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用预设研究的论文
一、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presupposition)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brotheris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hasa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何兆熊,2000:281):(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它在话语交际中能起到怎样具体的作用呢,下文将作详细探讨。
三、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
1.改变、否定语义预设。
语用预设不仅比语义预设更灵活,而且能进一步改变甚至否定语义预设。如:
(1)Policeman:Wheredidyouputthemotorbike?
Suspect:Ididnotstealanymotorbikeatall.警察的问话里有一个语义预设“Yougotthemotorbike.”(你手头有这辆车),在审讯语境下,这无疑意味着嫌疑人“偷”了这辆车,这是警察故意设置的语用预设,目的是诱使嫌疑人承认并说出其所在,只是对方察觉到了这一用心,直截了当地推翻了这一语用预设——“我根本就没偷过车”。既然没偷,当然不知其所在了。因此,语用预设在特定的场合中可改变语义预设所含的意思。
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何自然,1998),说话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巧妙地预设不利于对方的事态,再加上预设的隐蔽性,听话人不易识别说话人的别有用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设好的圈套。听话人要识破对方的意图,则要透过其语义层面的普通预设来把握其真正的语用预设。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都可导致语义预设的改变或否定。预设对语境因素的这种敏感性表明了其语用性质(何兆熊,2000:297),因此很难把它作为一种纯粹的语义关系来研究,必然要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
2.消除语句歧义。
许多语句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看往往不止一种解释,存在语义歧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相关背景知识,往往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就能使意思唯一确定,说话人对共享的语境知识的预设简化了交际言语,而交际对方完全能理解说话人的“不言而喻”。如:
(2)Thetallmanandthewomanleft.从语义角度看,这是一个歧义句,tall只修饰man呢还是修饰两者man和woman?事实上双方都明白当时在场的只有man是高个子,因此不可能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也就不需要刻意的解释和说明了。可见,正因为说话人预设了这一相关背景知识,他才如此“模糊”、“简略”地说且确信对方不会产生歧义理解。因此,语用预设可解释语句歧义是如何消失的。
3.提供话语连贯的纽带。
许多语句从语义角度来看是互不关联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频频出现,且交际双方都能顺利进行交流,这是因为双方都拥有对此话语合适性条件的语用预设,正是这些预设为看似互不相干的语句提供了联系纽带。如:
(3)John:What’sthetime?
Mary:Thepostmanjustarrived.表面看,Mary的回答与John的发问风马牛不相及,但John却得到了答案:邮递员每天10点来学校取邮件,因此大概是10钟左右。此例中,Mary预设了相关背景知识,并认为John也拥有此知识并能据此作出相应的推理而得到答案。因此对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的预设保证了话语“意义”上的连贯,使交际顺利完成。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认识环境,包括语境知识、背景知识和常规关系等,在交流时会寻找最佳关联点。为了寻找这个最佳关联点,说话人会对听话人的认识状态作一番充分的估计,并根据所做估计对可以进入话语信息流的事实或事态作恰当判断和选择,断定哪些是对方熟悉的、已知的背景信息,哪些是有待对方了解的断言信息。对已知背景信息作为预设,大大精简了话语,又保证了最佳关联性,确保了交流顺利进行。因此恰当预设不仅可以解释话语表面的语义歧义为何在实际交流中不会引起歧义,还解释了表面上互不相干的话语为何是内在连贯的。
4.产生幽默等特殊效果。
如上所述,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说话人会根据不同交际语境进行合理预设,并认为对方能理解、顺应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合作效果。可有时候,交际对方明明懂得说话人的预设,却故意曲解或置之不理,由此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如幽默。
(4)Girl:Ifwebecomeengaged,willyougivemearing?
Boy:Sure.What’syourphonenumber?
上例中,女孩钟情于男孩,希望男孩送她一枚订婚戒指(ring)。女孩的这点预设任何人都能懂,男孩自然明白女孩的心思。可是他却对其故意曲解,把ring当作电话,把女孩的预设扔在了一边,言外之意他根本就不想谈论此话题或者甚至对对方不感兴趣。
也有的时候,说话人对对方的共享知识作了错误的估计,致使听话人作出错误的预设推理,从而制造出幽默效果,如:
(5)Mother:pleasegotothestoreandbuymesometomatopaste.Son:Why,arethetomatoesbroken?
