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艺术心理
浅谈艺术心理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 “行为” 和 “意识” 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在这个审美过程中 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 ,可以真正使环境 “适合人生存 ,适合人居住”。
【关键词】艺术心理环境艺术人性化行为亮化艺术
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于是越来越多的“以人为本” 的设计产物应运而生。到底什么是 “以人为本” ? 究竟如何才真正做到 “以人为本” ?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当今设计师们最大的困惑。把握住人的心理才对症下药 ,解决设计疑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 A.诺曼提出所谓的 “物质心理学” 在一定程度上最接近“艺术心理学”。他认为 ,人所存在的周围环境的设计原则 “构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 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在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对人类生存空间通过艺术的手法达到适合人类情感战线的人性化审美设计。在这个审美过程中 通过与心理学的结合 ,可以真正使环境 “适合人生存 ,适合人居住”。环境心理学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环境所影响。现代的都市人很容易受到身处环境的影响 ,也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和暗示 ,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与建筑物本身有关 ,还体现在一些细微的地方 ,如怎样将传统风格与现代流行风格相融合,雕塑应采用何种材质表现主题 ,花草树木的应用等。如此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都与现代城市建设的人性化密切相关。所以说 ,当代设计师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 “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它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 “人——建筑——环境” 的和谐统一。以人为中心 ,对 “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的设计协调。可见 ,一个好的环境是以人作为主要出发点 ,因此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就显的尤为重要。心理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赫伯特· A.西蒙认为: “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 ,为目标而构想行为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环境设计师要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条理性的分析 ,进行优化计算 ,做出合理的设计。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 ,如光照、噪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抓住这种心理反应 ,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伯特· A.西蒙曾说过 ,一个人 , “他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表现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融合的关系。人通过主体行为改变环境 ,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久而久之 ,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空间就与之形成一种默契 ,进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 “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它研究的中心课题就是 “人——建筑——环境” 的和谐统一。以人为中心 ,对 “人——建筑——环境” 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舒适化的设计协调。可见 ,一个好的环境是以人作为主要出发点 ,因此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就显的尤为重要。心理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历程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赫伯特· A.西蒙认为: “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 ,为目标而构想行为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环境设计师要根据复杂的环境要素进行条理性的分析 ,进行优化计算 ,做出合理的设计。环境对于主体心理及其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 ,如光照、噪音、色彩、温度等。人对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抓住这种心理反应 ,从人的心理角度进行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才能真正把握住人的需求。伯特· A.西蒙曾说过 ,一个人 , “他的行为随时间而变化的表现复杂性主要是他所处环境复杂性的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与融合的关系。