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DCCI-2013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
DCCI-2013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
轻易盗取用户隐私
由于谷歌公司对安卓平台采取开放策略,因此给隐私盗取者留下了大量的可乘之机。DCCI针对中国各类安卓市场下载量前1400位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三个高危地带。
“具有读取通话记录行为的移动应用当中,高达73.1%为越界抓取,用户在使用该应用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到此项功能,而这些移动应用却在源源不断地抓取用户的通话记录。”报告指出。对于手机用户而言,在安装应用前,系统会提示用户该程序需要调取的权限。大多数用户对此都并未留意,事实上,应用程序正是利用了相关功能的调用权限,悄悄地盗走用户的隐私信息。
据了解,很多应用向用户都会要求实际功能以外的权限,获取如用户位置、设备序列号、通讯录、短信记录等,并默认地上传用户隐私。此外,相关安全企业在报告研讨会上表示,由于技术、操作系统本身的原因,如果智能手机没有通过Root获取超级用户管理权限,则用户本身无论如何操作都不能终止已安装的各种移动应用对敏感隐私数据的抓取行为。
然而,由于智能手机大部分用户难以获得Root权限,因此即使知道自己的隐私被抓取,也无可奈何,对于一些手机预装的应用程序,用户甚至无法删除。
隐蔽的利益链条
为什么这么多的应用会卷入用户信息盗取的恶行?又是谁在暗中操作?事实上,这背后存在着一条隐蔽的利益链条。LBE安全大师CEO张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根据LBE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监测,目前收集用户隐私信息的主要黑手为移动广告公司。
“事实上,众多的中小应用开发商根本没有动机去盗取用户信息。为了赚取应用内置的广告费用,开发商会与移动广告平台签署协议,在应用中内置广告代码,真正作恶的正是这些代码,有广告商利用应用安装时获得的权限,大量读取用户信息,并上传至自己的服务器。”他说。据张勇介绍,这些广告公司将用户的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从而进行精准的广告投递,并以此谋利。目前日益泛滥的垃圾短信也与此相关。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有移动广告公司手中掌握着数千万的智能手机UDID(设备唯一识别符)信息,一旦将这些信息与用户手机号码、姓名、位置、社交网络相配对,那么未来用户的隐私将很难保全。国内个人信息立法权威专家齐爱民表示,相关规定应该上升到立法层面。“目前几乎所有软件都有能力去肆意搜集个人信息,限制这些软件搜集信息就要靠立法。”他说。
第二篇: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隐私泄漏问题研究
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隐私泄漏问题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隐私泄露的根本原因。完善社交应用的通讯录匹配功能,有效的解决了移动社交应用的使用者隐私泄露的问题。
关键词 移动社交应用;隐私泄露;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19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处理功能被广泛的应用,社交应用为使用者提供更加方便的通信交流服务,相比而言移动社交应用比传统移动通信更加经济实用,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被忽视,就是为了增加使用者的黏度,多数应用增加了“匹配通讯录的功能”,这个功能被成功激活后,应用就会向其使用者进行自动推荐好友,但是相对的这里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分析攻击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为开发者提供相对可行的防御措施。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
1.1 匹配通讯录功能
现在的移动社交应用为了增加其使用者的数量,增加使用者对其应用的黏度,就使得通讯录匹配功能成为了各类社交应用的标准配备。想要使用通讯录匹配功能就一定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用户需要将手机号码在开始使用应用的时候与其进行绑定。第二,就需要社交应用用户的显示地同意社交应用程序可以上传使用者的通讯录和一些具有特定通讯摘要信息。只有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应用程序就会把使用者的通讯录信息上传到其应用的服务终端,然后从终端返回已经注册和绑定的手机号码、应用账户,然后使用者就可以对其进行浏览和添加好友,这种通讯录匹配功能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增加了好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使其朋友圈逐渐的扩大范围。这种功能的运用是建立在一个潜在的假设上默认使用的,就是通过通讯录信息真正反映出这一使用者的社交关系,程序中的假设用户会和联系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认定推荐账户信息不会造成安全风险。但是,真正的事情虽然给使用者带来了便捷,但是安全风险也是同时存在的。
1.2 潜在威胁分析
因为账户信息是社交应用使用者在虚拟的网络中唯一可以识别身份的信息,所以使用者会透过这个信息判断对方的身份的真实性,习惯于把信息填写的尽可能详细,貌似这些账户真实可信,但是攻击者却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窃取和伪装诈骗,导致使用者通过常识性意识进行判断时出现偏差和严重的失误,致使网络欺诈的
