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阅读,是人生的引导,帮我们找到智慧的源泉。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亲密关系》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亲密关系》的读后感一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二这本《亲密关系》是我目前看过的唯一也是最好的一本心理学书,书很不易读,因为句句引发思考,看过一遍,只觉收获了书中50%的精华,写感想时,只要随手翻开一页,字里行间便又有了新的感悟。现就自己理解的皮毛写下简单的读书感悟,希望还能再次深刻的研读一遍,体会那种与心灵沟通的快乐。书中的亲密关系虽重点指的是夫妻关系,但我理解更多的是包括夫妻在内和父母、孩子等所有与自己亲近的关系。并且我更着重体会的是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
与直面相反的做法即逃避,不敢面对。说到直面才能放下,让我想到一个电影情节,一个人被幻象中的猛鬼怪兽追击,不停的逃跑,猛鬼怪兽穷追不舍,并因主角的恐惧而变得更加强大凶猛,当主角被追的无路可逃时,不得不面对幻象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都是幻觉,瞬间猛扑过来的猛鬼怪兽化为乌有,眼前变回平和宁静的现实。我想在生活中当我们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感时,面对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和自己时,我们心中那积聚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的折磨应该也不亚于猛鬼怪兽,让我们心痛、抓狂,甚至有时觉得死比活着更容易。作为一个还不能超脱世俗、随时能跟灵魂对话的人,我还是要随时去迎接生活带来的痛苦,但读了克里斯多福的《亲密关系》,让我在痛苦来袭时,可以直面痛苦,把痛苦和怀疑自己的心看做一个去认识自我和灵魂的机会,那么我便从内心开始不再恐惧它,而是接纳它,感激它,并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心中充满爱和希望。
书中对天赋的说法对我也很有启迪,天赋是我们天生的才能,不是灵感激发的,只要我们听从心灵的指引,创造性的想法、言语便会层出不穷,对自我的怀疑,会迷惑、阻挠我们,让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当我们直面这种怀疑时,就会发现其实是我们自己臆造出的各种恐惧、紧张、恐慌的感觉,反过来折磨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让我们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认清了它的由来,恐惧烟消云散,我们才能自信的发挥自己的天赋。
对情绪的处理,还是要直面——直面情绪,说出它,感受它,之前我只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不了解情绪和造成这种情绪的本质时,控制情绪就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压制,读过这本书后,懂得了情绪的本质,便能够跟随心灵的指引,心悦诚服的接纳它,让其自然而然的消逝。“无论何种情绪,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都不会超过六分钟,除非你为它建造一个家,让它在你心中长住下来,如果你否认自己的情绪,为情绪找借口,害怕或放纵自己的情绪,那它们就会在你心中生根了”。
不管是亲密关系的快乐,或是生活上的其他快乐,都依赖我们每时每刻的应对方式来决定,所以多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吧,如果你想要快乐,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只有选择直面痛苦,才能最终放下痛苦,跟随灵魂的指引,在一次次痛苦的蜕变后,相信生活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绽放。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三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找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炸弹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第二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1
《亲密关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书,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亲密关系,可以到达自己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亲密关系呢?我们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从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来看,亲密关系更应该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一个灵魂觉醒的过程。
怎么营造亲密关系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美国一对公认的恩爱夫妻,丈夫说,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一辈子至少也有99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可见,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是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就会产生愤怒。
为什么会有期望?
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来找配偶的,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们想找的那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勤快善良、风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两个特点做不到,我们就会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无法成功,我们就会感到灰心失望,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进而认为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再进而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跟对方过下去了。于是,婚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爱人真的有义务要以你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么?
