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1〕9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着力提升医学教育层次
(一)推动医学院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统筹调整医学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协同推进省部共建兰州大学医学院(部),支持争创国家级一流医学类专业,培养高层次“精英”医学人才。支持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争创省级医学类一流专业,重点培养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等基础类人才。推动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加快向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转型,提高培养医学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支持高职医学院校和涉医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医学专业,加大护理和康复专业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调整医学教育学历培养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培育和努力争创医学博士点博士授权单位,优化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扩大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高质量发展本科教育,增量计划倾斜支持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学类等急需紧缺专业。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高职护理类人才供给。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职扩招专项计划,提升在职低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三)拓宽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渠道。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临床医学、中医药专业直博生、本硕博连读比例。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扩大省内医学院校医学一本招生规模,2022年实现临床医学专业省内一本招生。(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加快培养医学紧缺人才
(四)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逐年增加培养规模。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院校发展规划,健全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计划,动态调整承担院校培养规模,以考生户籍所在市州为单位进行定向招生,加大联合培养力度,学生毕业后履行到定向就业服务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的义务。加快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
(五)加快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在有条件的院校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提高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研究生招生比例,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与省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建设一批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的学习与实践。(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六)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结合职业需求和专业现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创设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医+X”多学科背景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深化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探索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
(七)突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挖掘发挥甘肃中医传统优势,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疾病防治类、道地中药材类等特色学科建设。试点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大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养生、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老年护理等应用型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三、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八)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教育,发挥医学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深化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将中医药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打造医学线上线下“金课”。支持建设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教学案例资源库,力争入选相关国家资源库。推动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积极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深化学生考试评价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编写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加大中医药专业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力度。建设甘肃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培养中医思维,实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进一步完善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构建中医药名师学术传承梯队,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十)推动实施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强化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整体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开展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口腔、预防医学、药学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对质量评估认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对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调整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强化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在兰州为河西学院和甘肃医学院建立医学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健全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妥善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加大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功能,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实行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成立甘肃省医师培训学院,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队伍。(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
四、推动医学科研教育协同创新
(十二)建设医学教育高层次创新平台。依托医学教育机构及其附属医院,优先布局和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鼓励支持医学教育机构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其他组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或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加快建设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
(十三)大力提升医学教育基础研究能力。将生命健康、生物安全、临床诊疗、药物研发等医学科研纳入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部署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省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医学教育机构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专设“医学学科组”,优先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科学前沿探索和学科交叉研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
(十四)培育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强化协同育人能力,成立全省医学教育联盟,发挥各院校优势学科和师资团队共同育人力量。在医学教育机构布局建设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聚焦人口健康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同层次的人员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支持。加大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群体项目实施力度,择优推荐“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稳定支持培养一批医学领域发展潜力好的中青年科学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药监局)
(十五)协同开展医学科技合作交流。支持选派医学青年科研人员到国际知名高校或国内一流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协同。依托“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支持医学教育机构瞄准重大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和科学前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医学教育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有关机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合作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
(十六)强化医务人员临床实践活动。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要加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活动,副高以上职称医务人员每年至少带4—5名高校毕业年级医学实习生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价、科研项目立项和学科带头人等评选中,一般优先使用完成实习指导量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任务量的医务人员。(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
