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从自信与自主中来作文
创新从自信与自主中来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书信了吧,书信是一种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应用文体。那么,怎么去写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创新从自信与自主中来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穿越历史会惊讶地发现,诗意浪漫的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科技大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其科技水平一度领先于世界十年、百年甚至千年。无论是至今不裂的永乐大钟、郑和七下西洋的豪华船队;还是与两三千年后的二进制思维遥相呼应的伏羲八卦图……无不彰显着我泱泱中华在科技界的霸主地位。
可惜,辉煌的过去没能孕育出耀眼的近现代科学!翻开近代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洲在十七世纪开始建立科学院的时候,中国却被康乾盛世迷住了双眼,沉浸在虚假的国安民乐之中。当欧洲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炎黄子孙的智慧在又长又臭的八股文中沉沦。这一沉沦就是两百年,中国直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自己的科学院。这两百年,正是工业革命浪潮滚滚,世界格局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中国瞬间从世界敬仰的天朝上国,沦落成被帝国主义无情瓜分的半殖民地。科技改变世界的事实,给每个中国人敲响了警钟。
“五四”之后,沉睡的东方雄狮渐渐苏醒。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学科竞赛中摘金夺银,气势如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赛场上的辉煌并未根本性地扭转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劣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依然是现代科技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只能无奈地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与高附加值的产业无缘,只能出卖劳动力。我们到底缺什么?缺自信!缺自主!缺创新!
不久前,我听了一个北大教授的讲座,教授问:“你觉得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吗?认为有的请举手。”会场上举手的包括我,也仅仅只有三个人!这充分说明,中国青年的自信还不足以担起科技创新的大任。正如阿信在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有些事情是要相信才会有”!当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多少知识和奖牌都帮不了他。要恢复自信,其实很简单——想想自己的优势,看看辉煌的历史,抛开一切名利的考量,做一个最纯粹,最热血的中国人,以推动民族的`科技发展为已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自信是一种奋不顾身的勇气和魄力!
当然,光有自信还不够,自主是创新的另一只翅膀。自主,通俗地说就是不迷信,要敢于质疑权威。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小男孩不相信蜜蜂是用翅膀发声的,于是就去养蜂场做实验。他惊奇地发现,一只翅膀被黏在蜂窝上的蜜蜂仍然“嗡嗡”地叫着。当另一只翅膀也去掉后,它依然能够发出声音。接下来,他又对蜜蜂的发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否定了“权威”的论断。
建立硅谷的“八大叛逆”,就是因为不迷信权威,不认为锗是最好的制造晶体管的材料,才引领人类跨进了硅的时代,让地球村变成了现实。也许“硅”和“八大叛逆”都稍显陌生。不过我想,没有人会不知道“英特尔”的大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意义重大。对书的迷信,不敢质疑,正是中国青年无法自主的根源。正所谓不破不立,不能勇敢地打破对书的盲目信仰,自主就是纸上谈兵,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挥动自信与自主的双翅,才能遨游在创新的海洋之中。那么,如何开启创新之旅呢?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吧!从火箭鼻祖万户、克隆技术的鼻祖孙悟空可以发现,创新需要想象力。当然只靠想象力是不能把人类送上太空的,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不过归根结底,想象力是创新的关键。因为知识丰富的大有人在,像万户、孙悟空一样的想象天才则凤毛麟角。没有想象力的人,拥有再多的知识也只是身上的赘肉罢了。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正在无情地摧残着孩子们的想象力。曾看过一则漫画,作者把老师比成锯子,将原本形态各异的小树都锯成了一个样儿的木头人,整齐地排在座位上。虽然看着有些夸张,但是大多数的小学老师确实与锯子无异,他们锯走了学生大部分的“枝叶,只留下“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加一等于二”之类无聊的标准答案。那么,我们就毫无希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说白了,想象就是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多看、多听、多想,就能把想象力重新激活。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我也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可以冲破一切障碍。
