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创新策略[大全五篇]

时间:2021-02-10 12: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创新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创新策略》。

第一篇: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创新策略

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的创新策略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18 级硕士生 李枞;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李晓伟 发布时间:2021-01-13 摘要:近年来,众多扶贫剧登上电视荧屏,塑造了新时代语境下的新农村形象。通过对扶贫剧中的“新人物”形象分析、轻喜剧风格表达、文化意蕴建构研究,梳理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的创新策略,对于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多元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扶贫剧,新农村,新人物 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旧貌换新颜。如何书写新思想、新农村、新人物,致敬新时代,成了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问题。2020 年,《绿水青山带笑颜》《最美的乡村》《花繁叶茂》《遍地书香》《我的金山银山》等一批异彩纷呈的扶贫剧登上电视荧屏,以扶贫为主题,构成新农村书写的新篇章。根据广电总局今年 3 月公布的名单,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超过 20 部。① 这批电视剧聚焦于新时代语境下新农村建设,以“精准扶贫”为表现主题,反映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时代、新农村风貌,创新叙事策略,成为“时代之镜”与当代农民的精神图谱。

一、扶贫剧中的“新人物”:多声部合唱新农村之歌 新时代扶贫剧中的“新人物”已经不单指这个时代的农民形象了,而是指活跃在新农村这一新时代舞台上,流动在历史进程中并与之产生关联、具有时代精神的进步人物群像。正如作家铁凝所说,“文学创作归根结底落实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正在亿万民众中创造着无数新的‘伟大人物’,书写这样的新人、塑造这样的新人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光荣使命。”② 可以说,“新人物”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新时代语境下的扶贫剧,既摒弃了善恶二元对立的扁平人物形象,也抛除了以往剧中总是喜欢设计一两个丑角式农民形象作为主角反衬的创作定式,塑造了有感情和温度的扶贫干部、反哺农村的回乡创业青年、带头致富的先进农民、勤勤恳恳的村干部等不同人物,让他们默契合作、共同耕耘在新农村的大舞台上,让不同的声音涌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

践中,多声部合唱新农村之歌。

(一)有感情、有温度的扶贫干部 新时代语境下的扶贫剧,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大学生村官、乡镇扶贫干部等作为切入新农村的首要视角。扶贫干部等“闯入者”进入新农村,一方面隐含了观众的“陌生化”视角,剧中人和观众一起进入并体验新农村,从而增加了观众的共情与认同感;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的“新人物”,他们是带着新思想、新理念,怀着时代使命进入新农村完成扶贫使命的,人物形象本身不仅是一条扶贫线索,也是普通个体生命在新时代重大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榜样。扶贫剧中“扶贫干部”形象之“新”,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紧贴现实,更加丰富饱满、具有感情和温度。根据欧阳黔森创作的报告文学改编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开端便借村主任唐万财之口暴露一些“扶贫干部”思想不纯的问题:“借下乡扶贫给自己的履历镀金从而迅速升迁。”其中,大地方村的第一书记王隆学起初便怀有这样的想法,以浮躁的工作作风敷衍应对工作,随着上级“不脱贫不能返乡”政策的实施、面对大地方村贫瘠的自然环境和返城无望的现实,王隆学一度消沉。然而,在大地方村村民、村支书及老支书的感召下,王隆学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使命、扎根于脱贫攻坚工作,成为有温度、有感情的扶贫干部。《花繁叶茂》并未意在强调王隆学通过自身努力使得大地方村旧貌换新颜,取得瞩目的成绩,而是强调了扶贫干部心态的转变,与现实的扶贫干部工作形成呼应。面对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作为一名普通扶贫干部如何扎根于自己的岗位,摆正心态、实现人生价值,这是《花繁叶茂》带给当下扶贫工作的思考。

《最美的乡村》中的辛兰作为电视台的当家主持人,因为事业上遇到“瓶颈”,被电视台下派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她从对农村工作一无所知,到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农村脱贫,在新农村舞台上实现了人生价值;《遍地书香》里,文化馆干部刘世成到椿树沟村任第一书记,从“文化扶贫”,扶志、扶智入手,带领村民脱贫。这些出身不同、形象鲜明的第一书记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深入农村生活,散发着现实的温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扶贫剧还塑造了几位性格鲜明的女干部形象:《花繁叶茂》里的欧阳采薇、《最美的乡村》里的辛兰、《绿水青山带笑颜》里的郑菲,她们是我国几百万驻村扶贫干部的重要组成力量,而众多扶贫剧意识到了基层扶贫干部中“她”力量的崛起。

