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邵苗苗
初中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关键。
一、树立崭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
初中生兴趣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认真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做到开启学生心扉,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探究、创新。我在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重点字词之外,还要求学生找出精美的句段和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句子;同时还要求学生找出哪些地方存在疑问,对于疑难问题就如同一层窗户纸,教师一点学生就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威信去影响学生,也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水平、情感、态度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也要积极耐心引导,通过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高屋建瓴,让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语文教学正如同登山一样,只有到达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限风光。身居高处,想象便丰富,思维便开阔。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论长短课,都应找到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站在这个制高点上,俯视全文,驾驭全篇,做到这些,就不至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就会有所发现。《白杨礼赞》是一篇语言准确、凝练、线索分明,贴切形象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及团结向上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教学生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赞美白杨树前为什么要描写高原的雄伟景象?而在赞美高原的雄伟时为什么又说它“单调”?同时,让学生感悟课文中白杨树形象在今天的经济意义。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很顺利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同时得到了升华。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探胜索奇,引导学生去探求奥秘。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它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手段。“无限风光在险峰”。奇异幽胜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教室前 的“书院”导入:“同学们常常喜欢畅游于书院的小桥,草丛等,去寻找课间的乐趣,寻找他们心中的‘百草园’;谁能为我们描绘最感兴趣的景色?”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学们有的说画棋盘下跳棋;有的说到草丛中捉蝶;有的说翻开断砖找虫子;有的说可以尝到花蕊的甜味……。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文内容相呼应,同时培养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
四、触类旁通,指导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亦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繁杂,但是事物总有它互相联系的一面,知识本身如此。所以,语文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的原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不能“触类旁通”就谈不到发明创造。有人说“触类”是容易的,学一篇课文,一个问题,一个词语都是“触类”,而“旁通”则困难,这就把“触类旁通”简单化了,“触类旁通”是一个整体,正如“举一反三”不能孤立地看,“三”由“一”推出,“举一”正是为了“反三”,“反”就是“推及”,“举一反三”就是由“彼”推知的思维过程,若“举一”不能“反三”,就失去了“举一”实际意义。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和联想。创造发明与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锅里水蒸气冲开锅盖,导出蒸汽机的发明。这些都是与想象和联想分不开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反过来给思维以促进,给活跃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关重要。
五、创设开放、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的指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努力创建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起讨论,教师做到恰到好处小结。这样更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对邵苗苗同志
教学心得的评价意见
该同志积极从事素质教育,具有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科知识和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以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工作中,她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教学反思及教学心得。该同志撰写的教学心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文,理论联系实际,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质量及适时检测等几个方面谈了上好语文课的几个环节,在我校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该方法已经应用到我校教育教学中并得到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2014年5月16日
第二篇: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它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再造性、新颖性、独特性的思考和处理,以形成某种新形式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等六个主要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基于以上六个主要特征,从以下五个方向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动力
学生对某客观事物的认知、求知、研究等一系列活动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动机是求知的内驱力,是保持旺盛精力的前提,能够使教学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使学生自发地去学习。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化,不要简单地制定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行探索。教学方法的制定应以引导为基础,注重认知论和方法论,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比如常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有“表演法”、“故事法”、“赛读法”、“擂台法”、“成语接龙法”等等。其次,老师应从教学语言上有所创新,用优美的语言黏住学生。语言是最具魅力的艺术,教师语言是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敲门砖。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动作轻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再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真情投入,用教学情感打动学生,真正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常用的情感兴趣法有:“以知育情”、“以情动情”、“以境生情”等。最后,了解学生的基本诉求,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抓住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扣人心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紧紧抓住学生。问题的设置不易过于简单,答案不能过于标准统一,问题要具有发散性、探究性。
二、想象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人创造活动的手段,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基于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离不开想象力,需要想象推动学生主体的再造。无论是语文学科的阅读还是作文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想象能帮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思维。因此,加强想象力培养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首先,无论是兴趣还是想象都是好奇心激发的,好奇心是主动探索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的推动力,又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对未知的好奇天性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要充分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想问题、问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的优秀学生。其次,想象并非凭空的,需要站在知识基础的平台上,从直观引发想象。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直观化,给学生展现生动的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有较高的起点。
三、情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润滑剂
语文教学是情感认知的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在师生关系中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教师需认识到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情感教学方法,用情感来触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另一方面表现为信任,让学生在教学情感中获得力量,增强信心,大胆表达,大胆创新。
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并传达给学生,使教学放射出艺术的光彩。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情感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情感要素,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潜势,在心灵的激荡和碰撞中受到感染。正如于漪老师所讲:“情是文章内在固有的,深有感悟才能感染学生”。再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成为课文与学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通过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思维的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
