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分析与总结课件
我国药品价格体系研究
襄垣县物价局:薛志敏
摘要 随着药品价格和费用的不断增长,“看病难看病贵”给患者及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广大群众关心的、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对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定价原则上按社会成本确定药品出场价格,流通环节实行顺加作价。药品价格混乱,药品价格监督管理难度大。自1997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20多次出台药品降价令,付出很大努力,但药价不降反升,这说明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存在缺陷。药品价格和费用控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控制药品价格本身,还要控制对药品资源的利用和合理用药,才能达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患者药费负担的目的,并保证医药经济的增长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药品价格 科学定价 政府调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整顿药品市场秩序,有计划、1 有步骤地调整药品价格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上药价的飙升,但是,强制性的政府调价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现实,中国现行药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药品的虚高定价,使药品定价更加趋于合理,包括合理升高普药的价格,定价程序更加规范等等,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药品价格体系形成机制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价格管理模式中的定价主体已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定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不同的阶段都结合了那个时期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并受到其他政策的影响,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政府定价,制定出厂价格,各个环节加扣率;第二阶段是进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期,具体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逐步放开药品价格;第三阶段即国家管理药品价格时期。我国药价管理原则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2400余种药品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约占药品品种数量的20 %,占市场销售份额的60 %左右。除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计划生育药具必须严格执行政府定价外,政府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制定最高零售价格,企业在不突破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确定出厂批发和实际零售价格。政府定价药品以外的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据统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1997年到2011年连续20余次降低药品价格,并采取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发改委重新核定了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制定调整了国 家医保目录中的1077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降低了近1000种药品价格。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结合各地药品招标采购情况,按照国家定价要求也大幅度降低了部分省管药品零售价格,几年来累计降价总额约350亿元。可见,一方面国家降低药品价格的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且药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实现负增长,然而,另一方面药品消费额却节节攀升,群众仍然感觉药品价格难以承受,可见药品价格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高低与经济体制、流通体制、社会福利体系、市场机制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药品价格体系现状
药品价格一直是公众关心的问题。经过25次降价、实行了10年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严厉打击医药商业贿赂之后,目前我国的药价依然居高不下,药品费用占到医疗总费用的50%~60%,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国药品价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同名称。同规格的药品,不同生产厂家标定的价格存在差异,价格差别大的在一倍以上。信奉“一分钱、一分货”的顾客,往往就挑高价药买。
2.对同一化学成份,不同规格的药品,每片价格差异很显著。如奥美拉唑胶囊,湖北某制药厂的价格几乎是台州某药业价格的8倍。同样,如果将另一制药厂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规格也定为20mg×14片,其价格是青岛某药业价格的7倍多、北京某药业生产的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4倍。3.化学成份相同,剂型不同,其价格差异很大。如陕西某药业生产的法莫替丁片,规格20mg×24片的价格为5.8元,西安某制药厂生产的规格为2ml的法莫替丁注射液,价格为16元,同规格的注射液天津某药业定价为11.8元,上海某药业定价为14.4元。
4.即使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名称的产品,其规格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如某药业生产的猴头健胃灵胶囊,0.34g×50粒的价格为9.8元,而改为0.34g×40粒的价格为20元,规格减小,价格反而上升。5.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差额过大。长沙某药厂,用自己的原料生产的奥美拉唑不含税成本仅8.95元/盒,出厂价定为10元/盒,而最高零售价为70元/盒,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
6.同样一种药,在不同的药店和医院销售,其价格差异很大。总体来说,一般药店的价格比平价药店的价格高,医院药房价格比一般药店的价格高,城市的药价比农村的药价高。
由此可见,我国药品价格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不是单纯通过降价就能够解决的。
三、定价不合理的原因分析(一)从制药企业角度
1、.对制药企业的控制力度不足。严格控制药品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市场准入,是维护良性的市场秩序,控制药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市场准入的放松管制,造成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我国药品市场己经严重供大于求。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其中大型企 业300多家,排名前50位的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份额仅为整个药品市场的50%左右,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7000多家、医疗机构16000多家,但有相当数量的药品是通过医疗机构销售出去的。正常情况下 当供大于求时药品价格应当下降,但是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却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方式竞销,造成药品流通市场混乱,加上药品的特殊性,药品价格反倒越来越高,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国家对于制药企业的控制不足,致使药品制造业门槛过低,企业过多。
