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提升我省玉米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升我省玉米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省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续八年丰收的辉煌成就,为了实现2012年力争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00亿斤的工作目标,作为我省粮食大作物的玉米还要继续提升其生产能力,大力开展玉米稳定增产行动,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玉米生产的积极性
全省要从省市县机关中抽调干部组成宣传小分队,深入村屯农户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同时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在水利化建设、深松整地补贴、水稻育秧大棚建设、农机化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另一个有效形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11年全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236个,总数达到18583个;农民成员发展到20.63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有14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了二次分配。我们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探索建立按交易量与按投入分配以及按家庭成员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近期内可将重点放到支持区域性合作组织方面。同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加强对农民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在玉米优势产区推广重大关键技术措施。通过科技的普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粮食主产县进行科技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另外应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和实施绿色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二、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优质粮食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
全省要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作为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目标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挖掘增产潜力。在第四、五积温带大豆主产区积极扩大早熟玉米面积,依靠“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选用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除了解决好品种问题之外,还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等研
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玉米品种的遗传潜力。
三、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
全省要通过严格农时标准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面完成春种任务,各种农作物全部种在丰产期。同时,严格投入品标准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良种和技术的增产潜力。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从种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关键环节抓起,尤其要注重发挥农业机械在标准化作业当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粮食的标准化生产,为高标准搞好春耕生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粮食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要搞好技术培训,加大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技术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
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增强防御灾害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相结合,围绕重要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基地,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做好灌区续建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建设,建成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玉米田,形成稳定的玉米生产能力。
3、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兴建一大批防洪、除涝、灌溉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完成现有工程更新改造挖潜,使全省较大河流和重点区域得到开发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4、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首先,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改善局地地形条件,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渗量,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其次,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对中低产田可以通过农艺、生物综合措施进行改良,使其逐步变成高产稳产农田。
五、加大玉米育种产业发展力度,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
1.加大国家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研发共享体系。重点支持玉米种质改良、创新、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建立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技术平台,转基因技术平台,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种业发展中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收集、改良与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发放,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共享体系,以新机制带动全国骨干研发力量和重点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紧密合作,形成育种技术产业化的流水线。
2.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探索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商业育种模式。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大型企业发展,有利于建立长期多点、大规模数据测定、全程机械化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商业育种技术的发展;支持种子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制种技术的提高。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良种繁殖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大型种业,参与国际竞争。
3.加强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企
业自主创新品种的保护、审定和推介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改进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加强种子检测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改革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品种审定后的市场监管;提高企业和种子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种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兼并和重组,提升企业实力。
4.改革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要达到品种多样化的目的,要尊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事实;品种的多样化区域化即可使品种布局合理,又可降低生产风险。品种数目的增多,还可以淡化公益性科研机构对竞争性育种的追求,同时增加企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六、继续加强现代大农机建设
2011年新组建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8个,总数达到558个。新增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63台;新增水稻插秧机1.3万台、收获机3500台、玉米收获机3100台。全省秋整地1.4亿亩,整地数量增加、水旱田同步、连片规模扩大、质量标准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机化的加快推进。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新型农机具和农机技术的培训体系,农机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农机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农机生产服务体系。继续加大现代大农机建设,对于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继续发展农业大合作,提高场县共建现代农业水平
2011年全省共有66个县(市、区)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了合作共建。依托农垦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采取单项合作、阶段合作或全程合作,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发展场县合作提高垦区为农村代耕、代播、代育面积。
