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父子关系的孝及其含义探究
中国人对于家庭有着特殊的依恋,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微妙,如婆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等,而父子关系中的“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条。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以纵向为主,强调的是宗族、血脉的延续,所以尤为看重父子间的关系,而“孝”作为父子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原则,甚至成为了家庭伦理的核心准则。本文试着探讨“孝”这一家庭伦理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父子关系的影响,并以小范围的随机抽样调查为辅助,以分析在现代生活中“孝”的含义的变化。
一、传统价值观中的父子关系与“孝”
(一)父子关系
要探究孝的观念从何而来,首先谈谈“孝”这一伦理原则所依附的父子关系。文化人类学认为:灵长目的母子核心团体与一个男性———“父亲”———形成永久的结合是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首要转变。母亲的伴侣担负起男性的角色,例如,供应养育所需的食物和劳力、当母亲的性伴侣、肩负起管教子女的权威和对子女的法律责任等。所以,父子关系是随着母子关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一种血缘人际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之一。而随着父子关系的形成,“父亲”与“儿子”的角色也就产生了。角色就意味着相互间的义务与责任。父亲对于儿子,承担着抚养、保障安全、教育及社会化等职责,而儿子对于父亲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则集中体现为“孝”。
(二)传统价值观中“孝”的含义
《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曰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而《孝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这样说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而已经再进一步拓展到了“事君”与“立身”。
所谓“事君”指的是做官侍奉君主,以忠诚体现出自己的孝道;封建社会的五常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其中君臣的关系即是父子关系的延展。在封建社会中,提倡的是将君主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来敬爱。所以,“孝”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父亲的恭敬与奉养,更
表现在臣子对于君主忠诚之上,在此基础上,儒家认为,“孝”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方式,《孝经》开篇中写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为政乎?”这就是说,孝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政,这和《大学》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是一致的,均认为治国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孝经》里第八章为孝治,认为以孝道治代写论文理天下,就可以达到“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的境界。可见,“孝”的含义与意义,已经超越了家庭伦理,成为统治人民与治国的方略,并且被统治者所用,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规范与秩序的工具之一。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道正式成为了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有力武器。这是“孝”极为重要的内涵之一,但由于本文所致力探讨的是孝对家庭间父子关系的影响,所以对这一点就不做更多的延展。
那么何谓“立身”呢?———“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要有崇高的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显扬名声,为他人所称道赞誉。所以说,孝的施行,从侍奉父母开始,最终在于实现修身立世的宏伟志向。这也就将“孝”与个人的成就联系了起来,所以,要尽孝,在中国社会,仅仅奉养爱戴父母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求儿子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有好的名声,给予父母以荣誉,这才是最好的孝道。
“孝”的内涵与要求由善待父母发展到尊敬、顺从父母,又拓展到忠诚于君王,修身立行,光宗耀祖,并且进一步为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并且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在中国父系继嗣制度中,成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观念之一。
二、传统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
在父子关系中,“孝”是对儿子这一角色的要求。在传统社会中,“孝”要求的是对于父亲权威的尊重、服从,以及传宗接代、名门显亲,为家族的繁盛兴旺做出贡献。必须说明的是,“孝”虽然是对“父”与“母”而言的,但是具体的要求是不同的。《孝经》中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对父亲的行孝既要敬,又要爱,而对母亲的行孝不要求敬,只要求爱。在本文中,笔者不对母亲的“孝”做探讨,而集中于对父亲的“孝”的研究。
(一)隔阂与冲突