2、部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重复仿制严重。药品生产行业是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朝阳产业,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我国的制药行业中,多数企业科研资金投入不足,甚至没有投入,大多进行药品仿制,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些大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但因其投入有限,不能研发出新药品,往往只是改变原产品的剂型和包装。而国外研发的新药享有专利保护,可以以高价格销售获取利润,从而弥补先前的投入。如美国阿斯利康生产的胃药“洛赛克”抢占了我国胃药市场。我国中药的优势也正在被韩国和日本削弱。我国企业只能靠压缩成本获得利润,从而诱发了假、劣药的滋生。另外,进口药、合资药和民族药的定价差异又严重干扰了药品市场秩序。
3.少数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国家为了控制药品价格,先后20次对药品进行降价。部分企业因GMP改造,生产能力增强、生产成本增加,降价压力过大使其无利可得,陷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企 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药品,则所得利润减少。在对企业的调研中,大部分企业反映市场上有些药品的价格低于标准要求所用原料的成本价格。很明显少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按GMP要求,偷工减料或低限投料,以此来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有人建议国家在指定最高限价时,再规定一个最低限价。即便如此,在我国目前市场流通不规范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制止假、劣药的出现。在消费者无法辨认药品真假的情况下,杜绝假、劣药生产,更多的是依靠行业自律和药监部门的监督管理。(二)从医院角度
1、医院的强势垄断
医院的强势垄断体现在对患者的信息垄断和对药品销售渠道的垄断两方面。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处于信息劣势,没有能力对药品进行选择和比较,用药决策权完全在医生的手中。医院在药品终端销售中处于垄断地位,医院成了药品销售的主渠道,有的药品通过医院卖到患者手中,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竞争。这两个垄断滋生了医药商业贿赂,进而导致药价的虚高。
2、医院缺乏合理的运营机制。我国目前非营利性的医院占97%,营利性的医院仅占3%。国家在发展卫生事业方面投入不足,致使几乎所有医院在生存竞争中都采用了营利性组织的运作模式,如贷款建楼、购置大型设备等。于是药品、医疗器械等都成为这种畸形的“自我补偿模式”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医药不分家的情况下,医院及其医生的相当一部分收入来自药品销售。据统计,有的一级医院药品收入 约占总收入的70%-80%、二级医院约占50%-60%、三级医院约占30%-50%。此外,保险制度的不健全进一步推动了药价虚高。
(三)从政府角度
1、政府对医院补偿机制不合理,导致“以药养医”的弊端 公众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卫生财政投入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从绝对值看,我国卫生费用的总量占GDP的比例逐年增长,2004年卫生总费用达到7590亿元,占GDP的5.55%。而政府对卫生的财政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2000年仅占15.5%,近几年来稍有回升,2004年该比例达17.1%,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政府补贴逐年减少,劳动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医护人员劳务价值标准少于成本,造成医院不得不通过“以药养医”以维持医院的运行和发展。医生收入主要参考国家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水平,与其他高风险、高知识行业相比,收入水平较低。这种分配机制促使医生选择从其他途径增加收人,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药品回扣增加收入,从而使药品在本身价格之上加上了医疗服务的价格。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存在问题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差,企业利用改变药品规格及剂型、相互串通、不报价、不投标等行为,使得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施行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未能实现初衷。
3、药品的定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主要采取政府定价与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 标准以成本加成法为主。我国近60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几十万种药品,由于政府部门很难获取企业真实的成本信息,也不可能真正核实每种药品的成本。因此,在政府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成本进行考察至最终确定价格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其间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和权利寻租的存在,使得很多药品的价格与成本相背离。而药品生产成本影响因素众多、变化快,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的改进都会影响药品的成本。但药品定价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经定价不容易更改。企业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药价。从而造成药品生产企业不能按市场规律进行生产。变相申请新药及改换药品名称等手段以期获得高额利润。造成同种成分药品有多种不同的商品名,不同厂家通过更换药品商标名以获得高额价格。
4、GMP认证不规范,行业集中度低
医药供应链混乱,我国从1999年强制实行药品GMP认证制度。由于GMP认证不严,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权利寻租等因素,目前有4600多家医药企业通过认证,但并没有真正起到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制药企业仍然是小、散、乱、多,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药品价格比成本价格高出许多,促销操作空间大,加上医药批发企业不允许在异地设立仓库,人为制造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一些优秀企业做强做大。造成医药供应链混乱,批发企业数目众多,达17000多家,流通环节冗长,所有权的多次转移必然影响药品的流通速度,增加药品的流通费用。流通环节过多,大部分利润被流通环节瓜分,药品流通费用占到总费用的30%~40%。而医药企业利润非常 微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提交国务院的《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指出,2006年医药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5.5%。从而促使生产厂家想方设法把药价定得更高,形成恶性循环。
四、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系优化对策
药品定价的依据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化。影响药品成本的因素有很多,除原料费用之外,不仅有设备与厂房的折旧、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与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利息与税收支出、重组与兼并的费用、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社会成本 如治理污染等等许多可量化的费用,还包括新产品研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不可量化的因素。根据对世界最大15家制药企业的年报分析,制造费用含设备的折旧、生产工人的工资、原料支出等约占销售额的31.51 %,销售、管理与财务费用占31,09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投入占13.44 %。《财富》杂志对各产业进行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医药产业之所以长期被人看好,其根本原因是医药产业在R&D方面的重金投入。在我国,企业仅硬件部分就须花费3000万元左右,才能达到中等生产规模的GMP要求。可见,药品生产决非人们通常认为的“低成本”,仅仅用药品生产的原料成本来折算药品的价格是不够科学的。医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新药开发风险大、周期长、耗费资金多。发达国家制药企业每年平均将药品销售额的16 %作为研究开发费,如此巨额的投入,如果不能很快地收回,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承担。因此国外允许企业将开发新药的投入按一定比例打入成本,对新药的定价有特殊政策。而我国的药品作价办法,虽然从宽掌握新药的利润率,但偏重物质 成本,未重点考虑药品的技术附加值,企业开发新药的财力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制约,这样不利于引导企业走技术进步之路,不适应医药从仿制到创新的过渡。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药品生产、定价和销售的管理,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药品价格体系。
