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优化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在国内大小城市的兴起,广播电视在农村区域的覆盖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农村广播电视的安装是为了向较落后的地区宣扬我国现代化精神和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个国民都应牢记于心,融进血液。如今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在广播电视的覆盖方面也开始投入资金。在政府的支持与监督下,我国开始在农村甚至偏远地区进行大面积覆盖。但如今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广播电视覆盖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措施进行概述。
关键词:农村广播;覆盖优化;措施
如今我国在农村以及一些偏远地区已经开始实现广播电视的覆盖,将城市当中盛行的现代精神、文化、教育方式,经营理念等各行各业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农村,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农村进一步发展,使管理方法得到改善,为新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的广播电视的覆盖方式主要有无线网络覆盖、有线网络覆盖和卫星信号覆盖。但如今,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仍然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善,进而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源。
1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现状
1.1无线网络覆盖的情况。
无线设备是广播电视中较为普遍的传播手段,频繁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收音机、电视、车载广播等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传播信息。同样地,通过无线广播电视,及时在农村甚至偏远地区的人民也可以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感受现代化的节奏,学习现代化的文化精神。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相关地区政府对广播电视覆盖投入的资金不足,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设备由于多年的使用出现器件老化、损坏,导致发射效率降低,发射功率不足,大大降低了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
1.2有线网络覆盖的情况。
近年来,有线广播电视由于频道多、清晰度高、内容丰富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城市中的覆盖率高达100%。然而在农村的发展情况却不如在城市中乐观,农村的经济情况对广播电视的覆盖有很大的限制,初期的安装费用以及长期的设备维护费用让一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望而却步。
1.3卫星信号覆盖的情况。
卫星信号的覆盖范围广,而且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导致用户无法正常收看节目,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卫星覆盖信号的监测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较高。
2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优化的重要意义
2.1缩小文化差距,有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如今我国的国民素质日益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也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远离城市、身居偏远地区的农民们却由于消息落后,教育方式陈旧,经济发展迟缓,文化建设有限而没有和时代共同进步。农村人民和外界交流的途径较少,这造成了农村很难接收到城市中快速更新的信息,进而导致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应加快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优化的脚步,由此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更新农村的教育模式,让农民们接收和城市居民相同的行业信息和文化熏陶,以此缩小城市农村之间的文化差距,为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2.2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不难想象,农村的学习设施比较落后,图书馆、少年宫在农村是极其罕见的,学生的教育以及成年人所受到的文化熏陶都远不及城市中。但若是农村广播电视能够全面的覆盖,农民们就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接收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节目,能够全面的接收最新的消息,也能够在众多频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
3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优化的措施
3.1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优化的方法。
农村广播电视虽然在早些年就开始实行了农村覆盖,但覆盖效果以及范围都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如今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优化。而在覆盖优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当地政府及其相关单位对此工程给予高度重视,此外,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广播电视安装多年,设备大多陈旧,甚至一些器件已经出现了损坏,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缩小了覆盖范围。因此,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对设备进行整修换新,以提高利用率,扩大覆盖范围。事实上,在一些有线网络涉及得到的城乡地区,主要通过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然而在一些目前为止还没有联网条件的较偏僻的农村地区,覆盖方式则比较复杂,需要先用无线数字电视技术,然后再使用基站延伸技术进行更大面积的覆盖,以保证整个地区的良好的信号覆盖效果。广播电视的覆盖能够帮助农村形成城市、县城内的各个乡镇之间实现网络互联,进而达成小区域内网络相互连接的目的。这样的网络互联有利于日常电视节目资源共享,资源整合,只要由县级广播电视台或者市级广播电视台提供节目的信号资源,通过有线网络的信号传送,下面附属的中小区域就可以接收到和城市中相同的节目信息,再由该区域将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转播,这样一个过程,就使电视广播信号顺利的从城市传送农村。
3.2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优化时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覆盖的优化,节目信息的整合都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我国每个城市的周边都有无数个村落,若要全面实现网络覆盖,所需资金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而如今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对覆盖工程给予的重视度并不够,投资金额也有限,很难实现村落之间网络互联。此外,在实际技术操作过程中,由于网络很难达到完全覆盖,所以县级广播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信息的网络内部传输以及对外无线传输都无法理想实现,阻碍了信息的传输,进而影响了广播电视的覆盖。
3.3针对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资金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培养,同时也能促进相关单位对广播电视覆盖提起重视,合理配置资金与人力资源,落实覆盖工程的实施。而对于覆盖问题,我们则应该加强乡镇之间的无线转播,而农村也是主要通过无线传输接收来自乡镇的转播信号,进而提高信号传输效率,也提高了无线设备的利用率。在相关单位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优化工作定能顺利地进行,为新农村的建设保驾护航。
结束语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无疑为农村的政府以及商家提供了最直观、最准确、最有利的消息,为农民的事业带来便利,对于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进行进一步优化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的覆盖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是由于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将会为此次优化进行长期、全面的准备,投入更加庞大的资金,致力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面积的进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丰富我国农民的日常生活,拓宽其视野,宣扬现代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李继东.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目标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32):23-25.[3]朱云怡.中国卫星广播电视的规划及其发展应用[A].2008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2008.
