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论文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工作者要意识到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建立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规划生态城市建设,树立城市生态风尚,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关键词:城市、生态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生态城市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市民居住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影响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我国在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各行各业工作者们需要努力的内容。建立生态城市能够实现城市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一提高城市生态经济优先意识。生态经济优先指的是将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健全的基础之上,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紧密相联,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实际问题出发,促进城市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城市的协调发展。二实现经济转型,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模式的建立。合理调控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在城市经济运行中作用,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确保城市开发的合理进行,降低成本投入,减少废弃物生成,生产出更贴近实际需求的产品,使城市经济的的发展沿着集约化和生态化并举的道路进行。三是增加绿色产业投入,实现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绿色产业能够有效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条件,为保护生态资源、提高生态修复提供产品、设施和服务。绿色产业的发展要引导人们提高生态意识,增加市场中的绿色产品需求,尽可能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逐渐淘汰非绿色产业,完成生态城市主导产业结构的构建。四是落实管理工作,从管理力度入手,强化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一、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建设生态城市环境的'重要指导方向,从传统的发展思想向其转变的内涵包括:重视长远利益,改变以往为了追求近期直接经济而放弃长期间接经济的思想;改良单一的经济效率模式,追求经济生态双向结合的发展方式。思想转变是构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在于增加建设指导者的忧患意识、危机感以及责任感。当前我国的干部考核制度仍以任期内GDP指标为衡量标准,这导致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执政行为的产生。因而,转变生态城市建设思想必须把干部任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同列入考核内容,提高指导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另外,作为生态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直接受益人群,公众的生态意识也是需要提高的,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生态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负的责任,尊重传统文化,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生态建设意识提高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宣传和教育外,还应同市民分享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树立大众的环境索取代价观念和污染负责观念,从道德层面营造社会环保氛围,杜绝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产生。
二、完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在以往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指导理论和政策都是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为主,市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为辅的。因此,当前建设生态城市时,就要从理论和政策入手,建立符合国情的城市生态建理论指标体系:一是采用生态城市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要素间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政府应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专家学者展开探讨、研究,扩大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构建以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体系。二是认识到生态城市多元化建设目标,将整体规划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将这些目标按照达成阶段分解为生态城市建设阶段目标,继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进行衡量。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是设计指标应具有的特征,保证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以及监测预警制定的合理性,并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对城市规划条例、城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进行编制。在指标的选择中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
三、建立健全生态城市环保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能够有效保障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应成为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激励、维护、规范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是扩大国家环保部门的职能范围和提高其权威性,改变以往管理浮于表面的现象,使其实质参与国民经济决策活动,在重大项目的方案审核、执行标准制定等方面工作中增加国家环保部门的管理权力;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对组织体系进行完善、提高人员素质和敬业精神;三是使生态建设管理常态化,在各级政府中设置专门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机构,协调监控政府各部门间的管理职能,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四是突出城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其管理地位和管理职责,在制订实施相关生态城市建设政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市场推进指的是将价值观念引入环境保护工作,以市场机制中的经济杠杆调节建设工作。以税费和环境产权等手段,强化人、企业与自然的联系程度,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精神,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对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价值的认识,降低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状况的出现。市场推进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在兼顾环保目的和公众承受力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达到引导开发行为的作用。
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中,公众环境意识不高和企业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仅仅依靠传统的宣传教育难以遏制“边建设、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发生。因而,政府对执法监督和惩治力度的提高已经刻不容缓。有效执法监督的前提包括以下两点:一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善切实用性强的生态发展法律体系,能从根本上规范开发建设问题,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制化、制度化;二高水平执法队伍。高素质高、认真负责、公正廉明的执法队伍是监督工作开展的前提,没有适合的人员参与任何管理工作都无从谈起。
环保和生态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内容现已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议政权和环境索赔权。在环保法律不断完善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在理论依据、法律依据以及群众基础这三点上得到全面的充实。公众的生态建设参与主要包括环境决策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投资参与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因此,需要修订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使公民对环境权有着明确的认识,知晓自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真正的参与到生态环保中来;修改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
四、科学规划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是其建设实施的前提条件,应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全面地综合研究,强制执行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标准,制定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的、对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蓝图规划,对建设工作中的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考虑:一是修改现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充分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有效地控制规划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三是更新城市规划程序,使生态建设工作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四是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以避免“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长官意志”;五是提供正常的公众参与渠道,使公共决策更加贴近公众需求。
除了以上常规内容外,生态城市规划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生态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要兼顾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和生活质量人口规模合理性;对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或城市商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的动态人口分布规律进行考虑。二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在布局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功能分区原则;景观稳定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活化边缘原则。三是城市的产业结构。通常城市的产业决定了其职能和性质以及公众的基本活动方式及空间分布。因此,在生态城市的产业布局中,要从实际出发,对企业、居民、生态亚系统之间交换的物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平衡。四是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增加资源开发及可再生技术的研发投入。
