题和技能缺失,从根源上来预防流浪儿童的产生。
第五篇:申论热点分析:灾害救助之惑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灾害救助之惑
【背景链接】
2011年,南方持续大旱;2010年,舟曲泥石流;2009年,冬小麦主产区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08年,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地震;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等等。
中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1%,地震灾害占7%,海洋灾害占8%,农林牧生物灾害占6%,其他灾害占8%。而气象灾害中,旱灾排在首位占53%,洪涝灾害位列第二占28%,风雹8%,冷冻7%,台风4%。
自然灾害已经给中国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中国气象局透露,1990年-2000年,造成人员伤亡4500人,经济损失占GDP的3.4%,2001年-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8%,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面对种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中国政府相关部门虽然也在努力地推进灾害救助工作,但在巨大的损失和公众质疑面前,灾害救助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标准表述】
[灾害救助面临的问题]
我国灾害社会救济制度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在灾害来临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灾区的救济和重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由于各种因素,我国的灾害救济制度依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救灾法律制度不健全。现行的救灾工作指导规范中,多是以部长令或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命令和行政条例是没有较高的法律效力的。这些法规重视灾后救济,轻视灾前的预防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对灾害社会救济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
二是缺乏完善统一的国家救灾管理体系。中央政府目前尚没有对灾害统一管理的机构,财政部也没有设立专项的减灾基金,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减灾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是缺乏完善的灾害社会救济志愿者制度。我国在灾害社会救济志愿的实践尚处于空白。设立灾害救援志愿者制度,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救灾,弥补救灾力量的不足。对救灾志愿者进行防灾救灾培训,也是全面安全教育的好途径,更有利于形成互爱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是救灾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当前存在一些截留、挪用、挤占、侵吞、浪费、贪污救灾款物以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说明尚未发挥有限救灾款物最大效益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受灾区域存在着挪用专款的现象,尽管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别干部利欲熏心,以身试法所致,但也反映出救灾款物的监督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未来,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这样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灾害救济提出了许多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
三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议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军队、信息、气象、地震、防汛、交通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中央和本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
四是要加强灾害救助的资金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救灾款的使用管理,明确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救灾资金“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规范救灾款物基层发放程序,做到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政策公开、数额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五是要建立救助物资仓库网络。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积极落实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开始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