五、着力强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十七)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与临床需求衔接机制,加大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实现新入职临床医生接受规培全覆盖。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对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依法与其签定劳动合同。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管理,对本科学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与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实现同质化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多层次指导和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制定住院医师培训对象管理规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支持健全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
(十八)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落实好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鼓励医学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面授+远程”等多种形式开展“送教上门”,切实缓解基层医学人员工学矛盾。取消县级及以下医务人员学分分类限制,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必备内容。加大用人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人社厅、省教育厅)
六、健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保障机制
(十九)强化工作落实和考核评价。强化统筹协调,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30年建成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卫生健康事业能力显著提高。研究制定考核评价细则,对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任务落实、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进行综合评价。(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十)健全经费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根据物价变动水平和培养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补助标准。支持各医学院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出资的积极性。(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
(本文转载于甘肃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1‟5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实施方案
为了巩固全省“两基”成果,提高全省义务教育水平,确保我省“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要以落实各级政府教育职责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全省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成果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 1 衡发展为目的,促进全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全面提高我省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普及程度。小学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按时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以上。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0%以上。
(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实施教师资格准入、教师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全面落实校长公选制度,确保教师数量、结构基本满足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省定标准。按照“有情辞退、合理安置、适当补偿、择优考录”的原则解决代课人员的问题,并严把入口关,不再产生新的代课人员。
(三)办学条件。按照“四个集中”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工程,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生均建筑面积、图书、实验仪器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中小学危房比例下降至1%以内,消除D级危房(承重结构 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需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中小学及校园周边环境无安全隐患。
(四)教育经费。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级财政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2004-2007年分别达到18.50%,19.50%,20.00%,20.50%;2008-2011年达到20.50%以上。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预算、审计和公告制度。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免费教科书和助学金。确保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教育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杜绝截留、挤占和挪用。
(五)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科学管理体制。认真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制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全面开展对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学校安全管理。重点检查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校舍与设施的安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以及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应急机制的情况。
(七)扫盲工作。重点检查扫除青壮年文盲情况和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情况。15至50周岁人口中的非文盲(丧失学习能力者除外)率,攻坚县现阶段农村达到95%以上,企事业单位和城 镇达到98%以上;巩固提高县农村达到97%以上,城镇达到99%以上。近三年来,脱盲人员的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1月—3月)。
1.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工作制度。省政府已成立“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召开全省“两基”迎国检启动大会,部署迎接国检工作。各市州及县市区也要成立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迎国检动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全面展开迎国检工作。
2.开展宣传工作。各新闻媒体单位广泛宣传“两基”国检的重要意义,宣传全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两基”国检的内容、要求,全省迎国检工作举措、实绩、发展动态及巩固“两基”成果情况,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标任务、意义,宣传“两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自查整改阶段(2011年3月—5月)。
1.各市州及县市区自查。各县市区要按照国检的主要内容逐项排摸核实,找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漏补缺。各市州在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对所辖县市区 “两基”工作进行跟进式复查,并形成复查报告,于2011年5月底上报省“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办公室。
2.省级查补调研。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对各县达标情况进行督查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查漏补缺。
3.县级整改。根据省级调研报告和市州复查报告提出的意见,有关县市区认真进行整改。
(三)省级抽检阶段(2011年6月—7月)。
1.省级抽查。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邀请国家督导团的部分专家与省上组织的政府督学和有关专家一起对各市、州和部分县、区“两基”工作进行抽查评估,评估结果及进一步整改意见向省“国检”领导小组书面报告。省“国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对各县、区、单位查漏补缺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工作不力、问题较大的县、区、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2.开展对口支援和帮扶活动。发动省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各县市区解决“两基”迎国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州要全面承担对所辖各县市区迎国检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协调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开展帮扶和支援。
3.做好业务培训。省、市、县按照国检要求分别举办“两基”业务培训班,对迎国检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及档案资料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培训。
(四)接受国检阶段(2011年8月至国检)。
1.2011年8月,邀请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教育督导办领导对我省“两基”工作进行指导。
2.2011年8月底,省政府向国家正式呈送国检申请报告。3.抓好各项指标的巩固和提高,做好接受国检的全部准备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要从事关我省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两基”迎国检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各市州及县市区要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认真落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责任,抓好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配合,切实解决“两基”迎国检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强化机制,落实责任。建立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全省“两基”迎国检实行纵横双线四级责任制,即省、市州、县市区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各级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要将“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分解落实,齐心协力做好各项迎检工作。
(三)坚持标准,求真务实。在推进“两基”国检工作中,要坚持标准,求真务实,各项数据和情况要真实可靠,严禁弄虚 6 作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以迎国检为契机,全面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宣传我省“两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国家关于“两基”的政策法规、目标、内容、要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氛围,同时大胆曝光不良现象。
(五)严格问责,靠实责任。建立迎国检刚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不力、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六)落实经费,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做好“两基”迎国检的经费保障工作,确保迎国检工作顺利开展。
