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共5则范文)

时间:2020-09-30 12: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共)》。

第一篇: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共)

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

缘起:21 年前,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拉开了中国教育大变革时代的序幕。此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成果显著。今天,“三个面向”在教育界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三个面向:一代伟人的前瞻

记者: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写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小平同志为什么关注教育,且对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范禄燕:1983 年国庆节前夕,中宣部、教育部的负责同志来到景山学校,宣读了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的题词。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小平同志的题词被高高举起,全场掌声雷动。景山学校一直是教改实验学校,小平同志的题词给我们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北京景山学校的全体师生,都为自己的学校能与一位世纪伟人关乎民族复兴与民族未来的教育思想相关联,感到由衷的自豪。同时,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历史在赋予我们荣誉的同时,也将责任与使命赋予了我们。

顾明远:20 多年前,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什么状况呢?那时,改革开放不久,中国刚刚开始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教育战线经过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开始走向恢复重建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教育工作开始走上正轨,教育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但同时教育界的思想还比较混乱,表现在对教育本质的讨论上,对教育方针的争论上。正是这时候,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三个面向”的重要题词。

张力:可以看出,小平同志一直在思考拨乱反正以后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这

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又非常重视教育体制改革。他认为,当时的教育还不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适应。他借不同的场合表达对教育的看法,除了在教育工作会上他字斟句酌的讲话以外,他在谈经济工作、科技工作等其他工作的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谈到现代化与人才、教育的关系。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考虑是高层次的、战略性的,他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教育。

三个面向:时代必然的选择

记者:小平同志题词后,教育、特别是教育理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范禄燕:小平同志题词以后,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了。原来,景山学校的硬件很差,根本不能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1993 年,学校搬进新校舍,教学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学生活动的环境和条件,都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是我们整体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理解和实践“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发展学生个性,这在当时是突破性的。我们进行了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材。我们提出,景山学校的学生,除了应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要求的各项标准,并满足中考、高考的升学要求,更应从素质和能力上具备 6 个特色:

1,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命运,有远大的抱负与情怀,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2,有务实、求新的思维方法,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有传统文化的素养,有艺术鉴赏能力或艺术特长,掌握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4,有扎实的外语基础;5,有独立的自学能力,有广泛的阅读、求知的兴趣;6,有强健的体魄,熟悉一到两项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运动项目。现在,我们已经把它细化为对学生的 10 项要求。应该说,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符的。

顾明远:

:20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就在小平同志题词后不久,中央就酝酿着教育改革,1985 年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并提出普及 9 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和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国教育开始走上崭新的道路。今天,我国已经基本上普及 9 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高中教育有了

很大发展,高等教育达到了大众化的数量指标;新一轮的现代化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总之,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正在得到实现。

张力:“三个面向”是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最具有前瞻性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可以说,面向现代化是核心,面向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手段。小平同志对现代化的尺度很清楚,就是在社会主义框架下一切为我所用。他到美国、日本考察,说我看到什么是现代化了。他看到了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和手段,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很多事情他都强调从娃娃抓起,计算机从娃娃抓起,思想品德从娃娃抓起,甚至连足球也要从娃娃抓起。这就是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次序非常精到,首先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然后是手段,最后是时间跨度上的历史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些都可以从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上找到理论依据,“三个面向”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三个面向”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的要求,它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

三个面向:民族精神的诉求

记者:今天我们重温“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其现实意义何在?

范禄燕: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个面向”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砥砺进取,不辱使命。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归根到底,有赖于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努力把景山学校建设为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实验学校,传播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成果的示范学校,推动教育改革与教育交流的领头学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对外开放式的现代化学校,为首都北京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顾明远: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创新的意义和内涵。这是对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继承和发展。他从 5 个方面论述教育创新:一是进行教育创新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二是教育

创新关键是教育体制的创新;三是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四是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五是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应该与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论述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张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向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三个面向”和教育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配,比如自然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怎样使中国占据一个很有利的位置

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现在外资为什么愿意到中国来除了中国具有很大的市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我们的劳动力受到了基本的教育,培训员工的成本政府或民间已经预付了。这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成就。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搭“信息”台,唱“创新”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正文】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年轻正意味着进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正预示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急迫,同样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本文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如下阐述:

优越的“舞台”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教材在中低年级安排“纸牌”、“画图”、“音乐大师”这样优秀的软件教学十分妥当,高年级安排教学Word2000、PowerPoint2000、“动画自己做”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或网页制作软件的教学也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跟据时代的发展,适当的将市场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软件引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还可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和完善,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实践、去创造。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眼下流行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种比较成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热闹的画面、沸腾的呐喊、为祖国自豪的体验立即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了画图,你能画一幅奥运五环图送给北京、送给祖国做礼物吗?”“能!”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对这一任务跃跃欲试。简简单单,一个生动有效的情境就这样被创设起来了,效果非常理想。

2、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民主交流 和谐融洽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充分展示 树立自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整合学科 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演”们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文号“教基[2000]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

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薛小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2010.7.18

第三篇: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

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

——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

杨永久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246000)

2007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阶段成果

摘要:文章从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关系切入,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分析通识教育理念中非理性与理性的融合、校园文化环境里的内在自由与创新动力、地域文化资源的学科视野与本土情怀,论证出它们对大学生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从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时代创新中应有何作为,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应从何处着手。

关键词:文学创新陈进通识教育校园文化地域文化

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大学教育是密切相关的。结合现代文学史考察后,我们可以这样认定:没有北京大学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很难取得实绩;没有北平的学院文化氛围,京派文学也难有立身之处;没有西南联大的存在,九叶诗派便无从谈起。这一切,都喻示着大学的教育对文学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创新精神不断被时代召唤,人文素养不断被加以重视的今天,我们不妨从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角度切入,从而洞悉高等教育在时代创新中应有何作为,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应从何处着手。本文便试以青年作家、学者陈进为例,探讨大学教育与文学创新的内在联系。

陈进曾就读于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安徽大学中文系09级硕士研究生。他在读大学期间,就出版有两部长篇小说《固都》与《青春那么八卦》,成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家协会理事,因其作品中展现出的渊博学识和睿智设譬,而被美誉为“少年钱锺书”。在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青年文学最高奖)的评选中,他一举成为安庆市的唯一推选人。《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3日发表评论文章,评价其是超越韩寒、郭敬明的青年作家。

在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的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上也同样有不凡之处。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言文互动——中国百年新诗流变》深受学界专家好评,并发表于中国社科百强学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上,成为该学报历史上发表的第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他撰写的大量学术性评论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山西日报》、《新安晚报》等全国各级报刊上,并被收入《石楠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国际国内中学生获奖作品精品集》(人民日报出版社)等重要选本,还曾为一些青年作家的著作作序。他先后出席过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评论会议、安徽省农村题材作品创作座谈会等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目前,他正在主持编纂《1919—2009:安庆新文学史》这一浩瀚的学术工程,并应出版社之约,独自撰写《诸葛亮评传》、《钱锺书评传》等著作。

在对陈进的成长经历进行研究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他的文学创新上,高校的通识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环境、地域文化影响这三重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识教育理念:非理性与理性的融合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310同样,仅仅接受专业教育,也无法进行文

学创新。在陈进的文学创新上,可以很明显地考察出通识教育的作用。

陈进的长篇小说《固都》素来以睿智幽默和旁征博引著称,知识涵盖十分广博复杂,很多评论者认为其有钱锺书《围城》之风,但是很少有评论者对其中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在《固都》的征引中,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典故外,还包涵了很多理科知识与流行文化。而在他的短篇小说《上帝之手》中,那种引经据典的风格更是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到两万字的小说先后引经据典一百多处,而且包罗万象:先秦哲学、唐宋诗词传奇、明清小说、亚非欧美文学、西方哲学、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等,无一不纳入小说之中,且很巧妙地和叙事融合在一起。这种学院派风格的小说在今天的文学界是非常罕见的,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社会作家难以表现出如此从容的学者风范,一般只接受专业教育的作家也无法进行如此炫智炫博的写作。考诸文学史,会发现能有如此腹笥的作者基本都是如钱锺书、林语堂这样的学贯中西之士。可以如此断定,假如陈进不接受通识教育,便不可能进行此项文学创新。