并没有,对方也是独立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我们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拥有自己想拥有的特质。
也就是说,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是因为我们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和特别感。因为有所归属,所以感到安全,因为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所以就会自信。如果对方忽视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落空,就会伤心,就会愤怒,就会导致争吵和分裂。
所以,这种不被满足的情绪才是关键。我们希望对方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安全和自信。对方或许一开始会配合,但是久了也会疲倦和厌烦。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争夺关注的斗争,这种“权力斗争”说明我们在内心深处缺乏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丧失的亲情之爱。因为缺乏,所以需要从对方身上索取,但因为根源太深,所以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
无法察觉的情绪才是最本质的情绪,因为这才是情绪的根源。
当愤怒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即使自己错了,也是因为对方引起的,所以,当争吵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指责对方,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对方的言行。当然,对方也会这么做,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干脆远离。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一段时间过去,双方都会忍耐下来,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时机适合,那种不被满足的情绪被再次激发时,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吵架。
怎么办?有克服的办法吗?
有。但我们必须先学会沟通的技巧。
沟通时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倾听对方想说什么,关键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一旦我们辨别出这种情绪,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这种情绪,并且愿意用爱来回应这种情绪时,问题往往就已经解决了大半。
在起冲突的时候,是非对错往往并不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双方都抱着是非对错的心理,那么在沟通前,就已经起了防备心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想要正确,还是想要快乐?想要冲突,还是想要和谐?想要胜利,还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对方做得很糟糕怎么办?是的,有这样的可能。但我们也要理解,对方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变得如此。另外,环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认知模式都有可能导致他(她)这么去做,简而言之,对方有对方的理由,对方也是无辜的。这么一想,我们就不会那么愤怒了。这样,我们就会转向跟对方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增长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生的一份宝贵的礼物。只是,它是以考验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察觉、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构建亲密关系的基础。
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情绪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无须为你的情绪负责。
可是,明明是对方伤害了我呀?不让对方负责让谁负责?
答案是这样的,你可以描述情绪,但要把描述和归咎分开,也就是,你可以说“我感到很生气,但这不是你的问题……”,相反,你不能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不归咎,也就让对方能更好地体察你的情绪,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怎么防备和推卸责任,这也就让双方有了一个更好的沟通语境。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探索情绪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绪,而且也欢迎对方来帮你疏导情绪,这样,不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心灵的成长一旦开始,灵魂就会引导你面向更美好的层次。
但在进入那个层次之前,必须先建立这种互相信赖、互相沟通、互相接纳的关系。
亲密关系读后感2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亲密关系让我们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亲密关系》
双十二,参加了两个小时的读书会,读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是我第三遍接触这本书了,之前学习过2遍,但总是很无感。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依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亲密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书中通过月晕,幻灭,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四个阶段来揭秘了亲密关系的本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其中,对我而言,内省和幻灭两个阶段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两个部分,因为最近2个月,我都在这两个阶段里徘徊。
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相爱,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需求,你刚好可以满足我那种缺失的爱,而我也可以刚好可以满足你,所以才会选择在一起。听起来这个本质会让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还需要真正的爱,一种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
结婚后,两个人都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对方时,发现对方其实并不像自己当初所想的那样爱自己,并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缺失的那部分爱的时候就开始走到幻灭阶段
在幻灭阶段,会经历3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责别人,抱怨别人;迫害者角色祸害别人也祸害自己,一点不对就自残甚至自杀。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爱,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爱才能够真正解决本质问题。
