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24 06:3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论文》。

第一篇: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论文

摘要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涵、意义、主体、方法四个方面分析了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系统特性,认为采用硬系统方法论的优化范式难以清晰地描述绩效评价中的潜在冲突,提出了采用软系统方法论的调查学习范式研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的思路,总结提出了缓解不良结构系统中冲突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软系统方法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不良结构系统

“绩效”一词源于英文中的performance,原意是性能、能力、成绩、工作成果等,在西方心理学中绩效则是指与内在心理相对的外部行为表现。近年来经济管理领域中广泛采用绩效这一概念表示工作业绩、效益等,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也在谈论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甚至有的学校实行了绩效工资。但高校教师绩效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教育界对此并未做过严格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评价内涵、评价意义、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存在着很多大相径庭的认识,而这属于绩效评价中的基本问题,如何正确地认识它们成为制约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尽管人们意识到了绩效评价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却难以准确地说出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每种问题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并且缺乏明确的结构,导致绩效评价在很多问题上面莫衷一是。这一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绩效评价问题如此难以达成一致,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绩效评价问题。

本文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源于其内在的不良结构,为了正确地认识该问题,采用软系统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从基础理论层面重新审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以便于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缓解绩效评价中的潜在冲突。

一、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不良结构特性

不良结构特性针对的是不良结构系统,所谓不良结构系统是指偏重社会、机理尚不清楚的生物型的软系统,它较难用数学模型描述,往往只能用半定量、半定性或者只能用定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不良结构系统是针对良结构系统而提出的概念,所谓良结构系统是指偏重工程、机理明显的物理型的硬系统,它可以用较明显的数学模型描述,有较现成的定量方法可以计算出系统的行为和最佳结果[1]。很明显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属于不良结构系统,目前在绩效评价问题认识上的众多分歧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并未完整清晰地掌握绩效评价工作的运行机理和内在结构。

下面重点分析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一系列不良结构特性,以便于深入认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采用软系统方法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的必要性。

(一)绩效评价内涵的不良结构特性

对于绩效的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基于结果对绩效下定义,另一种是以行为为基础对绩效下定义,理论上的教师绩效评价应既包含行为评价,也包含结果评价[2]。绩效评价内涵的不同会导致评价口径的不同,二者潜在的冲突却是不容回避的,如果对于某位教师从结果和行为两方面进行绩效评价,产生了不一致的结论,势必会激起对于绩效评价内涵的强烈争论,这时绩效评价内涵的界定是很含混的。对于这两种评价内涵的不同认识始终共存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中,是一种典型的不良结构特性。绩效评价内涵的界定还直接决定着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因此内涵的不良结构特性也导致了评价指标的不良结构特性。

(二)绩效评价意义的不良结构特性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绩效评价往往与加薪晋级联系起来,容易导致教师过分关注评价结果,为了达到目的甚至采取不恰当的手段[3]。这些消极行为导致了部分教师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抵触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意义。绩效评价是一种工具,既可以被正确地使用,也难免被误用,二者共存于绩效评价过程中,检验着参评教师的职业道德。

(三)绩效评价主体的不良结构特性

评价主体所持的态度、立场直接影响到教师绩效评价的结果,而各评价主体的态度、立场又往往是不一致的,会导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如何确定评价主体,如何衡量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性,如何确定各评价主体的权重,是绩效评价组织工作中很难协调好的问题。借鉴企业员工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在教师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这样一些评价主体:上级评价主体、下级评价主体、同级评价主体、集体评价主体、自我评价主体、第三方评价主体。显然这些评价主体之间的评价视角是不完全一致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就在所难免了。

(四)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良结构特性

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两大类。定性评价主要依赖评价主体的主观观察或经验,根据人们对事物的一般看法而确定评价结果,该方法对于一些难以数量化的问题比较适用,但它主观随意性大,缺乏可操作的工具、方案;定量评价种通过数学或其他科学手段对事物的量作出判定,主要通过统计分析,从量的侧面集中地对经验作出科学分析,由于它以数据说话,使绩效评价工作在形式上实现了公正,但很多因素是数据统计难以显现的,定量评价也不是绝对可靠的[4]。这两种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但却有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

本文认为分析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特性,对于指导我们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从理论层面确认了绩效评价中冲突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一方面使我们意识到这些冲突不容回避,要求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必须深入具体,悉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容得下不同声音,实现对参评教师的完整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意识到了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局限性,它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可能令每一位参评教师都心悦诚服地接受评价结果,但却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缓解这些冲突。

