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研究性论文(共五篇)

时间:2020-02-22 14: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研究性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研究性论文》。

第一篇:浅析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研究性论文

制定图书馆法的重要性

首先,制定图书馆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部分,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法律体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同时真正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为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其次,制定图书馆法是以法的形式明确图书馆的各项规章、职能,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进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国家建设、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图书馆法的制定,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制度予以法定化,对于图书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国家层面上强化了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促进图书馆发展,保障图书馆各类相关权益,制定法规政策都具有有力的指导作用。最后,制定图书馆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文化需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为提高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同时制定图书馆法也是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职业保障以及职业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

我国图书馆立法至今仍未制定完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国家、公众乃至全社会对图书馆立法的重视程度低

受公众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全民阅读程度以及图书馆意识普遍较低。大部分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仅局限在借阅图书上,图书馆其他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项目全然不知,因此也谈不上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国家和政府对于社会阅读文化的重视也仅最近几年才有所加强。关于图书馆立法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图书馆立法的观念未被社会普遍认同。法学界尚未将图书馆立法作为空白点深入研究,甚至有人认为图书馆没有立法的必要。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了全社会图书馆理念的淡漠和对图书馆事业的忽视,由此引发图书馆立法的滞后。

2.2 法治建设滞后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全局问题

当前我国仍然处于改革开放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法律的制定明显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我国文化立法的数量、覆盖面和法律效力层级都存在着明显不足。我国图书馆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已有十余年,这也正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情社情急剧变化的时期,新时代的图书馆事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这些都让图书馆立法工作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参与者们不得不放慢速度,分析当前背景变化对立法过程的影响乃至对立法思路以及立法条文的影响,及时更新思路,调整方向方法,确保图书馆法的制定始符合正确的时代方向,让所制定出的法律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事业进步的需求。

2.3 图书馆立法主体失当是造成图书馆法律“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书馆立法涉及的关系众多,其中有国家相关部门、图书馆界、教育界、法学界、社会图书从业人员以及广大读者。一个部门牵头起来立法草案,协调困难,推进速度慢,同时很难避免立法的部门化,很难解决其中的行业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冲突。立法部门化、立法行政化、立法利益化、法出多门、立法“打架”等等,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立法科学性和公正性的重大阻碍。此外,我国图书馆立法一直都忽略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的权利保障。广大读者作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其在图书馆事业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立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界读者代表的意见和看法,这样制定出来的图书馆法才能做到贴近现实,贴近读者。关于我国图书馆法“难产”症结的思考

针对我国图书馆法“难产”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其他国家图书馆法制定过程中的经验及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社情,走出一条我国图书馆立法的康庄大道。

3.1 做好法治宣传工作,宣传图书馆立法理念,扩大立法影响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上图书馆所处的劣势地位这一现实,从实际出发思考分析,将建立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现作为首要任务。从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出发,培养公众的图书馆意识,让公众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对图书馆有更多的了解,建立图书馆与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使图书馆立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图书馆界应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探索新的宣传模式,广开宣传渠道,提高公众及相关立法从业人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了解与认识,进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图书馆立法,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图书馆立法理念,争取将图书馆立法提高到国家发展层面,激发国家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重视。

3.2 国家层面上采取有效政策支撑,促进有关机构设置,解决图书馆立法主体问题

与图书馆立法的进展缓慢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堪称神速。这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采取了一种创新的立法模式,它是由我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作为立法牵头人进行起草制定的。图书馆立法也可以此为参考,由人大主导立法,有利于打破当前“部门立法”的局限。在全国人大主导下,请与图书馆有关的各政府部门对图书馆法重要性予以理解并给予必要的协助。此外各级政府还应明确保障图书馆经费,因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各项工作均需要经费支撑,只有真正重视图书馆的经费问题,保障图书馆经费来源,才能切实维护图书馆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还应重视图书馆的人才建设,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加入,集合全国图书馆员的智慧和力量,使图书馆发展与建设走上专业化、人才化的道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图书馆法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所有相关人员的理想与期待。