(二)反哺农村、回乡创业的现代青年

农村“脱贫攻坚”,为青年人提供了创业的机遇。进城求学、工作,具有“守乡——进城——返乡”三重经验的青年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反哺农村、回乡创业,新时代的进步青年们正在书写自己的“创业史”。在扶贫剧中,对于进步青年的形象塑造,不仅反映了当下回乡创业青年的抱负与担当,更能号召更多进步青年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农村这一场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绿水青山带笑颜》中,杜笑语放弃高薪回乡创办琉璃工坊、许晗关闭公司扎根农村开民宿,带动当地旅游产业;《最美的乡村》中,石全有回乡帮助家乡产业升级、发展旅游业;《花繁叶茂》中,唐多多不顾父亲的反对回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我的金山银山》中,热心企业家汤小君带资返乡,产业扶贫„„具有现代观念的青年们为建设新农村注入了新思路,也带动了进城务工的青年们的返乡热情。建设美丽乡村、易地搬迁、电商扶贫、文化扶贫、产业升级等,扶贫剧将这些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概念注入剧情中,以生动鲜明的故事向荧屏前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的基层群众普及相关知识。新时代语境下,新农村现代青年的形象之“新”,在于他们在城市受到良好教育或找到创业商机,但他们并不选择留在城市,而是主动选择反哺农村、建设美好家乡、在新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新时代语境下的农民形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不稳,天下难‘安’”“‘老乡’不富,小康难全”。③ 作为新农村的主体,农民关系着新时代乡村的风貌。在 2020 年已播出的扶贫剧中,农民形象主要包括三类人,一类是带头致富的先进农民形象,如《最美的乡村》里的那文斌、《花繁叶茂》里的潘梅;第二类是勤勤恳恳的村干部,如《花繁叶茂》里的唐万财、《最美的乡村》里的卢振兴、《我的金山银山》里的汤亮、《遍地书香》里的李文秀;第三类是普通农民形象,如《花繁叶茂》里的马老三、《最美的乡村》中的老栓和于洪洋、《遍地书香》中的李木林和陈三国等。

新时代语境下农民形象之“新”主要表现在对农民性格复杂性、矛盾性的刻画上。如兢兢业业的村干部唐万财,其身上既有奉献精神,也有自私、狭隘、滑头的一面;电视剧里既描写了贫困户们贫困的原因,也展现了他们的美好品格,如贫困户盲人李木林,尽管生活贫困,却始终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带领村民们养蜂致富的那文斌出场时被有意“遮蔽”成一个“坏人”,但随着剧情展开,那文斌的形象丰满起来,他虽有小缺点却始终以村民利益作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他与唐天石之间的“对立”并不是善恶交锋,而是取决于认识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之间的冲突。这些村民身上的“缺点”并不能成为阻挡他们振

兴乡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绊脚石,他们克服缺点的过程,也正是“脱贫攻坚”在新农村取得胜利的征程。

二、轻喜剧风格书写“新时代” 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我国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农村三部曲”之一的《篱笆·女人和狗》(1989)是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标志性起点,具有较为沉重的精神内核。此后,早期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延续了“沉重、悲痛”的传统。21 世纪以来,随着《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等轻喜剧出现,喜剧风格在近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具有较大影响。2020 年登上荧屏的扶贫剧,如《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片名即点出了“笑颜”;《我的金山银山》里的喜剧演员范明和《花繁叶茂》里的喜剧演员王迅,演员自带“喜剧”特质;《最美的乡村》中的唐天石、《花繁叶茂》里的唐万财在设置人物性格、台词的时候,便赋予了角色幽默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较之 21 世纪初的“轻喜剧”,扶贫剧的“质地”则更为轻盈,幽默的风格使观众“会心一笑”时便点到为止,并不过度铺陈、渲染“搞笑”情节,而着力于书写“新时代”。

(一)时代特点与观众需求 “轻喜剧”风格的形成,究其原因既有时代的特点,也有观众的需求。媒介时代,电视剧是传播大众文化的载体,具有天然的“娱乐”属性。当代观众除了应对生活、工作压力,还受到了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大量博人眼球、具有冲击性的信息加重了观众的心理负担。“轻喜剧”风格能够使得人们从奔波操劳的生活中找到“宣泄”。在轻喜剧风格的扶贫剧中,“矛盾”的制造不再使用尖锐的冲突,而更多使用了误会和巧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如在《最美的乡村》中,第一书记辛兰与其老公黄宗杰的“冲突”,即事业与家庭的冲突,始于辛兰对黄宗杰的误会与黄宗杰的不解释、唐天石和那文斌起初的冲突也是因为诸多巧合构成的误会、唐天石与卢振兴之间矛盾的“喜感”则是源于两个人的性格差异;《花繁叶茂》里令狐大方和王隆学的冲突源自双方对彼此的误会;《遍地书香》中李文秀和其婆婆的矛盾也是源自误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尖锐冲突。由此,扶贫剧中的“轻喜剧”矛盾,以“接地气”的形式,转换为普通观众也会经历的日常生活矛盾。

(二)作为“新时代”之“镜”的扶贫剧 正是出于对时代特点与观众需求的把握,扶贫剧编剧们普遍意识到“说教”风格与“深沉、宏大”的风格并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喜好,而使用“轻喜剧”这一活泼的风格作为传播新时代思想、描摹新时代新农

村建设蓝图的底色。电视媒介作为“时代之镜”不仅具有反映时代风貌、见证时代变革的作用,还有启蒙群众思想、传递主流价值观、引领农民转变观念,从而服务于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根植农村新风貌与新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着重反映农村振兴、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深化改革、乡村治理、农村医改与医保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再现了当下农民的思想历程以及现实选择,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录和呈现着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④

电视剧《花繁叶茂》展现了一幅绿水青山的新农村景象,既宣传了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农村“三改”政策、易地搬迁、生态建设、土地流转等政策,也描绘了乡村“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如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经济、开发红色旅游、特色农家乐、电商扶贫等。同时,该剧也暴露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如易地搬迁农民安置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出导致的生产力匮乏问题、“贫困户”要扶志和扶智的问题、发展要因地制宜的问题,也深入剖析了农民对于土地依赖的症结。在扶贫剧《最美的乡村》里,以 3 个单元剧的形式,提供了多种脱贫思路,如旅游扶贫、媒体扶贫、产业升级扶贫等,深入地分析了造成“贫困户”贫困的原因,比如因病、因赌、因酒等。电视剧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症结也值得当下基层扶贫工作者深思,如当前农村工作中“贫困户”的评选标准问题、养殖与煤炭等传统行业面对生态建设的要求转型发展的问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对等、人才匮乏导致的产业升级难等问题。可以说,扶贫剧中的“轻喜剧”并不仅仅是为了颂扬新农村建设之“喜”,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带有了现实的温度。