母亲的意思是让儿子买番茄酱,儿子却把“paste”理解成了浆糊。母亲高估了儿子的理解能力,使得儿子错误地认为是番茄破了需要浆糊,儿子推理的预设与母亲的预设完全对不上,幽默效果因此产生。因此,有时候说话人自认为作出了合理的语用预设,偏偏听话人不理解或故意曲解,有意无意地改变了说话人的预设,与说话人的预设“牛头不对马嘴”,语言就变得滑稽可笑,幽默就产生了。
四、结语
话语交际受众多因素制约,从语用预设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总的说来,语用预设对话语交际起到制约和引导作用,是话语理解的先决条件和推导会话含义的基本依据,巧妙运用语用预设能起到幽默等特殊的效果。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预设研究应是多角度、多学科的全面综合研究,期待与广大同仁一起努力。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
论文摘要:话语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这个过程显然是不够的,而语用学则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角度,因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双方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话语交流。本文从语用学里的语用预设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其特点探讨了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二篇:英语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研究论文定稿解析
英语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研究
目录:
摘要
1·1本文对虚拟语气的研究角度
1·2 传统角度对虚拟语气的研究现状及其不足 1·3阐述本文语用研究观点的缘由 1.引言
2.传统上,英语虚拟语气学习研究多从语法时态角度探讨虚拟语气的不足。
3.例证分析阐述本文观点:研究英语虚拟语气使用的语用功能 分析虚拟语气的安慰、假想与愿望、委婉建议、含蓄抱怨与责备、警告命令、对现实不满或拒绝、感激感谢等等语用功能,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形式与语用功能的有机结合,深入体会英语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的特性。
/ 16
4.结束语:通过分析英美人使用虚拟语气的表达功能,可以了解欧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从而运用并推广地道的英语。
正文
英语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研究
[摘要] 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和探讨英语虚拟语气中语用功能,我们希望在分析虚拟语气的安慰、假想与愿望、委婉建议、含蓄抱怨与责备、警告命令、对现实不满或拒绝、感激感谢等等语用功能同时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研究实践能力。我们采用如下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广泛浏览相关网页和翻阅书籍报刊、搜集相关音乐影视资料、请教专业老师和外教、选取论题制作与本项目相关的问卷调查与互动访谈等方式进行创新型课题研究(末页附调查表及其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在传统虚拟语气的研究过程中,语言学者往往过分对其语法时态、心理隐喻理论、概念映射等进行讨论。英语动词时态主要用来指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发生的时间,人们通常认为虚拟语气是用动词的过去时形式表示,而没有升入探讨英美人这样使用的真正意图所在;有人试图将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模式,对其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当然还有人从概念映射理论角度分析英语语气,其认为映射理论给出了虚拟语气的意义和语义实质。
然而,英语中共有三种语气: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2 / 16
这是根据话语语境已经说话人语用意图的不同来划分的。陈述句多用于阐释所发生的事实,祈使语气主要是用于请求、要求等,而虚拟语气的使用是英美人巧借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的丰富多样而大量使用的。我们应该通过分析虚拟语气的安慰、假想与愿望、委婉建议、含蓄抱怨与责备、警告命令、对现实不满或拒绝、感激感谢等等语用功能进而做到能够在不同语境下正确使用虚拟语气,能够能够识别不同情况下虚拟语气的用法;能够根据不同语境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了解当地文化;能够了解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和语用习惯,能够运用并推广地道的英语。
[关键词] 英语虚拟语气 语用功能 语用视角 1.引言
英语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无论是复杂句、简单句、从句,人们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虚拟语气。莎翁在其作品中,通常使用“were”来替换“would be”的虚拟语气表达式,例如:“After your deathy you were better have a bad epitaph.”(Shakespeare).培根亦曾用虚拟语气表达对其妻子的设想:“It is one of the best bonds,both of chastity and obedience in the wife,if she think her husband wise which she will never do if she find him jealous.”(Bacon).虚拟语气的使用增加了当时热门阅读文学作品的难度。随着现代社会以及英语的发展,英语的虚拟语气逐渐被陈述语气所替代,呈现出一种衰退的趋势。然而虚拟语气仍然发挥着重要
/ 16
的作用,使用虚拟语气可以使得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同时又能传递出丰富多样的语用效果,因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英语虚拟语气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语中的虚拟语气语用现象一直是我国英语语法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仅《外国语》就先后刊登了4篇探讨英语虚拟语气形式分类的文章。其他主要的外语类期刊杂志,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也相继刊载了相关文章,就虚拟语气的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和商榷,争议很大。就当前而已,我国国内关于英语虚拟语气研究通常存在两大缺陷:一方面,对于虚拟语气的论述存在掌握不准确的地方;另一方面,对于虚拟语气的语言语法形式过于重视,忽略了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研究。这样一来,英语学习研究者们易于对虚拟条件句的理解与掌握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以至于他们不能准确掌握运用虚拟语气。其实,英语虚拟语气是一个语用功能相当丰富的语法项目,是英美人语言表达形式和语用功能的有机结合。因而,无论是对于学习和掌握英语虚拟语气,还是研究和运用虚拟语气,都应该学以致用,将其语法形式与语用功能结合起来,如此方能不犯、少犯错误。
