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差异研究的论文
0.引言
近年来,有关公共图书馆科研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胡军和杜朝东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发表论文的被引篇数和频次、被引频次区间分布、论文下载量、H值分布、高频被引论文和高频被引作者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赵星等人以H指数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一2008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科研状况。赵惠芳统计了2005—2009年公共图书馆作者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多产图书馆、高产作者及论文被引次数等,对各省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刘颖提出类元H指数,结合元H指数对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仲华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论文合作情况分布、论文发表刊物分布、核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宋萍通过对12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近五年的载文数据统计分析,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省级图书馆,且用单一的指标评价学者或学术团体的科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客观上需要综合应用不同指标进行补充或修正。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不含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综合借鉴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11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找出能够从几个方面反映出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距的综合指标,并通过聚类分析把我国公共图书馆分为七大类,并定量测度各类型区的科研状况。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水平,本文从论文产出的角度,运用文献计量学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2002—2011年的科研产出进行评价,选取发表论文总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数、核心期刊率、被引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H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内容包含了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反映,指标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有关指标的说明详见表1。
1.2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2002—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核心期刊发文数和基金资助论文数;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2002—2011年各地区公共
图书馆论文
相关信息
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及服务策略浅析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培养的方式探讨试分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IP网络存储技术研究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浅议公共图书馆由内向外发展与探索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情况浅谈图书馆编目外包的利与弊试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被引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和H指数,统计时间为2012年10月;统计期刊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7〕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名单来自《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
经过统计、汇总和计算获得2002—2011年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上述11个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表22002-2011年我国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论文产出一览表2.1.3研究方法
1.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
法,通过数据的降维,将具有一定关联的多个变量进行高度概括,简化为几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每个因子都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1.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区域差异和划分地域类型的常用方法。聚类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数据的特征,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根据某种方法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本文采用SPSS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个体距离采用平方欧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平均组间链锁距离,根据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
2数据分析
2.1因子分析及指标内涵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表2中的1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变量的特征值,见表3。
从表3可知,因子1、因子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1.072%,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取主因子,因子1和因子2可以作为主因子,但为了更准确的解释原有变量的信息,本文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用F1、F2和R表示),它们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7.663%,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2002—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各地区的科研状况。为了使各因子变量具有更好的解释性,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主因子F;i在核心期刊率、核心期刊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5项指标代表了论文高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是一个质量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总数、被引篇数、基金资助论文数、被引频次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4项指标都是论文的数量指标,因此,主因子F可以看成是规模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被引率、篇均被引量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2项指标反映了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另一个质量因子。
2.2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评价
运用SPSS得分功能,可以直接得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上述3个主因子的得分,以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公式为:
F综合=0.34119F1+0.31069F2+0.22475F3(1)将3个主因子的具体得分代入公式(1)中,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与排名如表5所示
从表5科研实力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最强,上海市仅次之;广东、上海、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辽宁、吉林、河南、宁夏11地区都在0分以上,其它20个地区都在0分以下。从各因子的单项排名看:
(1)在质量因子R论文局影响力上,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以3.109分名列榜首,学术影响力最大,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次之,天津、宁夏、湖南名列前5名。
(2)在规模因子R上,广东省以2.456分排名第1,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广西、天津、江苏、山东、重庆、贵州12地区紧随其后,得分都在0分以上,其它地区得分都在0分以下。
(3)在质量因子R——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江苏省以2.303分位于第1名,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名列前5名。
综合上述科研实力综合得分排名与3个主因子单项排名,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在论文产出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名列前茅,综合得分排名第1,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产出实力;上海市在质量因子R上得分最高,学术影响力全国最大,综合得分排名第2,但论文产出规模较小,规模因子得分仅排在第28名;辽宁、吉林两省综合得分名列前9名,规模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但质量因子R得分却排名最后。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综合得分排名最后,科研实力最弱,从表2可知,在11项指标中,各指标数量远远少于其它地区。
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3.1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确切地描述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状况,本文以各地区科研能力的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分为7大类,见表6。
3.2区域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区域的公共图书馆科研情况,按照表6所示类型列出各区域的指标平均值和各指标的基本描述(见表7)
第1类是广东省。其在论文总数、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篇数、论文被引率、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7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论文产出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较大,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2类是上海市。其在核心期刊率、篇均被引量、高频被引论文频次3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在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4个指标上均名列第2,其学术影响力最大,但在论文产出规模因子上的分值偏低,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第3类是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5个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得分仅次于广东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第1,但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低;湖南省得分较均衡;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高,但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较低;黑龙江和浙江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很高,但在质量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得知,该区域的大多数指标数量低于广东、上海,但又高于其它区域,科研综合实力较强。