八、强化组织领导,为玉米生产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全省涉农部门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村屯、深入地块,采取包片、包乡、包村、包户的形式,在粮食生产各个关键时段,对农民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消除死角死面,不留空档。
第二篇:浅析如何提升驾驶员素质对策及建议
浅析如何提高驾驶员素质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汽车日益增多,安全行车成为摆在驾驶员面前的重要问题,交通安全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结合我区道路实际,通过“ 人、车、路”等交通因素分析研究汽车安全驾驶的隐患,提出做好安全驾驶汽车的对策建议与相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驾驶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作为汽车的驾驶者,如果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反之如果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驾驶技能差,就可能使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加。因此,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法制意识、技术水平、社会责任心等,保证安全行车,对降低汽车交通事故率,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机动车和驾驶员基本情况
2015年伴随着XX经济的发展,我区汽车保有量XX万辆,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驾驶员XX人,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而仅2014年全区道路交通伤亡事故XX万起,死亡人数XX万人,其中由汽车引发的事故占大部分。分析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原因为人为因素。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驾驶员素质和操作技术等问题进行探讨,探寻和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减少汽车上路后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也使道路交通真正实现安全、有序。
二、驾驶员素质和操作技术偏低
驾驶员是汽车的掌控者,驾驶员的技术、素质、经验、职业道德、责任心等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安全行驶。分析历年的交通事故案例发现,多数情况下驾驶员对事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如酒后驾车、超速超载、疲劳驾车、病车上路或心理问题等等。
(一)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安全这根弦时有时无,由于近年来的驾驶员审验制度改革,许多驾驶员不必每年审证换证参加学习,特别是持C照的驾驶员除6年换证外基本不用到车管所,这一方面给驾驶员朋友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为交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新驾驶员技术掌握不足,缺乏驾驶经验,主要表现为思想呆滞,精神紧张,意识与现状脱节。有此种心理的新驾驶员,当遇到比较复杂的道路时,就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极易引发事故。另外一种就是心虚胆小、这样的心理会使驾驶员原来应有的技能得不到正常地发挥,处臵情况不当,因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区3年以下驾龄造成交通事故的XX起,占总事故的XX%。
(三)养成不良的交通恶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酒后驾车,酒精对人的大脑起着麻痹作用,从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如触觉能力、判断能力、操作能力和视觉障碍等,导致驾驶人员酒后思想不集中,对外界事故的感知力、判断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均下降,眼睛观看的视野范围缩小,动作笨拙,操作的准确性差,因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刹车制动及操纵回避动作均欠准确与灵活,以致发生车祸。二是超速超载,人们常说:“十次肇事九次快”,这是驾驶员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超速行驶时,驾驶员不能全面、及时准确的观察车辆周围的情况,增加了发生事故的概率;另一方面,超速行驶会导致车辆操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差,使制动非安全区急剧增加。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区因酒后驾驶、超速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XX起,占总重大事故的XX%。
二、驾驶员行车安全建议与对策措施
安全行车是一种集体力、脑力、技术、责任于一体的综合劳动,驾驶汽车不仅是一项技术操作过程,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里面包括接受信息、正确判断、及时反应等环节。作为安全行车的责任主体,驾驶员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驾驶员应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以及不断提高驾驶技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保证安全行车,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
(一)提高法制意识。强化安全意识 要加强对驾驶员日常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管理,建立常态化制度提高驾驶员的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行车手册》等,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法制教育、安全行车观念教育、安全行车警示教育、安全行车知识教育、安全行车职业道德教育等。通过教育、管理,使驾驶员做到熟练掌握和遵守交通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自觉服从交通管理,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从事安全驾驶。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驾驶员在参加安全行车方面的培训教育时,要注意总结各类交通事故的教训,使自己充分认识在驾驶操作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和操作行为,从而端正心理状态,做到文明驾驶。
(二)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驾驶员要努力学习汽车安全行车的各种知识,以适应于交通安全的要求。一要掌握车辆行驶特性,要熟悉自己车辆性能。二要学习交通安全心理学,注重心理健康,正确认识事故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和预测行车事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系,为消灭事故增加信心,建立科学的依据。三要在安全行车中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做到出车前想一想,看一看,坚持途中检查和回场后保养,真正做到“汽车一发动,心中装着群众,油门一踩,安全脑中摆”。四要自觉进行修身养性,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优良的性格和品质。
(三)坚持勤学苦练,掌握过硬技术 熟练的驾驶技术是安全行车的基础。熟练的驾驶技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减轻疲劳程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合理观察交通状况,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稳定自如地处理。作为一名驾驶员,必须经历刻苦锻炼的过程,才能掌握较高的驾驶技术。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来自于平时的认真学习和经验总结,来自于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知识的更新。
(四)保持车况良好。杜绝故障出车
车辆是执行驾驶员意识的工具,如果不认真爱护保养它,车辆存在故障,它就不听你的使唤,甚至与你唱反调闯大祸。安全的车辆才值得信赖,所以要及时检查车况,做好汽车的保养与维修。驾驶人驾车上路时,必须对汽车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只有车况良好,方可能安全行车。作为一名驾驶员,要懂得机动车辆的一般工作原理,懂得检查车辆的安全技术性能和安全设施,平时出车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坚持车辆的保养制度、年检制度,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都要勤检查、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哪怕是一个螺丝的松紧,都要及时处理,自觉养成或做到心中无数不出车,故障不排除不出车的良好习惯。
安全无小事,重视是关键。安全行车不仅是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摆在驾驶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只要全体驾驶员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安全行车的经验教训,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操作规程,在驾车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车辆维护保养,安全行车就一定能够实现,从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努力。
第三篇: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三农发展思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和特色商品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网络集货与质量监管、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一)全省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全省各市、县(区、市)农业信息职能部门建立农业门户网站的比例达到96.1%,苏南、苏北、苏中分别为100%、88.9%和96.9%。省农委支持和批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逐年增加,近三年分别为42项、65和69项。分区域来看,苏北地区获批的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多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获批36项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苏中地区最少,三年分别获得6项、10项和10项。从2012年盐城建成我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以来,全省81.8%的市、县(市、区)陆续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建成比例分别为84.6%、63.2%和90.6%,苏中建成比例较苏南、苏北偏低,苏北建成比例最高。