三、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的文化意蕴建构 扶贫剧文化意蕴的建构,值得今后农村题材电视剧去学习与借鉴。对于新农村文化意蕴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对于地域文化的呈现上。扶贫剧《花繁叶茂》拍摄地点在贵州遵义花茂村,花茂村山清水秀、村容整洁。遵义花茂村作为“红色革命”的发源地,自带地域文化特色,是剧中花茂村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风景如画的花茂村成为现实中的旅游胜地,这也是扶贫剧依托于地域文化特色产生的现实价值;扶贫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既用大量镜头展示了风景旖旎、依山傍水的博山风貌,也展现了精美的琉璃工艺品和代表慢生活的民俗,自电视剧播出后,拍摄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成为“网红”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促进了琉璃销售;《最美的乡村》中,气势磅礴的河北金山岭

长城是贫困村依靠旅游脱贫的重要基础,而随着电视剧的播出,金山岭长城吸引了更多观光客。可以说,扶贫剧对于地域文化的聚焦,不仅描绘了新农村独一无二的地域景象,成为映衬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更能够产生现实价值,这也是扶贫剧对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扶贫剧对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的反映,也是其文化意蕴的体现。

在《最美的乡村》中,河北金山岭地区的妇女靠当地传统工艺刺绣实现了人生价值,在石全有回乡创业之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当地民俗文化潜在的文化价值,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推广当地民俗文化:剪纸、巴大碗、木匠工艺、美食文化,让古老的民俗文化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振兴重焕生机。《最美的乡村》中,对于传统工艺的振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挖掘具有启示意义。《花繁叶茂》中,贫困户杜先才在第一书记欧阳采薇的帮助下靠陶艺脱贫、孙贵云的酿酒工艺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改造升级;在《遍地书香》中,刘世成敏锐地认识到椿树村传统“编筐”工艺的文化价值并凭借编筐走出国门、实现致富;《绿水青山带笑颜》中,杜笑语出于对家乡传统工艺琉璃的热爱,重新振兴琉璃产业等。扶贫剧中对于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的展现不仅重新挖掘了民俗文化的价值,也对当下社会传统民俗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的创新策略,对于未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多元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批作品是完美无瑕的。对于这批扶贫剧的创作,仍有需要当下文艺工作者注意和反思的地方。如,部分演员妆容、服饰与现实农村环境格格不入、略显怪异的感情线等等。2020 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收官之年,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众多扶贫剧登上荧屏,如何保量又保质,实现扶贫剧的“精品化”仍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长期命题。

注释:

①钟菡、张熠:讲好中国故事,农村题材是个富矿,《解放日报》,2020 年 6 月 12 日,第 6 版。

②李晓晨: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文艺报》,2020 年 7 月 17 日,第 1 版。

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 5 页。

④张昊颖、王玉玮: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农民形象的建构及其文化意蕴,《当代电视》,2020 年

第 5 期,第 31 页。

《当代电视》2020 年第 11 期

第二篇: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之创新-微博营销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营销策略之创新-微博营销

随着消费者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消费者获得产品信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微博作为新时代迅速崛起的网络交流平台,大量的信息充斥在其中。企业抓住这个契机,将营销和微博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营销方式即微博营销。

一、微博营销的具体含义

所谓微博营销,是指以微博为平台,以粉丝为潜在客户群,商家和个人传播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创造企业价值的营销模式。微博营销重在信息的传递以及和粉丝的互动,精准的营销定位,主动服务的营销理念为其迅速的打开了市场。可分为企业微博营销和个人微博营销等。

二、微博营销的优缺点分析

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进的营销模式,有着其他营销策略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定位精准

微博用户在获得微博信息时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偏好性,一般用户关注的都是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企业或品牌,这样就形成了这些产品的潜在消费者。企业在微博上介绍品牌活动时,粉丝会很容易被调动起积极性,踊跃的参加活动,然后企业可以受益于这些用户更加广泛的转载,让活动被更多的人了解。

(二)成本低廉

和传统营销方式不同,微博营销具有低成本的特性。140 个字的内容描写,不仅简化了传统营销繁杂的程序,降低了操作成本,更促使商家不断斟酌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力争用最简短的字数表达出最深刻的意义。同时少了复杂的行政审批,就节约了很大的时间和成本。

(三)传播迅速

微博的载体有很多,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都可作为其载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为微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条产品信息的发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微博可以转载的模式,使得只要企业发布一个信息源,就会辐射出千千万万的信息线。这是其他营销方式所不能比的。

(四)立体模式 微博的人性化管理使得微博营销呈现立体化的态势,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都可以用来为产品做宣传。生动形象的表现,更容易吸引顾客的眼球,抓住顾客的关注点,从而在顾客的大脑里植入产品特色,刺激人们消费。

同时微博营销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劣势,这些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气无法保证

微博营销主要是靠粉丝取胜的,如果一个企业微博的粉丝数量巨大,那么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因为这些粉丝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产品的客户,并且这些粉丝的连带