当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仍然具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迫切需要图书馆发挥积极作用,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法治国”国策的全面推行,为图书馆法治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政治基础和法治环境,图书馆法治建设的发展,需要国家和政府、图书馆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努力。目前我们已可喜地发现图书馆法“难产”的情况正在逐渐改善,文化立法产生的强大动力必将使图书馆法的成功制定指日可待。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探究污水的处理

一。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关于水污染的话题不断被提起,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对水污染的关切程度达到了空前。

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污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成为新兴产业,目前与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二。污水处理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全国661个设市城市中,已有383个城市建成污水处理厂792座,污水处理率由2000年的34%提高到52%,并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路线和管理机制。其中,有13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或接近70%,单厂处理规模达到每天100万立方米。

2007年,中国水污染治理投资达到3387.6亿元,比上年增加32%,占当年GDP的1.36%。

中国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07年,共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942个,停建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可能造成污染的建设项目1294个,限期治理931个。

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以下简称“城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631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2亿立方米/日;全国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达1849个,总设计能力约4660万立方米/日。在全国设市城市中,已有593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占设市城市总数的90.7%;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623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04亿立方米/日;其中36个大中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建有污水处理厂376座,处理能力达4368万立方米/日。在县城及乡、镇中,全国已有933个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级单位)建有污水处理厂,约占县城总数的52.1%;县城及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1008座,处理能力达1826万立方米/日。

虽然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污水处理行业正在快速增长,污水处理总量逐年增加,城镇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国污水处理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尚跟不上用水规模的迅速扩张,管网、污泥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中国的污水处理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且处理设施的负荷率低。

三。污水处理的方法与过程

(一)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污水处理基本方法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或几种方法配合使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有

害物质,按照水质状况及处理后出水的去向确定其处理程度,污水处理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1)一级处理采用物理处理方法,即用格栅、筛网、沉沙池、沉淀池、隔油池等构筑物,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浮油,初步调整pH值,减轻污水的腐化程度。污水经一级处理后,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BOD去除率仅25-40%)。故通常为预处理阶段,以减轻后续处理工序的负荷和提高处理效果。

(2)二级处理是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及某些化学方法来去除污水中的可降解有机物和部分胶体污染物。经过二级处理后,污水中BOD的去除率可达80-90%,即BOD合量可低于30mg/L。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达到农灌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故二级处理是污水处理的主体。但经过二级处理的水中还存留一定量的悬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无机物和氮磷等藻类增值营养物,并含有病毒和细菌。因而不能满足要求较高的排放标准,如处理后排入流量较小、稀释能力较差的河流就可能引起污染,也不能直接用作自来水、工业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水源。

(3)三级处理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如磷、氮及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病原体等。污水的三级处理是在二级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化学法(化学氧化、化学沉淀等)、物理化学法(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种“深度处理”方法。显然,污水的三级处理耗资巨大,但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污水处理相当复杂,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污水的水质和数量,排放到的接纳水体或水的用途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残渣的处理利用和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以及絮凝剂的回收利用等。

(二)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

1、活性污泥工艺

活性污泥工艺是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主流,由于其较高的处理效率,运行稳定可靠,而被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广泛采用。成为典型的污水二级处理工艺,其主要工艺流程为:

主要设备:排污泵、格栅、吸砂机、刮吸呢机、曝气机、潜水搅拌机、滗水机、回流泵、压榨机等。

2、氧化沟工艺

从本质上讲,氧化沟工艺是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和发展,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保证稳定高效的处理效果前提下,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简单,降低了总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除氮,除磷的效果优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工艺也有许多类型,按池型,运行方式、曝气设备的差别,目前较流行的有两种:

主要设备:排污泵、格栅、转刷曝气机、潜水推流器、污泥回流泵、刮吸泥机、压榨机等。

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3.A-O法及A-B法

A-O法及A-B法均为活性污泥的变形,A-O法即厌氧好氧生物除磷工艺,A-B法即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厌氧段不曝气,又不能使污泥沉降,所以在厌氧池中要配置机械搅拌设备。

A-B法由A段和B段组成,两段串联。A-B工艺没有一沉池,污水经预处理后,直接进A段曝气池,A曝排出的混合液在中沉池进行泥水分离,中沉池出水进入B段曝气,B曝排出的混合液进入二沉池进行泥分离。