人通过主体行为改变环境 ,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久而久之 ,以人的心理为出发点的环境空间就与之形成一种默契 ,进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人性化心理与环境设计的融合互动的人形成了各种亲疏不一的人际关系 ,并伴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心理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这便使得人们在同一空间内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处位置所带来的交互方式又能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空间中特定的位置有时是通过一定的习惯而人为确定的 ,最常见的是正式宴会桌的位置排布 ,每个人所坐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们的角色。有时则是人们下意识的行为 ,是由于人际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能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人的潜在心理活动 ,例如公共场合下的陌生人会选择并肩坐着而不会面对面坐着 ,即使彼此相距较远。在彼此并不需要交往的场合 ,例如广场、图书馆、大厅等一些存在着素昧平生的人流的公共场所的设计 ,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聚合和分离。有时 ,人们可能希望暂作停留;有时 ,人们可能希望聚在一起 ,进行交谈和休憩;有时可能需要快速离开;有时则希望独处。奥斯蒙德于 1959 年提出的“社会离心空间” 以及 “社会向心空间” 理论是解释相应设计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他创造了社会离心和社会向心两个概念 ,描述鼓励或者不鼓励人们交往的空间。社会向心空间试图将人们聚拢 ,离心空间则试图将人们如同离心力般甩开。设计师高蒂设计的戈尔公园坐椅 ,正是运用了“社会离心空间” 以及 “社会向心空间” 的理论。坐椅中凹入的座位吸引两个以上人聚拢 ,便于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凸出的座位则缺乏内聚的驱使 ,更适合人独处。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在环境中的心理状况 ,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设计公共交往空间。丹麦者扬· 盖尔在分析公共环境中 “驻留”现象时曾提出 ,人们更愿意逗留的位置是边界和支持物(例如植物、坐凳、廊柱)旁边 ,因为这样既能提供一定的防护 ,又有更广泛的视野。我们发现这样的位置 ,其实就是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向心核 ,使人们可以向核心中聚拢;反之 ,那些缺乏向心核的空间 ,例如空荡荡的场地 ,或者笔直的道路则不容易聚拢人群。因此 ,如果设计师期望环境适合人们驻足交流 ,可以增加一些向心的空间;而如果希望人们不要停留 ,尽可能快速地离开 ,则应提供一些离心的设计。我们比较一下那些情调浪漫 ,适合长时间交流的酒吧、咖啡厅的布局 ,以及那些希望人们快速用餐的快餐店、食堂的布局 ,就不难理解奥斯蒙德的理论。
亮化设计与艺术心理学的关系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单纯的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探求新的研究领域 ,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夜景灯光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因此 ,也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在环境的照明设计上。不同的光环境伴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 ,既要考虑到灯的造型、亮度、明暗层次、色彩变幻、光色氛围、空间搭配等基本因素 ,还要考虑到不同环境空间所需的不同设计风格、设计要求。通过抓住人们微妙的心理变化 ,进而提高夜景观的文化品位 ,创造一个宜人的夜景长廊 ,按照艺术规律创作艺术精品 ,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 ,从而控制人对物体的感知与想象 ,让人在无意识中调节情绪、陶治情操。提到夜景观 ,难免会想到魅力无穷的上海外滩。凡到上海的人都要去看一看夜间的黄浦江滩。耸入云霄的东方明珠 ,与一排欧洲风情的建筑隔着黄浦江遥相呼应 ,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设计师正是抓住人们这种对美的渴望 ,将无形的灯光运用在有形的三维空间中 ,使夜晚的外滩另具一番特色 ,东方明珠忽隐忽现 ,光顾陆离 ,让游人有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 ,增强了走进去的欲望。欧陆风的建筑上都挂满了淡黄色的小灯 ,统一又不乏变化 ,使人身临其境 ,像是真正感受到欧洲的文化。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夜景照明设计的艺术性。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正是方兴未艾 ,应当从宏观来统筹 ,从长远来思考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这就更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的理念作引导 ,综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 ,考虑人的环境中微妙的心理变化 ,从本质上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为人考虑,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因为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二篇:艺术生的心理总结专题
学生通过艺术参加高考选拔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1.从小热爱艺术,打算以艺术作为事业的考生,一般从小受艺术的熏陶和学习,并且大部分文化课成绩都还不错;
2.文化课成绩在二本线左右想上一本的,文化课成绩在大专线想上本科的,会通过艺术的途径参加高考,这种情况要么学生有艺术基础,要么会参加像播音主持、编导制作比较容易短时间突击的艺术专业;