第4类是辽宁、吉林、河南3个地区。辽宁、吉林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但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得分排名最后;河南省得分较均衡。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在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上高于第III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第III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第5类是宁夏、福建2个地区。宁夏地区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规模因子、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很低;福建省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其他两个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核心期刊论文数高于第W类区域、核心期刊率高于第III类和第I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均低于前几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第6类是北京、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13个地区。该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偏低,江西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偏高;北京、广西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其它地区在三个因子上得分都不高。从表7看出,该区域除论文总数高于第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前五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偏弱水平。
第7类是青海、海南、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6个地区。从表7中可看出,该区域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各项指标的数量都远远小于其它区域,除了个别地区在某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外,大多地区在各个因子中的得分和科研实力综合得分都处于全国落后地位。
同时对表7中各指标的描述性分析看出,比值最大的指标是高频被引论文频次(417.17次),最高的是上海市(2503次),最低的是第V类区域(6次)。标准差反映了组内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差距的大小,除了论文被引率标准差较小(0.19)外,其它10个指标的标准差都较大,最大的是论文被引频次,达到了2934.81。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异较大,中东部高于西部。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区域间科研综合实力差异悬殊。不论是以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还是以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阐述用因子得分变量进行聚类的过程),第丄类地区的广东省和第2类地区上海市都是单独聚类,再次体现了在科研产出规模和影响力上的突出优势。虽然第III类、第w类、第V类、第w区域中有的省份在某些因子中得分较高,但其平均综合得分尚不及第丄类地区、第2类地区的一半,第VII类地区在论文产出的各项指标上基本上全处于落后地位,与其它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
(2)区域内科研产出差异较大。在第III类地区中,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浙江省,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天津市;在第w类地区,河南省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辽宁省;在第V类地区,宁夏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福建省,而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低于福建省。
(3)地区内部科研产出存在很大差异。在统计数据过程中发现,地区内部的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地区的市级图书馆10年间发表论文很少,大多数基层(县级)图书馆几乎没有论文发表,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主要由省级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所决定。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名列前茅的几个地区,市级图书馆或区级图书馆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如广东省的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市南山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等;湖南省的长沙市图书馆、岳阳市图书馆、常德市图书馆等;浙江省的温州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衢州市图书馆等;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牡丹江市图书馆等。由此看出,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提升整个地区的科研综合实力。
(4)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只是从论文产出的角度对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科研实力评价,更全面的科研能力测度还需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著作、专利、基金课题的级别、期刊对本地作者的倾向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参考有关单位对科研实力评价的各种方法,不但包括对学术队伍、学历水平、努力程度、人均产出等内部因素的评价,还要包括对科研经费投入、资料设备、科研激励、科研氛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的评价。如何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进行评价,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3.2建议
第1类广东省和第II类上海市虽然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但在科研项目的合作度、项目优势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从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获得者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无一承担,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在2011—2012年虽然每年各有一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但与国家图书馆获得的课题数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两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科研核心团队,凝练研究方向,争取多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以高层次的项目带动高水平论文产出,引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第3类一第W类包括了我国中东部的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低于广东省和上海市,在每个公共图书馆内部,科研产出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要想形成较强的科研团队,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科研产出量应逐渐纳入图书馆评估和图书馆人员个人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定期对基层的图书馆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前沿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省市的各类纵向项目也应适当向公共图书馆倾斜,鼓励图书馆员从事科学研究,形成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
第7类的6个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落后地位,国家要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和号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高学历人才到这些地区去;另外,公共图书馆要出台科研激励政策,鼓励图书馆员开展学术研究。可喜的是,2011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主持的课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显示了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正在逐步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差异将会逐步缩小。
第二篇: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
究
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牟肖光/姜仁珍/于良芝
2013-3-22 16:53:12 来源:《中国图书馆学报》(京)2012年5期
【英文标题】On Zhucheng Model of Public Library Construction to Rural Areas in China
【作者简介】臧运平,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青岛266109);宋桂娟,山东省诸城市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诸城262200);郑满生,牟肖光,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姜仁珍,青岛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青岛266109);于良芝,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zhyu@nankai.edu.cn(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界为解决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现方式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索,形成了若干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山东省诸城市于2007年前后参与这一探索过程,推出了依托社区服务平台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本研究考察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分析了它对于保障城乡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价值与局限。研究发现,诸城模式继承了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两大元素:(1)将图书馆学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功能分散在不同的文化设施中;(2)维持图书馆运行的长期任务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诸城模式对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最大创新就是它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机制改变了诸城农村图书馆的性质,也为它注入了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力。继承与创新两股力量很可能从不同方向塑造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未来,使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使诸城模式在回答“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时,存留了一些未解难点。
