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合集)

时间:2019-11-06 13:1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

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

第一章《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环境的生发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第一部被国际真正意义上多数人认可的纪录片佳作,它背负的成功光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贯穿了现代人的人文寄托,并在纪录片领域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嗓音”,运用的艺术手段和创作技巧,转化为影像层面的修辞,修饰后的情感,兼并客观与主观,协同理性与感性,共同完成了完美的视听盛宴。以往对纪录片的研究,多有借鉴文学和电影研究的习惯,偏重于纪录片文本,把作品的生产从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社会脉络中孤立出来。

现实中,纪录片作为创作者的一种视觉诉说,不仅追求视听语言的真实可感,还注重审美方面的风格印象。社会语境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领域,不能单一分析片中的人物形象,也不能侧重情节设置的探讨,要放置于中国当代整个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分析媒体、媒介环境与经济、文化、政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片虽是通过对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的介绍、以记录各地美食为主,实质上仍归属为人文自然社科类纪录片的领域。影片的主线索定位于饮食,由饮食引发的一系列的乡土饮食介绍、各地饮食习惯、人们的饮食态度等,基于日常行为,自下而上进行国家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纪录片在文化方面的传达方式,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驾驭在美食上进行传播,实现了从细节入手,层层递进,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充满酸甜苦辣的美食,道出美味背后的人生—喜怒哀乐。当细腻的情感与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对文化本身产生的自觉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凸显出来。电视纪录片的影像话语,在当前充斥各种文化元素的语言环境中,也是别具一格,本片在其独有的“喉音”的覆盖下,需要先通过分析其影像修辞的生发环境,然后在此次基础上对整部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国内学者王德春在中国首先提出“语境学”这一概念,他将语境分为主观语境因素和客观语境因素,他的语境观点—“主观客观说”,即“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①。

学者阿南(Allan)指出:“语境分为三个范畴:物理语境或叫场景,包括时空因素;话语世界,存在于话语当中,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或真实的;原文的环境,即上下文语境。”②结合两位学者的观点,笔者得出语境是借助语言并继而对话语产生影响,主客观因素同时直接有力地制约语意的表达。所以本章节的第一节从客观文化语境进行分析,第二节定位于主观文化语境。

第二章视听语言修辞的元素

通常而言,优秀纪录片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从选题到拍摄完毕,内在主旨和外在画面均严格把关。熊忠辉、熊永新指出:“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系统,纪录片表情达意的元素是画面、言语、声音这几种符号,如何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一个包含着物理事实和心理世界的情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修辞手法”。《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画面艺术中不乏生动,画外解说词文学中不乏感性,这些与影像修辞方法的创新和运用分不开的。

仔细分析,笔者发现本片坚持了纪实的拍摄手法,表现原生态的真实内容,运用了相得益彰的解说词,搭配风格温馨朴素的音乐音响,在微距拍摄下,打造了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好片。这些视听元素的恰当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身就构成了修辞的过程,因为电视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题材,其视听语言的元素的修辞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包鹏程、孔正毅指出:“语言的修辞性主要来自于它的语义,而词扩作为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语言的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汇也就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

修辞技巧的运用促使了隐喻的产生,不仅使掌控中的镜头充满寓意,并且在选景与前期调研工作中己经开始深层铺垫,做到使内涵深入浅出。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通过展示中国不同的地域的美食,以及不同时代的饮食,来展示中国现有的变化和发展,这种味觉的审美映照出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中国人文价值观得以体现,在该片中主要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家庭亲情,故乡眷念。第二,地区差异,领域特色。第三,时代变迁,文化传承。第四,感恩自然,回归和谐。

情感的含蓄表达,要运用影像元素的再现表达。学者李幼蒸指出:“电影语言并不专门指电影中的天然语言,而更多的是指电影作品中天然语言以外的其它表达形式(主要是画面形象)的‘语言’以及天然语言与其它‘语言’之间的关联,因此大多使用在譬喻意义上的”。《舌尖上的中国》中选用了电影的视听模式,为将影像语言修辞层面的表与内,形成多层次规律性的修辞,调动表面及背后的意义,上升到艺术审美。

