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第一篇: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

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资料证实,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已发现有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作的器物。从原始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

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从事。

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

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玉文化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

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西周以后,玉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第二篇:说文解字中的 玉文化

《说文解字》中的玉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古埃及、古印度及两河流域并称四大文明的发祥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同时也创造出了举世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作为文明最直接的代表就是文字。从上古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龟甲牛骨上的象形符号,从而演变至篆书行书、楷书,形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方块形汉字。

汉字的演变几乎可以代表和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汉字是表意文字。先民们在造字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他们对世间万物和人事的看法和解释等都体现在汉字的形体机构之中。因此对汉字的解说,也就必然包括文化的解说和阐发《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古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世界观,天人观等等基本能想到都在文字演变中看到。因此,研究文字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分析了文字更深入到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当今我们对古代文化研究很多都依赖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研究。

《说文解字》不仅是最早的一本查字工具书,更是一本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界人事,莫不毕载”。《上说文解字表》许冲(许慎之子)中如此叙述。因其所涵盖之广,一一所叙,实乃初学者所不能够也。因此只在此浅叙《说文解字》中的玉文化。

《说文》第一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由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石的认识,从而将人性之美好赋予其上。不论是玉或是与玉极相似的岩石,都具有晶莹光泽、坚硬温润的质感与美感。这些很自然的和古人的审美情趣,道德伦理意识相契合,因而被引入古人的伦理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的人格化身。其次,玉在古代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祭祀、政权、朝聘、人际、服饰等反面都离不开玉。《说文》共分540部,录9353字,其中玉部文126重17。所占比例也是相当之大,可见古人对玉的青睐。

对玉部字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玉以及玉相关的分类。璙liáo、瓘guàn、璥jǐng、琠tiǎn,tiàn、巎náo、璠fán、璵yú、瑾jǐn、瑜yú、玒hóng、琜lái、瓊qióng、珦xiàng、珣xún、璐lù、瓒zàn、璑wú、珛xiù、璿xuán、琳lín此类皆“玉也”。但由于产地、颜色、成分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古人对其定名也有所不同。如:“璠”、“玙”,鲁之宝玉;“珣”,产于东方;“璐”、“瑾”、“瑜”、“璿”、“琳”均为美玉,属普通玉石一类,但质量更高;“瓒”,成分为三玉二石也;“珛”,特指朽玉,是有疵点的玉。此类字还包括玒、琜、琼、珦、玘、珝等,表示的是各种不同的玉石。此外,还有一些是与玉相关的,如根据玉之声,玉之色泽,玉之纹理等。玉之声:球、玲、玎、瑝、琤、瑲、瑣,许慎皆训为“玉声”。球、玲、玎三字意指玉声之美妙。琤,玉佩相击之声,李商隐《燕台·春》:“香眠冷村琤琤珮。”玉之光:《说文解字》“瑛,玉光也”;“瑩,玉色”,段玉裁注:“谓玉光明之貌。”玉之色:《说文》“瓊,赤玉也”;“瑳,玉色鲜白”;“碧,石之青美者”,实指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玉之纹理:指玉料表面的花纹,古人称之为玉英华。《说文解字》:“璱,玉英华相带如瑟弦”,“瑮,玉英华罗列秩秩。”“璱”指花纹细密,“瑮”指花纹排列有序。可见古人对玉的观察之仔细,记录之详尽,更体现出玉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特殊用途的玉。

1、瑞信类。主要是政治军事之类的用途。古人赋予玉以祥瑞的象征,古代做瑞信之物用于朝聘,天子接见诸侯时执的玉为瑁。“瑁,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五等诸侯分别执五种不同的圭璧,如“璋”“玠”“ ”。在古代,瑞玉是王者及贵族身份的标志,可作为君臣信物。[4] 瑞玉也用于外交和军事上。古代发兵调兵要用信物,“瑞”,《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瑞,以玉为信也,从玉”,把玉作为凭据,信物。“琥”就是一种调兵信符。《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琥,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

2、祭祖礼神之用。先秦时期,主要的礼仪用玉有六种:璧、琮、圭、璋、璜、琥,合称“六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体现古人原始观念中的天圆地方。礼天玉器为圆璧,仿天圆而作;礼地用的黄琮,外圆内方,仿地而作。“璧”用来祭天,“琮”用来祭地,“圭”用来祭东方之神,“璋”用来祭南方之神,“琥”用来祭西方之神,“璜”用来祭北方之神。