五、树立城市生态特点
文化特点和城市面貌是生态城市的名片,各城市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方面都是不同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要在分析自身长处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同时,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如限制汽车数量增长、提倡公交车、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应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六、提高城市、区域间合作能力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工作者要意识到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确城市、区域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从整体上把握生态城市的建设的方向和具体环节。现代城市越发展,交换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就越强。因此,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中,要提高城市、区域间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能力,建设好自身的同时,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论文】相关文章:
1.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2.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3.生态环境论文3000字
4.研究工程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论文
5.城市环保的论文
6.林业良性循环发展措施论文
7.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8.沙区生态环境改善研究论文
第二篇: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与“雾霾”竞争到底
高二一班 韩佳宏 2015.2.15 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今,经济高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环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亦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近日,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环境保护部对临沂、承德两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公开约谈并叫停三个违法建设项目,督促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业全面贯彻实施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该负责人介绍,2月25日,环境保护部对山东省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公开约谈。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2013年,“雾霾”一度成为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
那么就来说说城市PM2.5的来源:
第一:是汽车尾气。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第五:可生长颗粒,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
第六: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2014年2月20-26日,持续7天的重度雾霾天气更是北京市数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空气质量最严重的一次。部分站点PM2.5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550微克,达到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的浓度上限,即所谓的“爆表”。
1、对人体产生的危害:(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雾霾天气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4)不利于儿童成长。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5)影响心理健康。
2、对生态环境和交通造成的危害:
(1)影响交通安全。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在日常行车行走时更应该多观察路况,以免发生危险。
(2)阴霾天气更易致癌。
(3)影响生态环境。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一类是原生环境问题地,另一类就是次生环境问题。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生态环境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与人类生活
主讲老师:牛红玉
学号:2014211859
姓名:李雨晗
成绩:
论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如今,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原因,出现全球变暖的现象。这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影响已达到了不容我们忽视的地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阐述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给人类和自然带来的危害以及我们对此应该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
原因 危害 治理方法
全球变暖已经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危害。这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全球变暖问题对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1.全球变暖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等 ,还有人说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1.2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么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1.2.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不可否认,正是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了温室效应。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入射的太阳热量,但是又阻止地球热量的全部散失,从而能使地球的气温上升。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便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1.2.3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影响,森林面积正在大幅锐减。森林的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吸收的量大大减少,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2.全球变暖的危害 2.1.极地的冰川融化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增高,并且其严重性加大。2.2海平面上升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并且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饮用水也会受到污染。另外,还会出现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等情况, 进而影响航运、水产养殖业等[1]。海平面上升将使洪涝和风暴潮灾害增多,直接威胁沿海地区以及广大岛屿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2]。
2.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更频繁和强烈
这是由于海水温度变化,使得洋流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当今人类最具挑战性问题,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它对于海洋生物种群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后果,由其引起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2.4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2.5生物迁移,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气温升高,气候改变,生物迁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有的物种可能会适应变化的环境,但大多数可能面临灭绝的危害。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态关系,动植物生存将受到威胁,众多物种濒临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2.6 粮食等作物产量减少
气温升高,旱涝加剧、水资源短缺, 改变植物、农作物的分布及生长力,造成土壤贫瘠,作物生长将受到限制,使许多地区作物减产,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这样还间接破坏生态环境, 改变生态平衡。2.7森林火灾
由于气温的升高,降水会减少,蒸发加强,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造成干旱,增加了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2.8加剧河流污染
气候变暖后, 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 , 河水流量趋于减少, 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1]。2.9加剧雾霾天气
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3.全球变暖的治理方法 3.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是臭氧层的杀手,会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必须予以禁止。3.2改善汽车使用燃料状况
提高相关技术,改善昔日那种高耗油状况,使用清洁环保的动能。3.3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植树造林,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发掘地球自身拥有的碳汇功能,这将在减缓全球增暖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3]。我们要加速天然林保护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湿地、调节气候;还可通过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等方式保护植被,促进碳的吸收。3.4促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提高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使用率,进一步开发生物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全面推广新能源。3.5加强相关立法
制定一些限制碳排放、污染气体排放的法案,从立法层面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6 采用经济手段
提高易排放 CO2 的能源价格和对超标排放进行罚款、提高能源税等。3.7加强各国在环保方面的合作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均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暖挑战过程中, 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 给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
参考文献
[1]傅桦.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7,06:11-15+21.[2]刘宏文,夏秀丽.浅析温室效应及控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49-51+61.[3]徐冠华,葛全胜,宫鹏,方修琦,程邦波,何斌,罗勇,徐冰.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J].科学通报,2013,21:2100-2106.