第二篇: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思考
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 要】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是党和政府与百姓交互的平台,是老百姓倾听党和政府声音最直接的途径。村村通”工程要保证电源正常供电,保证放大器防雷措施得当,保证自动化正常运行。“村村通”工程的工作重点是: 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的落实;利用多种技术方式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确保“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监管,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关键词】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思考
【Abstract】“coverage”radio and television coverage in rural areas construction is the interactive platform,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are ordinary people the most direct way to listen to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voice.Village“project to ensure the normal power supply,ensure the amplifier lightning protection measures,it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automation.”Village "project's focus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in body responsibility; use of a variety of technical way to realize the“coverage”radio and television comprehensive coverage; ensure“coverage”broadcast television cover engineering supervision,for farmers to provide quality and efficient services.【Key words】Rural; “coverage”; Radio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惠民举措。我县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目标是:到2018年底在全县农村全部完成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通过卫星、微波、无线和有线等方式,为全县农村乡镇、村屯提供100余套质量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我县从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目标的确定、准备实施、工程开工等到现在,县广电相关部门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落实,稳妥推进,所到乡镇、村屯,当地群众大力拥护,积极配合,热情极为高涨,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身为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亲历者、工作者,本人在此浅谈对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一些思考,愿与方家共勉。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吉林省将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与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更在农村。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其中包含的不仅是农村发展建设中物质文明的要求,也包含着农村发展建设中精神文明的要求。而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不仅是农村发展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与百姓交互的平台,是老百姓倾听党和政府声音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们的任务非常荣耀,我们的任务也责无旁贷。如今,在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已经极大地得到了提高,百姓已经不再为食物发愁,他们现在需要的是精神生活,他们不仅要跳广场舞,打太极拳,漫步街心公园,更需要看电视、听广播。因为广播电视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其优势在于方便、快捷、不受时空制约,实时了解国内外大事,等等。百姓每天听收音机、电视机,即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即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又提升了他们的素养;即了解了国内大事,又知道了世界大事。用老百姓们的话说,就是“家里有了广播电视,我们的眼睛看的多了,耳朵听的多了,学习的东西也多了,我们更加了解党的富民政策了。我们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了!”。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快速增收,实际上有两条“通”路,一条是道路的“村村通”,另一个则是信息的从“村村通”,后一条就包括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当然还有网络通。可以说,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技术管理
2.1 保证“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电源正常供电
相关部门应该切实保证“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电源保持正常的供电状态,这是“村村通”能够顺利运转的前提。因此,工程实施部门在选择电源时要有长远目标,无论是地下走线,还是地上布线,电源材料都要优化高质、安全可靠,没有后患之忧。
2.2 保证“村村通”广播电视放大器防雷措施得当
现在农村的 “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线主干道大多都是架空布线,缺点是线路过长、位置空旷。因此,必须做好防雷措施,因为在我们地区,雨季将近6―7个月时间,这期间雷雨比较多,室外布线容易受到雷击,极易烧毁放大器。根据我们地区的实际情况,放大器防雷措施有:隔段距离安装地接网;选择优质放大器;放大器外接地下。
2.3 保证“村村通”广播电视自动化正常运行
农村广播电视村村连通后,要确保自动化正常运转,这就需要大部分技术人员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因为农村村屯多而稀疏,管理人员少,所以,可以如下解决:组织技术部门定期巡检,处理疑难技术故障;定期培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重点放在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手段。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工作重点
3.1 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强化主体责任的落实
县广电局更加进一步应该认识新阶段农村“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我省将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广电局要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务真求实的领导机构,强化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精细的监督检查,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村屯,没有死角,政策扶持要精准,没有任何失误;要努力调动吞吞农户入网的积极性。为顺利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奠定优良的舆论基础。
3.2 利用多种技术方式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
对“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技术方式。如MMDS、有线电视光缆联网、无线覆盖、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等。其中无线覆盖方式的有“村网”、“村锅”等,这种方式能大大为建设单位、困难户农户减负。
3.3 确保“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监管,为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投资大,服务范围广,为确保广大农户终身受益,后期管理至关重要。因此,主管部门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层层包保管理责任制度,实行县对乡镇的垂直管理、乡镇对村屯的垂直管理。建立服务机构和维护人员责任制,系统维护经费要充分得到保障,在管理和维护人员中实行绩效工资,年终进行统一标准的考核。主管部门要定期下去走访调研,了解和掌握农户的的需求动态,确保优质服务到位。为确保充足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经费,可以对村屯的微波用户和光缆用户应收取适宜的系统维护费。
