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建国同志在衢州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孙建国同志在衢州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根据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计划和安排,国家环保总局将于明年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验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衢州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目的是总结回顾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来所做的工作,检查分析创建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照验收标准,寻找工作差距,统一思想,广泛发动,齐心协力,加大推进力度,确保明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刚才,市环保局局长、市生态办主任江云珊同志通报了我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张兵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作了很好的发言,我都赞成。等一下厉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认真贯彻,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2002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编制实施了《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启动实施了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镇,弘扬生态文化,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去年底大部分考核指标已达到或超过验收要求,还涌现了一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典型。应该说,这几年创建成效是明显的,各地各部门工作是扎实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创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国家验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少数单位重视不够,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单位没有把创建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责任不落实,相关工作进展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有的部门配合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创建合力。面上工作进展不平衡,城乡之间没有形成整体联动的局面。
二是考核指标有一定的差距,资料严重不足。对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6项指标,经初步分析,到2004年底,我市有17项指标已经达标,6项接近达标,2项没有达标,1项暂未获得统计数据。其中,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标准10平方米以上,而我市2004年底是8.69平方米;卫生厕所普及率标准是70%以上,而我市2004年底才49.52%;特别是单位GDP能耗指标,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从衢州工业结构的实际看,这里的差距还相当大。有关部门对资料收集重视不够,资料欠缺较多,对统计数据的佐证材料也不足。
三是宣传教育不到位,没有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生态宣传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不高,全社会创建氛围不浓。对生态示范区建设知识的教育培训也不够。
四是生态精品工程不多,生态示范典型挖掘不够。总体上我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档次低,能够展示的精品工程不多,对生态示范典型挖掘、包装的文章做得不够,现有示范点的品位和档次不高,衢州特色不够鲜明,有待提升。
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创建工作的达标和验收,必须尽快解决。
接受省级预验收和国家正式验收是对我市生态市建设成果的重要检阅,能否以优异的成绩接受检阅、通过验收,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落实“两大目标”、推进“三大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我市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是“五城联创”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阶段性内容,能否通过验收关系重大。同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一个国家级品牌,是一张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名片,是一个区域重要的无形资产,对我市改善投资环境,开展招商引资,打响生态品牌,开发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容易,但要拿到国 1
家级生态示范区这块牌子却不是那么容易。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浙江绿源”,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基础,理应在国家级 生态示范区创建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浙江生态省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意义,认清我市创建工作的形势,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更要充分认识创建中的差距、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高度重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抢抓机遇,明确责任,查漏补缺,狠抓落实,务求以一流的创建业绩迎接国家的验收。
二、突出重点,强攻难点,集中精力抓好迎接国家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地级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有两条明确的规则:一是接受国家考核验收的26项考核指标必须在验收上一年全部达到要求,而且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下属的所有县(市、区)都必须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国家考核验收的程序包括听取汇报、观看专题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察看市容、考察示范点、民意测验、反馈意见等8个环节。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衢州创建工作实际,要确保明年下半年通过国家验收,从现在起到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今年最后三个月是关键。我们要在这一时间段内实现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指标的全面达标,实现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的要求,实现所有创建档案资料规范、完备、准确、美观,实现生态示范工程、生态示范点的高效精品、独具特色,实现生态创建宣传的广泛深入,形成全
社会良好的创建氛围,确保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验收。当前,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强攻难点,狠抓薄弱环节,集中精力抓好迎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突出抓好弱项指标,确保创建指标全部达标。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抓好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卫生厕所普及率2个未达标指标的达标工作。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要结合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重点加快市经济开发区、衢江新区和衢化片区等薄弱地块的绿化工作;同时切实加强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的规划建设,抓好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推进生态防护绿地建设。对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要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下山出库脱贫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加快农村厕所改造进度。对城镇单位GDP能耗指标,要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广泛收集统计数据,搞好指标统计测算,尽快拿出准确可信的统计数据,并针对薄弱环节狠下功夫。对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单位GDP耗水、退化土地治理率、水分产生率、畜禽粪便处理(资源化)率和化肥农药
使用强度等6项基本接近达标的指标,要在巩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达标。对已经达标的17项指标,要做好巩固提升的文章,为考核验收多做贡献。对26项指标的统计、上报和对外发布,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必须经过市生态办确认,确保统计数据口径一致,真实可信。
(二)突出求精求特求亮,提升各类生态示范点的品位。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必须有一批国家级的特色鲜明的生态示范点作为支撑,这是一个区域生态创建水平的标志,是生态创建成果最直观的展示方式,也是能否通过验收的重要依据。通过三年多的创建,我市已建成各类市级以上示范点433个,包括生态乡镇(村)、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生态农业示范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涉及到城市、农村、工业、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各个方面,对生态保护和建设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要好中选优,从中选择一批示范点和生态示范工程作为验收备查点,力求富有生态内涵和衢州特色,在求精求特求亮上下功夫,继续深化建设,丰富内涵,提升品位,以充分展示创建成果,使各类示范点不仅在全市领先,而且在全省、全国范围都