第三章视听语言修辞的方法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优秀代表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富有诗意的叙事,在真实再现的素材和精美绝伦的影像的共同打造下,呈现出别样的“视听并茂”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纪录片,除了要保持画面的真实性外,还要以声音的真实性润色。

同时,作为影视作品,它有别于电影,电影经历了早期的默片时代,然后才有声音加入;而纪录片的诞生就已经有了声音的参与,可以预想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假如只是画面和声音的简单搭配组合,那么距离制作精良的视听艺术还有较大的距离。学者贾磊磊指出:从现代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普多夫金的远见在于他把语言—思维—蒙太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序列,他认为人的语言以及思维过程,都是要通过建立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生活内在本质的精神活动,而电影的蒙太奇正是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全面地展示和阐释现实生活中各个现象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说纪录片中的画面和音响等组成的影像修辞元素是导演与观众交流的直接“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的镜头进行组接运用的蒙太奇方法,称之导演的“语法”。这种“语法”可以称为声画蒙太奇,它通常被定义为是蒙太奇在广义上的延伸,涉及多个方面,有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修辞,有同期声与画面的配合修辞,有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修辞,由此得出,蒙太奇的应用方法对于纪录片并不陌生,作为影视制作中不可或缺的遵循原则,它对影片主题和审美效果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伴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其声画关系处理的越发自然,并不断探索声画语言组合方式。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们,也纷纷进一步探讨作为涵盖艺术创作手法、艺术创作思维的蒙太奇,以求尝试和寻找作为一种具体剪辑技艺的蒙太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独到之处。

借鉴对影视艺术作品声画关系的梳理,一般上将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分为三类: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在这里,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将语意修辞元素的表现方式分为声画合一、声画对位、声画分立三种。结合蒙太奇与纪录片影像修辞元素的内在联系,以音响和画面的组合方式为研究开端,进行解析。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此片也顿时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度成为热词,我想就是拍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没有想到的,至于这部纪录片为什么这么火?在这里不做深究,但是至少有两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吃货的需求,还有一点就是其背后蕴含的美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毫不夸张的说,从第一部开始我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忠实粉丝,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的很好,当然了,我喜欢这部片并不是因为我有多喜欢吃,我喜欢的是美食背后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

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我不是被它的美食所吸引,我是被纪录片里背景音乐所吸引。每当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将美味的食物做出来的时候,这段悠扬的音乐就会响起,这似乎是对劳动人民的赞歌,更是对勤劳的中国人的肯定,每至此时,我也会完全沉浸在其中。我想许多人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也不单单只是为了看美食,而是透过美食看到其背后积淀的几千年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淳朴、聪慧。从其中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记得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的之后,里面有一个做挂面的老人去世了,第二天就有大量的网友在网上发贴缅怀老人,他们希望老人在天堂能够过得很好。网友们为什么会怀念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呢?因为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样的一位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他自己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一家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已经承载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不过这种教育不是强加于在看客身上的,而是通过对美食和对人的真实的描述,让看这部片的人自发的觉得我爱我的国家,因为我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同时还有一大堆勤劳能干富有创造的人,我舍不得他们,我得保护他们。

相比于舌尖一,舌尖二迎来了许多的批评的声音,从第一集播出以来就陆续有网友不断吐槽,第一集藏族人在没有任何外加保护的情况下,徒手攀登40多米的大树被指造假,其中有一个飞鱼的镜头也被指剪切的是BBC公司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也许是因为人们对它的要求太高了,也许是真的是因为舌尖2和舌尖1相比有明显的境界上的差距。不过当播放到第四集的时候,这种批评就达到了顶峰。第四集讲述了一位河南母亲为了自己学琴的女孩五年没有见自己的丈夫,连自己的亲人病危都没有回家一次,此外河南人做的红烧肉也被指不正宗,网友指责孩子的母亲三观不正,对待孩子的爱更是一种畸形的母爱。

我在看舌尖2的时候觉得有两个地方和舌尖1有明显的区别,第一点那悠扬的背景音乐减少了,也可以说安插的位置不正确。第二点那就是增加了人物的对话,我记得很清楚,舌尖1基本是没有人物对话的,都是旁白在解说,而舌尖2基本上每一集都有,而且还不是一点,要知道纪录片的底线是恪守真实,不要人为的刻意的添加一些东西,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反感。