3.想走捷径,文化课成绩比较差,通过艺术上个大学的学生;
学生参加完单招后有三种选择:
1.回到以文化课为主的学校学习,基本上学习跟不上节奏(基本以自学为主);
2.回到以艺术生为主的学校学习,会受大氛围的影响,浮躁,在等单招成绩,沉不下心学习; 3.通过课外集训的方式学习;
学生可能出现的心态有几种:
1.单招成绩未知,一味等待单招成绩、无心投入学习;
2.专业课学习已花去很多钱,不忍心在文化课上大量投资的;(1)直接回学校学习,不用花钱;
(2)找个艺术集训学习,比如流碧、国华等;
3.对自己学习特别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文化课能够提升,不知道该怎么学,没有方向。
对于艺术生一定要先理解她们,跟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因为很多文化课生和学校老师都不看好艺术生,也不懂得艺术生的辛苦;
1.需要兼顾文化课和专业课,内容较多;
2.艺考时考前的焦虑、长时间等待、甚至饭都吃不上; 3.单招后成绩未知,生死未卜,一直忧心忧虑的焦躁;
对于艺术生最好的方式是:单招考试后不要再一直掂记单招成绩,一定要尽快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上来,这个时候拼的就是谁的心收的早,谁就有更大的取胜机会;
对于不舍得文化课投资的家长,要让他们明白,前期花多少钱最终为的是高考,文化课不投资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之前所有的金钱、时间、努力都是打水漂了;
一直掂记专业成绩的学生:对于大部分艺术生都是艺术、文化课两手抓,现在已没有太多压力了,你要还不早点着手文化课的学习,后边就真没时间课。
中传、浙传、央美、国美等国内名牌大学针对专业课成绩全国前五名,文化课可以破格录取;
高考,统考分为合格线、本科B段,本科A段;
高考文化课分为专科线,本科A段,本科B段;
考省外的学校统考只要过合格线就行,拼的是单招和文化课成绩; 考省内的学校统考根据省内学校的定位需过相对应的分数线。
第三篇:高三,读后感,1200字,艺术,心理
精选作文:读《京华烟云》感悟1200字作文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但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华烟云》定然是个梦。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展露出来。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个木兰便是如斯,他给她寻好了男子,如斯也应该像木兰那般相夫教子,然而在订婚的前一天,如斯却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不多久离婚,从此她的世界便分裂成两半,她安静时仍是个才女,却越发忍受不了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最终自杀,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因为她不是木兰。
木兰的美,只能被称做梦。
梦之所以美,是因为那是人人都向往的。
木兰她也不是如斯。她没有反抗,也没有因为荪亚的外遇而大发雷霆。人们说她太懦弱,其实聪明如木兰,明白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于是,她孤身一人,用她的智慧来救赎这场错误的婚姻。
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木兰之所以是木兰,因为她懂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就算她只是一个梦,但也请记住她身上那种宽容与隐忍。不论是哪个年代,有此便已足够,你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不会迷失方向。
不能联系实际
篇一:读《京华烟云》有感 读《京华烟云》有感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觉得很好看,主题曲也好很好听。后来接触到更多有关于它的消息,在书店曾翻到过这本书,看了一会儿,觉得不错便买下来读读。
这本书花了几个晚上就读完了,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们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刚亦柔,揉合今古。有些留洋学者的书中夹杂着太多西洋的印记,突兀地冒出哥“翡冷翠”之类的西文;有些书故弄玄虚,情感含蓄地郁积而没有表露出来,而语言大师林语堂没有。“关于木兰和莫愁,巴固以他高度诗般的语言告诉了辜鸿铭先生。他说:‘木兰的眼镜长长的,莫愁的眼镜圆圆的。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他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他没有脱离情节的来一段歌颂的话,却在字字句句流露着他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读这本书,就算是书中的对话也让人听着谦和。《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静静地演奏着。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一切都“道法自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饮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有很多都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个一章的内容应该是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的。故事中的纷乱的20世纪前半叶也在期老庄思想中被抚慰得平静睿智。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的感知和认识上,林语堂写最后一章时会激动得热泪盈眶,读者也就不能不为之感动了。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情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的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开篇一句诗所言,“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名”?