发生。
1)网络攻击者通过此种方法非法窃取大量用户信息和用户的手机号码。因为手机号码又是唯一可以进行身份确认的内容,在根据其填写的个人信息,二者相结合就可以使攻击者更加了解用户的资料,所以这种方法就可作为攻击前期的准备。
2)通过恶意窃取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后,一些恶意用户尤其是发送一些垃圾短信的制作人员,就会向社交应用提供指定的一组手机号码,查看其是否在正常运行中。他们能够收集大量的手机号码,然后对这些获取的用户资料按照设定的不同范围进行统计。例如,年龄、性别、位置等,然后对其按照喜好和兴趣投放可能会感兴趣的广告,进一步扩大了广告投放的范围。
3)一旦用户注册了数个应用程序,这些恶意用户就会从不同的应用程序获得不同版本的资料,然后这些攻击者就会整合手里相关的资料,最终获取到一份更加细致全面的用户资料。例如,学校、公司等,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恶意攻击者就会对其进行网络诈骗。
4)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身份剽窃,通过克隆的方式复制出和用户一样的身份,而这一用户身份则是虚假的。通过克隆出和想要攻击的目标账户一样的身份账户,展开更进一步的攻击。对于攻击者来讲,获得的账户信息越全面,所要进行复制克隆的身份就更加正式,而实际上的攻击效果也会越明显。有效的防护措施
实际上,移动社交应用中所涉及的匹配其功能,其实际的作用价值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使用者在线上的交流和沟通,还能够很好的融合进用户的正常生活里增加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的使用黏度。本文针对这种隐私漏洞,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希望给其开发人员一些借鉴,然后设计开发出一些更加安全可靠的应用程序。
首先,再以实名制为基础的移动社交应用程序中,其应用的账户名差不多都能提供有观其用户的身份信息时,用户所添加的推荐用户都是来自智能终端的通讯录,仅需要用户名就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身份判断。所以在应用进行实名制注册以后,服务终端所返还的信息只返回用户名就可以,其他相应的资料可以不用进行返还。例如,手机号码等。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应用程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恶意攻击者获取。
其次,对于那些没有进行实名制注册的有关通信类的应用程序,其显示的信息只是目标用户的通讯录,其中包含了通讯录中联系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因为这些信息应经可以满足确定推荐好友的身份,这样就可以杜绝了手机号码和应用注册账户之间绑定的反射,有效的控制了恶意攻击者获取其相应信息资料。
最后,在社交应用使用通讯录匹配功能时,可以向应用的使用者推荐通录中已经是应用用户好友的手机号码,而这种具体的方法就会特别试用于这种推荐手机号码加为好友的。这种加手机号码的方式比使用电子邮箱地址具有更加高的隐秘度,也能更好的反映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拥有对方的手机号码,可见其反映的关系多是很好的朋友,通过使用这种方法来添加朋友,不仅可以降低恶意攻击者窃取使用者资料的可能性,也不会影响到匹配功能的实际使用。例如,腾讯腾讯公司出品的微信应用已经全面的采用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但是其中还有部分问题值得完善。虽然微信应用已经有效的降低了通过匹配功能来推荐好友的次数,只有在使用者已经在添加了一部分好友的情况下,剩余的好友才会被推荐,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恶意攻击者不能够在短期时间内获得用户资料,但是在映射关系上还是存在问题,攻击者可以对通讯录信息划分小部分后进行攻击,进而获得众多用户的信息资料,实际上这种安全隐患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结论
总而言之,文章通过对智能终端移动社交应用中通讯录匹配功能存在着致使隐私泄露的威胁,这种实际的威胁就是攻击者恶意的获取社交应用使用者的资料信息,从而进行诈骗、欺诈等活动。但是实际情况表明,社交应用的使用者还是比较信任社交应用的安全性,偏向于填写一些真实的个人信息,由于不同种类的应用,用户给予定位的实际价值定位和信任程度还是不同的。通过产生这一危险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我们建议从应用的开发者开始就应该注重真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之间的实际区别,一旦二者之间出现联系,就应该及时意识到,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对此类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尽可能的避免恶意攻击者的攻击。
参考文献
[1]程瑶,应凌云,焦四辈,等.移动社交应用的用户隐私泄漏问题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4,37(1):87-100.[2]吴雷,潘晓,彭志平,等.基于位置服务中半可信用户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1):99-105.[3]霍峥,孟小峰,黄毅,等.PrivateCheckIn:一种移动社交网络中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3,36(4):716-726.