纪录片就是真实的记录某一件事,而不应该承担道德教化和教育的作用,舌尖1无意承担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不过他在这方面反而做的很好,因为他记录了真实的东西,容易让观众接受,不娇柔不造作也会让人喜欢。通过对美食真实细心的记录,从而让观众对美食产生感情,进而对创造美食主体的中华民族产生感情和自豪感。这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不是硬塞给观众的,而是通过引导让人们由内而外自发产生的,我也相信这种爱国情怀也是最真实的,同样也是最长久的,而舌尖2呢?故意的添加了一些人文因素,想借此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不过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有负影响。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只能引导不能强加,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啊,就像你强迫一个人说我爱国一样,即使他口头上说了,他心里也不一定是这么想的,更不会落实到行动上了。

第三篇:英语广告仿拟修辞研究论文

摘要:仿拟是英语广告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它对消费者熟知的英语语言要素加以修改或演绎,衍生出新的内涵和形式,在让消费者迅速地领悟新的语言意境和美感的同时,达到对其进行劝购和宣传产品功效的目的。从仿拟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美学效果来探讨其对于广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英语广告;仿拟;修辞;审美

一、英语广告中仿拟的表现形式

英语语言中的词汇,谚语,俗语或名言等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信息的元素都可能成为广告文案创作者仿拟的资源。同时存在于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经典语句,也是广告创作者们仿拟的素材。英语广告中的仿拟形式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韵味。令人在咂舌之余不由得钦佩创作者的精妙用心。

(一)仿词

仿词可以看作是广告中创造新词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仿词就是创作者按照人们熟知或常用的某个词的形状或发音,创造出一个形似或音似的新词,这个新词与原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新词的含义或外形似乎是人们熟知的,但又是出人意料的:

例2.This year,pass a beary Christmas.这是一则关于长毛熊玩具的广告。'beary Christmas'显然是从'Merry Christmas'仿拟而来,完整而有趣地表达了‘过一个毛茸茸的圣诞节’的概念。

英语广告中的很多词汇都是利用词语或前后缀在发音上的巧合而仿拟出来的,如蛋品公司则将自己的口号设计成‘We know eggsactly how to sell eggs.'也显然是利用了‘eggs a ctly'和'exactly'之间的谐音,既宣传了产品,又突出了销售理念,设计可谓精妙。

英语广告还常根据正常词汇的发音将原词异化,创造出发音相同的另一个词,以达到发音上的押韵或听觉上的悦耳。

(二)仿句

仿句一般建立在人们熟知的短语,格言,俗语,谚语,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广告情节或语义的需要对之进行修改和加工,并巧妙地将改进的仿句运用在广告文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容易为读者记忆。如英语中常用的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某一房地产公司就根据港人文化中购房讲究风水的习俗,巧妙地将之改为,‘Where there is water,there is wealth.'充分体现了‘遇水则发’这一风水学内涵,同时暗示了社区的特征。仿句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仿谚语。例The lass who lassos the lad laughs last.这是一句关于女性化妆品的广告,意为‘搞得定小伙子的女孩才笑到最后。’很明显,这句广告语出自谚语‘He who laughslas tlaughs best.'改写之后的广告语不仅充分体现了产品能够给女孩们带来的魅力,含蓄地体现了产品的高质量,而且还充分利用了英语‘押头韵’这一写作技巧,全句中有五个词是以“L'作为头韵的,整个广告语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第二,仿台词或名言。历史人物所说的话,一本名著中的话语或古诗中的诗句,某一戏剧,电影中的台词,只要是广为人知,传播甚久甚广的话语,都随时可能被广告引用或改编。将改编后的名言与广告的主题联系起来,立刻就能传播开来。如‘哈姆雷特’一剧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就常常被改编以适应各种广告场景,如to age or not to age...,to buy or not to buy...,to know or not to know...等,如某香烟广告就将之改为To smoke or not to smoke,that is a question.例Sense and simplicity.这句广告语明显是由简.奥斯汀的名著‘SenseandSensibility'改造而来。它保留了原句的押头韵,同时又突出了惠普科技的特征-简单方便的高科技。

第三,仿俗语。和谚语相似,俗语也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它们的构成与一个文化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习俗有紧密的关系,俗语通常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语言,因此更是家喻户晓。