2.传统语法中,英语虚拟语气语用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从语法时态角度探讨虚拟语气:传统语法家根据陈述语气的“时态”把虚拟语气形式分为“现在虚拟语气”:“过去完成虚拟
/ 16
语气”等,但是“现在虚拟语气”并不总是表示现在,如She urged that she write and accept the lost;“过去虚拟语气”并不表示过去二表示和现在事实相反的情况,如If I were you, I should accept the offer.“过去完成虚拟语气”也不表示过去的过去和二表示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情况,如It was a lovely day yester day.I wish I had been at the beach then.显示这样分类很不合适。姚善友在《英语虚拟语气》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分类:按姓氏分为综合形式和分析形式:按时态分为不定时和完成时;按性质与用途分为表示推测和表示虚拟以及虚拟结果;按历史发展分为:1)现在时虚拟语气:be;2)过去时虚拟语气:were;3)过去完成时虚拟语气:had been.(姚善友:1959:51-2)然而上述分类方法没有真正揭示虚拟语气形式之间以及虚拟语气形式和陈述语气、祈使语气、形式之间的逻辑联系。章振邦教授将虚拟语气分为be型和were型,这中分发类型过于简单化,既没有包括所有虚拟语气形式,有不能反映虚拟语气形式和动词的其他形式的关系,不能帮助学生掌握虚拟语气,反而给他们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周龙如把虚拟语气形式分为四种类型:1)原型、动词原型(含should等+V),相当于Quirk和章振邦等的be型;2)现在先时型、过去形式(含should 等+v),相当于Quirk的were型;3)过去先时型、过去将来形式(含should 等+have+Ved);4)将来先时型、过去之过去形式。但这种分类
/ 16
法遭到了何桂金等人的质疑,认为虚拟语气动词没有时态范畴,不能表示时间,有何来现在、过去和将来呢?可见周龙如提出的分类不合理。
3.英语虚拟语气使用的语用功能
其实,传统英语虚拟语气研究从语法时态角度、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并无不妥之处,但是他们未能从说话人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角度进行研究,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 Levison的“面子”理论等,我们可以将说话人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根据语境、文化等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六种:愿望与期望类、委婉安慰类、命令与建议类、遗憾与后悔类、责备与抱怨类、感激与感谢类。下面我们逐个分析。
(1)、愿望与期望类。Leech 的礼貌原则指出,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礼貌的语言是成功交际的重要语言原则之一。在正常情况下,两个人之间的对话都会遵守礼貌原则,可想而知,在说话人、转述人、受话人三方之间进行的语言交际中,转述人作为与该语言无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尽可能地转述时使自己“置身事外”,是人之常情,而转述命令、建议等祈使语气最为委婉的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建议式的语气,它既如实传达了原话,又最大程度保全了受话人的面子。对虚拟语气的使用符合“减少表达有损他人观点的得体准则”,在许多场合 6 / 16
下,使用祈使语气是不礼貌的。在下列例子中,例如:I wish I had been there when the accident happened.我希望杯事故发生的时候我在那里。说话人这样说的隐含意思是现实情况事故发生时我并不在场,这样真实表达了说话人说话人期望自己能够在事故发生的当时身临其境,舍身救人却没有实现的想法与愿望。I wish they might have come to my wedding ceremony.我希望他们能来我的结婚典礼。事实上是他们没有来参加我的婚礼,我只是在事后希望他们有参加我的婚礼。虚拟语气中动词的形式是不同的,当需要表达现在的时候,我们通常使用过去式。口语中是使用“maybe +subjunctive”虚拟式表示说话人的期待或者希望,如《西厢记》中,May all the lovers in the world be couples in the end.此句中文意思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形象生动表达了说话人的祝福语。
(2)、委婉安慰类。礼貌是人类焦急的基本原则之一,John J.Grumper 在Brown Levison的《语言使用的一些普遍性:礼貌现象》的序言中指出“李茂盛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进行合作的前提条件。”Polite一词源于拉丁语“politus”意思是随和的、有教养的。现代社会的人们追求自我,重视他人权利与隐私。任何文化都追求这种自我基础上的人人平等--礼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给出了礼貌涉及的双方“自身(self)”和“他人(other)”,以及礼貌带来的结果“惠(benefit)”和“损(cost)”的概念,并指出礼貌原则就是要是他人受惠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如If I were
/ 16
you , I would have also failed to win the day.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也不会成功的。说话人这样讲表明现实情况是听话人所做的事情很难成功,我也可能会失败。说话人希望借用虚拟语气表达对听话人的委婉安慰,劝说其不必过于自责。该句型从句时If+主语+were,主句是主语+would/could表示。If he were in the same severe economic situation ,he would have also be fired.如果他要是也在同样严酷的经济形势下,他也会下岗的。作为语用交流的虚拟语气可以通过多种手法实现委婉曲折的表达,听话者往往能够更加容易的接受说话者的观点。
(3)、命令、建议与要求类。语言中的礼貌、礼貌策略及其礼貌用语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共有的现象,Brown Levinson 在其著作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中已有详尽的描述,其礼貌理论核心是“面子”观念。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为了满足“面子”需求才去的各种理性行为,因此,他们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轮”(face-saving theory)或者简称为FST。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可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即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干涉、阻碍;积极面子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的课文有这样一段对话:It all server to for my mind with pleasure that I forget my Grandpa`s repeated warning ,and one night left
/ 16
