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中职班主任的问题与对策调查与研究10.3.19
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调查与研究
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研究课题组
[摘 要]中职班主任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任。本文通过对梅州中职班主任工作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粗浅的对策。
[关键词]梅州中职班主任;工作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关键时期,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在教育的政策上和教育的经费上给予中职巨大倾斜,中职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中职教育面临了很多新的困惑和挑战。曾被誉为“人文秀区”的梅州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在改革开发后,无论教育的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都明显滞后于珠三角地区。今天,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三波已不在海边三角洲,而是辐射到了包括梅州在内的山区,这使得梅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次产业大转移中,梅州人适时提出了“崇商重企”,倾力打造“工业梅州”。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需要一大批有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任重道远。中职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责任人,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故梅州中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对梅州4所中职学校共169名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梅州中职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对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梅州中职班主任队伍现状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梅州中职班主任队伍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男女比例基本均匀,基本上以1-5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教师居多,他们主要由专业老师或实训老师担任,大部分有本科学历,但学历在专科以下的老师占了近一成,研究生极少;职称以中、初级为主,但有28.31%的班主任是没有职称的。
二、梅州中职班主任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们对班主任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梅州中职班主任总体来说是责任心强、工作积极,而且教育的效果也较好,如50%的班主任认为作好班主任工作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注重班风的建设,能通过典型事例分析、平时说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95.18%的班主任对班上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常抓不懈,对学生日常行为及班级管理感到较为得心应手,自我感觉在学生中威信较高,比较有成就感。但
也同样存在有较多不足,尤其是地处山区的梅州,带着地方特色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体现有以下几点:
1、梅州家长的传统观念导致了班主任工作孤掌难鸣,未能形成合力
梅州人向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观念,崇尚“读书致仕”,他们认为要有发展,一是读书,走仕途;二是读书,走商道。大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基准教低,认为子女来职业学校是学技术日后当工人,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对子女在校的表现、学习等不够关心。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14.2%的学生就读职校是受父母之命的,这导致了班主任的工作孤掌难鸣,难于形成教育的合力。又加上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往往因认识的局限,缺乏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的认识,作出了各种不合理的举措,以致学生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中无用论”的怪圈。
又因为改革开放后,梅州的人才大量外流,这造成了梅州发展人才缺乏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的存在,隔代抚养等原因等原因导致教育不力甚至没法教育,这也大大增加了中职班主任的教育难度。
2、新时期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有部分是表现好的学生,但由于近年来普通中学的扩招等原因,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上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淘汰之后剩下来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弱者和失败者,普遍存在生活、行为习惯不良、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出现了的“人难管,书难教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厌学现象严重。
有些学生上课不打开书本,甚至没有笔,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作业以抄袭为主,考试靠作弊,对考试成绩的高低没有所谓。实训态度不认真,不遵守操作规程等,在中职学校,有30%的班主任认为学生不爱学习是个很突出的问题。
(2)法律意识淡薄、纪律性差。
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经常因为些鸡毛蒜皮的事引发打架,为了点小利益拳脚相加,有些甚至演变为治安或刑事案件,而作为当事人他们却以为小事,对是否违法浑然不知;班主任认为中职生最突出的问题中有43.33%是学生的纪律性不强。
(3)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强
中职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存在有介于少年和年轻人之间特有的心理特征,他们自以为是,听不进老师说的话,逆反心理强,把跟老师唱反调当作是英雄的表现。
(4)生活习惯较差
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留长发、怪发,卫生条件较差,安全意识差。
(5)内心世界复杂、多变,情绪波动大,意志品质较差。在校中职生中有部分是独生子女,适应性较差,依赖性强;而很大部分从农村来的学生,他们老实,但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对集体生活产生畏惧。
这些都大大加大了班主任管理难度,班主任的工作跟不上形式的变化,工作实效性差。
3、班主任的教学压力重,教育主项弱化
在我们对中职班主任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班主任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周11-20节的占了多数,有部分学校的班主任每周课时在16-20节的占了45.63%,再加上大量的事物性的管理工作,消耗了他们的大部分的精力,导致了中职学校班主任成了“办事员”、“消防员”,根本无法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上。
4、对班主任工作的前景缺乏良好的预期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中职生的难管,导致了中职班主任的工作实效差,承担的风险也大,责任更重,而成就感却低。再加上班主任的职称等待遇不会很高,使得很多人对做班主任工作能推就推,即使班主任上岗了也对工作缺乏长远考虑,缺乏长期从事班主任的预期。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仅有8.3%的人表示喜欢做班主任,认为是自己个人能力的体现。
5、部分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简单,效果较差
