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势及启示论文[范文模版]

时间:2019-12-01 20: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势及启示论文[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势及启示论文[范文模版]》。

第一篇:小议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势及启示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英美股权主导型治理模式和德日债权主导型治理模式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特征。在这两种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中,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相互学习、吸收和借鉴,使不同的治理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趋近。同时,公司治理模式具有与其整体制度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从而在较长时期内,不同治理模式在演进过程中将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中表现出的新趋势,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资本结构;公司治理模式;演进趋势

公司治理模式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如,LLSV(1998)按照传统法律体系,将全球公司治理模式分为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包括美国、英国及前英殖民地)、法国模式(包括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影响范围)、德国模式(包括中欧和日本)和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主要包括北欧国家)四种类型。Mayer(2000)按照控制权的不同将公司治理分为外部控制模式(股权分散,存在大量机构投资者)和网状控制模式(股权集中,内部人控制)两种类型。Coffee(2000)将公司治理分为股权分散模式和股权集中模式两种类型。我国学者李维安(2002)从资本结构角度,把公司治理分为英美股权主导型和德日债权主导型两种模式。尽管不同学者的分类方法及结果存在差异,但大体上都分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两种较为典型的公司治理类型。本文从资本结构角度,对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及趋势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资本结构上的主要特征

英美公司的特征。英美公司在融资结构上,表现为直接融资比例高、股本所占比重大;在资本所有权结构上,公司的股权较分散、个人持有股份的比例较高。英美两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表明其外源融资中主要依靠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例低,使银行对公司的影响力较小,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众多持股的个人小股东由于在企业股权结构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便会产生“搭便车”倾向。而且,由于机构投资者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仅仅是投资于该基金的受益人的代理人。因此,它们所关心的主要是公司付给他们股利的高低,对企业经营的好坏则很少关注。另一方面,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容易造成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短期化。迫于股票市场的压力,经营者主要目标集中在股东利益最大化上,把公司近期利润的实现作为最主要的经营目标,这就使其失去了制定长期经营目标的动力,使英美公司在长期规划和基础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明显低于德日公司。而对经营者监督的失控,必然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即经营者的执行权超越了董事会的决定权,因而经营者由于过多地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2001年,安然、施乐、世界通讯、默克制药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丑闻相继曝光,使我们看到这种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及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长期追崇的英美“完美治理模式”的深层次思考。

德日公司的特征。与英美公司明显不同的是,德国和日本公司在融资结构上,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银行债权比重高,在资本所有权结构上,公司股权比较集中,且以银行和公司法人持股为主。从德国和日本两国公司资本结构特征看,银行借款是主要资金来源,企业资产负债率高,银行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力大。特定的融资结构必然影响公司股权结构,因此,在股权结构上,德日公司形成以银行和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且股权较集中的特点。这种债权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个人持股比例小,且法人之间相互持股,股票流动性小,造成股票市场疲软,缺乏外部资本市场的压力,使公司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二是银行与企业高度依存,企业负债率过高,往往易导致连锁反应,不利于银行和企业的发展,这也被认为是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暴露这种制度安排的缺陷。

二、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

(一)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首先,从企业融资结构看,为防止公司被敌意并购,减少市场风险,美国企业开始大量回购公司股票,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本,使企业融资结构表现为内部融资占主导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企业内部融资、债务融资、新股发行的平均比例由65%、32%、3%变化为77%、36%、-13%。其次,从公司股权结构看,伴随着企业融资结构变迁,公司股权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明显的特征是各种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机构投资者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例已由80年代的33.9%提高到近50%。控股比例的上升改变了公司控制权的结构,一些机构投资者已行动起来积极介入公司治理,迫使那些经营乏术、管理无方的高层经理下台。机构投资者在积极行使控制权的同时,由于它们通常持股比例较大,交易成本较高,当公司经营出现问题时,很难及时退出。因而,从长期来看,其安定性也有增强的趋势,这也被称为机构投资者在美国公司治理中的“觉醒”。

资本结构的新变化,使英美公司治理的演进趋势表现出一些新特点:

(1)放松银行对持有公司股票的限制。由于银行的双重身份能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证券市场所不能很好承担的“相机治理”的监督作用,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开始重视银行的作用,并逐渐放松对银行的限制。如,9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意识逐渐默许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权力增长。不少州还积极修改法规,放松投资限制,以招来有实力的大公司进驻。1995年美国解除禁令,鼓励银行从事证券经营,限制金融机构持股不超过5%的规定也出现松动趋势。1999年11月,美国宣布实施《金融业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使银行的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银行开始以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相机治理”作用。同时,美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制也日渐放松,1992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放松委托投票权制度中有关股东之间联系的信息披露的法律限制,允许股东之间直接联系,允许股东就公司治理结构提供有约束性的建议。英国在1997年对金融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撤消英格兰银行监督商业银行职责。

(2)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实现对管理层的积极监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觉醒”,美国机构投资者获得快速发展,拥有的资产急剧增多,他们不再信奉投资的“华尔街准则”,而是与公司发展长期合作的关系,充当“耐心”投资者。一旦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或公司治理不满,他们采取不断向公司施压的方法,与公司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进行有效沟通,并要求公司提供更为真实详细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他们还有可能与管理层展开代理权争夺战,干预公司的经理人选以体现他们的意志。从20世纪90年代初迫使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如IBM、通用和西屋电器等更换最高首脑,到2001年揭发世界通讯等大公司的财务丑闻,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公司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3)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增强公司股权结构安定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股东越来越分散,美国的企业兼并浪潮日益风行,许多公司因担心被兼并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结果导致公司资本结构的重大变化。目前,美国大公司中有超过一半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用于员工激励计划的股票平均占股票总数的8%,企业生产能力年均增长率在0.78%以上。在计算机类公司中,这一比例高达16%。著名的微软公司给予员工的股票期权占该公司流通股的43.9%,英特尔公司为14.3%。员工持股和经营者持股范围及规模的扩大,不仅调动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使公司内部股权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增强了公司股权结构的安定性。德日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在资本结构的变化上,德日公司的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化、分散化的新特点。如,日本企业内部融资比例由37.7%(1970年—1974年)上升到59.5%(1985年—1988年),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比例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60.2%下降到1990年的23%,权益资本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36.8%上升到1990年的56.4%。企业融资结构多元化决定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的股权集中度有所下降,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尤其外国人持股比例有显著提高,由1980年的4%提高到1996年的9.6%,1999年达到12.4%。

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在资本结构调整上的动向,使德日公司治理演进中出现新的趋势,主要有:

(1)恢复个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权益,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随着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个人股东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为保证个人股东的利益,适应“外部监控”力量不断增强的需要,日本在1993年修改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规定诉讼费用与损害赔偿索取额无关,结果使大公司的董事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增多,出现大规模的股民运动。在1997年导入了本公司股票购入权制度,即公司给予董事和职工能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利,并可通过股票市场来获得报酬。同时,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德日两国对有关股份公司法律作了多次重大修改,进一步放宽或取消对证券市场的限制。如,日本在1996年11月,制定了彻底改革现行金融体系的计划,其中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是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如,实行股票交易手续费完全自由化,取消了有价证券的交易税,废除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及投资信托业务等资产运用的限制。

(2)减少法人交叉持股的数额。公司交叉持股在过去数十年对德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近年来两国经济的衰退,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正在减少,银行和工商业公司彼此都抛售了对方的部分股票,正在对持股结构进行重组。根据改革方案,日本有些上市公司将在公司董事会中设立若干委员会,主要包括选举委员会、报酬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分管董事会提名、公司管理层薪酬和审计。方案还规定,董事会中半数的成员要由公司外部的人员担任;提高外国股东在企业中的控股比例及在董事会中的人员数量;扩大外国股东在企业中的管理范围等。