第三篇:移动商务应用报告
南方票务公司的移动商务应用报告
[摘要]由于移动商务终端即是一个移动通信工具,又是一个移动POS机,一个移动的银行ATM机。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和办理银行业务,包括支付功能,并且做到随时随地的特点,下为南方票务公司设计一个订票的移动商务应用的方案。
关键字: 移动电子订票
移动商务
移动营销 公司运营
一、移动商务运用的基础技术
由于移动电子商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要一个手机或其他无线终端,就可以使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获得数据服务,通信内容又包括语音、数字、文字、图片和图像等,在移动中实现电子商务,看起来挺容易。同时,由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工具与因特网联接的无线上网技术服务已具备,通讯能力的获取越来越便宜,更容易获得越来越高的网速,很快将会实现普及。下面是做移动商务时所用的技术。
1、无线通信协议(WAP)
就像TCP/IP是Internet网上信息互联和通讯的协议标准,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技术是移动终端访问无线信息服务的全球主要标准,也是实现移动数据以及增值业务的技术基础。WAP协议定义了一种移动通信终端联接因特网的标准方式,提供了一套统一、开放的技术平台,使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地访问以统一的内容格式表示的因特网及因特网的信息。它是目前大多数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制造商及部分无线通信服务商、基础设施提供商普遍采用的统一标准。
2、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GPRS突破了GSM网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思维定式,将分组交换模式引人到GSM网络中。它通过仅仅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GPRS能快速建立连接,适用于频繁传送小数据量业务或非频繁传送大数据量业务。
3、移动IP技术
移动IP通过在网络层改变IP协议,从而实现移动计算机在Internet中的无缝漫游。移动IP技术使得节点在从一条链路切换到另一条链路上时无需改变它的1P地址,也不必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移动IP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4、“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由爱立信,IBM,诺基亚、英特尔和东芝共同推出的一项短程无线联接标准,旨在取代有线连接,实现数字设备间的无线互联,以便确保大多数常见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之间可方便地进行通信。“蓝牙”作为一种低成本、低功率、小范围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移动电话、个人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电脑、打印机及其它计算机设备在短距离内无需线缆即可进行通信。
5、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3G)包括一组支持无线网络的宽带语音、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的标准。
二、移动商务的应用方案
1.背景
由于移动通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3G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二维条码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为移动电子票务的实现提供了成熟的技术环境。
2.具体技术
为适合我们中国人的消费特点,我们公司特地使用了专门的票务系统平台以及Matix 票务信息管理系统,使移动转端客户可以自由的查找演出信息,自主的选择坐席区域、查看交通路线,其中这些功能的操作简单方便。我们这种手机购票新模式,使得消费者通过无所不在的无线终端(手机)就能轻轻松松的拥有精彩演出的“通行证”,拥有各种车票(火车、动车、汽车以及飞机票等等),种各样的电影票以及其他门票。同样用于各
