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最终5篇)

时间:2019-05-14 05:5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第一篇: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一,调查原因

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关键词:各类社会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满怀喜悦和期待。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1)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突发性强,犯罪手段更趋向于组织化、技术化、知识化、成人化,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随意性、盲从性。结合焦作具体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如下特点:

1.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2.从作案形式看,团伙化犯罪严重。

3.从案件性质上看,侵财性犯罪突出。

4.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

5.从犯罪手段来看,暴力化犯罪加重。

(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发育

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和心理矛盾特性的发展,是他们沾染劣迹的内在因素,而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生理及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外在因素。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自身因素。犯罪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畸形儿,一方面他们具有一般未成年人的共同生理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特殊的社会经历,又形成了区别于一般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

2.文化程度低。文化知识水平低下是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之一。他们中有许多人在校期间属于旷课生、双差生、辍学生,由于缺乏精神食粮,往往寻求刺激以填补空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武陟县龙源镇小徐岗村王甲、王乙、王丙三人同为辍学初中生,因无钱花又不敢向父母要,遂一同将王丙老祖母仅有的157元零花钱进行洗劫,并挥霍一空。

3.思想道德水平低。一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许多罪犯对人生谈不上什么认识,他们没有理想,目光短浅,只追求眼前利益,迷恋金钱、色情,盲目寻求感观刺激。二是认识混乱、情感反常。犯罪未成年人不同的社会经历,使他们是非、善恶不分,荣辱、美丑颠倒,道德认识上形成了许多错误的概念和糊涂的观点。武陟县龙源镇任徐店村13岁的李聪伙同本村14岁的李东和崔兴潜入本村崔某家中盗窃现金1500余元、4000元存折1个和部分物品,在挥霍后看到路边有一个哭泣的小女孩时,便掏出50元钱让她买书,还嘱咐她要好好学习。

4.心理过程不平衡。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推理、归纳、分析及文字组织能力较低;反应能力、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及操作能力较强;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易激动,但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挥,结果在客观上形成了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力。武陟县圪当店乡大城村15岁的李幼树在与小朋友刘某玩耍时,因言语不和发生争执,李一怒之下拿起尼龙绳将刘勒死。

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除了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外,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首要因素。

2.学校教育失当,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因素。

3.不良社会环境,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关键因素。

4.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3)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题。根据上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征和犯罪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

2、强化教育,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自我”四位一体的预防体系。

3、综合治理,营造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4、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好未成年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他未成年人也具有警戒作用。

调查对象(2)成年人:

(1)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贫富差距仍在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的犯罪高发态势。

(2)犯罪原因: 1.当前我国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罪犯中大多数是18~35周岁的青年,且其实施的大多是财产型犯罪,这可能是由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青年大多教育水平底,处于未婚、初婚状态,因经济拮据而致的生存压力大,同时这批特殊的青年群体因受教育不足而导致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2.贫困是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的经济根源,而城乡巨大的反差引致的相对剥夺感是相当一部分成员犯罪的刺激因素;

3.交友不当,哥们义气重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成员犯罪的人际因素,同时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缺失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部分成员犯罪的激化因素。

(3)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违法犯罪的对策思考

预防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犯罪,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除此之外,以下措施必须同步跟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提升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素质;完善基础教育政策,消除教育贫困;强化道德、法律、民俗控制,促进治安秩序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生存的后顾之忧;加强对外来人口住所地的管理。

由于研究的时间、精力所限,对于低收入人群和贫困群体遭遇失地、合法利益诉求受阻(如举报基层腐败、保护居住环境等)等情况而引发的犯罪行为的研究未能获得充足的个案支持,使得一些假设暂时不能得到很好的验证,这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调查对象(3)官员群体

(1)犯罪原因

当今世界,腐败已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弊端,而是各国、各地区共同面临的、急需治理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严厉打击和有效预防的措施。国际上,联合国组织也很重视腐败犯罪问题,多次召开有关反贪污腐败的研讨会。反腐败的机制或对策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其一,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其二,公职人员的素质;其三,监督制约机制;其四,公正适宜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系统为主体的公共秩序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上四个要素,以“法”贯之,通过法律来引导、确立和保障。

1.加强与完善反腐败立法,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之下反腐倡廉的法律秩序与环境首先,需要加强反腐败犯罪的立法,当前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

2.要改革和调整惩治腐败犯罪的刑罚方法。

3.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犯罪的专门机构,并相应扩大其独立性和权能。

4.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法,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坚持严格执法。

5.继续建立、改革和完善反腐倡廉的公职人员队伍,提高公务人员自身的免疫力

6.改革原有的干部制度,建立严格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

7.严格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严格限制公务人员接受馈赠和额外报酬

8.实行干部回避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

9.提高公职人员的薪俸待遇,严禁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

10.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教育

11.继续建立和完善反腐败犯罪的监察和监督机制,预防和控制腐败犯罪的产生不受制约、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公理。防治腐败犯罪现象,个人的“自律”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上,而必须通过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在权力机制限制人治,并保证这一机制的依法有序和有力运作。

12.发挥舆论和公众举报等社会力量,有效地限制和打击腐败犯罪的滋生蔓延

13.继续开展对腐败犯罪原因和对策的深层理论探讨,不拘泥于对东西方现有理论的解释与说明,争取创新与突破,为反腐倡廉提供新的理论武器。

调查对象(4)刑满释放人员群体:

(1)现状: 刑满释放人员群体违法犯罪概率往往远高于其他群体。截止今年5月,有一监狱关押罪犯5103人,其中有过再犯罪记录的985人,占在押罪犯人数的19.3%。其中,两

次犯罪即“二进宫”的有840人,占85.3%;三次犯罪即“三进宫”的有125人,占12.7%;四次以上犯罪即“四进宫”以上的有20人,占2%。

(2)再犯罪的特点:

1.累犯比例偏较高。

2.中青年居多。3.文化普遍偏低、总体素质较差。

4.农民和无业人员占绝大多数。

5.再犯罪以短期刑为主。

6.主要表现为暴力型犯罪和侵财型犯罪。

(3)再犯罪的原因通过调查分析,归纳起来,导致刑满释放人员再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好逸恶劳,贪图享受。

