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19-12-04 09:2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

第一篇: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1]《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皖教职成〔2016〕12号)中指出,加快推进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试点,着力促进集团成员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深度融合也成为双方各取所长、求同存异、互利互惠的必选路径。[2]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是一家院校主导型的职教集团,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共赢的基本路径,努力构建起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融合”共同体,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企业发展。

一、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四融合”内涵及主要举措

(一)校企“四融合”的基本内涵

“四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集团化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体主要是指围绕“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个维度,从人才培养方案拟订、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习就业创业等多个方面着力实现校企双方的融合与发展。

(二)校企“四融合”的主要举措

2014年9月,滨湖集团加盟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成为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校企双方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随之开启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之路。期间,安徽国际商务职教集团牵头,在理念、平台、模式、文化上下功夫,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措施,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和深度融合。1.校企理念的融合深度融合,理念先行。安商院(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立足商务、注重实务、精准服务”与滨湖集团“事前勇于担责,事中敢于问责,全程善于尽责,事后严于问责”为内容的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企业经营业务和人才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高度吻合,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石。在合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双方自觉找准自身和市场定位,在多个项目上保持了理念的统一。2.校企平台的融合职教集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第一期合作项目为“罍街早餐街”和“罍街茶馆”,在取得突出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学校酒店管理等专业提供了丰富的实习资源。校企双方第二期合作项目为“AS1980-安徽国际商务创客梦工场”。按照“企业主导、创客自发聚集、大学生创客就业孵化”模式进行打造,其项目定位与我校人才培养高度一致,为我校参与型创客、创意型创客、自主型创客、指导型创客等四类学生创客和名师(大师)工作室提供了保障。[4]目前入驻创新创业的法人108家,其中包括来自学校的一批学生创业团队,校企双方共同为创业团队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创业团队成长。双方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安徽省体量最大“双创”基地,安徽省体量最大、最具实力、最具特色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及创意“集市”。3.校企模式的融合安商院和滨湖集团校企双方充分领会国家、安徽省相关文件精神,在《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和《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的具体指导下,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的运行机制。在明确创客项目定位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合作共管,探索以混合所有制模式成立公司,运营和管理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试点校企双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安商AS1980股份制模式成立公司:安商院提供场地、校舍、办学设备、师资力量、人才资源、30多年校园文化资源等要素;滨湖集团提供政府资源、项目资金、运营、市场和管理等方面资源要素。校企双方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共同组建股份制有限公司,创新校企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4.校企文化的融合合作共建合肥“罍街文化创意小镇”和“三商文化”研究中心,成为校企合作一张新名片。通过合作,不断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如2016年3月30日,“合肥罍街茶馆携手天津名流茶馆走进安商院公益巡演”走进安商院校园,为我校400多名师生献上了集视听于一体的文化大餐。同时,“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也是安商院大学生校外文化教育基地。目前,“罍街文创小镇”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先后获得“中国特色美食名街”“安徽省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安徽省首批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称号。

二、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四融合”的主要成效

(一)校企合力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安商院按照“保持优势专业、发展特色专业、扶持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校企共建“特色班”为切入口,重点遴选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文秘三个专业,率先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规划、教材课件设计、实习实训等开展创新改革,将各特色专业面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调整了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创造性地提炼出了“1+1.5+0.5”三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安商院和滨湖集团双方根据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现代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实务、旅游法规、旅游概论等多门课程已进入共建实施阶段,教材、课件等配套教学素材也已投入使用。2015年以来,滨湖集团重点加强了安商院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建成的实训室累计接待校外来访及参观考察1600多人次,面向社会企业提供集中培训业务20多期,实现了实训资源的校企共建共享。同时,共建的“AS1980安商创客梦工场”成为安徽省内体量最大、最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安商院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众多岗位和成长空间。

(二)校企合作培育了一批创业之星

安商院不断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针对创业学院的建设,安商院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安商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和创业模拟实训中去,让学校学会“做”;第二步,将创业孵化融入到创业实践中,依托学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统筹社会资源,引进福年来早餐亭、好书吧等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进一步达到“创”的层次;第三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校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将入驻与滨湖集团共建的AS1980创业园,由校企双方共同培育、共同建设。

(三)校企合作研究了产学研横向课题

由安商院创业学院牵头申报的“罍街商务学院创客梦工场”成功获批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由安商院校企合作办和滨湖集团联合牵头申报的“职教集团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为例”成功获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6年职教集团秘书处撰写的《集聚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合力、深化两区两企产教深度融合》一文被收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写的《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共建安商跨境电商、安商院“商信”设计工作室、“三商”文创中心、安商院“商海翻译社”四大名师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服务社会。