3.使用步骤
用手机或者其他的移动终端登录南方票务这个网站,从电影票,机票,火车票,演唱会门票中选择你要查询的票务种类,从而可以看到票务的信息和打折信息等一系列的信息。在最后拿到票时,在登陆网站,最终进行网上支付这一步骤。
三、移动营销的应用方案
由于移动营销具有精准传播、交互性、灵活性、及时性、到达率高、经济性、信息整合型、可监测性。提出了移动营销的4I(分众识别、即时信息、互动沟通、“我”的个性化)模型。1.识别(identification)
识别沟通的分众对象与其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分众的精细化就是目标个体,目标个体是指目标消费者已经不是抽象的的某一个群体,而是差别化的个体,移动营销就是利用第五媒体的手机与差别化的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同时这种目标个体是可是识别的,即分众的量化。2即时(instant)
即时体现了移动营销的随时性和定时性。移动营销的即时性可快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在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经营者来说,最主要的不是进行合理的计划,而是在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应该及时的倾听客户的心声和客户的意见,从而实现有效率的移动营销。3.互动(interactive)
互动就是双方的参与,顾客对我们提供产品的满意度需要实时的进行检测,我们就需要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交谈互动,从一个顾客中了解其他相似类型顾客的心声,在这过程中,还得多和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交流沟通,从而知道不同职业的人对产品以及服务的满意度。4.个性化(individuation)
要想让移动终端的客户认为,你所发送的信息是有用的这挺难,所以我们就必须对所发送以及发布的信息进行处理,使哪些信息的实用性以及个性化大大提高,例如,一个在家养老的老人,你给他发送信息,估计他看都不看,但是同样的你发给那些在校大学生和白领,他们对这些各种票就会有很大的兴趣。这样做起移动营销也会事半功倍。
四、公司的运营
当企业选择一种商务形式时,为了盈利,为了拥有竞争优势,必然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而信息流流动的成本最低,速度最快,也就必然成为商务形式的主导。信息流降低成本可以表现为:第一,对抗成本,以信息流的流动替代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如现今所称的IT物流,如电子货币;第二,对抗风险,先以信息流流动,待风险降低了,信息比较明确了再伴以资金流、物流,如现今的网上销售,客户下单后才发货,甚至下单后才生产。
然而资金流,就是实现网上支付,顾客可以通过网银支付、手机钱包和信用卡等多种方式支付。其中手机钱包就是将客户的手机号码与具有银联标识借记卡进行绑定,通过手机短信等操作方式,随时随地为拥有银联标识借记卡的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提供方便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和快捷的支付渠道。
因为物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鉴于我们做的是移动电子售票,要订购的人比较分散,所以我们比较适合做部分外包这样,即是,在顾客要票不急的时候选择第三方物流,在顾客比较急的时候,选择自家公司的快递进行送货。
第四篇:移动应用需求分析报告
信息管理中心 移动应用需求分析报告
编制: 张**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四日
/ 5
移动应用需求分析报告
1前言
1.1背景及意义
初步了解集团范围内人员对移动应用的需求和需求的紧迫性,为移动应用平台的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为办公人员开发合适的移动应用以提供便利性和提高工作效率。1.2调研方法
1> OA上发布《移动应用于公司业务系统的需求调查》,根据移动应用的特征从结果中分析目前移动应用的基本需求。2> 针对性调研,针对41个信息对接人做OA留言和电话访谈,了解移动应用的需求和范围。1.3调研时间及对象
4月5日-8日,用时4天对公司范围内的5600余潜在用户做网上调研。
2公司移动应用的基本需求