In the past decade, in order to achieve universal and equitable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all people, the Chinese public library sector has experimented with a number of models for developing public libraries in rural areas.Zhucheng of Shandong Province joined this exploration in around 2007 and advanced a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based public library service.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and its value and limitation in ensuring universal and equitable public library services.The study shows that Zhucheng model has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rural library development two features: disintegrating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among a number of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having the lowest level government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developing rural library services.The most notable innovation of Zhucheng model is its incorporation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nto the general community service platform.This has not only transformed rural library service to a true public good, but also enhanced its long-term sustainability.The trajectory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n Zhucheng will likely be determined by both its inheritance from the past and its innovation, engendering at least a certain degree of uncertainties for its future.This, in turn, makes the Zhucheng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to develop an universal and equitabl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for all people in China” unaccomplished.【关 键 词】农村公共图书馆/诸城模式/社区服务中心Rural public libraries/Zhucheng model/Community service center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虽多次尝试在农村建设图书馆服务设施,并多次出现过农村图书馆建设高潮[1-3],但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始终存在巨大差异。据官方统计资料,自1949年到2000年,我国省级、地级及县级图书馆的总数量由51个增长到2674个[4-5]。2000年三级图书馆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省级36个,覆盖所有省会城市;地级394个,超过当年所有地级行政区划数(333个),实际覆盖近90%的地级市①;县级2244个,覆盖78.4%的县级行政区(2861个)②。在县级市或城关镇以外的广大农村,由于图书馆服务设施既不规范也不稳定,官方统计资料从未将它们纳入“公共图书馆”范畴。这表明,截至本世纪初,居住在城区以外的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规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此后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十七大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都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公共服务的普遍均等。
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方式因此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向民众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务,如何建设覆盖城乡的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就成为我国图书馆界和文化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熟悉中国农村图书馆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前所述,我国自建国初期就开始建设农村图书馆,然而,没有任何一次农村图书馆建设运动产生持久的效果。在周而复始的“建设—关闭—建设—关闭”的循环中,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停留在几近为零的水平上;农村图书馆发展遗留给新时期建设者的,也是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启动的新一轮农村图书馆建设,若要产生更持久的效果,必须创新建设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地区开始探索新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例如浙江嘉兴推出了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联合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7],江苏吴江推出了县级市政府主导的四位一体(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乡村图书室)模式[8],江苏江阴推出了市政府主导的市、镇联合建设模式[9]。山东省诸城市于2007年前后参与这一探索过程,推出了社区服务平台上的农村图书馆模式。或许是因为这个齐鲁县级市远离创新相对集中的长三角与珠三角,诸城模式较之其他模式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关于这一模式虽然有其参与者提供的零星介绍[10-12],但缺乏来自第三方(特别是学术界)的系统、中立、相对客观的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第三者的立场,系统考察诸城模式的特色及其对保障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分析诸城经验的未来前景和可推广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使诸城经验升华为我国图书馆界对以下问题的答案之一:“如何在几近为零的农村图书馆服务水平之上,实现城乡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本研究将“农村地区”定义为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住、以集镇和村落为基本社会组织形式的地区。按国际图联2010年《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13]和《公共图书馆宣言》[14]中的阐释,本研究把基层政府或组织建设的、实际履行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设施,统称为“农村公共图书馆”,不管它们是否已经获得“公共图书馆”或“图书馆”命名。诸城市农村像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并不存在用“公共图书馆”或“图书馆”命名的设施,《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公共图书馆功能被分散在文化站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等设施中。按于良芝和于斌斌的分析,这是一种“被话语消解了的农村公共图书馆”[15]。为了将这种“图书馆”与名副其实的图书馆相区分,本文将使用带引号的“公共图书馆”描述非命名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设施。之所以如此使用“公共图书馆”概念,是因为被消解的公共图书馆也是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被剥夺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概念外壳。近年来相关研究综述
如前言部分所述,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农村图书馆服务水平几近为零的基础上,高效持久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各地实践中,新时期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思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农村图书馆”化约为文化中心的图书借阅设施加以建设,最典型的就是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图书室建设;另一类是把农村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成员馆或总分馆体系的分馆或流通点)加以建设,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嘉兴、江苏苏州及江阴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在地区文化发展规划中,第一种思路体现为“[县市图书馆+县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中心”的底层设计,第二种思路体现为三级或两级图书馆的底层设计。
与此相适应,2000年以后有关农村图书馆的研究也大致分为两类:①有关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的研究;②有关覆盖农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与前者相比,后者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关系以及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问题。从时间上看,2007年前后是相关研究特别是第二类研究的重要转折点。2007年之前,第一类研究大都从提高农村文化品位、满足农村文化需要的角度看农村文化中心的图书室[16-18],第二类研究大都从整合、共享及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角度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图书馆[19-22]。2007年以后,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过程中,普遍均等、全覆盖等关键词被着力强调[23-24]。此后,相关研究,特别是把农村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研究(上述第二类研究),开始明确地把农村图书馆建设与“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问题联系起来。这一问题导向下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各地创新经验的简单介绍,而是增加了批判分析的成分,即深入剖析每一种创新模式对保障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价值和局限[7,25-26]。例如,从实现普遍均等服务的角度,于良芝认为苏州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全委托”关系确立的总馆对分馆的全面控制,最大挑战是这一关系带来的编外员工队伍的规模及其利益诉求[25];李超平认为,嘉兴模式的最大优势是政府主导下的管办分离,最大挑战是总馆缺乏对分馆的全面控制[7]。
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资助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课题,是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十余个创新案例的调查,得出了“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现依赖制度创新”的结论[27]186-209。课题组建议的主要制度创新是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适当上移,通过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的整合,实现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及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共享。对于农村地区的图书馆,他们建议:将县级政府确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在全县建设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和流动服务车,保障县域所有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含购书经费、人员经费、设备更新经费等);县政府建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全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协调,指定县图书馆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作为分馆,形成资源和服务高度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09年启动的公共图书馆立法支撑研究的“公共图书馆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分析,将上述结论调整为:由县政府作为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直接建设主体,由省政府作为联合建设主体;省政府按人口或配套比例为县政府提供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费补贴[28]。
除了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的适当上移和管理单元的整合,于良芝还提出对基层图书馆进行专业化改造[29],认为若不如此,那些在全覆盖目标驱动下草成的基层图书馆设施很可能不会持久。她还揭示了现有公共文化话语体系对基层图书馆专业化改造的阻碍[15],认为这一话语体系通过肢解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消解了专业化公共图书馆在基层的存在基础,同时消解了专业化图书馆职业及其知识体系在基层的用武之地。
总之,截至目前,图书馆界对“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问题的探索远没有完成。一些正在进行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已将这一问题纳入更高的研究日程[30-31]。在这些研究的发现汇成“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实现路径”之前,任何以此为目标的创新经验都值得剖析总结。根据现有的零星介绍,诸城模式确有一些不同于以往模式的元素(如它以政府创建的社区平台为载体),因而有望为正在进行的探索贡献新的经验,为形成中的“普遍均等服务实现路径”贡献新成分。这正是本文试图对诸城模式进行深入剖析的原因。研究方法
3.1 总体设计
本研究采用案例调研的研究方案,通过访谈、文献分析、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数据收集方式,收集有关诸城农村图书馆发展历史与当前模式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诸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规划资料。结合诸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环境因素,透视该地区之所以产生“农村公共图书馆诸城模式”的原因,总结和分析这一模式的特色、价值及前景。
3.2 焦点访谈