(二)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网店)数量已超过10000个,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达9000个,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180亿元以上,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计划在我省率先落地大丰。苏宁易购在我省设立了近300家基层服务站,京东在宿豫区设立了200多家农村电商合作点。2015年2月,以农资O2O为特色的宿迁市宿豫区亲耕田农技协农业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运营,2015年10月作为基层科协组织代表,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场展示。2015年12月,苏宁易购我省馆正式上线,标志着我省借助知名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家商户入驻、3000多个产品上线。
二、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种类繁多,特性千差万别,营养、味道、观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货真价实的农产品难有市场,易引发买卖双方矛盾或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平台的店家往往都在比价格低,很少比质量好,这样就产生了柠檬市场效应,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
(二)电商经营人员的知识技能欠缺。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营销人员不懂农业,盲目将工业品的一些模式复制到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导致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网店店主的网络技术与营销技能欠缺,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不多。我省虽然拥有价格低种类多的睢宁拼装家具与沭阳花木、质量较高的丰县水果与阳澄湖大闸蟹、品质独特的阳山水蜜桃等一批优秀电商品牌,但在全国叫得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还不多。从全国来看,网上营销的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也较少。在确定的780个淘宝村中,主营粮、瓜、果、蔬、畜、禽生鲜产品的比较少。
(四)网络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缺乏保障。网络销售“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及其比例较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92批样品中,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淘宝网正品率仅为37.25%,化肥农资品正品率仅为20%。淘宝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主要是依靠消费者的口碑评价(好评或差评),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在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三、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整合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捋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整合“互联网+农业”相关资源,支持本地农业市场主体形成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电务“抱团”格局,使之快速有序地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鼓励与税收优惠等政策及配套措施,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村信息化推进等专项资金,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本地农业企业流通业态改造,对电子商务示范典型予以奖励。建立农产品电商优选机制,考核带头人的素质、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扶持优秀农业电商做大做强。
(二)促进农产品电商业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亟待对农产品延时保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以农产品安全为核心,以服务市民、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探索新型农产品电商联合物流模式,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构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达到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质量、促进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和利润提升。
(三)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追溯体系建设。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涉农学会、科研单位等社会组织联合制定针对网络营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优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利益驱动机制,让生产企业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中获得利益回报,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四)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O2O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农产品线上渠道,利用O2O模式建立新的流通体系,应用“在线交易+实体店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信息流通和交易电子对接,同步通过实体店提供类似卖场的展示和销售功能,并通过实体店铺建设实现区域或地域覆盖。结合各地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和土特产,建立乡村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站、手机、微信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集旅游、订餐、住宿、农产品订购为一体的新型运营模式,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五)建设多功能社会化惠农电商平台。利用现有的京东、苏宁、淘宝等大型B2C电商平台,发挥全省科协、农技协、农业信息协会等社会化资源的组织、科技、人才及机制优势,建设集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质量溯源化等科技体系及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冷链配送、O2O、金融订单等运营模式为一体的我省品牌农产品馆、农技推广与科普惠农服务平台、三农电商培训中心及农村科技众创空间,逐步探索出生鲜农产品从单一的物流运营模式到针对不同产品特性运用不同方式的“物流+全程冷链+免物流”惠农电商新路径,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商科技贡献率和生鲜农产品销售规模,真正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培养现代营销方式和农产品电商人才。结合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加大电商技能培训的比重,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网店开设、网络营销技术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了解度和可信度。加强对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信息人员素质。结合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推进,重点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懂电子商务的创业人才进入各类孵化平台,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电商。
(七)建立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与公众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机制,通过公益性平台进行软营销,宣传我省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对于群众所发现或投诉的问题,应采取公开、透明、及时的原则进行解释与改进,并将问题调查、解决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公示,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营造健康的农产品电商发展环境。
第四篇:浅析我省农机化发展趋势和对策
浅析我省农机化发展趋势和对策
一、加快发展我省农机化的现实意义
???? 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增强抗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对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和更为迫切的要求。当前我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合理,机械化程度较低。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须认真吸取国内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农机化的地位和作用,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及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我省农业机械化。
????