原著使用英语写的,可书中浓浓的却是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单从这一角度看,《京华烟云》即已反映社会风貌,更加不用说作者选材与叙述角度的多样性与恰到好处。林语堂有意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构建小说,但又与《红楼梦》有许多不同。我没读完《红楼梦》,可我也可以看出诸多相似之处。红玉与黛玉都是那么的多愁善感,对爱情专一又敏感;王府花园与大观园景观丰富,步步为景;曾、姚、牛三家即是《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若再看完了《红楼梦》,可能人物也能对上号了吧。可他们又是有别于《红楼梦》的,因为他们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背景,全文中心也不是展现封建贵族的大起大落,而是感情上向上地歌颂国难来临时,富人、穷人、全中国的任敏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因此本书看起来,方显得既独立又多面。
对于本书的文字美与思想美,我认为叔的前半部分是文字甚美,后半部分不仅文字美,还复加了更多的思想美,那种国家情怀,那种民族情怀,不同于同一时期作品展现战争的无情,血与泪的脚趾。《京华烟云》便是一副当时社会的精妙画卷。
若说要我为此书做评,我将引用林语堂女儿林如斯序中所说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再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里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番开来,起初觉得如奔腾,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之前风云暗淡,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悠而止。留给读者细细咀嚼,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在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得这书之妙。后又发觉,书里不仅写着“中国”,更写着“人生”,写着道的真谛。
篇二:《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拜读已久,自初中母亲从学校借回书起已六载。此书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成功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
原著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为的便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译成中文后,没有浮华的文字,却洗净铅华,字里行间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甲骨,更有时局动荡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道门。《京华烟云》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极深,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这是我没有看出来的,自然也说不出什么评价。但从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
书中女主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修身,是一道家智者。齐家,垂衣拱手而治。性情随和,思想开放,为人坦荡,关心儿女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教导下,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姚木兰,姚莫愁成了钱钟书《围城》笔下那种最真实的女孩子。他不使女儿们裹脚,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忧国,最后他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木兰这个人物,很似《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形象。她知书达理的形象和不拘小节的形象并不冲突,博学多才和真名士自风流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以至于被曾太太成为“疯少奶奶”,令人不禁哑然失笑。木兰生于富足之家,却对钱财有着特殊的见解,后来甘愿过着农村里质朴娴雅的生活,是曾荪亚口中当之无愧的“妙想夫人”。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女子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才会深深的心向往之。曾荪亚喜爱新式女子曹丽华,面对丈夫感情的背叛,木兰以她独有的聪慧和机巧,巧妙地挽回了自己的感情和丈夫。她了解他,热爱他,所以选择了原谅,并让丈夫深深感激。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
莫愁是《红楼》中薛宝钗的形象无疑。沉稳,节检,好教养,又是个思想成熟,懂得权衡,遇事有主见的女子。与立夫结成连理,郎才女贤。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这样的冷静,值得学习。