本研究组织了两次焦点访谈组(focus group)形式的访谈调研。一次是与诸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主管副局长、市组织部和农业局相关干部、乡镇主管干部代表、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代表、社区文化中心管理员代表的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诸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建设方案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方案确立的方式和建设效果、上述设施建设经费及运行经费的来源及可持续性、社区图书室与农家书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之间的关系等。
另一次访谈是与诸城市图书馆领导班子的访谈。此次访谈集中了解诸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情况。访谈内容包括:市馆与下面各级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市馆对辖区内其他图书馆承担的责任、各级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及资源采购方法、通借通还的实施方法及各个图书馆的资产界定方法、人员归属与管理、各馆之间业务联系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等。
3.3 文献分析
本研究查阅分析了诸城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潍坊市、山东省人民政府等部门的20多个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诸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诸城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方面的文件;诸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文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及关于文化建设的其他文件;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方案、标准及考核办法等文件。文献分析旨在揭示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广泛背景、驱动力及规划思路。
3.4 问卷调研
本研究向诸城市已经建成的208个社区文化中心发放问卷一份。重点调查社区图书室的空间、人员、文献等资源配置情况。共发放208份问卷,回收208份。
3.5 实地考察
本次调研共考察了2个乡镇1个街道的5个社区。实地考察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各个社区所辖自然村数量、人口情况、经济情况,观察社区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服务项目、人员配置、服务设施及其利用情况,了解各个社区图书室的藏书状况、借阅状况、开放时间等。诸城市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模式及其特点
4.1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社区平台
山东省诸城市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总人口108万,农村人口70万,辖13个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区内共有1257个自然村,即大约每十平方公里内有6个自然村。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1.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1亿元③。2010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5位④。
2007年诸城市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及普遍均等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时,设计、规划和实施了“农村社区化”发展方案。所谓“社区化”,是指把相邻5个左右的自然村,1500户左右农户,服务半径在2公里以内的区域,规划为一个社区⑤,在不改变农民原有居住场所和环境的情况下,划定自然村和农民的社区归属⑥。全市把1257个村庄规划为208个社区。由此形成的“社区”,既是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平台,也是农村社会的组织单元。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平台,每个社区选出一个中心村作为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治安警务、社会保障、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公共文化、证件办理等,同时承接上级政府部门延伸到农村的公共服务。作为新的农村社会组织单元,社区拥有自己的领导班子,是组织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科技推广等活动的平台。诸城市希望通过社区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根据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提供以下公共文化服务: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及其他互联网服务)、文化宣传橱窗、文化广场、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等,由此形成社区成员可以就近享用的“2公里文化服务圈”。其中图书室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电子阅览室提供数字化资源获取服务,文化宣传橱窗提供信息展示服务,培训室提供讲座培训和影视播放服务。按照《公共图书馆宣言》和图书馆学教科书界定的公共图书馆功能[32-33],上述绝大多数服务都未超越公共图书馆功能。可以说,社区服务平台上的多种文化设施共同“合成”了诸城市的“农村公共图书馆”。
4.2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及建设流程
作为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一样,都是市政府统一规划的结果。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包括若干关键内容:首先,它规划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布局方案,奠定了“2公里文化服务圈”的覆盖标准。其次,它规划了社区文化中心的设施构成(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文体活动室、棋牌等休闲娱乐室),确立了“[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其他文化设施]—社区文化中心—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文化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农村“公共图书馆”有功能,无形状,属于被话语消解的“公共图书馆”。再次,它规划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村文化投入机制,指定乡镇政府承担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的主要运行经费。第四,它规划了各类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考核方法,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颁布。建设标准规定:图书室面积要达到30m[2]以上,藏书达3000册以上,报刊阅览室面积要达30m[2],报刊达30种,阅览座位20个以上;电子阅览室面积要达到50m[2],配备电脑20台、电视机1台、DVD播放机1台、投影仪1台、投影幕1个,有源音响设备1套,接入互联网;室外文体广场面积要达到1000m[2],放映电影每村每月至少1场,其他文艺演出达12场;宣传橱窗面积达60m[2]以上。考核细则规定:每年年底组织考核验收并进行奖惩,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行政部门和基层镇街、社区工作业绩和提拔任用干部的依据之一。此外,它还规划了文化中心的建设及管理机制、实施步骤。该机制要求诸城市各部门都成立协调委员会,各个社区都成立精神文明办公室,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四到位”,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乡镇和社区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⑦。市图书馆不仅参与规划、协调及评估,而且在落实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支撑及初始藏书的加工处理等工作。概括起来,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及建设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及建设框架
4.3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与管理单元
按照诸城市社区化建设规划,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诸城市在“十一五”规划的文化建设部分提出:“按照社区建设模式编制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规划稳步实施。”⑧在“十二五”规划草案中进一步提出:“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形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⑨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形成的诸城市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概括为:在市政府的指导、监督和扶持下,以乡镇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镇政府不仅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经费,也承担辖区内所有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经费。市政府在社区化建设的起步阶段提供了部分经费补贴,但在运行阶段,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对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考核,督促乡镇政府持续投入。因此,如果不考虑市政府的启动经费,从长远来看,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中的基本经费来源是乡镇财政,或者说诸城模式的基本建设主体是乡镇政府。
与此相适应,一个乡镇之内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各社区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一个管理单元。管理单元的边界首先体现在资源(如文献资源)的资产权上:由于资源购置经费均来自乡镇财政,因此,无论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资源还是社区文化中心的资源,都属于乡镇政府;其次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管理上:文化中心的管理员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其编制及工资均来自于乡镇;再次体现在文化中心的管理活动上:资源采购计划的审批及采购、上级实物补贴的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等管理活动,都是以乡镇为单位实施的。
4.4 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及运行
作为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与其他服务实施统一管理。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三名专职工作人员(208个社区共有624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专门负责公共文化服务,大多数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员由大学生村官担任。正常情况下,文化中心每周开放六天,周一休息,每天开放时间为8:30-18:30,按规定每周不少于56小时,如有需要,还可以延长开放时间。
自2009年8月开始,社区图书室和市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一卡通”借阅管理,以Interlib系统为技术支撑,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通借通还”的图书无论被还到哪个社区,其资产权保持不变,但系统会自动标记还书地点。异地还书需要在返还其归属社区后才能继续流通。一旦产生异地还书,接受还书的社区负责将所还图书“物归原主”。诸城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力分析
如前言部分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其实并不缺乏农村图书馆建设活动,而是缺乏能够持久运行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从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掀起农村图书馆建设运动,但这些运动的结果一般在运动结束后的3-7年内逐渐消失[29]。这些昙花一现的农村图书馆设施不仅未能为农村居民带来持久有效的知识、信息、文化服务,而且往往因为实施者过于追求“轰轰烈烈”的运动效应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农村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实现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瓶颈。新时期各地探索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图书馆的持久运行,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发现,不少新模式都赋予农村图书馆更强劲的持续发展力[3,29]。除了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例如嘉兴模式采用市、区、乡镇三级投入的机制),新模式通过总分馆关系对基层图书馆实施的专业化改造,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原因[29]。这些专业化改造帮助基层图书馆产生了足以激励基层政府持续投入的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长效发展动力。