(3)重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目前,日本的生命保险、投资信托公司、养老金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整个上市公司中持股比率约为29.1%。在法人相互持股受到比较严格限制后,机构投资者作为惟一的替代者,其持股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在未来并非没有可能和美国一样达到50%。随着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年金基金为中心的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的份额将会不断增大。机构投资者将代替法人相互持股的股东地位,在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股东作用。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两种公司治理模式演进趋势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相互学习、吸收和借鉴,使不同的治理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趋近。如,美国国公司放松对银行持股比例的限制,强化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德国和日本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开始引入英美模式的独立董事制度,重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等等,都表明这种趋近的演进趋势。公司治理的这种演进趋势,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随着资本流动、股权及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激烈的制度竞争推动下,可以预见,公司治理模式不断趋近的演进趋势将更加显著。二是公司治理模式具有与整体制度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传统等)之间的适应性,从而在较长时期内,不同治理模式在演进过程中将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从本质上讲,任何制度安排,包括公司治理制度的安排,都是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的产物。事实上,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的形成及制度特征,正契合了英美和德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差异。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在演进中虽然表现出趋近趋势,但这并不会因此而消除两种治理模式间的差异。正如比较制度学派指出的,由于制度形成背景的长期性和制度的复杂性,初始制度安排对公司治理的演进过程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中,各相关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将形成制度之间的多重均衡(青木昌彦,1999)。

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中表现出的新趋势,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要加快资本市场、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培育公司控制权市场,积极引进期权和股权等长期激励手段,完善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和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就应从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中吸收、积极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措施。另一方面,在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时,必须考虑我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和正处于转轨时期的特殊制度背景和特征,切忌刻意模仿甚至盲目照搬某一种模式,应认真分析我国公司治理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环境,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制度体系特征的有效公司治理模式。

第二篇: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试论国外公司治理模式与我国的比较及启示

2014年04月23日 15:56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407

摘要:比较分析“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家族模式”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特点和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家族模式

随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主要处理这一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模式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主要被概括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随着东亚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的兴起,家族模式也开始被广泛关注。

公司治理是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得到均衡。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管理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力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摆在许多国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一)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为保持距离型模式(armS—length)或市场型,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股权高度分散。在美国,公众参与股市交易的程度相当高,约有51%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

2.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是以股权资本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股东至上”逻辑,以股东控制为主,债权人一般不参与公司治理。

3.健全的董事会制度。英美公司重视独立董事的作用,纽约证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非执行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出于中立地位,能够客观公正地维护股东权益,为公司正确决策提供制度保证。

4.企业控制权市场活跃,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英美国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票流动性高,公司治理表现为由外部控制来实现。

5.采取“股票期权制”的激励机制。力图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结合,从而就把经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捆绑起来。

(二)德日模式

德日模式,又称为控制导向型(controloriented)融资模式或内部控制式治理结构,其特点是:

1.广泛的法人之间交叉持股。法人和银行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2.以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由于企业融资结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和以间接融资为主,其公司治理就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逻辑,形成了股权与债权共同控制。

3.以大量非契约的方式来维持长期商业关系。德日两国企业依靠大量的非契约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利己主义的危害,以促进建立和维持长期的商业关系。

4.广泛的信息共享起监督作用。在日本,主银行握有客户公司的股票,同时主银行、供应商和客户之间频繁地进行经理层互换,形成一张信息共享网络,减少了隐瞒信息的数量,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5.外部治理机制较弱,银行有选择的内部干预较强。德日银行作为企业的大股东,以持有公司的股票直接参与公司内部治理。

(三)家族模式

家族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3.企业决策家长化,企业的决策被纳人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人员做出;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4.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家族企业中,经营者受到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

5.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家族企业在企业中创造和培育一种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而来,股权结构呈现出公有股权占主体,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的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缺陷:

(一)政府职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是由传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没有人格化,造成国有股所有者缺位;政府使用行政措施超出正常的职责范围,直接干预企业的运营。

(二)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证券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因此也称为非流通股。我国从2006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为了改变上市公司流通股比重低、非流通股过于集中以及公众股过度分散的特征。

(三)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经理人市场。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经理的选聘是在控股股东和公司内部进行的,而缺乏明确的选聘和考核标准。银行和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也有限,机构投资者缺乏。

(四)公司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正常的经营与决策过程。公司的监事会的作用也有限,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没有任免董事会成员的权利,没有参与公司高层决策的权力。

(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对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起到足够的激励效果。个人收入和公司业绩之间未建立规范合理的联系。