在反省阶段,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吵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那个导火索,而是因为这件小件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伤害,为了避免心碎,我选择吵架来获得安全感。但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内心深处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然后告诉对方这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沟通和交谈来解决问题。当双方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时,关系就会得以重建。但如果沟通无效,双方都无法得到安慰,那么关系就无法缓和。
对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两个人真的不合适,就没有必要勉强在一起,不如离婚。离婚只是一段关系的终止,说不定你可以通过对这段失败婚姻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你勇于走出迷雾,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时,你会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价值。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男女平等,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把两个不爱的人绑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对对方的依附可能都无法换回真爱。所以有时离开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我和老公常年两地分居,收到书友群里信息的时候,一看是讲亲密关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为现在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根本就没有亲密关系的问题了,但书友告诉我,亲密关系真的不仅仅只有夫妻关系,还有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等,本质性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再次深入学习这本书之后就觉得我是真的来对了。因为我有原生家庭问题。
我是一个在原生家庭当中有太多的伤害的那种孩子。父母长期的忽视,控制和语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来。但是在参加这次读书会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其实已经走出来了。当我听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再也不是对号入座,内心做1万遍对父母的谴责,而是对最后的解决方案完全对号入座了,因为我已经成功地走过了受害者角色,摆脱了差点让自己陷入深渊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决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扰的相处模式。
事实上,并不是这次读书会让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认识了我的导师之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帮我彻底地摆脱了原生家庭问题。再次学了《亲密关系》之后,我更加确定,一切的亲密关系问题都是可以用爱和感谢来解决的。
当你真正的学会放手之后,是能够得到那种流动性的爱的感觉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爱,我之所以走出来了,是因为我跟父母的关系已经完全缓和,现在的相处变得轻愉快,就是书中形容的那种感觉:爱在心里流动。
在最后书友分享阶段,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书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她说两个人最真诚的爱其实就是当另外一个人在旁边喝酒吸烟打牌的时候你可以在这边平静地看书,两个人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就是最好的爱的状态。
亲密关系读后感3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没有很仔细的看,只能说大概的阅览。所以不知道对我接下来写读后感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决定,但阅读完后有记忆最深的几点还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这本书大概就是讲一段关系的几个阶段,分别为绚丽、幻灭、内省、启示这么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作者都有讲解他的理解及推导过程、自身经历。有很多的地方我读得很入神,因为有和我切身相关的感觉,比如他有说到在人们纠结时怎么做决定,书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记不清了,但最终的核心点我记得,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选择,满足对双方或者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双方利益的决定,其实看完后我觉得就是做一个理性的选择。作者只是把“理性”这个词用“真理”表达了出来,可能在作者看来真理更是神圣或者慎重的吧。在这里还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读这本书的话,有些词可能跟你现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有点不一样,比如刚刚提到的真理,从书籍里面表现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现在人们对于真理的理解虽有一层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恒不变的、反复被验证过的观点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觉”这个词,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凭感觉、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为“去注意我的灵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达人们的第一直觉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实的,也就是最贴近人们心灵的。大概可以判断为作者会站在心理学或者更深层的理解上去解读某些词,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应该准备一颗更神圣的心,或者需要多转个弯对某些词进行更深的阅读。
另外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很多道理,其实大家都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且这些道理为大家已经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经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该书里会写的很神秘,或者是为了保持凸显心理、关系主题书籍该有的调性,让你觉得哇,原来我读了一页的文字其实是在读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可以一两句话讲出来的作者要用一页写完。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啰嗦什么的,它毕竟是一个类似于心理书籍,在阅读节奏及散发出来的气质上必须吻合书籍的定位,也必须有更多的分析推理过程,所以在我们看到的一个结论,作者是通过真实案例或者亲身感受进行论证、给予理性与科学。