通过对公司范围内的5600余人做了网上调研,收到反馈575份;针对性调研收到反馈32份。根据《移动应用于公司业务系统的需求调查》结果和针对性访谈的反馈结果,筛选整理出以下的移动应用基本需求:
2.1基本功能需求
根据公司人员的实际使用情况,移动应用的功能需求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两类: 2.1.1基于E-Mobile的需求
留言和流程推送功能(提醒功能)
PC与手机短信相连接,重要事项通过PC可传送手机短信内 流程处理进度提醒
上传和下载文档,添加附件
E-Mobile的功能与PC端同步,E-Mobile缺少PC的功能
合同评审流程中缺少电商法务、财务及其他相关业务模块审核的节点 界面调节相对方便一点 有时候看个流程相当麻烦
在提交信息时应有短信发至负责承办人,便于及时有效地办理 流程收回功能
提示总部安排的未完成的事务 能够快速上传图片、文件
功能与OA尽量一致,流程与留言分开 留言或流程的内容搜索。
有一些文件电脑可以体现,但是手机体现不了 考勤查询
把常用的流程设置(或自动)放在前面,减少翻查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添加集团信息化建设模块
基于E-Mobile需求属于优化需求我们暂不考虑,本文只分析职业相关的移动应用需求
2.1.2 职业相关的移动应用需求 工作计划,进度跟踪
/ 5 移动版供应链
订单,销量,流量的实时变化 库存查询
个人假期提示,薪酬体系的查询等
意向客户入驻提醒 合作客户店铺进展 合作客户订单提醒 快速查询商品信息,查询产品价格 查询电子账单 手机版CRM系统 手机版ERP 系统
技术共享,项目进度发布 试剂药品的存放地以及剩余量 各种销售流程直接体现在手机APP 查看销售数据,发票申请 查询货款的到账情况
生成库存警戒线,方便跟进库存,减少缺货 产品扫码查真伪
销售同比,环比显示,老批号预警。销售下滑预警,竞品信息查询 缺货提醒,供应商、货品等证照资料过期的提醒等 客户信息和货物资源信息的查询和录入 销售发货审批
货物往来信息,财务信息(客户回款查询)未完成的工作提醒 物料库存信息查询,费用使用查询,个人档案社会保险信息查询
查询客户订单的发货情况,缺货品种的进展情况,仓库的即时库存 盖章申请流程
随时掌握生产需要信息
库存、订单、账龄、欠款明细、发票明细 移动版生产系统和库存查询 物料相关详细资料查询 移动端决策系统查看
物料查询,订单下达,总部客户资源(当地核心客户;比如OTC经销商资料,当地有和公司合作的公司资料等)
手机使用物流系统和生产系统,两个系统信息合并使用
能够随时申请出差,随时申请活动费用,能直接反应竞品信息到总部
2.2移动应用需求紧迫性
移动应用需求的紧迫性与具体岗位有很大的关系,其中: 销售(35%), 后勤服务(18%),暂不考虑此项,填写后勤服务的人员岗位太多,绝大多数并不属于后勤服务,具体见《填写后勤服务的人员岗位统计》 生产(14%), 供应链(10%),3 / 5 大数据(10%),暂不考虑此项,填写大数据的人员岗位太多,大多数严格来讲并不属于大数据,具体见《填写大数据的人员岗位统计》 库存(6%), 订单(5%), 财务(5%)
2.3移动端设备的类型 由调查结果显示:
安卓手机占所有用户手机的比例接近57%,苹果手机占所有用户手机的比例接近43%,另外还有少许widows phone手机,可以看出,使用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占绝大多数,移动应用平台需要在多种终端上实现移动应用(跨平台需求)
2.4移动应用预期带来的效率
总体上94%的人员表示可以调高工作效率,其中50%的人认为可以提高效率10%-20%,23%的人认为可以提高效率30-40%,甚至21%的人认为可以提高50%以上。
2.5用户使用移动应用的目的
85%的人愿意使用移动应用是因为它可以为自己带来随时随地办公的便利性,这样处理事务就可以及时迅速。
2.6用户对移动应用响应速度的需求
移动应用响应速度在8秒之内则最多能使6% 的人感到满意,响应速度在5秒之内则可以使39%的人感到满意,如果响应速度在3秒之内,则可以使64%的人感到满意,当然,所有人都希望反应速度越快越好,最好在2秒之内有反馈结果。
2.7用户对移动应用用户体验的需求
20%的人认为移动应用用户体验存在问题,界面不好操作,流程逻辑不清晰,找不到需要的东西,或存在歧义,总之是让用户纠结的问题。用户需要的是界面清晰,美观,布局合理,引导性强,使用高效,反馈快速,提示操作一致,能令人心情愉悦的应用。
2.8用户对移动应用流量的需求
17%的用户认为流量费用高是使用移动应用的一个问题,故设计移动应用需要考虑到信息传输时所占用的带宽。
2.9用户对移动应用推送功能的需求
