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稳定生猪价格分析措施
连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每市斤4.5元,最低时达到每市斤3.5元。猪肉价格一路下滑,平均每市斤7.5元,销量也明显减少。据测算,饲养生猪的盈亏平衡点是每市斤4.8元,现在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大约50元左右。当前,生猪市场不景气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求关系的影响。二是政策的影响。三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四
是疫情的影响。我国是生猪的饲养大国,也是猪肉的消费大国,生猪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铁岭市是全国重要的生猪商品基地,生猪饲养对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稳定当前的生猪市场价格,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扩大宣传。目前,甲型h1n1疫情在全球18个国家发生,人感染病例时有报道。此次疫情引起了各国高度重视,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一定恐慌。5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发表声明,食用经高温加热后猪肉和猪肉产品是安全无害的。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广大市民进行宣传,食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猪肉和猪肉产品是安全的,此次疫情的传播基本与生猪无关,以消除人们的恐慌心理。同时提醒人们要增加户外活动和锻炼。均衡饮食、合理营养,做好防寒保暖等个人防护。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所,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个人防范意识,应尽量避免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对于一些密切接触禽类的工作人员,如养殖、销售、屠宰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穿防护服等。
二、调整政策。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基础母猪、大型饲养场、标准化饲养小区、养猪大县的补贴力度,养殖户为了获得国家补贴积极补栏,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饲养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但也人为的打破了正常生猪价格规律,造成了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供求矛盾。建议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在给予生产者补贴的同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消费者的补贴,给消费者发放猪肉消费券,用于消费猪肉和猪肉产品,这样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稳定生猪价格,使生产和消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有效拉动内需,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三、合理生产。饲养业的高峰和低谷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广大养殖户要认清合理的市场变动,不要盲目的屠杀母猪,建议饲养户要尽量减少商品猪的饲养,淘汰生长期长和性能低下的母猪,增加后备母猪的数量,尽量规避风险,等待下一个市场高峰期的到来。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成活率,降低死亡率。合理搭配日粮,提高饲料报酬,降低饲养成本,节约开支。
四、控制疫情。当前是疫病的高发期,各种畜禽疫病极易发生和流行,养殖户做好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的强制免疫工作,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漏一头猪,保证免疫密度,切实提高整个猪群的免疫抗体水平。对于其它常见病和多发病也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有效防治。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消灭各种传染源,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五、加强检疫。严格活猪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出栏生猪要逐头按检疫技术规程实施产地检疫,对屠宰的生猪严格查证验物,无证或证物不符的不得入场屠宰,屠宰环节要严格实施同步检疫。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严厉打击加工、运输、经营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保障人们的食肉安全,增加市场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量,有力促进生产。
六、扩大出口。国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加科技含量,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学监测,严把质量关,靠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实施名牌战略,获得更多的国际信誉,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二篇:稳定价格措施
时政热点深度解读与及考点预测》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稳定价格措施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价格调控和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又要看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定信心。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坚持扶持生产、保障供应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理顺价格关系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相结合,维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落实好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加大新疆棉外运力度。继续实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保障化肥生产供应。组织好煤炭生产供应,优先保证发电用煤运输,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企业
正常生产电力供应。增加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确保敞开供应。
