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西方宪政意识形成的因素及其对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论文
一、总述
“宪政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利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而宪政意识则是在宪政形成之前或行程中所萌生的一种关于宪政的启蒙思想。在宪政未完全确立之前,宪政意识己经存在并且始终影响着宪政的发展历程,而一个国家宪政意识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的发展对宪政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政治对意识形态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神权以及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宪政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力:
再次,文化对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深刻的影响着一国的宪政意识发展:
最后,社会剧变往往是一些重大思想意识形成的导火线,因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也对西方宪政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宪政意识形成的几个因素
(一)市场经济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宪法、宪政不可能产生。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盛行的是等级特权观念、集权人治思想,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严刑峻法。道德礼教、宗法关系、习惯传统、宗教戒律等”。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滋生自由、平等理念和限制政治权利的精神,才会由此产生宪政意识乃至宪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一种契约经济,一种竞争经济,权利的确立和保障离不开法律,契约的本身具有法律效力,也需要法律加以确认和保障,而法律也是对市场主体自由平等竞争的保障。而这三个特性都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市场经济进行保护和制约。因此,市场经济的产生催生了宪政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宪政意识的发展。而这也恰巧解释了为什么早在1066年英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宪政意识,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出现了交换通畅的市场经济。
(二)宗教
“任何宗教都不会产生宪政意识,基督教也不例外。”那为什么说西方的宪政意识形成与宗教有关呢,那是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的宪政意识就是在与基督教神权的斗争中转型的。10世纪后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15世纪以后,欧洲先后出现了多次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运动,正是在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斗争电“基督教文化中所传承的宪政理念得以释放并与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相结合,形成了近代宪政理念”。
因此,在欧洲中世纪,正是这种与宗教不断斗争的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市民精神的出现才是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民族国家和宪政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宗教,用它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帮助了宪政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往往能催生出不同于别处的意识形态。最直观的例子便是雅典曾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宪法。
宪法的最早形成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而民主的高度发展则是得益于雅典的独特地理环境。雅典四面环海,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农耕的上地很少,迫使雅典的工商业高度发达,人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思想境界非常开阔。其次,雅典地域狭小,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人口较少,小国寡民的雅典“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而在广阔的国家中,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相互依赖的。”我们不妨说是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正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酝酿了其先进的宪政意识。
(四)权利之间的制约关系
“法治是宪政的要素,是宪政的基石。然而法治需要有深厚的民主底蕴。毕竟,宪法不是少数人的意志的反映,而是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因为宪法集中反映全部人民而不仅仅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意志,所以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利要有宪法依据,一切超越宪法而行使的权利都是从人民那里篡夺的权利。因此,宪政意识是否能健康正常发展,也取决于国家权力之间的制约是否达到平衡,是否能保证国家制度是建构在民主体制基础之上。
这从下列观点中可以得到支持“只要一个宪法代表着民主理论,只要它是一部有权威性的宪法,它就必须保护人民参与政府的权利。只要一个宪法体现着宪政理论,只要它是一部有权威的宪法,它就必须限制政府权利,甚至人民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的权力,而且要以保护个人其他实质性权利的方式。”形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后,最先出现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也是法国宪政意识兴起与发展的表现。
(五)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西方的宪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传统历史文化影响的。
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是领主制度,而“领主和封臣之间的依附关系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契约的方式建立的”。这就意味着领主不能对封臣享有任意的专断权利,领主不仅享有种种封建权利,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这种契约观念出发,自然就会导向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和观念,以及由此催生的对于法律规则的尊重态度。
由此看来,尽管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从而导致行政的无效率、司法不统一以及地方上的分裂主义,但是却造就了一种对于权力进行限制的观念和制度。因此,从这不难看出,西方宪政意识的启蒙和发展都深受其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社会剧变