附件: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主要职责分工 甘肃省“两基”迎国检工作主要职责分工
一、省编办
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审批中小学补充录用新教师的计划;协助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做好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等工作。
二、省发展改革委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计划;指导教育部门编制和完善各类专项建设 规划;协助教育部门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全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督查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促进农村中小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收费管理和监督检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三、省教育厅
(1)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收集、汇总各项数据、报表和有关资料。
(2)督促各市州、县市区采取积极措施,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有关任务的达标。
(3)负责中小学校管理工作;会同公安、司法、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确保中小学校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4)负责教育质量各项指标的监控,督促中小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规范办学行为。调整学校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在2011年秋季开学前全部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
8(6)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并做好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关工作。理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机制。
(7)会同省编办、省财政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省基础教育发展需求,重新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四、省民委
帮助民族地区巩固“两基”成果,督促特殊扶持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
五、省公安厅
加强户籍管理,协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整治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在校园周边复杂地区设立治安岗亭,有针对性地开展治安巡逻,加强对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积极配合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加强中小学生自我防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禁毒等方面的教育;选派民警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
六、省监察厅
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职责落实情况的监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建设工程质量、项目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察。
七、省司法厅
把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纳入法制宣传教育规划,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社会、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 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维权活动和未成年人保护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好有严重不良行为适龄少年的教育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法治环境。
八、省财政厅
(1)确保省级并督促各市州、县市区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费用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职工工资逐步增长;按省规定的用途,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资金落实到位;按规定将征收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额拨付教育使用。
(2)负责督促各市、州、县落实省政府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责任书中承诺的2004—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缺额资金。
(3)督促各地将教职工国标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由财政按时足额统一发放。保障绩效工资的发放。
(4)会同省教育厅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规定比例落实省级财政应负担的新机制经费;核定并执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督促各地落实好“两免一补”资金;会同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
(5)会同省教育厅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管理,会同发展改革、教育等部门落实并管好用好各项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
(6)会同教育部门督促各地做好义务教育债务的清理、剥离及化解工作。(7)根据实际需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开展。
九、省人社厅
(1)落实和完善教师管理体制,为教育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公开招聘、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职能创造条件。
(2)认真执行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和政策性津补贴。
(3)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查处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配合教育等相关部门维护适龄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
(4)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劳动保障权益,督促检查各地依法落实教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保待遇的情况。
十、省国土资源厅
在土地利用计划上优先保证审批中小学用地,并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确保中小学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在用地审批程序上为中小学建设项目依法简化手续,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十一、省建设厅
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依法落实城镇住房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的有关规定;对中小学建设项目优先办理报建手续,并实行优惠政策;加强对中小学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会同教育等部门做好中小学危房的鉴定和改造工作。
十二、省文化厅
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和辅导;强化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市场及网吧的管理,优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十三、省卫生厅
督促、检查学校有关卫生工作规定的执行情况,监督、指导学校做好卫生工作;协调承担残疾鉴定的医疗机构,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医学鉴定。
十四、省审计厅
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各级各有关部门教育投入“三个增长”、转移支付情况和教育费附加征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各种教育专项资金的拨付及管理使用情况。
十五、省地税局
加大征管力度,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及时上缴国库;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有关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十六、省工商局
配合人社等部门清理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加强对学校周边食品市场的整顿,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行为。
十七、省统计局
配合教育、财政等部门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年报统计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两基”的数据填报工作,为“两基”国检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普查等方面的统计资料。
十八、省扶贫办
落实有关扶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和劳务输出的人员培训。
十九、团省委
实施“希望工程”,协助地方政府、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控辍保学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会同教育等部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发展学生团员;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青少年学生维权工作。
二十、省妇联
组织实施“春蕾计划”,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做好控辍保学和扫除妇女文盲工作;加强家庭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中小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的劝学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女学生及女教师的维权工作。
第三篇: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通知
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通
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精神,落实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开拓市场,增加了成员收入,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渠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增强对这项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要全面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强化功能、提高运行质量,着力建设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服务全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其联结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明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及省、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依托,遵循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大力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其自身活力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办社基础。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必须充分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农民家庭和个人的财产权。?