二、绩效评价不良结构特性的分析方法

采用何种观点对这些不良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是缓解冲突的首要条件。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会基于一定的思想和认识基础,目前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我们采用了硬系统方法论,这是基于优化的范式,即努力寻求系统的最优解。硬系统方法论设想世界是由许多系统组成的,这些系统的表现是可以采取系统的程序来进行优化的,包括建立清晰的目标,然后使用可以进行归纳的模型,基于系统逻辑,对所关注的现实世界系统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以最大的效率使那些目标成为现实。但遗憾的是,硬系统方法论针对的是良结构系统,它在应对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即不良结构系统问题时,缺显得捉襟见肘,在寻求最优解的同时,一些与最优解不和谐的非主流因素被排除在外,而这些非主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视的,会对业已得到的最优解产生强烈的冲击。如在绩效评价中某些教学非常突出、但是科研相对薄弱的教师往往处于劣势,公众认为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既而对绩效评价工作整体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在硬系统方法论优化范式的影响下,对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不良结构系统问题难以作出理论上的完整诠释,或者说我们正在一种残缺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着绩效评价工作。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应当突破在硬系统方法论影响下导致的对于绩效评价问题的简单性认识,采用软系统方法论重新思索绩效评价这一不良结构问题,树立对于绩效评价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使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和附带的一些负面影响能在理论上获得一定程度的统一,使潜在的不良结构系统特性理论化,以促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软系统方法(Soft System Methodology,SSM)是由英国学者切克兰德教授首先提出的,用于解决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明确的、不良结构系统问题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软”的主要原因是它加入了人的判断和直觉,因此解决问题时不像硬系统方法论可以求出最佳的定量结果,而是求出一般的可行满意解,并且有些结果因人而异。软系统方法论的主要观念是:讨论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问题”,是情景的“改进”,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检验的标准是问题不断变化的改进成效,而不是简单地达到最终目标,即通过调查学习和比较,来寻求问题的逐步改善,求出问题的满意解答。该方法的核心是面对有争议的复杂系统问题,运用软思想来思考和解决复杂系统的问题,理解复杂系统的模糊性质,从复杂的问题中整理出问题的概念模型[1]。

切克兰德的软系统方法论中的“调查学习”范式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其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者说是“学习”,从模型和现状比较中,学习改善现存系统的途径。本文认为对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这样一种不良结构系统问题,采用软系统方法论对它进行分析是合适的,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崭新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为其构建一个能够包容各种价值观冲突的理论体系。

三、绩效评价不良结构系统中的冲突缓解

由于不良结构系统的内部构造、运行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各领域研究者都有可能从自己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的理论阐释和解决方案。既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冲突也就势必难免。对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也不例外,在其诸多不良结构系统内部就存在着各种冲突,这也是绩效评价问题难以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通过前面的不良结构特性分析,绩效评价中的不良结构主要反映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之间的冲突,当要素之间的差距不大时,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调和的,在绩效评价中不会引起冲突;而一旦要素之间差距过大时,必然会激起绩效评价工作中的冲突。如某些教师从教学方面进行评价非常突出,而科研方面却比较薄弱,这两类不同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冲突。

根据软系统方法论的主要观点,虽然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这一不良结构系统问题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但是却应当采取措施使潜在冲突有所缓解。软系统方法论并不只是消极地承认问题存在,它更关心这些冲突的缓解。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虽然并未有意地采用软系统方法论作为理论指导,但也意识到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难以调和的冲突,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冲突的措施,这些措施较为充分地反映了软系统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一)360度绩效评价法

360度绩效评价法也叫全方位评价法,它是指评价主体不仅应包括上级,还包括委员会、同级、下级、自身、第三方等。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参评教师多层次的信息,还能获得多角度的反馈,还可以从反馈中清楚地知道参评教师的长处和不足,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单一评价主体评价意见的片面性,获得对于参评教师绩效的最完整认识,消除单一评价主体给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5]。

(二)导向性的教师绩效评价指标

如何处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教学绩效和科研绩效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以取舍的问题。当然绩效评价目的不同,在评价指标上会体现一定的导向性[6]。采用科研导向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科研权重,就可以引导教师重视科研,增强学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实现研究型的发展目标;教学导向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要增加教学权重,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综合导向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则教学与科研的权重相当,以支持学校平衡型的发展目标。同时在学校内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也可采用不同的权重设置;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也要考虑采取不同的权重。

(三)规范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

制度化是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制度化,才能使绩效评价工作步入良性循环,使其中存在的诸多冲突逐渐缓和。如建立绩效评价的前期培训制度,在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学校对所有的评价人员和参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绩效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使评价人员充分了解绩效评价体系,了解绩效评价中容易出现的各类错误,培养评价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上面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一些冲突。将这些措施与绩效评价的不良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到这些措施针对的就是不良结构系统中潜在的各种冲突,而软系统方法论则从理论层面证明了这些非最优解的合理性,使我们从寻求最优解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当然这种兼顾各方利益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潜在的冲突,但却有利于冲突的缓解,甚至可以说,在彻底消除冲突的方向上又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张俊友.重新认识教师绩效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3]郭祥林.制度反思:高校教师业绩评估制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7,(2).