76%的人希望移动应用中加入工作进度,目标达成情况,截至日期等提示信息,便于随时了解进度。24%的人希望加入安全警告,仓库已满等类似的安全提示信息,以便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重要的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用户终端。
3需求总结
/ 5 由大量的调查结果和访谈可以看出,70%以上的用户是希望在移动应用上查询了解各种信息,受限于移动端屏幕的尺寸大小,操作不便,用户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个信息展示平台而从中随时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其余30%是想随时随地录入信息到应用中。
移动应用包含的几大模块
移动应用是公司目前PC端办公系统的移动端扩展,根据用户需求初期可以规划为以下几个系统模块
/ 5
第五篇:DCCI创始人胡延平:移动互联网发展热潮还未来临
DCCI创始人胡延平:移动互联网发展热潮还未来临
2013年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DCCI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在大会上发表了《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开放生态趋势报告》,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解读。
在他看来,尽管在互联网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互联网巨头,基本格局也已经稳定,但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发展的热潮还没有来临。互联网的价值重心已经发生了偏移,移动互联网、移动APP的部分是未来重点的开拓领域。
胡延平认为,虽然属于投资人的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告一段落了,但是属于创业者的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才刚刚开始,创业永远不晚。
以下为胡延平演讲实录:
胡延平:很多是老朋友,创业者大会即是行业的交流,也是朋友的聚会,刚才会议没开始之前的时候碰到了很多外地来的朋友。今年还是我们跟康盛合作,推出了2013的创业者调查的报告。后面会跟大家有个分享,其实刚才坐在下面的时候也比较感慨,过去一年的时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太让人百感交集的变化,包括太让大家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商业业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是什么呢?后面跟大家分享创业者调查的数据和业态的分析之前我想做个小小的现场互动调查。也便于大家相互间有更多的交流。
我的问题是到现在为止大家跟腾讯有合作的朋友举个手?
到现在为止跟阿里有合作的举个手?
到现在为止跟百度有合作的朋友举个手?
到现在为止我即不像跟百度、阿里、腾讯合作完全只是做自己,而且不需要别人的投资
融资,我也不需要在别人的开展平台上做自己的应用,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的朋友举个手?(非常少)
2013年初最大变化是市场的合纵连横、板块的碰撞、行业的整合和互联网的山头化,山头化准确的讲是平台化,包括生态化竞争的阶段到来了,两年前的时候我有一个微博是对根平台面临的变化做的分享,Google、微软根平台的变化,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所有的变化都是在根平台上,在别人创造的生态里面去尽情的发挥,去为别人创造的生态,去做各种各样的所谓创新和所谓颠覆的工作,这是根本的现状。
一年前也通过微博分享了对BAT的看法,一年前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做手机的想法,到现在为止还有多少人在做手机,包括为什么做手机,背后跟根平台的冲突有没有,包括这些大的企业想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是不是小企业做应用大企业做平台的生态,他们有没有成功,包括近期一系列的并购的传闻,更加使得我们看到整个业态,我们的业态到今天为止已经非常真切的变成了一个BAT-GAME的生态。新浪微博被投资入股可以讲是这么一个时间点,我可能说错了,但是有一点正确的成份不完全错。因为在获得5.8亿资金的同时,新浪微博失去了自己的梦,也就是成为平台的机会。国内也就是360还有成为半个平台的可能,整个生态的统治在中国来说从2013年开始就是三大来统治业态的格局,包括阿里的营收在2015年会有可能超过腾讯成为这个行业的第一,座次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今年已经超过了百度,单季的利润已经成为第一。