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同时,结合生态示范区建设进展,还要在城市污水处理、水系河道
整治、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等方面,不断挖掘推出新的示范点,扩大生态示范点的涵盖面。
(三)广泛收集,精心整理,健全完善创建台帐资料。创建台帐资料既是生态示范区创建过程、成果的积累和经验总结,又是我们向国家考核验收组展示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据。国家级验收组都是各方面的专家,经验丰富,对台帐资料要求很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细致地做好台帐资料工作。生态办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借鉴各地创建经验,设计好载体,搞好规划,有序推进台帐资料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生态办的规范要求,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数据、图片、音像和文字材料等各项台帐资料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深入挖掘、收集一些各具特色的资料。要建立台帐资料责任制,指标涉及哪个单位,哪个单位就要负责收集、提供基础材料数据,确保数据、材料科学合理,经得住检查。要做好统计数据的衔接,做到上下统一,内外一致。市级各部门、县(市、区)和乡镇提供的创建指标完成情况及证明材料要与全市数据相吻合,做到指标解释一致、上报口径一致、测算依据一致;对一些如万元GDP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状况等需要以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环境质量报告等为依据的指标,有关部门要把好关,确保2005年数据与创建标准相吻合。统计局要派专人到生态办协助做好统计数据的衔接工作。还要及早做好生态创建专题片、生态宣传画册以及各类宣传图片的制作工作。总的要求,在年底前要初步完成台帐资料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创建宣传深入人心。加强创建宣传,既是营造全社会生态创建氛围的需要,也是确保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的内在要求。新闻宣传单位要开辟专栏专版,提高宣传频率,全方位宣传生态创建工作;相关部门单位特别是街道和基层社区,也要利用各种载体和形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提高广大市民参与生态创建的自觉性,使生态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合力共创的氛围。要重视对干部生态创建知识的培训教育。国家考核验收时,将分别召开领导干部座谈会和技术座谈会。领导干部座谈会由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主要谈对创建工作意义的认识,而技术座谈会则是针对涉及各单位的考核指标,进行现场答辩。因此,各单位从现在开始就要指定专人负责生态创建 工作,全面掌握、真正搞懂生态创建资料和指标数据的来源。同时,要确定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员负责生态创建具体工作。市生态办在省级预验收前要对这些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五)强化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整洁优美的市容村貌。整治优美的城乡环境是衢州“五城联创”的基本要求,也是衢州城市生态品味、生态形象的外在表现,更是迎接国家验收组应有的礼仪。要使国家验收组对衢州生态创建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就要优化城市的市容市貌。因此,要继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入实施城市“蓝天、碧水、清静”工程,确保城市环境整洁、卫生、宁静、有序。重点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深化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烟尘控制区工作,不断巩固成果,扩大区域范围。要加强对城市交通、工业、建筑施工和生活噪声的管理,确保区域环境噪声达标;严格控制城市各类炉、窑、灶排放的烟气黑度和烟尘浓度,集中整治城市周边企业的废气污染,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化城市餐饮、娱乐行业布局,加大油烟整治力度,控制其对
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减少扰民现象发生。二是加强市区环境卫生整治。要加大卫生保洁工作力度,加强对居民小区垃圾源的管理,做到及时清运,彻底消除垃圾死角;及时清理南湖、斗潭湖漂浮物,确保湖面洁净。三是加强各县城、城乡结合部以及生态示范点、景区周边、备查线路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要建立城乡联动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机制,集中治理河道污染、公路秩序混乱、集镇周边脏乱差等环境突出问题,努力做到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摆卖乱张贴,无水生杂草,无扬尘黑烟,道路整洁通畅,提
高城乡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要强调的是,迎接创建验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推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和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因此,在抓好以上五项迎检准备工作的同时,还要继续抓好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抓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各项工作,趁势掀起生态市建设的新高潮。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督查,确保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圆满成功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是我市生态建设方面接受的第一次高水平验收,意义重大,挑战很多。接受验收的准备工作业务要求高,牵涉范围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督查,推动迎检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全市迎检准备工作由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单位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形成市、县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生态办要切实承担起监管、督查、协调、指导的职责,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要抓紧制定规范可行的迎检方案,认真做好资料准备和各项软件工作,积极做好与上级环保部门及考核验收组的衔接。要建立统一监督管理、分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部门要确定一名联络员,做好沟通和衔接,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顺畅的生态示范区建设组织网络。要发挥“五城联创”机制的作用,整合创建资源,统筹做好宣传、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工 作,凸现衢州生态创建特色。
第二,明确责任,合力攻坚。要进一步完善迎检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的责任单位和实施主体,坚持“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切实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任务、时间、质量三落实。各有关方面都要把生态建设当作本职工作,找准自身的位置,明确各自的任务,从大局出发,凝神聚力,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合力攻坚的工作氛围。
第三,倒排时间,从紧部署。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要在明年上半年通过省级预验收,明年下半年通过国家正式验收,验收前的准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来不得半点麻痹、丝毫懈怠。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从现在开始,必须按照工作要求,倒排时间,从紧部署,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完成创建迎检准备工作任务。在工作部署上,时间尽可能往前赶,先紧后松,留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到位。
第四,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与生态办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以查找问题为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抓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任务的落实。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各项迎检准备工作进行回头看和模拟检查,进一步查找问题,查漏补缺。要按照坚决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权”制度的要求,将生态创建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奖优罚劣。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地方和部门,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甚至造成不良后果、贻误大局的,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罚的处罚,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同志们,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能否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关键看我们的工作。希望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争先的工作干劲、务实的工作作风,落实责任,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全面做好迎检各项准备,确保以一流的业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第二篇:秦军同志在全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秦军同志在全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3月11日)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非常重视,君正书记亲自主持这次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请各地各部门认真按照君正书记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招商