[4]王凯,张文华.英国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评鉴[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5]关健,曾宪文,戚文革.绩效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互补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6]王姝,韦增欣.如何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J].高校改革,2006,(6).

第二篇: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增大,一些企业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企业发展的动力时人力资源管理,而绩效考核是提升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在电力企业有绩效考核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也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内部加强绩效考核,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推动电力企业发展。

关键词:绩效评价;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电力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竞争激烈,为了确保处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规划,只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规划才能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在满足企业员工要求的同时,需要结合员工的建议健全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内涵

在企业中对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考核,即为绩效评价,绩效手段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不仅可以让管理者队员工有所了解,还可以将它列为主要参考依据,可以作为管理者对员工的升职、奖励、惩罚和解雇的依据。让员工有了对工作的热情,为企业的未来引导方向,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企业中合理的实施绩效促进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企业,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促进的企业战略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电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

1.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企业规划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一个公司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员工的努力。合理的安排企业人才,才可以使企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未来发展,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管2.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企业的合理性发展合理的人力资源多企业起促进作用,伴随企业的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其根本和本质。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科学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企业在良好的人才支持下,才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快。企业的人才招聘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预测分析。

三、现阶段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掌握缺失,绩效评价失误由于对评价信息掌握不准确,导致企业在绩效评比中出现失误,主要分以下两点,例如,由于考核的分工不明确,工作人员对考核负责的内容不清楚,导致最后的信息混乱,出现失误的现象;有些电力公司为了节省劳动力,对于监考人员安排过少,绩效考试人过多,导致无法正常考评,而且每个考评老师的标准不一样,造成了绩效考核结果差异过大。(2)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绩效考核人力资源机构并没有依据和对应的标准,所以评估结果大大不同,也增加了评估的难度。有些电力企业为了方便,并没有根据职业的不同来考核,而是千篇一律;有些企业只是走形式化,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限制性,导致现在绩效评价标准的不合理,也并没采取对应措施,任由其发展。

四、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措施

1.改革人才招聘方法对于公司的特定职位,需要制定特定的条件,例如,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为电力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电力公司的人才招聘我们可以开拓人才招聘的渠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招兵买马,吸收优秀的人才,招收符合电力企业要求的人才进入企业,最后将人才进行合理培训。2.建立健全岗位结构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岗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强化个人能力的同时,也要调整好各个岗位,使其平衡。根据公司内部的情况进行人事调动,让个人对企业发挥所长,推动企业的发展。针对公司内部的技术含量高的人才,应该牢牢把握,让其占领主导地位,不断刷新公司员工年龄,积极收纳年轻资源。实行严格的岗位淘汰制度,推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发现人才,管理人才。让不同的人才进入多个岗位学习,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3.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的管理下,绩效制度公正合理的实施,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部可以指定相应的薪资管理制度,一定要在预算可以的情况下,建立完善奖金制度,让公司员工的业务与奖金挂钩,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态度。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标准是根据电力公司的利益共进退,幅度相当。对于在工作岗位贡献尤为突出的,奖励鼓励金。将奖励制度与人力资源绩效挂钩,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的改善奠定基础。

五、结论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根据企业本身量身定制的,一定要控制好人力资源的规划,它是企业可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根据企业自身环境来更新管理体制,跟上现代市场的步伐。

作者:汪红莉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岳阳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刚.电力工程安装和土建施工的配合施工技术应用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20):146-147.[2]史越.绩效评价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24):191-192.[3]李扎西.浅析绩效考核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6,(22):14.[4]陶俊伊.论我国电力企业全员绩效管理的原则[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114-115.[5]关丽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7,(2):35-36.

第三篇:展厅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展厅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了解展商参展的主要目的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将以目的为主,展厅设计也不例外,我们在设计前,要了解参展商此次参展的目的性是什么?是销售产品、招代理、推企业品牌与知名度等,以哪一块为主,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着重于哪一块,如:如果是以销售产品为主,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将设计空间过多的放在产品摆放设计这块,如果是推品牌及知名度,就将企业文化及公司荣誉、历程融合进展厅设计中,以最直观、最吸引人的展示方式面向参展观众。

了解参展商对展厅设计、制作预算费用

有些设计师在进行展厅设计的时候,以自己的一些天马星空的想法结合参展商参展目的,进行豪华式的设计打造,最后设计出来的展厅,制作费用过高,与参展商的预算相差甚多,那么就得更改或者重新设计,这就导致改到最后越来越没有设计调性,也使得一些设计师有情绪波动。