中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青少年的手中,我们必须逆着应试的洪流,走到自信、自主的大道上去,用创新作发动机,驱动发展进步的齿轮,让“中国智造”成为世界主流。我并非空谈大义,我是衷心地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行动起来,将如同腐草之荧光的中国变成真真正正的天空之皓月,让全世界都仰慕我们的光辉。
第二篇:创新从什么中来作文
创新从什么中来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创新从什么中来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从什么中来作文1创新在当今是个很热门的词,它被认为是推动国家富强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来源有很多,它来自于勇气、坚毅等因素,我认为,创新首先来源于不满于现状。
不满于现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抱有消极的心理,愤世嫉俗地认为现在的世界混乱不堪,而是以正面的心态看待它,知道无论人类怎样进化,世界如何发展,世界始终是不完美的,始终是有待于改善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感觉生活在一个完美世界,那社会该向哪里进步?从这一心理出发,进一步地做出实际行动,创新才会被催生出来。
不满于现状,人类的生活才得以改善。在19世纪之前,人们普遍用蜡烛、灯油来照明,穷人只能摸黑。基于这一社会现实,爱迪生历经上千次实验寻找合适的灯丝,最终发明了电灯泡,造福了全人类,给我们带来了长久的光明。爱迪生的成功和他的智慧、坚毅息息相关,而引发他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他不满于当时的现状。与之形成对比的柯达帝国,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却在取得辉煌后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最终被数码时代抛弃,一代胶片帝国的没落令人惋惜,也给我们深思。
不满于现状,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创新,除了例如爱迪生的自主创新,还有根据现有认识进行的创新,有深化也有否定。我们知道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会掉在地上这个简单的常识,常识之所以叫常识,是因为它被绝大多数世人认可。在六百年前,地心说就是常识,没什么人会去质疑。哥白尼却例外,面对常识他更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了日心说,他的一小步是天文学发展的一大步,地心说的错误认识被推翻后,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识更加正确。
因为不满于现状,我们才会想要做些改变。齐白石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不断进取,五易画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郑板桥将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临摹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仍不满足,在理解之上取神遗貌,独创了奇而不诡的板桥体;苹果公司的LOGO是一个缺了一口的苹果,其寓意即要鞭策员工不安于现状,时刻保持创新精神。
不满于现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做到这一点,并因此做出些改变和创新,社会就拥有了前进的不竭动力,世界就能够永续发展。
创新从什么中来作文2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宇宙虽大却不如人的思维宽广,猫虽敏捷却不如人的思维灵活。而创新更是人类在生物圈顶峰的依靠。
———题记
什么是创新?
这是困扰了许多人的问题,创新看似难却无处不在,一句有趣的活,一个奇葩的想法,一样奇怪的物品……,只要是你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东西都叫创新。但很多人就茫然了,那怎样才能做到呢?一开始,我也不知如何去做,直到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我眼前:如何使一个生鸡蛋从二楼坠落而不碎?
这怎么可能?一个生鸡蛋那怕只是轻轻磕一下就会碎,何况从那么高的地方丢下来!这样想的人就是不善于思考与创新的人。其实方法有无数种,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在于一个人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
而今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实验。
各个小组都是绞尽脑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的用塑料袋做成降落伞,有的用装满水的瓶子,有的用衣服一层一层地裹,有的用玩偶垫在鸡蛋下……,总之每个鸡蛋都全副武装,将有一场激战在等着它们。
实验开始的时候,每个同学脸上都是紧张与兴奋的神色,小心翼翼地将鸡蛋抛了出去。不一会儿,一阵阵欢呼声响起,一只只小手捧起完好的鸡蛋来到老师面前。事实证明这个实验并非不可完成。
而这个实验十分直观地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创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创新能力,思维与创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我想,这就是语文老师让我们做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吧!
