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广东 ... -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沿海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兴起一大批承接国际分工的企业。地处园区的高职院校,如何借助这些企业的力量,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校企合作的难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办“园中校”,建“校中园”,实现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可供借鉴。
一、办“园中校”——形成了“三融合”办学模式
我院处于“全球化”缩影之地——广州开发区科学城内,坐拥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全球化研发、现代化生产和国际化物流以及本土化营销体系,引领着“珠三角”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学院建立了开发区企业参与校董事会和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有效机制,将由学校主导的办学模式向由行业和标杆企业引领的方向转变。紧盯园区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着力培养园区企业急需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形成了“三融合”特色:
学校定位实现“区位融合”——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就业等融入园区产业链,使之符合国际化企业标准。形成了电子通讯、软件开发、现代制造、医药健康、商贸与管理、创意与设计、外语外贸七大专业群。历届毕业生在开发区企业就业率近25%。
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与标杆企业合办分院2所、合办专业18个。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教学安排、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就业招聘,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24间,引进资源达3500多万元,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5项。
教学过程实现“工学融合”——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都基于工作导向,反映新兴技术发展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适应园区生产节奏。
同时,利用区政府挂牌成立的“广州萝岗社区学院”,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参与社区居民教育、职工培训、文体活动和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改善园区的投资环境、居住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真正成为“园中校”。
二、建“校中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合作教育创新:寻求与标杆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或专业
2003年,我院与广州市今明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现代制造学院,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现代制造职教平台。该学院既是企业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又是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拥有18间实训室、省机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省(市)模协研发与技术培训中心、美国UGNX中国华南培训中心、省级数控技术示范实训基地。使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行业资源优势相融合,研发案例成为培养学生的素材。并通过与香港压铸模具协会、德国凯勒公司合作,培养国际视野的模具人才。目前该分院在校生已达2100多人,毕业生深受业界欢迎。学院与全球通讯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股份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岭南中兴3G学院”。该分院完全按照最前沿技术要求和企业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中兴MIMPS教学模式和SMART职业规划平台,投入国内三大3G网络运行商的现役通讯设备1600万元,用企业真实的实践平台,培养达到国际企业标准、面向中兴及其合作伙伴就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目前学院重点建设的电子通讯、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软件开发等专业,都引进了企业标准和师资、设备,开始订单培养,已开设“订单班”20个。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弹性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构建了“博雅+专业+公共外语” 的弹性课程体系,把“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紧密结合,将博雅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职业态度、经验、规范等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板块建立“平台+方向”的必修与选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订单企业要求开设,并和企业共同开发。同时,兼顾学生多样化职业选择,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选择专业方向或选修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安排“交错递进”的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适应企业生产节奏。还开设英、日、韩、法、德等公共外语课程,适应园区国际化企业需要。各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定期商议教学计划,协调校企教学资源,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校级精品课程达23门,与企业合编的实训教材21本。
(三)教学模式创新:签约式课程外包
一些专业引入企业项目和培训,通过签约方式实行课程外包。如软件技术专业与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嵌入思科CCNP课程,完成该课程体系学习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进入其伙伴企业顶岗实习。外包的课程完全采取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既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能让企业考察选拔毕业生。
(四)资源合作创新:建科技园吸引行业教学资源
利用岭南科技中心作为广州天河软件园分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学院智力、环境优势,吸引企业入驻岭南科技园。已有包括广州移动、广州迪控自动化、台湾科盛、蓝弧文化传媒等20多家企业将研发(创作)基地、实验室、生产车间、产品推广中心建在岭南科技园。企业的研发、生产、产品变成学校的教学资源。企业降低了成本,培养了潜在客户,实现互利双赢。
(五)顶岗实习创新:开设岗前“特训营”
2004年起,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始探索在完成全部专业学习后,带毕业设计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岗前特训班”,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合作协助精神和职业自信,强化职业素养和创意设计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学生仔”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外包,引进千琪动漫等公司的开发项目入教学环节,在创意工作室由企业的设计师带毕业生参与产品开发,进行岗前“特训”。学生的作品归公司所有,校企双方各获其利,效果很好。
(六)培优工程创新: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 我院在校内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已获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意基地(利用省教育厅民办教育专项资助120万资金,建设机器人等创新培优基地)。各二级分院在创业园区设立“一院一公司”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产学研项目和“培优工程”提供条件。学院每年还投入200万创业基金予以支持。
三、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寻找国际标杆企业是关键,理念一致是长效的前提,利益双赢是长效的保障,战略互补是长期合作的目标。以改革创新的勇气,靠灵活高效的机制。我们依对象不同,实行股份制、外包制、互换制等多种机制,保障共同成长。
我院实践表明:以“校中园”为载体,建“园中校”为目标的校企深度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办学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开发区职业院校高起点培养全球化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新路。
第二篇:构筑全过程多模式校企融合育人之路——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3.31_20140513093637_8209
构筑全过程多模式校企融合育人之路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唐永泽 王贵成 黄天成 施 玲(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2)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筑了一条全过程多模式校企融合育人之路。首先,校企融合贯通育人全过程,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七个校企共同”: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集聚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建设质保体系、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不断拓宽融合育人之路,形成了四种校企合作模式 :自主型合作模式,即与学院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 ;入驻型合作模式,即与入驻学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型合作模式,即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园内实验室或实训室 ;校外型合作模式,即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融合;人才培养