与已有模式相比,诸城模式中的上述可持续性利好因素并不十分显著。在投入机制上,虽然市财政在文化设施的启动时期提供了补贴经费(例如,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之初,市财政投入620万元购置了1500多个品种的图书和音像制品,配送给社区图书室),但维持它们运行的却是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虽然诸城的乡镇财政能力被认为居于全国中上水平(根据实地调研过程中一个中等水平的乡镇提供的资料,该乡镇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2000万元),但要长期维持规范专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依然比较困难。目前乡镇政府被要求每年为每个社区图书室新增图书300册。根据访谈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最初这一指标是1000册,但后来根据乡镇政府的意见下调至300册,足见乡镇财政的力不从心。在专业化改造方面,诸城市的社区图书室虽然纳入了全市范围的通借通还系统,但由于市图书馆与社区图书室分属不同的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市图书馆除了在技术上维护社区上传的书目数据,只承担业务指导责任。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如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在这一模式中难以实行。
根据实地调研的观察,诸城模式为“农村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注入的最大活力因素是它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如前所述,社区服务中心是诸城市在探索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保障方式的过程中建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也涵盖农业科技服务、医疗服务、治安服务、政务服务、远程教育服务、图书信阅、互联网接入、电影演出、文化演出等服务。它不仅是当地乡镇政府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也是市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向下传输服务的重要渠道,例如文化主管部门和市图书馆通过社区服务平台传输文献资源服务,农业主管部门及其信息中心通过社区服务平台传输农业科技服务。通过整合当地政府及市政府的各类公共服务,社区平台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它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形成需求和利用上的连带效应,鼓励农民在享用一种服务时连带使用其他服务。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公共图书馆服务不仅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存在连带效应,它甚至与周边的商业服务之间存在连带效应[34]。这有望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持续的需求基础。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之间产生“共存亡”的捆绑效应:除非政府决定关闭整个社区服务中心,否则单独停止其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不仅如此,由于社区化在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社区服务平台受到的关注远非孤立的图书馆(室)能够望其项背。2007年以来,该市先后制定了“中共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意见”、“中共诸城市委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6个文件,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目前,诸城市政府已经针对社区化提出了五个长效机制,即组织领导机制、财力保障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队伍保障机制、活力运作机制,希望形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这些措施如果成功的话,有望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与整个社区公共服务一起,推向持久发展的轨道。诸城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分析
我国“十一五”时期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也被赋予全覆盖的机遇。然而究竟什么叫“全覆盖”?于良芝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定义为基于特定标准(如每5万人一座图书馆或每座图书馆覆盖半径为2公里的文化圈等)的百分之百的覆盖率[24]。问题在于,截至目前,我国依然缺乏行之有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标准。按照“一级政府建设一座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全覆盖的标准应该是“镇镇有”或“村村有”。“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的很多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相关的工程(如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都是按“村村有”的全覆盖标准规划和建设的。但正如“图书馆服务网络”课题组所评论的,由于无法考虑村落及人口的分布情况、服务半径等因素,也无法突破行政区划追求合适的集约度和规模效应,“村村有”的全覆盖标准未必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科学合理布局[27]197-198。
2008年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试图提出与普遍均等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新的全覆盖标准,即按人口而不是行政区划规划公共图书馆布局。一些地区也提出了诸如2公里文化圈等新的全覆盖标准。然而,正如于良芝根据天津的情况所显示的,在不改变公共图书馆建设体制的前提下,任何超越行政区划的新的全覆盖标准都可能遭遇可操作性问题[35]。
诸城模式恰恰在这个难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城模式采用的是半径2公里的全覆盖标准,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该市对这一标准的采纳是以对自然村的社区化整合为前提的。它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的中心村有发展潜力的要求,合理确定社区中心和社区服务范围;服务半径一般控制在2公里以内,覆盖5个左右的自然村,1500户左右农户。从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角度看,这种规划布局保证了村村都被覆盖,却不是村村都有图书馆。这相当于把原来若干个农家书屋的资源整合成了一个社区图书馆,保证了图书馆在合理服务半径基础上的适度集约化、规模化。
正因为如此,诸城市的全覆盖模式是一种相对节约成本、优化资源利用的覆盖模式。在社区化的起步阶段,诸城市财政投入620万元图书购置费,为每个社区补助了部分初始藏书,投入29.7万元更新了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支持市图书馆与208个社区图书馆的通借通还;乡镇财政总计投入600万元,购置了另外一部分初始藏书;市乡两级财政还分担了电子阅览室建设经费。此后,乡镇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图书馆新增图书300册,承担1名专职人员工资以及水电、办公等费用。如果诸城市按每村一个图书馆(室)的标准建设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那么,上述所有费用都会按比例提高。即使抛开过渡分散带来的服务质量问题不谈,维持这一系统所需的费用对市乡两级财政而言,也是巨大的负担。
截至目前,仅从资源总量上看,诸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已接近城乡均等。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底,诸城市在208个社区建成含图书室在内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或社区文化中心。其中2007年建成93个,2008年建成110个,2009年和2010年新增5个。86%的图书室面积为60—90平方米,另有11%的图书室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分别有42%、47%、11%的图书室的藏书规模为3001—4000册,4001—5000册,5000册以上。目前社区图书室的藏书总量达120万册,农村人均图书拥有量达到1.7册;期刊37116册,每千人53册;光盘23453片,每千人24片;报纸2080份,每千人2.9份⑩。诸城模式下“农村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分析
自19世纪末开始,公共图书馆一直是现代社会的专业化机构,由专业化人员管理和运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专业化公共图书馆为了方便公众利用,经常设置服务相对单一的流通点,但这种流通点及其服务内容,是作为专业化图书馆服务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完全独立于专业化图书馆的阅览场所尽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但它们的作用比较边缘,无法取代全覆盖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作用。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各种农村阅览设施,为广大农民提供图书馆服务,但由此出现的阅览设施,大都缺乏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品质。它们或者作为项目或运动的产物,由兼职人员维护,或者作为社会力量办馆的产物,由志愿者维护,很少能根据公共图书馆原理、方法和技术,对自身服务进行科学设计。偶尔有较大图书馆出面在农村设置分馆或流通点,但由于总馆本身的专业化水平和资源限制,它们也很难给分馆带来足够的专业化品质。
专业化品质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公共图书馆话语体系和农村公共文化话语体系中,农村地区根本不存在“公共图书馆”。在这些话语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专指县级及以上图书馆;农村地区有过人民公社图书馆、乡镇万册图书馆、乡村电子信息馆、农家书屋,却没有过“公共图书馆”。
在新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探索中,各地出现的重要创新之一就是对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以苏州模式和嘉兴模式为例,专业化改造体现在基层图书馆规划、设计、馆舍建设与布局、资源配置、技术支持、服务、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7,36]。在这些地区,专业化改造不仅带来了基层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将基层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形成了“社区图书馆→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规划思路。这是对传统的基层图书馆规划思路,即“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中心→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思路的根本改变。
如前所述,诸城模式沿用了传统基层图书馆的规划和发展思路。首先,它不是从全覆盖的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角度规划公共图书馆服务,而是从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角度规划图书借阅服务。这使它很难完全从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高度,考虑诸如不同层次图书馆的角色分工及资源诉求等问题,也无法全面考虑通借通还之外的其他人财物(包括参考咨询等服务)共享方式。其次,它不是用“公共图书馆”概念以及如此命名的设施整合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功能,而是把它们分散在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文化活动室、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设施当中。这使它无法围绕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使命通盘考虑资源配置、馆舍布局、服务设计、虚实结合(数字化服务与实体图书馆服务的结合)、人员培训、绩效评估等,也无法在分散的设施平台(无论是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还是文化活动室)上,完整系统地运用公共图书馆的原理、技术、方法以及世界和国内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经验。这一切都限制了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实地调研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使我们把整个社区文化中心都看成诸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化身,其服务离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相差很远。图书室的服务仅限于借阅,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仅限于互联网连接、不定期信息技术培训、在电脑桌面上提供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的快捷键。专业化的缺乏在文献资源选择和配置、馆舍布局方面也很明显。例如,尽管大多数社区图书室内都有儿童阅览空间,但其陈旧而稀少的儿童读物根本无法支撑儿童服务;实地调研的图书室几乎是清一色的灰色书橱配木质阅览桌椅,几乎全都与电子阅览室隔墙而居,这种布局是否有利于挖掘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价值(社区起居室、聚会场所、第三空间),专业化图书馆职业的确会打上大大的问号。结论