由于“孝”强调的是儿子对于父亲的绝对顺从,在带来家庭关系秩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得父子之间产生冲突与隔阂。
《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章》中,曾参问道,“敢问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指出若父亲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儿子应坚持进行劝谏、制止,否则父亲就会因为不义而受到危险,遭受侮辱,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这是儒家思想中积极、民主的,被称为《孝经》中最为闪光的部分。然而后来被“歪曲和阉割”了,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教条,强调子对父的绝对服从。
按照以上的分析,“孝”作为封建纲常的基本规范,是不可避免地与“儿子”的个体想法与意愿产生冲突的。“孝顺”,“孝”总是与“顺”相联系,“顺”强调了家庭的集体意识与尊卑长幼,却忽略了个体意识。费孝通曾指出在传统乡土社会,父母在孩子的抚育中有着不同的分工,母亲担负生理性抚育的责任,父亲则担任社会性抚育的责任,为了维持父亲在家庭的尊严,必须保持父子间的隔离,故家庭里往往是“严父慈母”,子女有“恋母仇父”的情节。马林诺夫斯基也曾说,“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根源,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红楼梦》中宝玉与贾政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传统父子关系的一个典型。并且,父亲往往认为儿子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将自己的理想托付在儿子身上,这就难免与儿子成熟之后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发生冲突。
因此,笔者认为,“孝”作为一种封建家庭伦理,除了带给家庭关系以秩序外,也带给父子间以隔阂与冲突。
(二)不平等与沟通不畅
“孝”这一家庭伦理要求,实际上反映出了父子关系间的不平等,造成了父子间沟通的不畅。在传统的家庭中,父子之间较难有良好的沟通与绝对的平等。这种不平等在由父子关系放大的君臣关系中一目了然。费孝通曾将亲子间的权力关系定义为“教化权力”,并且拓展到乡土社会中长幼之间的关系。因为作为长辈的父亲比孩子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所以其获得了“教化”晚辈的权力。
在笔者所设计的问卷中,有一道问题是:与和您的母亲相比,您和父亲间的相互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A很少B较少C一样多D较多E很多结果显示选择A与B的“儿子”超过了半数。可见,父子之间的日常交流与母子之间相比的确要少一些。
究其原因,除了传统孝道所赋予人们的观念根深蒂固外,笔者认为还因为“孝”不仅是对儿子的要求,也包含了社会的正统价值体系对父亲的要求。传统的孝道以宗族的利益、荣辱为出发点,作为儿子就应该要传宗接代,知书达理,有所成就,这正是父亲养育的责任所在。子不教,父之过。儿子若不孝,也是父亲角色扮演的失败。所以,背负着这样近乎沉重的社会责任,父亲无法不对儿子恩威并重,有所要求。这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也曾有过描述,“溺爱子女会受社会的贬责。这种压力逼使父权社会中当父亲的板起面孔来对付子女”。这也就使得父子关系看起来总是比其他几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姊妹的关系)显得沉重,严肃。并且二者在价值观上也往往存在差异,沟通的结果也容易不尽人愿,几次失败之后,一定会更加难以以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也不愿再做沟通的努力,这就给父子间的交流带来了困难。
(三)“形式化”抑制了情感的表达需要
“孝”这一伦理要求,可能带来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不利于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真切表达。除了以上两点外,“孝”带来的副作用还可能是父子间关系的“形式化”,僵化了父子关系。孔子在强调“孝”包含恭顺父母时,他提到“色难”,也就是在尽孝的时候,保持愉快与自愿的神色是最难的,换句话说,他要求的底限其实只是在表面上装出孝顺恭敬的样子。父子之间毫无疑问有着天然的情感,那么这种封建礼教是否是抑制了其自然流露,而给它套上虚伪的模板,使得本是属于心灵的纯净情感套上了社会道义与主流的枷锁?孔子不停强调的是礼与
乐,强调的是秩序是礼仪,却不顾及人真实的情感与个体间的差异。因此可见,礼乐都是表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孝”作为其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如此。在《孝经》中,提出了侍奉双亲时要有五要三戒,例如,要求在日常奉养的时候要竭尽恭敬,要表现出快乐,在办丧事的时候要极度的悲痛。在最后一章《丧亲章》中还详细地规定了如果父母逝世,孝子具体的行为,哭声必须表露出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决不能产生欢愉的表情等等,形式化的倾向明显。难道对于父亲的爱与孝,一定要通过葬礼上的放声大哭来表现吗?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与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所谓的“孝道”,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
(四)功利化色彩
“孝”的要求中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如前文所述,“孝”的要求的最高境界是要成就个人事业,为父母家族带来荣誉。那么,如果不能成就事业,不能扬名立万,就不是一个孝子了么?对父亲来说,是让儿子心灵饱满、生活幸福重要,还是在物质与声望上有所成就重要呢?笔者认为,“孝”最重要的是有心,是对于父母情感的表现,是真情的呼唤,即使贫困潦倒,能将父母放在心中,一碗茶,一声问候,都是孝道;即使腰缠万贯,声名远扬,不将父母放在心中,只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做出表面上孝顺的样子,这又能算是“孝”么?