四.污水处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未能与城镇化进程相匹配。污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近十年来,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数量飞速增长,污水管网里程数也快速增加。然而,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却未能完全与城镇化进程相匹配。部分地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和建设过于超前,建设完成后实际收纳污水较少,部分污水

处理设施长期闲置;或者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严重落后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现有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处理能力之外的污水只能直排外环境。

其次,污水处理设施无法稳定发挥处理效果。近些年,随着污水处理厂数量的飞速增长,对专业的运行管理人员的需求大幅增加,然而,符合要求的人员却比较缺乏,导致部分污水处理厂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无法全面发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地方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的检查频次低、监管不到位,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走过场,日常的监督性监测和在线监测系统等监控手段未有效利用,未及时掌握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人员不尽心尽责进行管理;部分工业企业将未处理达标的工业污水或者超出企业承载能力的事故污水直接排入下水管网,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稳定性产生冲击,个别情况甚至会导致生化系统的崩溃、污水处理厂停运,而含较高浓度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工业污水则会导致污泥中的部分指标严重超标,只能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置;部分地区制定的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偏低,且无法完全收取到位,部分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比较困难,对污水处理的补贴不足甚至挪用污水处理费,无法将相关费用及时拨付到位。

第三,污水处理产物尚未得到有效处置。虽然我国大部分城镇污水经过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但是未得到有效处置的污泥和大量直排的中水仍然持续污染水体和土壤,城镇污水处理难题尚未真正化解。环境保护部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然而,当前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仍未得到有效处置。当前污泥处置以垃圾填埋场填埋为主,但是过高的含水率使得垃圾填埋场产生滑坡、渗滤液大幅增加等问题,部分垃圾填埋场甚至因此拒绝接受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通过工业窑炉进行焚烧处置则成本较高,且处置能力有限,处置的比例非常低;污泥处置不畅导致污水处理厂减少排泥甚至不排泥,排放的污泥露天堆放,随意抛弃、倾倒现象成为常态,使得水体和土壤受到了持续的污染。

五.污水处理的前景与要求

中国应完善污水处理的政策法规,建立监管体制,创建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体系,扶植国内环保产业发展,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污水处理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投资3000亿元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利用,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由此迎来高速发展期。

未来污水处理将朝着智慧水务方向发展,在“智慧水务”理念的引导下,水务集团的管理发生了变革,它们采用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在线检测水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水务物联网”。集团通过水务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海量数据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即在各污水处理厂、泵站安装数据采集前置机或数据采集DSP模块,将自控系统中的生产运行数据通过3G网络实时传输到集团总部,进行集中存储和应用。通过对各类关键数据的实时监视和智能分析,再提供分类、分级预警,且利用短信、光、警报声等通知相关负责人,同时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辅助决策建议,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水务运营系统的整个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使之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从而达到“智慧”的状态。六。结语

在生态文明被高度重视的当下,保护环境不应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应是我们所有人努力的方向。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用我们的知识来为国家排忧解难,才是我们当今少年伟大的志向!

第三篇: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刘年东 2014710029)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浅析了我国为何要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十八大”报告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生态文明建设是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强调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观念。

一、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

人类进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此进程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议题。其中,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疾病、饥饿和贫苦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全球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就迫在眉睫,所以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类过上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新生活。这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建构出来,并逐步得到了认可,生态保护主义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潮流。

2、国内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7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饮用水质问题等。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中国生态文明观的重大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基本概念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主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自然;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物都依靠自然。因此,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提下共享一个地球,共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成果。

昆明理工大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本主义为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共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因

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原因,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生态文明在总体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社稷的长远大计。生态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一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社会内部,经济是基础,政治、法律、政府等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环境,没有自然环境这个载体,人类就无法生存,就没有人类社会,更谈不上经济社会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建设的关系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何论进行文明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资源瓶颈、环境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危害等问题,正是从反面印证了生态文明对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昆明理工大学

因此,“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宣传环境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总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缺一不可。

3、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是对我国科学发展观升华。首先,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提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文化内涵。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其次,社会主义事业走的是文明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保护,还是从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上;无论是从发展的质量,还是从发展的成效上,都必须走这条道路。