(三)仿拟语篇

广告文有时还通篇仿拟一些家喻户晓的诗歌,这些诗歌通常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仿拟品可以使人们在广告文所设定的情景下读出新的美感。尤其是电视或广播广告,常利用韵律,节奏和画面的影响力,全篇仿拟一些歌曲的歌词,令人耳目一新。

(四)反义仿拟

仿拟物的含义与被仿拟对象的含义恰恰相反,原文中‘不能,不对,’等否定的意义,广告却反其道而行之,变成肯定的意义,或者在仿拟中使用与原文意义相反的词语等。读者在广告中看到形似话语时,脑中已经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期待,及至看完广告语,却发现后者的意义与自己的期待完全相反,于是对广告语的含义重新领悟,同时又可以欣赏广告语与原文的对比所带来幽默和新奇的美感。

例1:Beauty is more than ski ndeep.这句广告推销的是亚麻籽油的防腐剂,涂在木材上能使木材常久不腐烂,并保持其美丽的花纹(李树德:2003)。这句话是对谚语‘Beauty is but skin deep'的反义模仿,突出了产品的功效。

例2:Give me liberty or giveme life.这是名为The Left Coaster英文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名。在世界寻求和平的大环境下,将‘Give me death'改写为‘Give me life',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生命,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仿拟修辞格的美学效果

广告中的仿拟之所以能够使读者领略别一番意境,是因为它使原本枯燥呆板的语言变得活泼俏皮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不只是感受美,享受美并从中获得愉悦和快适的情感活动,也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认识活动...’(许自强:2003)广告文案创作者充分利用被仿拟对象原有的美感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演绎,引导读者在熟悉的语句,语境和文本中发现新的审美要素,同时使其身心得到愉悦。

(一)语感美

语感美是审美感知的一种。审美感知又包含感觉和知觉,前者指通过五官感受,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后者则对感觉所得进行整合,反映事物的整体状貌(许自强:2003)。体现在英语广告仿拟中的语感美主要是指通过文字所创造的音律,节奏,音调等方面的美感,使人读来铿锵有力,错落有致,如上文所列的化妆品广告语The lass who lassos the lad laughs last.就运用押头韵的方式达到了声音和阅读上的美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亨氏广告语‘Beanz Meanz Heinz’。这句广告语通过在词尾做文章来达到语感上的流畅。又如:

“It'sjack-a-licious!”

这是Jack-in-the-Box快餐连锁店的口号。Jack-a-licious当然是模仿delicious而来,用拉长的语音语调读出来,充分体现了在品味该快餐时味觉上的快感。

(二)联想美

由于仿拟的语句和篇章与人们所熟知的仿拟本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根据广告的语境附带了很多新意,所以英文中的仿拟还会带给读者联想的空间,使其在联想中感受广告语言的美。读者在将仿拟的广告语与仿拟本体进行潜意识的对比时,就是在利用已知的仿拟本体的美感对仿拟语未知的美感进行探究,‘审美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或想起与它相关的另一件事物...即由审美感知所获取的沉淀在人记忆中的印象,由审美对象引发出来的表象的联系和运动。’(许自强:2003)尤其是当仿拟的广告语语义比较模糊时,更容易激发读者的这种联想。如在Beauty is more than skin deep.中,morethan就是一个模糊词语,留给读者对于‘美’的想象空间。再如在This year,pass a beary Christmas.一句中,beary一词的创造无疑使人联想起记忆中玩具熊的印象:憨厚可爱,绵软温馨,的确很适合圣诞节的气氛。

(三)意境美

广告中的仿拟还能够将读者带入一种意境,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读者对仿拟语句中所描绘的场景或氛围没有直接的经验,但通过审美想象,可以在脑海里形成并感受某种意境,而这种意境正是创作者要赋予读者的美的享受。‘审美想象有创造想象与再创造想象之分。创造想象是脱离眼前的事物,通过对感知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行彻底的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再创造想象则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标记等的示意,在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许自强:2003)

英语广告中的仿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仿拟谚语而成的房产广告'Where there Is water,there is wealth.'仅通过两个字的修改,就将读者带入了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的社区环境;床上用品广告Every dog has its day.And night.通过仿拟手法和画面的结合,又将人带入一种放松舒适,安静祥和的氛围。这些广告语都通过仿拟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美的意境。