(一)要充分肯定过去一年招商引资取得的好成绩。2014年,全市招商引资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亮点:一是引资总量再创新高。全市新签约项目超过1200个,实际投资额近1400亿,同比增长21.7%。二是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实现新突破。新引进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10个、过10亿元的项目67个、过5亿元的项目109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三是产业链招商成效明显。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招商项目实际投资额均过百亿元,英菲尼迪产业园集聚近地化核心配套商共有33家,襄州的纺织产业园、谷城的再生资源产业园、枣阳的丹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宜城的水晶产业园、老河口的鞋业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四是新兴产业项目加速集聚。中航锂电、四叶草光伏产业园、力诺光伏发电、检验检测产业园、海尔电商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了32.6%。五是招商项目拉动效应明显增强。招商项目投资占全市固投的比重达到60%,比上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为全市经济逆势而进的强力支撑。在政策要素约束明显加强、实体经济困难加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的情况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全市各级部门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尤其在招商一线的同志们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要认清招商引资新常态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换档减速的新常态加大了招商压力。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加大,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扩张动力不足,去年以来全国工业投资增幅持续回落,这对我市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历史经验表明,越是这个时候,哪个地方招商引资的措施越强、力度越大,资本越有可能向这个地方流动。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规律,把困难视为机遇,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主动作为,积极突破。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加剧了招商竞争。当前,各地都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拼招商、争项目、抓投资。比如,武汉这几年通过招商引资把整车做到100万辆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预计到2016年可以形成300万辆产能,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吸附力大大增强,这对我市汽车产业招商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市新能源汽车起步早、基础非常好,本来是我们的优势,但武汉、十堰等地后来居上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如武汉的比亚迪电动乘用车、十堰的新能源专用车,都是引爆性的产业项目,而我们在引进整车方面仍然没有大的突破。三是政策约束加强的新常态加大了招商难度。尤其是62号文件出台,靠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抓招商的路子走不通了;国家加强地方债务管理的新举措,靠政府投融资平台举债建设园区的路子也被堵死了;国家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力度明显加大,供地总量进一步减少,被征地农民社保补偿金纳入征地成本导致地价进一步上升,土地瓶颈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不少地方和部门被这些政策捆住了手脚,左顾右盼、等待观望,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严重的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在解放思想上再发力、再深化、再拓展,采取改革的措施、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大突破。
(三)要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和担当。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三个三分之一”发展格局和我市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紧紧盯住两个目标,一是要提升经济总量的全省占比,冲刺“六分之一”;二是要缩小与武汉的差距,经济总量要占武汉的一半。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我们要全面实现这两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与冲刺全省“六分之一”的目标比,去年我市GDP占全省的比重只有11.4%,还有5.27个百分点的差距;与武汉比,去年我市GDP和地方财政公共收入两项指标不到武汉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目前,我们与武汉、宜昌的差距主要是差在投资上、差在项目上、差在工业上。投资和项目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发动机”,招商引资是“引擎”,不紧紧抓住项目,不狠抓招商引资,发展就没有动力、更没有后劲,也就没有支撑、更没有希望,实现两个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全市上下都要从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以强有力的招商引资积聚跨越赶超的新能源和新动力。
二、明确目标任务,以产业链为核心聚焦重点抓招商
今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部署安排,紧紧围绕推动经济增量提质、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以产业链招商为核心,以引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为重点,整合招商力量,集中招商资源,完善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由单纯依靠行政资源向行政资源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招商转变、由单纯的依靠优惠政策向国际规则接轨的营商环境招商转变、由单纯引企业向引产业及引资引智相结合转变、由全方位招商向定向定点精准招商转变,努力实现招商质量大提升、招商项目建设大突破。
要按照“能快则快、越快越好,只设底线、不设上限”的原则,确定今年招商引资的目标。今年必须完成的底线目标是:实际投资额突破1600亿元,新引进投资过50亿元的项目超过10个、过10亿元的项目超过80个、过5亿元的项目超过120个,工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60%,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的比重达到35%左右,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均要提高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40%。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要聚焦四个重点:
(一)要在引“大”上着力突破。“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招商引资的关键是招大商,大企业是集聚产业的“磁石”,是产业链建设的核心。我市重点培育的10个产业链中,汽车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东风公司这个龙头的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尽管规模不小,但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主要是缺乏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我们要培育全国影响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必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目前,在我市投资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不多,世界500强企业只有24家。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做强主导产业链引进大企业,每一个产业链都要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知名的跨国公司、国内的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锁定目标企业,制定招商方案,组建工作专班,“一对一”的开展跟踪对接;同时,要敢于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在引进引爆型的大企业、大项目上大胆突破,实现引进一个大企业、创造一个新产业。
(二)要在引“新”上着力突破。所谓“新”,就是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核心动力,是抢占未来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引进新兴产业项目。要紧紧围绕着推动汽车、食品、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引进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的产业项目。要紧紧围绕着做大新兴产业的规模,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下大力气引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要紧紧围绕着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发展,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引进产业研究院、检验检测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等科技服务项目;以推进“互联网 +”行动计划实施为重点,大力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项目;以提升物流服务效率为重点,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以打造区域性的金融服务中心为重点,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外包和股权投资机构。与此同时,我们要围绕发展大旅游、大健康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项目。