四、国外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横向比较,以及对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纵向比较,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强化董事会的功能,建立问责机制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与治理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协作与互动,是公司制度得以较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理论上正确界定董事会的权力基础,使董事会真正成为股东在公司内部的代表;其次要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结构,设置各种职能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委员会等;第三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藉以促进董事尽心履职;第四是应建立和完善董事提名与任免机制,使股东在董事会任免上起决定作用。

(二)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重塑法人治理主体,履行公平性原则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是造成上市公司内外制衡机制失效,治理结构扭曲的直接原因。加之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小股东无力也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等原因,导致公司控制权残缺不全,“用手投票”的监督约束机制失灵,从而在国有企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塑造既有能力又愿意行使股东权利的大股东,必须优化我国国有股集中、法人股和流通股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

(三)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透明性原则

公司运行状况的透明度的高低,决定着有关利益主体尤其是少数股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利益。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节约投资者收集信息的成本,并有助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求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一国际会计准则,提高国家之间信息的可比性。

(四)充分重视人力资本价值,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实现竞争性原则

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向世人表明人力资本在公司经营发展中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价值必须得到尊重和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官员腐败或经理人经济不作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我国公司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打破行政任命制,建立经理人市场。另一方面,要合理平衡经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探索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第三篇: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治理商业贿赂的经验及启示

陈 思 许 巍

2007年第2期 ——他山之石

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是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国家的正常发展,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的重点打击对象。我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健全我国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治理商业贿赂的国际经验

日本治理商业贿赂被称为“老虎苍蝇一起打”,意指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绝不放过哪怕是微小的商业贿赂事件。日本界定的贿赂范围相当广泛,包含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除金钱、物品、不动产等有形物之外,诸如代为偿还债务、金融利益以及获得确实会涨价的尚未公开的股票而获取的利益等财产性利益等,均在此范畴之内。日本刑法将商业贿赂统一为行贿罪和受贿罪,具有行贿或受贿行为的主体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日本还制定了《公益举报人保护法》,规定严格为举报人保密,并不能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或者以任何理由解雇举报人,否则按照有关法律严肃处理。日本构筑的制约机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商业贿赂问题的发生。

韩国的“清廉度调查”是防治商业贿赂的重要措施,得到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通过对各级政府和公共机关的清廉度调查,根据所得出的清廉指数按照政府机关类别进行排名,实现民众对各机关的资金账户往来及收入的监督。2005年3月,韩国政府、政界和经济界共同签署的《透明社会协约》,对公共部门、政界、经济界和社会公民共建透

明、廉洁机制的措施加以具体规定,公共部门的任务包括由国家清廉委员会、监察院、检察院、公职人员伦理委员会分工协作,建立防止腐败、信息公开、公众监督和纳税人诉讼等机制,以及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公民的任务是协助建立与反腐有关的居民传唤制、居民投票制等机制,制定《透明社会实践市民参与宪章》,参与社会行动等。这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净化运动在改善韩国商业环境,提高社会清廉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医药销售领域治理商业贿赂取得了显著成效。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问题一直受到关注,为了防范医药公司向医生行贿,德国医学科学专业协会、联邦药物生产商协会、联邦医院药方联合会、德国大学联合会等12个相关协会在2001年制定了《企业同医疗机构及其职工间合作的刑事评估要点》,内容涵盖了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法律知识;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形式、合作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对于礼物和宴请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礼物的价值有明确的规定,每次宴请都要做详细记录并备案。医生一旦发现收受贿赂,就会被开除。在《要点》的规范下,德国实行“医药分开”,将收受贿赂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健全我国商业贿赂监管体系的措施

从加强立法入手。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治理商业贿赂经验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武器。我国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条文过于分散,立法层级不高,而且未能将目前形形色色的商业贿赂行为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之中,导致在实践中反商业贿赂效果并不显著。应以我国现行的法律为基础,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立法经验,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规定,通过对我国商业贿赂现状的分析,制定《反商业贿赂法》。将分散在我国法律法规中的有关商业贿赂的相关条例加以整合,将实体性法律规范包括刑事、行政和民事及程序性法律规范统一在一部法律之中,以整合、统领现有反商业贿赂法律体系。同时,反商业贿赂,执法不能手软。一方面需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更