[责任编辑:王伟平]
第三篇: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
摘要:过去十年“撤点并校”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同时,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如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增加农民负担等突出问题。我国农村学校的撤并必须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掌握适当的学校规模,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等。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关键词:学校撤并;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实施学校撤并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政府基本按照撤并、减缩的原则,将农村一些小规模、条件差的学校废除、合并,以期达到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但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由撤并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出来。2012年11月17日,在京举行的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十年评价。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虽然学校的撤并便于优化教育资源,但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学校撤并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改善了农村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分别从46.8%、45.5%提高到54.6%、50.4%。崭新的校园校舍、鲜艳的五星红旗、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各地农村靓丽的风景线。
(二)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
环节。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4%、98.4%,分别比2001年提高3.0和11.3个百分点。
(三)提升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辐射。伴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初中普遍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施,教学点配备了光盘播放设备。于是,粉笔加黑板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互联网渐成农村学生学习、通讯、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城乡义务教育的二元发展格局,也始终是人们质疑教育公平性与公共性的焦点所在。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还是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无法同城市相比。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如农村小学英语课的开设率从2001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90%以上。⑴许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持续提高,特别是2011年我国“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世界全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撤并一些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适当集中办学,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学校撤并对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问题
由于很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随父母进城读书,农村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再加之农村教育资金短缺、配套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因素,农村“空壳学校”越来越多,学校疯狂撤并,使得越来越多留守农村的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从而进一步导致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不断提高。这些违背了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过急过快的情况。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一些非寄宿学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要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校不能配置校车。即便是购买了校车,数量也远远不够,运送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满足不了所有学生乘坐校车的要求,学校对校车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失,对校车的车况安全不能予以保证,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监管上考虑欠缺。除此之外,农村各类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黑校车”接送学生的现象,一辆本来只能容纳三十个人左右的车却装了不下四五十个人,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显出众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校撤并过于急促,再加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追求政绩,因此并没有足够的投入,也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安全、卫生以及生活和学习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不少寄宿制学校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得不到保障。
(三)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相当多的农村学生需要上寄宿制学校,或者由家长陪读进城上学,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效应。有些人把学校当企业管理,只关注办学的经济成本而不重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社会效益,以至于把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问题给简单化了。虽然学校确实存在规模效益现象,但是规模效益节约的往往是政府教育成本,增加的却是农民教育支出,如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我们可以说,农村学校规模的普遍性扩大损害了农村儿童的“就近入学”权益,政府节约的教育成本几乎全部转嫁到农民身上了。⑵
(四)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国家规定的班额,是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以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充分交流,较好地完成课 3
堂教学任务。在课后作业批改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少数学生或后劲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大班额,使教师难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又没有充足的时间,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长此以往,将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全面下降,使学生享受充分的义务教育的权益受到一定损害。