该本书还有阐述了一个可以看成是天生属性的重点,可以说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维逻辑属性,我觉得我可以这样概括:当你选择一方时是因为你选择的一方更容易让你当下舒适。比如,当你暴躁时你是痛苦的,那你为什么明明痛苦还要暴躁呢?因为人们选择暴躁发泄比让自己在内心忍受更容易释放或解气。还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费神且心情槽糕,事后你可能还会后悔,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类在这种时候还是会选择吵架呢?是因为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成熟心碎要简单得多。这些都是在说明人类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让自己当下能立即发泄的或者相对舒适一些的决定。
书里面还有一些观点让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说怀疑,当你处于怀疑自己的情况下,你可以把怀疑自己的状态,看成怀疑是一种提问,不要看成是一种施加于影响未来不会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怀疑是提问的概念让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
再比如说牺牲,牺牲不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心态。当你在洗碗的时候,至于它会不会让你开心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当你因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时候,你觉得是牺牲,可能会影响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种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种娱乐你则不会认为它是牺牲的行为。
最后再分享一点,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时,你就当作他是不真实的,因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象。很多的害怕都是发生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你完全有机会有时间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当然,毕竟是一本书,我不会容易这么轻易就不分享了,还真的最后分享一点,就是对于吵架的分析。在这里我很浅显的回忆一下我在书籍里面看到的,其实书籍里面还有很多的这一个话题的分析与解读,但我现在只能想到这一点。我们有时候吵架、解释是为了让对方有罪恶感,从而希望对方能够服软,能够因为对自己有罪恶感而表示亏欠或者认错,从而对自己更好一点。
还有还有,这本书还写了很多,我觉得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的阅读一定还有不少的收获。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当作一本虽然已经翻阅完读但还像是在读的书,偶尔翻翻一定还能有不少的收获。
夜深了,读完这本书最强烈的首波读后感就是这几个点了。写了我差不多一个小时真的好困了,原本是准备不写了直接睡的,后面觉得还是得蹭热纪录第一读后感。深夜一点,陪你读书,哈哈~
亲密关系读后感4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平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5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6
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得极少,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因为时间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没怎么好好的品悟,但还是感悟蛮深的,今天想写写关于它的一点感悟。
如同找数学和音乐的关系一样,以前的我,很难将科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此书,不仅将两者联系起来了,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这些关系,并发现了我们平时难以发现的东西。对于此书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得不说声赞。作者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这里的亲密关系,主要讲的是与我们联系紧密的伴侣之间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归属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能与周围的朋友建立友好的关系,被团体所接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得不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与我们生活得是否快乐有着极其大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关系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这是第一步。对于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相识,并继续交往下去,就是因为两人之间产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础是一种回报,我们喜欢接触我们喜欢的人,更有可能喜欢我们周围的人。我们会被那些其出现对我们有着回报的人所吸引,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体验或是一种直接的回报,能使我们开心愉悦或是满足我们的某些欲望。我们从我们周围的人当中选择朋友或是仇人,因为了解我们周围的人更加方便,先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更加熟悉。关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们会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成长环境都有一定关系,人们对美都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美的即是好的”,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外貌、体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并且,外表吸引力的进化观念认为,标准的腰臀比例与健康都有一定关系,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丽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但因为这种思想存在年代久远,就容易达到另一个反面,产生偏见,过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们一般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人们是不愿意冒被拒绝的危险,所以就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而喜欢我们的人一般都是与我们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他们与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都会对我们关系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影响力,会影响到我们对后续信息的选择。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会让我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而这种自然的积极的情绪会被对方察觉到,对方将更有可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回应你,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认识,进一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为啥总说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热恋中的男女中,因为这种情绪,容易将伴侣理想化,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会慢慢减退,而对方的缺点再一次暴露出来的时候,与我们心里的那种积极的印象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我们的情绪波动更大,()从而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导致“七年之痒”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过程中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同样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伴侣,使伴侣自己也打心里认为他就是你所认为的那么美好,他也会不自觉的向那个方向发展,成为那个你们都认为的更好的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塑造伴侣。