1、加大政府对药品价格管理的调控力度,严格控制新开办药品企业数量,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产业集中度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市场流通等各项体制尚处于改革进程当中,医药消费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制约,必须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直接控制,政府定价是抑制药品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的逐步提高,才能逐步实现药品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应采用合理科学的价格制定方法,参考各方意见,配备熟悉药品行业的价格管理者,监督检查价格违法行为,制定严格的药品广告规则。物价部门可以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规定调控药品零售价格,零售以前环节可以淡化,迫使生产流通环节价格相应降低,虚高的水分被挤掉,高折扣也就失去了经济基础。由政府财政投入来补偿医疗单位收入,将医师收入与处方脱钩,使药品销售环节的回扣和让利对医生处方不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生产技术和工艺在不断进步,生产药品的成本也有波动,需要建立药品价格调节机制以动态反映市场变化,以提高价格对资源的调配作用。
对企业强制实施GMP认证,淘汰不符合认证标准的落后企业,全面提升药品生产企业素质。逐步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我国目前 推行的GMP认证标准,在很多方面明显低于国际标准,而且认证通过权在省级,造成各省GMP标准的执行标准不一。建议按照国际标准重新修订我国的GMP认证标准,对已经通过GMP认证的企业,逐步采用新的标准进行再认证。完善GMP认证的操作流程,形成认证标准统一、专家评价标准统一、操作流程统一的认证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制假售假、达不到GMP认证标准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或停产,为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空间。使GMP认证成为政府规制药品生产、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的重要调控手段。鼓励支持原创性新药加快研究上市。禁止通过改头换面为赢取暴利的所谓“新药”上市,扰乱药品市场。
2、发展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对药品流通领域流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医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积极引进美、日等国成功的医药电子商务经验,招标全程采用电子商务系统,进行网上招标。节省药品流通时间,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药品交易全过程实现电子化,中标药品价格在网上公开,避免药商和医院的黑幕交易,降低投标成本,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整合医药批发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在进行药品招标的同时,以地域为单位一并进行物流配送招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形成规模效益,培育一批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促进医药产业链健康发展。
3、药品定价应兼顾多方利益均衡。通过总结其他国家价格管理模式的不足可以发现,如果一味降低制药公司的成本,压低药品的价格, 有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合理用药需求,影响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为了促进制药行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不仅要参照药物成本,还要考虑药品的治疗价值、替代疗法的费用、药品销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小等因素,通过合理确定药价,使医疗保险方、制药企业和患者等各方利益得到合理平衡。在制定或调整药品价格管理政策之前,应实行价格听证制度,邀请药品生产、经营、物价、消费、社保、监督管理部门各利益集团和有关专家反复比较不同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及其管理成本,以求达到共赢局面。
4、对专利药品与通用名药品实施差异化价格管理。由于专利药品的市场竞争是无效而失灵的,根据国际惯例,为了保护制药行业研发药物的积极性,确保新药不断被研制出来,应对专利药和仿制药的价格分开管理。因为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失效后才诞生的,仿制药的价格应根据原研药的价格来制订。可以依据原研药的价格给仿制药规定一个最高限价,这样,仿制药公司就可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制订自己的价格。通用名药品占据我国药品市场的主要份额,相互之间可替代性较高,应采用仿制药价格制定递减的政策,在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或加强医疗保险降低费用动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药品市场的作用力,通过市场竞争调控药品价格。通过有效的价格管理,来鼓励制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抑制仿制药市场的过度竞争,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
5、药品定价的依据与方法应更加科学合理。医药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医药生产企业的所有成本投入及发展动 力均来自于出厂价,医药产业15 %-20 %的R&D投入是医药产业永葆青春的基石,再考虑到企业必须支付的其他税负与社会职责性负担,仅仅依靠药品的原料成本与药品价格进行比较来反映药品价格“虚高”是不科学的。药厂如果没有能获得合理的收益水平,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将使人们对医药产业的投资减少。从其他国家的价格管理经验来看,药物经济学已被广泛应用到药物价格管理、药品补偿、或共付水平的确定、用药目录的制定以及促进合理用药等多个方面。澳大利亚的制药公司在申请产品进入《药品报销目》时,必须提供该药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如果该药与现有药物相比,其疗效并无明显的优越之处,那么其定价只能与现有药物相同。如果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的疗效优于现有药物,那么需对其增加的成本与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确定是否与拟定的价格相符。国际上主要制药公司75 %的新药已经采用药物经济学研究来确定价格,美国制药公司的50 %及欧洲制药公司的38 %在美国申请新药登记时都提供了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
6、政府定价部门的职能应优化集中。由于药品价格管理牵涉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我国应该将与药品定价的相关职能机构与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部门进行优化集中,比如日本的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日本的国民健康、医疗服务提供、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药品和食品安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职责,其机构设置相当于涵盖了我们的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民政部的医疗救助、劳动社保部的医疗保险、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境卫生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这样 的职能设置,可以使主管部门能够通盘考虑卫生系统的筹资水平和费用控制、供需双方、投资与成本等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整体方案。
第二篇:药品法规课件.