以上分析显示,诸城市当前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是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的农村社区化改造为背景的。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平台上,诸城市利用社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等设施,提供了图书馆学意义上的部分公共图书馆服务。正因为如此,尽管诸城市并未在农村地区使用“公共图书馆”概念,甚至没有使用“图书馆”概念,我们依然把它作为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继承了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两大关键元素:第一,将图书馆学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功能分散在不同的文化设施中(图书室只具备单一的借阅功能),使农村地区无法形成可称为“公共图书馆”的完整的机构形态。第二,尽管市政府为诸城市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启动经费,但维持图书馆运行的长期任务主要依靠基层政府。在考察以往农村图书馆经验教训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对这两个元素的效果提出质疑,认为它们负面地影响了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前者在消解农村“公共图书馆”机构形态的同时也消除了在农村建设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抓手,消弭了对农村图书馆进行专业化改造的可能性[15];后者把建设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交给财政能力薄弱的基层政府,无法保证图书馆所需的经费投入[3],[27]197-198。如果这些质疑成立,诸城模式对这些元素的继承很可能成为它的“问题基因”(诸城正在探索、镇、社区及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等相结合的多级多元投入模式,但新模式的成熟和制度化尚需时日)。
诸城模式对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的最大创新就是它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诸城市实施的农村社区化改造以及由此建立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使依托其上的“公共图书馆”既不同于以往的村级图书馆(室),也不同于以往的乡镇图书馆,它是两公里文化圈的图书馆。这也意味着,诸城模式改变了以往基于行政区划的全覆盖标准,开始真正尝试基于服务半径的全覆盖标准。社区服务平台带给诸城模式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各类服务在需求和利用方面的“连带效应”以及在持续运行方面的“捆绑效应”,这使诸城模式下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比以往的农村图书馆具有更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力。
诸城模式的另外一个创新之处是其“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安排:它指定乡镇政府作为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在市政府监督下,负责在辖区建设一群图书馆而不是一个图书馆。虽然乡镇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和专业化人力资源来担当此任还有待商榷,但它对“一级政府建一个图书馆”、“村级图书馆由村集体(而不是政府)建设”等传统的改变,具有制度创新意义。如前所述,这一创新使一个乡镇之内的所有图书馆成为一个管理单元,带来了图书馆管理单元的相对集约化。市政府的监督考核、乡镇政府的经费保障,也使“农村公共图书馆”具有了公益性,从而真正成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
诸城模式从以往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中继承的“问题基因”和它自身的创新元素极有可能争相塑造诸城市“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它所依托的社区服务平台、相对合理的全覆盖、乡镇政府对辖区所有图书馆的责任担当、相对集约的管理单元,为本地区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和可持续性,但“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肢解、农村图书馆与县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脱节、专业化的缺失却有可能削弱这个地区图书馆的效益,进而负面地影响其可持续性。正因为如此,关于“如何在我国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诸城模式提供的答案依然存留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从图书馆职业的角度来看,诸城模式的主要创新因素都与政府启动的“社区化”建设相关,依赖地方政府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实施方式的选择。这意味着,它不可能作为职业经验在职业内部推广;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诸城的社区化模式不涉及行政区划和干部编制等重大调整,也不涉及人口迁移、撤村征地等尖锐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且符合城乡统筹、公共服务普遍均等等国家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社会经济条件及人口密度与诸城相近的地方政府有可能对诸城模式产生兴趣;这些地区的图书馆职业可以在参与制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时,吸收诸城模式的元素,推动当地政府发展思路的转变。
注释:
①本文缺乏2000年实际覆盖情况的准确数据,但李国新等对2005年地级市公共图书馆设置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年有10.5%的地级市没有公共图书馆[6]。
②覆盖率中的图书馆数量来自:李国新.中国图书馆年鉴,2003[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417;城市和县级行政区划数量来自中国资讯行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统计摘要2012》数据(http://.[35]于良芝.绪论[M]//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研究——全覆盖目标下的选择.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11.(Yu Liangzhi.Introduction[M]//Yu Liangzhi, et al.A study of public library development agencies: Choice in the context of full coverage.Beijing: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2011:1-11.)
[36]邱冠华.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1).(Qiu Guanhua.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the Suzhou city library and its branches construction[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9(1).)
第三篇: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研究 ——以福田区图书馆为例
陈 永 娴
福田区图书馆 广东 深圳 518034 [文 摘] 从福田区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方式,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从加强读者培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建立总分馆网络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解决。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福田区图书馆 延伸服务 服务方式
The Study on Extended Services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Taking the Extended Services of Futian District Library as An Example
Chen Yongxian Futian District Librar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3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Futian District Libra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way of extended services of the Public Libraries.Som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enhancing the reader education,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actice,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brarians, and building a network platform for intercommunion.[Keywords] Public libraries;Futian District Library;Extended services;The way of services 1 引 言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图书馆要进行服务方式的创新,“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1]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在传统的文献借阅、文献保存与参考咨询等阵地服务的基础上,利用馆藏文献和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等条件,积极拓展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与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延伸。福田区图书馆多年来致力于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探索和实践,建立总分馆制,建设专业分馆,开展流动服务,丰富信息服务方式,不断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本文立足于福田区图书馆的实践经验,拟从延伸服务的方式、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服务延伸的方式 通过建立总分馆制,福田区图书馆基本完成分馆的建设。目前街道、社区图书馆数量达到96个,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达到93.6%,这是实现延伸服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何实现从粗放式建设向内涵深入和外延扩展并重,发挥这一公共图书馆网络的服务效用,便涉及到延伸服务的方式问题。2.1 服务理念的延伸
文化惠民,理念先行。图书馆首先要打破传统保守的服务理念,才能进一步拓展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方便服务对象。从“信息本位”到“读者本位”的服务理念转变,福田区图书馆从读者需求出发,不断调整服务政策。在福田区图书馆新馆开馆之初,由于图书馆业界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深圳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通常在每周一闭门谢客,进行内部整理,然而这一“老规矩”给广大读者到图书馆读书和查阅资料带来不便。福田区图书馆推陈出新,在深圳首创“错时”开馆,即错开与其它图书馆的闭馆时间,将闭馆日调整为每周二,让广大读者在周一也能到图书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行“错时”开馆以来,进馆读者络绎不绝,广大读者对图书馆这项人性化的便民措施给予充分的肯定。2.2 服务内容延伸
延伸服务的主要内容为通借通还、公益讲座、读书活动、技能培训、四点钟学校、便民服务等,服务方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为节省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时间成本,提高总分馆藏书的利用效率,福田区图书馆推出“图书专递”服务。社区居民通过网络或身边的社区图书馆查询、预约图书,通过物流传递系统,将图书送至指定的社区图书馆,读者足不出社区,即可饱览全区总分馆的馆藏图书,享受便捷的通借通还服务。为丰富市民的假日文化生活,福田区图书馆每月举办两场“大家讲坛”,并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展播两场经典电影。公益讲座、公益电影在图书馆的报告厅交替登场,让广大市民每周都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文化好礼”。为“盘活”全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活动,每年的4月和11月,区图书馆制定活动主题,并带领全区各分馆开展“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和“读书月”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异彩纷呈,如有奖征文、读者沙龙、诗歌朗诵鉴赏会、书画展览、漫画比赛等,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又宣传了图书馆的服务品牌。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图书馆为中老年读者免费举办电脑、网络知识技能培训班,教授电脑操作基本技能、互联网信息浏览、收发电子邮件、文件(图片)的下载与保存等技能,得到中老年读者的赞赏。此外,为填补少年儿童放学后的管理真空,为上班族家长们解除后顾之忧,图书馆主动承担社会职责,在各分馆开办“四点钟学校”,并由图书馆管理员指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春节期间,图书馆还举办“名家送春联”等便民活动,邀请书法家为读者免费写春联。2.3 服务空间延伸 目前福田区的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到93.6%,星罗棋布的、高密度的图书馆网络把图书馆真正开到市民身边,但如果没有自动化、网络化的互联互通,这些分馆将是一个个信息孤岛,其服务功能会因受到资源配置规模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的限制而大打折扣。福田区图书馆通过先进的业务系统将全区的分馆网点统领起来,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读者在任何一个分馆都能方便地利用全区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除了服务空间的网络化延伸,服务环境也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把传统图书馆变成所有信息服务都能在用户的指尖敲击中得到利用的“泛在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引进了“CNKI学术期刊全文检索”、“读秀知识库”、“超星电子图书”、“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中国国家标准总库”和“资治法典总库”等六个数据库,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检索和信息获取服务。同时,数字资源检索利用均采用“馆内IP绑定+馆外读者个人、家庭远程登录”方式,同时服务于馆内读者和馆外读者。无论身处何处,读者只需要登录图书馆网站,丰富的数字资源就会呈现眼前,敲击键盘,轻点鼠标,便可以精准、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让每一位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游刃有余。2.4 服务时间延伸