(四)校企合作获得了社会多方面的肯定

滨湖集团与安商院自2013年合作以来,就备受社会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先后有多家政府机构和国内知名的院校以及企业前来“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校企双方也在省部级校企合作等大型研讨会上交流发言,介绍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现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和经典案例,有很强示范性。“罍街文创小镇”校企合作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2016年5月,“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校企合作项目入选安徽省第七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校企双方代表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和经验交流。2016年12月,“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再次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交流研讨会会议典型案例。集团代表以“深化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安商AS1980创客梦工场”为主题在论坛上发言,校方代表与近300名职教集团和院校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开展交流。2016—2017年,由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分别报送的《集聚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合力、深化两区两企产教深度融合》和《深化校企“四融合”、突显集团化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案例经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专家组评审后收录在《全国职业教育集体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2016)和(2017)》(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促进了职教集团等相关团体的经验交流。2015—2016年度,滨湖集团荣获安徽国际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优秀企业”荣誉称号。2017年5月,安商院与滨湖集团校企合作项目获得“安徽省首批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称号。

三、职教集团视角下校企融合的体会和建议

四年来,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政策推动下,我校与滨湖集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顶层设计是核心。职教集团的成立和运行为校企双方的信息沟通搭建了桥梁,提供了互通交流的平台。校企双方领导高瞻远瞩,务实求新,在合作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并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与操作中,校企双方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成为合作良性运作的关键。二是互惠共赢抱团发展是根本。在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和措施利好大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路径,求同存异,众人拾柴,将互惠共赢放在首位,多渠道沟通和协商,达成共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5]三是兼容并蓄创新融合是关键。滨湖集团与安商院的合作,充分体现在“理念、平台、模式、文化”“四个方面”的融合,是校企合作实质性成果和特色。双方在经营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资源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互补特性,也为彼此今后深度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发展动力。但不可否认,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制约因素,有待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需要出台配套政策法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有关混合所有制等方面配套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没有相应校企合作促进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措施,影响了校企合作深度,目前还在试点阶段,建议我省能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为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保障。二是需要求同存异融合发展。校企双方在理念和目标上,尚有一定偏差。学校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企业更多关注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6]在今后合作深化中,要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合作双方需要签订一份详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同,以此约束双方行为,实现共赢。三是需要加强调研和理论研究。目前开展深度的学习调研还不多,对职业集团化办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待深入,今后要多学习借鉴国外和全国兄弟职教集团及学校好的做法和经验,努力推动我校校企合作深度,提炼办学特色,力争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一张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名片.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A].[2]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经信委.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皖教职成〔2016〕12号[A].[3]朱有明.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1):73-75.[4]赵本纲.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1-14.[5]陶礼军.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下的校企合作研究[J].职教论坛,2013(32):60-62.[6]赵明晓.商业服务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22-24.

第二篇: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寻求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的相互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软件工程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专业软件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软件工程建设重在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提供适用的专业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强调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校、企业双方的合作融合,引入实训机制,形成以“3+1”模式为框架、产学一体化为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把在企业培养的1年时间分散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2.目的是形成“工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实训—真实项目开发”的培养过程,建立“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引导学生树立系统、科学的工程项目概念。

3.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3]。

4.每学年根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请合作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来校开设相关技术讲座,并选择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选派师资负责课程实践教学、实训的具体实施,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再集中到合作企业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3+1”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平台,按学期逐步推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使其观念及早融入社会,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认识与理解[4],逐步形成“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

三、实训体系构建

通过高校、企业双方合作融合,将实训引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以JAVA专业实训为例,我们的实训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在企业项目经理和学院教师的共同带领下,通过实训中的具体项目,将原来分散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贯穿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始终[5],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应用锻炼,进一步了解标准软件开发过程与规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锻炼其团队协作精神。

1.实训内容和阶段。我们的实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校内专业实训为基础实训,一般以基础性的、业务简单的项目为案例,训练重点放在编码实现上。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一般由合作企业从其案例库中选择其之前实践过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内容涵盖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强化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两个阶段的实训都贯穿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技术储备、系统设计、编码、测试、提交、项目评审等阶段,但第一个阶段侧重于技术储备,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调试方法和技术[6]。以JAVA实训为例,在技术储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侧重于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各类项目文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了解行业前沿应用状况和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项目的实战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通过完成案例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集成、测试和项目评审过程的实践,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

2.实训目标。我们的实训目标按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实现的分段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第一个阶段的校内短期实训:该阶段属于基础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单元测试技术、软件工程、质量管理和ISO体系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软件开发对质量的要求和管理方法,提高学员对自己编写的软件的测试和调试能力,修正和增强学员对软件测试和质量的意识。在实训过程中引入新的Web标准、HTML5、CSS3、Canva、SVG等,为学生将来进入互联网或移动开发领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的技术储备。