在交往过程中,除了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之外,还有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这都是交流。在关系的发展和质量中,交流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流过程中,自我表露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除非两个人向彼此表露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否则他们之间不存在亲密关系。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关系的满意度。在交流的过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实的说出我们所想要说出的话,积极倾听,保持礼貌和冷静,而且要善于运用尊重和确认的力量,来使得交流更加舒畅美好。
在关系中存在经济观,对于关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对关系的依赖性更大,更不愿意放弃这段关系。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寻求的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总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这样做,会依赖伴侣而不愿离开彼此,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使自己的伴侣快乐,这样才能继续得到想要的回报。投入的人对关系采取长期的倾向,会把伴侣和自己视为一体,会采取行动保护并维持关系,会宽容、会乐于牺牲,伴侣双方都这样做时,投入有力的影响着关系的稳定性。
关系的产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和经营,才能赢得积极而又美好的亲密关系。
第三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在以前,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也阅读过一些有关书籍,然而专业类的书图表统计繁杂,让人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科普类的质量参差不齐,知识性也有高有低。而在我看来,《亲密关系》是一本科普性和专业性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的书。本书的核心由三个部分组成:1.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2.作为亲密关系的前提,吸引力是如何产生的3.如何通过沟通来维持你的亲密关系。让我学到最多的是需要亲密关系的原因。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天与他人的频率是很高的,然而为什么人际交往问题也越来越频发呢?这是因为我们每天和他人进行的短暂接触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位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个物理性需求以后的就是归属需要。而归属需要要通过亲密关系来满足。在书中,作者列出来一份研究报告,展现了亲密关系缺失对人的影响。当孤独一人时,人的免疫能力会变弱,朋友和爱人很少的人寿命相比其他人更短。
当然,亲密关系对人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亲密关系会让人获得更高的自我认同,提高人的自尊。在很大程度上,人的自尊由他人的评价所影响。我们越多的获得正面的评价,我们的自尊也会相应的得到增长。社会测量学提出自尊是人们的“社会关系测量仪”,我们用自尊来衡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更多地感到被认可,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高自尊。更高的自尊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自信,坚持自己,从而更可能取得成功。
亲密关系是如此重要,但破坏亲密关系的隔阂的发生却是会轻易发生的。而想要维持亲密关系,我们不仅需要有维持亲密关系的意愿,愿意为这段关系去付出,更要注意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的行为表达。非语言表达看上去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想法,实际上,我们情绪大多是由非语言行为表达的。例如好奇,厌烦,开心,失落……这些都是会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传达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对方的情绪。
就我自己来说,从前很少注意到亲密关系的培养,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疏远一些较为亲密的人。而其实亲密关系的重要性比我想象中重要的多。相较于之前,生活状态和学习效率都因为亲密关系的减少大幅度下降。
对于建立亲密关系,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比如积极进行非语言互动,表现出我有沟通的欲望,并且沟通时我是很愉快的。在沟通时,尽量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并注重表达自己的关注和理解。同时,避免自身的消极情绪影响到正常的交流,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在发生争执时仍然保持礼貌和克制。当然,最重要的是意识到亲密关系对自身的重要性,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寻求建立和尽力保持已经建立的亲密关系。
第四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两个月以前的事情,坦率地讲,这本书读完之后并没有太深的感触,甚至每个章节的内容都不曾记得,通过大家的分享讨论,又仔细的翻读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
婚姻不是爱情,是关系
在读这本书之前,始终坚信相爱是婚姻的基础,也是维持婚姻稳固的重要基石,既然爱了就一定要坚守到底,不离不弃。现在,我对婚姻有了重新的认识,婚姻与爱无关,只和重要性有关。大多数人一生的目标和成功都没有关系,只是证明自己的价值。当我们说爱一个人的时候,这份爱便赋予了条件,其实我们是在说重要性,和爱无关。所有在婚姻里发生的矛盾都和爱无关,都是在寻求重要性。
时而像火焰,时而像冰山
当你爱那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棒的人。这个人几乎完美无暇,没有任何缺陷,即使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也都无所谓。当激情退却,一切归于平淡,曾经对方眼中的好可能会变成今天的不好,会发现对方身上许多无法接受的东西,当发现这些的时候,对方曾经的美感瞬间荡然无存,对方又变得一无是处。