三、关于学校撤并带来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早在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 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从中可以发现,财政教育经费的短缺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国性的。为此,首先要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要激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把更多的工夫用在教育上,将地方教育发展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其次要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的供给,其他的主要还是靠省、市、县级政府统筹解决,并积极吸取社会资金。再次要对省级以下政府教育经费的预算、用途和分配方式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同时,在撤并的细化过程中,要对学校撤并决策进行科学评估,对撤并后的学校进行达标检查和督查,内容包括学校餐饮食堂卫生安全、住宿环境和条件、校舍环境和条件、师生比例和教师质量、各种素质文化课的开设和心理、医疗室的开设,国家的各种补贴和补助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到位,学生的交通安全等,检查和督查情况要向社会公开。日常期间要从农村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地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并要求学校纠正,情节严重的要给予严厉惩处。在农村发展寄宿制学校,完善农村学校配套的软硬件。在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为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实行寄宿制,保证了学生周一至周五的上课学习。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投入一定经费,帮助寄宿制学校完善床铺、卫生洗漱等配套软硬件设施,解决农村家庭因孩子寄宿导致的“上学贵”问题。
(二)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首先要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新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新增高级岗位指标优先安排农村学校,动员一批高素质人才应聘
农村教师。其次,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编制适当放宽,确保各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再次,逐步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设立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岗位津贴,探索出台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农村学校还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能够培养农村教师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同时,加大城乡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努力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稳定教师队伍。
(三)严禁强行撤并中小学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学校规模和班级大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合并时应注意掌握适当的规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将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如节约教育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也非越大越好,因此在推进学校合并时应控制学校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班级规模与此类似,这就提示学校合并的政策者要掌握适当的规模,避免在合校中出现学校或班级规模过大或过小的现象。其实提高教育质量并不在于规模大小,优质的学校存在于任何一种规模类型,关键看政府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小规模的教学、小班教学被认为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为了儿童就学的方便以及地区居民的利益,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仍然保留着复式教学,我们国家多年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复式教学为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⑶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师本地化、在农村地区建设小规模学校等方式,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所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保证每个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公正的体现。这不仅关系着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更关系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
(四)在坚持公平优先、保障农村儿童的教育机会和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改变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第一,农村中小学合并必须在宏观上统筹兼顾,具体落实时要因地制宜。农村中小学合并应以促进当 5
地农村教育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障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学校撤并调整。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要稳中求进地展开各项合并工作;其次,还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问题,比如: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适当照顾分散校点的问题。再次,学校合并关键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不造成、不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第二,农村中小学合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要充分调查、了解农村自然地理状况、社会治安、经济状况,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第三,对于必要的教学点和村小必须恢复并改善其办学条件。对于不符合撤并标准而已经被强行撤并的学校,需要对其恢复,重建时应该按照村落的实际情况全盘考虑。重建后要努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实现教学点和村小教师互补互充“中心校管、统一使用”。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提高认识并给予密切的关注。农村中小学合并,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实施,实践证明,中小学合并有着诸多好处。如教学设施有所完善,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等。但是鉴于当前存在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学校的撤并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刀切”,不能完全推行城市化教育模式,必须联系当地实际,多措并举,量力而行,要本着以人为本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农村中小学教育打造成得人心、合民意的民生工程,而不是光鲜的政绩工程。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注释:
[3] 刘利民.教育部谈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呼唤公平和质量[J]. 求是,2012,(12). [3]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3] 王衡.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其存在问题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2012,(5).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EB/OL].(2012-09-06)[2012-12-25].http://.
[2] 赵丹.农村教学点撤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3] 谢知锋.必须做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J].人民政坛,2009,(7). [4] 余薇.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下的资源优化配置[J].学习月刊,2009,(14). [5] 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程斯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7] 孟祥丹.当村庄没有了学校[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98-200.
[8]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9] 吴宏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2). [10] 孙艳霞.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得失[J].人民教育,2004,(22).
