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
优化作业】:小学语文习作单元读写
统整式作业设计与探索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一、纵向梳理“说明系列”图谱,明晰学生起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是“写说明性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根据教材要求,在评价学生习作成果的时候要求从“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三个方面展开,这是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文,对于“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肯定是本单元的习作能力重点难点之处,那么学生对于“把一样事物写清楚”有没有基础呢?起点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先梳理,厘清教材编排体系。
表1:统编教材一——四年级相关要素编排
对照上表,发现学生对于“把一样事物写清楚”,学生在“观察”“资料搜集”“介绍清楚”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在于说明方法的合理运用,统编教材“说明文”一词,只在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尽管四下有《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文章,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绝口不提说明和说明方法,就这个方面而言,第二类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压力比较大。
二、横向梳理“读写统整”排布,把握单元整体
统编教材教学的时候要有单元整组观照的意识,特殊的习作策略单元更是一个单元是一个有机融合的系统,整个单元的学习都围绕最后的习作成果呈现而展开。
本单元围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编排了《太阳》《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和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太阳》是一篇精读的说明性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太阳的特点,语言平实。如果说《太阳》提供说明性文章的一种样式,那么《松鼠》就是另一种说明文的另外一种样式(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根据两篇精读课文课后的练习发现,两篇文章的教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太阳》侧重点在读明白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的同时,扎扎实实学习说明方法,为单元习作成果搭建支架。《松鼠》在提取关键信息,读明白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后,通过比较感受语言的风格。这是阅读层面的,不应作为习作的要求。
“交流平台”通过对两篇精读课文的说明方法进行总结,使学生对于基本说明方法有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初试身手”则是习作之前的练笔和热身,既是对说明方法的具体实践,也是对课文学习的自然延伸。
“习作例文”安排了两篇,《鲸》《风向袋的制作》,《风向袋的制作》,拓宽了把一件事物介绍清楚的思路和其他方法(分条、分步骤介绍,这为习作选择介绍制作、使用方法的学生提供指导功能)。《鲸》的安排通过课后练习发现,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进一步强化说明方法。
最后“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它是单元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了解的并感兴趣的事物,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介绍给别人,在习作中发展思维。
三、读写统整式单元作业设计,打通读写路径
这是第一次以单元形式进行的说明文写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用好单元整体性的功能,勾连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好作业,将一个个零散的习作点串联起来,提高说明文习作指导实效,提升学生的“说明白了”的能力。
(一)课前单元习作前置化,指向先学后教
习作单元整体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写入手,在开启本单元的学习之前,明确本单元习作,以尝试完成习作作为开启本单元学习的第一个作业设计。
在设计单元习作作业时,要根据单元篇章页的习作目标和习作板块的具体要求,分两方面来设计该作业,清楚阐述本次单元习作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1.聚焦能力目标
通过教材编排横向、纵向梳理,本单元聚焦能“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针对这一能力,首先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2.聚焦习作要求
统编教材的单元习作要求是比较明确的,教师抓住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可以这样引导“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有植物、动物、物品、美食……在本单元,我们将要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要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采用分段的形式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针对以上两个聚焦,教师可以设置下面的单元习作单,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让学生完成。
学生只有在尝试写作中,才能更精准地发现自己哪方面还比较欠缺,学习的本质是需求,这样才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根据需求展开学习。除了本单元,其实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都可以把单元习作前置,随着学习,不断地修缮习作,最终形成单元习作成果。
(二)课中作业设计支架化,指向高效整合作为说明文读写单元,在体会用词准确,学习说明方法上,历来是教师上课的重点,在《语文作业本》上也在两篇精读课文中设置了相当多的作业,笔者认为,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除了学习说明方法,体会用词准确,还应设计整合相关作业,为学生关注说明价值、说明思维和说明风格上搭设支架。
1.整合作业本,梳理课文内容,明晰“说明”价值
虽然是习作策略单元,但方法的学习应与感受语言文字的好处有机融合,不能贴标签式的展开。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我们发现,在体会表达特点之前,不能忽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说明文是一种介绍事物特点、提供知识信息的文本。因此,在初读文本时,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提炼信息,使学生真正掌握文本。