作用更是无法想象。反言之,如果你的粉丝太少,那么企业发布的产品信息根本得不到广泛的响应,宣传效果就不言而喻。

(二)舆论压力大

微博的发布,内容是一部分,评论也会占据一部分。有些时候,评论甚至可以左右内容的方向性。评论一般都是顾客的用后感受,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就会被粉丝群起攻之,这时候民众的盲从性就表现的淋漓尽致。传统的营销在出现问题后,不会有大范围的问题汇总,而微博营销不同,由于它的广泛性,一个问题,可能会牵引出千万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三)虚假信息泛滥

由于微博营销是一个新兴的营销方式,部分微博内容广告泛滥,引起粉丝的不满情绪,引发了取消关注等情况。内容的多而广,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真实的情况,而这些不真实的情况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损失。另外,由于网络监管的难度大,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博营销来发布些虚假消息,欺骗消费者,也给行业整体带来了坏处。

(四)法律保护不完善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规范完整的网络法律体系,因此一旦微博营销出现问题,在责任的界定及处罚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营销的规范性,也就无法促进网络营销的长足发展。

三、微博营销的应用分析

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主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和粉丝的互动性。粉丝是微博营销的受体,可以说,如果没有打好和粉丝的关系,那么微博营销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所以博主要维护好和粉丝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博主可以时不时的对某些东西展开讨论,调动粉丝的微情绪,通过互动和粉丝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让粉丝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体味不一样的情绪。只有充分的实现了和粉丝的互动,才能在今后微博营销中得到粉丝的积极响应,用粉丝强大的兴趣支撑起营销策略的不断开展。

(二)不断增强内容的丰富多彩性。微博的内容至关重要,140 个字的微博内容,需要博主字斟句酌,只有内容写的好,才能受到粉丝们的追捧。至于如何保证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就是标题的新颖性。由于粉丝关注微博数量多,不可能每一条微博都认真阅读,所以粉丝在看微博发现新奇的东西时就会眼前一亮。第二就是标签的设置上,一条好的微博,标签设置很重要。如果标签设置没处理好,那么微博很快就会被淹没,只有在不同时间更换不同的标签,让微博始终排列在前,才能受到更多的关注。第三就是利用最新动态。微博上有很多的热门话题会引起大家的讨论,如果博主善于抓住这一点,那么就可以做到大象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家关注,可谓润物细无声。第四点是善于观察总结。一般什么时段是大家刷微博的高峰期,这段时间,博主就要通过不断设置,让微博始终靠前,提高微博的阅读和转发次数。第五点就是合理利用名人效应。微博的粉丝不仅可以是那些普通大众,也可以多加些名人。利用这些名人的知名度,来提高微博的关注度。

(三)加强危机处理能力。微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就是危机处理。很多危机的发生不是瞬间形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有专人来进行管理,在发现危机出现的时候,企业要迅速做出反应。抓住第一时间,果断迅速的处理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化。同时在应对危机时企业要坦诚面对,敢于承担责任,争取将危机降到最低,甚至可以通过危机处理来获得大家的好感,变不利为有利,无形中增加企业的形象。

综上所述,微博营销给传统营销带来巨大危机的时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企业要对这一新的营销方式迅速做出反应,让自己迅速融入其中,以避免在今后的竞争中被甩下。同时企业也要正视微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让其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为企业服务。

本文版权归大才网络营销学院: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推行,小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工作思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现雏形,德育工作开展对于小学生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改指导下,转变工作思路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创新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未来人的发展,将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德育工作区别于传统文化课程,同时归结为文化传授。按照马斯洛的人体需求层次理论,世人历经“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获得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塑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教学氛围,与马斯洛的人体需求层次理论相契合。当今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势在必行。

一、新课改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态度、教师素质三个方面予以转变,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新课改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力求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差异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实践中,把文化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忽视了文化成绩偏下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素质体现在诸多方面,文化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学生综合素质高低。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学生自由差异发展。

(二)端正教学态度,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一直被赋予神圣化色彩,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新课改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三)提高教师素质,拓宽工作思路

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相辅相成,教师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为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做好准备。教师素质集中体现在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掌握。教师德育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甚至对学生价值观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当今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刀切的工作思路不适用于德育工作

德育层次模糊性要求德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层次性和阶梯性,一刀切的德育工作难以让学生获得实质上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行为,不少教师参照先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忽略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的弊端,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对应的发展方式。

(二)德育工作与实践相脱节

德育工作来源于生活,归结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德育工作归结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讲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形成感性的道德观念。停留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上,使学生的德育理念只停留在形式上,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新课改下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方法,供所有处于小学德育工作一线的老师们参考。

(一)课堂教育之点滴德育

现在孩子们的思想状态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去教育孩子,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课堂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无时无刻不向学生灌输传统教育观念。针对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问题,我没有采用传统说教的形式,而是在讲解《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候,向孩子们重点讲解了人们耕作不易,通过引发孩子们对耕作的讨论,使其对劳动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由此通过此种由点带面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入获得了德育理念。

(二)教师日记之点滴德育

对于老师来说,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了解和照顾每一个孩子,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极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记录教师日记的方式来观察班

里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比如说班上某一个同学连续多天情绪低落,我会及时通过开导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动态,由此来获得学生们的信赖,使学生们愿意与我交朋友,愿意与我敞开心扉,如此一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三)师生沟通之德育教育