(2)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该阶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在大三第二学期校内短期的基础实训、学生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Java方向、Android和PHP前端开发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分组进行项目实训。期间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如何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衔接。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表3所示。

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校企融合,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就业机会[7],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可以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统计信息表明: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还是高职软件专业,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8],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软件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紧跟市场,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软件工程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而目前高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集中于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沿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失衡[8]。因此,我们通过校企融合,整合优化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请合作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为同学们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使同学们逐步对大型软件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验软件开发的工作氛围,逐渐树立基本的职业观念,以便到毕业时,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岗位,提升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3)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实践,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教师的工程经历和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经验,了解大中型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过程,提高教师实际工程研发能力,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使专业教师得到工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前做好师资储备。此外,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还可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四、结语

大学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在层次上来说应该是中高级的,他们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但由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实践的机会,而且所教授的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马上和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当前高校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历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而校企融合模式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4):9-12.[2]张广泉,杨季文.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3]张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5,(8):137-139.[4]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28-130,160.[5]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6]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7-148.[7]阳小兰,钱程,朱福喜.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软件导论,2015,14(7):212-214.[8]白伟华,李坚,朱嘉贤.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35-37.

第三篇: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视角下旅游管理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旅游业是举世公认的无烟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是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培养一批高技能的旅游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以便对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旅游管理

问题

建议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旅游产业是举世公认的无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根据调查显示,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约为全国单位GDP能耗的1/6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1/11,是汽车业万元产值能耗的1/

7、房地产业的1/

5、家电业的1/7。随着旅游者文明水平的提升及旅游方式的不断改进,旅游业万元产值能耗将不断降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领跑者,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做出了贡献。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旅游行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政府关系依存度大、缺少国际品牌、文化挖掘不够、旅游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学校迫切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布局,以此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的旅游教育更是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的旅游管理有着以下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和完善:

1.1 层次定位不清晰 目前很多院校对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层次认识不清,毕业去向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工作的重点错位,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目的混淆。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多年从事本科教育管理,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不十分清晰。因此,不能正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管理中更多的以本科教育管理模式去引导,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了本身的优势。

1.2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际情况是很多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深度的合作,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的廉价劳动力,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实践学习的内容比较单调,实践学习的层次不是很高,实践学习的单位比较单一。很多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缺少细化目标。

1.3 师资队伍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尽管其具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对行业缺乏了解,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性相对较弱,不能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好导师,这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外,学校缺乏对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讲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2.1 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旅游产业“招工难”和“难留人”现象,高校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在关注学生的职业岗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特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实施准军事化的学生管理、保姆式的家庭服务、职场化的校园文化,确保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持续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职场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了学生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

2.2 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 高校旅游管理学院要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积极更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发展,由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与职后教育并存发展,依托地区知名企业,实现借船出海的育人目标,努力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引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区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走出校门办教育,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当地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行“1+2”的办学模式,既解决学校学生生源不足的问题,又强化了本校的发展优势;要与当地旅游知名企业和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办学意向,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走出一条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新路子,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针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学校要与时俱进开设新的旅游专业课程,为企业量身定做、订单式培养的方式,极大地满足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校还要制定相关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定期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组织所有专业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学校的专业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旅游产业的管理者和负责人一起探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把课堂搬到实际的工作场地,切实保证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得到加强。

2.3 建立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学校要多方筹措,投入大量资金,结合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教学和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做到了教学环境优质化,教学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专业化。学校要推行“毕业证+专业技能等级证”的双证书制度,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得到学校毕业证,同时也能得到专业技能等级证。“双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随着当代社会对专业技能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与家长的重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

2.4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评价体系 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按照相关规定,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组织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制定实施以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绩效考核方案,其中教学绩效占三分之二比重,科研绩效占三分之一比重。所谓教学绩效并不是教授授课的数量和课时数,而是包括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等。把学生培养质量列入对于院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老师进行教学绩效考核时,将更加兼顾质和量两方面的内容,尤其在考核院系教学质量时,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投入、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管理等作为“增分减分”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基本教学工作量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实习实践活动等。教学质量包括教授上课比例、学生评教情况、同行评价情况、各类教学奖项和成果的申报及获批情况。而减分因素包括考试管理、教学事故出现频次、学术不端行为等。教学绩效以院系为测算单位,整体打包到院系,院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情况、教学效果等因素,确保绩效二次分配符合“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潘雅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02).[2]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3]刘晓航.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4]李雪,魏莉,傅克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6).[5]梁春媚,王薇薇.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作者简介:裴敏莉(1968-),女,浙江海宁人,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第四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高职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室)

学校专业机房是为教学班级进行整体性开放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领悟性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企业在学校设置了工作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办公地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提高领悟性较差或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一个场所和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工作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总结

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3] 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4月.