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彻底改变了图书馆服务只面向到馆读者的限制,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一切用户存在的地方,服务于一切用户需要的时刻。由于服务时间从“有限”向“无限”发展,图书馆真正实现了24×7的全天候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5 服务群体的延伸
我国当前开展的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普遍均等服务的前提,要求公共图书馆在对所有人开放的同时要向弱势群体倾斜。然而,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不能自然地保证为弱势群体所用,来自图书馆外部和内部的排斥性因素是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障碍。例如,残疾人能否到达图书馆,语言不通或者有学习障碍的用户是否感觉被排斥,读者有没有足够的信心利用图书馆的服务等。为了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弱势群体,福田区图书馆除了在馆内开设盲文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由专人协助视障人员利用图书馆,还主动为弱势群体送书上门。今年,福田区图书馆启动“享受阅读之光”流动借阅服务,在莲花北残疾人协会设立了第一个流动书架,为他们送去了文学、医疗保健、励志、少儿读物等各类书籍共计220册,并计划在“4•23”当日再送去280册的图书,让该区的弱势群体能更好地享受读书的乐趣。存在问题
3.1 读者教育欠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海量增长,人们常常在信息海洋和个体的特定需求之间无所适从。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参差不齐,对图书馆的服务认知不足。例如,部分读者不会利用OPAC进行馆藏资源检索,不会使用数据库,不会利用图书馆系统的“荐购功能”向图书馆推荐图书,不明白索书号为何物,不知道该如何根据索书号从书架上找到所需图书等。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影响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因此,公共图书馆不仅向读者提供信息资源,还应当主动承担起提高用户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水平的责任,让读者掌握如何检索信息、如何累积并组织信息、如何评估利用信息等的知识和技巧。
3.2 馆员素质不能适应服务需要
现代图书馆馆员不仅负责文献借还、图书上架、巡架、整架等日常管理工作,还承担为读者提供知识咨询、业务指引、信息指导的责任。部分馆员信息意识淡漠,不熟悉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缺少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知识,无法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3.3 分馆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福田区图书馆的96个分馆由总馆统一管理,建立了“馆长联席制”、“社区巡查制”等制度,不断加强总馆对各分馆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疏通了上传下达的渠道,但分馆之间缺乏交流。只有上级对下级的管理,缺少平级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不利于图书馆业务的合作。公共图书馆网络是一个整体,无论总馆,还是分馆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沟通,互相学习,分享经验,甚至加深馆员间的情感交流,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有裨益。解决对策的思考
4.1 加强读者培训
图书馆读者教育是指通过对读者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其信息意识,提高其检索技能,提升其信息道德水平,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一种社会活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时代的特点要求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应走出传统,将教育的目标调整到为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提升用户的信息素质的现代教育水平上。图书馆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立“图书馆虚拟参观”项目,读者不需亲临图书馆,而在图书馆网站浏览就可以达到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馆藏分布、服务项目和规章制度。还可以将在线公共检索目录(OPAC)使用方法、数据库的选择、检索方法、检索策略、电子文献的下载、保存等信息检索技能培训以视频或动画形式在图书馆网站上发布,方便读者随时点击观看。对于计算机利用能力较弱的读者,可以编制、印发相关的使用手册,或举办读者信息技能培训班加以引导。4.2 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范围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应当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延伸服务当中。4.2.1 应用RSS技术延伸信息推送服务
RSS服务可以解释为Rich Site Summary,即“丰富站点摘要”,也可以解释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真正简单的聚合”。它以XML可延伸标记语言为基础,用于共享网页内容的数据交换格式,是一种由网站直接把信息送到用户桌面的信息聚合技术。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通过RSS阅读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不打开网站的情况下阅读网站内容,及时了解网站内容的更新。[2]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RSS技术,及时、动态地向读者推送新书通报、数据库试用、电子资源更新、读者活动通知、讲座信息、培训信息等。图书馆也可以借助RSS技术开展专题服务,组织专题信息生成RSS feed,将其发布到图书馆网站上。读者根据自己所关注的学科及专题文献需要,定制相应的专题信息推送服务,从而及时了解专题文献在图书馆的更新情况及当前的变化,把握学科或专题的发展动态。4.2.2 利用AJAX延伸信息整合服务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同的数据库往往采用独立的检索发布系统,读者需要进入相应的检索界面,才能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处于分散状态,给读者的检索利用带来困难。倘若读者对各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了解不多,就很难准确地选择适当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导致漏检、误检等问题,降低检索效率。应用AJAX技术可以实现图书馆资源一站式检索。AJAX,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缩写,亦称叫“异步javascript及XML技术”。AJAX通过调用XML Http Request实现与服务器的异步通讯,并使用对应平台的XML DOM对返回的XML进行处理,然后再通过DOM对页面中的HTML元素的操作,实现丰富友好的界面和交互。AJAX具有无延迟刷新,按需获取数据,数据聚合和跨平台等特点。[3]利用AJAX技术可以实现书目数据库和数据库之间,以及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整合,极大地提高读者检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效率。4.3 注重人才培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他们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工作的质量。目前,要立足于图书馆的现状,通过定期举办一系列规范的培训班,编写图书馆工作实用教材和宣传资料,推广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传播最新的发展理论,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激发基层图书馆工作者履行图书馆职业使命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坚定他们传播知识、服务大众的职业荣誉感。同时,组织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参观学习级别较高的图书馆,学习规范的工作方法,交流经验,互学互补。4.4 建立总、分馆网络交流平台
传统的交流方式,如电话联系、会议讨论、座谈交流等,受到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交流效率较低,影响力不高,覆盖面较窄。借助图书馆网站,为总分馆馆员创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总馆可以利用该平台发布最新通知、活动信息、调研材料等,馆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总馆提出的工作要求和最新消息,发布工作日志、反馈办事进程、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文献需求、设备维护需求、服务读者的心得、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等。网络交流平台能让总馆及时了解各分馆的运作情况,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馆员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结 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心下移,更注重面向基层,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老百姓身边,让图书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作用,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图书馆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前景。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服务如何更好地融合,如何充分发挥馆员在延伸服务中的作用,如何打造服务品牌,深入民心,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2009-4-2].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4814173.html.2 胡武荣.基于RSS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及实现[J].情报探索, 2006(5): 66-6.3 宋志强.AJAX与图书馆信息整合[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7(3): 25-26.[作者简介] 陈永娴,女,1982年生,福田区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十余篇。(来稿日期:2009-03-11 责编:张洪彬)
第四篇: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实现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从而需要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同当前的发展模式相匹配。但事实上,在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善,致使当前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因而本文展开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研究,具有丰富理论和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基于探索建设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当前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得出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3.政策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6]詹新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9:141-146.[7]韩庆万.区域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08:39.