(二)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

昆明理工大学

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丽中国”基本就是那种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水源清洁,人际关系和谐的状态。中国的美丽不是孤立的,必将带动世界的美丽,美丽中国的建设轨迹也将为世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目标,美好生活、美丽环境是现代社会人类的最高追求。中国共产党在 21世纪初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期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中华大地以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但是大自然的馈赠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尊重自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给多的良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天蓝、山青、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作出重要调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第3期:70-72.[2]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1,5-6,82-83.[3]赵丽君.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1(2):1-6.[4]李桂花,张建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J].理论学刊, 2014,第2期: 92-96.[5]任国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16-17.[6]姜惠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2,13-15.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论

广西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2009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方向)

组长: 李明杰(200912301174)小组成员: 韦善林(200912301183)

陈玉桂(200912301172)

魏伟(200912301189)

刘超(200912301163)

【摘要】

对外开放,就是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循环的全部运行过程。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于毛,成于邓” ①。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以及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所说的“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的关系,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不仅具有深远的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了解并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对外开放;历史背景;科学内涵;毛泽东;时代意义

【引言】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小组成员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

【正文】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韦善林负责

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

刘超负责

三、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所说的“向外国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的关系。

李明杰负责

四、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

魏伟负责

五、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

陈玉桂负责

【参考文献】

大家可以同时开工,写好之后就发到我的邮箱,然后我再整理。

——李明杰

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研究性学习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论文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方向)组长:李明杰(200912301174)组员:韦善林(200912301183)

陈玉桂(200912301172)魏伟(200912301189)刘超(200912301163)

“关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

对外开放,就是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前提下,面向国际,加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循环的全部运行过程。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于毛,成于邓”。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以及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关系,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的时代意义,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研究毛泽东对外开放的思想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不仅具有深远的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了解并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

对外开放历史背景科学内涵毛泽东时代意义 【引言】

在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小组成员以毛泽东的对外开放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正文】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文化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大批宝贵人才受到极大摧残,而且少培养大中专毕业生1000多万,增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1600万。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同时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而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而当时在国内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又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这样就从国内和国际、从客观必要性和客观可能性、从客观和主观、从实践和理论各方面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毛泽东“对外开放”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是提出和力主对外开放的第一人,也是敞开国门、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一>、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时期。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就首次阐明了战后“中华苏维埃政府”在外资、外贸和外债方面的开放政策。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将来的新民主主义中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在论述我国的对外关系时,他不仅首次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而且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一面。”虽然当时并没明确使用“对外开放”这个词,但“要搞建设,就既要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又要善于吸收和学习一切民族的好经验、好做法”这个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石。

毛泽东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开放’,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我们应当不受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束缚,根据具体的客观国际环境,来选择最适宜与我们进行经济合作的国家。

第二、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是建立在与各国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

第三、对外开放必须以对内改革为前提;只有实行了彻底的国内改革,才会有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

<二>、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毛泽东时代一系列外交政策合理而必然的发展结果。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相关的实践、特别是对外关系的实践,也为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任何政策都有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我国现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过去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的。没有第一代领导人为我国创造的各种国际国内条件,就不可能有今天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所开创的“对外开放”的崭新局面。

总之,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在思想上、实践上以及在具体的外交政策上,为我国实现“对外开放”进行了大量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和努力,这为我国后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条件。②

三、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科学内涵。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与国内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的科学内涵是与国内的自主发展相结合的 一是符合和顺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性。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才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于有效地利用了国际资源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并使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对外开放也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使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高度地协调与统一起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手段等,推进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是保证我国经济维持适宜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们不仅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还应将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相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首先,国内发展要为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根据新形势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为融合;构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推动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对外开放要为国内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方面为本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扩大出口规模,另一方面要调整好进口产品的结构,优先进口国内发展必须的、重要的和紧缺的石油和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因此,只有统筹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才能从战略角度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和建立对应体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今后的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三是提升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质量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基本处于粗放型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从对外贸易上看,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和拼数量的方式占有国际市场;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主要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出口商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及知名品牌的品种有限。这种以数量扩张为主的贸易增长方式,不仅日益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制于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方向转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方面,在国内发展中,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发挥本国的人口和资源等优势,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国际分工和协作的效果最大化;从对外开放来看,要根据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推进国内产业升级。因此,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经济运行与国际社会更为紧密地接轨,还可以从总体上提升经济的运行质量。