孙曼娘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在这一点上,她像极了《金粉世家》中的小怜。以冲喜为由,被准婆家利用。最后却为了爱情,以清白之身守寡到老。她接受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但我认为,如果没有爱情,曼娘是不会去的,这不仅仅是封建导致的结果,更是曼娘的心甘情愿。书中谱写的爱情的力量多过对封建的鞭笞。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问曼娘中日战争是否会爆发。看似很荒谬,但其中爆发了大智慧。曼娘被看作了中国普通妇女的典型。这样一个传统的女人收到外族的欺凌和压迫,尚知反抗,那么中国是有希望的。曼娘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妇女的矛盾在于,在守礼和不越界中不断地跨越传统,她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便是最好的例证。林语堂的女儿说:“《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作者林语堂在写完红玉之死后泪流满面,这样的用心良苦,读者岂能不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呢。在书中,木兰叫我们宽容,而她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处。林语堂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同时,同样告诫我们,传统的文化正在被曲解或 是丢失。他抓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骨,鲁迅用呐喊唤醒中国的愚民,而林语堂含蓄地用作品,教导我们开慧。
《京华烟云》该作品最大的缺陷自然是对传统名作的模仿痕迹过重,这也让该作品无论如何完善,都注定无法超越《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如果一部作品中的人物,都显而易见地让人联想到别的作品,那么创作的意义就被大大的削减了。另外,林语堂并没有亲自翻译这部作品,导致翻译过来的语言略显生硬,失去了原著的传神。另外,冯红玉这个形象除了才情出众,敏感多思外,有小女生矫揉作态之嫌。失掉了林黛玉的轻灵通透,反倒惹上了凡世尘埃。我认为这是《京华烟云》的不足之处。不过,艺术是环境的产物,评价一部作品不仅仅从其艺术价值判断,更要嵌入当时的环境,体查其社会和历史意义。在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京华烟云》是当之无愧的优秀。
2120121482 会计1213黄婧文
篇三:《京华烟云读后感》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篇四:《京华烟云》伴我成长 人生漫长,能有几本好书相伴身旁?国学鸿儒林语堂,书《京华烟云》之典章,予我一枕书香,伴我成长!或许就是那惊鸿的一瞥,让我目睹了你的芳容。十一岁的我捧着你的简装本在新华书店里,就像是掘到金子一般,只因你和我的乳名有一个共同的“烟”字,从此,缘起不灭??凭着仅有的一点文学功底,我像一只小饿狼扑食着猎物,一点一点地吸吮你的精华。一遍,两遍??就这样时断时续地重复直到我熟悉你烟云笼罩下的面颊。首先,引起我强烈共鸣的自然是姚木兰,她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好象征于一身:美丽、智慧,最重要的是她有一片包在荷叶里的月光——忍辱负重、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为报恩,她自愿嫁给生命垂危的平亚;为了曾姚两家的声誉,她代妹莫愁出嫁,却还要遭受莫愁的误解;对于荪亚的婚外情,她从容处之,以一个女性的宽容胸怀终使曹丽华放弃这美好的意外,也使荪亚回心转意;对于牛素云、桂姨的明枪暗箭,她都释然一笑了之。这时的我正是一个十一岁的小男生,我从木兰身上学会了宽容、坚强,这些一直影响着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在日后的岁月中,我会尽力化解我和他人相处时的矛盾,我赢得了一份好人缘,得到了大家的微笑,这是我人生一张数额巨大的存款单,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感谢《京华烟云》,是它给予我宽容与大局观念,伴我成长!释卷多年,当我再度打开你尘封的扉页之时,我已是一个花季少年。十五岁,一个青皮后生子,有点懵懂,几许迷茫,未脱稚气,强装成熟。书中的爱情故事像磁场一般吸引着我:曼妮明知平亚病危依然矢志不渝,平亚病亡后,她终生守寡也不曾后悔;荪亚和曹丽华的爱情是一场美丽的错误,一时的头脑发热造成了凄凄惨惨悲剧收场;立夫和木兰虽是知己,囿于时局有情人不得眷属;木兰和荪亚的爱情久经考验,小心呵护,终成正果,幸福美满。我不禁放下纠结,爱情虽好,难堪三角。青涩的果子难以下咽,带刺的玫瑰容易扎手。爱情是围城,难出难进。我释然,原来一切都在烟雨蒙蒙中,烟云消散后才是美丽繁盛的帝都京华。感谢《京华烟云》,伴我走过泥泞的花季,定准我的人生坐标,拔我于迷茫之中,使我不偏移正轨,伴我成长!时光荏苒,转眼我即将踏进中考的考场,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追寻着理想。这时书中吸引我的是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也是书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孔立夫与姚迪非纷纷参加抗战,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吼出一句神洲谁是自由民;姚□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入敌寇之手,宁为玉碎,付甲骨、百年花园、敌寇、自己于一炬;曼妮为免于日本人污辱,愤然投井。我在其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坚挺不倒。正是一批批小人物更能体现我民族精神扎根之深,我泱泱中华有四万万之众时,尚且不畏,如今十数亿之众,更加坚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岿然不动。近几年,我们众志成城,战胜非典、大地震、金融危机??这一切不都说明我中华的明天辉煌灿烂吗?感谢《京华烟云》,让我更加坚定为国效力的信念,我愿为祖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京华烟云》指引并坚定着我的理想,伴我成长!
《京华烟云》常读常新,但愿在我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时重读这本书,我会有新的收获??