[11] 马佳宏,王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的现状分析[J].学术论坛,2009,(32). [12] 高海燕.江苏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前沿,2006,(5).
第四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思考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何
卓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力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上适应了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需要,但在少数农村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也产生了部分小学生上学难的实际问题,甚至引起部分媒体和“两会”代表的关注。对此,我们进行了实证分析,先后还对新疆、新疆建设兵团、甘肃、宁夏、云南、广西、湖南、河南省部分县的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总结各地取得显著成绩、分析存在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1.撤并了一批条件较差的教学点,农村学校规模效益得到提高
各地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农村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实现了整合,农村学校校均规模有所提高。2000-2006年,我国农村小学由44.03万所减少到29.51万所,减少了14.52万所;农村初中由3.93万所减少到3.53万所,减少了近4000所;农村教学点由15.75万个减少到8.76万个,减少了6.99万个。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由193人增加到226人,办学的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2.集中配置教学资源,推动了农村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
各地在布局调整中集中有限财力,通过改造、新建一批学校以及集中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配合国家和各地危房改造等一系列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许多省份基本消除了危房,逐步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远程教育设施以及学生基本生活设施。2000-2006年,农村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从4.5m增加到5.7m,农村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从4.8m2增加到6.7m2。农村教育和乡村学校的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3.农村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地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配置,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妥善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和不合格教师,总体上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0-2006年,农村小学代课人员由2000年的45.61万人减少到25.44万人,减少了20.17万人。农村初中代课教师由6.24万人减少到3.90万人;2001-2006年全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96.04%提高到98.43%,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4.74%增加到94.8%。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体水平发生了新的变化。
24.农村学校教师配备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距有所缩小
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使农村教师相对集中到规模较大的学校成为可能,客观上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结构。2001-2006年,农村小学的生师比由22.68下降到18.96,农村初中由20.11下降到17.10。从城乡对比来看,全国农村小学生师比首次低于城市和县镇,初中布局调整后教师资源得到优化,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使农村学校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开齐率有了明显提高。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的新问题
1.东中西部地区学校撤并速度均超过学生减幅
从东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中小学学校数的增减变化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初中虽有所撤并,但减少数量和比例都不大;而小学和教学点的变化则呈现了撤并数多、减幅大的情况。2000-2006年,全国小学共撤并21万所,小学教学点撤并了一半。
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初中学校的调整与初中学龄人口和在校生数的增减幅度较为接近。相比之下,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都存在小学及教学点撤并速度大大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人数减幅的现象,其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小学和教学点撤并速度更快。2000年到2006年间,小学及教学点分别减少6.6万所和3.9万个,其减幅相当于在校生减幅的3倍。
2.部分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调整过快产生了一定偏差
在过去几年中,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撤并过多、过快的问题。2006年,中西部农村小学校数比2002年累计减少20%以上,大大超过同期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10%左右的减幅。这一情况在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尤为严重。2002-2006年,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校数减少幅度超过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减幅的5倍;小学教学点的减幅更大。与此相比,全国平原地区小学和教学点的减少幅度,则与小学学龄人口和在校生的减幅基本相当。
农村边远山区大规模撤点并校,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小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甚至导致这些地区小学辍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2006年,西部农村山区(不含县镇)小学辍学率高达3.5%,部分农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甚至超过5%。
3.农村山区教师年龄老化及青年教师进不去留不住问题依然突出
总体上看,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令人堪忧。2006年,全国农村小学46岁及以上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而25岁以下年轻教师比例仅为1/10。从各地区的情况看,中部的湖北、安徽、河南、江西以及西部的宁夏、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等省区,存在严重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青年教师进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在农村边远山区小学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不高,骨干教师少,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06年,全国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为62.1%,而中西部农村远低于这一比例,尤其是西部农村山区小学的比例更低,平均仅为50%左右。中西部地区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也很低,其中江西、河南、内蒙等一批中、西部省区的农村山区初中的这一比例仅为10-15%。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贫困县农村一批学校,近三年来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前来任教;另外,农村中小学外语、音体美、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课程教师紧缺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很不利于这些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寄宿生比例高、住宿拥挤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改造工程,一方面明显改善了农村学校上学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同时带来了生活设施建设和住宿条件跟不上学生规模变化以及住宿拥挤等实际困难。