师生之间沟通效果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引导者,避免成为学生单一的说教者。如果单纯从说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其一,利用多种社交手段,相比较于家访的方式来说,如今社交手段越来越多,聊天工具、社交网站等等平台,已经充分发挥出沟通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当代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社交工具,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二,要注意采用多种沟通技巧。在实践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其行为观点对整体学生产生引导,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沟通问题。从总体原则上来说,可以采用总体平衡和个别把控的双重原则,使学生心中的“榜样”成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对象。其三,要准确定位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模式,因此要从心理和生理双重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德育问题,从而能够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德育工作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新课改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实现学生均衡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开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德育高低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利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一切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是最恰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侯玉丹.小学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段民全.小学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实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 官少卿.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四篇:和发展和谐语境下仲裁调解制度的创新

和谐语境下仲裁调解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孙宪成

【摘要】仲裁调解作为仲裁法的一项法律制度和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之一,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讼纠纷矛盾解决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以驻马店仲裁委员会仲裁工作为实证基础,分析论证仲裁调解制度的特点、功能和价值取向;以比较方法学分析仲裁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的建立与“三调联动机制”中仲裁调解的缺位,并近而提出和谐语境下的仲裁调解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仲裁调解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明确规定的一项仲裁法律制度,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共同构成了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也译作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是仲裁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近段时期以来,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努力从源头上化解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和谐社会、和谐中原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法治任务。仲裁调解在该项任务中的地位如何、有哪些功能和作用,以及应当如何对待等问题,具有了重新审视和研究的必要。故于此,本文以驻马店仲裁委员会工作为基础和视角浅作分析,以期促进仲裁调解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仲裁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独特作用。

一、仲裁调解在驻马店仲裁委员会工作中取得的实然成效。

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施行,规定了“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在这一法律的要求和推动下,2002年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驻马店仲裁委员会,确定开展仲裁法规定的民商事纠纷处理工作。2005年7月,随着人员的调整和制度的构建,驻马店仲裁委员会才正式开展工作。五年来,仲裁委员会按照既定思路和方案,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受理并审结了大量的民商事案件。

正是仲裁调解的结案率、自动履行率,以及由此带来的当事人满意率,使驻马店仲裁委员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表彰和称赞。特别是2007年受理的北京市某国际咨询公司与河南某集团有限公司的国内首例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咨询合同纠纷案件,涉及金额6个多亿,在国内、国外业界影响很大,如果处理不好,还涉及到与瑞典国家某公司的购买合同,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本案经过仲裁人员的努力和良好的工作技巧,很好在以仲裁调解结案,既取得了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满意,促成了双方新的合作,避免了不良影响,也为驻马店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为此,仲裁委员会及其有关人员受到了驻马店市政府的通令嘉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6年受理的南京某公司与驻马店某公司合资开发建设某市场案,实现了当日立案、当日调解、当日送达、当日结案的“四个当日”,受到了南京公司方面的高度赞誉。

鉴于仲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仲裁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的作用,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实现当天立案、当天调解结案率占40%,且没有发生一起因仲裁形成的信访案件或不稳定现象。这些成效,一方面受到了政府的肯定,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以驻政办[2008]4号《关于加快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肯定了仲裁委员会“依法积极开展案件的受理和裁决工作,及时、公正、准确地办理了一批经济纠纷案件”,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强化措施,确保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取得实效,努力推进全市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受到了国内同行的赞许,仲裁委员会和有关领导多次受到北京、天津、济南、武汉、长沙等地仲裁委员会的邀请,进行经验传授和交流,扩大了社会影响。再一方面,社会各界从几年前的不知道仲裁制度,到现在的广泛了解,仲裁委员会从四年前的没案可办,到现在的案件数量日益激增,体现了社会的认同度迅速提高。

为充分发挥仲裁调解的作用,方便当事人,减少当事人成本,驻马店仲裁委员会在九县一区分别设立了分会,在公安机关、金融机构、建筑、保险行业等分别设立了交通事故调解中心、银行业务调解中心、保险合同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调解中心等,深入地开展仲裁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

交通事故调解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受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案件3000多件,调解结案率达90%,自动履行率达100%,充分发挥了仲裁的高效快捷优势。

从驻马店仲裁委员会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仲裁调解在其中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仲裁调解制度,驻马店仲裁委员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实则成则仲裁调解,诚亦则仲裁调解。

二、从比较学的角度,看仲裁调解比其他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所具备的独特特点和作用。

依据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论通说,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7月24日制订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仲裁调解与仲裁裁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以及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共同构成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ADR)。

以仲裁调解与人民调解等其他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比较,结合驻马店仲裁委员会工作实效这一实证成果而言,仲裁调解具有以下独有的特点和作用:

1、充分的自主性、自治性。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同意实行仲裁调解的自愿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4条、第51条规定,当事人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仲裁协议,才能进入仲裁和调解程序;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而且,当事人的自愿性还表现在可以自愿决定采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自愿决定解决争议的事项,自愿选择仲裁机构,还有权在仲裁委员会提供的名册中选择其所信赖的人士担任仲裁员处理争议,涉外仲裁的当事人双方还可以自愿约定采用哪些仲裁规则和适用的法律等等,并且不受地域、时间等的因素的限制;二是仲裁调解书是否写明争议的的事由和理由,可以由当事人决定;如当事人决定不写明的,调解书可以不予以涉及。这样,不但能够体现当事人的自治性,还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又有利于缓和当事人双方的矛盾。这一特点,不但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所不具备的,同时也与司法调解要求的“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调解原则有了区别,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2、更显著的便利性和保密性。仲裁调解可以在立案前,立案后,也可以在仲裁过程中的任何阶段进行,其程序简便、方式灵活、解决纠纷讲求效率与公正。同时,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可以和仲裁裁决开庭一样,仲裁调解实行不公开调解,甚至为了保守商业秘密和维护商业信誉,根据双方的同意,可以实行“背靠背”式的调解,有利于当事人间及当事人与仲裁者间的沟通和问题的解决。