Maheegun unchained.The following morning is sailed Mrs.Yesno,wild with anger,who demanded Maheegun be shot because he had killed her rooster.这段对话是小主人与收养的小狼亲如兄弟,有一天晚上忘了把小狼拴住,因而小狼吃掉了邻居家的小公鸡。在这种语境条件下,虚拟语气的言外之意是说话人(Yesno 太太)命令听话人非常讨厌并且希望能够立刻必须杀死小狼。这是虚拟语气的命令要求的功能。如果此句改成不定式表达(who demanded Maheegun to be shot--),虽然也可以表示要求命令,但是从语气上来说没有了说话人那种“气势汹汹”狼是非杀不可得感情色彩。另外在句子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to bed early every night.翻译: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每晚很早就去睡。一般情况下,当他人听到此句话,他们会想这样二个问题:1.“为什么我要是你?”2.“为什么你会早点睡觉” 通过思考,他们会发现这是你对他的建议,建议是让你每天早点睡觉。再如在句子If I were you, I would stay at home watching TV instead of going swimming tomorrow.翻译:如果我是你,明天我会在家里看电视而非游泳。说话人不直接想听话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是委婉地,是用虚拟语气说出自己的意见。
(4)、遗憾与后悔类。根据Brown的消极面子理论,主要是以回避为基础(avoidance-based),说话人通过承认并尊重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涉听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例如If I had known you three years ago, I would have married you.如果
/ 16
三年前认识你,我就嫁给你了。一种和已发生事实相反的假设或评论:说话人用一种将来不大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表达遗憾之情。It is a great pity that you should have lost the match.翻译:你在这场比赛中实力真是很可惜。“It is a shame/a pity/incredible/no wonder/strange…that…”等句型结构中,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惊异,怀疑,失望等情感。We could’t believe that the young woman should have mastered so many foreign languages.翻译:我们是在无法相信那个年轻的女人掌握了那么多门外语。用一些“believe ,think ,suspect ,expect”等动词的疑问形式和否定形式之后的that-分句中表示说话者怀疑或失望的情感。
(5)、责备与抱怨类。认知语法创始人Ronald Langacker认为:语言是用于直接描述发生于我们身边的世界及其事件的媒介,出于人类的认知需求,语言本身就具有虚拟现实性,即使是对真实情形的描述也是如此。对于同样的话语的理解也会因人类的认知差异而有所不同。认知与语义学认为许多语义差异是由于心理空间(mental space)造成的。例如You should have been here 3 hours ago.你应该三小时前就在这里了。在此处语境中,说话人想说,你怎么现在才来啊,其实你在三个小时以前就应该在了,暗含了对听话人的责备、不满、抱怨之情。通过使用虚拟语气,生动形象。再如:You should have finished it in time if you had not idled away.如果你不虚度光阴,你就能及时完成了。在此语境处,说话人借虚拟语气含蓄、委婉
/ 16
地表达出对听话人虚度光阴,不认真完成任务的不满和责备之感。如果,本句换成陈述句.Because you have idled away, you can’t finish it in time.虽然也可以表示说话人的观点,但是从语气上来说没有了说话人那种对听话人虚度光阴、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痛恨复杂感情,形象生动。
(6)、感激与感谢类。Grice在语言语用表达功能方面提出一个重要的会话原则(Maxims of Conversation):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我们在日常生活交流过程中,需要根据需要迎合对方的意思来进行语言交流。如But for your help, we could not have achieved our goal.没有你的帮助,我们不能完成我们的目标。说话人通过借助虚拟语气,设想一种与现实相反的场景:如果你没有帮助我,那么,我们就可能完不成任务。突出表现出幸亏是有了你的帮助啊,非常感谢你。If it were not for his help, she would not know what to do.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她不会知道该干什么。虚拟语气可以通过与实施相反的非真实条件句的假设,表达出说话人的真诚的感激之意和感激之情。
4、结束语:从以上关于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虚拟语气不但需要理解虚拟语气的语法形式,还要理解虚拟语气所体现的情感。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说话人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根据语境、文化等不同大致可以以下六种:愿望与期望类、委婉安慰类、11 / 16
命令与建议类、遗憾与后悔类、责备与抱怨类、感激与感谢类。通过分析英美人使用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可以了解欧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从而运用并推广地道的英语。
参考文献:
1、R.Qirk.A Compri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gman.1980
2、Mohammed,Informal Pedagogical Grammar Iral vol.4.1996.3、Hornby ,A.S.Guide to patterns and usage in Englis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6
4、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8.5、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1983
6、姚善友:《英语虚拟语气》(M)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8、周龙如:《也谈英语虚拟语气的形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版 第 39 页
9、袁晓宁:《英语虚拟语气形式分类的再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年版 第 39 页
10、何桂金:《论语虚拟语气的动词形式及其分类》外国语 1997年版 第60页
/ 16
11、盛昔:《从语用角度看虚拟语气的动词形式》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 第58页
12、赵春梅:《关于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分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版 第 148页
13、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年版
14、薄冰:《英语语法》(M)开明出版社 1998年版
/ 16
附录:调查问卷表及其调查结果
STITP调查问卷(虚拟语气语用用法研究)1.你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研究是否重要? A很重要 B重要 C一般
D 不重要
2.你通过那些途径学习虚拟语气?(可多选)
A语法丛书 B老师上课 C网络资源 E 写作研究 F口语交流 D其他方式_________ 3.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虚拟语气的应用频率? A经常使用B偶尔使用C很少使用D从来不用 4.你认为虚拟语气的难点是什么?