现在教育对思维与创新都十分重视,因为没有这两种东西的人顶多算个书呆子。
如果学习是一只鸟,那思维与创新就是它的两只翅膀;如果学习是一株植物,那思维与创新就是它的水和阳光。
创新从什么中来作文3当高铁已成中国的名片,是中国速度的代表,中国的许多地区仍然有许多普遍的火车在运行,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颖事物的背后,仍有许多普通甚至落后的事物在支持着国家的发展。
日新月异,体现我国的飞速崛起。
从两弹的研究成功,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又到天眼探空,蛟龙潜海,嫦娥月背成功着陆,港珠澳大桥成功建成……多少的成果彰显着中国的飞速发展,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
创新,让中国迅速发展,让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的共享单车便利了无数的城市居民,移动支付便利了国民的支付问题,创新的成果让国家和人民都深深受益。
平凡普通,也支撑着我国部分地区的发展。
高铁通车里程逐年增加,时速高达380km的新一代高铁正在试运行,新颖事物的背后。中国还有许多普通的火车,甚至还有老旧的绿皮火车仍然在运行,它们有着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在一些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平凡而普通的事物,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有轨电车开始出现,共享单车变得处处皆是,普通的公交车依然默默地运行着,它虽然不如有轨电车那般快捷,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追求创新却不革除普通,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
就像高铁与火车,他们在国家的发展中缺一不可,高铁是中国的名片,火车是部分地区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才共同造就了中国的辉煌。其实物如此,人亦如此。中国顶尖的科学家、科技人员代表了中国的进步,但环卫工人的勤劳工作让中国更加美丽,农民工的汗水筑起座座高楼大厦,为中国添彩。
因此,在中国的崛起之路上,需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不懈追求,也须保留普通,守住传统,让创新与传统共存。既要让创新成为中国的名片,又要让传统与普通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让创新与传统相伴而行,共筑美好的中国之梦。
第三篇:语文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
语文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也要回到生活中去。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新的课程改革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那么,如何将生活与语文教学联系的更和谐
1、日常生活“语文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阅读
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从教育到教学再到训练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
案例一:[观察生活] 教学一年级《识字2》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太
小
鸟
下
早
牙
上)你在生活中见过他们吗?在哪里见到的? 生:太子奶的“太”。(师鼓掌)生:小吃店的“小”。(竖大拇指表扬)生:牙膏的“牙”。生:小班的“小” 生:上岛咖啡的“上”。(鼓掌表扬)
生:学校楼房上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生:公交车的门上有:先下后上。„„ [简析:“新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电视中的广告,大小商店的招牌,学校中的每一块标语,家里,社区„„一切有字的地方都是学生搜索的目标。生活处处皆学问。]
案例二:[演绎生活] 五年级9册《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段:
师:小镇的早晨那么热闹。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你见过哪些农副产品?卖主是怎样吆喝着做买卖的?(一组)生大声吆喝:“快来买,新鲜的鱼,便宜卖啊!” 生赶紧上前,又往后一退,拍拍身上的水,说:“哎呦,水溅我一身了。这鱼多少钱一斤啊?” „„
笑声、掌声(二组)
生满脸笑容,热情的喊:“看又嫩又新鲜的芹菜,自家地里种的。快来买啊!” 生拿起一把,左瞧右看:“不错,看上去挺有光泽的。来一斤吧!” „„(三组)生热情地说:“小明他奶奶,你好!又来买菜啊!要不要买些豆腐啊,这是今天早上才做出来的。”
生弯着腰,推了推眼睛说:“好啊,买一块吧!” „„
[简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创设生活化情境,体验生活。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激情满怀,生动逼真。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一派生机勃勃。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案例三:[体验生活]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片段:
师: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流传至今,其中油一句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引用,它就是(引读)――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吗? 生:有。师:你们思念他们吗?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们的亲人联系,互诉衷肠,表达你们的思念之情? 生:(交流)(打电话、写信、寄贺、通过电子信箱发邮件、打短消息)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的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生(自由练习)生:(打电话)您好!外婆。我是您外甥。外婆,重阳节到了,我很想念您。您的
身体好吗?外婆,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写得特别好,我把它送给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扮外婆):好外甥,谢谢你的祝福!“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好。外婆也想念你啊,等放假了外婆来接你啊!祝你学习进步啊!再见!(掌声热烈)生:(写信)妈妈,您好!您去外地学习已经一个月了。今天是重阳节,看到别人家都欢天喜地过节,我特别想念您!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妈妈,希望您早些回家!也祝您学习进步!