2.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方针,以农民为合作社的真正主人,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3.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内为成员提供无偿或低偿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参与市场竞争,壮大自身实力。
4.坚持自愿和民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在组织内部地位平等,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确保合作社成员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
5.因地制宜,多样发展。立足当地主导产业,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市场动态,引导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跨地域地合作,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
6.注重示范引导。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落实政策、措施和试点示范,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土地、扶贫、商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逐年增加,并在安排农业项目时,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一些规模较大、跨区域联合、带动农户作用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要采取以奖代助的方式给予扶持。市上今后每年将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基地建设等服务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的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允许开具普通发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免税农产品可凭取得的普通发票按票面金额的13%予以抵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经营家禽、畜牧、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提供信贷支持。各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对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利率可适当给予少浮或下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自有资产抵押或成员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农业担保公司也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支持其发展。?
(四)做好人才保障。鼓励各级各类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保留原身份、职级待遇,并允许按贡献大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相应报酬。对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要为其提供人事档案保管、办理集体户口、党团组织关系挂靠、代缴社会保险等服务,经农业、人事部门认定,其工作年限可连续计算工龄。?
(五)简化工商登记程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本着程序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工作。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格式,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不能当场登记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向审查合格的合作社颁发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暂时无法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请人,要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办理登记、年检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登记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到农业部门备案,以便加强业务管理和兑现有关政策。?
(六)落实用地等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用地,要在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和从事农产品收购、初加工要临时用地的,可依法申请使用集体农用地和原有的建设用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输的鲜活农产品,农牧、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有关规定,并优先办理相关手续。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在进行农产品注册及质量认证、实施名牌战略和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享受和龙头企业一样的优惠和奖励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全市民营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
(七)支持参与农业项目建设。各级有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技推广、农业标准化、农村信息网络、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要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农业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摊派和集资,不得违法收费,不得违法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事务,不得侵占、平调其财产。?
四、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
(一)强化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各县区要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要成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促使本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职责,加强管理监督。各级农业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部门,要牵头抓好指导和管理工作。各级财政、发改、扶贫、人事、工商、地税、质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齐心协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广泛宣传,大力开展培训。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有效形式,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力度,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对管理部门业务骨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建立一支懂理论、会干事、有责任心的专业辅导员队伍。要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办社能力。?
(四)积极抓点示范。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要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运行机制和服务内容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抓点示范工作,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
(五)构建服务平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订章程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利润分配、经营状况统计等相关制度,使其规范运作。要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公共政策咨询、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创造条件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和网络营销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牵线搭桥。
二○○八年三月十七日
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0]17号 【发布日期】2000-04-05 【生效日期】2000-04-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0〕17号2000年4月5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经2000年3月31日省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增强我省的综合实力,根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省委发〔1999〕36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三条 第三条 甘肃省人民政府设立下列科学技术奖:
(一)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第四条 第四条 为维护科学技术奖励的严肃性,甘肃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第五条 省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管理工作,设立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设立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负责人,组成科技功臣奖评审委员会和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省政府批准。
第七条 第七条 按照“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有序运作”的原则,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和指导社会上的科学技术奖励活动。社会力量设立的地方性科学技术奖,应当经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第八条 第八条 省科技功臣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者:
(一)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做出特殊贡献,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二)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
第九条 第九条 省科技进步奖授予在下列方面为我省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
(二)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及生物新品种,创新点突出,经实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应用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大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工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