社会剧变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西方的众多改革也对西方的宪政意识产生了巨大作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欲望和权利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评判万事万物的是非标准。个人为中心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和对国家的认识形成了西方近代最初的宪政理念。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统一西欧的基督教分裂,新旧两教的并立,使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权利瓦解,使得他们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从而为宪政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它们都以它们的形式对民主启蒙思想,对宪政意识产生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宪政的发展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影响宪政意识的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宪政意识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宪政意识的主导因素可能不同,但是一个国家宪政意识的出现必然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对某个国家的宪政意识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英国宪政意识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宪政意识抑或宪政制度不是几道法令或是几部法典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体系,有内核也有外延,它是动态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就现阶段,关于中国宪政意识的发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西方国家的宪政历程不断映证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真理。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国家必须足够强大昌盛。
其次,从我国国情出发,确立宪政制度建设的步骤和框架。
再次,认真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让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二篇:学校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分析报告
学校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分析报告
学困生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低劣者。他们有别于其他的特殊对象,心理疾病学生,也同我国教育界所指的“道德差生”严格区分开来。在一个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有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次找了49名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得到学校因素对学困生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所以,一方面教师的态度对学困生的形成负很大的责任,其中调查“数学老师对你的态度”大部分学生选择教师关心爱护、和蔼可亲,但也有学生说教师简间粗暴、不理不睬。从而看出有小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对学困生缺乏耐心、评价偏颇;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仍存问题,在调查49名学困生中得到“数学老师讲课的内容“听得懂”占18%”这可能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枯燥;还有一方面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调查所得34%教师偶尔铺导学困生,得不到学法指导,没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因此对学困生形成的也有一定影响。
第三篇:《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
《格林童话》的性别观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
——以《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为例
邢燕萍
(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格林童话》中以《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为代表的一类童话,在讲述了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权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性别观。本文通过对童话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和关系特征的性别学分析,阐述了《格林童话》中具有男权传统意识的“男才女貌”、“男刚女柔”的“性别刻板印象”论证了这种“刻板印象”在童话故事的讲述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儿童性别意识的确立,并使之形成对男权文化传统的趋同。
关键词:《格林童话》;性别观;性别意识;影响
“性别观就是人们对性别总体的认识与观念,包括对性别角色及两性关系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1]一个历史时期的性别观会影响人们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又称‘性别陈规’‘性别角色定型’,有时候又称为‘性别偏见’,它是针对不同的性别群体的简单概括表征。”[2]通常表现为人们对两性角色特征和两性关系特征僵化的、固定的看法。
儿童在既成的文化传统背景下成长,必然受到包括“性别观”和“性别刻板印象”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儿童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虽然是天生的, 但心理层面的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却并非天生,而是在后天文化背景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童话作为儿童成长时期掌握知识、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重要启蒙读物,在为儿童讲述故事的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性别观的认知材料,成为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重要载体。童话展现出来的性别角色分化、性别态度和性别价值取向对儿童性别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甚至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效仿的性别角色模式。