―――――女儿
XXX 生:(发邮件)
大伯、大妈:你们好!你们去美国已经两年了。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十分想念你们!你们在美国也过重阳节吗?爷爷、奶奶总是叨念着你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在过节时,看到人家团团圆圆,他们就特别惦记你们。你们身体好吗?祝你们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侄女:小华
2002.11.15 师:(扮大伯)小华:你好!你的邮件我已收到!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也特别想你们!„„(又一次掌声)„„ 师:(深情地说)大家谈得真好。让我们把这句诗送给所有在外地工作的亲人――― 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课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和超越。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由于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溢着浓浓的亲情、温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新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时注意了这种关系,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学会更多。我想针对新课程设计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时的体会,阐述以下两个问题: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
一、生活中的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可以随时随地学到很多东西。
1、关于从生活中学习识字。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新鲜,媒体日益丰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当领着可爱的孩子逛街、散步时,你可以随机交给孩子这些生字;当坐在家里陪孩子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也会有很多需要你适时教给孩子的文字,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去山南海北旅游,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这样,慢慢地,孩子不但会扩大识字量,还会养成一个注意随时学习的习惯。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渴望识字的孩子,那时没有条幅和广告,但每逢过年或别人家有喜事的时候,门上贴的对联,我都会很认真地去读;跟爸爸串门时,别人家里的四扇屏,也被我利用,变成识字的资源。所以,当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时,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你细心,有足够的耐心,你能和孩子一起丰富、充实自己。
2、关于从生活中学习表达。这里我有两个教学案例:一则是关于造句。教师让学生用“发现”一词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我发现母鸡围着草垛转。”老师否定了这个句子:这是什么话?母鸡围着草垛转?于是示意他坐下。第二个学生也发言:“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老师大加赞扬,称赞这位学生的句子具有科学性。很显然,这个学生所描述的现象,并不是自己观察到的,况且还有模仿第一个学生的嫌疑。可是对于第一个真正用眼睛观察过生活,实实在在描述生活的学生,老师却没有任何的肯定和鼓励。试想,这个学生以后还会去认真地观察生活,去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第二则是关于作文。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个案例。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上学路上》。要求写发生在自己上学路上的真人真事。大部分学生写了在上学路上帮助老人等等做好事的内容,都得了高分。有一个学生却写了自己在路上看见一群蚂蚁忙忙碌碌地搬一条大青虫的过程,写的内容详细,描述很精彩,但是却得了低分。老师这样评价他的文章:你的作文没有思想性,没有体现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更何况,上学路上,你居然还这样贪玩。问:什么是作文的思想性?难道非得上纲上线?再说了,上学路上,哪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呢?我们一贯提倡让学生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自己眼睛亲自看到的,耳朵亲自听到的,为什么要否定孩子说真话的行为,扼杀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呢?所以,正确的导向是,要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描述生活,才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在以后去感受生后,甚至去改造生活,创新生活。
二、语文中的生活
1、识字教学 新教材中的看图识字,从我国文字的起源—甲骨文象形、会意的角度,让学生感知汉字和生活事物的关联,了解汉字的演变。例如:日、月、门、石等这些汉字,因为贴近学生,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是熟知的,所以,他们接触起来并不陌生,理解、记忆起来也不困难,这些汉字和事物的相象更让他们感到颇有趣味。
2、阅读教学 新教材的编写有意识地把与学生贴近的生活内容编排进来,在学生的学习资源里有了自己的“生活”,对于渴望了解生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欢欣的事情。有了生活,就有了熟悉的事物和内容,抽象和理性的东西就在孩子的头脑中变得形象、生动和丰富起来。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去触摸,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去感知。比如,一年级教材中的《我的家》《两件宝》《我长大了一岁》,二年级教材中的《妈妈,不要送伞来》《我的影子》《我们的玩具和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都是孩子耳熟能详,看得见,摸的着,甚至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所以,他们感觉自己进入了课本,成了其中的主人公,兴趣一下被触动了,有了兴趣,学的更容易,感觉容易,就会主动去接触,去探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连锁反应。
3、说写教学 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到高年级的写作能力训练,语文教材指导学生以写发生在自己生活领域中的故事为起点,有感而发,免去以往学生“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例如,说说你的家,你的学校,你的同学,朋友,写写你认为好玩的事情、游戏或玩具等,这些内容,孩子们俯首可拾,让他们说起来,写起来,可以洋洋洒洒,一发而不可收,慢慢地,他们就能学会用语言或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鉴于语文和生活这样紧密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善于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抓住“相似点”。如课文《初冬》的安排与季节接近,我们可以把它调整在冬季有浓浓大雾之时把课堂置于茫茫大雾之中,让学生在雾的渐变过程中诵读课文,使文本与生活真切地联系一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根据自己观察体会到的初冬雾景改编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选准“争议点”。如《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是围绕铁罐的争议展开的。在教学时,我先把学生分成陶罐和铁罐两方展开辩论,让陶罐和铁罐各自充分彰显自身优点,揭露对方缺点,在学生辩论的层层深入、激烈进行中文章的寓意渐渐明晰,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一步步发展。
3、诠释“困惑之点”。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到“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邱少云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我没有立即解释,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外去查阅、思考、讨论,然后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可别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居然通过上网、向老人请教、跟同学合作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地理到天文,从历史到现实,从书本知识到生活经验,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且不说学习的结果如何,单从这一点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过程,就已经表明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