(五)在实施社会公益性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工作,经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六)在为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软科学成果研究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七)在同我省的科技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前款第(四)项重大工程类项目的省科学技术奖仅授予组织。
第三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
第十条 第十条 省科学技术奖候选人(项目)由下列部门和个人推荐:
(一)地、市、州人民政府(行政公署);
(二)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
(三)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所属的在甘有关单位;
(四)经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组织和科学技术专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科学技术奖采取限额推荐的方法。各推荐部门应当对申报人选(项目)经过评审择优推荐。推荐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省科学技术奖的管理机构在受理推荐项目时,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评审费。
第四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科技功臣不分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人。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省科技功臣奖评审委员会和省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分别向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获奖项目及等级)的评审建议。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建议,确定获奖人选(项目)、奖励种类及等级。
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规则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省科学技术奖实行异议制度。省科学技术奖的初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在公布之日起两个月之内,对有争议的人选(奖项),可向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书面意见,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授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省科学技术奖候选人选(项目)和奖励种类及等级的结果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省科技功臣奖的获得者,授予“甘肃省科技功臣”的荣誉称号。由省长签署、省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对省科技进步奖的获得单位和个人颁发奖状、奖励证书和奖金(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只颁发奖状、奖励证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代省政府对省科技进步奖的奖状和奖励证书加盖印章。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和享受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科技功臣奖奖金数额为人民币60万元。其中,20万元奖给科技功臣获得者,20万元奖给完成该项目的其他有功人员,2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省科技进步奖的奖金数额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规定。奖励经费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增加。
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奖励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及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省科学技术奖的,经查明属实,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撤消其奖励、追回奖金和奖状、证书。其主要完成人在两年内不得申报省科学技术奖。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参与评审活动的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该专家取消其评委资格,对有责任的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社会力量未经登记擅自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对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收取费用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没收所收取的费用并处以所收取费用二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消其登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除设省级科学技术奖外,省政府所属部门一般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地、市、州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可以设立一项科学技术奖,具体办法自定,报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解释。1985年5月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发布的《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甘政发〔1985〕72号文件)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省林业厅二○○五年十一月四日)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发展,推动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良性互动,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林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正确认识当前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围绕实施四大林业生态工程,狠抓林果、种苗、花卉、旅游、加工和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突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培育,走以大工程推动大发展,大产业带动大效益的路子,全省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林业产业的认识仍不到位,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两大体系相互关系的理解也不够全面和深刻;全省林业产业总体呈现起步早、发展慢、规模小、比重低、效益差的状态,突出表现为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大型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增收缓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林业发展的形势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很不适应,必须引起各级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发展。
2、我省发展林业产业具有先天优势和良好机遇。我省大部分地区具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别适合经济林果和花卉生产;地形地貌复杂,森林景观多样,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养殖加工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为林业低成本扩张,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家和省上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林业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林业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搞活,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推动全省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全局和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3、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以林业六大产业门类建设为依托,以名优特新林产品加工生产经营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运行机制,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加快绿甘富民强林建小康进程。
4、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实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
——科学规划、区域化布局原则。以增收增产增效为目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做大做强。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全社会兴办林业产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多予、少取、放活原则。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城乡就业,减轻企业和林农负担,强化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优质高效原则。强化科技服务,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实现林业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
5、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末,全省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并稳定在1200万亩,年果品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万吨左右;鲜切花生产基地达到并稳定在20万亩,年生产鲜切花51亿支左右;年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新组建大型林业生产与加工企业20家,林业产值以20%的速率递增,全省林业年产值达到110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
6、建设布局。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全省林业产业布局可区划为河西、陇中和陇东南三大区域。河西地区重点发展鲜食和酿酒葡萄、梨、枣、杏等经济林果以及草花制种产业,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林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中部地区重点扶持和建设饲草、柠条、沙棘、药材、花椒、大枣基地,培育发展退耕还林饲草业,整合提高鲜切花、球根类花卉产业化生产规模。组建饲草加工、花卉包装营销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陇东南地区重点抓好苹果、核桃、花椒、桃、大樱桃、杏、油橄榄、茶叶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组建林木加工和林果贮藏加工、林药林菜加工、花卉盆景培育、野生动物繁养、林区矿产资源开采等林业产业集团,走外向型发展路子。