了解参展商对于展厅设计色调与元素有何禁忌

这个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可能说展厅色彩的搭配与元素很吸引人,很有创意感,但是送到参展商的手中直接被否认,或者会被客户认为公司在设计流程上存在问题,不知在设计前与其沟通,看看参展商企业对于哪些色调禁忌,公司主色调着重与哪一块,还有哪些元素是不能涉及的,这些都要考虑其中。

让参展商做选择题,提高设计效率

在与参展商沟通中,不要抛出一些很宽泛的问题,让他无从回答,直接先礼貌的问候,再进入主题,如:在展厅设计中产品的排放方式,你可以设计二种样式的排放方式,发给参展商让其做选择提意见,不要问,你觉得怎样排放比较好呢?这样他们就不知道从哪个点开始去回答这个问题,直接给他选择让其给出意见,这样可以更好的节约参展商时间,不会让他们觉得麻烦,所以我们在与展商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以便更好的提升客户体验。

第四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浅谈对钢筋混凝土的认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钢筋混凝土由于有着诸多优点以至于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在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缺陷,这就要在施工、技术、运用上进行完善,在承载力计算方面得牢记公式准确细心的进行计算。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rogress, reinforced concrete has such advantages that because the reality of life in production is used widely, but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and defect.This will be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USES for perfect, in the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aspects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 accurate careful calculation formula.关键词: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粘结力 裂缝 承载力

Keywords: concrete

reinforced concrete

cementing bond

crack bearing capacity

正文:

在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是一种新兴结构,它已经是当今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是水泥(通常硅酸盐水泥)与骨料的混合物。当加入一定量水分的时候,水泥水化形成微观不透明晶格结构从而包裹和结合骨料成为整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与之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为加劲混凝土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利用钢筋抗拉和混凝土抗压这两种材料组成共同受力的结构。通常混凝土结构拥有较强的抗压强度(大约 3,000 磅/平方英寸, 35 MPa),但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通常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任何显著的拉弯作用都会使其微观晶格结构开裂和分离从而导致结构的破坏。而绝大多数结构构件内部都有受拉应力作用的需求,故未加钢筋的混凝土极少被单独使用于工程,而相对于混凝土而言,钢筋抗拉强度非常高,一般在200MPa以上,故通常人们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等加劲材料与之共同工作,由钢筋承担其中的拉力,混凝土承担压应力部分。如下图所示即为素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情况的区别。

在一些小截面构件里,钢筋除了承受拉力之外,同样可用于承受压力,这通常发生在柱子之中。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首先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相同的线膨胀系数,不会由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力。其次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有时钢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有间隔的肋条(称为变形钢筋)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当此仍不足以传递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拉力时,通常将钢筋的端部弯起180 度弯钩。此外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了一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

与其他结构的构件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除此之外,钢筋混凝土的优缺点还有以下这些:1.合理利用了两种材料的力学性能2.耐久性好3.整理性好4.可模性好5.耐火性好6.节约钢材7.就地取材

虽然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一些缺点,但毕竟其利远远大于弊,因此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极广,各种工程结构都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原子能工程、海洋工程和机械制造业的一些特殊场合,如反应堆压力容器、海洋平台、巨型运油船、大吨位水压机机架等,均得到十分有效的应用,解决了钢结构所难于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混凝土在现实生活的运用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未能解决,比如;

1、钢筋锈蚀与混凝土的冻融循环会对破坏混凝土的结构造成损伤。当钢筋锈蚀时,锈迹扩展,使混凝土开裂并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力丧失。当水穿透混凝土表面进入内部时,受冻凝结的水分体积膨胀,经过反复的冻融循环作用,在微观上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并且不断加深,从而使混凝土压碎并对混凝土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损伤;

2、混凝土中的孔隙水通常是碱性的,钢筋在pH值大于9.5时是惰性的,不会发生锈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中的碱反应使孔隙水变得更加酸性,从而使pH值降低。从构件制成之时起,二氧化碳便会碳化构件表面的混凝土,并且不断加深。如果构件

发生开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会更容易更容易进入混凝土的内部。通常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会根据建筑规范确定最小钢筋保护层厚度,如果混凝土的碳化削弱了这一数值,便可能会导致因钢筋锈蚀造成的结构破坏。

3、氯化物,包括氯化钠,会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因此,拌合混凝土时只允许使用清水。同样使用盐来为混凝土路面除冰是被禁止的。

4、碱骨料反应或碱硅反应,(Alkali Aggregate Reaction,简称AAR,或Alkali Silica Reaction,简称ASR)是指当水泥的碱性过强时,骨料中的活性硅成分(SiO2)与碱发生反应生成硅酸盐,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膨胀,导致开裂破坏。它的发生条件为(1)骨料中含有相关活性成分(2)环境中有足够的碱性(3混凝土中有足够的湿度 75%RH。