(二)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各地区要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
(三)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继续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取消一批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保持天然气价格稳定。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四)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整顿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加强粮食收购资金监管,取缔无照收购、无证加工棉花的行为。关停违规建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抑制过度投机行为,取缔非法交易。健全价格监管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执法,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社会预期。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和督促检查,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市长主动接受监督颇具法治意义
此举彰显了人大议事实效。如何提高地方人大议事实效,一直是人大工作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只有人大与“一府两院”良性互动,才能提升议事质量。
通过人大与“一府两院”相互努力,形成民有所呼、“一府两院”即应,“一府两院”所重、人大给力格局,使人大工作与“一府两院”工作同心同向合拍。
此举体现了代表工作大有可为。把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通过代表反映上来,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特点,在薪火相承坚持既定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特别要健全代表议案办理和建议督办机制,督促有关方面落实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问责制,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围绕大局提出和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便可集中和发挥好每一位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
此举凸显了人大代表为民代言、履职尽责的精神风貌。恪尽职守,注重实效,利用出席人代会,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等工作机会,敢于说真话,勇于道实情,针对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问题、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国家机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行使审议、提议案和建议、表决诸权,善于综合运用法定权力推动国家机关改进工作,便可展示形象、发挥作用、有所作为,使自己无愧人大代表的光荣称号,无愧为民代言的人生历程。
第三篇:保障生猪供应稳定猪肉价格的几点措施
保障生猪供应稳定猪肉价格的几点措施
县人民政府:
由于受非洲猪瘟和整治养殖业两方面的影响下,从7月下旬开始市场猪肉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一路攀升。市场生猪购价从8元每斤涨到16元每斤,涨幅100%;市场猪肉零售价格从平均
12元每斤涨到平均
元每斤涨幅达91.6%。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市场猪肉销量大减,屠夫不敢多进,群众不敢多吃。同时猪肉价格上涨又带动其他副食品如牛肉,鸡、鸭、鱼、蛋、蔬菜等随之上涨,大大加重了市民菜篮子负担,群众意见不小。为此,我局与各有关部门商谈后特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一、保证生猪供应。
县城市场生猪供应维持或接近7月猪肉价格上涨前的供应量保证居民对猪肉的需求。温氏集团连续一个月每天至少供应生猪50头给县肉联厂,县肉联厂按原先的供应渠道供应给县城各超市和农贸市场且不得销往县城之外,并在县城四个农贸市场设八个直销店按规定价格直接供应市场。二、稳定生猪供应价格。
温氏集团供应给县肉联厂的生猪价格在现有的市场毛猪每斤购价的16元基础上降低4元即12元
调拨,肉联厂批发给超市和市场的价格在换算后的成本价基础上降低4元批发即每斤16元,超市和市场的猪肉价格则实行限价措施即零售价在现行价格基础上降低4元销售,超市和市场执行统一零售价,具体分类价格待定。
三、政府财政补贴。
政府财政对温氏降低供应价格给予每斤2元的财政补贴,一个月结束后列出每日生猪供应量和价格清单报送县市监局,然后由县市监局出具证明到县财政局领取补贴,肉联厂应每天报送猪肉批发对象量价清单并加盖公章。四、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市场猪肉价格的监督管理切实稳定市场猪肉价格,着重打击哄抬猪肉价格和欺行霸市的行为,严厉打击销售未经检疫的问题猪肉,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企业和政府惠民政策。
政府应发布公告,新闻单位则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将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的政策向市民广而告知让全社会参与对市场的监督。对敢于违反价格干预限价措施的经营户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给予从重从快处罚。吉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9月19日
第四篇:2013年生猪价格分析走势
2013年生猪价格分析走势 猪肉生产的两个超级大国,但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但生猪价格每隔几年就会出现“过山车”价格变动的影响,被业内人士称为“猪周期”。梳理近十年的猪价变化,大致有三个“猪周期”。专家认为,太多散养户,供给和需求“两张皮”不科学的调控及其他因素加剧了“猪周期”波动。当前散养生猪养殖仍占大多数,我们的体重,很容易导致“市场好的时候一哄而上,市场差时一哄而下”,加剧生猪存栏量波动。虽然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引进母猪补贴,采购和储存冻肉及其他相关政策,但后期的监管当局的信息,但加剧了市场波动,让农民无所适从。
那么生猪养殖还会亏多久呢?根据历年来的价格走势和波动,给出了如下分析和预测: 第一、生猪价格将会逐渐摆脱价格低谷期,开始慢慢回升,预计从今年7月开始,生猪收购价格将会一路上涨,并且在2014年春节前后因季节性因素进入价格最高点,之后又将有所下跌。
第二、受饲料、人工等价格上涨影响,2013年生猪价格与2012年同期相比,均有小幅度上涨趋势。第三、另外牛、羊肉价格的持续走高,使得一部分消费者将选择猪肉消费。第四、近两年生猪行情的低迷,华夏猪网导致一部分养殖户降低存栏量,大部分养殖户补栏意愿也不强,因此目前全国的生猪存栏量仍处于低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猪价格。