四、培养学生“美感”激发创造性思维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独到的作用,审美中将学生带入想象的世界,活跃并丰富想象。审美是一个重塑形象的过程,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已知客体进行理解、思考、再造,进而获得耳目一新的审美意境。老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原作者倾注的情感,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法再现作品情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境界。通过教学语言和课文独具美感的语言,让学生放飞思想,展开想象,在大脑中再造美丽画面,用语言描绘自己从课文中重塑的审美体验。对课文的审美体验不局限于课文表象,应充分利用空白艺术的审美作用,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无论是我国传统书画艺术还是文学艺术,空白都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空白是作品的点睛,通常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他们具备审美感知力,进而获得审美艺术的创造力。
五、个性化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个性是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兴趣和欲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建立在课本知识或教师经验传递的基础上,而是由个性需求引发的探究体验而来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因材施教,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大胆去追求由异思维带来的创新意念。
参考文献:
[1]成建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刍议[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7).[2]庄元玲.图形创意教学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3]梁化泉.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雷爱玲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00)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回答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作法,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便与同仁商榷。
一、诱发动机。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维只是本能的再现。思维动机一般分内因、外因两方面。如何借助“外因”促进“内因”变化,提高思维的动机和兴趣,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诱发学生思维动机要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二、创设情境。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激发学生去主动探讨,开拓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出现求知、思维的热情。
三、设疑问难。创造性思想的特点之
一、就是相对的独立性,是“与前人、众人所不同的思维”。构成“不同”的因子就是怀疑。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连续思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进行连续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思维的连续性并非是无边无际地乱想,而是有一定方向可循。其中常见的是纵向、横向两种,纵向思维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追根溯源,横向是从已知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实行思维的“迁移”。
五、比较对照。比较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比较对照,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措施。比较的方面大到立意构思,小到遣词造句,无处不可。比较可从两方面入手:求同求异。
六、发散收敛。指导学生阅读,学会多角度提炼观点,所谓多角度就是从题目(包括提供的材料)的各个侧面去思考、去分析。发散和收敛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多层次地有机结合才能构成高水平的创造思维,才能逐步推出正确的答案。
七、丰富想象。富于创造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人才的本质特征,而想象则是创造性的土壤和先导。因为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跟着作者去登长城,手扶着方砖,脚踏着条石,遥想当年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讲《桂林山水》时则想象我们来到了漓江边,迎着凉风,沐浴朝霞荡漾漓江上,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身临其境。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则想象自己就在邱少云身边,看着他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自己泪如雨下,心如刀绞……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八、注重读写。读写训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的本身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方式。“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就已清楚地表明了读与思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朗读,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在大脑皮层促成许多兴奋点,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记忆。至于写,更是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构思立意、谋篇成文均离不开思维。
以上所述,未免失之肤浅,愿与同行继续探索,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第五篇:创造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课堂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特别是语文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要错过。扩大知识,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关键词:扩大知识的功能;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当局者的身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教学的无边海洋中,找到一些五颜六色的小小贝壳,略加整理,献给同仁,以期进一步修饰。
(一)扩大知识的功能。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习惯心向,仿佛每一种知识只有一种功能,只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其实不然,每一种知识都不仅仅具有一种功能,需要时,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原来仅用于一个特定范围的知识,借用来解决另外一个同质不同类的问题。下面以汉字字形的功能为例,具体解说。
汉字,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音”表示读音,“形”表示意义、结构,“义”表示字的意义。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需要,人们扩大了汉字音、形、义的功能。如字音,用来模拟自然界动物的声音.如:哗哗,啾啾,溜溜等。字形,也是这样,其功能也可以扩。,根据字的音形义,编成顺口溜,既便于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经常利用课本或其它材料中的例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模拟物的形状或人的外貌特征
用字形描模,比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更简洁、更生动、更形象。如《草地晚餐》中写红军在草地做饭时,有这样一句:“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模拟出锅一口挨着一口横着排列的形状”;《老山界》中写红军夜晚过老山界的情景:“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直到天上”,这一描述,令人可以想见山路的曲折艰险。在平时的阅读中,还常常可以见到对街道形状的描写用“十”字、“丁”字,对建筑物的描写用“品”字,对人的脸部特征用“国”字描写等。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类似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以后需要时就懂得运用了。
(三)知识能以不同形式组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玩扑克牌时,同样的一手牌,可以根据需要按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可按红桃、黑桃、梅花、方块组合而成,也可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还可按主副分开,可横排也可竖排。其结果将会因组合方式的不同而迥然相异。玩扑克牌是这样,知识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如此?学生头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知识,如果教师从头脑的仓库里提取所需的知识,灵活组合、运用,是完全可能的。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在“引导”“转化”“开窍”上下功夫。可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结果与这一目标尚有一段距离。虽然积累了一定知识,但他们不会运用,尤其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充其量只知道按一个固定方式,对知识进行组合,情况变了,组合方式不会跟着变。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积累,轻运用,特别是轻灵活运用。比如:将“要”“认真”‘文件’“学习”四个词,组合成一个句子,每一个词在句子中只能出现一次,并且每个句子都必须用上这些词。这样,在符合语法规则的条件下,至少可以按三种方式组合成:“学习文件要认真”文件要认真学习”“要认真学习文件”,组合一次,学生思维就得到一次锻炼。
(四)联想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学到很多优美的文章。文章不仅需要反复阅读,而且需要欣赏品味,更需要联想想象。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意图,得到身临其境的享受。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学过以后,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展开翅膀,尽情想象,在脑海中浮现柳宗元游小石潭的情景,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小石潭的环境写的如此凄寒清冷,通过环境描写体会柳宗元被贬后孤独寂寞、悲伤凄苦的心情,同时也体现作者寄情山水、写文赋诗的情趣。学生在联想想象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锻炼了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边缘学科与他山之石。
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边缘学科又是语文学科的“催化剂”,利用他山之石,同样可以建造起高楼大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学生的喜爱。大家知道,古代的词曲是和着音乐唱地,不仅如此,笔者认为,还可以加入绘画。学过《天净沙*秋思》以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元曲的理解,绘成一幅画,有的学生按照内容画了一幅晚秋图,有的加入作者的情感,着力体现思乡之情思。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游子对家的渴望。而且领略到绘画的情趣,还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词曲的无穷魅力。
课堂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阵地,特别是语文课堂,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