2.不适应社会竞争。

3.家庭变故,诱发再犯罪。

4.以蹬监坐牢为资本,逞强斗狠再犯罪。

5.安置、帮扶不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效果差。

(4)减少监狱罪犯再犯罪对策建议

在监狱服刑的再犯罪的在押人员,经过监狱的劳动改造和一定的法律、法规学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增强,但由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主观恶性较深,尽管通过监狱服刑而并未真正改造好,对社会仍然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加强对再犯罪人员教育改造和刑满释放后的安置、帮教和管理工作,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提高明辩是非能力。加强对再犯罪人员的主观改造,让他们对社会、对法律、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正态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是否再走上犯罪道路。2.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能力。要依托健全的措施,采取符合再犯罪人特点的管理方法,配备责任心强、有经验、善于管理、长于做思想工作的管教干部对他们进行重点监管和帮教,并利用良好的监管改造环境促其积极地劳动改造,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增进改造效果。与此同时,也要用高强度的劳动来让他们深切体会劳动的艰辛,犯罪服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他们畏惧犯罪、不再想犯罪。

3.增加家庭关怀,体现社会关心。对刑满释放人员而言,来自家庭的关怀是十分重要的,能帮助他们鼓起生活勇气,尤其是在刑满释放人员恢复自由的初期阶段,更是如此。在他们感到生活茫然和痛苦的时候,家人应该及时发现并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平

稳渡过思想上、生活上、就业上的迷茫期、困难期和无耐期。4.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生活能力。要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门求生技能,在他们重入社会后因有技术而实现就业。有关部门要认真安置政策,使其能自食其力,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5.打防结合,减少犯罪。打击和预防从来都是解决犯罪问题有效的两手,要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要根据国家法律予以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发挥刑罚的特殊预防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不解地做好预防劳改释放人员再犯罪的预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他们再犯罪的发生。

第二篇: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单纯,分析判断能力不够,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如:某法院去年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9件16犯,而今年1—2月,就审理了10件10人犯,两个月的案件就比去年全年的还多,这种增长的速度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二)恶性案件越来越多。未成年犯罪中抢劫、杀人、伤害等暴力恶性案件日益增多,且手段极其残忍。近年内,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又占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70%以上,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如:一名十五岁初三男生,为了弄钱买武侠小说,连续七次入室盗窃纵火,判有期徒刑10年,又如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而这些年轻的罪犯都是在校的学生。

(三)不良行为愈演愈烈。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在发生未成年人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如:

1、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带小抄、传纸条、换试卷,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

2、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他们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迷乱于异性,沉湎于“三厅二室”。

3、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热衷于当众起哄、漫骂行凶等。

4、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勒索钱财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

5、称兄道弟、哥们义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形成“团伙”,彼此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不问是非,聚众闹事,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他们人多众势,互相壮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大可分两个部分:

(一)主观原因,即内部原因 未成年人个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都具有敏感、好奇、喜欢冒险、爱模仿的特点。如果引导得当,这些特点就是优点,对吸收新鲜事物,探索未知事物都有好处。如果缺乏指导或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当前,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和性自由等思潮的冲击,极易吸收暴力、色情和毒品等有害的东西,他们接受能力强容易掌握作案方法。且未成年人也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不知天高地厚,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顾后果。如:前段时间有几位未成年人为了吃夜宵,而又没有钱,就到江滨公园的黑暗处抢劫一对情侣的钱财,共获得50元,就因为这50元钱这几个人结果都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这些15、16岁的高中生是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对象,正是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可塑性很强,又是人生观定型时期,而且也是外在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心理扭曲易染上各种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人格健康的形成,重者助长了未成年人犯罪,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极。

(二)客观原因,即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他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在的社会环境,是和平、安定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这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都十分有利。但在改革开放的同时,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风气。近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赌博、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丑恶泛滥成灾,对未成年人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毁了不少未成年人纯洁健康的心灵,使他们跌入了犯罪的深渊。如现在的游戏机厅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也是可怕致极的。且不说他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游戏机的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灵是具有强腐蚀作用。这样的游戏机厅星罗棋布,无处不有,还漫延到学校周围,以某校为中心,半径300米以内竟多达五家游戏机厅。游戏机厅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未成年人,包括吃喝玩乐全部包揽等等,未成年人是“乐不思蜀”,学习也没心思,整天想着游戏机,他们玩游戏机的钱是有限的,没有了钱不是向家里人要,就是去偷,去抢。据报道,某市公安局去年抓获140多名未成年人犯罪分子,无一例外都是游戏迷。其中一个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抢劫、盗窃、敲诈得来5万元,有4万多元是用于打电子游戏机。许多人都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丧失了理智,抛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了钱,为了满足自己,他们耍手段,使阴谋,设圈套;为了钱,他们可以阿谀奉承,百般讨好;为了钱,他们可以阴险毒辣,丧心病狂,甚至走向极端,参加黑社会,而且在学校内,有些学生就有组织地加入下帮会,按期交纳会费,有的还有的会徽。他们一同偷盗,抢劫学生们的财物、模仿电影里的黑社会绑架同学,这些犯罪的主人公竟是这些还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人们不由想问是什么把那些未成年人应该拥有的金色时光染成了黑色。许多人都发出了呼吁“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净化社会风气势在必行!”(2)学校因素 引起学校教育失误的一个因素是没有“以德治教”只注重分数,及格率和升学率,不关心学生的品行发展,甚至挤占政治思想教育课,用所谓的主科取而代之,这就给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学生一旦受到社会上的歪风邪气的影响,很容易泥足深陷,走上邪道。特别是毕业班考试不断,各科轮番上阵,成绩不好的学生还受到个别老师的训斥,连家长也受到训斥。这边战事刚摆平,那边狼烟又升起,学生整天生活在考试中,弄得心力憔悴,精疲力竭。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考试的机器,这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觉,把考试与学习等同,把分数当成检验自己智力唯一标准,在这样的错觉下,他们常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心理,继而厌学,然后自暴自弃,放纵自己。于是成天吊儿啷当,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任何事都觉得无所谓,毫不在乎,自然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在意。因为他们做事的目的“只要高兴就好”。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诱发因素。据统计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占81%的犯罪主要原因属于家庭教育不当。其中属于娇生惯养的占30%,属于简单粗暴的占14%,属于放任自流的占18%属于重智轻德的占16%,属于教唆引导的占3%。