A 语法复杂 B语意传达 C 文化差异
D背景知识 5.你认为虚拟语气能传达那些含义?(可多选)
A愿望与期望 B委婉安慰 C命令与建议 D遗憾与后悔 E责备与抱怨 F感激与感谢
6.你是否认为虚拟语气和语言学中的面子理论有一定的关系? A 是 B否
7.你更擅长使用以下哪种句式? A I wish I had done...B If I were you , I would...C It is a shame/a pity/incredible/no wonder/strange…that… 8.你认为虚拟语气的研究还有那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 16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多达100位英语学习者的调查问卷、访谈沟通,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有87位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者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虚拟语气语用功能研究很重要,9位认为重要,4位认为一般,没有同学认为不重要。
2、关于利用那些途径学习虚拟语气的问题:34位同学使用语法丛书,48位同学通过老师课堂讲授,12位同学使用了网络资源 5位同学通过写作研究,1位同学使用口语交流。
3、对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虚拟语气的应用频率的问题?78位同学经常使用,17位同学偶尔使用,5位同学很少使用,没有同学是从来不用的。
4、关于英语虚拟语气的难点问题,47位同学认为是语法复杂,38位同学认为是语意传达,15位同学认为文化差异,2位同学认为是背景知识
5、当问到虚拟语气能传达那些含义时,多数同学选择了全选,有92位同学之多:A愿望与期望 B委婉安慰 C命令与建议 D遗憾与后悔 E责备与抱怨 F感激与感谢。
6、在涉及虚拟语气与语言学面子理论、礼貌原则、等联系时,多数同学认为有联系,这是文化内涵的问题。
7、问及你更擅长使用以下哪种句式时,有78位同学回答 “I wish I had done...”,17位同学答 “If I were you , I would...”5位同学
/ 16
答“ It is a shame/a pity/incredible/no wonder/strange…that…” 9.你认为虚拟语气的研究还有那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多数同学认为虚拟语气的学习与研究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弄明白。对此我们急大家之所急,想大家之所想,不仅单单从语法角度探讨虚拟语气,更重要的是从英语语用角度研究其用法。故抛砖引玉,将说话人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根据语境、文化等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六种:愿望与期望类、委婉安慰类、命令与建议类、遗憾与后悔类、责备与抱怨类、感激与感谢类。以期做到能够在不同语境下正确使用虚拟语气,能够能够识别不同情况下虚拟语气的用法;能够根据不同语境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了解当地文化;能够了解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和语用习惯,能够运用并推广地道的英语。
/ 16
第三篇:语言交际中基于合作原则的语用预设研究(写写帮推荐)
语言交际中基于合作原则的语用预设研究
摘要:语用预设是叙述者为了保证句子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必须要进行的方法,也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理解深层次上达到“合作”的交流策略。本文尝试运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对语言学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交际完成的目的。
关键词:语用预设 合作原则 补充理论 语言学
引言
语言学家何自然在语言学发展的基础上对“语用预设”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语言假设的概念并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其具体定义。何自然认为:“语言假设作为基础语义现象,其本质仍是语用现象的一种,表达为更为明确的定义――语言假设是话语双方使用的一种交际语言方案。”在话语交流中,话语者选择“前提”的表达方式,而对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退居其次,这种话语策略可以达到某种交流需要的目的。因此,为了清晰地认识语言的本质,研究语用预设的时候不仅要研究语义,还要研究语用策略,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两个为基本框架,对交流中语言假设的使用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地阐释。通过对语言交流中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在语言交流中语用预设的使用相当频繁,“预设、前提”的表达种类更是丰富多样。这样就为会话双方建立了一个和谐的交际气氛,体现了赞誉准则和得体准则,为之后的交际奠定了基础。
一、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语言交流,有时需要精确、清楚、鲜明,有时却需要“前提、假设”。日常交际话语的语言精确性和前提性两者都是自然语言表达的本质属性。1975年,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合作原则。在这一准则下,就对会话双方说话的多少、内容真假、会话方式以及逻辑性等提供了一定的衡量标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与别人进行沟通的社会交际中都会遵守合作原则,从而在很多场合都保证了交际的成功率。