药品法规
一、药品管理立法
(一)法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
1.人们可以怎样行为(可为模式)
2.人们不得怎样行为(勿为模式)
3.人们应当或者必须怎样行为(应为模式)
(二)法律渊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而划分的法的不同形式。
1.宪法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特别程序制定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效力。
2.法律 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另一类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药品管理法》。
3.行政法规 是指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例如,国务院令第360号发布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4.地方性法规 是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5.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6.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三)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适用范围,也就是法律规范在空间上、时间上和对人的效力问题。
法律效力的层次可以概括为:(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在同一位阶的法之间,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
(四)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否定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二、药品管理法律体系
按照法律效力等级依次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一)法律
1.密切相关的法律 主要有2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2.有关的法律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告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等。
(二)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发布的药品管理行政法规主要有10部,包括《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戒毒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
(三)地方性法规
药品管理地方性法规主要有:《吉林省药品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药品使用条例》、《湖北省药品管理条例》、《湖南省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条例》等
(四)部门规章
药品管理现行有效的主要规章有20多部,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召回管理办法》、《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
(五)地方政府规章
《浙江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福建省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湖北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定》等。
三、我国药品管理的法律关系
(一)主体
1.国家机关:一是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二是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主管部门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2.机构和组织: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行政法律关系、服务关系、管理关系。
3.公民个人(自然人):可分为特定主体和一般主体。特定主体主要指药学技术人员,他们因申请执业资格,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因承担药学服务,同所在单位形成内部的管理关系,并同患者形成医患关系。一般主体指所有的公民,他们因需求药品和药学服务而与提供药品和药学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形成医药卫生服务关系。
(二)客体
1.药品:这是药品管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主要客体。
2.人身:药品管理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因用药造成伤害人体健康的结果,提供药品的主体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3.精神产品:例如新药、新产品的技术资料,药品标准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四、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法律制度(―)行政许可
1.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的原则:
(1)法定原则 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2)三公原则 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3)便民和效率原则 应当便民,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4)信赖保护原则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
2.药品行政许可事项
(1)药品生产许可,表现形式为颁发《药品生产许可证》和《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2)药品经营许可,表现形式为颁发《药品经营许可证》
(3)药品上市许可,表现形式为颁发药品生产批准证明文件;
(4)药品临床研究许可,表现形式为颁发药品临床研究批准证明文件;
(5)进口药品上市许可,表现形式为颁发《进口药品注册证》、《医药产品注册证》等。
(6)国务院行政法规确认了执业药师执业许可,表现形式为颁发《执业药师注册证》。
(二)行政强制
行政机关为了实现预防或制止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危险状态以及不利后果,或者为了保全证据、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顺利进行等行政目的,而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强制性措施的行为,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包括:①限制公民人身自由;②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③扣押财物;④冻结存款、汇款;⑤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包括:①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②划拨存款、汇款;③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④排除妨碍、恢复原状;⑤代履行;⑥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三)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2)处罚公正、公开原则。
(3)处罚与违法行为相适应的原则。
(4)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不免除民事责任,不取代刑事责任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行政处罚的种类可归为以下四类。
(1)人身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如行政拘留。对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实施,药品监管部门没有人身自由行政处罚权。
(2)资格罚,主要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等。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行政处罚中的资格罚包括: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书、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资格、撤销进口药品注册证书、撤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撤销GMP或(GSP)认证证书、撤销检验资格、责令停产、停业等。
另外,《药品管理法》还对从事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情节严重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从业资格限制,“十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