3、丧葬之用。《说文》中“琀,送死口中玉也。丛玉,从含,含亦声。就是将玉放入死人口中。这么做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石得山川之精气而成,故迷信地认为把玉放入死去的亲人的口中或身上就能驱邪避鬼,尸体不会腐烂。这是葬玉,另一种是一般玉器,摆放在墓室棺椁之中,象征其生前地位。

4、配饰之用。主要是用玉来做装饰之物。“瑾、瑜、玦”等都是古人所配之玉的名称。因为与有五德,所以反过来玉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又能起到警示与规范的作用。所以在服饰方面总要设法缀上玉,人的身上总的有玉。《礼记·曲礼下》:“君无故玉不去身。”

一部《说文解字》道出古人的方方面面,对政治,对经济,对生活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在先秦时代,玉(《说文》中的所说的“石之似玉者”、“石之美者”、“时之次玉者”)的用途,几乎无所不在。玉制用品的种类极为繁多,玉石雕刻艺术也达到辉煌境界。可见玉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君子端方,温良如玉”,喜欢玉,更重要的是喜欢它所代表的美好品质。

第三篇:我从诗词歌赋中走来

我从诗词歌赋中走来

我从诗词歌赋中走来

若说文字是一个个动人的音符,那么诗歌就是一首首奇妙的歌曲:若说大千世界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样美丽,那诗歌就是这幅画卷的眼:若说美丽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空竹,那么诗歌就是它的轴心。诗词令我们的生活换发出彩虹般的绚丽。

诗词如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用诗歌描绘出不一样的世界。当柳宗元在抱怨“千山鸟飞绝”的悲凉时,岑参却用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对冬日雪景的的爱。当王维还在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惆怅时,柳愈却在成都感叹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即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却也挡不住相隔百年的李后主和元代的散曲家共同发出悲秋之凉的壮丽情怀。

诗歌如剑。诗歌像一个美丽妖娆的女子般不仅可以呈现出她的妩媚,也露出了她的锋利西方文艺复兴之时,一位伟大的意大利诗人虽没有参与战争,却为文艺复兴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但丁。他所创作的《神曲》在温柔的外卖下。藏着一把利刃。它刺醒了迷惘的人们,打击了封建专制的皇帝。更为后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将诗歌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使混沌的国人觉醒,打起精神反抗侵略者,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诗歌如实,温文尔雅的诗歌从不张显它的暴力,从不告诉人们它的重要,只静静的在那,像水一样被人们吸取,为人生提供营养。诗歌改变了我的生活。对爱要像《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那样真心。对友情坚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歌像一双手一般,拨正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

我从诗词歌赋中走过,领悟前人美的享受,为它所拥有的能力而震惊。我从诗词歌赋中做过,不留了一丝痕迹,只带走数以我的回忆与痴情-------

威远中心校六年二班刘思琪

指导教师李妮妮

第四篇:行走于诗词歌赋中的人们

行走于诗词歌赋中的人们

诗词进入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而《红楼梦》更是把诗词歌赋与小说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红楼梦》中包含诗、词、曲、歌、赋、诔、对联、灯谜、书信等多种文体,称得上“文备众体”。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中的诗词与小说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没有伤害小说的主体内容,还在烘托气氛、塑造人物、预示命运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甚至摆脱了简单的功能化特性,成为叙事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成就了小说的诗意化氛围。

(一)充满诗意的太虚幻境

诗词在《红楼梦》中的形式与作用并非单一而平面的,不仅仅作为小说人物的作品或作为回前回末串场来表达人物的才情性格或串联故事,诗意语言也可以用来描写环境、人物,烘托气氛,为整部作品增添诗化色彩。小说第五回,写到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作者通过诗词韵文把仙境神秘朦胧的氛围和仙子超凡脱俗的姿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并且对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命运有所隐喻。

贾宝玉在秦氏房中朦胧睡去,悠悠荡荡到了一个所在,“朱栏白石,绿树清溪”,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远处走来一位仙姑,翩跹袅娜“„„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宝玉跟随仙姑了走至一处,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厚天高地,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宝玉进入“薄命司”,看到两边对联写的是“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警幻仙子是一个出现在宝玉梦中的虚构环境中的虚构人物,小说以赋的形式,用优美浪漫的笔触反复铺陈渲染她的美貌,给人一种若即若离亦真亦幻的朦胧美感,既切合人物身份又吻合环境氛围。警幻仙子所唱歌词、太虚幻境中的各个地点名称和对联等也都不是虚笔浮词,对小说主人公们风流云散、花飞水逝的命运进行预言,为故事的悲剧走向确定基调。

