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
基础护理学第六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第六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一单项选择 (每题1分) 1.在人体散热方式中,散热量占总散热量比例最大的是( ) A 辐射B对 流C 蒸发D传导 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 A小脑蚓部B 丘脑下部
-
社区护理技术第1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本章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
-
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
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
-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最终定稿)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共45分)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延髓上部 B.下丘脑 C.小脑蝶部 D.大脑枕叶 E.脊髓颈段 2.下列有关体温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长时间
-
15——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
生命体征
第1题[单选题] 难度系数(一般) 为了准确观察病人的血压,测量时应尽量做带四定( ) A: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B: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定人员 C:定时间,定部位,定血压计,定
-
《基础护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基础护理学》习题集及答案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一 .单选题 1.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D A.肝脏B.心脏 C.肺脏D.皮肤 E.肌肤 2.摄氏温度(℃ )与华氏温度( ℉ )的换算公式
-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习题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一、单选题 1.陈丰,男,40岁,主诉头晕。多次测得收缩压21Kpa(158mmHg),舒张压12Kpa(90mmHg)左右,应考虑为 A.高血压 B.低血压 C.舒张压偏低 D.收缩压偏低 E.
-
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操作方法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体温的测量(一)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体温。 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随症状。(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净双手。 2、物品准备:治疗
-
生命体征评估
1.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2.发热(fever):又称体温过高,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
-
2.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试题及答案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考试题(2月份) 科室:姓名: 成绩:一、选择题(共45分)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延髓上部 B.下丘脑 C.小脑蝶部 D.大脑枕叶 E.脊髓颈段 2.下列有关体温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生命体征检查5篇
四、 生命体征检查 (一 ) 体温的测量方法(腋下测量法) 【训练目的】 安全、准确地测量患者体温,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训练要求】 1. 每2名学员为一组,互相操
-
如何正确测量生命体征
如何正确测量生命体征
各位同行,下午好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宋金美,在消化科工作,今天坐在一起是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正确测量生命体征这个问题。生命体征即血压、,,,,首先回味一下体温 -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测
-
基础护理学8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 1.适宜采用口腔测量体温的是 A.昏迷者 B.患儿C. 口鼻手术者 D.呼吸困难者 E. 肛门手术者 2.可导致脉率减慢的是 A.颅内压增高 B. 贫血C.冠心病心绞痛 D.急性
-
第八章生命体征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 ( )。 2、病理性体温过高包括( )和( )。 3、以口腔温度为例,患者为中等热的温度为( )。 4、常见热型 ( )、( )、( )、( )。 5、降低体温的方法有( )和( )。实
-
第七章生命体征的评估
第七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 A1型题 1.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是 A.35.8~36.3℃ B.36.3~37.2℃ C.36.8~37.7℃ D.37.3~38.2℃ E.39.3~40.3℃ 2.生理情况下可使体温略有降低的是: A.进食时 B.女性
-
生命体征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生命体征目的及注意事项 一、目的: 1、测量记记录生命体征、脉博、呼吸、血压。 2、监测生命体征、为病情变化提供依据。 二、注意事项 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