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作业设计
学段:八年级
学科:
数学
姓名:
课例名称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者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课时,它是特殊三角形、矩形之后的内容,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等活动经验。
这节课既是已学内容的继续,又是学习正方形的基
作业设计的意图和背景
础,因此它在知识前后联系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
用。教材突出菱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利用图
形变换和推理自主地探究菱形特有的性质,注重渗
透“转化”、“类比”等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想
象、分析问题、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标要求
1.理解菱形的概念。
2.会用菱形的性质解题。
作业目标
1.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
2.会用菱形的性质证明。
3.综合运用菱形的性质、面积公式及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与计算。
本次作业依据课标及作业目标的要求,可分为基础
巩固类、能力提升类、拓展拔高类。通过学生对各
实施过程与策略
类作业的完成度来评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尽而对
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做到不仅巩固基础,而且将知
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具
体
内
容
设
计
目
标
一、基础巩固类作业
(对应作业目标
1)
1.如图,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使它变为菱形,需添加的条件是
()
A.AB=CD
B.AD=BC
C.∠ABC=90°
D.AB=BC
2.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相等
B.对边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相等
3.菱形
ABCD的边长是
5cm,一条对角线
AC的长是
8cm,则菱形的面积为
()
A.40cm2
B.48cm2
C.24cm2
D.24cm2
4.菱
形
ABCD
中,∠ABC=130°,DE⊥AB于E,则∠ADE=
°
学生理解菱形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定义和性质解题。
.
二、能力提升类作业
(对应作业目标
2)
题
效果分析:作业以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为背景,学生在理解菱形的特殊性质和面积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已知条件就能得出结论。
案例反思:菱形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有特殊的性质,运用它的特殊性质解题。
1.如图,菱形
ABCD的周长为
20,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O,E
是
CD的中点,OE的长是()
A.2.5
B.3
C.4
D.5
2.如图,在菱形
ABCD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对角线
AC于点
F,交AB于点
E,连接
DF.
(1)
求证:AF=DF;
(2)
若∠BAD=70°,求∠FDC的度数.
在理解菱形定义及性质的基础上,经历与特殊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全等三角形建立联系的过程,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三、拓展拔高类作业
(对应作业目标
3)
效果分析:1
题将菱形的性质和中点转化成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解决问题。
题综合运用菱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解题。
此作业设计是学生理解菱形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利用菱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及相关知识综合解题,达到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案例反思:作业综合运用菱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与方法,拓宽了解题思路,训练了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1.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菱形,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DH⊥AB
于
H,连接
OH,求证:∠DHO=∠
DCO.通过应用菱形的定义、性质、2.如图,菱形
ABCD的边长为
4,∠B=60°,DE=
AD,BF=
BC,连接EF交对角线AC于点O,求图中
阴影部分的面积?
3.如图,在菱形ABCD
中,E
为
AB
边上一点,F
为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BED+∠F=180°
求证:DE=DF.
效果分析:1
题通过菱形的性质和已知得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再结合等角的余角来解题。2
题利用菱形的特殊性质和已知得等边三角形,再利用三
面积公式,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形成的解题经验,在不同的情境中推理、分析,解决问题。
四、案例
反思
角形全等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为规则图形面积的差。3
题用菱形面积公式及性质,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突破。
作业让学生反思菱形、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之间的关系,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使推理能力进一步应用。
此作业以“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拔高”的形式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巩固概念,理解性质,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能力提升类作业面向中等偏上的学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理性高度;拓展拔高类作业面向优等生,学生能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综合素养。
本次作业通过层层递进的习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解决菱形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调
动了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
理能力,同时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