《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在19世纪初搜集整理的童话集,共收集童话200余篇,其中《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名篇脍炙人口。《格林童话》作为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珍宝,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对儿童具有一种无可言喻的吸引力,其间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儿童的成长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格林童话》在性别观念方面的内容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一个社会文化资源。透过《格林童话》所讲述的各式故事的表层,以性别理论的眼光关注故事背后性别意识的深层内容可以发现,格林童话对男女两性性别特质、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行为的描述,为儿童提供了一种示范性榜样,成为儿童的模仿对象。童话所提供给儿童的一种性别期待,则强化着儿童对作品中的性别观的认同,稳固着儿童的传统性别意识,使儿童不自觉地驱同于童话中的性别符号,并用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活动。
一、《格林童话》中“男才女貌”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
《格林童话》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体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与才干的描述上。“男才女貌”是《格林童话》诸多故事中所展现的“性别刻板印象”的第一个传统倾向。
女性在《格林童话》中被突出的是娇美的外在形象,如《白雪公主》就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白雪公主的美貌。作品开头,王后对女儿外貌的想象与期待便是“皮肤长得能像这洁白的雪一样骄嫩,头发能像这窗子的乌木一般乌黑发亮。”[3]等她的女儿渐渐长大,果真和王后想象的一样,长得白里透红,美丽动人,白雪公主以她的美丽形象留在了儿童读者最初的印象里。随着白雪公主逐渐成长,她出落得比明媚的春光还要艳丽夺目,比王后更美丽动人,最后还因其美丽的容颜,使得王子对她一见钟情,哪怕当时王子所见到的只不过是公主的遗容。至此,白雪公主的美貌不仅给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他们的意识里,白雪公主的美貌最终与她的幸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白雪公主吸引王子并获得王子的拯救的条件,是拥有男权社会对女性性别特质的要求——美貌。正如灰姑娘要穿上“水晶鞋”后,才能以她的美貌迎合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从而才能得到王子的青睐,最终得到自己的幸福。
与白雪公主的美貌一样,《格林童话》里许多故事的女主角总是美丽的化身:灰姑娘的美丽“使所有的人惊叹不已”,莴苣姑娘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女孩”,玛琳公主“国色天香”,“青蛙王子”中的小公主“美得让太阳都惊讶不已”。最关键的是,这种对女性的外貌美的描写,是将其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进行的,正如王子对灰姑娘美貌的赞可才让灰姑娘的美貌有了价值一样,男性赞许、认可的目光才是女性外貌美的衡量标准。《格林童话》所建构的“社会认可的理想女性”,就这样对女童的性别价值判断产生了最初也最深刻的影响。男性视野里的性别价值观念,使得女童对自身进行评价时会产生与这种评判标准相对应的自豪感或自卑感,这种心理迫使女童对自身进行反思,并使自己努力靠近人们普遍认可的性别价值。久而久之,这种以外貌的美丽与否来判断自己的性别价值的观念就会定型化,进而稳定地指导女孩的人生目标、价值选择以及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
而男主人公在《格林童话》的许多个故事中则往往表现出知识经验丰富,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性别价值特征。这种性别价值特征在《白雪公主》中,可以说是表现到了极致,这种极致的代表就是作品中七个小矮人的形象。《白雪公主》里的七个小矮人在外形上彻底颠覆了其它作品里传统的男性形象,他们既没有英俊的外表,更没有伟岸的身躯,但他们却是白雪公主人生绝境中的“第一个”拯救者,是白雪公主感受和依赖的“第一次”人间的温情,甚至是白雪公主走向幸福生活的“第一个”依托。白雪公主在继母的追杀下逃入浓密的森林深处,在走投无路时误入七个小矮人的住所。最后,白雪公主在七个小矮人的守候、同情与帮助下,一次次脱离险境。在作品中,七个小矮人的男性“力量”,更多地是通过他们的善良正义、聪明才智以及对白雪公主适时的救助体现出来的。七个小矮人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男性的勇敢、智慧和拯救弱者的力量,是他们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不仅为男性读者所认同,更是对女性读者极富吸引力的原因所在。而这种性格特征,正是传统男权文化下,人们对男性美好人格和性别价值特征的认同与期待。
七个小矮人的形象特征,典型而极端地体现出男性不一定要以外貌取胜,却一定要以品行与才能、智慧与力量取胜的传统男性性别刻板印象。同样,在《灰姑娘》中,王子依靠自己的智慧想办法辨认出灰姑娘,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聪明的小裁缝》中,小裁缝以自己的聪明猜出公主的谜语,通过才智战胜了熊,才和公主举行了婚礼,从此过上了快乐的日子。《格林童话》中的这些男主人公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外貌,但他们能够吸引读者的原因,都是他们的聪明才干和这种才干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与此相反的是,童话中的女主人公大多表现出外貌美丽但应对困难与困境的能力低下,往往需要男性的帮助才能解决问题,甚至走向幸福。童话中所传递的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信息,往往促使男孩更多地关注自己才能的培养与发展,而女孩则更加重视外貌形象的修饰与塑造。这种性别意识可能削弱女孩对学习和事业方面的重视与投资,使女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外表美的追求之上,进而在对“女貌”的过度追求中,使女孩的从属地位不断延伸。
二、《格林童话》中 “男刚女柔”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
如果说“男才女貌”主要体现的是对男女主人公外貌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那么《格林童话》在另外一些故事中所传递的主人公“男刚女柔”的特点,则体现了男权传统性别观念对男女两性人格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
《格林童话》里有众多王子的形象,这些王子们总是拥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有着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的刚毅。《白雪公主》中的王子喜欢上棺材里的白雪公主,想带走白雪公主,在遭到了小矮人的拒接后仍不肯放弃,并用他的虔诚和坚持感动了小矮人,勇敢地向白雪公主求婚,带白雪公主回到皇宫。《灰姑娘》中王子因为拥有权威,才能举行选妻盛会并认识了灰姑娘,最后凭借聪明的才智找到灰姑娘的住所,并认出灰姑娘。《无所畏惧的王子》里,主人公“王子”自小就不愿被王宫的高墙深院所束缚而勇敢地出去闯荡大千世界,这无形之中给读者一种男性刚毅的信息。后来,王子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巨人时毫不畏惧,并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实力,而且还在无意中获得了更强大的力量,又凭借勇敢和机智降伏了众魔,赢得了姑娘的芳心。这样的形象塑造,无形中是对王子自主、权威和勇敢的一种肯定。