此外还规定对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除吊销上述许可证或者撤销药品批准文件外,“五年内不受理其申请”。
(3)财产罚,其形式主要有罚款和没收财物(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等)两种。
(4)声誉罚,是行政处罚中最轻的一种,其具体形式上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两种。
3.行政处罚的管辖
(1)行政处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两个以上依法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如对同一行政违法案件都有管辖权,行政机关对该案件的管辖发生争议,双方协商不成的,应报请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指定管辖。
(3)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被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的,行政机关已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的刑期;被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处以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
4.行政处罚的适用方式
(1)不予处罚:
①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②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再给予行政处罚;③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④如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2)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受行政处罚的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①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②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③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④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5.行政处罚决定程序有3大类
(1)简易程序(当场处罚程序)
当违法事实清楚、有法定依据、拟作出数额较小的罚款(对公民处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或者警告时,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当场处罚。
(2)听证程序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3)一般程序(普通程序)
一般程序包括:
①立案。对于在两年以内未发现的行政违法行为,不予立案追究。
②调查。调查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出示证件。
③处理决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定。
④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
⑤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⑥制作处罚决定书。
⑦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的范围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行为不
服的;
(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资格等证书变更、终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
对抽象行政行为不能单独提起行政复议,只能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起。
不可申请复议的事项: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
(2)对民事纠纷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行为。
(五)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对该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诉讼原则上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合理性问题不涉及。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同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①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②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但对下列案件,人民法院不受理:①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②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③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④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⑤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⑥行政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⑦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⑧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第三篇:加强我国药品监督管理
加强我国药品监督管理
药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健全完善我国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屡屡发生大小药害事件,公众对药品安全的诉求日趋高涨。如何改革与完善药品监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关心的课题。现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见解。
我国医药市场的特点:
风险大:药品是一种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在发挥功能的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即药品正常使用下产生的不良反应。药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即使是合格的药品也不代表是安全的药品,加之企业往往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药品的质量,因此药品市场的风险很大。
垄断性强:根据知识产权法的规定,一种新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受到保护,故而市场垄断性强。
需求特殊:药品需求具有以下特殊性。
1)非弹性,患者不会因药品价格的上升而放弃对药品的购买,同时也不会因药品价格的下降而持续对药品的消费;
2)制度引导性,我国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医疗保险可报销药品目录对药品市场需求影响较大;
3)指导性,患者需要在执业药师或执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品,特别是处方药的需求完全受医师的指导。
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一般不具备药品知识,企业、医生等供给者对患者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患者很容易盲目从。
我国医药市场的现状
药品质量问题多:药品质量问题主要为假药和劣药两种。假药是企业由于自身底子薄,竞争力不强,仿制、伪造其他品牌的药品,具有多样化、隐蔽性的特点”。劣药是指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不严格执行国家GMP标准,在物料的选购和药品的生产、检验过程中管理松懈,导致药品达不到标准要求。
违法广告屡禁不绝:目前药品违法广告现象严重,且屡禁不绝。2001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中国八大虚假广告案”中,医药类虚假广告就有7个;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1O起涉嫌违法的卫视广告中医药类就达8起 1。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599份报纸和60家地市电视台进行监测,共发现违法药品广告55 485次 ;全国工商管理机关共查处违法药品广告占查处违法广告案件总数的11%。2006年4季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发布《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等方式通报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共计22 837次。