三、结语

仿拟是一种神奇的修辞手法,它在赋予广告语生机的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意境。英语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沉积了丰富的语言要素,如谚语,俗语,优美的诗篇,生动的歌曲等,这些广泛流传,深入人心的语言形式常常被广告创作者赋予新的内涵,生动地传播着广告的理念和产品的特性,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文化影响力。因此仿拟修辞有着扎实的劝购功效。

仿拟是能够创造美的修辞手法。在朴实地履行劝购功效的同时,它又带给读者欢愉和快乐,使他们在联想中体会,在想象中创造意境,着实地感受广告的语言美,因此仿拟又有着无可抗拒的审美功效。

参考书目:

[1]A.Jerome Jewler& BonnieL Drewniany Creative Strategy in Advertising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2]李树德.英语修辞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4]刘明珠.仿拟在广告英语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04).[5]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6]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7]屠国元,袁圆.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心理能力[J].中国翻译,2006,(03).

第四篇:钱钟书《围城》文学修辞语言研究

钱钟书《围城》文学修辞语言研究

摘要:修辞是语言加工的艺术,它不仅仅能提高文学表现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在著作中能够对文字全方面加工,修辞行为与外部交际语境、内部言辞都属于紧密关联的语言历程。用修辞语言的视角来对文学著作予以分析,是十分切合文学根本的探索模式。本文通过对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小说《围城》中的文学修辞语言进行解析。

关键词:修辞语境 语言特色 《围城》

引言

《围城》这篇作品自题材而言显得稀松平常,线索安排也仅仅是单线架构,故事设置中也无确切的偏向与关键核心,桥段也不算跌宕起伏,即便是这部作品于很多地方都缺少闪耀之处,却一点也未减少多年来我们对其的钟爱程度,这里面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围城》聪敏而风趣的语言特点。钱钟书先生是学识渊博的杂家,正因如此,他所写作的小说带上了非常显著的学者思维与特色。身为一位学者,特别是身为在汉语修辞领域有着特殊见地的学者,他在《围城》的写作过程中主动嵌入了个人修辞理念,小说中展现出的修辞技巧正是其修辞理念的外部展现。从以上视角而言,由于作者高水平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才产生这样一部杰出佳作。

一、《围城》的语言特点

(一)妙喻不断,奇巧精妙

这部作品当中的精妙的语言遍处都是,妙“喻”不断,曾经有专家计算过这部作品里面的比喻,仅明喻已超过100处。按照王天红写的《解读,围城的艺术特色》这篇著作来看,关于这样一种文风,有诸多评论:“好似刺的花,美丽,芳香,散发出无尽的色香”“辛辣犀利……似万箭齐发,穿石而过”。钱钟书用其高超的文学写作水平将平淡无奇化作精妙绝伦的文字,将艰深化作浅白,接连不断的比喻就像夜晚星空当中闪耀的星星,不仅增加阅读时的乐趣,还加强作品的陶染力。以下笔者略举书中选段来对比喻修辞进行分析,“去三闾大学途中,李梅亭因为小气不想穿刚买来的雨衣,外面套着的法兰绒大衣给雨浇得湿漉漉而肥大起来,路过旅馆用火烘干以后又再次坚挺却丧失了蓬松感,历经两次倒腾最后衣服变得惨不忍睹。外裤也因为烘干的缘故,摸上去坚硬无比,好像没人穿着它也能自己立起来一样,假羊毛的领带,被拧干雨水,干巴巴地卷缩于胸前,好似前朝遗老身后的长辫。”作者运用生动的言语,新奇的比喻,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主人公自作自受的滑稽形象,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这个人物一般。