然而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又谈何容易?在今天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很多人将接受大学教育视为习得一技之长,并藉此而谋得稻粱的途径。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与塑造下,很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仅仅由自己的专业知识组成,专业之外的东西一概不闻。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具备创新的能力。但是,另外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是,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将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与竞争,这又不得不使他们埋首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确实应该为日后的就业而进行专业的训练;而从非理性(而非反理性)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则要广收博采,接受通识教育,“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2]5,毋庸置疑,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此,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将是大学生能否进行文学创新的关键,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从这一角度考察,会发现陈进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非理性与理性的融合。

陈进最初并非是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他学习的是理科,2001年高考之后,被录取为安徽工程大学应用数理系数理金融和应用软件专业的本科生,这是一个复合型的新兴专业,并非只有数学。陈进先后学习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大学物理、初等会计学、C语言编程、微观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在2003年9月退学之前的两年时光中,陈进所学习的知识可以说横贯了数学、物理、经济学、计算机、会计学等各种学科,理科方面的知识面不可不谓之全面。相对于一般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的了解只是阅读科普读物,他的理科知识却来源于专业著作,除了定性的了解之外,还可以进行定量的计算。所以,当我们看到《固都》中出现的广博的理科知识,《青春那么八卦》里灵动跳跃的思维时,也就不以为奇了。

在应用数理系学习的过程中,陈进迷恋上了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书籍,并且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这也为他日后在中文系能驾轻就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炽烈,2003年6月,当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固都》确定可以由广东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公费出版时,他毅然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感到吃惊的决定——从安徽工程大学应用数理系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由理转文,报考中文系。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他的这一行为会浪费金钱,推迟毕业,延缓就业,是极其得不偿失的;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说,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既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日后也甚至有可能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通才。陈进的这一决定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此时,我们还不能说他融合了非理性与理性,而是青春年少的他以非理性压倒了理性。

2005年9月,陈进考入了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刚进校时,他就立志要博览群书,横扫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庆师范学院图书馆藏书177.3万册,横扫岂是人力可为?但大学四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的图书馆度过,阅读面极其广泛驳

杂,虽然远远没有做到横扫,但也确实成长为一位博学的青年。

在钻研学术的同时,他也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因为综合素质高,他成为安庆师范学院第二届十佳青年学生,并在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评选中进入前30名,获得省优秀青年学生荣誉称号。

毕业之前,因为综合素质高,他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包括一些垄断性的能源国企、公办中学、报社都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陈进最终因为考取研究生,而谢绝了这些用人单位的邀请。毕业时,陈进既拥有大量的文学创新成果,同时也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安庆师范学院学习的四年,陈进自觉地融合了非理性与理性,他并非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就业的目的,而是“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他这样做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

[3]20这些目的中。”

这至少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两个启示:

一、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在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坚持通识教育理念,而非从大一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注重就业和培养创新人才并非不可兼得。

校园文化环境:内在自由与创新动力

每一所大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沉淀下它的文化底蕴,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在校大学生“不仅接受学校里传授的各种专门知识,还把学校传播知识的宗旨、目标、手段、途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来加以反省,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拒斥”,“将‘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精神,仔细地阅读、欣赏、品味、质疑。”[4]101所以说,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对于课本知识的灌输,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塑造更加自由,是一种激发学生内在自由的教育方式。“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3]83,这种自由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

[5]8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内在的自由,而不是服从外在的压制,如此便可以转化为创新的动力,释放创新的空间。

陈进本科时所就读的安庆师范学院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学创新在校园里具有浓厚的风气与土壤。

首先,安庆师范学院的一些制度性措施,如建立创新奖学金,对发表文章实施奖励,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学生科研立项鼓励办法,等等,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创新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与促进。陈进的评论《暗夜所言 烛照人世》便曾获得优秀读书笔记评选的全校一等奖,并被《安庆晚报》择优发表,然后迅速被《山西日报》、《北海日报》、《马钢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在文学院的学生工作中,这些制度便更加具有针对性。文学院以院刊《季节风》与《敬敷文学》为平台,大力弘扬文学创作的风气,并且逐渐形成传统,届届相传。几乎每届学生中都会涌现出一些文学创新人才,如李进、胡源、葛启文、谷卿、游庆文、王光龙等。