(二)元妃省亲时的诗歌考试

元妃归省,见到大观园中的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因此诗兴大发,于是要求“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

于是,大观园的各位诗翁们都得到了在贵妃面前表现的机会,不过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各人有各人的考量,也各自有不同的表现“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亦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李纨也勉强凑成一律”。而才华横溢的林黛玉本来“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女孩们的诗作呈给元春,果然是宝钗、黛玉的诗作高人一筹。

黛玉的作品为: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宝钗的作品为:凝晖钟瑞(匾额)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黛玉的心理活动前文已经明言,这里没有透露宝钗作诗的心思,不过从钗黛二人的诗作对比可以看出,黛玉之诗颇有应付的味道,而宝钗的态度明显比黛玉认真得多,所作之诗也更得体大方,既有浓厚的应制颂圣色彩,又没有做作阿谀的表现,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

此时的宝玉则完全忙于繁重的作业,有些力不从心了,“宝玉尚未作完,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香犹卷’一句”。细心的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于是教宝玉把“绿玉”改为“绿蜡”。

黛玉刚才作诗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又看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想代他作两首。于是,她让宝玉先抄录前三首,自己立即作出最后一首。贾妃看完宝玉的诗作后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认为黛玉所作“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

这段表面描写宝玉作诗,实际上还是展现了宝钗、黛玉二人的才华和性格。深沉懂事的宝钗非常有才华,但不事张扬,而且她能够细心地留意体会元春的心思,在帮助宝玉的时候又注意避人耳目,这种谨慎留心都是她为人的特点。黛玉则显得单纯稚嫩很多,她只是一心想施展才华,并不太留心如何迎合别人的心意,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贵妃,给宝玉帮忙时也是毫不避嫌疑,直接干脆地作弊代作一首,这些也正是黛玉的本色,虽然在为人行事方面不及宝钗圆润,不过元春的褒奖还是证明黛玉确实具有超出一般的才气。

这场诗歌考试并不是虚笔,在不动声色的比较中,钗黛二人尽显自身特点,实际上也就是依据这些点滴印象让元春有了初步品评二人的依据。因此也就有了之后的赏赐,元妃赏给种兄弟姐妹的物件,独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林黛玉反而与迎春三姐妹相同,其中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就是这场人生中不经意的诗局使钗黛二人的命运悄然发生了变化。

(三)大观园中的诗社

所谓诗社类似于一种诗词文化沙龙,是时代社会风尚的一种体现,小说作者将其移植到大观园中,正好借此将闺阁琐事、女儿情态,以及大观园诸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诗意的表现出来。因此,作者煞费苦心地设计布局,为读者打造了出了一个贾府的文化重地,一个巾帼展示才华的舞台。

大观园诗社的倡导者正是颇有大将风范的探春,为了此事,她给众人下了一封“战书”: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这篇文章新颖别致,潇洒豪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果然一呼百应,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响应。宝玉表现最踊跃,他说“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不要你谦我让的。各有主意,自管说出来大家平章。宝姐姐也出个主意,林妹妹也说个话儿。”连形同槁木的李纨也自告奋勇“雅的紧!要起诗社,我自荐我掌坛。”

既然要起诗社,那么就都是“诗翁”,因此众人还都起了号。各人的名字大多依据居所名称和性格气质而来,李纨当仁不让定为“稻香老农”,探春叫做“蕉下客”,黛玉所住潇湘馆多竹,本人又善哭,所以叫做“潇湘妃子”。宝钗叫做“蘅芜君”至于宝玉没有确定的号,却是号最多的人,比如“绛洞花主”、“富贵闲人”。至于迎春和惜春都不善于作诗,所以只以住处为名叫做“菱洲”、“藕榭”。晚来一步的史湘云则因为自家园子中曾经有枕霞阁旧景,因此号为“枕霞旧友”。