第五篇: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论文:软实力
博弈与对决,在近现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刀枪剑戈的硬碰硬,上下高低的较量一番后,格局早已出现并稳定,现代似乎难有大变。然而博弈从未停止,厌倦了真刀真枪的血雨腥风,当下流行的却成了江底的漩涡,风平浪静却杀机四伏,未见血人已亡,惨烈不输以往。
大背景大环境,谁也逃不出谁也躲不了。国家、民族、企业、个人。软实力较量,已在我们的方方面面。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
美国大片、法国时装、日本动漫、韩国连续剧等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再令我们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软实力的作用,经济的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力量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电影在票房上节节攀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逐渐提升着。但是在与西方国家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韩剧《大长今》婆婆妈妈、缠缠绵绵之中,中国人认识了韩人性格和韩国文化,与此同时,韩国手机和汽车更热销了;日本政府也早已提出,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单凭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拼斗,已难赢得各国尊重。日本饮食业更提出“软实力”战略,希望以“生鱼片”和“寿司”为先导,开辟外交新局。而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也掌握着最大的媒介和文化霸权。西方的媒体“软实力”远超其经济“硬实力”。
《人民日报》中的一篇文章《打开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之门》中写到“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西强东弱”,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实力和传播手段拥有绝对优势,导致信息和文化单向流动。我国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影响了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和竞争力,从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在外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化软实力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的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如中国人的信誉,数百年没有侵略过别国和欺负过弱小。中国的儒教在亚洲影响较大,为我国中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思想。再如,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更为开阔的市场、人才以及劳动力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软文化上的优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软实力的内容。企业软实力从某种角度分析,其实就是振兴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若没有一种精神,它的灭亡只是迟早问题。自然界的规律是适者生存,社会规律亦是如此,它不理会所谓“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等虚骄浮夸的臆想。
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更为重要,软实力强,企业就会持续发展,反之,企业发展就难以长久。为此,努力打造企业软实力,才会使企业基业常青。
二、企业软实力
企业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企业“硬实力”主要是指企业产品物化的能力,“软实力”则指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社会责任意识等,由此折射出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
软实力是指企业一直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者的心灵,对内依靠运用员工智慧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软实力的资源;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知名度则是软实力的表现。软实力强度,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凝聚力、创新力和社会的认知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别人很难模仿;建立特色的管理模式,别人无法效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软实力的物化象征。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就像黏合剂一样,嵌入到产品制造、管理模式、价值取向等三维独立的缝隙之间,捏合在一起,使其整合成具有柔性和刚性的核心成长力。软实力外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诚信、社会责任、影响力。“黄金有价,诚信无价。”诚信是企业获得道德及信誉的最佳信号,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博弈过程。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说,诚信原则的收益主要在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摆脱纠纷,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诚信经济。铸造诚信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为此,诚信是企业软实力的外部体现。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作出自愿的承诺,包括尊重人、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以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所在社区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对于社会责任,无论是企业的使命,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已成为社会和市场评价软实力的基本标准。影响力是企业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好评,真正成功的企业将是本行业的标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除 了市场占有率、规模和利润几个数字外,获得领先地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对于企业如何打造软实力呢
1.立意要新。摈弃“小富则安”、“小胜则乐”的狭隘观念,登高望远,巩固企业原有的成果,保持强项或某些领域中的领先,实施全面可持续发展。松下公司之所以取得令人羡慕的业绩,不是在于它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而在于它的理念比别人领先。
2.定位要准。长寿企业是文化铸造的,是历史功绩铸就的,是社会公认的。首先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国家产业导向;其次是根据现有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定位;最后是提出长远规划,小企业至少3~5年,大企业至少5一lO年。
3.措施要独到。企业文化是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智慧结晶,在战略上侧重于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外部、行业、竞争的三大环境变化,以及提高内部能力所需的核心要素。
4.创新要有力。不仅要重视技术、知识、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更要重视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大力营造崇尚、倡导创新的工作氛围,营造创新的动力和土壤。将创新渗透于每个部门,每道工序,每个细节。
5.构建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遭,是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客户、员工、供应商及相关利益者和谐共存的价值观。这种价值体系显然要立足长远利益,拒绝短期行为,树立哲学式的完美的理想。
三、个人软实力
个人软实力,是指通过责任感、主动性、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要素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现在社会虽说是看本看证,硬实力很重要,但是如果缺了软实力,照样寸步难行。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愿意招聘一个人际关系很好的人,还是愿意招聘一个人际关系很烂的人?当然是招聘人际关系好的人。那么,沟通能力重要吗?这就是软实力。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愿意招聘一个讲话讲的清楚的人,还是愿意招聘一个讲话讲不清楚的人?当然是招聘讲话讲的清楚的人。那么,表达能力重要吗?这就是软实力。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愿意招聘一个思维幼稚不想事的人,还是愿意招聘一个思想深刻见多识广创意十足的人?当然是招聘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思维能力重要吗?这就是软实力。
个人软实力一般包含人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辨别力。价值判断力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待事情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素。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我们在与人交往是所采取的态度,在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反应的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拥有那些对自己重要的观念。不过我们提倡为社会带 来进步、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价值观念。那些对社会有损害,造成别人的灾难和痛苦的价值观念最好摒弃。价值观念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对于我们很重要的观念,我们要经常去审视它们,不要被它们束缚了手脚,这样才会在变化中不断的去提高,全面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技能掌控力就是我们拥有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技能。技能,就是技巧、能力,在做 某件事情时所表现的熟练程度,控制能力。我们每个人也要去不断培养自己的独有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念。把适合自己的技能发展到最好的水平,这样我们实力 也就大大提升。
思维辨别力:思维是一个隐藏在技能背后的因素。有些人能够从日常事物中看出问题,有些人对 于复杂的问题和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分解和应对,都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力量。思维能力决定着一个人考虑问题的 深度和广度,从而影响着事情的发展。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人实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如何可以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呢?
首先要拥有实现价值的志向;二是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三是要珍惜和谐、殷实的环境条件;还要养成勤学善思的自律意识;五是锤炼甘于奉献的品质与精神;六是学会超前主动,深入研究工作;最后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超越自己,善于展示自己;
硬实力我们可以在学校获得,这是我们最基本的通行证,但是软实力却是贯通整个生活与工作,并不会一朝一夕获得。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我们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