所以笔者认为,将对于个人成就的要求放进“孝”的要求,忽视了人们之间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显得功利化,这更多的是传统社会中用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的手段,与真正的“孝”没有太大的关系。故总体来说,传统的“孝”给父子关系以一个稳定的模式,它不仅对“儿子”也对“父亲”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统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忽视了儿子作为独立主体的自主性,实际上是父子间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而且,它使得父子间原本自然和谐的亲密感情变得呆板、冰冷,更多的是给外人看的一种行为,一种外在的表现(例如守孝),而不是真心真情的流露。它对于儿子所提出的过多成就的要求,多少显得功利,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孝”所必须的表达形式。
三、现代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的变化
“孝”的权威毋庸置疑,但是到今天,经过了历史动荡对传统文化破坏,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与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大量涌入,父子关系中的“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更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父子关系出现父子间的不平等关系大大改善,但是父亲的要求与希望,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儿子的思维与选择。在笔者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您觉得您与您父亲间的关系最接近下面哪一种: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B朋友C师长与学生D兄弟约35%的人选择了“朋友”,其次是“师长与学(下转第99页)生”,选择“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数则是最少的。可见,父子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融洽。《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中国父子两代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那种以父为主的单项沟通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好哥们’关系越来越多,这反映的其实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即从强调个人要服从家庭,变为主张个体意识的独立。”[6]5http://
可以说,个体意识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代际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和自立的现象,表现在晚辈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
但是在“您所认同的尽孝方式”中,约有40%左右的人选择了“面临人生选择时多多考虑父亲的希望与想法”,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尽量听父亲的话,顺他的心愿”,可见,父亲的权威对于儿子的影响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父亲仍然是儿子们在做出人生选择时极为重要的参考。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按孔子说的要遵循父亲的想法与行为,但是父亲、家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太不一样的意义。“中国人有着比其他任何文化圈里的人都更强的恋家心理。在中国人的心里,家是心灵的港湾,在那里可以获得安慰和支持。”父亲的支持无疑也是儿子最为重要的心灵支柱,在考虑问题时,一定会受到家人,尤其是父亲的建议极大的左右。
(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父子关系更加亲密
核心家庭增多的现象在农村和城市都有表现,笔者认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多是由于“分家”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农村,使得传统的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拆散为核心家庭,而在城市,则主要由于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核心家庭增多。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核心家庭的出现都促进了传统父子关系的变化。
1.对于主干家庭或者联合家庭,分家之后,儿子们能够拥有和控制家庭财富的权利和个人选择的自由,看起来似乎是削弱了父亲的权力和地位,但是正如阎云翔指出的,当代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并没有削弱家庭成员和亲戚之间在伦理、情感、互助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恰恰相反,分家之后这些联系反而有所加强,从而形成一种松散而又持久的“网络家庭”。这主要是由于子女为人父母,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后,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俗话说“生子才知父母恩”,并且由于农村子女多外出打工,往往把孩子交给父母教养,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关爱,也愿意悉心照料孙辈,使得代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父子关系更为和谐、平等与亲密。
2.而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时,笔者发现,对于父子关系中“孝”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起了很大的影响。在“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与父亲与祖父关系的差别”这一道开放式问题中,很多被调查者都提到由于自己这一辈是独生子女,所以父子关系相对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独生子女时代的小家庭模式,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家长有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需要”。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子间沟通的机会增加,父亲对于儿子的疼爱也更甚。一种典型的核心家庭是由父亲、母亲与儿子,即两个男性与一个女性组成的。在男孩幼年时,可能与母亲更为亲近,但是由于独子的关系,父亲对他投注的爱与关注一定不会少。待其进入青春期直到成年,父亲都会成为其成长过程中的男性范本,这是母亲所无法给予的。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传统孝道提出挑战
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中的主角曾说:“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跑跑的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与当前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体到家庭内部,也可以反映在“孝”这一传统价值所具有的约束力减少的情况上,今天的“儿