Building a Multi-mode, Overall-process Educational Road wi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Zil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 Yongze,Wang Guicheng,Huang Tiancheng,Shi Ling(Zil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22600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n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ies)operations, we must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Zil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s exploring a multi-mode, overall-process educational road with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First of all, it is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that i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ng, forming an interlocking "seven school-enterprise joints”: co-optimizing curriculum specialties settings,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developing course contents, gathering teaching resources, implemen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construct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promoting students’ employment.Meanwhile, it is continuously broadening the road, forming “fou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s”: Autonomous Co-operative Mode, namely, cooperating with colleges’ self-established businesses;Settled in Cooperative Mode, that is, carrying out cooperation activities with those enterprises that settled in college and engaged in production;Co-building Operative Mode, namely , co-building the labs or training rooms in the campus with the use of th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External Co-operative Mode, that is to say, co-operating with some external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ff training and students’ practice.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college with enterprise;training talents
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阶段办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大学)、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探索构筑了一条全过程多模式校企融合育人之路,取得了骄人的实绩。比如,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赛项中,该院代表队作为江苏省首次派出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的代表队,一举拿下两个团体奖、三个单项奖,获奖率达100%,并且成为汽车赛事中唯一获奖的民办高职代表队。该校参赛代表队领队、汽车系主任刘言强的获奖感言是:“我们学院一贯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系在与30家校外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还有2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家是学院于2006年投资创办的国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南通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另一家是学院于2012年引进的江苏大型汽车自动变速箱专业维修企业——南通瀚德自动变速箱维修站。我们的学生平时上课、实训以及这次的赛前准备就是在这些生产企业里进行,有一流的设备设施供操作,有一流的现场技师作指导,有真实的生产环境作熏陶。学生经过这样的‘摸爬滚打’,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奖项,应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办学理念引领 认定融合育人之路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不久,学院董事长陈明宇先生就提出了“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始终在思考、探索“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
在数年前的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陈董事长这样说:“紫琅职院的追求目标是办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对接市场,服务地方。我们将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有品位的全国知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紫琅职院的办学理念是‘真心办学、良心育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学校创办人,我深深痛心于这样一种现象: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高校扩招后相当一批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和企业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却很难招到合适的毕业生。我的办学信念是‘学生有出路,紫琅才有出路’。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适应长三角发展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而这正是我们紫琅职院要做的!”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决定着怎样办学、怎样培养人。既然认定了“办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对接市场,服务地方”,“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就必然要选择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的融合育人之路。对此,董事长陈明宇也有自己的理解,2012年6月在与鹰游集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他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理念至培养路径的逻辑思路十分明晰,是“真心办学、良心育人”这一理念的引领,使这所学院选择、认定了校企融合育人之路。
全过程合作 贯通融合育人之路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将人才培养全过程细化为七个主要环节,强调校企融合必须全覆盖,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由此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七个校企共同”:
一、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建校初期,学院专业设置以师范、文科为主。2004年开始,学院主动适应南通及长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度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果断停办了一批师范类、文秘类专业,增设了一批工科专业,逐步实现了由文科为主向工科为主的转型。目前,学院46个专业中,工科专业占78.3%,其中机械、汽车、船舶、建筑、新能源、软件等工科重点专业优势和特色鲜明。
二、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院在《关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与要求》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由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各系应通过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和论证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体现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学院7个系都成立了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其委员大多来自行业企业;多年来一直坚持由委员会商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完成各专 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
三、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群)任职要求或职业技能标准,以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为主线,学院专业教师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重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体系。经过多年努力,至目前在全院已经开发了《PLC控制技术》《船舶CAD/CAM》《会计信息化处理与运行》、《建筑工程测量》、《风电机组的装配与调试》等157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了《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道路勘察设计》《三维动画制作》《光伏集成控制电路的仿真与调试》《国际货代提供与组织》等61门项目实施课程;还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引入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出版工学结合教材17部。
四、校企共同集聚教学资源。首先学院与企业共同打造“双师”教师队伍。一是聘请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目前共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44名;二是接受企业的聘请,学院教师到企业兼任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和销售工程师等,目前共有32名;与此同时,组织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三是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企业学习,近6年来先后花费500余万元选送42名青年教师赴德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著名企业的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进修培训,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截止到2013年底,学院已有双师型教师127人,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76人,“双师”教师占比已达66.34%。