第四篇: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生态学论文
土木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09-2班 覃建国3090538226
人类对于理想聚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自古有之。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共生,过着天然纯朴的聚居生活。然而,近代不断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步伐。也加速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人们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技术、设备、材料等)大规模、大范围地建设现代化聚居环境,为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导致沙漠化等各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研究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问题对于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试就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相关问题作一 探讨。
一、城市环境生态化的内涵与任务
城市人居环境它是指一个由人、建筑及其周围自然环境构成的系统,是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后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自然环境即城市公民生活周围的自然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声音、动物、植物、水体、大地、自然景观等。人工环境是人工构成的部分,主要包括由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造而产生的建筑、交通、城镇、风景等物体、景观或空间。社会环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适应群体生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等。心理环境是自然、人工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它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随居民个体主观感觉而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复杂属性,是对各种居民群体及个体主观精神、心理感觉产生影响的外部综合性氛围。
城市人居环境应是人、建筑、环境、自然与社会之间处于可持续性的和谐状态的生态化人居环境。它强调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同时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生存的理想模式。其应具备以下特点:
1.崇尚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
2.经济高效。对能源和资源实行充分利用、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体现4R原则,即减少使用、回收、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
3.乡土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和民俗特色,充分利用当地原料、地域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
4.生态安全。居民日常生活安全和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证。
5.生活方便。便利与先进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务方式。
6.环境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音、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7.适应发展。用不断调整变化的动态人居环境系统,来同步适应对总体环境的变化。
8.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社会生活的人本关怀。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美能赋予居民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和趣味。
将不符合生态要求的人居环境建成理想的生态人居环境,这一追求和建设的过程本文称之为“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任务是通过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生态建设,不断将人居环境改善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安全、健康、舒适、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
二、人居环境生态化应秉持的理念与原则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生态位”和“发展位”共提升的原则。传统发展观以强调经济增长为主,其虽然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繁荣,但由于忽视对环境的生态保护,造成了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文化趋同、区域差距拉大、贫富严重两极分化等问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发展经济都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佳物质环境和精神家园,才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不变目标。基于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观近年来得到广泛的认同。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因此,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生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生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面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种种后果,人们最初的反应是保护环境,防止进一步的破坏,继而加强对污染源和危害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希望通过管制、处理和改善,纠正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给自然、人居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但是,防治仅仅是生态化的基础性活动,是初级层次的生态化。生态创新则包括生态经济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生态化,以增加生态系统运转化效率,提高生态系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生态创新是环境治理的更高级替代形式。实现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突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传统模式,由被动防治转向主动发展,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延伸,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创新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有效性,实行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建设和生态创新的有机结合。
3.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发。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人居环境是一个大系统,以各种不同视角来分析,该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引入生态学的观念,则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符合生态学揭示的所有生态规律。在人居环境生态化这个动态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动态代谢功能、物质
能量转换等规律,尊重生态学所阐明的各种原则,包括:反作用原则、优势原则、易变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原则、保证多方面安全的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功能上的一体化原则,等等。落实到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生态景观、生态社区共同开发。培育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意识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孵化一批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建造一片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快乐、健康、高尚的生态社区,使它们得到共同发展,整体优化。