第五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职教集团或破障碍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职教集团或破障碍

鼓励多方建设职教集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会上,与会代表每人收到两份征求意见稿:一份是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另一份是教育部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

周昌武在发言中说,两份征求意见稿对职业院校的要求比较多,对行业、企业的要求少了一点,具体的政策支持不明确。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处长虞望科则认为,当前大家关注的都是入职前的职业教育,可恰恰相反的是企业更重视入职后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不接轨。

“上述情况的形成既有职业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原因,又有行业企业重视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顺、基础工作不扎实的原因。”国务院参事陈全训分析说。

“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诉求与时代的声音,当然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抓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高度重视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体制的建设,并联合批复了首家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铝业公司牵头组建的中铝职教集团,以立足现实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破解社会转型期多重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国家办学制度创新。

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地方政府统筹和牵头,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组建面向本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性职教集团;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骨干企业或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牵头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鼓励开展区域间、行业间合作,组建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复合型职教集团;鼓励以招生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合作内容,组建特色型职教集团;探索与跨国企业等开展合作,组建涉外型职教集团。

“企业与学校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双主体,具有同样的责任与地位。办好职业教育直接的目的是为行业与企业服务。”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周副总经理认为,各类职教集团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与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推动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的建设。

职业教育不是短期培训与劳务派遣

西部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为与企业搞好合作关系,把400多名一年级学生送到企业顶岗缓解对方“用工荒”,目前尽管企业比较满意,但是没准儿两三年后这批学生就会被解雇,为社会所淘汰。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总经理丁跃华说,这种美其名曰的顶岗实习,实际上是一个交了学费的劳务派遣,对学生极不负责,不可能培养出企业接受、社会认可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最终砸了职业教育的牌子。

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井子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贵山反映,一些学生家长不认可职业教育,是因为职业院校学制三年,实际只学习两年,第三年名为实习,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参加实习,处于“放羊”状态。学生家长经常与他交流说:“在这种只读两年,第三年玩玩的学校会有收获吗?”

“职业院校不是招工部门,职业教育不等于短期培训与劳务派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负责人分析,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政策以后,很多企业老总把职教视为包袱一甩了之,认为职业教育与自己无关,那是承担社会化服务单位的事情。另一方面,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连年扩招以后,人才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具有无可替代性,在就业市场缺少竞争优势。效益好的企业往往非要985、211院校毕业生不可,节约人力成本的企业可以招聘农民工简单培训后上岗。

据刘贵山介绍,赤峰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铜冶炼、铅锌冶炼业发达,除了位于该市的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有色金属相关专业外,缺乏专业的职业院校培养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该矿只能舍近求远地赴江西理工大学培训职员,一是路途远,花费大;二是培训时间缩短,达不到预期效果。

当前,之所以出现这种社会现状,就是缺乏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保障机制。相关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实施主辅分离政策以后,不少企业把“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简单理解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忽略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责任与义务到底是属于主业还是辅业,全凭老总的个人理解。

鼓励多方建设职教集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会上,与会代表每人收到两份征求意见稿:一份是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另一份是教育部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

周昌武在发言中说,两份征求意见稿对职业院校的要求比较多,对行业、企业的要求少了一点,具体的政策支持不明确。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处长虞望科则认为,当前大家关注的都是入职前的职业教育,可恰恰相反的是企业更重视入职后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不接轨。“上述情况的形成既有职业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原因,又有行业企业重视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顺、基础工作不扎实的原因。”国务院参事陈全训分析说。

“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诉求与时代的声音,当然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抓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高度重视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体制的建设,并联合批复了首家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中国铝业公司牵头组建的中铝职教集团,以立足现实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破解社会转型期多重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国家办学制度创新。

与此同时,国家鼓励地方政府统筹和牵头,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组建面向本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性职教集团;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骨干企业或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牵头组建行业型职教集团;鼓励开展区域间、行业间合作,组建跨区域或跨行业的复合型职教集团;鼓励以招生就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合作内容,组建特色型职教集团;探索与跨国企业等开展合作,组建涉外型职教集团。

“企业与学校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双主体,具有同样的责任与地位。办好职业教育直接的目的是为行业与企业服务。”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周副总经理认为,各类职教集团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与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推动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的建设。(

下载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教集团视角下的校企四融合探索论文(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