作为语言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补充理论内容,礼貌原则是语言学家利奇在1983年提出的重要会话交际原则理论,被学者重视并深入探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礼貌原则理论的出现完善了合作原则的研究,是合作原则的补充策略,并且弥补了合作原则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所引起的尴尬,从而解释人们的某些交际行为。原则中主要包括:首先是“得体原则”理论,主要是指在日常社会交际中会话者为了尽可能多地使人受益,达到交流目的以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其次是在日常社会交际中会话者尽可能地多赞誉或赞同别人的赞誉原则,以达到交际策略最优的目的;第三是“一致原则”理论,在社会交际中会话者尽可能增加双方的一致性,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第四是谦逊原则,在社会交际中会话者要尽可能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多贬低自己,并且对对方实施赞誉原则,在社会交际中会话者要尽可能多让自己这方处于吃亏,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让对方尽可能多地表达;第五是“同情原则”,在社会交际中,会话者尽可能增加双方的深层次交流,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由此可见,礼貌原则不仅是合作原则的补充,同时也可作为人类和谐交际的工具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对立而统一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语言交际中语用预设的功能分析
语言交际中通常所说的“前提、先设”就是语用预设,它是叙述者在组织句子的过程中进行的语言假设,也就是叙述者为了保证句子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必须要进行的方法。语用预设最初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根据语用预设的主要特点能够用来对交际语言表达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构建完善准确表达通常情况下需要采用预设方法,使得双方能够通过语用预设来进行更加完备的交流。我国语言学家何自然对语用预设概念进行分析。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并且深化研究,将这种语言现象归类于人类语言特殊的例外,要对此单独对待。因此,语用预设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研究的焦点课题之一。
在语用学理论中,经常把预设与说话人和听话人这几方互相关联探讨,从而赋予预设以动态的语言特征。这个在研究中也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交际中话语预设带有复杂与灵活的特质,即在语言交际进展时,交际语言的上下句之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内容被吸收。某个命题的陈述可能会是下一个命题中的预设成分。通常是发话者为了保证其言语的适宜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在语言学中对语用预设的界定是把“预设”和说话人相互关联在一起。由此可见,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在交际过程中会不断得到调整、扩大。这种复杂的交际环境下,共同性是语用预设被理解的基础,我们需要对语用预设进行细致的研究。
三、基于合作原则的语用预设分析
人类交流的语言原本要求准确简练,但是通过对象文本的统计显示,我们平时使用预设语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通过使用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理论对在交流中的预设语言的频繁使用现象进行多角度剖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和传播,同时还包含有和谐的感情沟通,其中虚伪的感情容易使交际失败,而真挚的感情则会对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一)合作原则下的语用预设
在社会交际中,人们所遵守的合作原则的内容主要涉及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其中第一是“量的准则”,主要是指发话人所说的具体内容,目的是为了满足对方交际时候所需的信息量,基于这一理念在言语交际中双方所说的内容要控制信息量;第二是“关系准则”,主要是指在交际中所说的话要具有逻辑关系特点;第三是“质的准则”,主要是要求话语双方的对话内容要有具体实指,不要基于假设或者表达毫无无根据的内容;第四是“方式准则”,主要是要求说话双方语言表达简炼和条理清晰,避免语言晦涩和词汇歧义的产生。语言交流中,“前提、假设”类语言的频繁出现,使合作原则在得到遵循,让交际双方达成了成功的交流。在对话中,一般会使用前提限制语来证明所说话语的客观性,最终促成了有效的交流。语言学家格赖斯认为在话语交际的双方应该严格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对话中,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要求话语双方要条理清晰,避免晦涩、歧义、含糊的语句和词汇产生。但是实际情况是,在语言交际中,对话双方在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或规避话题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前提语进行交谈,这种间接迂回的表达方式可以保全话语者的面子。同时也会使用语言的假设条件,这让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遭到了违反,似乎不是有效的话语交流。在合作原则理论中的“质的准则”要求话语者讲话要有依据,证据不足的话要避免出现。但是在实际语言交流中,这个原则却时常被违反。
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要有关联。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回答中,被问方对敏感问题没有想好答案,则会使用毫无关联的语用语言假设来回答,这样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二)基于合作原则的语用预设分析补充
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可以促使话语者能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这一准则也可以解释“会话含义”。但对人们采取的间接含蓄的话语方式进行表达并不能进行解释,以及在对话中违反的合作原则也没有进行深入地阐释。语言学家利奇对合作原则进行补充后,针对礼貌原则提出了在日常话语中人们通常会使用礼貌的表达来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以促成有效的交流和信息沟通。在语言交流中,语用预设被频繁使用来显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两者的运用以减少对话语者面子威胁的行为发生。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谦逊原则主要是要求说话者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而做到最小限度地使对方话语者受损。含蓄的表达可视为语用模糊。模糊语使“两者的关系”最小程度地受损,显示了礼貌,营造了和谐的谈话环境,使交际得以有效完成。当面对不愿意交流的话题时,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要求说话者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假设语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赞誉了听者,表示了礼貌,并间接回避了回答敏感问题。