需要提高执法水平,准确理解法律的内涵,区分正常行为和商业贿赂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打击真正的违法行为,保护正常的商业行为,维护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商业贿赂,体制改革是根本。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将商业贿赂容易滋生的金融、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质的行业,以及市场开放度、透明度不高的医药、建筑、教育等行业作为重点进行治理。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公用企业、特殊行业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功能,促进企业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法人及个人信用管理制度,实施企业诚信守法记录制、自动检测制、警示制、公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改革企业会计制度,重构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监督工作。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管齐下,其中监督工作尤为重要。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行政务公开、阳光行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公平、公开的程序来监督与制约权力的行使。注重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新闻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相结合,依法依程序、多途径进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对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的执法监察,是发现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商业贿赂监督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要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团体监督和公民监督。组织引导社会团体有序、规范地进行监督,定期组织社会团体深入商业贿赂比较严重的行业开展调研。要广泛开展舆论和媒体监督,在公开和严格的舆论监督下,使行贿受贿者

接受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要发动干部职工进行商业贿赂监督,鼓励干部职工对不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揭发。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群众关注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于商业贿赂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言,建立和完善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是减少商业贿赂行为的治本之策,因此,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是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宣传教育要与学习贯彻党章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章要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商业贿赂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积极宣传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进展成效;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法律、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将廉洁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廉洁从业意识,推进企业诚信管理;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治理商业贿赂不单单是某几个部门的事,更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强大的社会正气压倒歪风邪气。■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

第四篇: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摘要:美国、德国、日本、丹麦、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有五种。这五种典型发展模式可给我国带来有益启示。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80-04

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面临很多困惑,有必要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吸取其经验教训,这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形成了以美国、德国、日本、丹麦、法国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循环消费模式

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形式,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美国,每周末,报纸和网站就刊登大量的庭院甩卖分类广告,说明庭院甩卖的地点及主要出售哪类物品等,人们把自己用过但对别人还有用的商品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传到下一个消费者手中,继续发挥作用。由慈善机构所办的节俭商店(旧货店)遍布全国,这些旧货店接受捐物和低价出售旧货,所得收入主要用于社会救济。如,有1900多家节俭商店的友善实业公司就是一家将收入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慈善机构。专营旧货拍卖的网站(eBay)是美国网民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在这个网站上,什么东西都可买卖,但成交的物品绝大多数都是二手货。除商业网站外,政府为鼓励循环消费也开办了免费供企业和居民进行旧货交易的网站。如,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就开办了加州迈克斯物资交换网站。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回收系统(DSD)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德国自1991年开始对包装物进行分类,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有此标志的商品,表示它的包装可回收,也就是要求消费者把它放入盛包装物的分类垃圾箱,然后由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该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法制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专项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以上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尤其是《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其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在法律体系的推动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三大资源再生系统子系统,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四)以丹麦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模式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园区已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及卡伦堡镇供热系统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各企业之间通过利用彼此的余热、净化后的废水废气及硫、硫化钙等副产品作为原材料等,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经验日益受到关注,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纷纷效仿,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发展生态工业园的一个典范。

(五)以法国为代表的行业协会推进模式

法国市镇级机构几十年来一直有就地解决自产垃圾的传统,同时又注重加强地区、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而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处理,其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2年12月29日,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有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2004年3月,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在行业协会配合政府及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学习。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可看出,这些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我国应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抓住了合适的切入点,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充分了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应采用“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在“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生产系统(包括资源生产和产品生产)和消费系统;“循环”是指生产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消费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共生”是指生产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消费系统内部各家庭之间、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和谐共赢,共同生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生产系统内部,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特

征,重点建立特色生态型产业园区或将现有产业园区改造升级为特色生态型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在消费系统内部,建立废旧物品的市场交易平台,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如,通过开办专业报纸、专业网站等,积极发展废旧物品交易市场等,使家庭之间或各家庭通过废旧物品交易市场实现循环消费。在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生产者责任制度,使生产商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不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而且还要延伸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从整个社会角度,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在各行业建立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实现废旧物品从消费系统回流到生产系统的渠道畅通。“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及行业协会主要扮演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和公众共同组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主体,它们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该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典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生产系统的运行是以丹麦的生态工业园模式为参照,消费系统的运行是以美国的循环消费模式为参照,在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是以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为参照。三是该模式是一种主动的全面发展模式,不仅注重资源和能量在生产系统的循环,而且注重其在消费系统的循环,废旧物品和资源在消费系统得到充分循环利用后才返回到生产系统。四是该模式从产业优化升级的视角建立和完善生态型产业园区,园区内各成员企业都是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节点企业,这些企业自身都必须是循环型企业。