除了这些问题外,钢筋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裂缝,产生裂缝的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如干燥过快,则产生收缩裂缝,通常发生在表面上,裂缝不规则,宽度小

2、水泥水化硬化时的裂缝。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散发大量热量,使砼内外部产生温差,超过一定值时,因砼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3、温变裂缝。水泥在硬化期间,砼表面与内部温差较大,导致砼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受到内部砼的约束,而出现裂缝

4、设计欠周全。如钢筋砼梁的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或者由于计算错误,受力钢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等,都会导致砼梁出现结构裂缝

5、施工质量造成的裂缝。由于砼标号偏低、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等而导致砼梁出现裂缝。由于施工不当、模板支撑下沉,或过早拆除底模和支撑等形成的裂缝。施工控制不严,在梁上超载堆荷,而导致出现裂缝

6、预制钢砼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由于支撑不合理、吊点位置不符,以及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也会导致钢砼梁出现裂缝

7、在使用过程中,改变原来使用功能,将办公室改为仓库、屋面加层、使用不当、增大梁上荷载等均会出现裂缝。

由于钢筋混凝土还是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必须围绕着工业化的标准和实际中的考虑,而这两者又随着工业化中积

累的经验和研究慢慢地发展,这一切都基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逐渐巩固,以便更好的运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中。

从开学到现在,经过十周的混凝土结构的学习,我发现其中要我们掌握的理论知识还是很多的,例如混凝土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抗拉、抗压强度、疲劳度等等),但总感觉有些知识点太凌乱太分散,所以我自己总结了一些,这样我想思路会清晰点明了点。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计算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斜裂缝出现后斜截面上应力重分布现象显著,材料力学中的基本假定已不再成立。在对无腹筋和有腹筋梁出现斜裂缝后受力状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三种破坏形态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设法避免。当满足最小配筋率条件时,可防止斜拉破坏的发生;当限制截面尺寸不致过小,亦即控制配筋率不过大后,可防止斜压破坏的发生;对常见的剪压破坏,其特征是与临界斜裂缝相交的箍筋先达到屈服强度,而后剪压区混凝土达到剪压复合应力时的极限强度而破坏,腹筋多少对承载力影响较大,必须通过计算满足一定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偏心受力构件的承载力计算

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有两种:受拉破坏(大偏心受压破坏)——受拉钢筋先屈服,而后受压混凝土被压碎,这种破坏属于延性破坏,与受弯构件的适筋截面的破坏形态相类似;受压破坏(小偏压受压破坏)——受压区混凝土先被压碎,距轴向力较远一侧的钢

筋可能受拉而不屈服,也有可能受压未屈服或屈服,这种破坏属脆性破坏,与受弯构件超筋截面的破坏形态有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轴向力相当偏心距较大时发生受拉破坏,然而有时虽然偏心距较大但钢筋较多时可能发生受压破坏。偏心距小于某一值后,只发生受压破坏,随着偏心距的减小,钢筋可能由拉应力变成压应力,甚至当该钢筋面积较小时受压屈服。偏心受压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中,首要任务是判断大偏心受压还是小偏心受压。唯一正确的判别方法是受压区高度,属于大偏心受压,否则为小偏心受压。对于对称配筋情况,无疑可直接求得加以判别。但是,对于不对称配筋的情况,必须借助经分析得到的经验方法,即时先按大偏压计算,计算发现时改用小偏压方法计算;当时,肯定为小偏心受压情况。

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使我对钢筋混凝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门课程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际施工中的运用,实际上学习此课程还是有一点的难度,要求我们系统的进行复习总结,在绪论中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史、特点及分类,然后依次进行钢筋、砼的力学性能的探讨及研究,其次是后面的进行真正的计算设计(例如: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拉受压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再到后面要学习的一些其他结构的分析计算,总体来说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以及施工设计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在的学习阶段熟练掌握知识要点,这样在结构稳定性设计上才能更好地运用此类知识,我个人觉得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得在上课前做好预习才能知道老师本节课要讲的知识范围这样才不至于上课听不懂而走神,之外课后还得花上一些时间进行总结,把老师上课要讲的东西形成一条主线同时参照《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习辅导及习题》做一些习题让知识得到巩固,至于在承载力计算上的公式我们首先应该理解公式的来由然后按照将其计算步骤及公式记到笔记本上方便以后的复习,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做下去我想我们一定能将此课程学好。

主要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规范》JTG—D62—2004

3、宋玉普《现代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4、王清湘、宋玉普《钢筋混凝土结构》机械出版社2004

5、王立成、王清湘、宋玉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机械出版社2008

第五篇:论文结构范本

论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XXX(作者姓名)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是互动的。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并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主导;主体;互动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需要政府、农民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完成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在实践中观察,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政府与其主体性力量——农民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否实现良性互动,是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系统功能的关键。那么,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与农民究竟是何种关系?怎样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本文试作初步探析。