3、一站式矛盾解决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52条第二款和第9条的规定,仲裁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仲裁调解书的效力和仲裁裁决的效力相同,即实行一裁(调)终局制,调解书和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仲裁调解书具有直接的强制执行力,不需要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或行业调解等须经过法院确认并制作调解书,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规定进行债权公证,或者由人民法院确认《调解协议书》的效力,签发支付令等重复、复杂的程序,其经济性、高效性和终局性的特点是除仲裁裁决外的其他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所不可比拟的。

4、明确的法律性。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一样,是仲裁法明确规定的处理合同等民商事纠纷的方式之一。仲裁调解的原则、仲裁调解程序、仲裁庭的组成、仲裁调解的执行、涉外仲裁和调解等,仲裁法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与民事诉讼法等作了制度衔接。即仲裁调解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有章可循。这一特点使其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或行业调解等又有新的区别。

5、广泛的国际认同性和强制执行力。涉外的仲裁调解书和仲裁裁决书一样,只要被请求执行方所在国是1958年《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的缔约国或是成员国,如果当事人向被执行人所在国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该法院就得依其国内法予以强制执行。这是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等,甚至是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所更不具备的特点。

6、看得见、摸得着的公正、公平和独立性。仲裁制度本身具有“民间性”的特点,与“公权”性的诉讼活动有质的区别。而仲裁这一民间性制度在世界范围的长足发展和长久不衰,核心源自于其仲裁活动 的公正、公平和独立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8条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且仲裁员是当事人双方共同或各自选定的,它真正可以展现“正义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可以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人类追求。

可以说,仲裁调解制度是人类法律文化的一项精华,浓缩了人类的智慧,内含了人类对公正、公平和自由的追求。仲裁调解与它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更能快捷、高效、节约地发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更能以减少涉法涉诉信访等的方式发挥其止争息纷的功能,并充分体现仲裁调解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这也是大力推进仲裁工作,积极开展仲裁调解的立意所在。

三、从制度设计上,看仲裁调解的三大价值取向和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丰富的社会功能。

仲裁调解作为仲裁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其制度设计必然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并以实现其社会功能作为目标任务。

关于仲裁调解的价值取向,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实践界也没有作出具体的界分。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是公平、公正。就当事人而言,其选择通过仲裁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首先是基于对仲裁制度能够给其提供一个公平保障的纠纷解决平台和机制的信任或认可。其次,是基于对仲裁调解程序、规则、仲裁员能够给其提供一个公平信赖。之三,仲裁调解系中立的第三方,且具有“民间性”的,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原则,能够使当事人消除公权力的扩张侵害顾虑。四是仲裁调解高度的自愿性、自治性,能充分表达当事人的诉愿。所以,公正、公平可谓之首要价值取向。

二是效益(效率)。仲裁调解的一裁终局制、高效的效力性和经济性,以及不公开调解和审理等特点、符合当事人诉愿,也符合法律经济学的俭约追求,降低各项纠纷解决成本,一定程度可以避免因司法垄断形成的司法腐败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的负担和不公。

三是自由与和谐。仲裁调解更加注重当事人自愿、意思自治,更加注重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更加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和自由,能够使当事人在亲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沟通”,比之诉讼方式使矛盾激化更易举灵活、平和地消除隔阂,缩小差距,协调双方利益,缓和矛盾,从而实现当事人“握手言欢”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目标。仲裁调解的成功,无疑直接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法律、经济和人际、社会关系,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国家法治的统一,实现法、理、情的和谐统一。涉外仲裁调解还促进了国际经贸的和谐关系。

不可否认,仲裁调解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等,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趋同性,但因制度的不同,决定了又有所差别。

与仲裁调解的价值取向比较,仲裁调解的功能实质是价值取向的外在追求。基于仲裁调解的价值取向,其社会功能也是丰富的,简略一、二:

一是创设了一项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了国家和社会解决矛盾纠纷途径和方式。仲裁调解作为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ADR)的一种,直接为民商事合同纠纷当事人提供了一个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了保障人权,依法治国的宪政主张。

二是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以自愿、意思自治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减少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和社会资源,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三是具有可以维系或加深当事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促进当事人相互和谐、稳定和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迎合了当前国家的政治和法治要求。

四是具有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功能。随着仲裁制度的推进和深入发展,仲裁调解已经迅速成为跨国争议的主要方式,如伴随着中国加入的WTO,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多年通过仲裁调解的成功率均在20%以上,树立了中国仲裁调解在国际上的形象,促进了国际贸易经济的良性发展。

鉴于仲裁调解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社会功能,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武汉、长沙等地仲裁委员会相继建立了仲裁调解规则和制度,成立了专门的、区域性的调解机构,将仲裁调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驻马店仲裁委员会也根据这一发展要求,作了相应的制度性安排和机构性建设。