中职班主任很多是由专业老师担任的,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专业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面对处于特殊时期的复杂的中职生,很多班主任在现实工作中,面对学生中关注的热点,遇到的难点,心理的困惑,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学生 的思想状况,难于进行合理的分析,给予必要的引导。而年轻的班主任多虽然有易与学生交流、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但经验不足,工作方法过于单一,尺度把握不好等问题随之而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思想教育、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感到很困惑,认为最需要提高研究、研究班级的能力,来提高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
三、新时期中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学校应该尽快走班主任专业化、制度化道路,要从制度上、福利上给予班主任更多的支持,如建立好班主任工作档案,详细记录班主任工作的实效,评优评先优先考虑班主任等。
(2)应尽量减少班主任教学工作量,减少参与校务日常繁琐的事
务性工作,从而使班主任更多从事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上来,有针对性对中职生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读。
(3)梅州地处山区,接收新信息相对较迟,视野相对较窄,学校要注重加强校本培训,尽可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多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新的信息,让班主任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中职班主任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由于中职生在校表现及其心理特征,我们中职的班主任也要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说教者、管理者的角色中转变过来,要变知识经验道德规范的传授转化为朋友间的交流,社会角色间的交往。
(1)应成为学生的人格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
新时期中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有部分是独生子女,有大部分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他们的知、情、意、行的矛盾日趋复杂。班主任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信心,去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应是家庭教育的传导者
学生的教育需要多方的共同重视,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单凭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家访、不定期电话联系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3)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我们班主任要转变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管理好班级,学生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好学生的行为就完成任务了。而应该把自己的教育活动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中职班主任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设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己工作的实效性。
3、新时期要更新班主任的工作理念
当代的中职生是个优点与缺点并存的青年群体,有某些特定的弱点和不足,他们发展中的新的矛盾、问题迫切需要中职班主任要更新教育理念,不应该进行机械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要理解、尊重、爱护、激励学生,要变“管理学生”为“经营学生”;要打破过去陈旧的条框来要求他们,要把他们放到时代的潮流中去,重塑他们的信心。
(1)要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想法、见解,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引导。
(2)应树立师生互动的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师生交流是单方面的,尤其表现在教师对
学生做思想工作,内容枯燥,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抵触情绪。如能树立师生互动,则能有效改进教育的效果。
4、中职班主任要改变工作办法,形成管理特色
(1)班级管理中要重视渗透专业思想教育,要学生尽快了解本行业的概况和人才需求规格,如让酒店专业的同学开学后就组织他们到富源酒店等参观、见习,组织服装专业学生到金利来集团参观、学习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规范的不足,从而以合格的员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然不良行为习惯就少了很多,形成自己班级管理特色。在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中41.9%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要加强传递有关专业知识,48%的学生最希望从班主任身上的得到专业引导。
(2)注重打造强有力的班干队伍
因中职生的年龄及其发展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要注意搭建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打造一只强有力的班干队伍,通过学生自治来提高自己管理班级的水平。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要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就会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模式,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通过强有力的班内典型和榜样能起到良好的精神引导作用,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现实感召力。
(3)不断更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52%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要改变,有35.1%的学生认为班主任的交流方式要改进,中职班主任面对的是即将 由“学生”变为“职业人”的中职生,具有自身的思维特征,所以班主任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如QQ、电子邮件等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不愿当面反映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能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4)要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在现今的中职生中,有55.3%的同学对所取的专业是抱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所以中职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把德育从校内到校外、岗前到岗上延伸,从而使他们能按这一职业的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以职业道德的要求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
中职班主任是个充满挑战的工作,我们梅州中职班主任面对的是未来建设梅州的生力军,梅州的中职班主任都有责任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梅州经济服务,为梅州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二篇: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疆伊犁尼勒克县职业培训中心:耿淑芬