一、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是“为有效克服农民生产资料分散、信息技术缺失、思想观念滞后、生活方式落后等不足,政府从政策、产业、市场、思想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动员、组织、引导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既非大包大揽、越徂代疱式的“主办”,也非被动应对,无为而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是指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体。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无一不需要农民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理所当然为农民享用。然而,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人和主体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只有具备主体性的人,才能成为活动的、现实的主体。我们所讲的农民主体是具备主体性的现实主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是互动的。

1、政府主导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必要条件

(1)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离不开政府主导下的制度创新。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人们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由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和它们的实施机制构成。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构成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在资源要素禀赋既定的条件下,积极合理的制度创新可以降低因信息不对称、外部性、机会主义而产生的交易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主体性;可以为企业、个人、家庭提供一个规范的合作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广大农民因此而获益匪浅,主体性明显增强。但是,由于传统制度的惯性及社会强势集团的影响,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农民的弱势地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二元社会的特征依然明显,工农差别依然存在且呈不断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自由有余而权利不足,在各类强势集团话语的压制下,农民等弱势群体丧失了

[3]表达个体权利的机会和舞台”。而“贫困主要是对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缺失,是因为交换权利的恶化,而不仅仅是因为低收入”。[4]可以说,新世纪党和国家提出并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战略,本质上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农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和保护其主体性。正如其他制度创新一样,此类制度创新也是对不同利益集团利益组合关系的调整,各利益集团自然会根据自身利益的损益预期而支持或反对制度变迁。在此过程中,拥有5亿之众的中国农民很难占据上风。因为“较小的集团常常能自愿组织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支持其共同利益,而大集团则通常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特殊利益’小集团,或者说‘既得利益者’具有异乎寻常的力量。”[5] 而“在社会稳定和政府在社会集团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影响制度变革的关键变量就是政府。”[6]所以,农民要想通过制度创新提升自己的主体地位,必须倚重政府。通过制度创新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正如享运顿所说:“城乡区别就是社会最现代部分和最传统部分的区别。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政治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找到填补这一差距 1 [2][1]的方式,通过政治手段重新创造被现代化摧毁了的那种社会统一性。”

(2)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从宏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即:广大农民在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时并不影响其他人包括城镇居民从该产品中获益,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边际使用成本为零;新农村建设成果也不能排除其他潜在使用者使用该产品。从新农村建设自身看,其内容既涉及到道路交通、信息通讯、供电供水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也涉及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振兴。此类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对农民主体性具有重要影响。没有良好的生产生活设施,农民很难履行新农村建设实践主体的职责;没有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价值主体的角色无从体现。而对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无论是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论还是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都强调政府应起主要作用。分析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行政的经验也可以发现,为社会提供健全优质的公共产品是各国政府行政的共同的基本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农民自己也认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农村社会保障和教育事业尤其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叶敬忠、杨照等人的调查中,70.2%的被调查农民和65.2%的被调查村干部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靠政府”。61%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首先解决孩子的学费负担,以及农村看病、养老、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问题。

(3)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协调和必要的财政资助。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农民的认识和决策就完全正确。更何况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需要协调农村内部、城乡之间乃至国际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农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农民没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处理如此繁杂的事务,只能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协调或组织。此外,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投资作为保障。据调查测算,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六通、五改、两建”等13项工程的待建项目(不包括已建成项目),所需投资平均到每个农户约为8265元,农民愿意承担其中49.7%的费用,希望政府补助的比例为50.3%(约为4158元)。以此为标准,按2004年农村统计户数计算,全国完成上述13项建设项目,需要2.05万亿元投资,其中农民只能承担1.02万亿元,剩余的1.03万亿资金则需要社会、政府筹集。[9]由于上述项目普遍属于公共物品,缺乏市场盈利性,故以市场吸引社会投资的难度较大。因此,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政府的资助。

2、富有主体性的农民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载体和决定性因素

(1)只有以农民的实践为载体,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由党和政府主导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既有发展生产、增加物质财富以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也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有实现“管理民主”的民主政治追求„„凡此种种,无一不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只有农民把政府的外源支持内化为自己的建设承诺,进而外化为建设实践,才能实现政府政策、规划、组织协调、资金的价值目标;离开农民这一实践主体,政府的政策无论怎样科学、规划无论怎样合理、协调组织无论怎样得力、资金保障无论怎样充沛,都将是“纸上谈兵”,其主导作用根本无从体现。可以说,政府主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农民是否成为了真正的实践主体。

