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瓷砖业发展三大特点简析
瓷砖业发展三大特点简析
随着消费者对瓷砖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瓷砖生产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单单美观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现在的瓷砖不仅要时尚环保,而且物理性能要好,而且还要有品位,安华瓷砖为您详细介绍现阶段我国瓷砖所具备特点:
性能越来越好:
在越来越多建材产品冲击市场时,瓷砖行业想要持续占据市场份额,就需推陈出新,陶瓷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要求,加强瓷砖光泽度高、耐磨、防滑、硬度强等的需求,有的瓷砖企业会针对消费者提出的要求进行改进,运用纳米技术,让瓷砖有了更小的空隙,让尘土难以吸附在瓷砖表面,达到了自洁的效果。有的陶企推出微晶玻璃石瓷砖,这种瓷砖新品的特点在于表面呈现聚晶团结构的颗粒图案,虽然是瓷砖,但具有天然石材的美丽效果,而光泽度以及白度均胜过石材,这种瓷砖的特点是吸水率为零,不必担心带颜色的液体会渗进砖内。
时尚度越来越高:
现在很多企业从瓷砖的肌理方面大做文章,高仿瓷砖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安华大理石瓷砖,瓷砖经过机械高压成型,高温煅烧而成,不仅具备大理石的纹理触感,更包含了瓷砖的优质高性能,具有天然大理石的逼真纹理、质感及色彩,其装饰效果及性价比甚至优越于天然大理石。在质感上找到了最佳卖点。有些陶瓷推出的抛光砖,颠覆了以往的光洁概念,全方位水润光感,表面覆盖晶光釉,不影响花色的样款,又实现了光感的需求。
文化度越来越高
部分企业将清明上河图、古诗词、书法等都用到瓷砖的设计上,这些艺术瓷砖在居室中用作背景墙、玄关点缀,寥寥几笔,会让居室立刻生辉。不同种类的瓷砖配合消费者所需求的不同家装风格,在材料之外已经渐渐成为一件欣赏性的艺术品了,让家居空间在书香气息的同事,极具观赏价值。
第二篇:2004绿色食品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2004绿色食品发展呈现三大特点
——
作者: 发表日期:2005-01-1
4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供的信息,2004年,绿色食品工作系统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体部署,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发展战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绿色食品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日益增强;有机食品巩固了竞争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
2004年,全国共有2836家企业的6496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物总量达4600万吨,年销售额超过860亿元,出口额12.5亿美元;产地监测面积596万公顷。从产品的类别结构上看,种植业产品占61.4%,畜牧业产品占17.2%,渔业产品占4.1%,其他类产品占17.3%。2004年,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共认证了228家单位的588个产品,实物总量37万吨;年销售额35亿元,出口额2.3亿美元;认证面积146万公顷。2004年,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
发展速度全面加快
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增长61%,企业增长38.5%;有机食品企业和产品认证分别比去年增加45%和54.5%。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实现了健康的快速发展。今年,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检的合格率为98%。在国家认监委开展的农产品认证专项检查中,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均未发现不合格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树立
今年以来,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农交会、农产品认证报告会、农产品境外促销、绿色食品博览会及发展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树立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整体品牌形象,品牌效应和市场
影响力进一步放大。认证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国内外大型采购商和主流商业连锁经营企业更加重视发展认证农产品的流通贸易,生产企业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认证已成为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方向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产业化发展趋势增强
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在三批58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有220家,占37.8%,另有超过40%的省级龙头企业开展了“三品”认证。2004年,黑龙江省已建立20个绿色食品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230万亩;陕西通过认证建设了240万亩的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2004年,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加快发展,一是得益于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各地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和行之有效的“抓手”,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得益于市
场的有力拉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呈现出了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和优质优价的好势头。三是得益于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与农产品扩大出口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取得了积极效果。四是得益于制度的不断创新。适应形势的变化,按照国家认证认可规则的要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工作运行机制,保持了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我国瓷砖行业的发展特点分析
我国瓷砖行业的发展特点分析
现在全国各大建材市场上的瓷砖种类越来越多,安华大理石瓷砖、抛光砖、亚光砖、瓷片、瓷砖木等,让人目不暇接。除了品种多,瓷砖的规格、色彩、铺贴方法,也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下瓷砖已不像前些年素面朝天,或只是带有一些简单花纹和图案,而是呈现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的趋势,深黄、宝石蓝、鲜红、翠绿、蛋白……应有尽有,甚至有人说,现在的瓷砖色彩都快比得上窗帘。这些鲜艳的色彩让设计师拥有更多的想象与发挥的空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样板间。
如果仅通过表面,不是专业人士,根本看不出来是瓷砖还是地板,或者是石材。这几年,瓷砖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纹路外,跨界木质、皮面、仿石面瓷砖、裂漆瓷砖等均非常普遍。仿真程度几乎以假乱真,成为瓷砖新一轮亮点。
第四篇:论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内容摘要: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对人民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分析了美日等国的商品流通业在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并根据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商品流通业 零售业态 商品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美国商品流通业发展概况
美国的商品流通业在世界上是比较发达的,其零售商的数目几乎占全球前200名零售商的一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近些年来一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商品流通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只有38个洲,人口大概为5600万,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由于交通尚不发达,人们相互之间信息闭塞,流通业的发展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当时每桶面粉的批发价为3.74美元,而在农村的杂货店却卖到了7美元的现实条件下,批发商是商品供应链上巨额利润的获得者。在这种情况下,邮购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邮购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借助铁路和邮政运输,免费为农村送货和邮寄包裹,为农民提供廉价商品和优质服务,这种邮购销售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喜爱。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还是由制造商主导。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从1900年到1920年,短短20年时间城市人口就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居民习惯是在城市商店里购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零售商店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连锁零售店得到迅猛的扩张。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零售业开始外扩,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由于连锁经营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渠道中层级减少,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开始增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市民不堪城市的嘈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之忧,纷纷从市区迁居到市郊。伴随着这一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过去,人们逛街往往喜欢去市中心,但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零售业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日本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二)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政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政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政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资料研究发现,国际商品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全球商品流通市场中销售额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商品流通市场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并且处于不断集中化的过程中。比如,1998年全球前10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到全球总零售额的23%,1999年则上升到26%,2000年则又上升到28%,从中不难看出商品流通市场不断集中的趋势。