三、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
在从事区域的经济和生态规划时,以着眼范畴和重点策略的不同,人居环境可以有乡镇人居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之别。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城市人居环境也成为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化的主要对策如下:
1.建设生态社区。零点调查公司曾在全国做了一次市场调查,题目是“你最想拥有什么?”,结果超过70%的被访者首先选择了“健康”。可见社区的功能不应停留在解决住的问题,还应为居民创造健康、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建设生态社区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德国、澳大利亚等地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典型范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将社区的生态化建设列为自己首当其冲的任职目标。生态社区由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所构成,是满足居民方便、舒适、卫生、安全和景观环境优美要求的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生态社区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设计方法,将自然因素融入社区环境中,在经济性的基 础上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创造包括住区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居民活动空间多样性的居住空间环境。
2.发展绿色空间。扩大绿色空间不但有益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使居民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区位竞争力、发展力。近年来,我国上海市下大力气发展绿色空间的有益做法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应。因此,要改变人们“寸土寸金”的传统思维方式,避免将所有可资利用的空间都用于建设经济用途的人工环境的短视做法;要认识到发展绿色空间直接有利于吸收外来投资和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改善社会环境。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隔离绿地、道路绿化等,它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利用其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最为重要的还是它对人居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J发展绿色空间应着重考虑绿化面积及绿化物 种。在确定绿地面积时。应从碳平衡和氧平衡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设计和规划布局。在规划和开发绿色空间的过程中,应摆脱传统园林绿化观念的局限。强调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绿色空间的功能进行全面强化,为此需遵守如下原则:(1)营造舒适环境的原则;(2)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原则;(3)选用适生物种的原则;(4)合理的群落组配原则;(5)适当提高生物多样性原则。
3.人居环境设计采用生态技术。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的目的是使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得到充分体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设计是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环境工程、能源工程等工程设计与生态学
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设计,以满足居民的个体需求和生态保育的要求。在建设生态人居环境中。环境监测、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绿化建设均应尽可能应用先进适宜的生态技术,重点推广信息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住宅产业化技术、建筑用钢技术、化学建材技术、新型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水工业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地基基础与地下空间技术等。
4.发展生态建筑。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使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产生一个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生态建筑注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保护自然植被、原生土壤等,不仅创造了舒适的小环境,也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目前德国已建成了400多座生态建筑,均选用清一色的天然建筑材料,并经过反复检验处理,以确保无毒无害。为加速生态住宅的发展,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生态住宅设计与建筑人才的高等学府 ——生态住宅建筑学院,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建成招生。
5.交通系统生态化。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化进程促进了道路交通系统的不断建设发展,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同时道路交通系统的扩展及汽车的普及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空气污染,并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舒适。这一矛盾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困扰着城市的人居环境生态化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6.水资源系统生态化。水资源系统包括了生活用水的供给、污水、雨水、景观用水等。水资源生态化的目标是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合理和有效的使用。它要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过程中,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工作大多尚处起步阶段。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和工程建设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式很不相称。
7.城市垃圾处理生态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将带来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持续增长,对城市文明和人居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压力。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垃圾排放、处理回收利用的管理;必须统筹规划,引进、开发和推广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技术;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培育垃圾处理产业。
8.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它倡导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第五篇:城市生态环境学期末总结
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 城市的根本性质:以人为主体 城市生态环境
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即与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的性质
1.综合性
研究城市自然环境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 研究单个要素和整个系统 2.边缘科学特性
介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技术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二重属性
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重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性原理;○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3主导因子原理;○4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原理;○5限制因子与耐性定律原理;○6生态位原理;○7生态平衡原理;○8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原理;○9生态演替原理;○10人与自然统一性原理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