其次,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具有青春理想的诗性光辉。从菱湖之滨波光潋滟的老校区,到龙山脚下山清水秀的新校区,安庆师范学院美丽的自然风光为青年学子的吟咏创作提供了曼妙的素材。而热爱文学的激情一旦与之合拍,校园文化中便会荡漾起青春理想的诗性色彩。在陈进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充满诗意的描写俯拾即是。小说《江南》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意识流技巧展现出现代人的心灵孤独感,从容的笔致将初冬水乡的风景融入到少年维特式的悠悠情怀中,读之余味无穷。《青春那么八卦》虽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却显示出陈进跨文体写作的能力,很多地方竟仿佛“独语体”的散文诗,语言充满了

奇峻的变异,在古典与现代的张力中,传达出诗性的魅力。

第三,安庆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具有探索学术的求真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的治学意识。大一时,陈进对研究金庸小说产生了兴趣,便经常带着大量的问题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进行研究。四年下来,他的研究成果终于汇集成了一篇数万字的《杨过的原型是谁》的讲稿,并且登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周末讲坛,进行专场学术报告,其思路新颖别致,征引磅礴有序,给广大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受好评。

探索学术的求真精神不仅只针对学术研究,也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写作,促使创作精英化,研读过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著作的陈进,在《青春那么八卦》中“以先锋的写作姿态„„及西方现代派的表达方式,表明青春文学正式走入了纯文学的殿堂”[6]3。

以学养人,沉浸于学术也可以养成节制情感、敦厚平和、勇于批判的学院派性格。《固都》曾被如此评价:“没有郭敬明拖拖拉拉、莫名其妙的长篇感怀,也没有韩寒一大筐道不尽的尖酸刻薄,陈进以温和幽默的语句,表达了对现实最强烈的批判”[7]6,这显然和陈进养成的学院派性格密切相关。

“所学课程或许相同,但效果就是不一样。因为,我们都被所在的大学氛围所浸润。这些各具特色的‘校园空气’,无法在互联网上传递,这也是大学永远存在而不可能被‘虚拟课堂’或‘标准教授’一统天下的原因。”[4]101所以,在推动大学生文化创新上,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并且努力形成与维护每所大学所特有的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资源:学科视野与本土情怀

地域文化往往可以为大学教育提供丰富的本土资源。这种资源是双向度的,一方面,它作为教育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濡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其历史文化特征成为青年学生的研究对象与创作素材。

从前者来看,陈进父亲一脉的祖籍是安庆怀宁石牌,这里是皖江文化的发源地和黄梅戏之乡;母亲一脉的祖籍是徽州黟县,是徽文化的中心和程朱理学的兴盛之处。虽然陈进的成长过程并没有与这些地域产生直接联系,但是先民的文化积累在血液中代代流传,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个舞蹈并不是舞蹈演员本人情感的征兆,而是它的创造者对各种人类情感的认识的一种表现。”[8]8在对陈进作品的文化批评与原型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固都》里的叛逆少年陆帆影和80后作家春树、孙睿笔下的边缘青年群体有着显著的不同,他并非那种“叛逆得要命或是狂妄得要死的类型”[7]6,也没有对主流文化采取决绝的姿态,而是始终在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追求价值认同,又竭力保持自我的独立;在精神世界里寻找柏拉图式的早恋,又在插科打诨中渲染市井俚俗,这双重矛盾可以看出皖江文化的精英意识和黄梅戏剧的通俗特征在文本中无意识的流露。而《固都》里的初恋少女林郁嘉既心仪于陆帆影,又拘于礼法,耽于前程而不得不若即若离,这又依稀可见程朱理学和世俗爱情的抗争。

陈进从小成长在安庆市,这里曾是安徽的首府,文风昌盛,人民群众普遍视读书为崇高之事,有“穷不丢书”之说。这种民风对孕育文学创新人才是大有裨益的。陈进的外公程崇宗曾是徽州儒商,是我国最后一批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士人。在他的指导下,陈进幼年就接受了国学启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学时即熟读四大名著,以及《封神演义》、《七侠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古典小说的原著,极大地超越了同龄人的阅读层次,并且开始实践文学创作,9岁时第一次公开发表文章,13岁时便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楹联。由于经常濡染陈独秀、朱光潜、张恨水等家乡先贤的事迹,幼年的他便萌生出将来要成为大作家、大学者的理想。文学功底的积累,远大理想的树立,由