四、仲裁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的新发展,和在“三调联动”机制中的不当忽视。

根据中共中央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通知》部署的“坚持以化解矛盾为主线,从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入手,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热点、历史欠账’等方面问题,力争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以定分止争为目标,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的重要政治任务,人民法院和各个仲裁委员会加强了工作接合和思想沟通,寻求仲裁调解和诉讼的衔接机制,提高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社会效果和运行效率。2009年7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制订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法发〔2009〕45号),根据该意见,在仲裁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的建设中,仲裁调解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一是为促进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意见要求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在仲裁协议效力、证据规则、仲裁程序、裁决依据、撤销裁决审查标准、不予执行裁决审查标准等方面,尊重和体现仲裁制度的特有规律,最大程度地发挥仲裁制度在纠纷解决方面的作用。对于仲裁过程中申请证据保全、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办理。

二是对于没有仲裁协议的当事人申请仲裁委员会对民事纠纷进行调解的,由该仲裁委员会专门设立的调解组织按照公平中立的调解规则进行调解后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三是在诉前、诉中,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或当事人申请后,可以将案件委托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调解。

四是调解过程不公开,但双方当事人要求或者同意公开调解,以及法定情形的除外。

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法院可以按照一定标准建立调解组织名册和调解员名册,以便于引导当事人选择合适的调解组织或者调解员调解纠纷。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加强与其包括但不限于仲裁委员会在内的单位和相关组织的联系,鼓励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理顺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关系,积极推动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这一衔接机制的制度安排,首先,使仲裁调解与法院的诉讼建立了衔接机制;其次,无形中大大拓宽了仲裁调解的范围和条件;之三,使仲裁调解更具有了新的生命活力,增加了新的灵活工作方式;之四,促动了仲裁调解从过去的完全“被动式”向“主动式”的兼顾,发展和推进了仲裁调解制度的改革,使仲裁调解更能方便、快捷、高效地发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之五,为仲裁法的修订奠定了司法衔接的基础。可以说,基于这一司法意见,仲裁调解的新发展是令仲裁机构和仲裁员欢迎的。

但是,此之形成反差的是,自2005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至今及其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大力推行的“三调联动机制”,主要作出的是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联动”制度和任务安排。如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5月20日以豫办[2009]20号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的意见》,将仲裁调解排除在“三调”之外,仅仅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仲裁机构及其专家仲裁员在调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坚持调解为主、调裁结合、一裁终局,加强与各类调解组织的联系和合作,公正、及时地调解和裁决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却没有作出具体的制度衔接性机制,更没有给予经费保障、人员培训、评估、奖惩、考核制度安排。

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仲裁调解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法治任务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仲裁调解的独特作用和优越功能尚未受到客观的了解和对待。可以说,如果撇开仲裁调解,中国的调解机制将是不完善的,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衔接机制将有制度性的缺陷。这是一个必须予以关注并应当

予以纠正的制度问题。另一方面,将不利于仲裁制度,尤其是仲裁调解制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仲裁制度的改革和推进,于国际通行做法有所相悖。这一问题的存在,值得反思并立即实施纠正。

五、和谐语境下的仲裁调解,只有得到积极的推进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指导思想,为了实现既发挥仲裁调解独特作用,又与诉讼和其他非诉讼纠纷矛盾解决方式的有机衔接、紧密配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促使涉诉涉法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任务,仲裁调解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得到积极的推进和大力发展:

一是从思想层面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各级党委、政府及其他各方面对仲裁制度和仲裁调解应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保持同度的重视,并对仲裁调解的独特作用和丰富的社会功能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对仲裁调解“视而不见”或采取“非国民平等待遇”。

二是从法律层面要适时修订仲裁调解法律制度,使其保持与现实社会需求的同步性和适度的前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实施于1995年,至今没有作过任何修订或补充,有些规定显然已经不能适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不能保障仲裁事业的顺利发展。

三是从制度层面要将仲裁调解列入党和国家构建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设计上来,尤其是要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矛盾解决方式与诉讼衔接机制保持制度安排上的同步,甚至是排前前面,实则有“四调联动”、“五调联动”等的必要,以便突出其内在的独特特点和作用。

四是从理论研究层面仲裁机构和仲裁工作人员,以及仲裁制度和事业理论研究人员,应当积极、深入地研究、探讨仲裁调解在新时期、新矛盾下的发展规律、凸现的新新特点和发展趋向,使其具有合理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五是从社会宣传层面仍需大力宣传仲裁法和仲裁制度,普及仲裁法律,将其列入普法规划中来,并通过专题讲座、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增加其社会了解度、掌握度,以使社会真正感到仲裁调解制度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好手段”。

六是从自身素质和质量建设层面要加强仲裁机构的制度化建设、加强仲裁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执业纪律,提高调处案件的质量、效率,保障这一基本的“生命线”活力足现。

七是从学术和经验交流层面需加强国内、国际仲裁调解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在坚持本土化的基础之上,开阔视野,合理借鉴外地甚至是国外的先进做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的仲裁调解制度。

总之,仲裁调解的制度化建设和大力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付出努力,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才能真正在社会和谐稳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为国家的政治和法治建设,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解决,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对此,驻马店仲裁委员会正在做着努力。

第五篇: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旅游产业策略

【摘 要】本文为概述性策论。论述的逻辑结构为:以语言哲学的求证方法,结合人类行为本体论重新诠释旅游与旅游学基本概念,同时引进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试图以新思维新方式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本土旅游产业策略。针对新余市旅游资源现状与旅游局2010年工作计划,进一步讨论新余如何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整合以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构想。前两节