以上家长对于子女的态度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方法上又过分严厉;其次是对子女过于溺爱,放任自由,或毫不关心,不闻不问。而这两种极端相对也就产生了两种影响:第一种,父母对孩子打骂体罚,管理教育态度粗暴,手段野蛮,会使孩子精神上受到创伤,家长没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了错误的方法,没有注重教育艺术,忽视了教育效率,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把父母教导当作耳边风,感到厌烦,专挑与父母要求相反的事去做,甚至不惜去犯罪。第二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幼不懂事,管教也没有用处,从而采取娇惯溺爱、放任自流的态度,结果助长了孩子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形成。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良朋友而误入歧途。因为缺乏家长必要的管教,他们可以夜不归宿,可以几天几夜不回家,最终导致他们日益胆大妄为,陷入罪恶的深渊。

家长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也很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效法的榜样。家长言行举止不文明或在道德品行上有问题,会对孩子产生侵蚀作用。家长应当明白,教育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家长自身的素质更重要。

家庭的和睦情况也是家庭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们不仅要从家庭中得到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帮助。在和睦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和谐,温馨,亲密无间,幸福温暖,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如果家庭关系僵化,家庭成员矛盾重重,四分五裂,成天弄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孩子得不到安静、舒适、温暖的生活空间(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心理会就畸型发展,变得厌世,导致心理变态,在他们眼中,世界被扭曲了。这样可能因为他们的假想,而实施疯狂的敌对报复行动而产生犯罪。总结:事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就学生而言,他们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作用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也有相对独立性,少数学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胜过学校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总之,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是脆弱的,社会、学校、家庭都要行动起来,保护未成年人。此外,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对于增强未成年人的“免疫力”或自控力、防范于未然,远离犯罪,将有特殊的意义。

三.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 6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这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极大。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虽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但未成年人犯罪 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比例却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同成人犯罪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趋向于智能化、成人化、暴力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毒品犯罪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等。本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人际关系原因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且就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的可行性对策。预防对策有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巩固学校这一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阵地,加强学校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控制对策有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刑事处罚,并注重处罚效果;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提高管教水平;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做好社会帮教工作。

:淘金者论文范文,www.xiexiebang.com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成因 对策 淘金者范文,淘金者,www.xiexiebang.com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虽然经过多次“严打”,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的数量和比率却急剧增长,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近三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激增,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在全部刑事案例中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3.3%、1982 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 1985年为71.3% 1986年为72.5% 1987 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①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的生效,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之势,但从总体上看,比例仍很高。其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所占的比重一直仍在55%以上。据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刑事犯罪者为580272人,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57.31%,人数达332528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占271529人,占犯罪总数的46.79%,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165143人所占比重为60.82%,而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所占比例为49.66%②199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的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52.88%;其中,未成年人犯罪者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为57.58%,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犯罪 占犯罪总数的52.48%;③1992年,未成年人罪犯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6.13%,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罪犯总数的54.79%。1994年未成年人罪犯在整个刑事犯罪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为49.12%;未成年人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4.94%,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 罪犯总数的56.7%。④从以上数字看,90年代前五年的未成年人犯罪 情况总的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日趋恶化,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最严重的问题。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侵财类案件比例高。在2002-2004年抓获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员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类案件达556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的81.7%。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以钱财为目的,他们主要采取入室盗窃、抢劫、“擂肥”等方式,以居住地附近的商业场所、居民住宅、熟人、同学等为作案目标,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挥霍于网吧、游戏厅或同学、朋友间摆阔等。(2)从作案手段来看,日趋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大多由成年的惯犯、累犯“传授经验”或“亲自指挥”,实施犯罪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法,作案前精心预谋,作案时分工配合,作案后毁灭证据,逃避追捕,与成人犯罪手段几近相同,也呈现出连续性、偶合性和残忍性的特点。如2004年4月上旬,犯罪嫌疑人袁某(男,16岁)、陈某(男,16岁)、廖某(男,16岁)采用租“面的”、持刀抢劫司机财物办法疯狂作案8起,其犯罪手段、作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年人犯罪。(3)从犯罪的性质来看,恶性案件时有上升,重大犯罪比例逐年增长。未成年人情感极易冲动,表现欲望强烈,有些未成年人为在同伙中立威,在犯罪时往往走极端,手段残忍,不思后果,社会影响恶劣。侵财、暴力性犯罪极为突出,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位。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7.8%、19.2%。另外,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屡见不鲜,2002年至2004年三类案件在未成年人年犯罪总人数中分别占6.5%、6.6%、6.7%,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作案形式来看,成团伙化较多。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以团伙形式的较多。未成年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为了实现犯罪目的,或是形成稳定的团伙(团伙成员多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同龄人,或同学、朋友),或是临时起意共同犯罪或傍倚成年犯罪,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其犯罪的能量较大,活动范围较广,社会破坏力相对较强,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我市马作村无业青年党某(男,16岁)、郭某(男,15岁)、程某(男,15岁)等7人长期结为固定团伙,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先后作案18起,盗窃铝合金价值3万余元。

:淘金者论文范文是你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5)从作案动机来看,突发性较强。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理性思维正处于形成的起步阶段,自制力差,逞强好胜心强,加之容易受“哥儿们义气”等社会庸俗观念的影响,稍有诱因,便容易偏激、冲动,对行为不计后果,产生突发性、偶然性的违法犯罪。如2002年11月2日下午,我市焦南一中学生袁某(男,16岁)在市区某网吧玩时与史某(男,17岁)因一点小事发生纠纷,袁某突然从腰间拔出匕首将史某刺两刀致重伤。