(二)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05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针对当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赶时髦,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有力措施。因此,我国应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和专家学者,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战略步骤,确定并细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三)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没有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体系,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循环经济的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政策支持。在产业政策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产品,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法律等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产业和环境产业;实施资源回收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和公众回收利用废旧资源的积极性。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技术研发;对不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企业和消费者征收资源税、生态税、垃圾税、环境关税等,矫正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在金融政策方面,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贷款贴息的支持;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滚动发展,专款专用,对循环经济企业实行融资倾斜;尽快推出创业板,推动效益良好的循环经济企业上市。二是制度支持。改革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费制度等,特别是要改革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兼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源所在地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产权主体体系,建立完整的资源产权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允许资源产权权利人以合理的方式转让给他人。同时,建立资源产权回收制度,当产权的利用已经或将要对国家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时,可视情况的严重程度无条件或有条件收回产权。三是法律支持。首先,修订《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做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可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规定,或将其分散到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其次,建立和完善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等。再次,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领域和各种产品的法律规范。如,《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汽车回收循环法》、《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法》、《食品回收法》等。

(四)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准确定位

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公众等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独特作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为各参与主体明确定位,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主体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有机配合,共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为主导就是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不直接干预市场,主要起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承担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发展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供行政指导和必要的咨询服务等职责。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企业要严格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并将产品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中介组织是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消费系统中各家庭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他们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中介组织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专门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机构还很少,因此需要积极培育能联系政府、企业、公众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是最广泛、最基本的参与单元,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引导和教育,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公众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积极参与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学习国外循环经济先进理论,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循环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与装备,吸引更多国外资金投入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上来。为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并组织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国际性循环经济发展合作,参与国际循环经济合作网建设,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

第五篇: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最终版]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日期:2010-10-22来源:《环境保护》2010年08期 刘渝 杜江

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属于过程性、输入端和输出端方法,各国结合其资源特征、产业结构,发展了多种循环农业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再利用模式

日本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 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油菜生产。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后遗留的油渣可以通过堆肥或饲料化处理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或饲料;另一方面,回收废弃食用油,再加工处理成生物燃油。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高效再生,减少了外部资源投入和农业废弃物排放,实现了资源合理循环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发现可从一些农产品中提取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这些生物质能源和原料是绿色无污染的,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此类经济作物。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油菜籽是德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仅可用作化工原料,还可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用作动力燃料。

减量化模式

美国的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也称精确(细)农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指导思想是按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准地管理土壤和各项作物,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农业投入(如化肥、农药、水、种子等)以获取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使用化学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精准农业是“减量化”的循环农业。美国是世界上实施精准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l990年后,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明尼苏达州农场进行了精确农业技术试验,用GPS指导施肥的作物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试验成功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产管理都开始应用精确农业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精准农业在美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到1996年,安装有产量监测器的收获机的数量

增长到9000台。

以色列节水农业 为了保持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的持续稳定,以色列的循环农业突出体现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技术在以色列普遍使用,80%以上的农田灌溉应用滴灌,l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成效最大的是农业滴灌技术:一是水可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比喷灌节水20%;二是在坡度较大的耕地应用滴灌不会加剧水土流失;三是经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比淡水含盐浓度高)用于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碱化。滴灌技术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和节省肥料30%以上,而且有利于循环利用废污水。为开辟水源,以色列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和循环使用的投入。以色列规划农业灌溉全部使用污水再处理后的循环水,目前,已将80%的城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占农业用水的20%。经处理后的污水除用于农业灌溉外,还重输回蓄水层。