四是促进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体制上、结构上、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尚存在很多不相容的制度性因素,越来越影响到对外开放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大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市场加速成长和完善提供物质基础,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中国特色和能够发挥本国优势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运行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发达国家成功的市场管理制度和经验,以及国际市场通用准则来改造和充实国内市场,用以催化我国市场的成长过程。

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口要素结构极不平衡。总体资本形成能力较弱,人均占有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靠国内经济发展,很难在较短时期内全面迈入小康行列。但如果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外对开的关系,在预定时期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首先,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一方面根据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农产品出口寻找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农业共同开发,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可以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对外开放,使得人才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竟争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要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才能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实现人生价值,这就需要从自身的专业出发,加强对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拓展。因为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已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应是“T”型人才,“横”表示有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竖”表示具有通览博学的知识,以此形成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一>、要勇于创新。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内在的驱动力。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1)应具有创新精神,要养成打破常规和传统的观念,树立创新意识。(2)应学会创造思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形成一种“超前性”。(3)应具有创造力,应有广博丰厚而坚实的基础知识,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以及高度的知识融合力,增强对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实用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能力。

<二>、要成为信息敏感型人才。大学生要树立新形势下的信息意识,把自己培养成信息敏感型的人才。因为,对外开放是一个快节奏的大社会,各种机遇瞬时万变,所以要求这种人才应对社会的需求比较敏锐,机遇意识比较强。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冲击和发展需要,应将自己培养成“渔夫式”的敏感型人才,不断地抓住机遇,不断地创造价值,使自己走向成功。

<三>、要充分展示个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是参与竞争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特长、能力方面的差异和志向的不同以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塑造。同时,要强化自身是学习和成才的主体观念,养成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积极主动思维、联系社会实践的能力。主动设计课外受教育计划,积极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建筑设计、科技发明、参与科研实践,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与加强竞争能力。

<四>、要分认识到入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要放眼世界,着眼于国际大市场的供需状况,确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努力实现成才目标,要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成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利用国际学习资源,为实现我国经济强国作更大的贡献。

<五>、要继承和发杨我国的优良传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办学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扩大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西方教育思想成为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际通人才。②

【参考文献】

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1期。②

冯华、解读大学生就业难,中国教育报。

下载浅析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研究性论文(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图书馆法为何难产研究性论文(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玉良言有心识为何还无法控制自己人生哲理(共五篇)

    灌溉者引水,箭匠矫直弓箭,木匠处理木材,而智者调御自己。磐踶它是舍卫城一位着名人物的儿子。他在非常年轻时,就出家为沙马内拉。出家后的的第八天,他与舍利弗一齐去化缘,在半路上......

    医学图书馆发表论文分析(共5篇)

    医学图书馆发表论文分析了解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科研状况和科技论文水平, 为图书馆在科研工作、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关于我国环境问题论文(共五则)

    论我国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

    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植物药用价值研究报告(共5篇)

    课题名称:植物药用价值 学校班级:上杭二中 高二(18)班 指导老师:钟永才、黄美珍 小组组长:傅敏 小组副组长:蓝晓萍、李静 其他成员:廖榕、高梦圆、丘晓梅、薛红娇、邱丽霞 1 研究......

    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共5则)

    古代服饰的演变 高一四班 鲁宽(组长) 刘泽华 杜远 指导教师:陈 内容提要 1.总述 2.上古遗风 3.秦汉魏晋 4.盛世隋唐 5.宋明矜巧 6.清代易服 7.四次变革 8.结论 研究对象 从原......

    我国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电子商务论文)(共5篇)

    汽车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国际形势决定了电子商务是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模式是汽车行业电子商务的理想模式,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

    浅谈我国的行政赔偿论文(共5则)

    目 录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及其特征 „„„„„„„„„„„„„„„„„1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 „„„„„„„„„„„„„„„„„„„„1 (二)行政赔偿的特征 „„„„„„„......

    我国货币政策问题分析论文(共5则范文)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m 7 [内容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在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等层面上存在的障碍是我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