(6)从犯罪反弹性来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相当一部分在教育和惩戒处理后,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稍有诱因,便又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现行法律体制本着挽救未成年人的宗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戒处理相对较轻,少部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即使再次犯罪也不会受到重处,从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市青年郭某(男,17岁,父母在外打工),2002年因盗窃曾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9日。郭回家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教,遂与社会闲散人员袁某(男,18岁)、“卷毛”等人混在一起,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郭等人自2003年元月份多次在市区撬门入室实施盗窃。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是粗暴管教,放任型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自暴自弃。这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家庭不和睦。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取得和道德品质的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离异,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儿女缺少爱抚和管教,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职能,这就不同程度地使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司法实践证明,残缺不全家庭子女的违法犯罪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的越轨行为即便是有所觉察也放任不管,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四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了孩子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更有甚者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webmaster@taojz.com,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www.xiexiebang.com,taojz.com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和管理不擅也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双差生”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心理,继而走出校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学校管理不够完善,法制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长期流散于社会,受社会风气侵蚀,又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有的学校自身学风不正,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不良风气不管不教,使学校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学生素质低下,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外因。未成年人是最单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思想免疫能力差,容易形成思想混乱、认识错位、政治动摇的倾向,甚至追求西方的自由化,醉心于享乐,出现反社会意识。不少未成年人的消极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交朋友的的影响。一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社会腐败现象存在和蔓延,对未成年人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歪曲了部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个人利益和奢侈生活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二是受社会文化不良因素影响。当前,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监督管理不严,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书籍、电子图书、影视剧、网络充斥市场。特别是电子游戏厅和网吧,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铤而走险,抢劫、盗窃、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经初步统计,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半数以上是以上网、玩游戏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三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人动户不动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种人户分离的情况无疑给未成年人的帮教和管控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公安机关现有的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只适应静态人口的管理,对未入户人员的信息无法掌握,造成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失控漏管,无法开展帮教。四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方法简单也是一个因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一些办案单位往往以初犯、偶犯或者因盗窃数额较小、或者是犯罪情节轻微或者因年龄较小而被教育释放,交由监护人管教,但由于监护人的管教不力,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形成一种“捉放曹”的局面。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四)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育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发育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均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团体。二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他们精力旺盛、好动,但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未成年人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稍有诱因或教唆,便走向犯罪。三是法律意识浅薄。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阅历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和贫乏,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加之他们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性,在作案之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经常失去理智,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作案之后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五)法律规范不完善,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影响至未成年犯罪。这一司法原因是值得关注的,如《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从需要或能够追究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责任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应立案的6类案件。除此之外,其它一般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尚游离于国家法律控制的范围之外,无法管束。其次,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未成年人在置于法律惩罚和法律制止之外的行为,究竟由谁主管,建立何种综合教育管理系统,任务不明,分工不清。尤其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谁来处置?办理的程序和调解处罚的幅度,标准不明,操作性不强。同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过于强调教育、挽救,在从轻、减轻不处理之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等预防措施跟不上,致使部分未成年人作案频率高,恶性循环反复大。

三、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一)构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体系,严把法治关。一是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构建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典。二是成立专门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审查、审判机构,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要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即对未成年人扩大缓刑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条件,对服刑的未成年人实行与成年人分开关押、改造,避免“交叉感染”。四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刑事处罚、关押或服刑的,做好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率。文章来源: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二)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要根据当代未成年人学习各种知识的现代化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合法有效的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培养其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控能力。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公安、司法机关选派人员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净化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诱导其违法犯罪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环境。一是在加强日常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公安机关必须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公安机关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打黄扫非”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未成年人;要大力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三是公安机关要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未成年人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净化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要强调社会效益。对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既要发挥公安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破查处力度,又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分析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并及时与学校、家庭取得联系,及时开展拦头帮教,消除其违法犯罪苗头。

(五)构建家庭与学校教育、预防体系,把好育苗关。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家庭成员责任重大。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同时,加大力度惩处行使未成年人监护权不力的父母,增设对父母或监护人处罚的法律规范,以督促父母(监护人)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加强未成年人自身修养的培养,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对各种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

(六)要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要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不能出现空白点,要争取将有偷窃、打架斗殴、淫乱、吸毒等不良行为和经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未成年人全部纳入帮教范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派出所”四位一体的帮教责任制。要充分发挥和拓展工读学校、少管所和劳教所的职能作用。对已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教育、挽救和感化,要依靠多方力量,把打击犯罪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惩办与教育结合起来,将失足未成年人从泥坑中挽救起来,使他们重新做人,有效遏止他们向惯犯、累犯和重刑犯发展。文章来源: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注 释 目 录 摘 要 正 文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 1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 3 三.控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 6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这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极大。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例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虽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但未成年人犯罪 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比例却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同成人犯罪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趋向于智能化、成人化、暴力化,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毒品犯罪日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等。本文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人际关系原因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且就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的可行性对策。预防对策有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巩固学校这一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阵地,加强学校教育;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搞好社会综合治理。控制对策有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刑事处罚,并注重处罚效果;加强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提高管教水平;对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做好社会帮教工作。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犯罪 成因 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虽然经过多次“严打”,社会风气和治安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的数量和比率却急剧增长,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危害严重,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对策,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近三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康思潮的侵袭、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激增,统计数据表明,8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在全部刑事案例中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3.3%、1982 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 1985年为71.3% 1986年为72.5% 1987 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①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的生效,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之势,但从总体上看,比例仍很高。其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所占的比重一直仍在55%以上。据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199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刑事犯罪者为580272人,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57.31%,人数达332528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占271529人,占犯罪总数的46.79%,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165143人所占比重为60.82%,而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所占比例为49.66%②199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宣判的刑事犯罪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为52.88%;其中,未成年人犯罪者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为57.58%,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犯罪 占犯罪总数的52.48%;③1992年,未成年人罪犯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6.13%,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罪犯总数的54.79%。1994年未成年人罪犯在整个刑事犯罪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为49.12%;未成年人在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中所占的比例为54.94%,而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罪犯占未成年人 罪犯总数的56.7%。④从以上数字看,90年代前五年的未成年人犯罪 情况总的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所占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性质日趋恶化,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最严重的问题。(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侵财类案件比例高。在2002-2004年抓获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人员中,抢劫、抢夺、盗窃等侵财类案件达556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的81.7%。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以钱财为目的,他们主要采取入室盗窃、抢劫、“擂肥”等方式,以居住地附近的商业场所、居民住宅、熟人、同学等为作案目标,且一旦得手,行为还具有连续性,所得赃款主要挥霍于网吧、游戏厅或同学、朋友间摆阔等。

(2)从作案手段来看,日趋成人化。未成年人犯罪大多由成年的惯犯、累犯“传授经验”或“亲自指挥”,实施犯罪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法,作案前精心预谋,作案时分工配合,作案后毁灭证据,逃避追捕,与成人犯罪手段几近相同,也呈现出连续性、偶合性和残忍性的特点。如2004年4月上旬,犯罪嫌疑人袁某(男,16岁)、陈某(男,16岁)、廖某(男,16岁)采用租“面的”、持刀抢劫司机财物办法疯狂作案8起,其犯罪手段、作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成年人犯罪。