第四篇: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
摘要:艺术专业大学生因其特有的艺术特色,在就业心理上呈现出脱离实际、盲目自信、消极回避等新的特点。本文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艺术专业 就业心理措施
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具有当代大学生共同的就业心理特征,同时由于艺术的特殊性,艺术专业学生在艺术的学习实践中,受到艺术氛围的强烈感染和熏陶,从而较之普通大学生又有具有特殊的就业心理发展特点。本文拟就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案,以帮助艺术专业毕业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顺利就业。
一、艺术专业大学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状态
严重脱离实际的就业心理预期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或长或短地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熏陶,他们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并且有强烈的专业优越感,再加他们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在就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在过高的就业心理预期驱使下,许多艺术专业学生要求用人单位在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方面十全十美,完全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社会的需求,给自己合理定位,而是盲目追求高薪、高职或高福利。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组织的“新 世纪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显示:“在就业首选地点的调查中有近72%的大学生择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在“你对求职工资待遇的要求”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元,其中选择2000~3000元的占22%,选择3000~4000元的占17%.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15%,三项加起来占被调查的学生近半数。”不难看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要求年薪在25000元以上。笔者在所在院校的调查显示,89%的艺术专业学生首选在南京、上海、苏南等 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而只有5%不到的同学选择到苏北或内地发展:70%的学生把月薪3000~4000元作为求职底线;有的甚至提出严重脱离实际的要求。例如,某艺术专业毕业生在和一所重点中学签约时,只因用人单位要求其第一年坐班,以加强与学生联系,而拒绝签约。
理由是“我是搞艺术的,要给我充分的时间搞创作,我不能受这样的限制”。盲从无序的就业取向艺术专业学生入校后,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有研究表明,70%的艺术专业学生希望在大学能加强自己艺术能力培养,丰富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4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为音乐家、画家等专门艺术人才.35%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由于他们在评价事物或评价自己方面缺乏现实性,他们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成材”的目标往往有偏离社会需要的倾向,常出现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主观片面因素.因此在大学生活中难以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在四年级的就业中就会出现盲从无序的就业取向.不能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待遇与机遇、个性与适合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也有的学生在就业中因为没有较好的就业取向。就会出现盲目从众的就业心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完全不顾自己的特长特点。结果导致仓促决策从而决策失误。盲目自信和自卑退缩的矛盾心理 艺术专业学生的高考要经过艺术专业和文化课两道关口的考试,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优胜者的姿态进入高等学府。他们自认为是时代骄子、命运的宠儿,因此具有极强的心理优势。这种优势心理在择业的过程中就会造成藐视一切、高人一等的盲目自信,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难以表现出较好的才干、经验、性格等综合素质。与之相反.艺术专业学生因高考入学文化分数较低。在应聘中有往往会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难以和文科、理科的学生相抗衡。例如,一名音乐专业毕业生在求职中,某跨国公司招聘员工综合素质培训员,本来这个岗位非常适合她,该女生会唱会跳,口头表达流畅.但她到求职现场后自动放弃了面试,原因竟然是“其他求职者都是名校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说很多优秀的艺术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除了就业期望过高,不了解社会需求等因素外,这种盲目自信而 叉自卑退缩的矛盾心理是主导因素。消极回避的依赖心理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一般都优越其他大学生.艺术专业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关爱、宠爱也要高于一般学生家长。这些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都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思想明显。表现在就业中就会出现等、靠、要的消极就业心态。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放弃主动就业的机会,放弃了竞争,在择业的过程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职业能力、择业技巧上。而极端地认为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择业与自身素质关系不大,把希望寄托于找关系、走后门,寄托于父母和亲友身上。自己不主动去选择用人单位.也不愿意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还有的同学在就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在择业中缺乏应有的解决问题和分析能力.他们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 凭自己思考判断,而是让父母来抉择。这样往往会给用人单位造成对你无主见、不成熟等不好印象,最后造成求职失败。