论文摘要:中职学生的品德素养和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立场坚定、思想合格、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任务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字:中职学校 德育 挑战与对策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助学优惠政策。在疆内部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优惠政策更是丰厚。各地区的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但在中职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高中热只升不降,加之许多学生家长对中职学校的错误认识和片面理解,认为中职出来的孩子都是当工人,社会地位低,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上职校。这就使得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生源不足。迫于无奈各中职学校纷纷降低入学门槛,导致生源素质下降,很大一部分学生厌学、叛逆、情绪化、易冲动,网络成瘾。这就使得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职学生的品德素养和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立场坚定、思想合格、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任务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职学校生源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初中毕业,未考取高中。这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不愿意上学,但在家长的坚持或者强迫下,勉强入校,以此应付差事,敷衍家长。这类学生的厌学情况比较严重,但是毕竟经过九年系统的义务教育,总体来说算是可以的。
2、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继续上高中,自己也不愿意再学,即使上完高中考上大学,家庭也无力承担大学费用的,抱着在职校混个文凭的态度入校。在校表现为自卑心理严重,敏感、情绪低下,学习兴趣不高。
3、家里无法管教,拿职校当少管所的。这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初中都不能按时毕业。这部分学生自身问题很多,家长头痛,学校头痛,年龄小判断是非能力有限,如果放任不管进入社会那更是容易出问题,家长只有强制让其进入中职学校混年龄,家长抱着能不能学上技术无所谓,只要别乱跑,有人管就行。这部分学生厌学、叛逆、情绪化、易冲动、网络成瘾。
4、初中毕业或辍学后在社会上待过一段时间的。这一类生源约占到学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二,主要问题:自以为是、目无尊长、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受不了课堂的约束。
二、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第一:学生文化基础差,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对于课堂讲解内容一知半解,时间久了就失去学习兴趣,纯粹是为了混日子,完任务,对家长有交待而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
第二:对中职学校的不理解,认为学了之后没有出路,没有学习的动力。不是自愿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迫于家长压力,心里有抵触,不愿学,不想学。
第三:自由散漫惯了,受不了学校的约束,抵触课堂,对抗教师。一上课就睡觉,老师一批评就顶嘴,吵架,闹的老师不想管,不敢管,放任自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第四:没有人生目标, 他们常感到前途渺茫,又缺乏正确的指引和疏导,以至于很容易迷失方向,加之思想空虚很容易就陷入网络,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抱着混日子的态度,迟到、早退、旷课那是家常便饭。
2、依赖思想严重:
目前在校中职业学生多为90后,也有00后的学生出现,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没有吃苦精神,责任意识淡薄,集体意识差,没有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等观念。他们凡事依赖父母,加之父母对孩子的事情过于包办,家长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想委屈孩子,让他们养成了需要钱就张口,不给就不高兴,闹情绪等问题,形成了一种就业不就业无所谓,反正有钱花的思想。
3、就业观念淡薄,难以定位职业方向:
学生好高骛远,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难以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业后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现象,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过高,而实际差距大,心里失衡。缺乏对工作经验重要性的认识,急功近利;怕苦怕累,过于骄气,缺乏团队精神与责任心。
这种情况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不久就多有发生,工作上产生抗拒心理,抱怨颇多,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不具备不耻下问的精神,造成无法开展相应的工作。结果是学生不想在学校学习,又不想参加实习或工作,每天无所事事,成了典型的无业人员,家长无奈,学校苦恼,又给社会增加了压力。
4、其他存在的问题:
⑴行为问题:破坏公物、组织纪律性差、文明礼貌差、不讲究公共卫生、粗言秽语、浪费粮食、不尊重师长、抽烟、喝酒、早恋等问题。
⑵自控能力差: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做事不顾后果、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一旦有约束就对抗、旷课、上课睡觉、随意迟到、早退、喜欢起哄,在学校常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⑶心理问题: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自我封闭、固执偏激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师生沟通困难、同学间相处困难不合群,做事偏激、忧郁疑虑、容易亢奋冲动。
三、目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不只是我们一个学校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过“德育工作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靠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德育观念较为落后,缺乏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因为目前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对于那些看得见的成绩很重视,对于德育教育这种当时不出成绩,长久才能见效的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重知识轻能力。做为老师我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单纯的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能不能真正的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关于能力培养的大口号一直在说,可是真正做起来,做到的却没有多少。我们有些学生理论知识过关,但动手能力却是严重不及格,高分低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其实我们在教育过程当中也没有少下力气进行德育教育,可是效果怎样?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了吧!效果甚微,德育倒挂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已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3、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我们每年都有一个“雷锋月”,为什么是“月”,而不是“年”,这难道不是一种形式吗?在这个月里我们讲雷锋、学雷锋,那学生平时有没有雷锋的精神?平时有没有做过雷锋?过了这个“月”,我们追究过吗?我们的学生也是从小就接受了这样或是那种的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可见我们的德育没有走出课堂没有走出校园,没有接受过社会实践的考验,还只是停留在了理论学习的阶段。