这类童话里的男主人公具有无所畏惧的品质,在面对困难时,他们选择的是用自己的能力和机智去解决,从而使自己摆脱困境,获得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种对男权传统文化意识里,男性应该具备聪明才智、应该勇敢坚毅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趋同,会通过童话故事的讲述促使男童用“男儿当自强”的规范来要求自己,把这种男性所具有的才能和刚毅作为自己的追求。从而使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才能的培养与事业的成就,加强他们对学习和事业方面的重视与投资,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问题的解决与成功的追求之上,进而在对理想的追求中,使男孩的支配地位不断延伸,从而拥有操纵两性世界的能力。
而在这些故事中,女性都以柔弱的性格特征被置于需要依附于男性的地位。温柔顺从是她们的性格,“相夫教子”是她们的职责。《灰姑娘》中的主人公灰姑娘生来就是爸爸妈妈的“乖女儿”,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后,面对继母和两个姐姐的虐待,始终忍辱负重,从不抱怨,依然很“乖”。而正是这种无助与柔弱的形象,使得灰姑娘在遭受继母与姐姐的刁难时,得到了麻雀、百灵和神奇小鸟的同情与帮助。最终,灰姑娘以她美丽的外貌和温顺柔弱的性格,不但获得了王子的同情,而且获得了王子的爱情,最终与王子举行了一场非常盛大而隆重的婚礼。同样,《白雪公主》中的主人公白雪公主在遭受继母的嫉妒、迫害和追杀时,既没有选择向父王告发继母的恶行,更没有、也无力选择向继母奋起反抗,而是选择了忍耐和逃亡。然而,同样是她这种柔弱无助的形象,使她得到七个小矮人的帮助,获得王子的同情与与爱情,最终改变命运,获得重生。
女主人公们都被塑造为弱小的、服从的、依赖的形象,这些美丽的童话不但没有责备她们的软弱无能,反而以她们最终得到王子的爱情,获得人生的幸福,来肯定并赞美她们让人爱怜的柔弱形象和忍耐与顺从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无疑把女孩生性弱小,面对强势应该服从和顺从,面对困难需要依赖于具有智慧、才能或权势的男性,通过获得他们的同情、帮助甚至是爱情来摆脱困境,获得幸福的性别观念传递给了儿童。这实质是男性话语权单方面对女性的归纳,也是男权话语单方面对女性的规范与要求,同时还是男权文化对男性自身强权地位的一种维护。这些女主人公的字典里没有“反抗”这个词,但她们都被虚拟了一个“幸福”的未来,一个通过依赖于男性所获得的“幸福”的未来。这样一种性别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得女孩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回避、淡化甚至压制自我意识的发展,自觉地乃至自律地以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和体察自己,使自己从外形到人格都符合男权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审美理想,形成了一种带有男权文化特点、富有象征意味的性别特质。
《格林童话》中类似《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一类作品所塑造的具有不同外貌、性格与价值观等性别特征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权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性别观。这种性别观又通过几乎是同一模式的故事情节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性别特征的刻板印象,从而成为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一种期待和指导,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性别意识形成,并使之形成对男权文化传统的趋同。这种男权文化传统的性别观念一方面促使男孩更多地关注自己才能的培养与发展,认定男性应该机智勇敢、拥有权威,对女性应该是主动地去选择与评判。另一方面则促使女孩更加重视外貌形象的修饰与塑造,回避、淡化甚至压制自我意识的发展,将女性定型为从属于男性的依附者和被拯救者,将男性定型为具有创造精神的行动者和拯救者。
参考文献:
[1] 刘纪红.人类性别观的演变[J].魅力中国,2009,12:1.[2] 郑新容.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7.[3] 项亚娟译.格林童话[M].吉林:吉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社,2010:11.附:作者个人信息
姓
名:邢燕萍
单
位: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职
称:副教授
手
机:*** 邮
箱:xyp1117@cxtc.edu.cn
cjx.xingyanping@tom.com 通讯方式:云南省楚雄市鹿城南路461号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第四篇: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论文
毕业论文
论 家 庭 环 境 对 小 学 生 个 性 形 成 的 影 响
目录
一、引言.....................................................................2
二、家庭环境的基本概述.......................................................2
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3
(一)家庭结构...........................................................3
(二)家庭气氛...........................................................4
(三)教养态度...........................................................5
1、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5
2、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6
3、对孩子智力的影响..................................................6
(四)亲子关系...........................................................7
四、我国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弊端...............................................7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7
1、智育第一..........................................................7
2、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8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8
1、忽视个性,强行塑造................................................8
2、用打骂来惩罚孩子..................................................8
3、“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8
五、小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9
(一)小学生气质的特点...................................................9
(二)小学生性格的特点...................................................9
六、针对我国家庭环境的弊端提出可行性建议....................................10
(一)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10
(二)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10
(三)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11
七、结束语..................................................................11 参考文献....................................................................12