医药代表扰乱市场:在目前的医药代表队伍中,医药专业型人才缺乏”,其中有部分文化素质较低。一些人为了从药品销售中得到高额提成,使用种种不正当手段,致使医生违反职业道德、不顾患者实际需要开“大处方”等现象,使医药市场的无序竞争加剧,成为医院及医生高额回扣的温床。
监管存在漏洞:我国药品质量由SFDA监管,价格则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药品的营销管理属工商管理机关,而作为药品第一终端的医院则属卫生部门管理,过多的管理环节带来问题的复杂化,如出现“谁审批准负责”的推诿现象 等。加之我国《广告法》、《药品管理法》和某些条例对一些违法情形的判罚轻重、违法主体和违法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争议”,导致企业和媒体有空子可钻。
代理商的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带金销售和左右企业生产。代理商为了达到销售目的,多采用“带金销售”贿赂医师。随着“带金销售”的升级,医师的回扣增多,代理商的利益被压缩,生产企业只得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弥补”,最终牺牲了药品质量。代理商为了自身利益,诱导制药企业更改药品的生产工艺或仿造品牌药品。例如“梅花K”事件 和“糖脂宁胶囊”事件 等。
加强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普及相关知识
普及医药知识:要普及公众的医药知识,以提高其识别能力。如面对虚假广告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在医师开具处方时,能和医师沟通,从而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普及法律知识:公众法律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对违法行为的识别和举报,使监管机构能够及时获得信息,终止违法活动,保障公众的合法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害。
2、严格责任制度
如今我国的药品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其主要问题还应归咎于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如部门负责人收受贿赂,对药品的监管松懈,出了事故后就相互推卸责任,所以我们要明确责任制度,出了问题我们能够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3 严格准入制度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医药行业“利益与道德的矛盾”共存,且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故应借鉴国家资格准人制度,提高医药营销人员的准入门槛,对从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具备医药营销人才所应有的素质。加强监管药品广告
建立高效的监管体系:我国对药品广告的审查和监督职责分别由药监局和工商管理局承担,这种交叉管理不利于药品广告的监管。建议国家对广告的管理实行审监合一的体制,保证对违法广告的早发现早治理。
明晰法律定义:目前我国的违法药品广告表现为篡改审批内容、未经审批私自发布、处方药在大众媒介发布以及发布禁止发布的广告。类别不一样,性质和处罚力度均不相同。笔者认为,“篡改审批内容”和“未经审批私自发布”含义有些模糊,篡改后的内容必定是未经审批的,如果发生了此类违法活动将难以界定。因此,我国在法律上对违法行为的定性应更准确、明晰。
加大处罚力度:违法药品广告泛滥与政府的处罚力度不够有直接的联系。《广告法》对违法虚假广告处以广告费的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这种象征性的处罚根本不能阻止违法者铤而走险,丰厚的利润完全可以弥补“损失”。国家应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使之不敢违法。完善价格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形式有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由于不同的企业生产成本不尽相同,政府很难做出合理的定价方案。企业的虚高定价是“回扣”产生的源头。因此,应完善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体制,使价格更趋合理。规范销售与用药行为
医院应增加医师接待医药代表的透明度,设立接待日并公开接待情况;全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师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并与医师薪金和职称评定挂钩;提高医师待遇,我国对医院的投入较少,医师的收入单一,高价药、大处方、“回扣”有一定的生存土壤。政府应提高医师的待遇,进而严格要求医师遵守职业道德,才能有效拒绝不法行为。
7整顿代理商
代理商为制药企业出谋划策,多是出于对利益的考虑而不顾药品质量。为此,应在法律层面严格限制代理商的职责,禁止代理商诱导制药企业违规生产,若违法违规,应从重处罚。
第四篇:完善我国铁路货运价格体系的思考
专业知识分享版
铁路目前仍实行政企合一的经营体制,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运价管理体制改革尚难全面推开,但在政府定价的框架内,对铁路运价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当是可行的,在这方面做些探讨也是有益的。
一、政企合一对运价体系的影响
我国交通运输市场结构中,铁路仍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
《铁路法》将全国从事公共运输的铁路分为国家铁路、地方铁路,从法律层面上确立了我国铁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铁道部是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铁路工作,既是市场规则、行业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国家铁路的直接出资人和经营者,行使铁路生产调度、制定客货运输计划等企业职能,还担负铁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职能与企业权利界线不清,既难以从全社会的高度制定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也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行政管理代替经营决策,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造成政府和市场职能的双重缺位。同时,我国铁路仍实行路网基础设施与客货运输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在这一格局下,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改革,核算单位缩小、利益主体多元化,但铁路运输各生产环节、部门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相互之间不能形成以合同协议为纽带的经济合作关系,而是采取以成本为基础的内部资金清算关系,推动成本钢性上扬,加剧了成本虚高、经济效益低下等垄断行业普遍存在问题。对外要求潜在经营者必须自己拥有铁路基础设施才能成为运输企业,而铁路基础设施专用性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而且投资和价格受政府控制,形成了很高的进入门槛。实质上,铁路运输市场对不拥有铁路的经营者是禁人的。而既有的经营者本能地利用其掌握的行政职能,排斥潜在经营者进入,从而强化了铁路政企合一实体的垄断地位。由此也带来铁路运输企业缺乏业内竞争压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对铁路运价的影响也很明显,各种价格矛盾都希望从运价中找到出路。在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时,为稳定价格水平,维护社会稳定,铁路运输不能提价;在通货紧缩时期,为降低成本,减少企业负担,促进生产企业发展,铁路运价也不能调整。运价与物价脱节,不仅不能随物价变动,还要承担稳定物价的责任,形成死运价对活物价的局面,即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失去了价格机制的基本职能。具体到一些社会敏感商品,都要从铁路运价中得到优惠,化肥属农业生产资料,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化肥要实行优惠运价,其它货物运价可以调整而化肥运价不能调整;为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粮食和纺织品出口,免除粮食、棉花等农产品铁路建设基金;为减轻煤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专业知识分享版
炭企业负担,还要求减免煤炭的铁路建设基金,等等,这只是初步了解的一些情况,可能还有更多。铁路就像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块。而另一方面,其它部门却很少给铁路提供优惠,铁路用煤是市场价;铁路用电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电气化铁路用电还要铁路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电价比工业用电高,为弥补电价上涨造成的成本增一方面都向铁路要优惠,另一方面铁路很少能得到优惠,铁路运价实际上就是在这夹缝中艰难维持。铁路部门也只好认账,谁让它政企不分呢?