子们”,对于孝顺是否还会那么重视,是否还会将父亲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是值得探讨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现代父子关系中“孝”这一观念将变得更加人性化,父子关系将变得更加亲密和谐是大体的趋势,这与社会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趋势,以及个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都是相关联的。希望在家庭内部的交往中,能够进一步破除成规陋俗的界定,使得成员关系之间变得更加自然、亲密;在对于孝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造与添减的同时,要延续中华民族“孝”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面对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挑战,中国的传统价值理念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但是“孝”作为一种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摒弃其对于儿子个性的压抑,以及隐含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等弊端之后,应当被不断传承下去,不论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抑或是老年人的幸福晚年,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文章由河北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二篇: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
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养老,传承子嗣,养育儿女,光大先业,是孝字的基本含义,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体很像一个躬身驼背的老人用手抚摸着他腰下的一个小孩,而小孩很温顺的接受老人的爱抚。因此,孝道的另一层含义是上辈人要对下辈人关爱,特别是当下辈人未成年的时候要爱护,哺养他们。而下辈人对上辈人要尊重顺从,接受上辈人的哺养,教育和传承。“父慈子孝”、“尊老爱老”是对孝道精神的经典总结。
第三篇:我国现存的婚姻形式及含义
我国现存的婚姻形式及含义
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婚姻形式,这这婚姻方式中既存在合法也存在不合法,细致研究这些现存的婚姻形式对于我国涉及婚姻的法律逐步走向国际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存在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偶婚: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二、单偶,或专偶:和单一配偶结婚,并排斥与外人同居,后面一点是这一制度的根本要素。近代文明社会普遍采用这种婚姻制度。
三、婚外婚姻:主要是指在男方或者是女方已存在婚姻的情况下与第三者产生事实性关系,并且保持夫妻生活而未经法律认可的婚姻。但是目前违背法律认可。
四、事实婚姻:男女双方在没有经过合法认可的情况下保持夫妻生活的婚姻状态存在于中国农村较普遍,一般是男女双方未达到法定婚姻年龄或者双方存在不适合法定结婚条件的。
五、幽会婚姻;男方或者女方在单方面情况下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法律认可,但另一方不知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不合法的,有相当数量存在于中国贫困农村。
六、走婚:男女双方在结婚以后男女双方各自住于己方家里。少数民族存在较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新型的婚姻形式或结婚方式。现存的80、90后已经出现的多种婚姻形式或名词包括以下几种:
一、试婚:顾名思义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
二、隐婚:是已经履行了结婚的法定手续,却并不对外宣称自己“已婚”身份。都市里有很多已婚男女在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他们的无名指上没有戒指,像单身贵族一样出入各种场所。现在的职场上有潜在的竞争法则,人们一旦贴上婚姻的标签,竞争力往往大打折扣,所以一些已婚人士选择了“隐婚”。
三、毕婚 指大学生一毕业就闪电结婚。近年,“毕婚”渐渐盛行,“毕业说分手”已成为过去。大学生一毕业就得匆忙地迎接“职场”和“婚姻”的双重挑战。
四、素婚 所谓素婚,是指简约、朴素、个性的婚礼,在节省开支,打破陋习的前提下,把婚礼还给要结婚的主人公。告别传统婚礼必备的高级酒店、盛大宴席,舍弃巨额花销和商业化婚庆仪式,代之以挚友亲朋的温情小聚,或者干脆来一场个性化旅行结婚„„
五、闪婚闪婚是闪电式结婚的简称。从认识到结婚时间相当短。只认识一天就结婚到相识不到3个月领证的都算闪婚。现代都市生活压力大,一些大龄青年(特别是忙于事业的)在婚姻上不愿陷入拉锯战,同时,结、离婚登记手续的简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隐私权和自主权,给闪婚提供了很大方便。但由于彼此了解不够,闪婚确实有可能留下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相对提高等后患。
六、裸婚裸婚据称是现在“80后”步入婚姻殿堂最新潮的一种完婚方式,新人通常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纱、没存款、没婚礼也没蜜月。
七、瘦婚,指的是初入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单薄的年轻人,既无法承受“奢婚”的张扬和巨大开销,也不赞同一切全无、脱离物质基础的“裸婚”。他们主张亲手操办终身大事,通过简化传统流程,网购婚纱、喜糖,自拍婚照等多种方式,打造个性又实惠的“瘦婚”,以节省大笔婚礼开销,给自己和双方
家庭减负。
针对目前的中国婚姻状况,国内婚姻形式多元化、复杂化正在逐步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些婚姻形式如何走向合法化逐步成为下一步的存在难题。
第四篇: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探究讨论式教学法是以讨论为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将探究融入讨论法中,形成以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探索为基础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学生主动探究。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构建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接受学习为研究学习;二是师生互相讨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思想和理念,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独白”,形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调整师生角色观,树立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观;三是生生互相讨论。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讨论,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和想法的阵地,学生在讨论过程上获得具有创新的思想和信息;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在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创新课堂。