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婷婷
【摘 要】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的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本文重点从影响家庭环境因素、我国家庭环境教育弊端及其针对可行性建议等方面,阐述文章观点,得出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小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小学生;个性
一、引言
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小学生自闭症、心理健康等问题出现的越来越多,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个性的影响就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此外,一些专家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形成。
二、家庭环境的基本概述
家庭环境是指以家庭这一社会群体为核心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家庭环境,由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方面组成。家庭意识,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心理,从而形成家庭的是非标准,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包括家庭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家庭行为,它反映家庭成员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包括家庭成员的各项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家庭物质,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好坏。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因此,孩子们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全方位的教育,而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做父母的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也是最长时间和孩子接触的人。因此他们就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无形之中起到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个性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此外,一些专家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家庭氛围世界观的培养等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性形成。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1]。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三、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
(一)家庭结构
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大家庭是指几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孩子,大家庭中长期形成的家风、家规等自然地传给年轻一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由于可能存在隔代溺爱,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孩子往往难以形成一致的是非标准,并且会感到无所适从,可能会形成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由于年轻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核心家庭中的夫妇一般都是双职工,可能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
破裂家庭可能是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也可能是父母离婚(离异家庭)所致。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死亡或离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容易形成悲观、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行为问题也较多。
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过不少研究。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易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但是,没有父亲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
(二)家庭气氛
家庭情绪气氛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成员所造成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所造成。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欢乐、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气氛紧张及冲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受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家庭环境中父母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挪威医生克林格兰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在夫妻间长期存在紧张关系的家庭里,孩子最容易患精神疾病。”[1] 夫妻关系紧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夫妻关系紧张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心理创伤。孩子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的紊乱,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2、夫妻关系紧张还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紧张。夫妻经常性地动肝火、争吵、漫骂等,会妨碍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
3、夫妻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其性格大多具有暴躁、多变或迟钝、胆怯、犹豫不决等特点。
4、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会感到周围充满敌意,进而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不愿意乃至害怕与外人接触。这种情况下,孩子难以产生对亲人的诚挚爱意和对外人的友善感情。
