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机制,推动德育队伍发展
建立机制,推动德育队伍发展
一所学校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着学校德育水平的高低。几年来,我们尝试着建立起德育队伍建设的四大机制,较好地推动了德育队伍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德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是培训机制。首先是安排外出培训,2007至2010年,我校70多位教师参加了全县的班主任培训,三位老师成为培训教师;近两年里,先后派出4人参加了湖北省首届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峰会,2人参加了北师大“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队伍建设高级研修班”的学习,2位参加了农村素质提高工程班主任培训,2人参加了全县的德育工作会议。今年暑假又派出4人参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同时,我们注重自培。2011年春,我们开展了首次班主任技能大赛;2011年暑期教师集训时,学校德育副校长以《轻松当好班主任》为题做了专题报告,在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之初,我们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一起研讨班级管理问题;本学期,我们又成功地举行了第二届班主任技能大赛。我们在全体班主任中开展共读教育名著活动,并组织读书成果交流会,评选优秀的读书成果。
二是表彰机制。我们积极向上级推荐有关德育工作的各类表彰人员,同时,学校每学年表彰十名优秀班主任、优秀助理班主任。
三是交流机制。我们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学校在校园网上设有“德育天地”栏目,里面有“班旗飘飘”、“班主任之友”等栏目,一年里,录入老师们的德育文章43篇;在校报《清江石》上辟出“德育天地”、“教师生活”,刊登老师们的德育文章;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编辑了《德育简报》,至今已编辑20期,旨在为全体老师搭建交流德育工作经验的平台,事实上,也为全体班主任老师提供一个校级发表的机会。
四是补偿机制。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需要班主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非常清楚班主任工作的辛苦程度,在工作量的计算中体现了班主任的劳动,在绩效考核中设置了“班主任附加分”,在每学期结束后给予了些许的补贴。
第二篇:建立五项机制,推动工作进展
建立“五项机制” 推动工作进展
根据安徽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需完成632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开通有线电视信号任务,目前已完成326个村建设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台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以“为农民服务、让农民满意”为宗旨,以农民入户受益为目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村村通”工程建设同“双联系”、“ 美好新村建设”、“整村推进”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推动工作进展,我台建立了“五项工作机制”,确保按时按量优质完成“村村通”建设任务。
1、建立项目层层负责制。整个项目实行层层责任负责,县“村村通”领导组办公室负责主管项目实施;县广电台牵头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督查、协调、指导和验收;安广繁昌分公司负责项目施工;各镇、村与镇、村干部负责协调施工工作中的具体事宜,负责配合、深入到农户家中宣传“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党的惠民政策的优越性,让农户知晓惠农政策。
2、建立项目预、决算和设备材料招标制。制定《繁昌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繁昌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验收管理办法》,规范操作程序,确
保运作规范、透明、公正、公开。
3、建立部门协作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抓好协调,同各镇、相关部门密切协作,采取强有力措施,真正解决好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4、建立项目工程督查、月信息报告制。为保证项目工程的如期进行,实行月报告督查制度。广电台每月不少于三次深入到各镇、村、农户等施工现场进行督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5、建立宣传、档案管理及考核机制。为了让更多的农户知晓党和政府关于“村村通”工作的惠农政策,印发了《致全县广大农户的一封信》,并利用电视媒体播发、滚动字幕等多形式宣传,年中、年末进行督查、指导、考核验收,建立规范的工作档案。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第三篇:创新机制 推动发展
创新机制
推动发展
—虎城乡“三农”工作机制创新发言材料
张建
各位领导:
为进一步推动“三农”工作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虎城乡就“三农”工作实现了一点机制创新,成立了“促发展帮扶基金”,形成了新农村建设“3+1”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就虎城乡“三农”工作机制创新做一简要发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促发展帮扶基金
1、成立原因。在“三农”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具体困难: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建设无资金投入;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支持;因病因灾造成生产生活困难无资金帮扶渡过难关;贫困户无资金助其脱贫,劳动力无资金实施就业务工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大户无激励机制*****有鉴于此,虎城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部分社会成功人士有热心出钱解决这些困难,鼓励各村成立“促发展帮扶专项基金”
2、筹资渠道。乡党委号召全乡机关干部职工为所驻村捐钱,各村号召全村群众、外出乡友,特别是在外从政、经商或务工的成功人士献爱心捐献资金(多少不论),成立“***村促发展帮扶基金”。
3、基金用途。帮扶基金主要用于:帮助贫困户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群众获取致富信息、寻找致富门路;帮助业主引进发展项目、拓展产品市场;帮助各村实施劳动力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各村实施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建设,对成功脱贫实行大额奖励等。
4、管理审批。各村成立“促发展帮扶基金”领导小组,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办法,具有本村户籍的村民申请使用该资金由专门的评审小组审查后予以发放。具体为:设单独专项账号管理;接收捐赠时,开出专用收据给捐赠人;收支情况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使用程序为:本村村民提出书面申请;评审小组初审并加具意见,公示7天;管理领导小组审核;村两委监督复核,发放给申请人。产业发展申请人在产业成功后及时偿还。
5、帮扶效果。促发展帮扶基金成立使用一年以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虎城乡虎城村为例:该村受到社会各界捐赠3万余元,为全村20余户贫困户解决了生活燃眉之急,引进了2位业主成片种植蔬菜、西瓜达500余亩,为村民实施技能培训600余人次,为30户群众解决生产暂时困难1万元。通过基金帮扶,增强了外出乡友对家乡的促发展支持关怀力度,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让“人人可公益”的现代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二、新农村建设“3+1”发展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虎城乡大力探索,成功创建出银行、企业、农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形成了良好机制。
在“3+1”发展模式中,”“3”是指银行(信用社)提供金融支持,帮助解决建设资金暂时困难;企业大力捐赠,帮助建设基础设施;农户主动出资改造农房风貌、支持环境整治、大力发展产业,形成增收致富项目。“1”是指村支两委一班人,根据建设需要,积极组织协调银行、企业、农户,统筹实施各个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以我乡紫龙村为例,已完成120户原农房风貌改造,高标准打造了集中居住点,完成1000余亩龙安柚示范园建设,新建公路4公里,便民路3公里,修建蓄水池20口,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共有10多家企业投身紫龙村新农村建设,目前到位资金达100多万元。整个紫龙村“3+1”模式的成功,为市区提供现场会10余次,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市、外县不胜枚举。
2011年5月17日
第四篇: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成为当代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根本。在变革的过程中,对劳动关系、劳动用工方式的探讨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调整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因此,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应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劳动关系监督机制、价值引导机制和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一、稳定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起重要作用