(3)从犯罪的性质来看,恶性案件时有上升,重大犯罪比例逐年增长。未成年人情感极易冲动,表现欲望强烈,有些未成年人为在同伙中立威,在犯罪时往往走极端,手段残忍,不思后果,社会影响恶劣。侵财、暴力性犯罪极为突出,其中盗窃、抢劫犯罪始终高居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位。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抢劫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7.8%、19.2%。另外,杀人、伤害、强奸等暴力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屡见不鲜,2002年至2004年三类案件在未成年人年犯罪总人数中分别占6.5%、6.6%、6.7%,呈逐年上升趋势。(4)从作案形式来看,成团伙化较多。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以团伙形式的较多。未成年人由于受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生活阅历限制,为了实现犯罪目的,或是形成稳定的团伙(团伙成员多是居住在同一区域的同龄人,或同学、朋友),或是临时起意共同犯罪或傍倚成年犯罪,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团伙犯罪,其犯罪的能量较大,活动范围较广,社会破坏力相对较强,蔓延速度快,社会危害性极大。如我市马作村无业青年党某(男,16岁)、郭某(男,15岁)、程某(男,15岁)等7人长期结为固定团伙,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2月先后作案18起,盗窃铝合金价值3万余元。

(5)从作案动机来看,突发性较强。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还不成熟,理性思维正处于形成的起步阶段,自制力差,逞强好胜心强,加之容易受“哥儿们义气”等社会庸俗观念的影响,稍有诱因,便容易偏激、冲动,对行为不计后果,产生突发性、偶然性的违法犯罪。如2002年11月2日下午,我市焦南一中学生袁某(男,16岁)在市区某网吧玩时与史某(男,17岁)因一点小事发生纠纷,袁某突然从腰间拔出匕首将史某刺两刀致重伤。(6)从犯罪反弹性来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相当一部分在教育和惩戒处理后,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易于产生悲观失望心理,稍有诱因,便又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现行法律体制本着挽救未成年人的宗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戒处理相对较轻,少部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对此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即使再次犯罪也不会受到重处,从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如我市青年郭某(男,17岁,父母在外打工),2002年因盗窃曾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9日。郭回家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人管教,遂与社会闲散人员袁某(男,18岁)、“卷毛”等人混在一起,重新走上犯罪道路。郭等人自2003年元月份多次在市区撬门入室实施盗窃。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主观认识上的过错,又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和教育方法失当是未成年犯罪的最主要诱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力,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要么溺爱,要么放任,要么是粗暴管教,放任型家庭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自暴自弃。这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引导,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二是家庭结构失衡,家庭不和睦。家庭是每个人的生活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取得和道德品质的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离异,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儿女缺少爱抚和管教,削弱了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职能,这就不同程度地使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发生了扭曲。司法实践证明,残缺不全家庭子女的违法犯罪是正常家庭的二倍。三是家庭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没有履行好监护职责,不能及时发现和教育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的越轨行为即便是有所觉察也放任不管,导致子女放任自流,一步步地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四是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一些家长把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自身言行不端、品行不正、素质低下影响了孩子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误导。更有甚者公然唆使子女违法犯罪。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存在着漏洞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教育和管理不擅也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管理方式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双差生”耐心帮助,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心理,继而走出校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学校管理不善、法制教育弱化。学校管理不够完善,法制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使一些未成年人产生厌学心理,长期流散于社会,受社会风气侵蚀,又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歧途,堕入犯罪深渊。有的学校自身学风不正,对学生逃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不良风气不管不教,使学校的不良风气盛行,导致学生素质低下,交叉感染。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外因。未成年人是最单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思想免疫能力差,容易形成思想混乱、认识错位、政治动摇的倾向,甚至追求西方的自由化,醉心于享乐,出现反社会意识。不少未成年人的消极思想观点、行为方式都是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交朋友的的影响。一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社会腐败现象存在和蔓延,对未成年人起着耳濡目染的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歪曲了部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个人利益和奢侈生活成了他们的人生目标。二是受社会文化不良因素影响。当前,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监督管理不严,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书籍、电子图书、影视剧、网络充斥市场。特别是电子游戏厅和网吧,使得一些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而不惜铤而走险,抢劫、盗窃、打架斗殴案件时有发生。经初步统计,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半数以上是以上网、玩游戏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三是社会流动性大,控制功能弱化。人口流动量日益增大,人户分离,人动户不动的情况大量存在。这种人户分离的情况无疑给未成年人的帮教和管控造成管理上的失控。公安机关现有的户口登记管理模式,只适应静态人口的管理,对未入户人员的信息无法掌握,造成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失控漏管,无法开展帮教。四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方法简单也是一个因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一些办案单位往往以初犯、偶犯或者因盗窃数额较小、或者是犯罪情节轻微或者因年龄较小而被教育释放,交由监护人管教,但由于监护人的管教不力,导致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形成一种“捉放曹”的局面。

(四)自身潜在意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的缺乏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育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发育还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均未成熟定型,缺乏辨别是非、支配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思想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部分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变成危害社会的犯罪团体。二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他们精力旺盛、好动,但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容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分辨是非能力差,有的未成年人潜意识中存在不良因素,稍有诱因或教唆,便走向犯罪。三是法律意识浅薄。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弱,社会阅历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法律意识淡薄和贫乏,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加之他们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强烈的冲动性,在作案之前及作案过程中难以自我控制,经常失去理智,很难考虑到所作所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作案之后可能受到的法律制裁。

(五)法律规范不完善,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也影响至未成年犯罪。这一司法原因是值得关注的,如《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从需要或能够追究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责任的角度,明确规定了应立案的6类案件。除此之外,其它一般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尚游离于国家法律控制的范围之外,无法管束。其次,预防职责分工不明确,未成年人在置于法律惩罚和法律制止之外的行为,究竟由谁主管,建立何种综合教育管理系统,任务不明,分工不清。尤其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谁来处置?办理的程序和调解处罚的幅度,标准不明,操作性不强。同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过于强调教育、挽救,在从轻、减轻不处理之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帮教转化等预防措施跟不上,致使部分未成年人作案频率高,恶性循环反复大。