(三)要在引“缺”上着力突破。目前,我市主导产业链“缺东少西”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集群效应的形成。比如汽车产业,东风汽车襄阳板块零部件外采率高达75%,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汽车电子这个环节在襄阳还十分薄弱,如果我们不能把核心配套企业引进来,整个汽车产业的营商成本就下不来,竞争力就不强。我们要对每一个产业链都要认真分析和梳理,找出缺项,拉出清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找准目标企业,编制招商地图,组建招商专班,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上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定点定向精准招商。
(四)要在引“链”上着力突破。现在,投资商在项目布局选址上越来越看重产业配套环境,产业链齐全、配套完整,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招来的企业才能稳定发展、才能安心发展,才能在襄阳做大做强。我在老河口调研时看到,鞋业产业园引进了不少制鞋企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如果不能把配套企业做起来,把物流成本降下来,鞋子的竞争会更激烈;南漳的凯骑工业园也存在这个问题,他的电动车生产成本是2500元,而同样品牌规格的电动车在江苏徐州成本只要2000元。今后,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由盯单个企业向盯整个行业转变,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围绕核心企业的配套需求差什么引什么,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引进产业。
三、强化推进机制,以“钉钉子”的精神来抓招商
(一)大员上阵,持续强力的抓招商。武汉在抓招商引资上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就是“钉钉子”的方式,他们引进的联想摩托罗拉手机生产基地、上海通用汽车第四基地、中国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等项目,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盯住不放攻下来的。我们也要坚持大员上阵,以“钉钉子”的方式来盯项目,每钉一下都要有进展,锤到底还要回个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站在招商一线,既是“招商员”,也是“督办员”,我就是市政府第一“招商员”,也是第一“督办员”。全市所有的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都要拉出清单,明确责任人,公布联系电话,市级领导、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主要领导都要牵头抓重点项目,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经济部门的副职也要抓项目。在上周召开的政府全会上,我们已公布了第一批8个重点招商项目责任清单,宣布了责任领导。今天我们再明确第二批9个重点项目责任清单,软通动力云计算产业园项目,责任人王忠运;众泰新能源汽车项目,责任人范斌;日本加特可自动变速箱项目,责任人李德璋;西工大通航产业园项目,责任人金保樊;东泰华中工业园项目,责任人张学林;普利司通轮胎生产基地项目,责任人王宇华;中航锂电项目,责任人葛秀全;吉利农业农机项目,责任人李诗;春风动力摩托车项目,责任人邓卓海。一周以后9个项目必须拿出招商策划书。以后根据各级招商引资的进展情况,我们将分批公布重点招商项目的责任清单。这些重点招商项目的责任人对项目引进负总责,同时要指定一名干部脱岗专抓,不达目的不收兵。
(二)整合力量,聚焦园区抓招商。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平台,深度整合全市的招商力量,建立特色产业园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指挥部,每一个园区由一名市级领导任指挥长,对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负总责;每一个园区组建一个招商专班,中心城区的特色园区要整合市产业办、产业招商分局、市直部门的招商力量,由园区办主任任招商专班的组长,产业办和产业招商分局负责人兼任招商专班副组长,各县(市)也要组建园区招商专班。当前,东津新区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也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东津高铁站的布局基本确定了,预计四年以后建成投入使用。要抓住东津新区交通枢纽区位变化带来的重大机遇,推动东津新区建设由单纯依靠行政资源推进向依靠产业促进产城融合转变,赶在高铁开通之前重新调整东津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东津新区产业招商力度。市直部门的招商力量要向东津新区倾斜,全力打好决战东津招商引资大会战,用三年的时间,把东津新区变成一块创业发展的沃土、招商引资的热土。
(三)目标倒逼,强化考核抓招商。为体现“跳起来摘桃子”,今年各县(市)区、开发区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市招商局要按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的要求,重新调整分解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把这些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头,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对县(市、区)和开发区,以项目开工、投产为重点,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主要考核实际投资额、工业项目占比、新兴产业项目占比、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等;对30个有招商任务的市直部门,重点考核招商项目落户东津新区的情况,每个部门必须确保一个项目落户东津新区,东津新区今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能低于250亿元。要强化招商引资考核成果的运用,建议市综合考评办要把招商引资纳入实绩考核。
(四)强力督办,全程紧逼抓招商。由“两办”督查室牵头,市招商局、市重点办、市经信委抽出专人、组建专班,每月对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督查,进行一次通报,在全市媒体公示,每个季度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和项目建设的情况开展一次拉练式大检查。担任特色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指挥长的市领导,都要亲自督办园区招商工作。对于全市重点招商的项目,我会随时随机检查。
四、优化营商环境,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抓招商
(一)要创新招商政策。要主动适应国家规范优惠政策、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新常态,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务院62号文件,解放思想、放开视野、敢于创新,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研究62号文件规定之外的创新举措。请国旗同志牵头,葛琳、忠运同志配合,组织市直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全市统一的招商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逐个研究制定个性化政策。由兆民同志牵头,市发改委负责,相关部门配合,研究整合市场和资源换项目的政策措施。由兆民同志牵头,市财政局负责,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科技局配合,研究产业基金跟投资项目的政策措施。由忠运同志牵头,市经信委负责,研究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都在4月底前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5月底前全部出台。
(二)要做优招商平台。要学习武汉工业发展倍增区建设的经验,抓紧研究制定2015—2017年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每年的园区开发建设目标任务,把目标定到园区,定到责任人;要坚持规划引领,实行土地利用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要坚持产城融合,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努力把特色产业园区建成产城一体的产业新城;要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总体思路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的格局;要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首批认定的14个特色产业园区今明两年要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要创新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机制,积极探索PPP模式,推动园区投融资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要加大园区建设考核力度,把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