二、货运价格体系的简要分析
在政企合一体制下,运价调整在各种利益作用下艰难进行,运价体系严重扭曲。
1.运价管理体制
我国铁路运输价格实行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管理体制。《铁路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铁路的旅客票价率和货物、包裹、行李的运价率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国家铁路的旅客、货物运输杂费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规定。国家铁路的特定运院铁路主管部门授权的机构规定。兼办公共旅客、货物运输营业的专用铁路的旅客票价率、货物运价率和旅客货物运输杂费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以及铁路专用线共用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物价主管部门规定。”9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逐步放松对铁路运价的直接管制。1998年,原国家计委、铁道部《关于调整铁路货运价格规范铁路收费秩序的通知》规定,对货运回空方向运输,与高速公路平行已形成竞争路段的客货运输,允许铁路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实行下浮运价。
2.货物运价体系
目前,用户实际负担的铁路货物运输费用,由运输价格和延伸服务价格构成。铁路运输价格是指货物承运加,对电气化铁路货运加收每吨公里1.2分钱的电力附加费;有的地方甚至对车站用水按服务业用水价格收费;铁路用油价格实际上也是市场价格。面对市场价格波动和燃料动力价格上涨,电价可以煤电联动,民航可以燃油加价,而铁路运价是定死的。营线的运价率、特定货物的运价率和临时运营线的运价率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商得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同意后规定。地方铁路的旅客票价率、货物运价率和旅客、货物运输杂费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专业知识分享版
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人向托运人收取的运输服务费用。延伸服务价格是指有关经营者受托运人或收货人委托,在货物承运前、交付后,为委托人提供各种服务的价格。从严格意义上讲延伸服务价格不属于铁路运输价格。铁路货物运输价格体系从线路产权划分,分为国家铁路运价、地方铁路运价和其它铁路运价。
①正式运营线运价。经铁路正式运营线运输的货物,执行国铁统一运价,还要根据运输条件的不同,加收电气化铁路的货运电力附加费和杂费等。2003年12月16日调整前的铁路货运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7.86分,由运营价格、铁路建设基金和新路新价均摊运费三部分构成。最近刚出台的运价调整政策,将国铁运营价格由每吨公里4.45分提高到4.70分,每吨公里平均提高2.5厘。统一运价水平提高到每吨公里8.11分,运价结构有小幅变化,运营价格在统一运价中的比重略有上升。现行电力附加费标准为每吨公里1.2分。杂费是针对货物的不同运输条件,对在一般作业环节以外,占用铁路劳务、设施的补偿。
②特定运营线运价。现行国铁特定运营线运价分为两类:一是来自新路新价政策,如大秦铁路建成后对煤炭实行了特殊运价,并在平行相邻的京秦、京原、丰沙大等铁路间进行了均摊,以均衡用户负担和各线间的运输量;二是为适应铁路体制改革需要而制定的特殊运营价格,如广深铁路实行体制改革试点后,允许其运价以统一运价为基础上浮50%。
③临时运营线运价。新建铁路建成初期,初步具备了运营条件,但配套设施尚不完备,在正式验收前不列入正式营业线,称为临管线。《铁路法》规定,临管线可以实行单独定价,具体价格水平由铁道部商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后规定。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面对铁路货运价格体系的介绍就可看出,运价体系复杂而且混乱,归结起来,现行铁路货运价格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企业一方面因垄断经营,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挤压;另一方面又承担了大量政策性、公益性运输任务。政府与市场责任划分不清,运价中包含着不应由价格承担的部分。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专业知识分享版
第二,现行货物运价体系基本上是在1955年统一运价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形成的,现行运价有整车运价号10个、零担运价号4个、集装箱运价号4个。改革开放以后,多数时期铁路运输供求矛盾突出,物价上涨,运输成本上升,运价频繁调整,每一次调整都要针对当时面对的具体问题相应调整运价体系。摘其主要者有以下几点:为促进短途公铁分流,对200公里以内货运加收短途附加费,后又为解决200公里左右价率倒挂而“顺坡”;为解决铁路运营亏损问题提高铁路运价,而为稳定市场物价,又对粮食、生活必需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运价不提高或少提高;为解决铁路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在统一运价内专门收取铁路建设基金;为解决新建铁路还贷问题,实际新路新价,又为公平运费合理分流,实行新路新价均摊;为解决电气化铁路电价纠纷,对经电气化铁路运输的货物加收电力附加费;为适应集装箱运输发展,制定集装箱运价号的政策等等。从这个不断的累加过程就可以看出现行运价体系的混乱状况。
第三,对铁路运输成本缺乏深入研究,存在经济效率不高等垄断性行业的通病。铁路运输只有总成本,从大的方面讲,货运成本与客运成本的分摊缺乏客观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主观判断或作大致估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定调价的科学性,需要调货运价格时就把货运成本打大一点,需要调整客运价格时就把客运成本打大一点。调价时也多是按照保本微利原则,根据铁路亏损额和运输周转量大小,计算需要调价多少,调到多少可以使铁路不亏损。对成本合理性缺乏科学分析,只能依据实际财务成本。从小的方面讲,具体成本项目很难区分,每一种车型或不同货物的运输成本很难准确测算,不同运价号所对应的货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物本身价值、货主承受能力、传统习惯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因素,而与货物运输成本并不直接挂钩,运价与成本脱节,占用铁路能力、运输条件和要求以及成本大致相同的不同货物,运价却相差很多。
第四,货运价格人为的划分为营运价格和基金两部分,指定专门用途,不仅使铁路部门无法统筹合理安排铁路运营、建设资金,而且削弱了铁路建设融资能力。每年近400亿元的铁路建设基金不参加盈亏计算,降低了铁路运输企业盈利水平。铁路运输业自1994年连续5年亏损后,从1999年到目前也仅处于保本状况,不能吸引民间或国外资金以直接投资方式进入铁路建设、运营领域,利用社会资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专业知识分享版