此看来,当他17岁时用《围城》笔法创作21万字的长篇小说《固都》其实只是水到渠成。

进入安庆师范学院后,陈进则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安庆师范学院的大学教育尤其重视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但成立了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事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还编写了《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皖江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研究》等校本教材以熏陶广大青年学子。

当然,仅仅施以地域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专业教育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离开整体性的学科视野,地域文化显然会陷入狭隘的境地。如果没有清代文学的视野,对桐城派的理解便缺乏宏观背景;如果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视野,对陈独秀的认识只能浮于表面;如果没有文学理论的指引,那么所有地域文化知识只能变成材料的堆砌„„为此,拥有多个省级精品课程文学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多个版本的学生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文献学,等等,几乎每个专业都拥有较强的师资条件,这对学生的学科视野的奠定与拓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这样说,专业教材建构了陈进的学科视野,而校本教材则培养了他的本土情怀。陈进开始在他的学科视野里对皖江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大一时,他从姚斯的接受美学和读者批评入手,别开生面地研究了安庆著名作家石楠的成名作《画魂》,写成评论《迟到的第三只眼睛——谈评论〈画魂〉的新视角》,发表后不但引起很大影响,还和苏雪林、公刘等大家的评论一起被收入《石楠文集》第十四卷;大三时,由他创意并撰写剧本的DV《走进安庆,走近皖江文化》获得安徽省首届大学生电影节二等奖;大四时,他结合中西文论,研究陈独秀诗歌中的器识胸襟;现在,他又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视野下研究安庆文学的现代性,着手主持编纂《1919—2009:安庆新文学史》。

地域文化以其独特性,可以为大学生的文学创新提供特有的资源,这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但是必须做到专业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双管齐下,如果偏于后者,那么缺乏学科基础,地域文化的优势便无法发挥,更谈不上创新,这是大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学创新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的内在特点决定它无法批量生产,不可能模式化,也无迹可循,而是出现在创新主体灵光突现的瞬间。但是,文学创新的环境却可以建立。大学教育正是要为这种创新建立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土壤。通过陈进的案例可以看出,通识教育理念、校园文化环境、地域文化资源都是大学教育中值得重视的因素——通识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权衡理性与非理性,极大可能地使学生以超功利的心态去读书治学;在校园文化环境上,我们必须给予学生以内在的自由空间,使他们产生创新的动力;而在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上,也必须绳之于专业的学科背景之中。我想,对于大学生的文学创新应当如此,那么,大学生在其他专业上的创新也同样应遵循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陈平原.弄花香满衣——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J] .河北:社会科学论坛.2009.4(上).

[5]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6] 本报讯.青春文学进入第四阶段 少年作家陈进将成旗手[N].海南经济报.2006.7.14

[7] 刘雯.迷糊的青春还能重来一次吗?[N].中国教育报.2005.2.3

[8]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第四篇: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说明道理:一: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和创新工作。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工作。

3、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1、我国科技贡献率低,对外依存度高,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少。

2、我国的科技教育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三:我国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和国力增强了。

四:为什么创新是关键?(具体内容)

五: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落实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2、为什么发展教育?(具体内容)

为什么创新?

1、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赶超发达国家关键靠创新。

4、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做到不断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为什么发展教育?1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2、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3、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为什么发展科技?

1、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怎样进行科技创新?

1、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确定新的科技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2、加速培养创新人才,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尊重人才,鼓励创新。

我国怎样进行教育创新?

1、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校的立交桥,为人才成长拓宽渠道。

3、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青少年怎样做?