二、我省农机化发展现状考察
????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农机化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省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58.98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466.34万千瓦;全省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0.8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4万台,小型拖拉机38.45万台;农用运输车保有量达到47.59万辆;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271台。全省机引农具达到81.48万台。全省农机总作业量达到18.84亿标准亩,机耕面积达2224.63万亩,机播面积达1373.82万亩,机收面积达651.76万亩,耕地、播种、收获三个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3.57%、24.58%、11.66%。全省农机服务体系健全,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田灌溉、农业植保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已成为稳定发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
????
????
(二)、影响制约我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 l、农机服务功能脆弱。我省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但相当一部分农机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首先,服务功能不完善,不能全面地承担农机配件供应、油料供应、维修以及代办监理业务,尤其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跟不上。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开拓不足,稳定性不强。
????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地方财政困难,支农资金补助给农机部门的份额逐年下降。
????
3、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机具的配套比低。我省的机具配备比为1:1.99,致使拖拉机综合利用率低,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低。
????
4、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多年来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产品开发和商品化加工机械方面的推广应用还没有涉及,如马铃薯产品的加工,研究了十几年仍是淀粉、粉条和粉丝,在类似走麦当劳薯食品加工方面完全空白,使农产品资源优势无法变成商品优势。
????
5、机构隶属关系不明,职能部门运作困难。我省农机部门归口不一,政令不畅,农机服务功能减弱,影响了农机事业健康发展。
????
三、发展趋势
????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施,我省农机化事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又蕴育着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农机化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
(一)、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在总量增长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总量增长。我省农业与全国先进水平比较,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农民收入都还有很大差距。要缩小差距,由弱变强,实现又大又强,必须增加农机化投入。因此,农机化发展必然是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在结构调整中,农机产品市场和作业项目出现有进有退现象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就是矛盾运动、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过程,我们要看清方向,掌握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在有进有退的优化调整中健康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农业机械结构不协调是我省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其他机械少。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机械需求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就主机而言,由于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村运输需求强烈,农用运输车将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受政府政策扶持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大中型农业动力机械需求将稳步上升;就配套机具来说,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各类机具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同时,受利益驱动,随着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联合收割机、牧草、薯类、果菜等机具的市场前景将会进一步增加。农机化发展,逐步从数量型快速增长逐步走上数量平稳增长、质量稳步改善,结构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发展道路。
????
(二)、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各地主要农产品向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结合发展。即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生产过程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农业机械化上新的台阶。过程机械化与产业化结合发展,是农机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紧密联系的必然要求这一态势使甘肃大地上农业机械化显示出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特征,朝着发挥优势、注重效益、形成特色的方向发展。
????我省农机化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传统项目农机化作业稳中有降,而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则深受农民欢迎,市场前景广阔。农机服务领域由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同时向畜牧业、养殖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设施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延伸。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地方特色,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行走式节水灌溉、小麦、玉米联合收割、马铃薯、油料、小杂粮及根茎药材收获机械化技术;在牧草上,推广牧草播种、收获、打捆、作业机械化技术。在设施农业上,推广耕作、播种、采摘、卷帘等先进机械和设施。在园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也需要经济实用、物美价廉的先进适宜机械。
????
(三)、对农机产品的需求显示出要优质、可靠和多样化的态势、农民要求农机产品先进实用,可靠、安全。最气的就是该干活时故障多,甚至不安全。随着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发展,种植业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草业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由小麦向玉米、大豆、马铃薯发展,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保护型和农业基础建设机械化项目。因此,对农机产品需求多样化已形成新的潮流,当前正在主攻农机化发展中的“瓶颈”技术和空白项目。需求多样化,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扩大了发展空间和领域,也带来了难题。农机市场上已经出现需要的新产品求大于供,供不应求、无货、有钱待机的现象多样化的需求要有一定规模相应,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要跟上,才能得到发展。
????