4、德育成了课堂教育,德育工作者的教育。不少人认为德育工作是一种德育教育,课堂教育,形式教育。把德育工作归为某个人的责任,变成了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变成思想政治课和班主任的责任。大家都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人人遵守社会秩序,讲公德。希望在我们年迈的时候,上车有人让座,排队老人优先,路滑有人扶等等。可是今天我们德育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呢?仅仅凭某一老师、某一课程或是德育工作者就可以完成吗?那是不可能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的工作。是需要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共同去做的,他不是一堂课的教育,也不是某一个人的教育,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四、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连我们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都不够硬,自身的品德都无法令人信服,不能很好的起到一个模范作用。那么又如何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一支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才能以身作则的去要求学生,才能更有底气的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之风。因此在聘用、任用、考核教师时应以德为先,教师的专业修养不好仅是影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以修正的。如果一个老师的品德不好那么对学生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会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影响。
2、德育工作内容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一是要符合学生思想认知,中职学生多数处在15岁至19岁之间,他们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思想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光明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社会上却不乏阴暗面,充满着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但在社会上却可以看到安逸享乐、物欲横流的消极现象,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所看到相反的现象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裂痕,带来困惑,步入误区。
如果我们还是用老一套的教育方法,把德育工作目标制定的“高”、“大”、“空”,那么学生会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怀疑和排斥。所以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回避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消极阴暗的一面去发现更多光明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东西。
二是要符合学生所处时代的发展。我们讲雷锋的无私奉献,舍已为人的精神,但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还要求回报,以前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但现在我们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求学生有舍已为人的精神,但也不能干损人利已的事。因为人只有满足了自己的道德需求,他们才会考虑自己的道德言行是否符合他人要求。
3、加大感恩教育力度:“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使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导,学校的培养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我们应该通过身边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逐步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感谢学校的大力培养,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同学们的友爱和帮助,只有心存感激,才能更好的回馈社会。
4、课堂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对于过于理论,教条化的德育课,相信没有几个学生是爱听的,因为太呆板,毫无生趣。在文化课,专业课上渗透德育教育,要注重情感的投入,不能一味的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学生的情感的需求,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质疑,有不同意见,不能为了维护老师的“面子”而压制学生,这容易伤害师生感情,使师生交流因难,而无法达到课堂上渗透德育的目标。要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新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完成德育工作目标。
5、德育教育要适度提出行动要求要和奖惩相结合:对于学中职学生行动上的随意性,作为德育工作者和任课老师要对学生行动进行监督和引导,并适度提出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德育要求,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做的不好的学生要及时提出指正,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使学生有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德育要求。
6、更新育人理念:学校的管理人员、德育工作人员及普通教师要及时更新育人理念,不能再现一言堂、棍棒教育、单纯的理论教育这些老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得提高思想修养,提升育人意识,要认识到教书育人,育人更重于教书,教好他们做人的道理,比掌握任何一门技能更能造福社会。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的工作,我们不可能仅凭一堂课,一次班会、一次谈话、一场活动就把我们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改正过来。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从小事去做,从身边事做,培养他们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在中职阶段里我们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遵章守纪,孝敬父母,讲诚信,有责任、懂感恩、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那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很成功的了。
从大的方面来说,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做好德育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说,希望在我们年迈的时候走出家,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可以看到我们下一代生活在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做好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期刊2012年3月刊推荐稿件---《关于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于淼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单 位:尼勒克县职业培训中心姓 名:耿淑芬联系电话:
***
第三篇: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
策
论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新时期教育目标中明确德育教育应该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中职教育中需要长期关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但是就目前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实践经验对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德育教育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德育;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企业对
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职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且包括品德品质,但是目前中职院校偏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所以在近几年,中职院校的就业情况和职业素质情况不容乐观,那么在新时期中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呢?