寻求归属感、价值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关注、认同,在寻求对方在乎的同时,就是在寻求自身的归属感、价值感。对方的完美与丑陋,本身并没有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善变的人心中。由于我们从小生长在爱匮乏的环境中,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缺少爱的,我们长大成人后,依然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感觉,从对方身上找寻童年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以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
触碰儿时的信念开关
我们总是试图从关系中得到认同,让自己可以回到孩提时代就设下的信念。这些信念将终生伴随我们左右,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将被引爆。一旦触碰到这个信念的开关,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恼火。当我们感受到恼火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愤怒,以各种抗拒的形式存在,以至于纠结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上,耗费我们的能量和时间。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而婚姻和亲密关系,就是让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将自己剖开。尽管剥的过程中,会流泪,会痛苦,但这些感受最真实,让你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完全不取决于存在或金钱。你要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在,你的情绪与别人无关,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与旁人无关。任何痛苦、无助都是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这些归咎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等待。最终将找到有一种爱不取决于外在,不管你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如果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戏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隐藏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越是亲密的人越清楚对方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所以,越是亲密的人对我们的伤害越大。
在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面对最好以及最糟的自己、学习接受和放手,真实呈现自己。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化茧成蝶不是梦
就像克里斯多福老师说,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相爱不是互相限制,而是相互成就。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而是灵魂上的相依相偎共同成长,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不断通过伴侣遇到自己并深爱上自己的过程。
第五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1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亲密关系让我们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亲密关系》
双十二,参加了两个小时的读书会,读的是《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是我第三遍接触这本书了,之前学习过2遍,但总是很无感。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个人及团体教练的领域上有近三十年经验的国际演说家、生命教练和咨商师。他运用广泛的经验,帮助个体依直觉来引导行动,发现他们自己要找的答案,并体验到活在顺流之中的轻盈,进而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创造出的独特的体验性方法,使理论与生活无缝结合。
《亲密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的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书中通过月晕,幻灭,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四个阶段来揭秘了亲密关系的本质,告诉我们:这个世上没什么天生一对最般配,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火辣、热情、浪漫的亲密关系之中,但我们能在亲密关系的旅途中,学习面对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学习接受和放手,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其中,对我而言,内省和幻灭两个阶段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两个部分,因为最近2个月,我都在这两个阶段里徘徊。
两个人为什么相爱?
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人选择在一起并不是因为真正的相爱,而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需求,你刚好可以满足我那种缺失的爱,而我也可以刚好可以满足你,所以才会选择在一起。听起来这个本质会让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关系里除了交换和控制,还需要真正的爱,一种属于灵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爱。
结婚后,两个人都以最真实的面目面对对方时,发现对方其实并不像自己当初所想的那样爱自己,并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心缺失的那部分爱的时候就开始走到幻灭阶段
在幻灭阶段,会经历3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责别人,抱怨别人;迫害者角色祸害别人也祸害自己,一点不对就自残甚至自杀。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爱,因为只有足够多的爱才能够真正解决本质问题。
在反省阶段,最明显的做法就是:吵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那个导火索,而是因为这件小件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伤害,为了避免心碎,我选择吵架来获得安全感。但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内心深处根本性的问题。而我们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事实上,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然后告诉对方这是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内心缺爱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对方真正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沟通和交谈来解决问题。当双方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时,关系就会得以重建。但如果沟通无效,双方都无法得到安慰,那么关系就无法缓和。