资料研究还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商品零售业态出现快速集中的趋势。比如英国,当其人均GDp从1992年的12500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4000美元时,其每千人拥有的零售网点数也从1992年的6个下降到1997年的4个。
零售商逐渐成为商品流通链条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商品流通链即商品供应链的主要职能从制造商和批发商向零售商不断转移,零售商成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同时,零售商通过改变交易方式使商品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获得了供应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零售商与制造商直接交易越来越多,经销商地位逐渐衰落,零售商成为缩短商品供应链的决定力量。目前,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交易差不多占到商品供应链结构的50%。大部分国际连锁零售企业已从产品间接进口逐步过渡到产品产地的直接进口。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业态与交易范围不断发生着变化。二战前,零售业态主要是传统百货,以单店经营为主,经营区域小,商品的采购也多集中在本地。二战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零售商开始研究消费者,采购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目不断增加,因此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型的零售商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采购。采购范围的扩大,不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且优化了产销体系,使得规模生产和优势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整个商品供应链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环节向深度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每一阶段业态的发展无不适应于所处阶段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消费者的需求而发展的。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综合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业态为百货商店。然后是专业化和细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连锁经营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迷你店、“品类杀手”等业态。由于“品类杀手”业态的发展以及购物中心的出现,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特点。
我国商品流通业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00年,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的销售额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仅次于美、日、德。而且我国商品流通的业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百货为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百货商店、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尤其是连锁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国外商品流通市场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
我国的零售企业大多规模小,前几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整个零售市场份额的不足20%,在这一点上是很难与国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虽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场,所以规模消费并没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统的主导权依然是掌握在制造商的手中。再有,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率和低利润率并存的情况。我国零售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净利润率却不到2%,这是因为我国零售业的管理技术和硬件设备相对落后造成的。应当说,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大都是靠供应商的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节庆费在支撑。由于零售企业处于商品物流的中枢地位,对供应商有一定的优势,但靠“榨取”供应商来获取利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较大的伤害。
2004年12月11日,我国的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国外的零售商已大批量地在我国展开业务。郎咸平在其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国外的零售商一方面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全球化采购平台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会利用其成熟市场的盈利支持新兴业务区域的战略性亏损,从而与我国的零售商展开竞争。面对国外零售商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国的商品流通商应做好以下几点:
进行以目标客户为导向的业态优化和服务创新。我国的零售商应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循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符合当前消费者需要的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制造品牌溢价效应。
以专业化经营的态度,专注于建立满足目标客户核心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与经营的差异化。我国的零售商在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吸收外国零售商的先进管理技术,围绕自身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专注于一点深钻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避免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
建立易操作的标准和准则,使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可能。我国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规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要实现规模经营,连锁复制是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有复制的标准,按照标准复制来提高复制效率,最终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已提到相对于国外零售商来说,我国零售商的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特点又说明零售技术是零售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与外国零售商的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商品零售商,我国要沉着应对。一方面发挥本土化的优势,寻找差异化竞争途径;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坤生.美国零售商业营销管理的特点.中国流通经济,2000(11)
2.田旭.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11
3.李颖.零售业的革命.南风窗,2001.2
第五篇: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旅行社发展的初期(1978—1989),随着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旅游业迅速发展,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我国旅行社三足鼎立的行业寡头垄断的局面。为满足急剧增长的国际入境游客的需求,中国旅行社、旅游交通、海外饭店都大量建设。
这一时期的主要热点:(1)入境旅游人数和消费总额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持续增长和旅游外联权的下放,分别从市场规模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推动着旅行社产业供给规模的扩大;(2)政府开始将旅行社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旅行社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3)旅行社的业务由发展初期单一的国际入境旅游业务发展成为国际入境旅游业务与国内旅游业务并举。
第二阶段,旅行社发展的增长期(1990—1994)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允许中国公民出国探亲和旅游。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旅行社业运营的主要特征有:(1)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发育成熟,成为旅行社产业除入境旅游市场以外的另一个市场支点;(2)市场集中度逐渐降低。(3)一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并熟悉市场机制的旅行社群体成为中国旅行社产业的新兴推动力量
第三阶段,旅行社发展的调整期(1995—2001)这一段时期,各法律条规相应出台,更好的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标志中国旅行社业的健康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有:(1)中国旅行社业的市场运行基础更加完善。(2)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兴起和产业投资管制的宽松,一些非政府的投资机构开始进入这一领域。(3)一系列的专项治理使得一部分违规经营的旅行社退出了市场,从而净化了产业运行环境,市场秩序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化。
第四阶段,全面开放期(2002至今)在这一时期,旅游市场借助宏观面上的开放导向,正在强有力地推动着旅行社产业的全面开放进程。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有:(1)旅行社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2)在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中国旅行社业也在积极地对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