我们去做新的产品都在做一个生态构建的工作,以及在移动端或者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做一个闭环的构建和打通的部分。
包括山头化的背后,搜狐、网易、盛大,尤其是盛大昔日有着互联网帝国梦想的企业,可能会越来越边缘化,因为不是生态型的平台,包括U酷、人人、大众点评,未来是独立发展还是合纵连横还是归属于很多大的平台,市场是残酷的事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走。包括手机的部分,尽管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发展,似乎有些人放弃了要做手机的考虑,但是我们要说的是从2013、2014年开始真正的互联网做手机的热潮才刚刚开始,很快大家会看到第二波的各方面的动作,包括动作的背后还是生态化,也就是这个行业无论是营销还是流量的获得,还是电商的分成,我们的互联网的商业越来越多是生态,生态化的做法是符合经济学最
基本的原理,具有相当规模和增长力的同时资源获得成本比较低,效率比较高,售卖边界的效应更加的明显,生态化是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会造成移动互联网的头部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格局,前十大的已经被三大瓜分的差不多了,包括商业化的层面,手游是2013年重大的爆发点,这是创业者重要的方向,但是只有电商和移动的O2O才是这个市场商业化主流的市场。包括业态的变化在长尾的部分是三座大山也是三大合作平台,给大家创造了去聚焦长尾和个性和本地市场的可能,这个可能再扩成经济学的现象,那就是不规模经济,我们创业所做的事情不一定是要成为一线,或者是一线里的一线,而是可以成为二线和三线,不一定单纯的追求量。
开展的同时在走向封闭化,Google的封闭化和苹果的封闭化对业态有负面的作用,包括BAT三大生态圈的构建形成了以后后续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国的互联网分成了三个圈。
尽管这么多的大老涌现出来了,基本的格局已经奠定了,但是移动互联网仍然在早期。真正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爆发式的浪潮还没有来,现在只是一个热身,只是大家在跑马圈地而已,因为无论是技术、产品、应用还是用户市场这个市场仍然处在5%、10%、15%渗透的最早的阶段。包括我们重复的观点不是PC互联网的延伸,不是只是PC互联网的能力的延伸,而且未来这个市场里重大的变数在数据传感的部分会非常多,我们也会看到业态重大变化,互联网真正的敌人不是互联网自己,就像腾讯真正的敌人不是360,百度的敌人也不是360而是阿里一样。互联网行业从传统行业的交锋在2013年会成为很多矛盾焦点问题的爆发点。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在OTT电信领域还是电商、视频出版的领域,这个领域创业热潮如火如荼,但是这个领域在近两年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各方面势力的挤压。
我们所看到的三大根平台的“苹果化”,包括微软会成为2013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里比较有亮色的部分。包括国内的三大平台,为什么阿里的动作最多的呢?因为阿里缺的东西最多,阿里在开放平台部分的举措和实效相对来说有所欠缺。包括各大平台开发者的数量和分成情况,包括移动应用是如何已经被BAT已经层层瓜分。包括看到其他的二线或者是一线的二线在平台化方向的努力,平台化的努力在目前的生态化重新洗牌的当下,这样的努力正在变得多么的局部和多么的对市场缺乏生态层面的根本影响力。
这是创业者调查的数据,经过了几年时间的迁徙转型的过程,我们的创业者队伍中移动APP开发者的比例已经接近了20%。站长的群体比例降到了66.6%,在我们看来这个速度是比较慢,比例还是有点高。
下一步的意愿是什么呢?接近60%的还是在计划开发网站,也有60%的重心转新了移动APP包括25.6%是webApp的部分。
移动开发者的团队的规模并不比网站的规模小,网站的部分在50人以上的团队的量也是相对有限的。包括在盈利部分的能力和表现,我们看到移动端的赢利能力似乎更加的强。
从盈利模式和未来的侧重点来看?广告无论是实际的表现还是预期值,2013年和未来的预期都有显著的下降,而电商、开放平台、游戏收费包括无线的收入从预期值和市场表现都有显著成长。这是生态发生结构化的转移,这就是为什么2012年的时候整个阿里系在广告营销部分的营收竟然接近百度的搜索部分的营收。