(四)、政府管理部门正努力转变职能,加强指导、调控、监督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正努力进行农机化市场建设、技术标准、质量认证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认真贯彻《甘肃省农机管理条例》,尽快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和争取政府出台发展农机化的优惠政策措施,规范行政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保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
(五)、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既适应扩大内需,促进我省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积极参与国内竞争和国际合作交流。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转移浪潮中,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态势日趋明显,中国正成为亚太制造中心,成为“亚洲工厂”。与此趋势相适应,努力把中国物美价廉的农机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农机化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机市场,是我们为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做贡献的好机会。中国与世界在农机化方面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将全方位和深层次地展开,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中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农机市场和农业机械生产基地,世界看好中国,中国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新的时代潮流。西部大开发和应对入世挑战,农机化必将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要求。????
四、发展对策
????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我省农业和农机化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
(一)、更新观念,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思路。我省农业和全国以及世界农业的关联度会明显增强,这必将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要根据新形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发展方向上,特别是短期来看,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为重点的发展思路显然值得重新审视和商榷。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快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的开发、研制和推广步伐,迅速提高优势产业的机械化水平。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来看,要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只提供初级产品,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化,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再根据市场需求的数量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改变我省农业的弱势地位,则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大力提高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改善产品品质,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
????
(二)、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与保护。一是大幅度增加农机化科技、教育投入,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农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机经营者的素质。二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尽快提高农机化对农业的支持能力。三是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民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减轻农民发展农机化的负担,调动他们进行装备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应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程建设应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
(三)、发挥优势,对农业机械装备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把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和我省四个区域化布局结合起来,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区域,建立起规模、结构、布局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一是继续稳步发展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为粮食稳定增长和粮食安全服务。要由过去强调量的增加转变为在着重提高粮食品质上下功夫。在粮食生产产中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清选、包装等机械装备,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精深加工机械,为外向型农业服务。三是积极推广有利于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扩大开放,加大国内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力度。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特别是中央财政的支持。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对农业机械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要加大推广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改造我省的农业,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
????
(五)、强化服务,健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培育和规范农机化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好市场在农机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各类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机服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农机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基层农机科技服务网络,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为农民和农机经营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机科技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机经营服务新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市场在配置和调节农机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机效益,减少重复购置,推动农机服务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应该在认真总结小麦联合收获跨区作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扩大项目,丰富内容,拓宽范围,走出一条农机社会化服务新路子。????
(六)、适时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始于198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我省的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本质上仍属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已越来越显示出弊端。由于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过小,大大阻碍了机械化的规模作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受到限制;由于耕地规模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人,我国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有可能变成活劳动投入成本过高的劣势,使降低农产品成本受到限制;由于现行体制没有配套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利于土地向技术能手转移,使提高土地产出率受到限制。因此,适时对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就有可能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就有可能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就有可能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农田标准化、作业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艺规范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这是彻底改变落后局面,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2011推进和完善玉米标准化种植的对策和建议作业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奠定种植业调整的物质基础
1、依靠“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进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专用化生产。选用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基础。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除了解决好品种问题之外,还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应重点加强与新品种相对应的施肥培肥技术、耕作技术、植保技术、连作障碍消除技术、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等研发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玉米品种的遗传潜力。
2、加强标准化生产。把先进适用技术综合组装配套,转化成易于操作的农艺措施,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用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保证粮食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从种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关键环节抓起,尤其要注重发挥农业机械在标准化作业当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粮食的标准化生产,为高标准搞好春耕生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粮食标准化生产的实施要搞好技术培训,加大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技术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