(三)要创优招商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围绕实现全国同类城市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目标,对照先进地区标准,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一切行政审批“场外”办事的隐性环节和灰色地带。要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高新区“三个一”改革经验,建立“一局两委”的管理体制,组建襄阳市投资审批局、市场监管委员会、综合执法委员会,实行“宽进严管”,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转变。要全面推广“三零服务”,对负面清单外的工业投资项目实行“零审批”,对投资项目实行政府服务“零收费”、对重点项目提供全程“零距离”服务。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市政府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协调会,集中梳理和研究解决重大招商项目落户和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建立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招商项目,市直各部门一律不得说“不”;对于投资商提出的条件,各相关部门都必须提出三套解决方案,并且将你认为最佳方案放在首位,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三是要进一步提升招商的专业化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和一线招商干部都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专业招商干部。当前国家已经把推动互联网应用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来抓,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8次提到互联网。习总书记教导我们说:人民群众在哪里我们就要在哪里;现在人民都在“网上”了我们却在“网下”,怎么样才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呢?同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企业都“触网”了,如果我们还在“网下”怎么去招商呢?各级干部都要把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作为当务之急,学会并且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方式来开展工作。各级承担招商任务的部门,都要加强产业研究,明晰专业招商路径,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准确性。市经信委和招商局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产业及产业链的研究很深、很细,编制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具体精细、操作性很强,市直各部门包括各(市)县区、开发区都要向他们学习,在研究产业和招商路径上下功夫。
同志们,招商引资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是“引擎”,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全面掀起招商引资高潮。
第三篇:在温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暨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温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暨生态市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的《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回顾总结一年来生态市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过一会儿,李强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搞好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去年8月,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召开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去年9月,我们邀请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初稿形成后,多次征求社会各界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反复修改。9月23日,规划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已经颁布实施。同时,9个相关县(市、区)都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市生态办组织的专家论证,洞头、文成、泰顺的规划已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突出抓好平阳水头制革基地、瑞安罗凤小熔炼行业、乐清小电镀行业、龙湾人造革基地、鹿城和瓯海非法牛胶加工点等重点污染集中整治,查处和取缔了一批不法排污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得到逐步控制。按照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要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安静”四大工程,保持了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主要水系50%以上断面达到一至三类标准,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达到98.9%以上,化学需氧量、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总体上有所削减。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启动整治村建设499个、示范村建设105个,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温州生态园完成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并正式开工建设。温瑞塘河整治继续深化,主塘河水质得到一定改善。《温瑞塘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即将颁布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相继建成东庄、临江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杨府山城市中心片、平阳昆鳌2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瑞安、乐清污水处理厂和永强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探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11家企业开展了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生态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长期以来,我市走的是一条以量的扩张为主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推动,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比重依然较大,造成部分区域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难度很大。二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3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0.3%,与生态市建设指标有一定差距。目前,各县(市)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平阳县已建成昆鳌污水处理厂,还因配套收集系统未建好而未投入使用。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的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村镇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的生态治理和恢复任务非常繁重,也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温州生态市建设才刚刚起步,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都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温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
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实现三个阶段目标,完成五大主要任务。一个总体目标:就是在发展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到2020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显著转变、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经济初显成效、生态文化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三个阶段目标:~-~年为全面建设阶段,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初见成效;~-2015年为基本达标阶段,全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2016-2020年为创新提高阶段,建成山水相依、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温州。“五大主要任务”: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城镇建设、发展能力建设。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努力为最终实现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开好局、铺好路。《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经制定下发,具体目标和任务都已非常明确,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以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全力打好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加强环境污染整治,是建设生态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0月11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会议,部署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根据会议确定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到~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促使环境污染防治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对我市来说,环境污染整治的重点在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和温瑞塘河河网,以及水头制革基地和全市性的小电镀等区