万事齐备,大观园的诗翁们开始了他们瑰丽浪漫的诗意之旅,“海棠社”便是诗社成立后的第一次诗艺较量,以咏白海棠为题,做七言律诗。众人都已誊完,黛玉才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独具才女风韵,众人看了都道这首为上。可是裁判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虽然宝玉不服,也只得罢了。看来黛玉的伤感纤细终究不及宝钗的温柔敦厚更符合正统口味,这次的落败似乎对二人性格命运的走向有所隐喻。更妙的是,湘云从家中赶来后,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众人看了,都惊讶不已,“我们四首也算想绝了,再一首也不能了。你倒弄了两首,那里有许多话说„„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这里湘云的才力气魄更胜前面众人,不禁让人感叹山外有山,红楼之中才女辈出,而通过这种一唱三叹的渲染手法,也成功地把各人的才气实力展现出来,使读者初步了解到了人物的文学水平和创作风格。(待续)

(四)大观园中的诗论

大观园的诗翁们都有一定的诗歌理论和观念,他们的理论大多通过评诗论诗的言论表现出来,有些看法颇有见地,从中可以看到小说作者本人的一些文学理念和诗歌理论。

诗社第一社,咏白海棠时,迎春说:“都还未赏,先倒做诗?”宝钗反驳说“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人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才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宝钗的这番话反对拘泥于形式,反对古板僵化的创作,抓住了诗歌“寄兴写情”的特点。

宝钗在与湘云商议菊花诗题时,对诗歌的选题立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些极险的韵了?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无论作诗作文,选题都是关键的一步,一个新巧的题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宝钗也反对过分追求题目心窍以致局限了诗歌的内容,同时还特别强调立意的重要作用,甚至把立意放到了作诗的第一位。宝钗还强调立意要新,要能够不蹈袭前人自出机杼,“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

立意的重要性林黛玉也多次提到,而且说的更加透彻,比如她给香菱讲解作诗之法是就说“诗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都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大观园中诗人气质最为浓厚的林黛玉还有许多关于诗歌的精彩言论,在后文谈到“香菱学诗”时会比较详细地记叙。

晴雯死后,悲痛的宝玉远师《离骚》为晴雯撰写了一篇千古奇文《芙蓉女儿诔》。作者对宝玉写作诔文时的一段心理描写表明了宝玉也是从立意角度出发,讲求情真意切,不以词害意。“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五)黛玉的葬花吟

黛玉因为与宝玉怄气,心中十分凄苦,正好遇到饯花之期,就把残花落瓣收拾起来掩埋在一处,不由得感花伤己,勾起了心中的无限愁思,悲苦之际,随口吟出几句。此时,恰好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不禁也恸倒在山坡之上。黛玉随口吟出的就是著名的《葬花吟》。

这首《葬花吟》在风格上仿效唐代歌行体,抒情表达淋漓尽致,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是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预示人物命运的用力之作。

这首诗正是林黛玉敏感多情、孤高纯洁性格的传神写照,诗句并没有简单停留在缠绵悱恻、你侬我怨的闺怨闲愁中,诗中更蕴含了一腔郁塞不平之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现出黛玉敏感的心灵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长期被压抑生活的清醒认识。“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里展现了黛玉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不甘同流合污,不向现实屈服的孤傲精神和高洁品格。当然,诗中充斥的那种悲观消沉的情绪也非常符合黛玉本人的脆弱性格和悲剧气质。

当然,此诗的重要性更在于以落花薄命的意象预示了黛玉的命运走向和最终结局,始终种种绝望不祥的语句具有谶语的作用,正如清人明义《题红楼梦》所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诗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则明确地预示了黛玉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和凄凉孤苦的临终境况。其实,这种谶语性质的诗作在《红楼梦》中并不鲜见,黛玉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谶语性质,像《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都在某种层面上隐喻了她的悲剧命运。

(六)宝钗的柳絮词 正是大观园中的暮春季节,漫天柳花飘舞,史湘云偶发诗兴填的一首《如梦令》,与宝钗、黛玉等人赏玩。史湘云鼓动黛玉“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黛玉被说动,于是简单准备了一下,请来众人,大家以柳絮为题,添词争胜。这一社,有史湘云和林黛玉两位才女倡导,又有薛宝琴等新鲜血液加入,作品质量很高,而最终拔得头筹的是善于翻出新意薛宝钗。宝钗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说他好,才不落套。”她的这首《临江仙》写道: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一扫前面几篇词的败丧之气,在立意上与众不同,而且妙在“翻得好气力”,惹得大家拍案叫绝,佩服不已。这首词不仅使宝钗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也鲜明地体现了她的性格特点。面对轻薄飘零的柳絮,一般人都会产生哀戚之感,可是宝钗却能做出欢愉之词,这是宝钗为人浑厚坚定的体现。宝钗一向高洁自持,不受“蜂围蝶阵”的影响,也不会柔弱地“随逝水”、“委芳尘”,她亦颇有处世的本领,以“解舞”自诩,不管环境的纷扰聚散,始终保有直上青云的自信与强势。