因素。
生态环境:生态因子之总和。
生存条件: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那些生态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或起主导作
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与耐性定律原理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中最易阻扰和限制生物生长、繁殖的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
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制时,就会使生物衰退或不生存。
生态幅:各类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
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或
称耐受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他们在温度、湿、土
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即生物
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供的生
态位。
反映了一耳光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
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即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拮抗作用:各种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
另一种因子起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等于或大于各因子单
独作用时的影响总和,称为协同作用。
生态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
另一种生态系统(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从地球上诞生生命至今的几十亿年里,各类
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演替之中。
演替历程:按演替的方向,生态系统的演替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
向演替。正向演替是从落地开始,经过一系列中间阶
段,最后形成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动态平衡的稳
定状态,即演替到了最后阶段。这一最后阶段的生物
群落叫做顶级群落,这一阶段的生态系统属于顶级稳
定状态生态系统。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定律
熵=ΔQ/T=ΔS
dS=dQ/T 耗散结构
开放系统的总熵变(dS)为熵产生与熵流之和,即
dS=dSi+dSe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2臭氧层耗损;○3酸雨;○4森林锐减;○
5水土流失、荒漠化;○6物种减少、生态系统简化;○7淡水资源危
机;○8涵养环境污染;○9固体废弃物污染;○10有毒化学品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
○2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
○3城市超负荷运转;
○4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平衡的内涵:
○1系统内外物质能量输入输出接近相等;
○2系统工程的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相适应,物质产生和消耗平衡;
○3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4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相协调,各部分组合及相互作用平衡,有机
体和环境协调;
○5系统能自我调节,具有自我恢复能力;
○6在演替中平衡,在平衡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
生产功能 生活功能
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城市生态环境生态效应类型:
物理效应 化学效应 生物效应
城市化的环境效应机理表现为:
改变能量流 改变物质流 打破力的平衡
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时,系统对污染物进行
转化、迁移、降解和扩散,降低其浓度,或使之完全
消除,不致造成危害。
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城市环境生态位分为: 生产位:指生产条件生态位(经济环境条件) 生活位:生活水平生态位(社会环境条件) 环境位:环境质量生态位 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净化过程
稀释
氧化和还原
扩散
化合和分解
1、物理净化
淋洗
2、化学净化
吸附
挥发
凝聚
沉降
络合交换
3、生物净化
吸收
分解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
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特定区域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量。
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或所允许的污染物
排放总量。
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净化能力,以及环境资源对社会经济活动强
度的承受能力。
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
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和
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变化历史。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坚硬地壳层。地质过程引起的变
化是多方面的,既有地表结构的变化,又有掩饰和其
他矿物等物质成分的变化。地表结构的变化可以产生
直观效果,而物质成分的变化则往往不易被察觉。 影响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
○1工程地质;○2水文地质;○3地质构造;○4地壳升降运动;○5地震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地球表层系统的固体下垫
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它以形态起伏、物质组成、动态演变过程来影响环境,故地貌是环境因子,称环境地貌。 城市化引起的地貌过程变化:
1、流水作用过程的变化------地面侵蚀
2、重力作用过程的变化------坡地失稳,滑坡崩塌,水土流失
3、喀斯特地貌过程的变化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标和底下形态的总称,又称
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
蚀、以及坍塌等机械侵蚀过程。
自然成因地貌 城市地貌类型
人工成因地貌
混合成因地貌 地面起伏度:在所指定的分析区域内所有栅格中最大高程与最小
高程的差。
可表示为如下公式:RFi=Hmax-Hmin 式中,RFi指分析区域内的地面起伏度,Hmax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大高程值,Hmin指分析窗口内的最小高程值。
地面坡度:是表征地表形态的另一重要因素,它以倾斜角或斜率
来度量。
地面坡度=两地间高度差/两地间水平距离
严格的讲,地表面任一点的坡度是指过该点的切平面与水平地面
的夹角。
地面切割密度:单位地表面积上的沟谷线总长度(km/km)称之
为地面切割密度。
逆温:在大气圈的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海拔
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近地面的低层中,气温随海拔
高度增加而增加,这种气层称为逆温层。 城市大气垂直分层:
(1)城市覆盖层:在城市建筑物屋顶以下至地面。
这一层气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与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街道宽度、走向、建筑材料、空气污染浓度、人为热与人为水汽、绿化覆盖
率及水系等因素有关。
(3)市尾烟气层:在城市下风方向还有一个城市尾羽层,这一层
空气中的云、雾、降水、气温、污染物等均受
(4)乡村边界层:在市尾烟气层之下。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
城市惹到强度(ΔTu-r):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瞬时、日均、月
均、年均等)气温差值的大小(或等温线间距)。 城市热导的水平分布:
○1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
○2城市高温区内等温线稀疏,气温水平梯度小,城市边缘气温水
平梯度大,等温线密集;
○3闭合等温线分布和走向大致与城区轮廓平行;
○4城区内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也有高低之
别。 城市热岛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主要是一种夜间现象。
2、年变化:明显的季节变化。因区域气候条件和城市认为因素而
异。