域性、行业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攻坚战,是为建设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的硬仗,必须找准切入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抓集中整治。加强三大水系和温瑞塘河水污染整治,坚决搬迁或关闭破坏水环境的重大污染源。特别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必须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加快制革、电镀、印染、冶炼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对重点监管企业实行跟踪督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整治方案,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无法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停。二是抓动态监管。对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要盯住不放,实行挂牌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全市三大水系所有跨县水体交界断面,要逐步建成市、县两级配套的水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加强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源排污情况的监控,严肃查处擅自停止污染治理设施运转、偷排污染物等不法行为。三是抓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关键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城乡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到~年前,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大中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工建设市区西片等若干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设施,争取明年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快重点污染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设施建设,以实时掌握污染源排污情况,为环保执法提供准确依据。
(二)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是生态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要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施“蓝天工程”,重点控制二氧化硫、粉尘、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污染,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施“碧水工程”,努力推进市区内河治理,深入开展“千里清水河道”整治,逐步解决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差的问题。实施“绿色工程”,搞好以大罗山与三垟湿地为核心的生态园、西郊森林公园、会昌河水上公园建设,发挥城市“绿心”功能。同时,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进行大规模造绿,增加公共绿地和风景林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提高城市的环境容量。实施“安静工程”,加强机动车、娱乐场所声源管理,取缔生活小区内金属切割、拉丝等作业,创建城镇噪声达标区。二要搞好生态乡镇建设。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规划定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型、生态农业型、生态旅游型乡镇。力争到~年,5%的乡镇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5%的乡镇建成省级生态镇。要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乡村康庄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改坟、改殡”和“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三是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海洋和渔业资源,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快海洋渔业结构和作业方式调整,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严格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防止海洋资源退化。努力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防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三)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发展模式。要以“资源利用最有效、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目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的发展。一要发展生态农业。本届政府将投资近16亿元,积极推进十大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生态农业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加强技术服务和绿色认证,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二要发展生态工业。要切实搞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工业园区和企业通过绿色认证。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力度,组建规模化、清洁化、环保型的制革、电镀、印染等生产线,加快成熟先进技术的推广,扭转行业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的局面。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三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根据景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更加生态化。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推进旅游饭店的生态化改造,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全面开展旅游区环境达标活动,力争到~年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80%。
(四)以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为载体,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市,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手段,使生态市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生态市建设的重大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等绿色工程创建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真正做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决不把遗憾留给历史,决不把遗憾留给子孙后代。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市建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中,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与提高全社会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树立绿
色GDp观念,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绩考核制度,认真落实好《~-~年市、县(市、区)长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建立和实行“生态审计”制度,对不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要坚决追求其责任。
(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起步不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把生态市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要创新工作载体,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生态建设。要创新政策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和杜绝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创新投入机制。一方面,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投入,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市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坚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市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以重点项目支撑生态市建设。推进生态市建设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抓手。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都必须落实和体现到具体项目上。要结合“百项千亿工程”,按照近中远相结合、突出近期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建设项目库,加快生态重点工程和优先项目的建设,抓紧时间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只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建设生态市才会有坚实的支撑,工作才会有大的成效。
(四)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生态市建设。生态市建设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人大已作出《关于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并审议通过了《温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把生态市建设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决定》和《规划》的要求,分确定重点,明确措施,加强监督,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要负责全市生态市建设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级要按要求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确保生态市建设工作有人主管、有人主抓、有人落实。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明确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环保部门要做好建设生态市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同志们,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任务,事关“一港三城”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温州750万人民群众长远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聚全民之才、用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把温州大地建设得更富强、更美丽、更文明!