此外,语言学者布朗认为在交际活动中,为了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对话双方需要认可并留意对方的面子即“面子理论”。在语言交流中,我们通常使用模糊语这一含蓄的表达方式,既维护了听者的“正面子”,又保全了听者的“负面子”。在语言交流中,模糊语的使用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认可和赞许了对方的工作成绩,维护了“正面子”,赢得了听者的好感,营造了和谐的谈话环境。在交际中,为了保全听者的“负面子”,不使对方感到尴尬,使用模糊语“即使、或许”来显示了自己的礼貌,维护了双方和谐的谈话环境,使得交际得以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在交流中基于合作原则的语用预设可以使谈话更加容易被接受与理解。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语言交流语言假设的分析是有益的尝试,开拓了今后对语用预设进行语言分析的范围。其现实意义是为学者语言交流中前提语言使用提出了切实的参考,同时有助于学习者对此类文体语言特点和功能全面认识和掌握。基于前人对此的分类、定义和研究成果,在交际场合中,避而不谈或言语迂回比直接而刻意的褒奖在维护面子方面更为有效和真实可信。总之,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对交流语言的语用预设角度分析中具有相当强大的解释力。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探索[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0(09).[2]罗国莹.语用预设策略探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04).[3]翁向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02).[4]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5]曾宇钧.文学作品中语用预设策略之管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2005(01).[6]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04).[7]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2(24).
第四篇: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从语用学角度谈广告中的预设
预设也称“前提”、“先设”。这是最早由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在1892 年发表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被斯特劳森(Strawson),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发展这一概念。并且将其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斯特劳森将预设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预设通常被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一、语用预设的定义
语用预设,也被称为语用前提,这一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 Stalnake提出。他认为,语用前提是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内在隐含共识,也是说话人在组织语言信息时所设定的前提关系。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通常来说,语用预设被解释为是交流双方都已知的信息,或者是至少能通过交流上下文可以得出的信息。在交流中,有些信息通常被认为是已知的不需要单独陈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语用预设。这种方式可以使交流更简洁而且高效。
何自然教授(1997)曾定义语用预设是指“有关的前提关系”。“前提”暗示预设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言语结构上,根据逻辑,场景,交际目的,社会关系等推断出话语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特征
合适性和共知性是Levinson和何自然(1998)为语用预设总结的两个基本概念和特征。语用预设必须依赖于语境,其合适性就是指预设要与语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合适性是与语境紧密结合,前提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老师对学生说:
(1)课代表收一下作业。
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些了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班上确实有一位课代表,老师之前确实布置了作业,等等。
共知性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的知识系统的,说者先设定的某些特定信息若是想要被理解,接受者必须具备先设信息的相关知识。共知性其实交流双方能互相理解,达到共鸣的先决条件。广告语的预设达到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观众能理解广告的含义。任何一个语用预设,都应该,且必须,能让交流双方相互理解且产生共识。如:
(2)A:“美剧冬歇要结束啦”
B:“太好啦我又可以继续看破产姐妹了”
这里的共知性是,美剧冬歇导致美剧破产姐妹不能播放。这是双方理解彼此的基础。
此外,语用预设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
单向性这里是指语用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来说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语用预设只对与说话人而言存在。语用预设并不是共享的,也不是设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对语用预设进行建立,修改和订正。如:
(3)A:“你知道李荣浩这周要踢馆么?”