三、遏制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社会的“综合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一)构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预防体系,严把法治关。一是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构建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未成年人犯罪法典。二是成立专门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审查、审判机构,由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三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要贯彻特殊的刑事政策,即对未成年人扩大缓刑适用范围、放宽减刑和假释条件,对服刑的未成年人实行与成年人分开关押、改造,避免“交叉感染”。四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刑事处罚、关押或服刑的,做好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率。

(二)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观念。要根据当代未成年人学习各种知识的现代化途径不断增多、社会知识传播手段呈现扩散性的特点,积极利用各种合法有效的传媒工具,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培养其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控能力。公安、司法机关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法制课,由公安、司法机关选派人员协助学校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纳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安全教育计划中,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净化社会环境。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供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诱导其违法犯罪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环境。一是在加强日常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公安机关必须严厉打击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公安机关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打黄扫非”工作力度,坚决杜绝不健康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流入社会,毒害未成年人;要大力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及其他相关场所的治安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三是公安机关要深入查禁“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切断未成年人与一切不良诱因的联系,净化育人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四)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要强调社会效益。对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既要发挥公安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破查处力度,又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其生理、心理的特点,分析其违法犯罪的原因,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并及时与学校、家庭取得联系,及时开展拦头帮教,消除其违法犯罪苗头。

(五)构建家庭与学校教育、预防体系,把好育苗关。察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家庭成员责任重大。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同时,加大力度惩处行使未成年人监护权不力的父母,增设对父母或监护人处罚的法律规范,以督促父母(监护人)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的理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加强未成年人自身修养的培养,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增强对各种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

(六)要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要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不能出现空白点,要争取将有偷窃、打架斗殴、淫乱、吸毒等不良行为和经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未成年人全部纳入帮教范围。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派出所”四位一体的帮教责任制。要充分发挥和拓展工读学校、少管所和劳教所的职能作用。对已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坚定不移地进行教育、挽救和感化,要依靠多方力量,把打击犯罪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惩办与教育结合起来,将失足未成年人从泥坑中挽救起来,使他们重新做人,有效遏止他们向惯犯、累犯和重刑犯发展。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报告主送单位:XXX

报告提出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报告提出单位:XXXX

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一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问题被大家广泛关注,物价的连续上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消费和需求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的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特殊群体有他们的特点,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取得经济的而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大学生消费也难免有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也展开此次调查,对大学生的消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 调查的方法及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大多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支持。大学生群体处于未成熟与成熟的过度时期,消费经验少,时常发生冲动消费。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18名,占调查样本总量的60%;女生12名,占40%。我们的问卷主要设计有四个月消费范围:300元以下、300—400元、500—800、800以上,其中月消费在300元以下和300—400元之间的学生很少,月消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占总量的73%,月消费在800元以上的占总量的27%。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中主要有伙食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感情投入、形象消费、现代通讯工具的消费等方面。

三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新观念 消费倾向多元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的时代,步入着一时代的大学生不在满足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任然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手机、旅游、电脑等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在调查中,在问及“您的消费项目?”时,有83%的人选择了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着说明了当今科技的发达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消费,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与发展。2 追求时尚与潮流 大学生站在时尚的前沿,当然追求新异就显得理所当然他们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而共同特点。这体现在发型、服装、饰物、使用的通讯工具上。在调查中,有近50%的人的消费用于形象消费,这方面男生的消费占得比例比女生高,这说明男生也较注意形象。日常生活消费特征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杂合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日常生活消费时大学生群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群体主要项目中,饮食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在调查中有93%人认为饮食消费时每个月的主要消费,可知,大多数学生消费时用于饮食消费。在调查到消费时考虑的因素时,有57%的学生认为在购物时以经济实惠为宜。有30%的学生认识在购物时以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为准,其次,也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在购物时是尽量追求高标准的,其中部分占总比例约10%。我们在购物时考虑的因素往往很多,如:价格、质量、品牌、外形、时尚等。在大学生看来,质量和品牌占的位置较重,有47%的人考虑质量,27%的人考虑品牌,着说明大学生的消费观是既关注质量又关注品牌。在每个月的消费盈余情况调查中,每月有盈余但不多的学生占60%,超支的占13%,这说明大学生消费计划性较差,盲目花钱的行为时有发生。当今是个开放的时代,大学生谈恋爱已不是新鲜事。在调查中发现,在情感投入方面,27%的学生用于谈恋爱,这方面,男生的消费水平比女生高。4.消费观念与态度

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处于半独立状态,即经济来源的依赖性即消费行为的独立性,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消费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我们把问卷中的消费方式设计有三个方面:能省就省、做好计划再花、能花就花。其中有8人选择了能省就省,占比重的27%,14人选择了做好计划再花,占比重的47%,有8人选择了能花就花,占比重的27%。也就是说有些大学生还是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劳,只要有钱就是能花就花,月生活费几乎没有剩余的。调查中还是有让我们可喜的,那就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因为他们懂得做好计划再花,这是理财的一种好方法。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月消费中是能省就省,他们在消费中属于理性消费的,不易冲动购物。大学生由于还处于学生阶段,经济来源受限制,也较单一,主要有来自父母给的、兼职、奖学金、勤工俭学等。80%的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13%的学生时来源于兼职。

四 大学生消费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 1积蓄观念淡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2过分的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3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5 恋爱支出过度 无直接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支出 五

大学生消费问题建议 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

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总结

大学生消费行为属于未成熟与成熟的过渡时期,消费观念也属于形成阶段,消费经验少,主要表现在消费态度既理智又冲动,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还是合理的,但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正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所谓的从众和攀比心理,不仅城市与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一样,男女生消费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是大学生普遍的消费为。

附件

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以便更好

地引导大学生消费,特此展开这次调查,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您所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您来自?

A 农村

B 城市 4 您的零花钱主要来源?

A父母给

B 兼职

C 奖学金

D 其他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 300元以下

B 300—400

C 500—800

D 800元以上 您的消费方式是?

A 能省就省

B 做好计划再花

C 能花就花您的消费项目?(多选题)A 伙食费

B 学习消费

C 休闲娱乐

D 人际交往 E 感情投资(恋爱所需支出)F 形象消费

G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 您的月生活费是否有盈余?