第四篇:陈涛同志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陈涛同志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召开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目的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全市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今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都对食品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市政府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召开了两次食安委全体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从5月份开始开展为期5个月的省市县三级人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大检查,这充分表明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抓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也再次提醒我们在座各位肩负的沉重责任。刚才,马军副秘书长传达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的精神,刘德军同志通报了前期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工作的情况,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四个层面对存在问题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对下步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各地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和梳理食品安全排查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5月份,根据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工作的部署,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市食品药品领域隐患大排查大清理活动,至今已历时一个多月。总体上看,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中,各地、各有关部门行动积极,排查深入,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5月底,全市共对7027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排查清理,排查清理出食品安全问题隐患410个,其中382个问题隐患已经整改化解到位,还有28个问题正在限期整改。通过这 1 次排查行动,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少数部门工作落实不到位。一是思想不够重视。少数部门没有充分意识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传达贯彻省、市的文件和精神,没有认真组织排查。二是工作不够深入。对照省里排查发现的9大类39种食品安全隐患,我市查出的4个环节30种隐患基本是无证无照、标签不规范、制度不落实、设施设备不到位等表面现象和问题,深层次、技术性的问题隐患触及不多。排查不够全面细致,某些层面、部门存在走过场嫌疑。三是工作上报不及时。少数部门没有按照市里的部署和要求及时上报排查总结,在反复催报后还有部门没报或自称没有发现问题隐患。
(二)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较大。市食安办已将省里排查发现的9大类39种食品安全隐患印发给大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对照分析。如病死猪肉问题,我市是全省养猪大市,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有近750万头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猪因病死亡率约6-8%,按此计算,每年有几十万头生猪死于各种疾病,而这些病死猪肉无害化处理的比例有多少?到底有多少是流入了市场、进入了居民餐桌?此外,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农(兽、渔)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以及非法使用三聚氰胺、莱克多巴胺(新型瘦肉精)等添加物,甚至使用明令禁止的剧毒农药等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常见食品的安全问题仍令人担忧。
(三)食品安全监管漏洞较多。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段监管体制,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现象严重,客观存在着一些监管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力量分散等问题。同时从中央到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都还处于不断调整改革之中,必然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量的流动小商贩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尤其是校园周边流动摊贩聚集,食品来源不明,安全和质量难以保障。另外,随着流通方式的改变,食品网络销售现象增多,安全问题突出,隐患极大,对于大量无实体店的网上食品经营行为,监管部门无法进行现 场核查、流通许可和追溯,质量管控形同虚设,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各类问题,各地各部门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强制整治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隐患,整治不到位的,坚决予以取缔。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和风险,各部门要立即开展整治;对属于职责范围之外的,要及时将掌握的信息通报各级食安办、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不能推诿扯皮、踢皮球,防止出现管理脱节。
二、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工作
(一)要理清监管职责。国家明文规定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各地方政府有责任、有义务理清辖区内食品监管职责不清的问题。对于各地、各部门在前期大排查大清理行动中梳理的问题和隐患,各地政府、食安委要统一协调落实责任。职责明确的,相关部门要及时排出整治计划和工作方案及时加以整治;对职责有交叉的,市食安办要及时研究协调落实监管部门,并抄告相应部门或县(市、区)政府;市食安办难以协调落实的,要及时提交市食安委或市政府协调,由市政府明确监管部门,或交由食安办办理。下步省里将对归纳总结的13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专项整治进行部门交办,届时我们也要按照省里要求将这13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专项整治任务交办给各有关部门,希望大家能够切实承担起责任,解决好、落实好。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政府交办、联合办理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今后也可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更好地明确落实监管责任。各县(市、区)也可参照执行。
(二)要加大监管力度。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甚至监管人员参与违法犯罪已经是食品安全领域的大问题,省食安委在4月27日召开的2012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报的新昌药用胶囊铬超标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部门监管不到位,甚至部分监管人员与企业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的案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事后除对涉案的企业相关人员从重处理外,对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领导也进行了大力度的追责。各地、各部门都要深刻吸取教训,切实承担起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绝不能推诿扯皮、“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以罚代管,要采取专项整治的方式或几个部门甚至市、县联合综合执法的形式严格排查。市食安办要加强督查,及时了解汇总各地、各部门对问题和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
(三)要严处违法行为。要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监管部门掌握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决不能以罚代刑,一罚了事;公安机关对食品安全案件要格外重视,加大侦查力度,毫不手软,同时加强与检察、法院等单位的沟通协作,确保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处,维护法律的威严。对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依法加大惩处力度,该关停的坚决予以关停,加大刑事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纠正食品安全执法中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事故频发的地区,要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肃追究地方政府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决不姑息包庇。