第五、从大概3到4年一次的养猪周期来看,如果是下坡期只有178天,(过去几次周期下坡都在500--800天)。参照以住周期以最短480天,大周期底部也在2013年四五月份。而目前总体情势则为,生猪价格已经摆脱了低谷,价格将会缓慢逐渐上升。
第六、虽然新一轮“猪周期”上行通道开启。但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因为盲目补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目前的平衡。来源(生猪交易网)
第五篇:2013年生猪价格情况及2014年走势分析
2013年生猪价格情况及2014年走势分析
2013年生猪价格呈波动下行走势。预计2014年市场生猪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价格将先降后升,全年平均水平高于上年。
一、2013年生猪价格变化情况
由于市场供应较为充裕,2013年生猪价格呈波动下行走势,12月底,全国生猪出场价格平均每公斤为15.73元,比年初下跌9.18%;全年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5.12元,比上年下降0.26%。具体看,其变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前期价格降速快,跌幅深。受春节后消费需求明显减弱等因素影响,2-4月份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月平均环比分别下降7.09%、13.32%、6.19%,累计下降27%。累计降幅比近十年来同期平均下降幅度高12个百分点,比上一下降周期2009年同期降幅高近3个百分点,为历年同期跌幅最大。
(二)价格反季节性变化明显。受国家两次启动冻肉收储及极端高温天气影响,在5-9月份市场消费淡季,生猪价格不降反升,连续三个多月持续上涨,涨幅累计达到近30%;四季度消费需求旺季,由于生猪大量集中出栏,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却一反常态震荡走低,特别是进入12月后降势明显扩大。
二、2014年价格走势分析
目前,生猪存栏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产能过剩的状况正逐步化解,预计今年生猪价格将呈先降后升走势。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减少、年底育肥猪大量集中出栏,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将会得到改善。去年前几个月,生猪价格持续低迷,饲养亏损较重,部分养殖户开始淘汰产能较低的母猪。据农业部数据显示,从2月份开始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月呈回调之势,到年底累计减少2.7%。四季度,生猪价格不升反降,特别年末价格超预期明显下跌,引发一些地区出现恐慌性抛售,据统计,12月份生猪存栏量环比减少2.7%。预计春节后,随着传统消费淡季到来,生猪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走低,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会受到影响。能繁母猪不断减少、育肥猪大量抛售以及春季仔猪市场不旺,将影响4、5月份以后市场生猪供应,届时生猪价格可能会出现上涨。
(二)饲养成本增加,将对猪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近年来,生猪饲养成本呈逐年递增之势。虽然去年国内玉米丰收和今年国际市场大豆预期增产,将有助于缓解后市饲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但生猪饲养的人工、防疫等费用不断上涨已常态化。今年1月1日起,《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环保要求达标将使养殖场建设投入及运营支出大幅增加。在生猪养殖准入门槛提高后,对众多小规模户、散户而言,生存空间会受到挤压,将迫于环保压力,要么加大投入改善养殖条件继续保留在养殖行业,要么退出养殖,前者会增加生产成本,后者会减少市场供应,两方面都将对价格形成支撑。
(三)季节性消费对生猪价格的拉动作用将会减弱。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消费大幅降低。2013年全国餐饮业收入增速比上年下滑近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的高档酒店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8%,比上年回落了14.7个百分点。中央规定对岁末年初市场猪肉消费影响更加明显,今年春节前公款餐饮消费、单位福利集中购买就大量减少。随着中央各项规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集团消费这一推涨生猪价格季节、节日性上涨因素将持续减弱。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肉类消费中牛羊肉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今后年底制作腊肉、杀年猪效应对猪价提振作用将趋于弱化。
综合以上情况看,预计今年前几个月,主要是春节后受需求减少影响,生猪价格会继续有所回落,5月份前后价格将出现反弹回升,全年平均价格水平将高于上年。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生猪市场的调控。鉴于当前全国猪粮比价已接近黄色预
警区域,要加强市场监测,密切关注后期生猪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发布精准的生产与市场流通信息,发挥监测预警信息对生猪生产的引导作用,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有关部门要做好春节后冻肉收储的准备工作,适时启动相应等级调控预案,防止后期生猪价格出现大幅变动。
(二)大力发展灵活多样的饲养模式。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小区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生猪行业转型升级和环保达标审验中,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散养户和小规模户走出一条新路子。要加强引导,可在区域里选取相对较强的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带动小养殖户发展;也可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把散养户和小规模户集中起来,统一配套防疫、排污等基本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在土地使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扶持,保障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建设。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饲养小区,提高规模化水平,减少生产盲目带来的价格波动。
(三)加强疫病防控工作。春季是生猪疫病高发季节,入冬以来,国内大多地区出现干旱少雨,极易引发重大动物疫病流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春季防疫查漏补注及疫病防控工作,要加大疫情防控投入,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把防病灭病工作作为重点,帮助养殖场户搞好饲养管理,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尽量避免疫情对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