A 没有

B 有但不多

C 超支您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

A.以经济实惠为主 B 兼顾实惠和高标

C.尽量追求高标准 D 不清楚

10买东西,你比较注重哪一方面?

A 品牌 B 质量 C.外形美观 D 价格

谢谢签名:

您的合作愿您学业有成!,

第四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戴秀英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总体数量增长迅猛,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增长率超过了我国GDP增长率。2007年中国未成年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未成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未成年罪犯五年间增长 12.6%,未成年人犯罪增长情况更为突出,五年间上涨 68%。未成年人犯罪逐年递增的趋势向社会拉响警钟。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前途、亿万个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民族兴衰。

2009年宁夏医科大学和农工党中央妇委会联合部分省市妇委会组成“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全国部分省市对近三年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资料收集覆盖全国11个省市105个县市区,走访了公、检、法、司及部分镇(街道)、学校,接触了部分未成年人罪犯和家长,整群抽样正在少管教所服刑的3000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问卷。2009年9月8日-11日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汪纪戎带领农工党中央妇委会,在宁夏医科大学的支持下,对宁夏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宁夏司法厅、公安厅、法院、检察院、团委、妇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未成年犯罪研究会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细致的座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课题组对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存在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探索我国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对策,为我国及当地政府综合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我国11个省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突出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十七高特点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平均每年上升11.2%;农村高于城市四倍,农村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调查总数的79.8%;西部高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未成年犯家庭经济困难比例高达71%;未成年男性罪犯居多,占调查总数94%;失学和辍学未成年犯比例高,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93.9%;“留守少年”犯罪比例高,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68%,其中农村占74.1%;团伙犯罪比例高,未成年犯中与他人一起违法犯罪占 83.1%;犯罪类型以侵财为目的案件比重高,盗窃、抢夺、抢劫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总数83.1%;犯重罪比率高,杀人、伤害、抢劫、爆炸、强奸等犯罪占调查总数68%,犯罪后果严重,影响恶劣;未成年犯在校期间,接触有不良行为的同伴比例高达84.6%;未成年犯的家人中有不良行为的比例较高,家人经常打架斗殴、打麻将、玩牌、赌博、家人被拘留、劳教或劳改过占72.3%;受过家长辱骂、体罚、家庭暴力伤害比例高达92.3%;家庭关系紧张,与家长不能沟通比例高达91.5%,感受不到家庭温暖66.2%;犯罪前,发生过不良行为的比例高达89.1%,有过吸烟与喝酒经历占96%,12至14岁初始发生比例最高;犯罪前,频繁接触网络比例高达81.8%,未成年犯因网络成瘾或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严重犯罪40.8%;未成年犯实施犯罪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比例高达69.4%,不清楚自己行为触动法律占46.6%;上学期间经常或有时被老师训斥、讽刺挖苦、打骂和惩罚比例高达91.1%;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比例高达60.1%。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七低特点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低龄化,平均年龄14岁-15.4岁,14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80.9% ;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95%为初中以下文化,其中小学文化占24%,初中文化占72%,高中2.8%;两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晓率低,18%的家长知道这两部法,但是对具体内容都不清楚;未成年犯在校接受过法制教育仅占20.4%;未成年犯父母文化程度低,小学和文盲的比例占69.6%;学校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环节薄弱,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问题学生”在学校多受歧视,辍学流入社会;家庭教育“失当”,家长对孩子盲目溺爱、疏于管教或过于严厉等容易引发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会文化场所奇缺,适合其特点的文化场所严重不足,社会法律保护环节薄弱。

(三)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八个不同特点

犯罪突发性大,事先很少预谋;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犯罪常因为小事引起,当场动武,行凶杀人;犯罪胆大妄为,缺少法制观念,不顾后果;犯罪明目张胆,对同龄人影响和感染力大;犯罪人数不多,社会影响恶劣;犯罪团伙哥儿们义气重;犯罪的反复性大,但可塑性大,改造有望。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殊时期阶段,表现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特性,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都处于未成型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低,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不强,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使他们难以谋职,社会经验不足,一旦生活出现困境时很容易就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失当”、家庭关系“失和”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结构残缺,关系恶化、气氛恶劣,未成年人缺少父母的关怀,感情受挫,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个性扭曲或畸形;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失当,方式简单、粗暴,疏忽与其沟通交流,溺爱放任、粗暴打骂,未成年人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恐惧心理,常常会选择逃逸、远离家庭,在同龄、同经历的人群中寻找同情和温暖;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家长监护不力。父母为生计忙于奔波,无瑕照顾子女生活和学习,“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监护和教育,部分少年学业荒废,一旦遭到坏人的引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偏差,是促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忽视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对差生放任自流,成了家长训斥、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的对象。对思想差、学习差的双差学生轻视、歧视,动辄开除、劝退,将他们推向社会,致使大批学生失学、辍学、自暴自弃,成为闲散未成年人,他们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社会上坏人引诱利用,在犯罪分子的拉拢、教唆下,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本组研究资料表明,失学辍学问题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有六成未成年人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四)社会因素

对不良文化管理不到位。不良的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有些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由于缺少上网费用,而实施抢劫、盗窃等犯罪;政府对未成年人的管理严重缺位。辍学、待业的未成年人在社会上放任自流,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政府有责任对他们加强管理,目前国家没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他们就会误入歧途。各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多是无人、无编、无资金的“三无”机构,为民间社团组织,会长多为当地司法部门领导兼任。

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

199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过10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型的趋势。闲散未成年人、离异家庭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较高,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流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增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有法律、法规有的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建议修订和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内容相衔接,并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增强法律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保护

一是实行暂缓起诉制度。对于已构成犯罪,罪行较轻不宜直接作出不诉决定的未成年人,可以责令他在一定时间段内履行一定的义务劳动,他完成了这种义务,就不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二是审判时适用简易程序并尽量减刑。尽量少判监禁刑,把更多的未成年人罪犯放到社区进行改造和矫正,给他们更多的改过自新的机会,减少社会歧视;三是建立“前科消灭”制度。通过一定程序注销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从而恢复他正常的法律地位。使未成年犯罪者能顺利地回归社会,重新做人,为他的升学、就业、参军创造更公平的机会。