其次,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学院基于能力本位构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建有7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7个专业中心实验室、7个技能实训中心、6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65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拥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省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2个南通市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了“全过程、连续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这些中心、基地、平台等都程度不同地有企业的参与和 加盟。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共同打造了“紫琅科技园”。该园由学校于2009年与南通市港闸经济开发区共同创设,并于2010年成为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2011年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江苏省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级科技园。目前入园企业已经达26家,员工300余人。入园企业申请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在为推动地方的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为学院的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创业及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共同打造的“双师”教学团队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了三个“打破”(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打破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界限)四个“也是”(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作业也是产品)。
六、校企共同建设质保体系。学院于2007年在全省民办高校中率先引进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审核获得相应证书。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由校企专家组成督导组,参与学院日常、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同时,学院还在毕业生就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每年作广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适应和发展情况,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七、校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多年来坚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之中,在校系两个层面上邀请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优秀校友来院作系列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文化宣讲等活动,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每年举办2场参会企业在100家以上的大型招聘会,30场以上的专场招聘会,平均为每个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就业选择岗 位。通过校企共同努力,目前共建立了92家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2.35%,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率达95.56%。
多模式合作 拓宽融合育人之路
要实现全过程校企融合育人,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研合作委员会,下设七个分委员会(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了校企合作良性运行的机制;学院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途径,逐步形成了自主型、入驻型、共建型和校外型等四种合作模式,拓宽了校企融合育人之路。
一、自主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院的教学单位与学院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合作企业由学院教师承担管理和生产任务,对外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市场主体,按企业模式经营,对内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生产任务融入教学过程。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企业的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这类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切身感受企业的运作过程,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综合素养。
在紫琅职院成功地采用自主型合作模式的合作企业有2家,除了南通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外,另一家是南通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它是紫琅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全资注册的校办企业,目前有加工中心、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仪、普通机床、线切割、电火花等设备50余台。产品主要为船用多功能机床配件,插秧机、收割机、移秧机的零部件,包装机械零件和风力发电机零部件等。公司在生产经营的同时为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该公司总经理担任机电工程系机械加工技术实训中心副主任,部分教师兼任 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实现了“前校后厂、亦工亦学”的生产模式和教学模式。
二、入驻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院的教学单位与入驻学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进行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产教研合作平台,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这类企业合作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学院现有6家这样的企业,其中有3家入驻于紫琅科技园——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智翔移动通信产业孵化基地就是入驻该院紫琅科技园的一家。智翔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人才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建有可支持多方需求的人才服务综合平台,利用平台化的人才招聘、培养、评测、发展体系服务于政府高新区、企业及高校。学院多次与入驻的智翔移动通信产业孵化基地进行深度合作。2012年9月至12月,学院2010级软件工程专业80名学生在该企业进行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方面1个月的理论学习和2个月的实操训练,这批学生2013年毕业时有40多人被移动通信行业相关单位选中就业。2013年3 月至7月,学院2011级软件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新能源系工程系的150名学生参加了智翔集团-紫琅职院联合培养人才的培训。同年5月,该孵化基地联合学院相关系举办了网优大赛。智翔集团还与学院共建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通信技术实验室。
三、共建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院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园内实验室或实训室。这些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室以及校企双方的人力资源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室既是优质的教学资源,还是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研发的平台。
与学院开展这种模式合作的企业有7家。南通苏中医药物流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与学院共建了仓储管理实验室。该公司是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南通市唯一的一家医药物流中心。2012年5月江苏省委书记视察公司时认为,苏中医药物流中心是目前江苏省首屈一指的现代物流企业。依托共建的仓储管理实验室,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实现了互聘互访;相关专业学生在该平台完成实验实训;校企联合申报并获批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的课题《长三角地区现代医药物流的发展对策分析》,该项研究获2008年中国物流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校企共同指导、培训企业员工(学院2008届毕业生)田海斌、王国卿参加2013年江苏省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双双获得一等奖。在多年的合作中,该院经贸与外语系同南通苏中医药物流公司逐渐构建了以“科研+双向培养”为引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四、校外型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院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这些合作企业是学院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这种合作模式一般有四个特征:一是共有人力资源。企业的部分高管被聘为学院产教研合作委员会委员或相关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公司技术骨干被聘为学院兼职教师;同时,学院专业教师也受聘企业顾问、高级工程师等。二是共建服务平台。利用校企双方的人才资源和设施条件,争取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建立面向社会的服务平台。三是共接科技项目。校企双方联合组成课题组,或承接企业技改项目,或申报政府科研项目。四是共担培训教学。