7、产业门类与重点基地。全省林业产业要围绕六大门类,重点建好十大基地。经济林果产业:全省新发展和改造经济林果面积400万亩,总面积达到120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
花卉种苗业:以优良品种、优质高效花卉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为依托,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日益增长的需求。
森林生态旅游业:以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打造森林旅游热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最终实现年接待游客能力1000万人(次)以上,使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得到较快增长。
林木林副产品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配套完善果品贮藏库和林木、果品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规范和完善果品、家具和木质装饰材料综合批发市场,提高初级林产品加工和服务增值效益。
养殖业(包括野生动物驯养以及环保家畜、禽、水产品饲养):最终实现年养殖规模1000万头(只)以上。其中野生动物驯养达到100万头(只)。
林下经济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加快林药、山珍食品、干果、浆果、水资源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重点要建好的十大基地是:优质林果生产加工基地、鲜食酿造葡萄基地、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基地、优良乡土和珍稀名贵树种基地、名优特色花卉与林木种苗生产基地、退耕区灌草栽植与加工基地、家具与木质装饰材料加工基地、野生动物与环保畜禽饲养基地、林下山珍开发基地以及森林旅游基地,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全省林业产业全面发展。
三、对林业产业的扶持政策
8、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增加经济林基地、花卉种苗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养殖和林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专项投入,并把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各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范围。从2006年起,省上将逐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财政支农资金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整合现有林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林业产业建设项目。
9、放宽金融贷款政策。各金融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林业实行的长期限、低利息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对符合信贷原则的项目,银行可向农户、林业职工和其它从事林业产业经营的个体私营者给予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倾斜。允许林业贴息贷款借款人以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落实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政策。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林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境外资源开发类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10、落实林业税费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继续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栽植林木、采收林木种子和苗木以及从事林木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可在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林型企业出口除享受国家退税外,对自营出口企业为扩大出口所借贷资金的利息,在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进入税前成本。
11、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各级政府通过对现有林业企业的项目立项、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尽快培育一批有实力、规模大、效益好的林产品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和桥梁作用。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改制、参股合并、股权转让、拍卖等方式,把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效益好,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大力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效益的龙头林业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创造条件。注重挖掘和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壮大退耕区农村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注重打造品牌,对已经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认证的林产品,要加强质量管理,采用国际标准生产体系,申请国际质量认证,创立国际名牌。发挥国家命名或批准的“花卉之乡”、“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国家级花卉市场”、“国家花木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种苗基地”等的品牌优势,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消费者认可的林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逐步将其培育成新的品牌。
12、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宏观管理。各级政府要把林业产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狠抓落实。各级计划、财政、金融、税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积极扶持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产业要同生态建设一样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要加强对重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及龙头企业建设的检查和通报,建立林业产业建设与生产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13、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各市州、县区市政府要在认真调研当地森林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科学分析和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当地主导林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按照全省林业产业规划和布局,根据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市州、县区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要认真评估、筛选、论证优势林业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库,努力做到规划建设一处基地,开发一种优势林业产品,创立一个知名品牌,占领一方市场,致富一方百姓。
14、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自愿民主、积极稳妥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全省花卉协会、经济林协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协会、国有林场协会等协会体系建设。在经济林果建设较为发达的市县乡,积极组建苹果、花椒、核桃、桃、梨、葡萄等林农协会,发挥协会在实际生产和产品销售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组织功能,提高果品产业化生产能力和市场化销售水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扶持林业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15、加快林产品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建设。省林业厅要会同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抓紧做好林产品标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省内林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标准化管理体系。省政府对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的林业企业,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扶持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16、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非公有林业产业发展,提高非公有林业经济比重,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要落实各项鼓励政策,统一税费、资源利用和投融资政策,为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要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允许将非公有制林业产业项目列入全省林业产业规划和投资计划,实行资金直补到实体或私有者。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地、林木,既可通过改制、出让等形式依法转让给非公有制经营主体经营,也可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面向社会搞活经营。
17、重视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各级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要加强林业产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鼓励龙头企业产学研相结合或自办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开发实体,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有偿方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集中资金,建设一批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林业企业家的培养,真正把促进企业家的成长作为建立林业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的中心,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