一、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存在问题
(一)德育教育内容陈旧
现在中职院校中德育教育的培养仅仅局限在政治教育中,把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目前政治教育内容与现代化发展有一定的落差,不能满足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所以德育教育的发展比较艰难。与此同时,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中职德育教育中采用传统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新时期对德育教育的要求,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贴合本校环境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脱离了中职职业的
要求,忽略了学生德育的真实情况,对学生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学校的社会形态。
(二)德育工作不到位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每个行业对人才的道德素养评判不一样,但是目前中职德育教育情况采用统一培养的方式,并且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没有产生作用或者作用很小。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没有进行调查,也没有对品德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所以说很难将抽象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其次德育管理工作也不到位,虽然有思想品德课程但是形如摆设,上课时教师仅仅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复读课本内的知识,造成德育教学的枯燥,使德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德育成效不高。
(三)德育教育形式单一
一方面是教育模式单一,中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
课堂教育,主要是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反复强调抽象的理论知识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和品质。另一种是实践教育,主要采用班会的方式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形式比较落后,学生对班会有了反感情绪,不配合教育工作的进行,因此德育教育模式的不科学导致德育教育成效难见。另一方面是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中职院校对品德教育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考试测评的方式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作用很小,忽略了学生的综合思想认识和实际道德品质。
二、改善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一)中职院校应明确德育的具体内涵
德育工作培训不等同于政治教育,因此用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主要德育培养的内容,就会造成德育教育与新时代要求不相符,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拓展政治教育的范围,结合生活实践道德品质要求,重新诠释德育的内涵,只
要明确德育内容的基本内容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否则只能从内容上误导学生。
(二)创新德育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应该创新教学方式,目前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不是很顺利,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学生对德育工作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实际中,中职院校应该利用现代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的故事性很浓,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故事情景中,然后利用课中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品德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德育教育课本应该由学校专门从事德育研究的人员编制符合自己学校或者行业中对德育的要求,间接地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
(三)加强德育工作的管理
中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专门从事德育教育的研究部门,保证德育教育明确分工,使德育工作有序有力地展开,保障德育教育有实效性。中职院校应该
设立专门的德育教育基金,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奠定夯实的物质基础,加强对德育教育成果的检查,设立准确的调查规则,直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实施的品质。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系统
德育工作效果不能僅仅用思政成绩评价,中职院校应该健全评价系统,建立与成绩相配套的评价系统,如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卷面成绩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目的是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道德的标准。
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百年大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中职院校学生肩负起社会责任,为国家输送高品质的人才。
第四篇:“中职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以广西师范大学“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工作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职升本”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升本 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22-02
“中职升本”是为打破职业教育断头路而实施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新举措。广西自2013年开始“中职升本”学生的培养工作,现已经历了两个年头。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以首届“中职升本”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为今后“中职升本”培养工作提供实证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十二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也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亮点。广西“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工作既是广西教育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突破,也是加快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为广西现代产业发展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普高升本”学生的培养工作历经了数十年,已有较为成熟的培养制度,然而,“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工作才刚刚起步。“中职升本”生与“普高升本”生不论从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中职升本”生与“普高升本”生在授课方式、管理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研究“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培养转型,还能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院校的交流与衔接,为中职―本科的贯通培养,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完善提供实证参考,并多渠道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中职升本”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西师范大学首届“中职升本”的228名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其学习现状,主要归纳出以下问题。
(一)学习基础差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基础理论学习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感到学习困难的科目依次排序为英语(58%)、数学(32%)、专业理论课(15%)和专业实践(10%)。74%的学生认为,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是造成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78%的学生希望重新补习初、高中课程,提高理论基础。
(二)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方法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学习困难面前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及解决办法的学生占半数(52.1%)。还有近半数的学生,学习上碰到困难不予理睬,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靠死记硬背来记忆,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教会其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