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建立和谐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协调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
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员工对经济利益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同时追求在利益关系中的相对公平。要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好
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劳动关系纳入和谐企业发展中,用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和谐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1.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维护机制是公正合理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前提。所以,应站在维护用工双方权益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和发展工会与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加大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提案递交及督办力度等途径,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人事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劳动工作的需要,积极协助企业制定表达员工利益的制度性文件;在微观层面上,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制度。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努力,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参与机制、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和社会援助保障机制。
2.建立劳动关系监督机制。建立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建立劳动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工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价值引导机制。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和对待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
对可能发生员工集体上访、怠工、停工等突发性事件,找出不稳定的原因。
2.人事部门应提前介入企业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参与方案制定的全过程。通过审议,确定这些方案内容、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防止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对于劳动争议、员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应及时通过信息渠道,使劳动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4.劳动关系预警机构人员应注重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等方法,化解矛盾,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矛盾化。当出现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时,相关部门要及时深入到员工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员工依法维护企业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是完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保证。劳动争议调解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方式,通过调解把大量纠纷解决在企业内部,有利于保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
当发生劳动关系矛盾时,调解委员会要主动同员工沟通,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对员工因违纪问题受处罚而发生的争议,要进行调查核实,并员工要进行疏导工作,教育其正确对待企业的处理。
总之,要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新“三项制度改革”,就需建立合理有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将着力点放在坚持
第五篇:文化动力推动队伍长远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引领凝聚思想
文化动力推动苏州法院队伍长远发展
近年来,苏州中院按照“贴近审判、贴近法官、贴近基层”的工作要求,针对法院队伍地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出现的新变化,以促进队伍的融合创新为重点,积极构建法文化与吴文化相结合的苏州法院文化,以此引领思想、凝聚合力、营造氛围、提升素质,从而推动全市法院工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发展。
着力培养良好院风院气。一是注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举办报告会、专家授课、学习培训和专题研讨等形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是注重提炼弘扬苏州法院精神。加强干警个人修养,提出了“七多七少”的要求,即“多一点团结协作,少一点摩擦纠葛;多一点提醒监督,少一点掩饰放纵;多一点自省,少一点自负;多一点学习,少一点应酬;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娱乐;多一点陪伴家人,少一点结交社会朋友;多一点忍受寂寞,少一点贪图浮华。”三是注重营造学习氛围。着力倡导“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读经典原著”活动,举办法官讲堂、法官论坛、组织研究生沙龙,提高教育活动时效性;建立调研奖励制度,引导干警远离酒桌、多坐书桌。四是注重先进典型引导作用。把学习陈燕萍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共建工作相结合,引导干警做群众认可的好法官;与加强涉诉纠纷预防化解相
结合,强化干警案结事了的司法理念;与积极培育苏州法院先进典型相结合,激励干警积极向上、争先创优。
努力促进法院队伍融合。着手制定《新苏州法官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强化新苏州法官的政治理论水平、职业道德素养、公正廉洁司法能力和苏州文化修养,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打造一支团结进取、创新融合的战斗团队。一是强化吴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在选调法官和初任法官任前培训中增加苏州历史、文化、方言和风俗人情的内容,促使他们尽快熟悉苏州经济社会,了解苏州百姓。二是开展新老法官的结对帮学活动,通过老法官言传身教,主动传授审判、调解和执行等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促使新法官尽快掌握审判执行技巧。三是实施“温暖”工程,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协助、引导,为他们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活跃法院文化生活。一是“两庭”建设体现苏州法院文化特点。在办公室和审判场所设计上,体现苏州特色,实现法文化与吴文化的结合。二是活跃文化生活,以各类文化场所建设为依托,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瑜珈等兴趣小组,开展文艺汇演、拓展训练等活动。加强对法院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法官论坛”、“干警文化生活”等文化栏目,进一步丰富干警的精神家园。三是创设廉政文化阵地。建立“廉政书架”、“廉政影视角”,张贴“廉政格言”,设置宣传栏,制作廉政台历,编印《廉政文化建设》专刊,切实强化廉政文化作用。四是
落实从优待警措施。每年组织健康体检,邀请心理专家为干警舒缓精神压力,激发干警工作热情。
不断扩大法院文化影响力。一是注重审判工作场所及配套设施的建设,通过审判法庭、办公场所、诉讼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唤起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树立法律权威。二是优化窗口服务,制定“文明用语”和“服务忌语”,美化办公、审判环境,使当事人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设施中,感受公平正义。三是借助和谐共建活动平台,推动法官深入企业和基层,让人民群众时时看到法官身影,扩大法院文化的向心力。四是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等社会活动,扩大法院文化的辐射力,吴中区法院的“爱心妈妈团”入选为苏州市2009十大精神文明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