二、解决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加强艺术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学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培养。现在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都抓得较紧。他们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问题把握得都较好,但他们普遍对艺术专业不太了解,工作思路有时不太适应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与艺术院系学生的共同语言较少。在就业指导中往往只停留在外围指导,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客观上造成了指导力度不够。所以,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必须积极调整知识结构,加强自身艺术素养.理顺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力争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大对艺术院系毕业生的指导力度,促使学生顺利就业。其次,注重发挥艺术院系班主任和导师的作用.全方位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艺术院系的班主任和导师一般都是由专业老师兼任的,他们一般都会有“过来人”的体验和经历,自身有着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所没有的优势。而且艺术专业个别辅导或小组教学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取向、就业准备等情况班主任和业务导师很容易了解和掌握。因此要指导艺术专业毕业生顺 利就业.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发挥班主任和业务导师的积极性,要求他们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调整积极的就业心态等,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建立有艺术特色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的,艺术专业也不例外,这样的就业指导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属于“临阵磨枪”型,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生就业难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为了适应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紧张就业形势的客观需要,尤其为了应对艺术院系学生容易在就业中出现盲从无序的现象,必须在学生一进校就要针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学习技能、思维方式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②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并且在大学学习中不断根据情 况的变化修正目标。其次注重在大学生活中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文化素质培
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解决为实现职业理想“我该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在求职前夕注重择业指导、求职技巧、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以适应社会,实现职业理想。这样一个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有利于调动各种力量全方位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养成求职择业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和引导艺术专业毕业生由于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他们对现实反应极为强烈,在求职中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因此.除了按照常规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引导和指导外,还必须从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和引导工 作。首先,帮助毕业生了解自己,艺术类的许多学生都存在过分自信或自负的心理,他们往往孤芳自赏,定位过高,恃才而骄,在求职时就会好高骛远,高低不就,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我们要积极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必要时可借助心理测量工具,要求毕业生摆正位子,合理评价自己的才能。其次,帮助毕业生了解他人,在艺术专业学生中还存在一定的“同行是冤家”的不良心态和思想,学生中相互攀比、嫉妒等现象时有存在,我们要帮助毕业生了解他人的择业观和
实际水平,这对自己更好地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再次,增强毕业生耐挫力。艺术院系学生自负自信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一旦愿望落空或一次求职失败,就会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甚至有时会出现过激行为,必须帮助艺术毕业生在择业时面对挫折学会调整自己.对求职中的曲折要以平常心对待,根据自身的条件积极争取,以求最终能如愿以偿。最后,引导学生把握机遇。就目前的形势看艺术院系的学生就业途径相对宽广,需求量也比较大。但学生在求职中一定要了解求职过程波动大、灵活性大、机会稍纵即逝的特点,要懂得把握机会。艺术专业毕业生虽然在就业问题上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但只要他们有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位、高超的艺术素养、扎实的文化功底以及良好的就业心态.必将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赢
得主动权,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五篇:2014学年第一学期心理艺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4学年第一学期心理艺术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树立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坚持理论学习为先导,在优化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以科研促教研,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有机整和,促进备课组的特色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规范开展备课组活动
定时:双周一第一节课
定点:工会休息室
定主题:每次活动确定主讲,主题明确,围绕一个主题,解决问题,有效地达到目标。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认真落实“六环节”的要求: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及时批改作业、认真个别辅导、认真组织测验和考试、认真进行质量分析。
2、修订部分学科教学质量标准
(1)修订政治学科(一学年)的质量标准。
(2)修订美术学科(上学期)的质量标准。
3、加强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帮助组内教师业务成长,结合校骨干教师(王春芳)的示范课活动,提高能力。
4、规范作业管理。(对政治学科进行2次检查,及时沟通,便于及时改进。)开学初,统一作业的格式、数量(每周1次)及批改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及订正。对于特殊学生要加强督促。
5、把好质量检测关。
政治学科每月必须进行一次统一检测(含期中、期末考试),按时登分,每个任课教师都要做好质量分析。抓好每次考试的各个环节,做到考试成绩有信度,成绩分析有指导意义,科学地用好考试数据。音乐、美术学科按要求完成期中、期末考查工作。体育学科完成体质监测各项工作。
(三)努力创建优良的教风学风
1、严格实施“候课制”,构建优良教风。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每个教学环节均要合理安排,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状态,杜绝上课出现师生闲散状况。
3、以期中、期末备课组评选各学科“作业之星”活动为抓手,认真规范作业制度。
(四)加强专题研究与过程性管理
1、研究如何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理念引导下,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强调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各学科教师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课例,形成经验。
(五)加强教师的培养
对新任青年教师从教学进度安排、备课格式、上课规范等给予指导,抓好基本功,建立常规,基本掌握教学规律,不断进步,胜任当前教学工作。
三、预期成果
1、各教师公开课资料(说课、教案、反思、课件、课例)
2、备课组活动影像资料
3、备课组经验总结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