(三)发挥学校的重点教育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地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学校应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在他们思想深处牢牢筑起抵御社会上消极因素侵袭的大堤;学校的法制教育须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学校应当设置法制教育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积极措施和帮教,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矫治有心理障碍学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四)重视家庭预防的作用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道路,家庭的责任不可推卸,必须从家庭中开始强化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倡导和鼓励各级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各地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使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身作则,强化家庭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教育。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约束。对子女的任何越轨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不能姑息纵容,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走向歧途。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寻根溯源,寻求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五)加强社区教育,优化外部育人环境

加强失学、失业、失管状态的闲散未成年人的管教工作。对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父母双亡家庭子女、父母均外出家庭子女、单独外出打工的未成年人及辍学的未成年人,社区应负起责任,成立帮教小组,想方设法切实解决未成年人再就学和就业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注意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施教,预防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做好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罪犯的帮教工作。社区应建立相应的帮教机构,实行对口管理,组织未成年人罪犯参加社区的公益劳动,通过实施人性化的惩戒达到改造的目的。社区应注重解决未成年人中“两劳”释放人员的就业问题,认真执行“不歧视,给出路”的政策,巩固改造成果。

(六)铲除诱因,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都应共同参加,齐心协力,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各职能部门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合作,各负其责,依法严惩卖淫、嫖娼、赌博等犯罪活动,加大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查禁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迷信活动的出版物、网站,铲除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文化。严格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严禁网吧、游戏室、录像厅出现在学校周围,使未成年人远离这些场所。新闻媒体要落实节目审查制度,杜绝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内容的节目进入流通媒体,消除文化市场存在的丑恶现象,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五篇:中国就业的现状,特征,以及原因分析

2009年第10期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就业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有近1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艰巨。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但由于中国失业问题是一种非典型性失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矛盾,所以,系统分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将有利于科学地探索解决中国就业问题新方法。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总的来说,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就业的总体性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都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有2000万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样,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在2700万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算,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 的话,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 900万左右,那么,至少就会有1600—1700万劳动力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样,就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始终存在。

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技工荒” 现象和“民工荒” 现象。所谓的“技工荒” 现象,就是关键性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32.3%。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为3.9%,其中,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7%,与当前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比例的14.1%相比,其中,技师占9.6%,高级技师占4.5%,具有较大的缺口。所谓的 民工荒”现象,就是农民工短缺现象。“民工荒”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太低,劳动条件、社会福利保障太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工资在700元以下的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工资在700—1000元的企业,招工情况一般,而工资水平在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没有问题。

3.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

据统计,中国城镇失业人数由1990年的383.2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800万人,失业率由1990年的2.5%增加到2003年的4.3%。很显然,中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至少没有包括隐性失业人员。实际上,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因此,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

4.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大规模转移

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在向大中型城市转移,这样,给有限的就业机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使本来趋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

5.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新成长的劳动力中,青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之一。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 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说,“高增长,低就业”格局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具体而言:

1.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称性,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

从统计数据看,1981—198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77%,同期就业增长率为3.32% ;1986—1990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增长率为2.61% ;1991—199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增长率为1.21% ;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增长率为0.96% ;由此可见,199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8O年代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典型性。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的效应。1980—1989年,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23,到1998年下降为0.064。也就是说,98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仅相当于1O年前的1/5。“高增长,低就业”格局的直接根源是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通过公共政策选择,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摆脱“高增长,低就业” 困境的选择。

2.就业结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中国随着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滞后状态,所以,从1990年至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仅从31.3%上升到32.3%,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这样,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高增长,高就业” 的经济发展模式。

3.失业群集现象十分明显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从微观上看,由于受市场性、历史性和制度性因素影响,中国就业问题出现失业群集现象。

第一,中国失业的空间群集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

第二,中国失业的时间群集集中体现在9O年代中期之后。

第三,中国失业的行业群集主要分布在纺织、煤炭、机械冶金和林业等四大行业之中。

第四,中国失业的个体群集主要表现在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已经占到总失业人数的70%。

三、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之后,旧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催生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显性化。究其原因:

1. 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是以世界上9.6% 的自然资源、9.4% 的资本资源、1.85% 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来为占世界26% 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因此,中国有一部分劳动力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一种事实。

2. 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

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影响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普遍的受教

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专业技能低两个方面。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在66个城市进行的调查,失业人员中有77% 以上的人没有技术等级或职称。因此,降低教育成本,延长青年受教育的年限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关键,同时,延长劳动力受继续教育的年限是改善劳动力专业技能状况的唯实之举。

3. 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具体而言,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尤其是非熟练劳动力被动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样,必然使不适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其次,所有制结构调整使就业岗位从国有企业向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样,由于就业观念等原因,有一些劳动力人口必然处于失业状态。

4. 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从长远看,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将会促进就业增长,但是,当前中国正经受着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排斥劳动力” 的过程。具体而言,一些传统产业部门虽然被新兴产业部门所替代,但由于劳动力在传统产业部门与新兴产业部门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致大量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5.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

第一,中国长期实行“统包统配” 的就业制度,导致一部分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动力不强,自愿失业。第二,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就业政策,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之后,使隐性失业显性化。第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与农村劳动力市场长期始终处于分割状态,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由此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6. 城镇化进程和水平的影响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就业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推算,中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的农村年龄人口约在900万人左右。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在500万人以上,政策性“农转非”人员约在250万人以上,上学等进入城镇不少于100万人。再加上城市自身增加的人口,这样,每年新增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约在1300万人。显而易见,这批人必将对城镇就业形成新的压力。

7. 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中国就业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也不能被忽视。其中,主要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里作一点简要分析。第一,就业制度。许多地方性政策法规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严重影响城乡劳动力转移。第二,教育制度。中国虽然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态势,最终使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呈现出非均衡性。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大量农民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下载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

    城乡低收入群体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城乡低收入群体大量存在,这一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了解这个群......

    嫖客群体调查

    嫖客群体调查 中华网论坛 > 历史秘闻 >浏览帖子 据来自广州特约记者方鸿的调查,1988年广州查封了第一家由一位小学校长开的有嫖娼嫌疑的“阅春排档”。从1992年开始,随着港资......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推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 引导语:为构造和谐社会,为进一步构建安全的社会环境建言献策,了解您的真实感受,需要您认真填写,请在您认为最合理的答案上打勾,谢谢您的合作和时间......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现状调查......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会发展的 “ 黄金机遇期” , 同时也是 “矛盾凸显期......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浅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