(四)要加强舆论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载体,展示我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综合治理的成果,介绍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惩处严重失信行为的典型案例和重点部署。要加强诚信教育,建立“黑名单”制度,严格外部约束,营造惩恶扬善、明信知耻的氛围,推动建立让诚信者获益、失信者受惩的长效机制,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敢、不能也不愿生产经营伪劣食品。要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能够了解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自觉接受媒体的监督,新闻媒体则要客观公正地加以报道,不故意炒作,不肆意渲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保障,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前期的食品安全整治行动过程中,各部门都向市食安办反映了一批问题,也提了一些建议,各地各部门都要加以重视,认真研究,努力改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存在的困难局面。
(一)要加强监管力量。前面我也说到,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着监管部门多,力量分散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省乃至全国性的难题,从中央到地方都还在不断探索改革中。各地各部门要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充分借鉴其他地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整合力量,用好用足现有的监管力量,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新机制。
(二)要整合检测资源。我市食品安全检测存在资源分散,重复投入,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等问题,从数量上看,全市现有食品检测机构16家,农业、质监、卫生、食药、检验检疫都设有检验中心,并不算少,但检验水平不高,缺乏有规模、上档次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下步,市食安办要牵头,因地制宜整合好食品检测资源,明确市、县检测机构各自的功能定位。市级检测机构要立足于高端和难点突破,特别是要做好那些县里做不了的事情;县级机构要立足于覆盖面广、易操作,同时也鼓励县级监管部门整合检测能力。市食安办要尽快拿出资源整合方案,同时把市、县检测能力建设标准的制订提上议事日程。关于检测经费,财政部门要统盘研究,适当给予倾斜支持。
(三)要形成监管合力。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也多,许多复杂问题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协作解决。下步我们将按照省里的要求和口径,对相关疑难问题进行部门交办,各部门要做好准备,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台,共同填补监管空白,特别是牵头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会商,抓紧制定方案,组织落实整改措施;相关部门要互通信息,积极配合。对不涉及体制和职能调整的,要积极探索,研究重大疑难问题的综合治理,建立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同时,各职能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联合检查专项行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同志们,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近省市县人大开展的联动执法行动给我们指出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把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人大食品安全执法检查结合起来,在抓好隐患排查治理的同时,抓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工作。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今年十月党的“十八大”将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于“十八大”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刚才张福俊同志已经作了具体的部署,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加强领导。会后要立即对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强化领导责任、强化作风纪律、强化检查督导,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机制到位、协同到位,全面排查、彻底整治,有序推进,切实消除隐患,切实保障安全,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五篇:市长在市农网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农村电网改造是各级政府的一件大事,涉及面宽,意义重大,但要真正做好,存在很大难度。农村电网改造主要是基于拉动内需提出的,从实践来看,意义完全超过了拉动内需这一内容。电网改造一方面涉及原材料及生产原材料的企业,农民用电质量提高了,也增加了电器的使用量,拉动了市场消费,同时还是落实“三个代表”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全市460万人,其中380万农民,农网改造关系到380万人民的利益。农网改造后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知识结构和观念,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搞好农网改造,需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各级政府必须身体力行,没有各级政府的介入是不行的。我市从2001年开始实施农网改造、经过5年时间,这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级各部门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很明显,大部份的高压电得到改善,第一期电网改造用电质量得到了提高,已有20多万用户受益,第二期改造任务更艰巨,要高度重视。刚才,听取了相关部门的意见,现在我强调几点:
一、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全力奋战,确保完成今年电网改造任务
各级政府要振奋精神,只有振奋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全市列入电网改造的有110万户,第一期改了一部份,第二期改造的是72万户,按改造的标准,省上最后确定的投资不足实际投资的1/3,以1/3的投资完成全部任务,难度确实不小。根据省上要求每户450元的改造标准,根本拿不下来,如何克服困难完成目标任务,对各级政府、乡镇、电力企业都是一个考验,今年时间已过半,在这半年时间内,希望各县区政府千方百计把农网改造目标完成,户表改造达到85%,到户率达95%,今年电价达到0.65元/千瓦时,明年达到0.5元/千瓦时,各县区要认真组织,确保目标完成。
二、加强领导和协调,抓紧解决影响进度的具体问题
国电、地电反映的主要是户表改造收费问题。一是各县区要通盘考虑,全市平均每户收费可能还达不到80元,按70万户计算,全部才5000多万元,收起来可以弥补一下进度。农民享受了用电质量的改善,也得支付一些应支付的、政策规定的费用,各县区要抓紧组织。临近年底,各项工作都要完成任务,对农民收费较集中,既要交农税,四季度后农民的小额贷款还要归还,同时还要准备第二年的生产等问题,如再加户表费,各方面的钱集中在这段时间收取,农民的支付能力有限,要考虑方式方法问题。合江的任务完成得较好,未收的20万户,也有个支付能力问题,收户表费时要讲究方法,不能乱来,不能因这事出问题,只要迁涉农民负担,死了人就很难办,达州死了一农民,处理了包括县长、县委书记在内的10多个干部。农网改造虽不是农民负担,但要讲究方法,各县区政府要协调好,不能出事,特别不能出人命。二是国电提到的青苗补偿问题,编制经费中没有青苗补偿这笔费用,乡村这一级一定要协调好,如果没协调好,农民是不会让你施工的,各县区要落实到村社一级抓紧协调,尽快解决。三是各种优惠政策问题,这些优惠政策都应落实,政府要出面解决。四是还贷。五是资金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网进度,各县区政府要抓紧落实。XX区、XX区的户表改造费已交,但仍没动工,户表费由各县区政府负责收上来交给供电局,政府承诺的事一定会兑现,供电部门不要等,否则就会影响进度,今年底把应交给国电的钱一定要收上来。
三、加强管理,严肃纪律,确保工程质量
电网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涉及380万农民的利益,百年大计,一定要把好质量关,现在提出的“工程质量的终生制”非常必要,如出现问题,责任追究起来可不是小问题。一要加强管理。首先,工程的设计要合理,这样会节约很多资金。原材料采购必须合格,不能亏农民。施工质量问题中,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我担心的是由村一级和乡镇电力部门实施,实施的标准会不会一致。虽然有统一标准,但能否符合下达的标准。希望各县区认真对待农网改造的质量问题,绝不能在工程质量上出问题。二是纪律问题。规定了农民电表以上的钱该农民出,电表以下的钱仅收50—130元,任何单位不能搭车收费,乱收费,其他一些地区在这些方面是出了问题的,我们一定要强调这一纪律。农网改造过程中,坚决查处对农民的“吃、拿、卡、要”现象。希望各级政府、电力行业、施工企业既要保质保量完成电网改造任务,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又不能对农民“吃、拿、卡、要”,电力部门提出的“不准吃农民的饭,不准抽农民的烟,不准喝农民的茶,不准拿农民的钱”提得好,为农民兄弟服务,真正能做到这“四不准”就不错,要使农网改造工程成为廉政工程。三是财务管理问题。农网改造资金,一律不准挪用。这次国家对国债项目的检查,对挪用资金问题,处理是很严的,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切农网改造资金一定要封闭运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
四、认真推进农电体制改革
农网改造以后,没有体制的配套,原定的给农民好处的目标,很难不折不扣地兑现,主要是运行的体制存在弊端,农网改造后,怎么运行,各县区政府要统筹研究、考虑,不能就事论事。农网改造和电力体制改革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把国家给农民的优惠落实下来。为什么一些地方农网改造后,电价降不下来?这和体制有关,国务院要求“同网同价”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如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各县区要认真研究。省政府把XX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XX作为试点城市,改革中完全可以做到“多赢”。通过改制,一是把地方电力负债降下来。二是通过降低电价促进招商引资。省政府对国电的政策是对外资企业按0.30元/千瓦时收取,而地电因负债高,价格不可能这么低,对招商引资的影响大。我们目前的地方电力系统,主要是小水电、小火电,X县的小水电存在电力质量、枯水期问题,电力小、成本高,仅能满足照明,不能满足工业需要。XX区、XXX区的招商引资势头好,除区位优势外,电价低也是一个优势,因此不能就体制论体制,要通过体制改革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今天开这个会,是对全市农网改造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研究,希望大家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齐心协力,努力完成农网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