二、加大玉米育种产业发展力度
我省与国外玉米育种水平的差距除在技术层面以外,体制和机制亦起了较大的束缚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国家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研发共享体系 重点支持玉米种质改良、创新、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建立高通量的分子标记技术平台,转基因技术平台,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生物信息技术平台;发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在种业发展中的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重点收集、改良与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发放,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共享体系,以新机制带动全国骨干研发力量和重点企业形成上中下游各产业环节紧密合作,形成育种技术产业化的流水线。
2.创新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嫁接,逐步完成商业育种与公益单位的剥离
制定优惠政策和投入资金,优先支持重点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嫁接”。依靠重点企业营销管理及资金优势所创造的利润支持科研单位利用丰富的育种资源、先进技术、高级人才和优良品种促进商业化过程;引导育种家探索pipeline式育种管理模式与机制;逐步完成商业育种与公益单位的剥离,在政策调整理顺后,使事业单位的商业育种人、财、物顺利进入种子企业。国家机构要加强种子生产加工技术研究,支持种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深入研究和普及种子质量控制技术。
3.立足种业、重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
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探索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商业育种模式。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大型企业发展,有利于建立长期多点、大规模数据测定、全程机械化和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商业育种技术的发展;支持种子生产专业化、标
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制种技术的提高。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良种繁殖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中国大型种业,参与国际竞争。
4.制定长期稳定的玉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玉米育种产业实行减免税收和低税政策。新创办的育种企业自获利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的优惠政策;种业所得税优惠,并对所征收的增值税给予一定比例返还,用于企业研发和扩大再生产;除国家规定外,建议种业进口所需自用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产业发展特需人才、土地等,实施优惠政策。
5.加强玉米育种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
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品种的保护、审定和推介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共享机制;改进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加强种子检测体系和执法能力建设;改革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品种审定后的市场监管;提高企业和种子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种业按照市场规律加快兼并和重组,提升企业实力。
6.改革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
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要达到品种多样化的目的,要尊重品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事实;品种的多样化区域化即可使品种布局合理,又可降低生产风险。品种数目的增多,还可以淡化公益性科研机构对竞争性育种的追求,同时增加企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体制创新,以及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比例,集中国家中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利基金、扶贫等各渠道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资金,统一捆绑使用,整体连片推进,改变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与商品粮基地建设相结合,围绕重要商品粮和战略后备粮基地,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做好灌区续建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建设,建成规模较大的高产稳产玉米田,形成稳定的玉米生产能力。
3、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为指导思想,兴建一大批防洪、除涝、灌溉的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完成现有工程更新改造挖潜,使全省较大河流和重点区域得到开发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
4、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广粮食机械化综合高产模式。推广机械深松为主体的松、耙、起相结合的整地、机械精密播种、机械分层深施肥、机械与药剂灭草灭虫、机械收获、机械化秸杆根茬还田等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农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新型农机具和农机技术的培训体系,农机维修保养服务体系,农机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农机生产服务体系。
5、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首先,以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改善局地地形条件,拦蓄降雨,减少径流和土壤流失,增加降水就地入渗量,提高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其次,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投入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第三,对中低产田可以通过农艺、生物综合措施进行改良,使其逐步变成高产稳产农田。
四、通过发展旱地节水农业促进种植结构调整
1、优化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布局。从区域角度和水资源优化利用角度,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位农田产出的节水效率。
2、改良土壤,建设土壤水库。以建设土壤水库为中心,通过振动深松、耙精中耕、培施改土、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同时使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善,增加土壤储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以地膜和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降低无效蒸发,采用地膜或秸秆等材料覆盖地面,可在地面形成一保护层,降低蒸发,减少水土流失,促进作物生长。
3、研发新型节水设备,实现节水农业技术的机械化。在面向不同地形条件的节水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方面,加大新型节水设备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抗旱节水耕作技术体系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为进一步实现东北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技术跨越奠定基础。
4、建立抗旱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更多地重视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组装和优化配套。将这些单项农业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地集成组装配套,形成节水农业体系集成配套模式,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性、先进性、系统性、互补性,其节水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将更为显著。
5、完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在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仅仅依靠技术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节水农业的需求。由于黑龙江省广大农村缺乏高效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一些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缓慢,组织因素已成为限制黑龙江省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总结国内外有关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分析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玉米标准化种植
黑龙江省在玉米变性淀粉等深加工项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发挥优势调整结构,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特色产品市场。省财政应安排省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改变单一贷款贴息的扶持方式,除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给予贴息外,对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资产重组、基地建设、研发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等给予补助。
六、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另一个有效形式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近期内可将重点放到支持区域性合作组织方面。同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七、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促进玉米标准化种植
加强对农民科技服务和培训。注重农民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在玉米优势产区推广重大关键技术措施。通过科技的普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下乡,开展培训、咨询、示范、推广服务。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到粮食主产县进行科技培训,通过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手册,一张光盘对种粮农民开展培训,通过对他们的培训带动对其他农户的培训。另外应大力开展农民骨干培训和实施
绿色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高校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应该配合人才培养工作,主要通过实现乡县联合、校村联合办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