1、培养好奇心,并发展为志趣。

2、善于观察,开发想象力,求异思维。

3、创新学习,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

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5、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

6、热爱科学,终身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第五篇:浅谈创新教育与英语教学

浅谈创新教育与英语教学

作者:花菁

单位:铜山县侯集中学英语组

一、英语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交流,积极思维。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例如阅读材料的内容,学习讲解的方式,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商量”。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在真实或非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尽可能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讨论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生互相配合,相互启迪,相得益彰。而许多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往往是教师或没想到的。这样一来,教师也得到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在这种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并使师生双方成为教育的共同受益者。

2、开放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英语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强调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教育者及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例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可包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作出开放性回答。像句型转换、句子翻译话题讨论等形式的语言训练更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或通过游戏、表演、会话、竞赛、自学等形式的语言训练不断完善,表现出灵活性和艺术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请其他教师、英语学者或家长参与教学,来校作有关英语学习方法,英美文化、英文歌曲等方面的讲座,还可进行校际间的师生英语座谈会,文艺晚会等。

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意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克服包办一切的现象。鼓励学生利用英语词典、语法书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爱学习,主动学习,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知识系统,在实践中巩固这些词汇、语法知识系统,使之顺利转化为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地道的英语结构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思维是从模仿起步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努力自己发现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把自己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思维“幼稚”放到学生状态、水平,与学生一起用同样的眼光审视英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捕捉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主体性原则

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语言潜能的开发,没有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语言知识的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能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构成“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虽然他们同时互为客体,都是对方的认识对象,但这种主客关系不是本质,这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列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作用;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实践性原则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不通过大量、充分、多样化的语如言输入(听、读)的实践练习,就不会有语言的输出(说、写),就不会学好英语。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使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企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教会英语是劳而无功的,一节课仅40分钟,教师把单词个个开花,语法抠得过细,学生的语言练习就越粗越少,实际掌握的就必然越浅越差。这个反比关系就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最明显的辩证特征。

二、英语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

1、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是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石。任何创新都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掌握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智慧火花。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单词的识记、辨析,句型的运用,语法的掌握要抓死、讲透、教活。注意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支离破碎的,相互独立的短语,结构立体式的串联起来。

2、坚持优化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的教学策略。因为合理的能力结构的教学策略。因为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他包括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学生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认知能力,更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管理调节和评价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的能力。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会阅读,会写作的“四有新人”,而不是只会做试卷的聋子、哑巴。例如,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精”读、“泛”读相结合的英语阅读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用一些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富有时代精神的读物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技巧,练就比较成熟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如理解中心思想、理解事实细节、判断推理、辨别作者意图、掌握语气识别等能力)。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英语环境,而用录音、录相、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选用像BBC、VOA、Retelling stories,《疯狂英语》等有声资料,调动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英语短文的改写、扩写、缩写训练,句子或短语的英汉还原翻译,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总之,合理的能力结构是创造性运用英语的前提。

3、灵活的思维方式。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只会按一种固定方式或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新能力的。应养成一种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英汉句子或语段翻译训练、“创造性”的英文提问作答训练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Music单元时,可设问这样的问题: Do you like country music?Why?

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folk music?

这样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同时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在学习有关Apologies,Wishes,Regrets等功能话题时,让学生创设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4、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是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重视英语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英语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实际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英语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会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性情,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注意学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语言教学之中,注意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开发。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这些是创造人才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英语语言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勤学苦练的修养过程。

下载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面向与教育创新(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P.6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社会主义现......

    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民族中学王成轩2011年4月28日—30日,我有幸聆听了心理教育专家冯世忠老师为我们作的生动精彩的讲座 在这次学习中有收获与体会,但......

    教育创新论文(共5则)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崔蔚蔚 作者单位:麻城市英才小学 邮政编码:438300 [摘 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小学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

    传承与创新(共5篇)

    传承与创新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班级活动中的开发与运用 如皋市下原镇中心幼儿园 洪 洁 邮编:226543 摘要: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幼儿有意无意地疏远着民族文化的根的......

    差距与创新(共5篇)

    差距与创新: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及未来物业管理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和完善,是在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为完善市场机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方式。物业管理既是房地产......

    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5篇)

    “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现场观摩会学习体会 高村镇中心小学张 顺 此行到重庆、成都参加“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现场观摩会,聆听了9堂报告,参观了7所学校,接受了最新“教改......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总结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工作总结 XX中学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主创新是......

    盲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盲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摘要:近年,素质教育之风渐渐刮入特教界,盲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盲校教师在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