我国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秋冬季强,春夏季弱。
3、其他不规则变化:城市化程度、下垫面性质等。 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
○1城市下垫面的性质特殊;
○2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农村自然界的下垫面要大;
○3城市户的建筑物、道路、广场不透水;
○4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
○5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 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重城市空气污染(热岛环流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市区;有逆温
时,抑制污染物向下扩散,污染严重)
2、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冬季节省能耗,削减大气污染)
3、影响城市积雪(减少城市积雪频率、时间、和深度,减少雪压)
4、夏季,增加了酷热程度,影响健康,易产生高温灾害。 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热能促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
热力对流,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混浊岛效应: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凝结核丰富,有利于水汽凝
结,生成降水。
摩擦阻挡效应:城市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对气流有机械阻障、触
发湍流和抬升作用,使云滴绝热升降、凝结形
成降水。下垫面致使降水系统移动减慢,导致
城市降水强度增强,降水时间延长。 酸雨:降水的PH值小于5.6时,称为酸雨。
NOx 酸雨的形成:城市大气中含有大量的SO2和,在一定温度和湿
度的条件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和催化氧化反应,生
成硫酸、亚硫酸和硝酸。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
粒或溶于云滴、雨滴中,随降水落至地面。 酸雨的生态环境效应;
○1淋溶土壤,营养元素流失,抑制微生物固氮和分解有机质活动,使土壤贫瘠。
○2影响植物生长,危害城市绿化,减弱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抗病虫
害能力,影响生产。
○3使地下水酸化,微量元素超标,影响供水条件。
○4使河、湖、库、塘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鱼虾死亡,破坏
生态平衡。
○5腐蚀建筑材料、文物古迹、机械设备。
临界风速:在大范围风场较弱的情况下,城市的热力扰动作用较
摩擦作用更为突出,因而使近地层风速增大,此时,城区风速大于郊区,而且静风频率减小;当盛行风速
增大,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城市的摩擦作用突出,又
使城区风速小于郊区,这一临界值则称为“临界风速”。
城市热岛环流:晴天,大范围风速较小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区大气层结不稳定,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地面
形成低压,产生指向城区的气压梯度力。四周郊
区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上升到高空辐散,向
郊外流出并下沉,引起局地环流,称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风:城市热岛环流对于地面的水平风场来说,显示出气流由
郊区向市区的辐合流场,称“城市风”。
城市风能促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向市区内集聚,由于干湿沉降
作用,污染物的垂直输送常小于热岛内空气的上升速度,使近地层
空气污染严重。 局地环流有三种:
○1城市所在区域的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
○2城市热岛环流。
○3街道风。
河流水文性质:水位、断面、流速、流量、径流系数、洪峰、历
时、水质、水温、泥沙等。
径流系数:某段时间内径流深与降水量之比,表示降水量用于形
成径流的有效雨量。
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的影响:
○1流量增加,流速加大
○2径流系数增大
○3洪峰增高,峰线提前,历时缩短
○4径流污染负荷增加
暴雨强度:某一连续降水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单位时间内单位
面积上的降雨体积)
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1供水系统;○2用水系统;○3处理系统;○4容纳系统;○5管理系统 植物区系
概念:一定地区范围内全部植物种类的总和。
内涵:○1所有植物的科、属、种的数量,逐个统计;○2地理成分,把所有植物按其地理分布、分布区类型、种的发生地、迁移路线划分成若干群,统称植物区系成分;○3历史成分,按迁移时期、路线划分的迁移成分或历史成分。
植被:指某一地区地面上生长着的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自
然的和人工的森林、灌丛、草地、荒漠、沼泽等。
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包括城市的公园、校园、广场、球场、医院、接到、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
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树木、作物灯光所有
植物的总和。 城市植物空气负离子作用功能:
nCi()(1)1000q
Ci为负离子空气质量指数,n-为空气负离子浓度,n+为空气正
离子浓度。q = n+/n-为单级系数。
森林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是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D1(Pi)i1n2
D为物种多样性指数(辛普生指数),Pi为i种物种(或群落、景观)个体数与各物种(总群落、总景观)数的比例(%),D越
大,多样性高。
种群(population):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
集合群。
种群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也
可以是生物量和能量。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气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有的有效空间)内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是指一个种群的株数占样地内所有种群总株数的百分
比。
盖度(Coverage):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
积的百分比。
幅度(width):植物冠幅在水平方向的长度。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为该物种的相对盖度。 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 幅度及植冠投影的计算:
复读的计算方法是取其长冠幅和短冠幅的平均值,也可以使南北幅与东西幅的平均值。
植冠投影面积=长冠幅×短冠幅×ᴫ÷4 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
质(干重)总量,通常用㎏/㎡或t/ha表示。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内个体在生存空间的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种群的空间
分布格局。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分为3种类型:随机型、均匀型和集群(成群)型。
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
方差均值比率法
一个Poisson分布的总体有方差V和均值m相等的性质,即偏离Poisson分布呈集群(clump)分布,反之,V/m<1,则
呈均匀分布。 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的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单元,与相邻生物群落的界线虽不十分明显,但在种类组成、个体特点等方面变现出明显的差异。
频度(frequency):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
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重要值的计算方式:
乔木的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
灌木或草地群落时,其重要值公式为:
重要值=(相对高度+相对频(密)度+相对盖度)/3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生物钟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
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多样性指数选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指数(H’,D)、均匀度指数(Jsw)为参数,以种的重要值为运算单位。
○1物种丰富度 S=N(样方内出现的物种总数目)
○2Simpson指数
D1Pi2
○3Shannon-Wiener指数
HPilnPi
4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PilnPi)/lnS