实地调研和分析表明,在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的学生住宿状况总体上比较紧张,部分学校宿舍拥挤和饮食卫生条件差的现象同时存在,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2006年,一些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山区的小学每40平米的宿舍平均住了30多个学生,还有的地方甚至住了50人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城市小学每40平米的宿舍平均仅住6个学生。农村边远地区初中学校的寄宿生居住状况也很不理想,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寄宿生的人均宿舍面积仅为1-2平方米,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初中寄宿生最低标准。
办学条件改善滞后,在许多地区也使每个班级超过56位学生的大班额占有很高比例。2006年全国共有325个县的小学大班额比例超过30%;中部地区城镇初中大班额形象更为常见,70-80人挤在一个教室上课的现象较为普遍。给教师工作带来过重负担,必然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出现问题的原因看,既有中西部农村地理环境条件特殊等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存在操作不当的因素:一些地方并不具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条件、过于强调降低教育成本、减轻财政负担,盲目加大调整力度,没有充分考虑布局调整的复杂性和给就读学生家庭增加的负担;中西部不少县市由于地方财政状况较差,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建设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三、对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再认识
1.全国地区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总体上城乡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边远山区,普遍存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少、经济困难的掣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明显落后于东中部甚至西部的平原地区农村。
与东中部平原地区城镇化、集约化快速发展以及农村普遍推进的产业、人口、村镇“三集中”相比,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受到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农民迁徙、居住地变更以及乡村集中程度等方面,并没有像东中部平原地区那样发生巨变。2000年到2006年的6年间,一些中西部地区山区县乡镇、村的数量和布局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与东中部平原地区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农村学龄人口大幅度递减的态势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村边远山区、牧区半牧区、少数民族等地区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学龄人口在内的区县人口,也并未像东中部平原地区农村那样出现大幅减少的趋势。据统计,2000年至2006年6年间,6-11岁小学学龄人口在东、中部乡镇农村分别减少了24.2%和19.5%,而西部乡镇农村平均仅减少了18.0%,其中一些农村边远山区、牧区半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龄人口的减幅更低,仅为5%左右。
我国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学龄人口变化地域性特征等因素,都应成为不同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依据。
2.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新认识
早在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但客观情况是,部分地区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整合调整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例如:片面强调学校规模效益、忽视了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学生的就近入学;考虑到了要减少地方财政压力、而忽视了农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学生家庭增加经济负担;过分强调学校标准化和统一整合、忽视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人居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这些地区小学及教学点撤并速度过快、撤点过度现象,客观上造成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
为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2001年教育部部与财政部等部门,虽已对各地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了要求和原则性意见,但从这项工作的推进情况看,各地还需进一步按照不同地区、城乡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保证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撤并学校及教学点后学生上学不致太远,并使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得到改善。
在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过程中,为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中央财政安排了支持地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专项资金,财政部还为此出台了专项经费支持办法,但由于产生了学生上学远的实际困难,客观上增加了学生交通或住宿生活方面的费用,给贫困农民家庭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农民家庭,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有些地区在学校撤并中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管理,未能充分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复杂的居住和交通情况,统一规定撤并学生规模较小的小学和教学点,一些县甚至规定撤并县域内100人以下小学。学校撤并工作缺乏充分论证和统筹安排,缺少与乡镇、村的充分协商和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以至引起当地人民群众的不满,背离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
综观世界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针对边远山区、岛屿以及交通不便地区的实际困难和居民需要,努力探索符合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及适应其自然环境特点的教育、人居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难题,同时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为了帮助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非常关注这些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基会等机构,也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教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发展能力。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我国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的实际困难和客观需要,审慎推进和重新部署全国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农民以及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四、对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再思考
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孩子就近方便入学的需要,需要重新审视各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纠正部分地区不顾客观条件限制、忽视困难地区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过快过度撤并学校及教学点的做法,推动全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切实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以关注民生民意作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准则。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和政策中,力求体现民意,在确定学校撤并方案中,尤其需要认真倾听并充分考虑农村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农民群众的意见和想法,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真正变成一项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关怀的“惠民工程”。