资源化模式

日本菱镇的循环农业 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且较成功的地区,是将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发展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农业模式。1988年该镇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规定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非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需是无化肥、无农药添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此后,菱镇将小规模下水道污泥、家禽粪便以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到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态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

或者排放(排放时已基本对环境无害),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此外,菱镇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制成有机肥。

英国的“永久农业” “永久农业”是循环经济中废物资源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特点是在节约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有效配置达到有利关系的最大化。种植者们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省能源,如用香烟头来收集雨水、变粪便为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永久农业”寻求尽可能节约使用土地的资源,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永久农业”不使用人造化肥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例如,豆类植物苜蓿,能够释放氮气,可使害虫迷失方向。

生态产业园模式

循环农业的尺度有部门、区域、社会3个层次:部门层次主要指以一个企业或一个农户为循环单元;社会层次意味着“循环型农村”;区域尺度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集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园内包含若干个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态产业园,菲律宾玛雅农场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典范。玛雅农场最初只是一个面粉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面粉厂产生大量麸皮,为了不浪费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收入,又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对畜产品和水产品进行深加工。到1981年,农场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畜禽粪肥污染、循环利用加工厂的废弃物,农场建立起十几个沼气车间,每天生产沼气十几万立方米,能满足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用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玛雅农场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利用。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国外循环农业的成功与其灵活的经济杠杆、充足的财政资助、配套完善的法律保障密不可分。

补贴与技术、管理措施相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 的试点,设置一些强制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政府根据农民的环保实施质量,决定是否补贴以及补贴额度。对表现出色的农民,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美国马里兰鼓励农民自觉采纳农田最佳管理措施,可减少营养输入40%;西欧等国对剩余粪肥、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日本爱东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油菜利用,农户生产油菜可获得各种扶持和资助,包括:稻田转作补贴,油菜契约栽培补贴,种植面积大于1公顷时可获得主产区补贴。此外,还可以获得生物资源战略下额外的栽培补贴。政府的财政和科研支持 美国农业灌溉工程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灌溉工程建设费用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由地方政府或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支付。美国政府每年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助,协助发展农业灌溉。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供水、节水设施投资与节水灌溉技术研发3个方面。农业灌溉水源的建设以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都由政府部门来负责,政府利用主要输送渠道将灌溉用水直接送到集体农庄或农户的田地边。农户在田间节水灌溉设施的投资,政府提供1/3的资金补助,银行还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农户还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以色列政府致力于开发和采用先进的节水

灌溉技术与设备,建立较为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销售和服务体系。

配套法律支持 日本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到2002年,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图2)。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机制健全的执行监督,成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

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借鉴与启示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引导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了解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

径和方向。另外,制定补贴、税收等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规制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多级科研和推广 发达国家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投入力度较低。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政府需建立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设计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最后,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

水平。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常用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介绍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空瓶、畜禽粪便)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可节约能源,同时将废物资源化;介绍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菜地、农田、鱼

塘、树林、村落构成的生态系统内物质间的关联,引导农民创造小时空尺度上的循环模式。

制定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依据“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当地农村产业、农村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制定一个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循环农业规划应以节水、节地、节能、节药等对资源减量化方式为重点,探索对生物质能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的生物资源全部利用,畜禽

养殖业低排放与“废弃物”资源化。

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循环农业规划变成每个农民的具体行动。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以户为基本单元,建设以庭院为单位的生态复合体,通过食物链,有机地在一个院落内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可充分利用院落占用的土

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零碎时间。

下载小议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势及启示论文[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势及启示论文[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陶爱祥译者: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 公司治理及民生银行案例分析 物流2班 1004080209 公司治理伴随着企业制度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而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

    移动互联网模式及趋势

    移动互联网模式及趋势 在刚刚结束的互联网大会上,众多互联网精英登台亮相,介绍各自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可谓百花齐放。传统型的门户网站以及成长型的搜索引擎、电子......

    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及启示

    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及启示 摘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农村发展工作者们认同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中国目前农民合作组织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地域差......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来源:国土资源报作者:李珂 高晓巍2010-08-30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农协提供服务日本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日本的农地改革和1952年制......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定稿)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及其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几种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职业技术教育是把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维持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纽带,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2013年09月03日 14:43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1期 作者:张胜利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