B:“踢馆?什么意思?李荣浩是谁?”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说话者A假想的预设,即说话者B知道他所指的节目,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所以导致对话不能继续下去。这正是说明了语用预设的单向性。
其次,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带有想象和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一定的真实性或者正确性。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也同说话人有关。Leech把语用预设解释为“在说X的事说话人理所应当的认为Y是真的”。
最后,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预设的部分是隐藏的而非暴露的。
很明显,利用语用预设这些特点,可以衍生出交际所需要的策略性。而广告用语的设计对语用预设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策略性。
三、广告用语预设
广告语言是功利而且商业化的语言,特点是精悍,煽动力强,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人们去购买其所传播的产品和服务。语用预设就可以尽量完善广告相对简短的,它能够帮助广告好的达到其交际目的。
(一)事实预设
Tanaka曾指出观众对于广告的内容普遍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其焦点主要在于广告是否含有夸大的成分。考虑到存在这样的心理,广告商应该尽量避免在广告中过度吹嘘他们的产品,以免引起观众的反感。广告的可信度与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决定息息相关。但是,倘若消费者接受的讯息包含着难以反驳的事实,那么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受到微妙的影响甚至改变。就如同俗话所说,“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能够让广告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如: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De Bierres)
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所以这句广告词通过对钻石的事实描写,加入钻石本身附带的情感价值,能更大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5)全心全速全球。(EMS)
EMS是邮政特快专递服务。它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该业务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由以上的产品介绍可知,广告词中的“全心“对应的是”“ 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资料和物品”;“全速”对应的是”优先处理权”;而“全球”则是对应“国际快递邮件服务”。这样与事实联系紧密的广告,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
(二)信念预设
广告对消费者施加影响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受到世界观、人生信念、对具体事物的看法等的支配。因此,广告用语经常采取的一个较为深层次的做法就是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信念或看法。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就体现了广告制作者的这种策略。
(6)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联通)
第五篇:教学的语用学研究
教学的语用学研究
【摘要】:语用学是一门独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崭新学科。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掀起了一场哲学的革命,使“现今的哲学无不带有语用学的特征”,而且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本文就是尝试性地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照、考察、研究教学问题的初步成果。首先,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有关语用学的诸多定义,进而提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如何理解语言的学问。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一定义,本文探讨了语用学的分类问题、辨析了与语用学相关的几组概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语用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继而,进一步分析了教学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历时性的维度考察了教学语用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人们也许不难看出本研究提出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具体说来,教学语用思想的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其中古代是教学语用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学语用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域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近代是教学语用思想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已开始重视对教学话语的分析、关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师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现代是教学语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不仅继续强调师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尤其注重教学话语的语用分析以及师生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等问题。再次,本文从共时性的维度撷取了教学研究中的五个主要范畴来进行分析。其一,教学语境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呈现、进行的物质基础与活力源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语境是指一切对学校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主客观条件和力量的总和,包括社会制度、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家庭条件、话语的上下文等因素。狭义的教学语境主要指学校内部的语言环境与非语言环境,具体包括硬语境和软语境两个部分(本文主要基于狭义的教学语境展开讨论)。研究教学语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教学语境、利用教学语境、创设教学语境,使教学话语和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二,教学话语的涵义可以从使用和理解两个向度来分析。从使用向度看,教学话语是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时所使用的语言。从理解角度论,教学话语既是师生理解的对象,也是沟通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语境,达成师生相互理解、自我理解的中介、桥梁和纽带。它包括有声的教学话语和无声的教学话语两大类型,具有语境性、感情性、流动性、可理解性、得体性、有效性、职业性、口语性等特征,行使传信、教育、交际等功能。设计和优化教学话语,必须遵守和利用规范原则、顺应原则、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等语用规则。其三,教学话语意义是指教师或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交往中使用语言时所生成的、与当时具体语境相联系的特定意义。具有生成性、依附性、多元性等特点,可划分为会话含义、言外之义、指示意义、预设意义、语用歧义等多种类型。违反合作原则或在言语行为中均可生成教学话语意义。其四,教学话语理解主要包括教学话语意义理解和师生精神理解两个方面的内涵,具有创新性、语言性、实践性、语
境性、道德性、普遍性等特点。国内外有关教学话语理解的模型主要有编码—译码模型、新格赖斯推理模型、理解教育模型等。实现教学话语理解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了叙事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实读—创读策略、实践解题策略、讨论策略、分析综合策略以及反思性教学策略等几种。其五,教学话语主体是教学话语使用主体与理解主体的统一,是潜在主体与确证主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主体间性、反思性、动态性等特点。确证教学话语主体的路径很多,本文主要论述了其中的两条,即在理解中确证教学话语主体、在交往中确证教学话语主体。【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24.4 【目录】:中文摘要5-6英文摘要6-8第一章绪论8-23第一节语用学概说8-17第二节语用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17-19第三节研究的现状19-21第四节研究的意义21第五节研究的理路21-23第二章教学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23-35第一节语言游戏理论23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23-26第三节理解理论26-30第四节交往理论30-35第三章教学语用思想的历史考察35-52第一节古代的教学语用思想35-38第二节近代的教学语用思想38-46第三节现代的教学语用思想46-52第四章教学语境52-80第一节教学语境的内涵52-57第二节教学语境的结构57-61第三节教学语境的功能61-67第四节教学语境的建构67-80
第五章教学话语80-101第一节教学话语的内涵与特征80-83第二节教学话语的结构与功能83-89第三节教学话语的设计与优化89-101第六章教学话语意义101-116第一节教学话语意义的内涵101-102第二节教学话语意义的分类102-110第三节教学话语意义的生成110-116第七章教学话语理解116-133第一节教学话语理解的内涵116-121第二节教学话语理解的模型121-127第三节教学话语理解的实现127-133第八章教学话语主体133-155第一节教学话语主体的内涵133-136第二节教学话语主体的确证136-155主要参考文献155-15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