为了解“中职升本”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从“中职升本”学生的人生规划、学习计划、学习信心、学习动力和学习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查。
在人生规划方面,20%的学生具有明确的人生规划,77%的学生人生规划模糊,3%的学生没有人生规划。在学习动力方面,25%的学生学习很有动力,71%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4%的学生表示没有学习动力。在学习满意度方面,有32%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意,67%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还有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学习自信心方面,59%的学生有学习信心,能顺利完成学业,37%的学生对顺利完成学业信心不足,还有4%的学生对完成学习没有信心。
可见,超过半数的“中职升本”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和学习计划,有学习信心,但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也不是很满意。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增强其学习自信。
(四)生活习惯不科学
调查显示,“中职升本”学生的闲暇时间多用于娱乐(上网、聊天、看小说),这类学生占总数的95.7%,这其中也有76%的学生也会利用部分时间去学习,但多数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都不超过一小时,可见,“中职升本”学生的生活习惯不科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变。
三、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展示平台,增强学生自信心
1.开设大学生文化讲座。广西师范大学为“中职升本”学生量身定制的“大学生博雅课堂”,安排了九个系列讲座。内容包括“从广西师大校史看广西师大精神”、“天人合一的山水桂林”、“中国古典文化与大学人文修养”、“科学技术教育与大学生科学素养”、“与青年学生谈思维创新”、“大学生礼仪素养与个人修为”、“我的大学生活”、“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特点”、“我的未来不是梦”,这些讲座既有教学名师的精辟总结,也有学院领导的正确引导,还有年轻教师的经验之谈。通过精心设计的大学文化系列讲座,对“中职升本”学生进行大学精神感染和大学文化熏陶,旨在提升“中职升本”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涯,更好地实现中职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2.为“中职升本”学生安排独立的自习教室。“中职升本”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科学,很难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课后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复习和预习。为培养“中职升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为他们专门安排独立的自习教室,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不定期地下班辅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便于同学间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
3.开展技能比赛活动,提高“中职升本”学生的自信心。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但职业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职升本”学生由于从中职而来,再加上文化基础较差,因此,自信心明显不如“普高升本”生。但“中职升本”学生却有着其独有的优势,其刚入学时专业技能是“普高升本”学生所不能比的。因此,扬其所长,充分展示其优势,是提高“中职升本”学生自信心的最好途径。学校通过搭建“飞扬职师”科技文化节、“专业技能展示周”等专业展示平台,让“中职升本”学生自信亮相,纷纷亮出专业绝活,成为各类专业展示平台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极大地增强了“中职升本”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和评价机制,夯实专业基础
1.调整授课内容,注重中职―本科课程内容衔接。“中职升本”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与“普高升本”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采用“普高升本”同样教材授课显然是不合适的。为做好中职―本科课程衔接,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增加一些基础课程。如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之前增加自编教材的课程数学基础和物理基础。第二,调整授课内容。对于一些中职开设过的专业主干课,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如汽车构造课程,在中职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电类诊断技术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深入。第三,调整课程的设置,根据“中职升本”和“普高升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要求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如会计专业课中珠算、点钞、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这三门课,在“普高升本”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为必修课,而在“中职升本”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为选修课,通过这样的调整,有基础的“中职升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相应的课程,避免重复学习,也使得中职和本科课程得到有效地衔接。
2.改进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中职升本”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中职三年的学习中已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即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先操作后理论。为此,我们也对授课方式进行了改进。第一,采用“形动导向”教学法授课,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理论知识。第二,采用“业师同授”的方式教学,对于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内容,请行业专家到课堂进行现场讲解,对于理论知识要求较高的内容,由本校理论课教师讲解,这种“双师型”授课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采用“以赛促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组建学生参赛队伍,长期对参赛队伍进行指导和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能、技术水平。
3.采取“加减法”原则,调整评价机制。根据“中职升本”的生源基础,在总体要求不放低的原则上,对评价机制做了相应的调整。即在学位授予条件上做“加减法”,在技能要求上做加法,要求学生取得比“普高升本”学生高一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取得两种同一等级不同类别的证书;在英语要求上做“减法”,要求学生达到应用能力B级水平就可以获得学位。这种毕业要求的调整,更好地体现了“中职升本”学生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三)改革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
1.独立编班。“中职升本”学生根据专业独立编班,可以照顾到“中职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利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
2.授课教师队伍组建和培训。对授课教师进行课前培训,让教师了解“中职升本”学生的特点,并选择较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老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授课教师相对固定,有利于教学的持续和稳定。
3.成立“帮扶”小组。班级内根据学习情况成立“帮扶”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同时,在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和不会做的作业,也能及时找到同学进行咨询和辅导,这样一种措施,能很好地缓解一些成绩差的同学的学习压力,也能促进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和讲解等能力的提升。
4.双向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座谈会、班会课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困难,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中职升本”的学生感到温暖,并有信心继续完成学业。
总之,广西师范大学对“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中职升本”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效果是显著的。第一届“中职升本”生退学率仅为4.2%,多数学生都能顺得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当然,“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我们也将继续深入研究,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毓.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实现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
[2]单福彬,等.“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定位与实现路径与[J].教育与职业,2014(35)