如,教学《松鼠》一文时,我们可以将课后练习一“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与《语文作业本》上《松鼠》一课的第5题有效整合,课堂上,在初读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在对松鼠有了整体感知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发现可以归为两类“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最后让学生找一找,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松鼠的特点。
像这样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文本的语言。教师借助逻辑链条引领学生从点到面,使他们快速读懂松鼠的相关信息,习得科学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像这样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文本的语言。教师借助逻辑链条引领学生从点到面,使他们快速读懂松鼠的相关信息,习得科学类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整合例文,设计类比作业,拓宽“说明”思维
本单元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说明文,有说明性文本的基本样式的《太阳》《鲸》,有科学小品文《松鼠》,还有实用性文本《风向袋的制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不同文本形式和语言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和转化,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更高层次。
在教学的时候,要尝尝前后勾连,类比品鉴,在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更喜欢哪一种文本语言,为什么?一些学生会喜欢《太阳》,因为语言简洁,容易提取关键信息,有些学生会喜欢《松鼠》,因为其语言比较活泼。再出示《风向袋的制作》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同的语言。
甚至还可以出示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样一篇兼有文学性语言和科学性语言的文章,体会不同语言在文中的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让学生辨析“说明白”的含义,暨要有对象意识。
这样在类比整合中,再让学生尝试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促进学生由积累之“知”向实践之“行”转化。
3.整合“助写系统”,设计改写作业,切换语言风格
习作策略单元的“交流平台”“习作例文”都是围绕单元习作要求编排,指向于学生习作的行之有效的“助写系统”,对于这两个“助写系统”,在教学时,加强与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整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求巧妙穿插,无固定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间,有重点地帮助学生搭设习作支架,突破习作难点,从而顺利完成单元习作。
如,对于习作例文《鲸》,既可以在学习《太阳》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再次巩固说明方法,也可以在初试身手的时候,为学生提供范例,还可以再习作的时候作为“分类介绍”的范文,或在习作之后根据学生习作做相关评价依据。在进行《白鹭》改写的时候,让学生搜集相关白鹭的资料后,可以设计以下的改写作业,让你学生更好地把握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通过改写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是否就明白资料可以如何使用了呢?”让学生明白同一事物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散文《白鹭》是借白鹭表达情感,改写后的片段则是有条理地介绍白鹭的外形特点,并运用一些恰当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白鹭有更准确的认识。
4.设计“事物信息卡”,不断修缮单元习作
本单元在选材角度上是非常多元的,而这种多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素材积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习作成果。所以本单元教师在执教的时候,虽然学生已经写了初稿,还要要从单元伊始,就让学生时时处处观察记录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形成“事物信息卡”,便于更好地修缮习作。
有了“事物信息卡”,要经常组织学生反馈,旨在在交流反馈中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敏感度,找到事物的主要特点。这样一来,学生们有了多元的习作素材,在最后完成习作的时候,能更专心地把目光聚焦在“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习作单元的每个部分是相互衔接的有机整合,指向于最终的“习作成果”。这种聚合性构成了一个以培养习作能力为中心的单元整体,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巧妙地穿插,有效地链接,让学生经历“感受—归纳—运用”的过程。
(三)课后作业设计活动化,指向运用拓展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通过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在设计本单元的课后作业时,要围绕单元知识点,从运用和拓展两个层次着手,以活动化为导向设计好课后作业。
1.运用型课后作业设计
《鲸》一文虽然是习作例文,但它的价值不仅仅在说明方法的习得上,学习《鲸》这篇课文之后,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份情境运用型作业,既能反馈学生对于鲸的了解程度,也能反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运用能力。
2.拓展型课后作业设计
说明文由于其较专业的知识性结构,大多数的知识与学生所掌握的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研究型的作业。
(1)拓展型阅读
语文学习最终要引领学生走向广袤的读写海洋,在课文学习之后,拓展型阅读尤为重要,可以以作者为拓展,可以以主题为拓展等。在学习《松鼠》之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布封的《自然史》,既丰富课外知识,又进一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探究性动手
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说明文样式也不同,在《风向袋的制作》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更明白如何将过程写清楚,让读者读明白。有了这个意识,对于习作选择写这一类话题的学生更有针对性。
(3)事物发布会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让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醒悟,获得相关知识,那么可以在学生完成习作后,举行一次“事物发布会”,让学生的作品一一发布,获得成功感。
总之,在习作策略单元,教师一定要根据本单元的特殊体例,以单元整组为观照,合理设计相关作业,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统一,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更关注书面表达的能力,读写融合,方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达成单元效果,实现“轻负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