与后两节是哲学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 旅游学的哲学背景:跨文化想象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以维特根斯坦、海森堡、伯格曼、卡尔纳普为首的一大批西方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们宣称,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人类思想领域发生并持续为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这场变革使我们看清了研究学术的正确方向和方法。这场被描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变革就是“语言的转向”(linguistic turn),从形而上思辨向语言研究与意义研究转向,重新审视语言词汇与世界的关系。风暴袭来,许多人类学的经典词汇都被更全面深刻的重估、阐释、认知、理解。其中,十年来最热门的莫过于旅游与旅游学研究(笔者曾在香港夙负盛名的pageone书店看到,学术类畅销书目前列就有john hultsman的原版旅游学理论著作)。

旅游既有多义性的内涵又具备广阔的外延,既涵盖人类学的理论又紧联繁华现代的产业实践。对于普罗观光客来说,旅游是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业六要素的多层次体验;对于知识精英来说,旅游是古代士大夫行万里路,仗剑远游情怀的精神传承,是生发离情别恨、羁旅乡愁,诞生千古绝唱的绝佳题材,是借行走江湖游历山水来独抒性灵、品读自然、快意人生、怀古伤今、健全生命的必经途径(明高濂《起居安乐笺》:“四时游治,一岁韶华,毋令转眼成空,当自偷闲寻乐,已矣乎!”);对于旅游业者与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旅游是涉及国际环境、产经政策、区域规划、交通与服务业结构性布局、景区建设保护与会展经济等多个有机环节的综合性强关联性广的产业集群,是最具可持续动力、最符合未来时代发展主题的魅力行业;对于当代相对主义的前沿旅游学者来说,旅游则是个“现代”概念,象征着15以来西方中心论扩张时代的商业与休闲活动,以及充斥历史的后殖民、流亡、移民、混血儿、探险家(卡普兰caren kaplan),而克勒福德(jamesclifford)则从文化人格意义指出旅行一词乃是和欧洲的、男性的、中产阶级的、科学的、英雄的、娱乐的感觉相连,从中可以指认出旅游学现代价值的身影。

笔者以为,在以上各种角度与观点之外,从人类行为本体论方面考察,我们可以对旅游的认知再有一个观念上的全面深化拓展,超越就产业谈论产业、就经济解决经济、就旅游理解旅游的思维模式,由此澄清旅游的起源、动因、用途、趋势,从而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认识评估、旅游产业规划、旅游行业发展将起到原则性的辅助指导作用。

同济大学刘滨谊研究后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形式可分解为两类,一为固定化的定居,一为游荡性的聚集。旅游起源于人类生存的最原始需求:觅食与择居,因此旅游本质上是人类聚居中的一种聚集行为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在对历史的纵向研究与对文明考古发现后承认,人的物性本质或生存本能就是迁旅行游,人类的文明史是形成于迁徙与旅行之中。这也是人类发展至今旅游成为一大产业的根本原因。

一言以蔽之,旅游既是在文化间的跨越、转换,又是文化的深化。旅游的魅力来自跨文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具有“时空异化”与“时空强化”的双重心理动因,是对另一个空间(所旅行之地)所有景观、传说、印象、体验的人格化的综合性的感受。文化的神秘性在流失,但独特性和差异性却是多元社会最宝贵的特质。在五百年来全球理念、价值、思想、生活趋于一致的语境下,信息化现代化给不同文化间造访交流带来的空前的便利,这个跨文化的想象所带来的,不仅是旅游行业的空前繁荣,也是各特色区域所面临的世纪性的机遇与挑战。

那么我们将以怎样的本土旅游策略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呢?

二 旅游学的现代图景:闲暇游憩理论

从上述对旅游概念本身的探究与人类学讨论可以看出,旅游心理与旅游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是基于人性深处需求的,是以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为归依的。近百年尤其是二战后兴起的现代旅游学理论研究,提出的本源性的问题是:什么是旅游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经过发达国家三十年的学理辩论和实践证明,闲暇游憩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成为了现代旅游学科的龙头理论。

刘滨谊的研究指出:为什么旅游在我们这个时代, 尤其在中国的作用如此之大? 地位如此重要? 正是因为旅游所创造牵动的社会、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为什么可以创造牵动? 按照闲暇游憩学的理论, 就是1/3 和2/3 的原因。现代人类一天的活动, 大体上是三三三制, 即按24小时的一天计, 1/3 为8小时工作

下载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创新策略[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代语境下扶贫剧创新策略[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代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

    新时代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符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如何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能力进行自我提升,是新课标教......

    现代语境下的道德教育(模版)

    学生与就业工作论坛现代语境下的道德教育范瑞仙[文章摘要] 现代化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存方式的方方面面,传统的道德在解构,新的道德 在生成,时代道德价值的体现和映......

    大众语境下的影视批评

    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影片时,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5篇

    新时代背景下的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 【摘要】 在中央厉行节俭的规定下,工会组织也应当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改进,以在保障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更好的节约资源,从而为落......

    创新扶贫方式

    创新扶贫方式 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对大余县产业扶贫到户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 主任 张齐北 《老区建设》2011年第1期自1994年以来,通过十几年普惠制......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研究摘要: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结合剖析培养大学生......

    拥抱创新驱动新时代

    创新驱动战略学习研讨交流材料 拥抱创新驱动新时代 市委举办以“创新驱动”为专题的集体学习,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通过学习,有......

    新时代网络营销策略值得关注

    新时代网络营销策略值得关注 来源:广告圈 http://www.xiexiebang.com 谈起网络营销,微博已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迅速成为网友最为喜爱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