式中,Pi为种的重要值占群落中总重要值的比例。
生物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
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
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演替(Succession)
通常生态演替被定义为:一个自然美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
续地、单方向地、有顺序地变化。
植物群落的演替: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一个群落取代
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自然保护:对自然生境或生物群落的保护广义还包括对自然资源
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恢复,即对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简称自然保护。
自然资源:自然界天然形成的,可转化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 物质和能量,能生产经济价值的自然物,是自然物质
和自然环境的总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最基本
的物质条件。 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国际上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自然保护区往往
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
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
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
石产地、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化石的所在地等。
城市自然保护的含义: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意志,天界城市人
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减少城市发展、人民活动对自然的超负
荷压力和破坏,保留、保护、建设具有地方自然历史特色的、为当地居民所必需的自然生境。
自然保护注重城市地区残存自然要素或有生态价值地点的保护,生态重建侧重城市已开发地区退化生态的人工恢复。
自然保护是生态重建的主要目的之一,生态重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城市绿地是指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城市绿地包括城市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以及风景林地等六类。 绿化树木的蒸腾强度
绿地的蒸腾强度是指绿化树木树冠覆盖地面单位水平面积上单位时间的蒸腾量,用Em表示。
EmE0A
22(m/m)。
为绿地叶面积指数E02g(mh),A为叶片的蒸腾强度,单位为P161
o 角规:常用的角规实际上是夹角为1845的定角器,即杆长为觇
板缺口的50倍,若杆长1m,则觇板缺口为2cm;杆长为
50cm,觇板缺口为1cm。
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和依据
1、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处理好梅花、绿化、香化、净化的相关问题。
2、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污染状况,工业用地,居住区规划,要与城市特点相匹配。
5、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时要有超前意识,立足长远,高标准、高起点。近期要根据现实需要与财政能力,在长期规划的前提下,分批实施。
6、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
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又要符合当前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1、以国家现行的法规、条例为依据。
2、要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相协调衔接。
3、要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与区域性生态环境规划相协调。
4、要与城市生态环境现状相适应。 有关城市污染的基本概念
环境本底: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
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
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
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
城市环境污染按受污染的领域范围和污染物质课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
急性中毒和死亡:当某种或几种高浓度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进入人体后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如印度博帕尔事件。
慢性危害:人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环境中所引起的中毒症状。如水俣病。 远期危害: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后果在短期内未表现出来,延长到隔代甚至几代人后才表现出来。
一次污染: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
二次污染:进入环境中的某些(一次)污染物,在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等)中相互作用或与介质中的正常组分发生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并生成新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后,对环境产生的再次污染。
TSP(大气总悬浮颗粒):小于100um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是重要的大气质量污染指标。课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类。
大气污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好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HC 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NOx、HC和CO等一次污染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一种淡蓝色烟雾有害混合烟雾叫做光化学烟雾。
水体有机污染物:一般用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生物化学耗氧量(BOD)、氨氮(NH3)、亚硝酸盐氮(NO2)、硝酸盐氮(NO3)等表示。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提别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薄弱
2、不少城市缺少周密的、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3、决策、措施不力
4、科技水平不高
5、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善
6、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的污染控制较弱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
城市环境管理:水、土、气、声、和固体废物
自然资源管理: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开发与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涉及的4大领域
生产生活引起的环境污染
由建设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 由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损耗和补偿 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方针政策
中国环境管理的32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随着污染治理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谁污染谁治理将发簪称为谁污染谁付费。
中国环境保护的8项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指防止污染和环境破换的设施建设必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3)排污收费制度;(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度;(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排污许可证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优劣进行评定和预测,为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展某项建设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