(2)只有以农民为价值主体,才能体现出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者的价值。需要是激发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关键。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需要——生产——新的需要——新的生产”的循环往复过程。“农民由于传统自然经济养成的习惯,轻易不相信各种许诺,必须有看得见的利益才愿意为之奋斗。事实上,农民革命的阶级觉悟或自觉性,也是在得到了利益实惠时才树立起来的”。[10]新农村建设能否得到农民的认可,政府的主导能否唤起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关键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农民为价值主体,是否真正把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客观价值标准,是否把符合农民的意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观评价依据。20世纪以来,无论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还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试验,及至卢作孚的关心乡土„„,之所以成效甚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准确把握农民的需要,农民没有成为真正的价值主体。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重视前车之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2]

(3)农民参与是提高制度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率性,规避“政府失灵”的有力保障。政府不是万能的。“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政府失灵就产生了”。(萨缪尔森1992)受决策信息不完备和政府官员私利动机的制约,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选择不合理,没有把新农 2 [8][7]P67

村建设所带来的公共福利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关怀或帮助的村庄和农户;一些官员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了新一轮的“政绩比赛”;政府难以准确预期和评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反应,使得政策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这都影响着政府行政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实践证明,充分发扬民主,扩大制度讨论的参与范围,是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提高制度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维护社会各方利益的有效方法。在宏伟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实践一线,对信息的把握更直接、更全面,只有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才能增强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只有农民群众参与监督,才能防止政府官员的私利动机,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只有依靠农民群众的信息反馈,才能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各项制度的效率性,规避政府失灵。

总之,走内源发展之路的新农村建设既需要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也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中,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农村建设的源动力都来自农民;政府主导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对农村建设起着辅助性作用。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外部干预,而政府的外部干预只有转化为农民的内源建设动力才能发挥作用。

二、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各地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尽管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政府主导面太宽,几乎主导着新农村建设宏观与微观的各个方面;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可自主作为的领域太小。[11]这种主导者作用过强而主体作用太弱的力量格局,不仅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利益冲突。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良性互动,须遵循以民为本、职责明确及多元化原则,构建市场型政府,不断增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

1.原则

(1)以民为本

如前所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参政、议政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能力,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处理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关系时,必须以民为本。具体而言,在决策过程中,尤其是事关农民直接利益的决策,必须经过农民的民主讨论,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应学会做民意的提炼者和升华者。从农民的角度,用农民的标准和知识来认识农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退而言之,我们可以怀疑农民的文化程度,但不能怀疑他们对现状与自身的了解,不能无视他们作为自我行为决策者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在村庄整治、民居改造等问题上,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涉及农民出资出劳的项目时,政府须考虑农民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即使那些让农民长期受益而近期受益较小的项目,也应向农民说清楚,真正取得农民支持。由于“本本上的法律并不总是与实际中所运用的法律相一致,甚至在执意主张用法治进行管理的社会中,也还是存在着权力失控的飞地”。[12]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应置于农民的监督之下。要把是否符合农民而非党政官员的意愿,是否增进了农民的福祉而非党政官员的政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2)职责明确

职责明则定位准,定位准才能实现整体性功效。作为新农村建设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件,政府和农民的职责显然不同。从总体上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侧重于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规范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行为,使主体行为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更有利于和谐农村目标的实现;为主体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积极介入主体功效有限的地方,减少或不介入主体作用理想的领域。具体而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通讯等)、农村社会事业(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扶贫济困救灾、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政府应积极作为;而涉及村庄内部的规划及村庄周边环境的改善等问题,则应以农民集体通过合作方式,共同努力解决,政府只须为其提供必要的规划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等;至于农民增收问题,则应主要依靠农民自身,政府只要为农民创造平等的就业政策环境和各种促进性服务即可。[13]

(3)多元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的

3千差万别,还表现在其主体——农民的思想、认识、经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迥异,同时还包括其自然条件的不同。面对这种多元化的现实,各地新农村建设方案的选择,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内容、方式、侧重点、优先序等,自然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是有些地方的决策者及技术人员崇尚的所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的思路。并且,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民、村干部、县乡干部等诸多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社会属性、生活经历、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连续性,往往会导致其价值观念、知识、权力、兴趣、需求的异质性,进而导致其对同一事物——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多元的社会行动者在多元的现实基础上的互动必然产生多元化的结果。叶敬忠、杨照等人对甘肃、河北、江苏、湖南等四个省8个样本村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8]。因此,新农村建设的结果只能是千村千面、百花齐放,而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农民、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多元化理念,遵循多元化规律。

2、基本路径

(1)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市场型政府”。“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个市场型政府。”培育政府的公共服务理念,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市场型政府”,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市场型政府”的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在一些领域,政府行政的理念、手段、方式等仍带有计划体制的特征,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等“错位”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就是:政府要么客观上干预甚至“剥夺”农民的主体权利,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要么放大农民的职责,凡事任由农民自己苦干,该管的事情不管。这当然不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笔者认为,当前实现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按“市场型政府”的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使其准确定位。