双方合作培训企业员工或学校中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院学术讲座、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工作。学生在这些企业实训实习时,既有校内指导教师,也有该企业的指导教师。现共有65家这样的企业与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外型合作企业之一的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汽车销售、维修、装潢、美容于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南通地区“民营企业500强”之一。2006年校企签约,在该企业建立学院汽车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先后有200多名学生在该基地顶岗实习。并且,该公司与这些顶岗实习学生“优先双向 选择”,累计接受了50多名学生就业。2012年6月,学院联合该公司共同申建的南通市汽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南通市科技局批准(批准号CP22012007)。该服务平台为南通地区汽车维修行业培训鉴定员工669人次,其中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142人次。2013年5月,该服务平台承办了南通市港闸区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汽车赛项。本文开头所说的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赛项获得佳绩的学院代表队,就是利用该公共服务平台训练备赛的,代表队的教练团队中就有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践行全过程多模式校企融合育人之路,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赢得了广泛赞誉。学院近三年荣获“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机械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和谐校园”等20多项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10余家媒体记者走进校园采访报道。学院是中国民办高校非营利性联盟26家发起单位之一。
作者简介:
唐永泽(1950—),男,江苏武进人,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贵成(1955—),男,吉林公主岭人,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 黄天成(1962—),男,江西九江人,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施 玲(1980—),女,江苏南通人,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 以上所有作者的通讯地址都为:
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永兴路14号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邮编:226002)
第三篇: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校企合作中党建工作的现状,研究高职学生党员的特点,探索和实践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突显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一、校企合作中党建工作的现状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合作育人、互惠双赢的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中,从学校方面看,更多关注的一是邀请企业专家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标准;二是聘请企业专家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技能;三是依靠企业为学生提供的良好实训条件和基地,解决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四是依托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单位,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从企业方面看,更多关注的首先是获到优秀毕业生的优先录用权;其次是利用学校良好的师资、科研和教学资源进行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再者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双方主要倾向于共同开发、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科研课题,几乎未涉及到党组织的建设与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校企合作开展党的工作,对于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促进学生党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实习和工作岗位上起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一直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校企合作不应仅限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
方面的合作,还应该在党建方面深入合作共建,使党员队伍在学院和在企业都能发挥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党建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学校应该发挥组织优势,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党组织,规范管理企业派往学校任教或培训的党员职工,让企业党员职工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学习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企业应同样严格要求到企业工作或学习的师生,要求他们认真参加企业的党组织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管理的实践探索
在校企基层党组织共建活动中,应重点加强到企业实践实习的毕业生党建工作。毕业生党员
既是学生党员,同时也是企业党组织的临时成员,更可能是企业未来的员工。他们在实习、实训期间的组织生活建设,对共建双方的党建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阶段性特征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学生在毕业年级到企业实习、实训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组织发展受限,预备党员比例大
按照党员培养考察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同时为了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通过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的培养考察,将优秀学生吸收入党时,大多是二年级下学期或者是三年级。而三年级学生大多出去实习,给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许多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学生被挡在了党组织的门外。并且形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党员年龄小,党龄短,而且大部分是预备党员的现状,他们在校接受党组织教育时间不长,党的纪律观念不强,走向社会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思想的冲击,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淡化。
2、缺乏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淡化
受三年学制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不少学生刚刚发展为党员就出去顶岗实习,对这部分学生党员的后期教育没有跟上,而且高职学院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等党组织建设不够健全的新经济组织,即便少数同学去的是有健全党组织的单位,新单位也很难及时将他们纳入党组织,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使得毕业生党员平时的理论学习不系统甚至缺失,加上部分学生党员入党是为了好找工作,没有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入党动机中存在功利因素,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现象。且由于新形势下,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无新举措,疏于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造成他们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不牢固,党性不强,群众观念淡漠,不能很好地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校企合作中高职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绝大多数毕业生党员能够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思想状况难以掌握。从各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看,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一般由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基于党员发展任务重,学生党支部要管理全系的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加上毕业生党员长期在企业实习,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党员思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即使通过网络平台(目前使用QQ)传达信息,交流较多,但网络方式缺乏一定约束力,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弱化,从而
导致其先进性的减弱甚至丧失。从毕业生党员自身看,部分毕业生党员不能按时递交思想汇报,不主动与支部沟通,造成了支部难以掌握党员思想状况。
(2)教育方式创新不够积极,组织活动内容贫乏,难以满足党员需求。高职毕业生党员长期在企业实习,而党支部组织的学生党员活动与党外活动、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党支部组织活动内容贫乏、方式陈旧,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的发展问题,而很少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和实践活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不能及时求变和创新,导致部分党员严重缺席支部活动,使得许多教育活动难以开展,没有通过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来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3)毕业生党员模范作用难以发挥。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组织性、纪律性有所松懈,如对应该参加的组织生活不积极,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缺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党员意识不够强,没有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与毕业班党员个人及其实习就业单位沟通交流不畅。由于毕业班学生长期在企业实习,实习单位数量众多且十分分散,加上许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支部往往与学生党员及其实习就业单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很容易造成毕业班党员两头都不参加组织生活的现象,使得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真空”。