响进行评定和预测,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
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为工程设计、环境管理
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服务。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种类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容量评价、城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定的政策和规划以及斩蛇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其中对政策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相当于评价具体的建设项目更具有战略性,故国际上将其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简称“战略环评”。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宗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刚发,就是讲常规监测的集中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
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目前计入空气阒然指数的污染物项目定为: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 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则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即
API=max(I1,I2,I3,Ii,……,In)
式中:Ii为第i种污染物的分指数;n为污染物的项目数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有单向规划和综合规划
单向规划:研究主要有城市适度人口规划、城市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城市资源利用保护与受害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规划、城市生物保护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规划等。 高效的生态工艺设计包括:
循环再生、协同共生、生态选择
协调度: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
发展协调度:用于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
对比协调度:用于度量同一发展阶段或同一时期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
协调发展度: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称为协调发展度或协调发展系数,用D表示。
DCT
Tf(X)g(Y)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环境与经济的整体效益或水平;,为待定权数。在实际应用中,最好使T(0,1),这样可保证D(0,1),以便于使用。
按照西诶奥发展度D的大小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3大类10小类,30种基本型。
一、协调发展类(1、优质协调发展类;
2、良好协调发展类;
3、中级协调发展类;
4、初级协调发展类)
二、过渡发展类(5、勉强协调发展类;
6、濒临失调衰退类)
三、失调衰退类(7、轻度失调衰退类;
8、中度失调衰退类;
9、严重失调衰退类;
10、极度失调衰退类)
可是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2年里约会议:
《21世纪议程》称为可持续发展应用的纲领性文件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由可持续发展现实位向协调位、理想位推进的能力或者沿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涉及五个方面能力建设:
1、资源的承载能力;
2、区域的生产能力;
3、环境的缓冲能力;
4、社会发展的稳定能力;
5、管理的调节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体系
政治保障体系;经济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科技保障体系;
管理保障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的物质实体和社
会因素长期持续演进为依托,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
实需要,又不影响城市时代发展的能力。 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住宅;发展环保产业;实施IS014000认证 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
减量化(reduce)
再循环(recycle)
再利用(reuse)
输入端
过程中
输出端
减少进入生产和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
要求物品完成使
消费过程的物质
用效率,要求产品或
用的功能后重新
量,从源头节约
资源使用和减少
污染物的排放
减量化应放在首位,全过程都必需做到无毒化、无害化 3R可以促进实现3Z的目标
污染物零排放;物耗能耗零增长;废弃物零填埋
3“零”即3 Zero,3Z负荷循环经济的目标
清洁生产:是以节能、减耗和减少污染为目标,以管理、技术为
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使资源利用最
充分,污染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实施ISO14000认证
ISO14000的含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
国际标准
包装以初始形式多次 使用,减少一次污染
变成再生资源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ISO该14000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该系列标准共分七个系列,其编号为ISO14001---14100
ISO 14001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 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还不成熟
目前,构建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标体系,重点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协调度”。
可持续发展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
续发展协调度三个准则层指标综合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指可持续发展大系统的各个支持子系统的发
展程度,在某一时期,其各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满
足程度的测度,它反映了各个支持子系统运行的效果,它包
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支持水平”。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源泉,它体现了发展潜力与发展后劲。它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资源环境能力”、“管理调控能力”、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 目标层A为可持续发展度,作为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能力及协调度。
准则层B包括可持续发展水平(B0)、可持续发展能力(B2)、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三个方面。
生态城市评判的理论准则
评定准则:一是强准则,二是弱准则
建立严密的定量化标准以便提高可操作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评判:生态资本;生态制度;生态意识。
生态城市的测度指标
生态滞遏系数:测度城市物质能量流畅程度 生态协调系数:测度城市组织结构合理程度
生态平衡系数:测度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成熟程度 《深圳宣言》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层次:
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
生态城市建设: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区域实
际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
出矛盾和问题,以保护盒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资源合 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进行的城市建设活动。
论述题
请结合当今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论述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论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论述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