在我国,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各级政府不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政府”,即政府所处理的事务必须是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之事;政府的唯一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政府的行为必须是体现公共意志的制度性行为而非自发性行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然农民是主体,政府行政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服务为主要职能,重点服务于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增强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健全各项制度并将自身行为置于制度约束之下,接受群众监督,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与农民群众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使农民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在相互支持与信任中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其集体行动能力。

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议价能力”不同,甚至差距悬殊,市场机制不可能为社会中的各个利益集团带来公平的结果。而“改革要想成功,必定要把农民动员组织起来。改革法令只有通过那些致力于执行它们的组织变得制度化时才会有效”。[7]P364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集团行动的能力不强。村民委员会是法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民群众的“代言人”,农民利益的维护者,但在一些地方却异化成了基层政府的“代理人”,带有明显的“准政府”色彩;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维权性民间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可以说,当前我国农民尤如散居于辽阔土地上的诸多“土豆”,其声音因过于分散而倍显微弱,很难与其他利益集团形成合法的冲突。这不仅使农民难以捍卫自己的权利,导致地方专制主义盛行,而且国家也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强化其集体行动能力。

提高我国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农民集体行动能力,一要国家确立“多中心治理”的理念,改变过去层级节制,政府“单中心”管理和控制乡村社会的行为习惯,确定“参与式发展”模式,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恢复草根民主和公共精神。[15]二要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剥离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政府“代理人”的职能,使其真正履行村民“当家人”的职责,杜绝政府干预村民自治事务的各种现象。三要重视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努力营造一个邻里关系融洽、合作意识强,村民之间平等、自由、互惠、民主的参与网络,和以契约为基础,干群关系和谐的乡村社会资本环境。四应引导农民在自身合作的基础上,成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民间组织,鼓励农民成立维权性组织,整合各种村域内的组织资源,并通过法律、制度规范民间组织的组 4 [14]

织行为,保护农民参与组织、开展维权活动的权利。五要通过提供更为健全的公共产品,尤其是公共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改变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强化其自立意识和能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主要参考文献

[1] 邱云生 王晓红.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J].农村经济,2007(2)第10——12页.[2] 孙绪民 逄奉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论[J].齐鲁学刊,2008(1)第97——101页.[3] 巨生良 慕良泽.新农村建设:农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互动[J].湖北社会科学,2007(8)第59——61页.[4]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3页

[5]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98页

[6] 杨晓敏 宋圭武.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社科纵横,2006(8)第42——52页.[7]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8] 叶敬忠 杨照.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中政府 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 [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第17——23页.[9] 严朝阳.论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导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第25——28页.[10] 孙 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87页

[11] 温锐 陈胜祥.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互动[J].中国农村经济,2007(1)第4——11页.[1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343——344页

[13] 柯柄生.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处理好十大关系[J].中国农垦,2007(1)第15——19页.[14] 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第64页

[15] 吴光芸.多中心治理:新农村的治理模式[J].调研世界,2007(10)第3——5页.作者简介

XXX(1979——),男,山东单县人(籍贯),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下载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绩效评价中潜在的不良结构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软件结构论文

    化学抽象机 摘要:软件体系结构在软件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而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为软件体系结构的表示和分析提供了语言符号和支持工具。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动态形式化......

    膳食结构论文

    膳食结构---春夏秋冬四季饮食班级:风景园林(1)班 姓名:李健 学号:201020521181摘要: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提到养生吃为一大方面内容,而如何吃才能更健康,俗话说吃应季食物最好,本......

    信息系统论文结构

    工程硕士论文建议结构1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目的及问题概述1.2研究范围及创新1.3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背景2.1意义2.2必要性2.3紧迫性2.4有利条件 第三章 系统......

    论文章节结构

    论文章节结构的模板如下(第1章的章节标题名称大家都是一样的,第2章写出你要研究相关问题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第3章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第4章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题目为:某某企业......

    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 来源:液压扳手 http://www.xiexiebang.com/ 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05-02~2006-01本院出院患者护理记录980份,按照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

    设问有益,结构不良问题拓展高中地理教学

    设问有益,结构不良问题拓展高中地理教学 【内容摘要】结构不良问题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如何引导学生们结构不良问题,并培养他们动手解决这些......

    论文基本结构要求

    各位同学: 有一半的同学已经提交了论文了,在改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共性的问题,现整理出来,供还没有提交论文的同学参考。在我们本学期的第一次毕业实习动员的时候,关于论文的结构、......

    论文结构要求(推荐)

    结构要求 1.封面 封面使用学院统一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封面格式,外语专业学生用外语撰写的毕业论文应在外语封面之前另加与外语一致的汉语封面。 2.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