(三)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创新
根据目前高职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本着创新性、实效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毕业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根据毕业生党员比例大、学习任务重、企业实习时间长、就业压力大和自身渴求得到充分发展等特点,各级党组织应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给予充分重视。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否富有成效,关系到整个学生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学院党建工作的对外影响。学院党委及其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改进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作为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大事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指导学生党支部紧密联系毕业生学生党员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工作效果,使这项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和改善。
2、充实队伍,强化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力量
由于学院基层党组织缺乏专职学生党务工作者,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承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改变目前高职学院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以兼职人员为主的状况,有必要减轻兼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使一定数量的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党建工作基本理论、提高党建工作业务能
力、掌握学生党员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党员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党支部书记经验不足,对毕业生党员思想、学习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指导和解惑能力。因此,最好选派专人或工作能力强、思想成熟的辅导员担任毕业生党支部书记,同时注重加强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3、创新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各系党总支要按照学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根据各系条件和特点,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根据当前的政策环境,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具体方法加强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
第一,改变毕业生党员原有固定式的汇报、会议、联系人方式等教育管理形式,发挥毕业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建立党员服务流动站、校企共建党员基地等,让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互动起来。充分利用毕业教学环节,结合毕业实践教学检查下企业、去现场的同时,做好企业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求每位学生党员都要将一份《党员实习鉴定表》交给所在实习单位给予考核鉴定;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期回校的时机,在校内的党组织生活会上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交流,从而在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经验积累等方面与在校学生分享。
第二,成立企业流动党员党支部,毕业生实习期党小组。针对高职毕业生党员实习单位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专门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可以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延伸到企业,实现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不留空白。同时,一个实习单位或地点相近的几个实习单位中的学生党员达到 3 人及以上的可建立实习期党小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不具备建立实习期党小组条件的,可以尝试建立“网络党小组”,在毕业生流动学生党支部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第三,转移临时组织关系。系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要主动联系,毕业生党员所在的就业单位将实习期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临时转移到单位或单位所在地街道、乡镇党组织,使实习期学生党员提前参加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增加社会实践以便尽快融入单位。
4、整合力量,健全与企业沟通交流机制
按照班级或是专业,安排责任心强,政治理论水平高的党员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该教师在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负责与企业沟通交流,获得企业的支持与协助。如果企业有党组织的,支部应加强与企业的组织联系,或开具组织介绍信要求学生党员参加企业的组织生活,或要求企业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实习期间表现作组织鉴定。如果企业没有党组织的,支部应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联系、网络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党支部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形成个人、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大循环教育模式。
针对实习企业和实训基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党组织建设跟进方案。在有党组织的企业,将实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纳入相应的企业党支部或党小组教育管理,聘请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为实习生党建指导员,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等。在企业党组织的精心指导、培养下,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在党组织不健全的企业,积极协助企业成立党支部;党员不足三人的企业,将学生党员与企业党员组织在一起,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在劳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利用劳动闲余时间开展主题教育等。
5、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根据我校的惯例,毕业生党员从11月中旬开始在全国各地实习。针对毕业生党员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的现象,重庆市内应充分利用12371党建信息平台,定时上网过组织生活,网络发展对象公示、网络支部会议、交纳党费、及时提交思想汇报等;对更大范围,可建立学生党员“飞信群”、“QQ群”,以及时加强与党员的联系,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开设“支部书记博客”,可以网上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解答党员的困惑,帮助其度过思想、学习、就业的难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把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解决了空间上的距离感。在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党建工作进网络不仅仅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拓展了党建新领域、构建了党建新格局、发展了党建新载体,进而推进了学生党建工作在理论上的创新。
总之,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创先争先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在理念上不断升华,才能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孔静,吴小唯《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思考》《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6
[2]邓晓琳《大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3]曾令玉《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孔凡成《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职工教育》2007,11
[5]李健《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层党建工作创新》2010年第9期
第四篇: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寻求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的相互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软件工程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专业软件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软件工程建设重在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提供适用的专业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强调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校、企业双方的合作融合,引入实训机制,形成以“3+1”模式为框架、产学一体化为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把在企业培养的1年时间分散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2.目的是形成“工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实训—真实项目开发”的培养过程,建立“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引导学生树立系统、科学的工程项目概念。