第五篇: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探究—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近年来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汽车营销模式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文章通过分析影响汽车营销模式的因素和国内外汽车营销渠道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对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进行了比较,预测了我国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适应我国的汽车营销渠道模式。
关键词:汽车市场;营销模式;趋势
我国汽车营销,严格地说是在90年代初期的物资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发展起来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营销格局才加快形成。一方面,市场规模速度迅速扩大,私人购车逐渐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各种资本纷纷进入汽车行业,新车型频频推出,车市价格战连绵不断,大部分汽车厂家也开始尝试各种营销手段,打造一批强势汽车品牌,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业真正进入营销时代。
一、影响汽车营销模式的因素
企业实力决定营销体系的制定。对于不同实力的生产企业,它们的生产规模、资本实力、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名声、产品品种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市场营销的策略会有较大的差别。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就易于组建自销渠道,建立规模大、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汽车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不同的汽车种类导致其价格、产品储运和技术服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围绕主导产品发展产品系列,以利于主导产品的市场营销。市场特性产品销售的地域,购买者的层次、分布状况和购买习惯,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也影响着市场营销的建立和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也制约着汽车营销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公路建设以及交通网络,而汽车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快公路的建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汽车税收也是影响营销市场的一个因素,汽车税征收过高大大增加购车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意向,在我国严重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税费过高,养车的费用支出偏高。
二、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汽车营销模式主要包括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三个要素,三部分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营销理念是战略层,营销组织是战术层,营销手段是具体操作层。营销理念是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营销组织是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存在的组织关系,是销售渠道的模式。营销手段是指营销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包括广告促销等。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往往决定于营销理念。
(一)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营销市场的发展,在营销体制、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上的差别在逐渐缩小。国际的各大汽车公司的营销体制在成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共性,奠定了产销合一、产销分离和产销结合这三种营销体制。当前,我国借鉴国际汽车产销结合模式建立自己的汽车营销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代理制和市场责任制。代理商大多是独立中间商,一般从事整车销售代理业务,也是汽车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站。生产厂家对代理商的进货渠道、销售地区、代理佣金及其支付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汽车厂家可将全国市场划分为若干市场区域,通过合理划分市场责任区范围,使各渠道成员保持适度规模经营。
2、“四位一体”专卖店。“四位一体”即汽车销售、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这种多功能一体化的专卖店,一般是由汽车厂家统一制定经销商“四位一体”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收费标准,统一培训经销人员和维修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已知需求和潜在需求。四位一体的汽车销售模式的营销队伍素质较高,表现为:文化水平较高、接待礼仪规范、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标识醒目、讲究外在形象的塑造等。
3、汽车有形市场。汽车有形市场即汽车交易市场,这种百货超市式的大型汽车交易市场,集纳众多的经销商和汽车品牌于同一场地,形成了集中的、多样化交易场所,工商、交管等部门现场办公,并设有专人协办、代办牌照,既提高购车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4、汽车园区。汽车园区是汽车有形市场发展的新阶段。汽车园区的目标定位是与国际汽车市场接轨,以轿车为主,商务用车和专用车为辅,以汽车相关产业为重点并涉及递延行业,形成“四位一体”专卖店集群的高中档次的汽车贸易服务园区。园区集合汽车交易、服务、展示、文化等众多功能,体现汽车销售由单一专卖店走向集约化、趋同性的趋势。
同时,独立经销商和分散的个性化销售也在悄然兴起。汽车经销商中,一批私人、私营、股份制的商家迅速崛起,有的私营或股份制汽车企业或企业集团被多个汽车厂家所看好,成为多个品牌的特许专营,他们正在成为汽车销售服务领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二)国际上主要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目前,国际上汽车主要营销模式如下:
1、专卖店模式。它的投资大,对管理水平要求高,所以比较适合那些附加值高或规模大的汽车生产厂商。目前在国内这样的汽车产品还比较少,上海大众和一汽奥迪可以应用这一模式,它便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2、汽车商店模式。由于它可以经营多种品牌的汽车产品,投资风险比较低,并且当前国内的整车厂中有大部分的年销量不足10000辆,根本无实力进行专卖店经营。因此,汽车商店模式应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
3、汽车大道模式。它是西方汽车工业高度发达和当地地理、人文条件形成的产物,而中国汽车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在中国发展这种汽车营销模式尚不成熟。
4、网络直销模式。它要求一个地区的网络非常发达,而且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持比较成熟。中国在这方面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模式可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营销体系建立的一个方向。