(七)贾环的灯谜

虽然有人认为作者在《红楼梦》中写了众多诗歌也有“传诗之意”,不过总的看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自己的诗变成人物的诗,在处理时做到了按头制帽。也就是说,按照人物的性格身份、知识能力和作诗的场合对象来搭配诗歌。每个人的诗都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黛玉的作品灵动感伤,宝钗的作品浑厚含蓄,湘云的则洒脱清新,互不相扰,各有特色,由诗见人。黛玉所写的《桃花行》,宝玉读后就知出自黛玉,宝琴诳他是自己所作,宝玉却能从诗的风格口气做出判断,“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还说“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这一番话把诗作与诗人的性格遭遇之间的联系分析得十分清楚,也道出了小说作者为人物创作诗歌的基本原则。

第二十二回,贾府众人制作诗谜送入宫中给元春,元春让太监传话出来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众人听了,都来看他作的什么,写道“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众人看了,大发一笑。贾环只得告诉太监“一个枕头,一个兽头”

贾环是个卑劣猥琐的人物,才学也不高,所以作者为他写的诗也非常拙劣,并不是作者写不出好诗,而是为了配合人物形象。而这种为人物特制诗词的功夫并不比自己写几首好诗来得容易,要逼真地模仿不同的口气,变换不同的性格修养,甚至还要故意把诗写得毛病百出,其实是对作者创作能力、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的一大考验。(待续)

(八)王熙凤的唯一一次作诗

王熙凤的聪明精干是众所周知的,可惜她人生最大的缺憾是没喝过多少墨水,不能舞文弄墨,连字也认得不多,这算是她个人素质上的一大缺陷。也因此与大观园中吟诗作赋的小姐们相比,凤姐儿总是显得泼辣有余,文雅不足。不过,生长在书香门第,凤姐儿还是受到了些许熏染,因此也并非完全不通,而且做为大观园诗社的赞助者,她也曾“友情演出”过一次,并且表现还并不算坏。

冬日雪后,众人在芦雪广聚会起社,众人拟好题目,“即景联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萧韵”。说好题目体例后,一时之间正不知谁来起头,爱凑热闹的凤姐儿此时忽然自告奋勇要说上一句,“我只有一句粗话,下剩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众人听了,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于是,从凤姐儿这个不见“不见底下”的首句,众人开始了精彩纷呈的联句大战。

可见,凤姐儿还是懂得一些作诗的道理,或者至少是一个聪明而有悟性的人。虽然凤姐儿做女孩时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虽然在贾府的身份和地位又不允许她再去享受诗情画意的简单生活,虽然她平日给人的印象中几乎没有斯文诗意可言,但她依然不失为有才情的女子,作者也聪明地表现出了她性格中被埋没的这些因素。凤姐儿这仅有的一次吟诗把自己列入了大观园诗翁的行列,为我们留下惊艳的一瞥,华丽转身之后随即离开。

(九)讽刺世人太深的螃蟹咏

菊花诗社时,众人一边吃蟹,一边作诗,做完了菊花诗后,大家复又要了热蟹来,就在大圆桌子上吃了一回。这时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谁还敢作呢?”众人看他的诗是: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黛玉虽然笑话说“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但是作成却自觉不及宝玉,令人烧掉了,看来吟咏螃蟹也并非易事。这时不甘落后的宝钗也吟成一首,大家同看: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这一首又超过宝玉之诗,众人不禁大为赞叹,认为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宝钗的这首诗借题发挥,对黑暗的社会和其中的丑恶人物进行了犀利的讽刺,特别强调多行不义必自毙,横行一时终究难逃灭亡的下场。这种伤时骂世的诗并不是大观园中诗作的的主流,而且如众人所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其中更多地透露出小说作者对社会状况的看法。当然,诗作与人物性格也是协调的,宝钗精通世故,心思深沉,平和稳重,但必要时也能杀伐决断,锋芒逼人,此诗作老练中透出锋利,由宝钗写出再合适不过。