4、补充“空白之点”。《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到“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羊死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抓住这“四点”,开放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就能激活求异思维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开放教学达到更佳效果。二 联系生活体会,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亲身体会来进行词句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中,“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扔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句话,低年级学生对其中“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这句话,低年级学生对其中“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的理解往往有困难,每当我教这一课时,总是用往瓶子里装石子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通过直观,看到了水在慢慢升高,但仍会对“水升高”的原因认识模糊。这时,我便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想一想,当你准备洗澡,坐进装好水的澡盆时,水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于是,大家纷纷谈了自己的亲身体会,都说水好像一下子变多了。有的还说到,洗手的时候,看到脸盆里的水好像也会变多;妈妈在放满水的盆里浸衣服,水也会溢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对瓶子里装进石子后水升高的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三.让课堂成为“每个人表演的大舞台”。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不同的场景里,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快乐。对于快乐的人而言,在生活舞台中,上演真实,所以全力以赴,无论生活中如何表演,最终的结尾却都是让学生学会欢笑、学会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这舞台上的演员。无论你演得好与坏,都是你倾情演绎的你的人生。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向别人来诠释和展示自己。凡效率高的课,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都有协调有效的生动表演。
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跳舞、高歌,坦然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把学生的写字、绘画、手工贴在教室的四壁,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在课堂上深情地朗诵,投入地表演课本剧;在黑板上自由涂抹,在讲台前蹦跳……
四、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桂林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你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
北京地区试题 广东地区试题 江苏地区试题
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我在教了《家乡的秋白梨》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
(一)家乡主要特产列表.主要特产
主要出产地
生长或生 产情况
销售情况(销量、销售地、收入)
黄花菜
双龙黄花梨 杜桥茶叶 缙云番薯 缙云烧饼 缙云条石 新建麻鸭
(二)、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
(三)、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土特产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土特产推荐给大家。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
外信息,他们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对某一特产深入地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都要组织学生远足拉练。在难忘的拉练之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拉练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热、渴、累,以及一路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可是,由于每次所选的日子都是很好,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说说拉练前的心理活动时,总是平平淡淡,什么兴奋啦、激动啦。今年的拉练,由于拉练前一两天天气的戏剧性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明显的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马上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一波三折盼拉练》《一日三秋》《祁盼、失望、失眠、兴奋》,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令人忍俊不禁。朱露茜写到:同学们望着这雨,心里默默地乞求老天爷快把雨收起来。这时,丁越看看雨,叹了口气,说:“唉,看来明天不能去拉练了。”他的话音刚落,他身边的几个同学皱紧眉头,瞪大眼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好象要跟他拼命似的,生气地说:“明天一定会去,一定会去!”
这声音响亮而坚定。丁越听了,吃了一惊,连忙小声地说:“对,会去!会去!” 读着学生的习作,拉练前的一幕幕仿佛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的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
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
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
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我所带的班级,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好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红领巾啄木鸟活动》一文(第十册练习4),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鸟”。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净化。这样的双赢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第四篇:从“三个自信”中感受执政自信
从“三个自信”中感受执政自信
张荣臣
我们党是执政党,执好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任务。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团结带领人民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体现。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放在历史的维度来思考,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信。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展现了我们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制度规定和体现社会性质与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我国之所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证明,无论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都行不通。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政治制度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制度并将之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而不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是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而始终保持和发挥其优越性的科学选择。
第五篇:从人民群众中来 到人民群众中去
从人民群众中来 到人民群众中去
我从为民这个方面,谈谈如何学习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一、必须甘于做人民群众的学生。毛泽东同志曾经为湖南第一师范题词:要做人民群众的先生,先做人民群众的学生。二十多年的法庭工作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刚下基层,我从方言俚语、风土人情、调解技巧等方面学起,向基层群众学习,向社区民调人员学习,不断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取得良好成效。我所有的荣誉和成绩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是我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了解人民疾苦,才能学到更多群众工作知识,才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干事情,才能提高化解社会矛盾、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二、必须乐于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可以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那种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共产党人用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换来的。现在我们要扪心自问,在工作中有没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有没有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如果还是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怎么能走进群众心里呢。因此,我们的司法过程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官本位的作风,强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三、必须勇于做人民群众的保护神。当前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政法干警都要勇于担当、善于担当。我们在执法办案中不能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简单应用,而应当认真总结经验,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解决之道。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通过司法审判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亲民之声、便民之举、惠民之实、护民之德。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地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