5、租赁营销模式。这是一种卖方保留对商品的所有权,而买方取得商品的使用权,租赁期满再按合同处理商品的营销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造的分级租赁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它将汽车的整个寿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顾客购买其中任意阶段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即可。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汽车营销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及日本模式等三种类型。美国汽车销售主要的模式有汽车专卖店、多品牌专卖销售集团、汽车商店、汽车大道或汽车一条街等。在德国,新车和二手车同场销售,4S专卖店等是普遍的销售模式,其中同一厂家多品牌同店销售。德国模式更注重人性化服务,从而培养了大量的“忠诚用户”。日本汽车销售模式最常见的是普通经销店。在销售手段上,日本企业注重以促销和公关扩大知名度,刺激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未来趋势
在变化越来越快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技术上与产品上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对于营销趋势的把握、对营销策略的运用已经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汽车营销在未来将呈现出五种明显的趋势。
(一)买断式销售
买断式销售是汽车经销商通过与厂商的谈判,交纳一笔不菲的费用,一次性买断某一批次汽车、在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的完全销售权。这种模式有利于销售商自主把握销售价格,有效控制销售的节奏,同时快速积累车主资源,打造持续性发展基础。汽车行业激烈的价格战,使得在一直在摸索、尝试阶段的汽车买断销售模式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应用。
(二)汽车俱乐部营销
随着一轮一轮的价格战,汽车销售的利润越来越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向售后服务市场延伸。汽车俱乐部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焦点。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随着价格战的疲劳,一些市场触觉敏锐的汽车销售商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向汽车俱乐部这个利润的金矿。通过品牌化的运作、发掘更多具有利润发展潜力的项目,从而抢先一步攫取汽车营销的利润制高点。
(三)网络营销
在新的营销时代,市场营销的胜利者,莫不是对互联网信息最有效利用与控制者。利用互联网进行汽车营销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汽车行业不可逆转的营销趋势。网络营销的多样化手段及相对低廉的投入,对于汽车厂商或经销商迅速打响自己品牌或进行产品销售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对网络营销的深入利用与挖掘,不仅是产品销售的助推器,更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网上车市与有形市场相结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网上车市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销方式。通过网上车市,人们可实现“个性化、便利化、高效化”购车;同时商家也可节省不少的开支。网上车市可以使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汽车的每一个部位,进行同价位车型各项数据的比较,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和用途、喜好确定车型。确定购买后,可联系经销商在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实地看车,这种方式对于减少场地占用、提高效率的意义十分明显。
(五)娱乐营销
对于汽车营销而言,娱乐化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是一种商业精神,而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在市场营销中,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的基础,而在于对消费心理准确把握以及对营销方式的创新性运用,而这也正是娱乐营销给汽车营销带来的影响。
(六)“以消费者满意度为中心”的汽车营销模式
购买汽车的是消费者,汽车营销企业需要面对的是消费者,企业的盈利点正在从车延伸到人,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消费者所有接触点上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预测下一步的需求,以保持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汽车生产企业无论采取何种销售模式,都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赢得发展。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汽车营销模式的建立还需从全局出发,综合厂商、经销商、消费者各方利益,达到“双赢”效果,维系汽车营销模式的良性发展。
(七)新农村战略
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汽车消费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随着国家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将会逐步提高,城乡之间距离将不断缩小,庞大农村群体中被压抑的购买力将得到巨大的释放,而这对于任何一家汽车厂商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企业可以通过加速汽车销售的节奏、以更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方式,有效化解进口汽车的品牌优势,迅速去切入新农村市场,提升自己的销售量。
四、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汽车企业的逐渐成熟,汽车厂家之间的终端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将在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渠道争夺中发生变化的残酷现实,以及在国外著名汽车厂商兵临城下之际,我国的汽车工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其营销模式走向扁平化是必然趋势,渠道的层级要尽可能少,厂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尽可能近。具体的建设应是以汽车商店模式为主,以专卖店和汽车俱乐部为辅,以租赁营销模式为补充和以网络直销模式为方向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韩平.对中国汽车集成营销模式的研究[J].学术交流,2006(1).2、钱雪亚.汽车营销模式的金融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4(10).3、杨永华.论汽车营销模式中的中国文化因素[J].商业经济文荟,2004(1).4、张国方.汽车营销[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苑玉凤.汽车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俞国方,贺继红.汽车营销模式变革与重构[J].商业时代,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