(十)香菱学诗

兰心蕙质的香菱本来并不比大观园中众女孩逊色,却自幼被人贩子拐卖,连姓名年纪都不记得,最终还被薛蟠霸占,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命运的不公。在一次薛蟠外出后,香菱终于有机会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观园,可以有限度地享受自由的生活。

香菱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学习作诗,她迫不及待地向黛玉求教,“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答应,还认真地与她讲究起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循序渐进的让香菱逐步学习,香菱也认真刻苦,诸事不顾,废寝忘食。

香菱苦读完黛玉布置的作业后,黛玉要求与她谈谈心得体会。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黛玉见机启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聪明而勤奋的香菱一点便透,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一席话说得宝玉大笑“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

于是,黛玉就让香菱以月亮为题作诗一首,可惜前两次作的诗都不合格。“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一次写得又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备受称赞,其诗为: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婵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大家纷纷赞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邀请香菱参加诗社的集体活动,香菱从此加入大观园诗社,开始了一段美好的诗歌之旅。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我们赞叹于黛玉的诗论高明,教学得法,不过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香菱的求知若渴。香菱是如此勤奋迫切,她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揣摩,连睡觉时都念念不忘作诗,以至让人以为她有些为诗而疯魔了,宝钗就不理解地打趣她“何苦自寻烦恼„„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也许那些养尊处优的小姐们不能体会香菱的心境,在她们看来唾手可得的生活,对香菱却是遥远奢侈的梦想。进入大观园给了香菱靠近梦想的可能,这种机会可说是千载难逢,她又怎能不珍惜呢?事实上,学诗的经历也真的是香菱一生中唯一一段快乐光彩的生活,此后不久,她的生活就又回到了灰暗压抑的境地,直到生命凄凉的结束,曾经的美好回忆和关于诗歌的梦想就是她心底最深处的收藏,时时慰藉她凄惶的生命。

(十一)凹晶馆联句 第七十五、七十六回,江南甄家被抄的消息给为贾府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这些都没有打扰贾母赏月的雅兴。中秋家宴依然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但是宝钗姊妹已经回家,李纨、凤姐有病没来,一下子冷清了好些,贾母不由得感叹“往年你老爷们不在家,咱们越性请过姨太太来,大家赏月,却十分热闹。忽一时想起你老爷来,又不免想到母子夫妻儿女不能一处,也都没兴。及至今年你老爷来了,正该大家团圆取乐,又不便请他们娘儿们来说说笑笑。„„偏又把凤丫头病了,有他一人来说说笑笑,还抵得十个人的空儿。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众人虽然都尽力奉承,但各怀心事,强颜欢笑,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终究不似以往欢乐情景。夜已经深了,贾母兴犹未阑,大家只好勉强想陪,寂然而坐,加之夜静月明,笛声悲怨,一股悲凉萧索之气弥漫开来。

在这种萧索衰颓的气氛之下,林黛玉不由触景伤怀,独自去俯栏垂泪。这时,只有史湘云一人来宽慰她“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连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既然湘云好心提议,黛玉也不忍辜负她的雅兴,二人就来到凹晶馆近水赏月吟诗联句。从“三五中秋夕”联起,一直绵延下去。黛玉出上句“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湘云刚要往下接,黛玉指着池中黑影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就弯腰拾起一块小石片向池中打去,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湘云受到启发,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她想了半日,猛然笑道“我也有了,你听听,冷月葬诗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诗魂’!”不过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不止湘云,就连在旁倾听的妙玉也觉得不宜再往下作,认为“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

这个联句的情节与全书气氛起伏相联系,贾府至此时虽然没有经历大的磨难,但是衰落的迹象已经日益明显,小说的气氛也变得沉重伤感。黛玉和湘云在幽静的凹晶馆单独赏月联句,调子也极为低沉,一扫前文芦雪庵联句的热闹祥和。在二人联句的过程中,景物凄凉,情绪哀伤,所作诗句也因此愈加颓唐,尤其是黛玉的一句“冷月藏诗魂”,已经具有某种谶语性的色彩,为她自己未来的命运打下伏笔。如此不祥之语,就连平素大大咧咧的湘云也甚觉不妥,而妙玉更是一语中的,说出了这关系“人之气数”判断。这次联句一方面渲染了小说气氛,配合整体情节的发展和走向,更重要一方面还是通过诗句暗示人物命运,那些凄清诡谲的诗句为黛玉的即将到来的悲剧命运打下了伏笔。