金停留在银行贷款等较低层次。铁路建设基金主要针对用户占用的铁路运输能力收取,没有考虑货物品类和递远递减等因素。基金在运价中所占比例偏高,造成货主负担不均衡。部分附加值较低、运输距离长的货物,与其本身价值相比铁路建设基金负担偏重,扩大了地理位置因素对相关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三、完善运价体系的思考
完善铁路运价体系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铁路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竞争力,加快铁路运输业发展。
1.要确立铁路运输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地位。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铁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之一,而不再是扶持其他行业发展职能的承担者,增大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支持力度。针对在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存在的政府与市场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进行政企分开的改革。一方面明确政府应承担支持铁路普遍服务的责任,明确普遍服务资金来源和用途;同时应明确铁路应承担的公益运输任务,发挥铁路运输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明确铁路经营企业按市场经济原则运营,剥离现行运输企业承担的稳定价格、扶持其他行业发展等政府职能,以运费收入弥补运营支出,取得经营利润,实现良性发展。
2.区分垄断环节和可竞争环节,针对不同市场结构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在政企合一体制下,没有区分市场结构,没有区分自然垄断环节和附着在自然垄断环节上的非垄断业务,对不同市场结构实行相同的管理政策,价格管理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就是要把属自然垄断性质的国家铁路网与可竞争的铁路客货运输业务分开,实行分类管理,类似于目前公路运输的市场结构,公路网及公路经营企业与汽车运输企业是分开的。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路网通行费继续实行政府定价对国土开发性线路、国防线路,以及抢险救灾物资、军事物资等铁路承担的公益性客货运输,继续实行政府定价,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但价格水平与实际运输成本之间的差额,应通过普遍服务资金等财政性资金给予适当补偿;对煤炭、石油、粮棉、硬座旅客等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或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优势明显的大宗客货运输,以实际运输成本为依据,合理制定基准价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专业知识分享版
和浮动幅度,实行政府指导价,通过竞争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控制价格水平变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对其他各种运输方式或各铁路运营企业间竞争充分的客货运输价格,应尽量放松政府直接管制,甚至考虑实行市场调节价。已挂牌的铁路集装箱、特货、行包等3个铁路专业运输公司,可以看作网运分开的一种尝试,对这3家专业公司的价格管理模式也应根据体制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做相应调整。
3.加强成本监审,提高政府制定价格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制定铁路运价管理办法和成本监审办法很重要,以法律手段明确哪些成本项目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可以作为定价依据,哪些不能作为定价依据,使政府定价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真实反映运输价值。即使在公益性运输价格优惠不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通过确定合理成本和价格水平,也可以实现准确核算铁路运输企业实际承担的补贴额的目的,从而为今后界定运输企业应承担的资产责任提供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约束机制,控制成本过快上涨。
4.理顺运价体系,简化运价结构。首先,应将铁路建设基金并入运营价格,即根据铁路承运不同货种的运输成本、积载条件、承受能力等,将铁路建设基金分摊到货物运营价格中,使货物运价成为名符其实的统一运价,将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铁路建设不直接依靠建设基金,而通过由于建设基金并入运营价格参与盈亏计算而增加的运营利润,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解决铁路建设资金问题。
其次,合并运价和其它收费项目,简化运价表现形式。将铁路运输中发生的各项运费、杂费、附加费等多种价目,尽可能并人运营价格或合并为一个价目,使托运人能一眼看明白运费多少。不能合并的也应一次核清,避免过一道手续收~次甚至几次费的情况,提高运价透明度。目前,铁路电气化附加费、货运杂费中的部分项目,已经初步具备了并入相关货物运营价格的条件,如货物中转技术作业费、集装箱使用费、长大货物车使用费等。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第五篇:我国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定稿)
问题1:专利保护的条件是什么?
答: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问题2:专利保护的对象是什么?
答: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专利包括新产品、新方法和新用途
问题3: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属于科学发现?
答:自然界的定律和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材料、遗传物质(如基因)(注:回答时不需回答全,回答其中一个即可)
问题4:(我会拿一个具体的药品)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一个药品我们可以用哪些知识产权手段来保护它?
答:用产品专利保护药品本身、还可以保护它的配方、生产工艺。保护它的注册商标。
问题5:为什么药品没有著作权保护?
答:著作权,也叫版权,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形式,但是药品作为一种实体存在的物品,更多的是工业产权的保护,即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对于药品说明书是否属于著作权保护现在法律上有争议,因此我们这里没有把著作权纳入主要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