3.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3]。
4.每学年根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请合作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来校开设相关技术讲座,并选择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选派师资负责课程实践教学、实训的具体实施,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再集中到合作企业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3+1”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平台,按学期逐步推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使其观念及早融入社会,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认识与理解[4],逐步形成“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
三、实训体系构建
通过高校、企业双方合作融合,将实训引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以JAVA专业实训为例,我们的实训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在企业项目经理和学院教师的共同带领下,通过实训中的具体项目,将原来分散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贯穿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始终[5],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应用锻炼,进一步了解标准软件开发过程与规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锻炼其团队协作精神。
1.实训内容和阶段。我们的实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校内专业实训为基础实训,一般以基础性的、业务简单的项目为案例,训练重点放在编码实现上。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一般由合作企业从其案例库中选择其之前实践过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内容涵盖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强化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两个阶段的实训都贯穿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技术储备、系统设计、编码、测试、提交、项目评审等阶段,但第一个阶段侧重于技术储备,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调试方法和技术[6]。以JAVA实训为例,在技术储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侧重于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各类项目文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了解行业前沿应用状况和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项目的实战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通过完成案例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集成、测试和项目评审过程的实践,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
2.实训目标。我们的实训目标按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实现的分段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第一个阶段的校内短期实训:该阶段属于基础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单元测试技术、软件工程、质量管理和ISO体系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软件开发对质量的要求和管理方法,提高学员对自己编写的软件的测试和调试能力,修正和增强学员对软件测试和质量的意识。在实训过程中引入新的Web标准、HTML5、CSS3、Canva、SVG等,为学生将来进入互联网或移动开发领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的技术储备。
(2)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该阶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在大三第二学期校内短期的基础实训、学生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Java方向、Android和PHP前端开发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分组进行项目实训。期间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如何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衔接。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表3所示。
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校企融合,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就业机会[7],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可以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统计信息表明: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还是高职软件专业,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8],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软件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紧跟市场,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软件工程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而目前高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集中于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沿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失衡[8]。因此,我们通过校企融合,整合优化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请合作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为同学们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使同学们逐步对大型软件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验软件开发的工作氛围,逐渐树立基本的职业观念,以便到毕业时,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岗位,提升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3)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实践,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教师的工程经历和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经验,了解大中型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过程,提高教师实际工程研发能力,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使专业教师得到工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前做好师资储备。此外,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还可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四、结语
大学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在层次上来说应该是中高级的,他们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但由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实践的机会,而且所教授的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马上和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当前高校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历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而校企融合模式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4):9-12.[2]张广泉,杨季文.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3]张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5,(8):137-139.[4]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28-130,160.[5]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6]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7-148.[7]阳小兰,钱程,朱福喜.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软件导论,2015,14(7):212-214.[8]白伟华,李坚,朱嘉贤.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35-37.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洪山区楚才小学
一、学习,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从两个规划中让我们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是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观念,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的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与传统的“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深度融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关注这种变革。