笔者仅选取了红楼故事中与诗歌关联比较明显的数个场景,并没有做到就此问题全面有序地考察全书,但仅从前文所述,亦可见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故事与场景使《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得以行云流水般地串联起来,形散而神不散地朝着既定的走向发展。最初太虚幻境如诗似梦般的描述以及判词谶语就宣告了小说的悲剧基调,而当太虚幻境落实为人间的大观园,众女子风云际会在这个舞台上展现才华、怒放生命,即使在最欢乐的顶峰也隐隐透露着诗意的哀婉,最终亦无可避免地走向落寞悲凉,那种动人心弦的诗化美时隐时现贯穿了全书。简言之,《红楼梦》的行文叙事一直在诗意化的氛围笼罩之下,作者着意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含蓄婉转、优美凄婉的意境情调,而这种特色在涉及到特定场景(如凹晶馆联诗)、特定人物(如林黛玉)时尤为明显。

第五篇: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谈谈你对中国玉文化的理解 概念及成因 个人理解 举例说明

玉石,科学定义是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色泽洁润、坚韧耐磨,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多晶)。《说文解字》有言:“石之美者,玉也”。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就已经出现,甲骨文出现的时候才有三千年的历史,而玉的历史已有一万多年。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的国家。中国一直都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有五德,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就代表着美好,带玉的字词一定是一个好字词。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玉之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润泽以温,仁也;鰓里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君子玉不离身。可见,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对玉石就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而远古时代先民对于玉的崇拜更多是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有着深厚情感。其中,有一种特别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那么玉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山海经》最早就指出彘身而载玉,在一万两千多年前玉就被作为工具使用或者是被做成好看的首饰佩戴了。但真正能称之为玉器时代的时期,是八千年左右,在兴隆洼出土了一系列上百件玉器。这时候开始玉器已经深深和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而要说玉的历史发展长卷中最突出的时期,那就不得不说“红山文化”时期了。红山文化的最显著标就是c型玉龙的成型,这是这个时期最典型的玉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龙标志物,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而与之可以并称的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其简洁奇妙的形体无形中就透露着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汉代玉器则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 “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清代的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

玉石文化给我国历史从不同方面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影响。首先。玉文化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而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意义。其次,玉意识能够演化成国家意识。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再之。玉的性质推动社会的发展。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玉器文化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包括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还有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 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 的辉煌巨作。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中 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 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 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下载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诗词歌赋中的玉文化[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玉文化与教师学习生活品质(最终5篇)

    中国玉文化与教师学习生活品质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发现了玉石的晶莹之美。在古代的众多艺术品中,制作之认真莫过于玉器,美轮美奂......

    玉文化中的神秘现象(共五则范文)

    浅析玉文化中的神秘现象从古至今有关玉的说法非常的多,而且日益神奇,都充满了非常浓郁的神奇、隐秘色彩。就是由于它的神秘,才会更加的诱人探寻,引人遐思,这就成为了博大精深的文......

    珠宝店玉文化策划(推荐)

    珠宝店玉文化策划 策划思路: 让受众了解玉石的文化底蕴及养生、辟邪、投资保值等功效,从而使其产生消费欲望。再配上相应营销手段,使消费欲望形成现实购买力。 活动步骤: 活动分......

    玉文化发展历程

    玉 文 化 发 展 史 翡翠是玉文化的一种代表: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我们的祖先认为玉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美石,和大自然、宇宙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因美而敬,因爱而惧。当先民们把......

    经典优美诗词歌赋与100句中国最美诗词

    《古今贤文·劝学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

    解读初中诗词歌赋中的意象美

    解读初中诗词歌赋中的意象美 【摘 要】中国的诗词歌赋之美可谓世界闻名,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我深感自豪和骄傲,我从小就开始受到中国诗词歌赋的熏陶,深感自己身上都带有了文艺的......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中 幸奠权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诗词歌赋,不仅能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突......

    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浅谈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慈善 j19-环工院-许敏南-131303046-13级食品质量与安全-***-非会员 慈善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扎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可以说中囯传统文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