5、夫妻关系紧张易导致孩子犯罪。孩子在这种家庭会产生压抑感,其极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宣泄出来。孩子以犯罪来“惩罚”父亲的事例并非罕见。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材,家长们应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例如:不满17周岁的少年静静(化名)在初中时,因父母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管教,便经常上网,导致学习不好而辍学,之后,静静更是频繁到网吧玩网络游戏,经常在网吧过夜。因迷恋网络游戏,为筹资金不惜多次铤而走险实施抢劫。10月30日上午,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维持原判,撤销静静缓刑,以抢劫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5000元,合并原判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3000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8000元。
(三)教养态度
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长的教养态度进行了研究,划分出了不同的类型,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教养态度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不同作用及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可能产生的正面及负面效应,比较典型的研究有以下几个:
1、对孩子性格特征的影响
日本学者奥平洋子通过对201名4~5岁幼儿及其中的129名母亲进行研究,把母亲的“育儿态度”分为“细微的干预”、“垂直的亲爱”、“情动”、“水平的亲和”四种类型,指出了各种类型的特点及对孩子性格发展的作用[2]。⑴ 细微干预的母亲
这类母亲在养育孩子时,通常表现出郁郁寡欢、悲观失望。罪恶感强、情绪不稳、惊慌失措、反思自省、对孩子刨根问底、啰啰嗦嗦等特点;由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来讲,情绪比较安定,喜欢冥思苦想、反省自己、分析别人等。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强烈时,就会使孩子丧失孩子气,变得少年老成。⑵ 垂直亲爱的母亲
这种母亲在抚养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善于交际、不拘小节、开朗爽快、无忧无虑、对孩子温和慈祥、采纳孩子意见等特征;经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大体来讲,容易与别人和睦相处,能适应社会生活等。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走向极端时,就会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孩子的自卑感。⑶ 情动的母亲
这类母亲在抚养孩子时,一般呈现出多愁善感、自卑忧郁、主观武断、马马虎虎、感情用事、打骂训斥孩子等特点;由她们培育出来的孩子,大致而言,喜欢抛头露面、与人交往,胆大妄为,不信任别人,合作性较差等。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强硬时,孩子虽然不一定会成为问题儿童,但却极有可能沦为棘手的孩子,浮躁冲动,攻击性强,难于适应社会生活。⑷ 水平亲和的母亲
这种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大都具有民主平等、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与孩子和睦相处、成为孩子游戏伙伴的特征;经她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基本上讲,都充满了自信,好幻想,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适应能力,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等。但当这种教养态度过于偏激时,可能会使孩子变得好高骛远,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可能会使孩子受到溺爱。
2、对孩子劳动品质的影响
美国学者帕特丽夏·斯普林科等人通过对数十位祖辈、父辈家长的调查研究,指出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十全十美”、“仆人型”、“圣人型”、“殉道型”、“补偿型”、“庇护型”、“精力充沛型”、“退却型”、“懒惰型”、“特权型”等类型,对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自食其力精神的培养、责任感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功效。
3、对孩子智力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通过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进行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得出了北京有2/3的家长教养态度不当的结论,他把家长的教养态度归纳为“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严厉惩罚”、“温暖理解民主”四种,指出了各类家长所占的比例及对孩子智能发展的功能,依次为30%,30%左右,7%~10%,30%。
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尊心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有关而和家庭的贫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自尊心强的男孩,其家庭的气氛是民主的,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事件上有发言权,象成人一样受到尊重。父母对他们是关心的、爱护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严而不厉,经常用奖励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缺乏自尊心的男孩,父母对他们的行为是放纵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但他们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
(四)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一些研究表明,关心不够和管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亲子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四、我国家庭教育环境存在的弊端
(一)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
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1、智育第一 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
2、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3]。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建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1、忽视个性,强行塑造
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2、用打骂来惩罚孩子
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
3、“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 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4、隔代抚养问题
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养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
(2)导致教育的“脱代”。
(3)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五、小学生个性的时代特征
(一)小学生气质的特点