1、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能正确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2、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教育系统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校教育,那么“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及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的实质和落脚点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深度融合)。
3、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教师主导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一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二是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要想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是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要从根本上改变,除了要有一整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外,还要开发出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信息化创新理论指导下将教学模式、方法与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切实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二、行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共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指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堂内容有机融合,达成学科课堂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拟定楚才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坚持“四项”原则(理论先导、师生协同、整体发展、科学实效)、“六项路径”(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导与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加工与学习成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五项措施”(资源开发共享、鼓励师生应用、支持方法创新、发挥校本优势、强化研究指导),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积极融合、有效融合、优化融合,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在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校本培训力度。学校通过内引外联,专家引领式培训与校内教师自助培训相结合,围绕“互联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化系列培训,引领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在理念和思想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同时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
3、深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优势互补的全新教研模式,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常规教研基础上,尝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校本教研中,将学习与研究活动转移到网络上。同时,许多学校管理者也意识到,通过网络开展学校教研活动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活动称为网络教研,又称为虚拟教研。当前,传统校本教研仍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新常态下需要探究网络教研(优势:教研活动多主体性、教研活动移动性与异步性、教研资源开放性)和校本教研(优势:目的性强、情感交流密切、组织性强)优势,使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校本教研的有力补充,常规教研网络化,网络教研常规化,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1)微课(微课程)教研,微中见道。微课教研,主要是为了深入有效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围绕某个细微为题、具体问题或某个主题/专题问题,借助区域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师生点主评等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技术手段而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的相互研讨、交流互动、成果共享,从而深化教师对某个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为加大教育信息化进程,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持续开展了“强化微课教学研究,打造和美高效课堂”系列化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尝试把“微课”资源用在教师备课、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听评课、课后反思等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可以突破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电子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在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来说,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2)课例研究。学校根据省、市、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精神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砺炼教学新技能,促进师生共成长”为主题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例研修活动,采取团队研修形式,做到课例研修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相结合,与高效课堂、微课的探索相结合,采取“预案上传—团队磨课—观课议课—教学反思—视频上传”研修形式,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聚合教师的教学智慧,促进信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和教 学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研修效果。
(3)创建校园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的应用快速发展,近年来,微信也逐步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本学期,学校班子结合学习,1微信改变了现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认识微信一些目前在教育应用情况(○2微信可以促进教育公平;3微信创建了泛在学习环境;4微信为学生提供丰富○○○5微信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应的学习资源、自主的学习环境;○1学习形式的移动性、○2学习过程的情境性、○3学习交互的多媒体用上的特性(○4学习行为的个体性)性、○,创建了洪山区楚才小学“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践探索微信这种新型网络交流平台与常规教育教学的有益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推进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已在实践探索中。10月15日,我校教师段敏充分利用我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了一节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课,受到与会专家、老师的好评。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的一种情境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教学化学习资源包。翻转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完全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来完成课程学习,课堂中进行作业、测试及其他教学活动来进行的知识内化。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以微课资源为基础,形成课前自学和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顺应了我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学校顺应信息技术引发的教学改革的浪潮,结合区、校高效课堂建设要求,积极投身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和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反思,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本土化实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现实和可行。”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的相结合,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变革。所谓翻转,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注重先学后教,因学施教,是新时期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方式。通过分析国外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于何时进行翻转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生特点等问题,对于学习资源,任课教师应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有创造性制作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视频。通过分析国内典型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尝试最新的教学方法,在接受“翻转课堂”的同时要肯定传统课堂的优势,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本土化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翻转式教学的目的即真正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