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公开课教案[大全5篇]
初 三 历 史 公 开 课 教 案 【课 题】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
-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的教学设计[最终版]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徐子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5课
-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及导学案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及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和多极化发展趋势,理解美国的霸权主义及其表现,了解威胁当今世界和平
-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争锋
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2、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 -
7.2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仍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世
-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五篇模版)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
-
保险市场 酝酿多极化竞争格局
保险市场 酝酿多极化竞争格局
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的涌现,中国保险市场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日前,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 -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高一历史政治史教学案(25)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制作人:顾士娟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2010-12 姓名:____ 班级:____ 学号:____ 组别:____ 【知识与能力】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
-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共五则)
第15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说课稿(共5篇)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办理是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理解课标
高中新课标要求: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三维目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讲课稿[5篇范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讲课稿 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将世界史比喻为世界杯足球赛,世界古代史就是预选赛,世界中古史就是小组
-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七单元《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设计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48.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48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1.识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
-
[教案]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 【从容说课】 本节的中心问题是世界多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日本的崛起过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理解因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
-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人教版】教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一、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腾飞、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自对世界局势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材与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