[3]甘金明.梧州学院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3(3)
第五篇: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投稿)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作者:甘溦第二作者:陈波
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增长才干的重要路径。在新时期里,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转变观念,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立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实践的内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策
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民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生动课堂。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自1984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发出组织大中专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以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近20年。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大学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纵观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形式单一,缺乏价值引导,工作长效机制不健全、参与面不够广等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兼职多,有明显的功利趋向
大学生兼职也属于社会实践的一种,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兼职热”。看一看各大学的海报栏,为数不少的都是招聘广告。据统计,目前国内高校聚集的大城市中,在校大学生兼职的比例在20%到80%之间,主要与他们的年级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他们兼职的类型包括家教、促销、调查访问、翻译、导游、做生意等数十种。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复杂的。一方面是解决学生与生活方面的经济困难,通过自己挣钱来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兼职的收入来追逐时尚与高消费。当然,也有学生是因为希望走出“象牙塔”,提前适应社会,学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社会兼职有利于大学生将学习理论付诸实践,提高综合素质,但如果不加以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也可能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影响学习、过分攀比、拜金主义,甚至可能误入歧途。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的引导。例如复旦大学就规定大学生每月打工不得超过80小时,并且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不要为了钱而从事一些简单或者纯劳务性的兼职。这对我们的大学生寻找兼职很有指导意义。
2.普通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机制,参与面小 由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指利用假期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奉献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中组队实践。这类团队由于有学校的重点支持,有带队教师的具体指导,有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所以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实践团队
往往由学生干部、党员和有特长的学生组成,所以普通同学参与这类团队机会少,受教育面狭窄。另一种就是学生个体返乡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对个体有效的分类指导和激励机制,学生参与性普遍不高,具体措施也流于形式,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载体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教育功能体现不明显。
3.缺乏长效机制,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不少高校都把社会实践当做了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纳入了学校育人工作全局,但毋庸讳言,高校的社会实践仍缺乏整体规划和实施的细则。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无专门的管理部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因为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缺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门研究,因而导致社会实践安排无序混乱、难以落实。不少学校组织实践都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缺乏长效机制,后续工作仍需完善。只有统一领导、加强管理、将社会实践安排制度化、长效化,才能使各部门都明确职责,形成整体规划和统一设计。
二、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与对策
1.转变观念,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目的去实践,不能只成为学生干部或者一小部分优秀学生的“个人秀”。高校要重视对普通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能受教育,长才干。各级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要引导学生把社会当做人生历练能力的检阅
和就业的前奏,在社会实践中不能过分功利化,更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在社会实践中,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生活是最全面的教科书。大学生要切实转变观念,在实践过程中要身体力行,真正接受社会的洗礼。
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环境,是社会实践机制长效化,还能服务社会,可谓一举多得。政府应该出台若干鼓励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惠政策,在借助企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必须把帮主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比如,重庆市政府每年为大学生提供3万个以上的带薪实践岗位,这些岗位主要来自市级机关、大型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还有部分民营企业。通过带薪实习,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也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这样的举措,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了长效保证。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培植,3.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丰富实践的内容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有三下乡、勤工助学、社会兼职等几类。三下乡活动由团委牵头,学校和各级部门比较重视,指导也较多。学校里的勤工助学岗位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普通学生还是选择社会兼职比较多。学校对后两类活动指导较少,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单
一。其实,除了上述社会活动外,还应该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比如多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服务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高校应该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鼓励他们到第一线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构架上,学校应该成立导师小组,帮助学生克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既是学校教育的特殊缓解,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部分。在当前形式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种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将其放置到社会打大环境中考虑,认真组织活动开展,及时服务协调,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切实有效地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社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董光柱.浅谈新奇士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第一作者:
甘溦(重庆交通大学慧园小区党总支办公室,辅导员)学历:硕士研究生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重庆交通大学慧园小区党总支办公室 邮编:400074
电话:***023-62652857(办公室)
第二作者:
陈波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辅导员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