由于气质的天赋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小学生可明显表现出气质的差异。
胆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露,率直、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多血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活泼爱动,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语言活动敏捷,亲切、浮躁、轻率。
黏液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性格内向,坚忍、执拗、淡漠。
抑郁质的小学生表现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观察细致,感受性高而富于自我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
典型的气质类型并不多见,多数人的气质是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多血质类型,虽有朝气、灵活、易与人相处,但缺乏一贯性;而抑郁质类型,虽敏锐、细致、体验深刻,但又较冷漠、多疑。
(二)小学生性格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儿童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特征,但还不够稳定,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对学习的态度,低年级的儿童会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到高年级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儿童对自我言行统一性要求增强,这种稳定性可以大大提高,并逐步成为稳定的性格特征。但仍有不少儿童的态度尚不够稳定统一,还不能形成明确的性格特征。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的总趋势是:
1、性格发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2、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
3、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性。
六、针对我国家庭环境的弊端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许多父母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没有必要的。知心在她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烦恼,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二)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用别人的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到后来他的孩子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情绪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就怕自己做不好,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对别人成绩的嫉妒。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差异,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应该祝贺他。“哪怕天下所有的人最后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这是一位聋童父亲在为改变女儿命运的坎坷途中发现的一个奥秘。
(三)维系和谐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所谓“夫妻和,家道成”指的是夫妻关系的好坏对整个家庭的和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首先,需要夫妻双方正确地理解爱情,认识到爱情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拿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精心呵护它。其次,夫妻双方需要正确地理解婚姻和家庭。夫妻双方应该理解一个家庭真正和谐稳定地运转起来,需要的是多种功能的多方面满足,仅仅有爱情是不够的。再次,良好的夫妻关系除了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之外,还要求夫妻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夫妻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着重大影响。夫妻感情深、互相关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生动教育。而夫妻经常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异梦,动辄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会给孩子心灵上投下阴影。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表现出粗暴、刻薄,严重的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
七、结束语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最持久的环境。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决定儿童个性形成的主导应该是:家庭的生活气氛,生活风格,生活方式,总的来说,也就是家庭的社会价值观。
如果家长们利用有限的空暇时间和孩子们多谈话、多沟通或者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本有趣的书,共同探讨书中的人物、观点和疑问,甚至全家人就一个问题展开一次小小的“家庭辩论赛”。这样做既能促进相互了解,又可以给孩子做一个爱读书、爱研究的榜样,家庭文化气氛就得到了提高,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家庭环境。德国人有这样的家教传统:“让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人来说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道理、讲正义,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我们的家长不妨学学德国的家教传统。
【参考文献】
[1] 佚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D].http://wenku.baidu.com.[2] 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J].http://baike.baby868.com.[3] 佚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D].http://www.xiexiebang.com.[4] 郭黎岩.《小学心理健康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于强基.《当代小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艺术,2009.[7] [美]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 著,安燕玲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J].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第五篇: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2、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 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 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在城市 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质污染严重;三是每日三餐中的果蔬食品,由于施用化肥农药及激素类所产生的毒害;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器类的污染。上述诸种因素造成了人体的生理平衡失调~~~~~~~ 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各类非自然的新物质层出不穷,人类在享受这美好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注意着对自己身体好坏的东西。尤其是在人类每日必须的餐饮方面。“美好火腿肠,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提醒着人们食品的安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是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一种非营养物质,添加剂的种
