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合集五篇)

时间:2020-11-02 12: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第一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第一单元 实验一: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 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 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 100℃时水会沸腾。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四: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温度计、食盐、纯净水、碎冰、记号笔、药匙或小勺。

(2)实验步骤: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 14 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纯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⑤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之后体积变大。

实验五: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材料:一支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实验现象: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高到 0℃时冰开始融化,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4)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

实验六: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实验材料:2 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2 根玻璃棒、食盐、小苏打、纯净水、电子天平、量筒等。

(2)实验步骤:

①在 2 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 50 毫升水。

②分别取大约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 8 小份,每小份约 25 克食盐(也可以直接用电子天平称量)。

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 50 毫升水中的份数。

(3)实验结论:食盐和小苏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实验七: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实验材料:2 个烧杯、食盐、冷水、热水、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 2 个小烧杯中加入 50 毫升的热水和冷水。

②取食盐 20 克,平分为 2 份(每份约 10 克),同时分

别放入 2 个小烧杯中,都不搅拌。

③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④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3)实验结果:食盐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4)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八: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①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加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②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3)实验现象:有部分固体消失不见了,但烧杯底部仍留有部分褐色固体。

(4)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于水中,食盐微粒与水分子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肉眼看不到食盐颗粒;沙不能溶解于水中,最终全部沉淀于烧杯底部。

实验九:分离沙和食盐溶液。

(1)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

(2)实验步骤:

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用玻璃棒沾点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③玻璃棒倾斜约 45°,一端轻靠三层滤纸。过滤时将混合物沿着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注意漏斗内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④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液体和滤纸的变化,认真记录。

实验结论: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沙与食盐溶液分离开。

实验十:分离食盐和水。

(1)实验材料:蒸发皿、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坩埚钳、放大镜、实验二中过滤得到的食盐溶液。

(2)实验步骤:

①将蒸发蒸发皿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石棉网下方,向蒸发皿中加入约 10 毫升的盐水。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皿底部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做好记录。

(3)实验结果:将蒸发皿中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进行对比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大小、颜色与食盐颗粒相近,都有咸味,都能溶于水。

(4)实验结论: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食盐,溶液中的食盐不能随水一起蒸发掉。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实验名称:减少空气阻力(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目的: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

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实验结论: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实验目的:

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实验材料:

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实验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温度计。实验材料:

水温计、烧杯、水 操作步骤: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实验结论:

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注意事项: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5、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第7课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

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实验15—20分钟。实验现象:

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实验结论:

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降到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不再下降。注意事项: 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链接: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

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

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补充实验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冷水的水槽,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来回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速读。其中降温最快的是用两个杯子来回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注意事项:倒热水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6、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第8课哪杯水多)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量筒。实验材料: 量筒、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实验结论:

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仪器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四单元水的科学

7、实验名称:认识水(14.认识水)实验目的: 了解水的性质。实验材料: 烧杯、水 实验步骤:

1、观察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实验现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实验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实验名称:水的浮力(第15课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9、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16课改变浮和沉)实验目的: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材料: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实验步骤:

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哪些是下沉的?

2、改变橡皮泥、牙膏皮的体积,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头针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鸡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断加入盐。实验现象:

1、橡皮泥、鸡蛋、牙膏皮沉入水中,塑料泡沫浮在水上。

2、橡皮泥牙膏皮浮上水面、3、塑料泡沫沉入水中

4、鸡蛋浮出水面 实验结论:

改变浮沉的规律: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10、实验名称:水面的秘密(第17课水面的秘密)实验目的: 了解水面张力。实验材料:

水、玻璃杯(或硬币)、滴管。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或往硬币上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观察水表面的变化。实验现象: 水面鼓起来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张力。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

实验材料:硬币、水槽、叉子等。实验步骤:

1、把硬币放在叉子上。

2、小心地将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11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第18课水往高处走)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红墨水两块约20厘米长的透明玻璃片、一个牙签、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水槽里倒上水,加入几滴红墨水

2、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牙签将一侧的两块玻璃隔开。

3、将它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着两玻璃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牙签的一端空隙大,水上升低;另一端空隙小上升的高。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实验,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第五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实验12

制作雨量器(第21课我的雨量器)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

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

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注意事项:

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实验要点:

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13

制作风向仪(第20课我的风向仪)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制作步骤:

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一种不支持燃烧。

第三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在观察和测量大树时,我除了用自己的(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人体器官外,还用到了(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

3.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

第四篇: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三年级第一单元知识重点

1课:1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2课:1利用记录表记录,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2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呢?

答:(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3课:1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向上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2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3探究:参考下面的方法做一做,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2)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4)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现象: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说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课:1叶为植物提供(“食物”)----(养料)

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3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4观察叶子在植株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植株叶水平分布,叶片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植株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5植物是怎样制造“食物”的? 答: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5课:1植物的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呢?他们是怎样起到这些作用的呢? 答: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6-7课:1凤仙花是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组成。

2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

3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发)、(幼苗)、(开花)、(结果)。4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三年级第二单元知识重点

1课:1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蚕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空气)和(温度),还需要(食物),安全卫生的场所。3养蚕窍门:

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2课:1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法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2蜕皮: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3 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可能是什么?猜猜它的作用。答: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3课:1怎样测量蚕茧的长度?