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实施“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的力度,将计划实施重心从以初中为主逐步转向初中和小学并重,选派数量由目前的每年2-3万人增加到每年4-6万人,重点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结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扩大国家远程教育布点,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制度,加快培养培训一批面向农村中小学紧缺课程教师,通过专门的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山区从教,努力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教师年龄老化的问题。
2.适时启动“国家农村边远山区教学点建设工程”
尽快规划并启动“国家农村边远山区教学点建设工程”,解决长期想解决而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以国家出资选聘教学点教师为重点,以实施师范院校免费制度为契机,从新的学年开始每年从广大考生中招生5000名多科型师范生,并通过面向农村边远山区的“教师特殊岗位”、“艰苦地区教师津贴”等国家特殊政策,打通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广大青年教师面向农村、服务农村中小学(包括教学点)的渠道。
3.重点改善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结合国家“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建设工程”等项目,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尽快使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及办学条件到达基本要求。通过建立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工程,提高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水平,提高小学教学点教学光盘普及和有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平。继续支持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学生宿舍面积、消除危房并大幅降低土木结构校舍比例,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资助力度。
4.注重民主参与,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督导与监测
充分认识并及时纠正部分地区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偏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管理制度,在规划和实施学校撤并、尤其是在撤并那些规模小的小学及教学点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当地村民自治组织参与及学生家长参加的听证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村边远山区及交通不便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需求和农民家庭的经济利益。各地对已列入规划、准备调整的学校,要重新论证、审慎撤并。对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少数撤并不当、确需恢复的校点,要由县级政府抓紧统筹解决。
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需要选取中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对近年来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尤其是对学校撤并带来的上学难问题、家长增加的经济负担以及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情况等,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偏差,高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出现的突出问题,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我县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农村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有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5年8月,县乡光纤骨干线路长度达325.7km,乡镇到村光纤干线约430km,但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全县农村用户只有2万户,入户率仅为10%,尚有约90%的农民看不到或看不好电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明显滞后。针对这种现象,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对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初浅思考。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惑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发挥党政喉舌功能、传播现代科技文明、传递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始呈现出具有其他信息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并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和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可我县农村光缆通村仅355个(还差143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1227个(还差3771个),通社率25.4%;有线电视入户2万户(还有约16万农户未入网),覆盖率仅为10%,朝阳产业面临着诸多困惑。
——网络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广电体制不顺,县乡广播电视光纤大联网后,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施,乡镇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状态,网络发展与用户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处于倒数第一,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十分悬殊。曾与我县处于同一“梯队”的西充、营山,现有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10万户,入户率达到了60%左右。
——建网质量较差。乡镇迫于资金压力,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职工联合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置行业技术要求不顾,网络建设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质量鉴定,没有严格按网络技术标准操作,普遍存在网络质量较差的问题。兴旺镇是我县农村网络发展较早的一个乡镇,但由于网络质量未达到技术标准,目前仅有一半的网络可以使用,用户“返盲”现象较为严重。
——负债较沉重。实行“县乡共管、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广播电视的收支不能自主管理,网络运营收、支维护费用管理脱节,高额负债的缺口由此打开。有的乡镇在收了农户入网的安装网费后,不是用于支付购置设备、器材的款项,收视费收了后也不偿还广播电视站债务,而是借“零户统管”名义,将这些收入另作他用。2003年,金马乡收了20万元的广播电视初装费,乡政府却把钱挪去支付了公路建设工程款,造成了“网络安装公司建了网收不到钱、群众交了钱又看不到电视”这样一个多方“扯皮”的结果,为农户和业主上访留下了隐患。类似金马乡的情况在我县绝非仅有,大多数乡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乡政府挪用广播电视站的资金后,使得广播电视站长期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广播电视站职工“挣了钱得不到钱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逐渐弱化;网络设备及系统得不到有效维护,用户意见越来越大,结果是出现大幅度的“返盲”,使本来基础就很脆弱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陷入恶性循环。目前,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欠债高达2000余万元。