类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合成反应所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有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在用与不用之间产生了很多争论。其实,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就拿广泛用于风味酸奶、水果罐头、八宝粥、果冻、等食品的阿斯巴甜来说,它具有和蔗糖极其近似的清爽甜味,无苦涩后味和金属味,是迄今开发成功的甜味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应用中仅需少量就可达到希望的甜度,所以在食品和饮料中使用阿斯巴甜替代糖,可明显降低热量并不会造成龋齿。与蔗糖或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有协同效应,如加2%~3%于糖精中,可明显掩盖糖精的不良口感,与香精混合,具有极佳的增效性,尤其是对酸性的柑桔、柠檬、柚等,能使香味持久、减少芳香剂的用量。此外,阿斯巴甜中的蛋白质成分,可被人体自然吸收分解。当然,有利必有弊,阿斯巴甜对酸、热的稳定性较差,在强酸强碱中或在高温加热时易水解生成苦味的苯丙氨酸或二嗦呱酮,不适宜制作温度>150℃的 面包、饼干、蛋糕等焙烤食品和高酸食品。因为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不适用于苯丙酮酸尿患者。也有报告指出有少数人会对阿斯巴甜
不耐,可能会引起头痛、抽搐、恶心、过敏反应的症状。有了这些不利的因素存在,人们所担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也许有人会想:不在果冻、八宝粥、水果罐头等食品里加阿斯巴甜就不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了。但是,很多问题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不用阿斯巴甜代替糖,食品中存在的糖分就会增多。吃糖过多可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容易肥胖;吃糖过多,还可以影响钙质代谢;吃糖过多,会使人产生饱腹感,食欲不佳,影响食物的摄入量,进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的缺乏。除此之外,食用过多的糖可能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对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龋齿、近视、软骨症、消化道等疾病。这同样对人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有的时候使用一定的添加剂是有益的。
其实,食品添加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危害人的健康,它会为人们带来很多方便。除了上面所说的阿斯巴甜以外,还有很多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用处。比如说防腐剂,除了少数的物品(如食盐)外,食品都来自各种动物或植物,各种生鲜食品,在植物采收或动物屠宰后,若不及时加工或有效保存,往往会败坏变质,适当的加入一些防腐剂,就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很多人认为食品中的防腐剂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可一些食品如果不使用防腐剂的话,会引起致病菌的大量滋生,更加威胁人的健康。因此,适当的使用防腐剂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我们不必为了担心食品的变质而勉强自己一定要在短时间内用完。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也是人们很在意的一项重要指标。食品加工后会出现褪色、变色、风味和质地的改变。适当使用着
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香料、乳化剂和增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食品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最关注,也最在意的一件事,食品应富有营养,但食品加工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营养素损失。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了,任何东西都不能过多的使用,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使用过度,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上述所说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要适中,适当。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人类饮食文化进步的表征。食品工业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也就越多。
天然品不等于安全,合成品不等于有毒。不要盲目迷信“纯天然”食品。食品的优劣,不能以所含成份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合成来衡量,天然物质并非全部是无害的,人工合成物质也并非都会有损健康。比如:人类食用的动植物,有些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物质;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中草药就不认可;用于生产食品的油脂、调味品、面粉等原料本身就已经含有合成防腐剂;人类大量服用的西药都是合成化学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超量使用,即使是天然的,也可能适得其反。
总之,在面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们,合理、合法的使用食品添加剂,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建设。
由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会不断涌现,因此,食品安全控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而是一项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加强了监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力度,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预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以更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