(二)风趣幽默,聪敏诙谐

这部作品旨在暴露阴暗面,批评丑陋,然而作者使用的言语却不沉重,反而描述得幽默有趣,让人读的过程中忍俊不禁。就像作家自己说的:“一个真正富有幽默感的人会理解,开怀发笑,为郁闷的人生喘口气。”作者在艰难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借用风趣的语言来排解郁闷,也营造出《围城》独特的幽默感。这部作品里面男主人公在知道唐小姐大学里念政治后,为取悦于她,立刻发表长篇大论,讲到女子由于身体状况不擅打仗,而且又对机械不甚感冒,因此不精通研制繁杂兵器,即便打仗了也只是危害程度很小的小范围矛盾,由此作出论断,女子还是最应当研习政治的。如此这般歪理邪说也就他能说出口,如此的诙谐搞笑也只有钱氏能写出来。赵辛楣是这部作品里面着墨比较多的角色,在故事刚开始,身为男主人公情感战役当中的关键对手,他在别人面前总是妙语横生,风头压过其一截,可是在苏文纨那里却总落败给对方,沉稳流畅的英语、滔滔不绝的演说也没能为他加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作者在书里面写道:“演讲是在台上,居高临下;求婚却是半蹲着,仰面恳请”,无论这个答案究竟是不是真的,但看到这般释义,我们只能开怀一乐,敬佩钱氏机敏的幽默感。

总而言之,作者的幽默中饱含机智,顽皮且精致,这样一种文风和其深厚的学识密不可分,在幽默过后,我们总可以从中品味到作者富于智慧的思考。辛辣而风趣的文字、沉静而智慧的思索与深厚博学的学问一同构建出作者的幽默风格。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一块艺术瑰宝。小说中的言语生动诙谐,雅俗共鉴,冷静且不乏幽默,智慧且不乏犀利,这部作品从发表以来也已数次再版,被广大阅读者所钟爱,这当中十分关键的因素是作品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所致。钱钟书身为一名优秀的修辞学巨匠,十分主动地把自己修辞方面的理念融汇于《围城》的写作之中,以下笔者选取作品当中的通感修辞与讽刺修辞予以详细介绍,让大家领会钱氏卓绝的修辞技巧。

二、《围城》通感修辞运用

“通”是沟通,“感”是感官,通感是指我们在触及或是感受到某类客观存在时,各类身体感官的交织融汇。钱钟书先生于1962年出版《旧文四篇》时,曾在其中的《通感》一文中作过解释:“在语言表达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彼此交通,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在真实生活经历里,人类的各种感官常常可以互相沟通,色彩好像可以令人产生冷或暖的感受,声响好像有穿墙而入的能量,柔美的声音好像可以使人觉得暖和,这均是生理上的通感。通感也是一类修辞手法,它沟通各类感官,以一类感觉描述另一类感觉,取得某种特定的审美感受。这部作品里面,钱氏主动地、大规模地使用这一文学修辞方式,完美地呈现出通感文学修辞的功用。

作家写作小说著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创造各式各样人物形象的过程,我们阅读著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感知各式各样人物形象,所以作者塑造的形象(包含人物角色、情景等)能否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类感官和多元化的想象空间就成为评判著作优劣的关键准则。文学世界是对客观存在的呈现,文学源自于现实,作者视角的写作感触常常是灵动的,然而把不确定而实际的感觉传递给我们时,最少将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文学毕竟只透过言语去表达情感,缺少实际可以触及的情景,我们无法真正亲身经历作品里的情景,一切情感均是间接传递的;二是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对信息的获取是透过立体方法得到的,各种感官可以同一时刻发生,而人具备想象力,所以感情的获得与感悟是十分繁杂的,假如作者只透过感官一一对应的视角来描述事物,就难以全方面精确把控事物与感情。如何让读者在平面化的阅读过程中还能找到现实般的感官感受呢?通感修辞是非常好的方式之一。这部作品中,作者灵活运用许多通感修辞方式去刻画角色以及描写事物,所以人物形象就呈现出立体的多元化形式。在分析这类人物形象时,时常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就像来自现实社会之中,多方面了解其内在意蕴,获得更深入的文学感受。