——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广播电站经历两次事业单位改革后,熟悉广播电视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有的因临时人员的身份而被解聘,有的因年龄偏大而提前退居“二线”。全县46个乡镇仅有16名技术人员,新河、向东、中华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杨家镇是全县建网较早、发展较快的“红旗乡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技术骨干退居“二线”,2004年有线电视用户从年初的1028户骤然下降到600户,海田、兴旺等乡镇也存在类似情况。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一个本该蓬勃发展的产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理性思考我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观念、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观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出路。在电信、移动等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时,广播电视产业却原地踏步,主要原因是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乡镇,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因而缺乏集中力量抓发展的意识。一是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认识不够。以前,人们认为广播电视纯粹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成了地方财政增收的新税源。我县农村有16万多农户,如果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仅初装费就可以为地方一次性上缴380.52万元的税收,每年的收视费可以为地方上缴46.08万元的税收,每年的广告文艺、节目点播、可视电话等增值业务可为地方上缴23万元的税收。这样,除初装费创造的税收外,全县每年农村广播电视的收视费和增值业务收入就可以为地方创造税收69万元,相当于办了几家中型“无烟”工厂。二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原农技站、果树站、林业站等部门合并成了农业服务中心,原由农技站承担的农技推广、农技服务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有的乡镇甚至出现农技推广、农技服务“断链”的现象。当前,我县正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农民缺技术成了发展产业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而广播电视信息涵量大,群众收看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明显。三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同时,广播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其它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大多数乡镇认为,发展广播电视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消遣、娱乐的需要,对广播电视深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在发展上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力度不够。
(二)责任不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体制障碍。我县在乡镇广播电站管理上实行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曾经对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管理主体错位。乡镇广播电站人、财、物等方面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形成“乡镇应管不会管”、“广电局能管不便管”的局面。广播电视基础差的乡镇,把广播(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电视站当成包袱,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好坏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事,当“甩手掌柜”;而广播电视站基础好的乡镇,政府又管得过死,或任意调配人员,或是任意挪用广播电视发展资金,主体的错位,造成责任的不明确,这是乡镇负债不断膨胀的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负债恶性膨胀的现象将难以遏制。二是违规转让经营权。部分乡镇为保开支,擅自将广播电视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者多是经济实力差、技术力量薄弱、不善管理的个体经营者。为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承租者对网络实行掠夺式经营,根本不顾行业管理、新技术应用和长远规划,更舍不得追加投入进行升级改造。承租期一到,农村广播电视网就成了一张无用的“烂网”、“废网”。三是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有线电视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有线广播。作为管理主体,乡镇一级难以独立解决网络建设、开发和管理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各乡镇各架各的杆,各走各的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建设,又增加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本。要提高广播电视效益,就要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三)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体制决定机制,“县乡共管,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群众将不堪重负。另外,在“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体制下,受制于资金压力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乡镇无力向人员居住分散、网络效益低的边远山区发展,无法让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场镇居民一样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发展。发展不发展,这是乡镇自己作主的事,而广播电视局又无权过问。而如果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体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和规模效益等途径,让山区农民以同样的付出享受同样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平衡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近几年,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抢占农村市场,根本原因就是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但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网络集成了众多信息服务,为何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为管理主体的乡镇,不是以发展来抢占先机,而是仅凭行政手段来促进发展,主体没有积极性,从业人员就更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富裕人员又较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却很少投入,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建议
广播电视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和县委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将广播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笔者作如下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当作一项社会效益深远、经济效益明显的大产业来发展,以抓产业的理念、决心和措施来抓广播电视事业的扩张,把广播电视事业办成惠泽群众、服务党政的朝阳产业。
建议二:深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模式,组建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由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彻底解决束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之三: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认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起跑阶段,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积极转换角色,尽快从“主管者”进入“服务者”角色,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力争今年底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光纤通村率达100%,同轴电缆通社率达100%,用户入网率达30%,2006年用户入网率达50%,2007年达60%,2008年达90%。
建议之四:争取项目,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展资金不足是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将无偿为边远、落后的自然村提供一定价值的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早争取、多争取项目,弥补我县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议之五: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效益。统筹调济技术力量,促进全县广播电视产业均衡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逐步化解乡镇广播电视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