互联网的价值重心已经发生了偏移,包括未来重点开拓的领域,移动互联网、移动APP的部分是最显著的。是相对现在增长的一部分,包括游戏,游戏可以说2013年增长比2012年增长了十个多的百分点。
大家用了康盛的Discuz!相关的工具,客户喜欢使用的工具对用户行为工具的分析的工具和安全的工具、广告管理工具三个部分有显著的增长。这是网站的运营也开始向所谓大数据的方向,以精细化的管理运营和多元化的价值兑现的方式在走。功能改进方向的考虑和整个互联网的大潮是非常的契合,“开放、打通”,无论是搜索还是跟QQ还是跟微信等等都是这样的层面的考虑。打通成为互联网基础应用工具最基本的考虑。整个2012年互联网开放的潮流已经进行到了如火如荼的部分,过去的部分是广告联盟、广告网络这样的开放,包括基于API数据的协同,2013年是基于生态化整合的全业务链价值链的深度协同的开放的形态,开放成为真正商业价值的丰富的业态。
创业有帮助的平台的评价是这样的结果,腾讯在里面尽管不是第一位,但是如果几项合并起来应该是在第一位的样子,包括微信开放部分的能力,包括跟功能帐号相关的才刚刚开始,但是对它的期望值和评价已经比较高,达到了40%的评价。我们所要说的微信未来一定会非常好,微信的未来一定是“连接者”,但是基于连接商业业态上的可能性其实是有限的。我们在微信的想象力巅峰的这一刻更加要思考的是如何去做加法的同时去做减法。
未来安卓的量跟2013年相比是略有下降,苹果会显著的上升,这是在另外的分析里,这样的市场的措施会导致Google在低层一定成为的半封闭化。
带来的收入的角度来看,占到中国手机市场智能手机80%以上市场份额的Google给大家创造了65.6%的收入。苹果尽管创收能力比较强,但是他的市场普及率比较有限,这是我们在跟一些投资机构在讨论的时候讲到的观点,苹果现在最重大的问题并不是说它的产品或者是它的屏幕大小,而是它过于高的利润率妨碍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以及基于份额的对市场的统治力。互联网顶层的部分,市场的份额是市场统治力非常重要的基础。
从开发者所选择开发的移动应用类型来看,2013年手游、管理工具、美化类、包括手机网游、音乐类跟2012年相比有显著的上升,手游热到几乎爆棚的局面,但是成功者仍然是少数,包括这个领域盛大、巨人、腾讯、网易以外的力量存在着创造奇迹的可能,市场存在着颠倒的可能,但是更多看到的是大家更多的企业是从现金流短期内容和营收层面的考虑。
移动开发者对应用获取的权限和功能,位置成为第一需要,当然也包括用户的使用行为。从我们相关的评测对中国市场前一千位评测统计,大部分的应用开发者把数据抓取获取以后实际上是总起来或者是其他的考虑和应用,甚至是只跟广告联盟的分成层面合作的考虑,真正的基于数据体系的业务体系的架构这个过程似乎还不是那么的深入。
在今天报告的最后,如图,四年前的站长大会上和大家分享的,今天无论是低层的变化,中间层的变化和应用层的变化,基本上是这样的生态体系来进行的,这是两年前站长大会上做提出来的以移动为中心的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到今天为止这一点已经成为事实,包括甚至像视频这样的比较重的互联网的应用,它的流量来源也已经有30%以上来自于移动端(手机)。
我们在最后所要说的是,移动互联网还在早期,像移动互联网抓奖加快速度去移动还来得及,而且移动互联网是对PC互联网的延伸,这个新的生态规则是不一样的,只有走得更远的人能够有真正的创新,能够有真正的收获。包括属于投资人的移动互联网的热潮告一段落了,但是属于创业者的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才刚刚开始,创业永远不晚。我们需要做的是一边低头做事,一边抬头看路,抬头看路最需要关注这个市场生态层面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导演或者说生态的统治者可能是盖姆,但是很多主角是我们自己,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市场发展,相关的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超越的数据不用多说,唯有把最好的期待或者是最中心衷心的祝福送给现场的各位,希望明天互联网大会大家已经攻城掠地已经有了相当的斩获,预祝各位,衷心的希望大家移动互联网拥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更柔软的体温,发展得更好,谢谢大家!
本文由上海贵族宝贝 原创http://guizubb.net/ gzbb 转载请注明转载地址,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