在描绘声音时,作者除了从听觉层面展开叙述以外,还从眼手口等数种感官层面来进行描写。比如这部作品中是这样来描绘一位女性歌手唱歌时候的嗓音,“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娇声”原来是听感形象,在这样一个地方如此描述使我们产生一种“尖锐”和“粘”的触觉感受,“浑浊”的视觉感受,甚至令人发“腻”的味觉感受。有了这几种综合的感官感受,女歌手的声音就变得立体而生动了,尽管我们并未真正听见那段歌唱,但那声音就好似真的出现在耳朵边一样,这种抽象的听觉形象变得可以触摸、可以观看、可以品尝的具体事物了。钱钟书还将视觉联系味觉,“看到那个四喜丸子似的脸,人也饱了”;视觉联系听觉,“方鸿渐努力不使脸上的笑漏进讲话的声音中”;嗅觉、视觉与触觉联系,“太阳烘焙的花香,浓得塞鼻子,暖得令人头晕迷倦”。因为勾勒形象时大规模地运用通感修辞,因此我们能够从多视角多层面地感知与解读各种形象的内在意蕴,令这部作品中的各种形象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艺术魅力。

三、《围城》讽刺修辞运用

我国文学史中,在讽刺修辞领域出名的作家颇多,鲁迅犀利幽默、沙汀沉着深厚、张天翼尖锐,钱氏却以讽刺独树一帜,有着独具一格的特别味道。身为修辞学巨匠,运用讽刺修辞时有着浓厚的主动与自发性,融合了他深厚的东西方文化修养、机智生动的独特风格,令其讽刺语言有着显著的个人特性。在《围城》里面,讽刺是一种文学展现方式,是数种写作修辞技巧的综合使用,为获得讽刺功效,作者调配了夸张、反讽等数种文学修辞方式。

(一)夸张讽刺

夸张是针对实际存在展开夸大其词的描述,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或是现象有着违背实际的扩大处理,让我们通过阅读获得新鲜奇特的感受,透过漫画式夸张语言来激起幽默感,获得讽刺的文学功效。男主人公在码头关,遇见同行的法国乡下佬,自从当上租界巡捕以后,“肚子肥凸得就像青蛙在鼓气”,透过夸张失实的描述,将巡捕丑陋的外表刻画得入木三分。主人公方、孙二人在学校订婚以后成婚,途经香港去探望赵辛楣,在赵母那里碰巧遇到已经结婚的苏文纨。身为方的老情人,苏女士固执地以为方鸿渐骗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无法释怀,碰到方氏夫妻,心中非常不愉快,所以在双方握手时故意拿乔,好似蜻蜓点水一样浮夸至极,不似正常握手反倒好像伸出手至滚热的水里面试了试温度。在这样一种夸张的描述里面,我们好像见到苏文纨不屑一顾的样子,也增加了对她自大个性的解读。夸张方式透过失实的描述,或是摹写外表、或是勾画内在,加强了作者特有的尖利辛辣且风趣诙谐的语言魅力。

(二)其他讽刺方式

这部作品给阅读的人呈现的真实场景与叙事内容十分饱满,从十里洋场、新闻界至商圈,从古至今,文、史、科技均有包罗,如此庞大繁杂的内容,均根植于钱氏博学深厚的学术修养。身为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学术大师,在这部作品中借用了许多典故。内容牵扯到文、史、哲、医和生物等诸多领域,用典无所不含,批评也深刻有力。

以上是笔者透过这部作品对通感和讽刺修辞方法的使用予以的解析,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地领会钱氏小说的修辞技巧。语

参考文献

[1]冯芝祥.钱钟书研究集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2]陈子谦.钱学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3]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集第三卷[M].舒展选编.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4]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第五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更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学习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还要培养西方思维去学习去体会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但是,学会用“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语言,深入去钻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中去领略中西思维的奥妙,我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机能,更好的去交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下载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舌尖上的中国馆的视同语言修辞研究论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作者:刘云秀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摘 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

    多媒体视听导读论文——《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最近热传的一部纪录片,在我记忆中,一个纪录片能火到这种程度,我只记得在我初一的时候也就是2005年的《大国崛起》才有的程度,像老师......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从八十年代初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幼儿口头语......

    酒店管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一、语言表达能力在酒店从业中的重要性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刚开始做的工作都是酒店服务员,也就是说是直接为客人提供各种服务性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客人,都......

    《舌尖上的重庆》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舌尖上的重庆》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砚石台小学:杨晓梅 我们作为一个重庆人,以关注重庆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出发点开展这次活动。而且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本地的饮食文化,拓......

    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研究论文(精选5篇)

    摘要: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充分挖掘和发展幼儿的语言意识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推动幼儿拓展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

    (全英文论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对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