答:(1)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2)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可以知道丝有多长了。2(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4课:蚕蛾是昆虫吗?为什么?

答:蚕蛾是昆虫,它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5课:1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画出这四种形态:()

2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3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答: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6课:1变态: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2动物的分类方法:

变态:蜻蜓、蝴蝶、青蛙、蟾蜍、蚕 不变态:鸡、山羊、熊猫、牛、马、鸭子 从卵里孵出来的:鸡、鸭、蜻蜓、青蛙、蚕 由母亲直接生下了:羊、牛、马、熊猫、猫 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有的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变态),有的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7课: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第五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们吸水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及反思

(12月19日第四次试教)用时:40分钟 执教: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 陈晓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教学准备】 学生:

放大镜、餐巾纸、打印纸、实验记录表。教师: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餐巾纸、打印纸)、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投影用木头、白纸、金属、塑料做的工具以及物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

(反思:引入部分让学生为答对的同学鼓掌,学生比较被动,可以换做用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谁更容易吸水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刚才老师课前不小心把一些红墨水泼到了桌子上,谁来帮老师出出主意,用哪种材料来擦干它?为什么?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出示课题:它们吸水吗)

(反思:让学生上台擦桌子上的水没有必要,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打泼水后要用纸擦干净,因为纸的吸水能力是最强,让学生直接说就可以了。)

2、动脑思考、做出假设: 出示餐巾纸、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你们觉得在这些材料中,谁吸水能力最强呢?小组同学讨论,进行猜测。

3、师生共同实验、验证假设:

(1)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设计实验:出示红墨水、滴管,我们请来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去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提示、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水滴要同时滴下去,在同一时间观察(1分钟)。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4)请4位学生上台协助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通过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可预期的发现:(相机板书:可吸水的材料:纸、木头 不可吸水的材料:塑料、金属)①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②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③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反思:实验过程中学生实验的失误能及时纠正,并借机进行了对比实验注意事项的提示。但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回答喜欢重复,实验注意事项的讲解时语言不够精练。)

5、将一张打印纸与餐巾纸做滴水实验,让学生比较。

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那么同样的材料,它们都是纸,它们的吸水性一样吗?

(二)纸的观察

导语:为什么同样是纸,它们的吸水性却不一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纸。(提供打印纸纸和餐巾纸供学生观察)

1、请大家先来猜一猜:餐巾纸为什么比打印纸的吸水能力强?

2、在观察之前,老师将给予你们一些学习提示,相信对你们的观察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出示学习提示)

3、用各种方法仔细观察打印纸和餐巾纸,并记录汇报两种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餐巾纸比打印纸的吸水能力强的原因。

(反思:学习提示语言不精练,记时用的flash小闹钟没有必要出现,放一段音乐效果可能会更好。)

4、学生观察后汇报。

5、它们的相同点是不是就是纸的特性呢?从你们带来的纸样中选

一、两种纸来观察,看看它是否也具有这两种纸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纸纤维)

6、我们在各种纸里都发现了纤维,那么各种纸的纤维一样吗?(投影放大展示不同纸的纤维)

7、课件演示显微镜下的纸纤维。

8、纸是由纤维构成的,这是不是就是纸吸水的秘密呢?回忆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像纸一样有吸水的本领,它们有没有这样的小毛毛呢?(植物、布、毛线有纤维,吸水能力强;海绵能吸水,因为它有许多小洞。)

9、课件演示小结:纸是由纤维构成的,而且有很多的小孔、缝隙,所以它们吸水的能力都比较强。餐巾纸的小孔、缝隙、要比打印纸的大,纤维也有所不同,所以餐巾纸比打印纸更容易吸水。(这跟刚才大家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

(相关概念:纸是由细小的纤维构成的,纤维之间结合得不紧密,水在接触纸以后,由于毛细现象会沿纤维间的细小缝隙运动,这也是物体间分子力的主要表现。这种力量基本不受重力的影响。如果纸的质地较好,也就是说,纸纤维间结合的比较紧密,象铜版纸什么的,毛细现象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反思: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餐巾纸的吸水能力也不一样进行课后探究,增加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材料的吸水能力与它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这一重点问题讲解不够,要在实验后进行总结。)

三、介绍造纸术

1、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他们造纸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2、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古代造纸术: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他也被称为“纸的父亲”,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3、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1、讨论:我们用过的纸还能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2、利用课件介绍简单造纸方法,课后我们就把今天实验所用的纸进行回收利用,自己动手造一张纸。

五、课后延伸

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纸的网站,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纸的资料,进一步地了解纸!

(反思:可以将我们来造一张纸的内容和提供纸的网站内容一起作为课后探究的内容,不用分开来,避免重复拓展。)整体感觉:

整个教学大框架没有什么问题,环节也比较清晰,重点部分也比较突出。但是感觉趣味性不够,三年级的学生,要激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的设计上还要增强一些趣味性,并适当运用一些激励的语言。

下载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王寨小学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 学 计 划 年9月 2018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上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上[2011-9-5]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七单元知识小结_教科版

    第七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苍茫(cāng) 桦树(huà) ..遮盖(zhē) 均匀(jūn) ..掀开(xiān) 侧面(cè) ..沙滩(tān) 风霜(shuāng) ..二、易写错的字 茫: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小猫是妈妈(生)的,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题第一单元[五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题第一单元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 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