对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观点: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与其苦撑,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两个人真的不合适,就没有必要勉强在一起,不如离婚。离婚只是一段关系的终止,说不定你可以通过对这段失败婚姻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当你勇于走出迷雾,主动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时,你会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价值。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男女平等,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把两个不爱的人绑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对对方的依附可能都无法换回真爱。所以有时离开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我和老公常年两地分居,收到书友群里信息的时候,一看是讲亲密关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为现在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根本就没有亲密关系的问题了,但书友告诉我,亲密关系真的不仅仅只有夫妻关系,还有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等等,本质性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再次深入学习这本书之后就觉得我是真的来对了。因为我有原生家庭问题。
我是一个在原生家庭当中有太多的伤害的那种孩子。父母长期的忽视,控制和语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来。但是在参加这次读书会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其实已经走出来了。当我听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再也不是对号入座,内心做1万遍对父母的谴责,而是对最后的解决方案完全对号入座了,因为我已经成功地走过了受害者角色,摆脱了差点让自己陷入深渊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决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扰的相处模式。
事实上,并不是这次读书会让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认识了我的导师之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帮我彻底地摆脱了原生家庭问题。再次学了《亲密关系》之后,我更加确定,一切的亲密关系问题都是可以用爱和感谢来解决的。
当你真正的学会放手之后,是能够得到那种流动性的爱的感觉的,这是一种真正的爱,我之所以走出来了,是因为我跟父母的关系已经完全缓和,现在的相处变得轻愉快,就是书中形容的那种感觉:爱在心里流动。
在最后书友分享阶段,有一个特别优秀的书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时候,她说两个人最真诚的爱其实就是当另外一个人在旁边喝酒吸烟打牌的时候你可以在这边平静地看书,两个人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就是最好的爱的状态。
亲密关系读后感2
读了《亲密关系》,才发现婚姻中有这么多学问。书中提到很多原理,而且这些原理都是对具体生活的提炼总结,我们每个人婚姻中都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课,突然对婚姻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对在婚姻中如何获取幸福有了更加具体的方法。
我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只是觉得那必须是人生的一个路程,从小我对婚姻并不向往,觉得那只是一个任务,一个人过其实也不会很悲伤,农村封建告诉我婚姻只是为了老去时灵魂有归处,就仅仅因为这个,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结婚。
不知道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结婚了,只是因为年龄到了,婚姻中从吵架到冷战再到平静,除了对自己的内心折磨及对真爱的怀疑,发现亲密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和进步。慢慢的,不会再吵架,因为没有了期待,学会了接受现实。只是某个时候想起来我还是经常问问自己,我幸福吗?
都说女人结婚后,一个月中在脑海中有多少次闪过离婚的念头,真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当时牵上的手,当时许下的承诺,是在婚姻中如何一步步毁灭走向放手。我们对对方的不满意,期望的得不到,我们永远在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内心不懂自己,永远在怀疑自己不够幸福。
既然我是凡人一个,那就接纳生活接纳爱人,不再期望就不会有失望。
也开始学会提醒幸福,开始反省自己,我在婚姻里又付出了多少,多想想对方的好,于是发现也许自己还可以重拾幸福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说到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那么不管你怎么努力,也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幸福。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就基本不愿意动,都在等对方先行动,最差也要大家同频率一起努力吧,凭啥是我一个人付出呢。这种想法很可怕,如果你总是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内心的话,你会发现对方永远满足不了你。
书中提到了婚姻中很多的行为以及无理取闹其实都来源于童年时期爱的缺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确实很多的吵架不是因为本身这件事情,而是延伸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吵架并不是针对一件事情,而是为了表示我需要得到某些关爱某些需求。
我们一开始恋爱都觉得对方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表现出对方各自想要看到的那个自己。书中说到人为什么要恋爱,其实是找一个满足自己潜意识的一个人,人往往找的是自己想要找的人,自己假装自己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忽略了其实对方也在假装,于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迫切的想做自己,我们找不到曾经眼中的对方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争吵,潜意识中童年缺乏的在婚姻中都在反映这种需求。
本书中说到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我们要做到本自具足,停止对伴侣的期望,本着爱出发共同处理面临的问题。
婚后的期望走到幻灭阶段后,必然会产生愤怒情绪,愤怒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仅仅是表达愤怒,只是把问题表达出来,第二种是情绪抽离,逃避问题,最后一种是被动攻击,把自己处在受害者位置自我惩罚。这三种是我们经常愤怒的三种表示方式。如何解决,如何化解吵架,正确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吵架的真正原因不会是表面的外在的导火线,而是潜意识的缺失的心路历程,学会同理心的倾听,与对方同时面对自己的问题,最好的方法用爱来回应对方的伤痛。比如你要生气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想法,假如你现在还深爱着对方,那么你很快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拥抱,温暖和抚慰。
幻灭之后的内省阶段说的也特别棒,一种方式是无止境的追求需求导致最终妥协放弃,正确的方式是放弃期望,把伴侣的需求当做自己的需求,双方积极沟通创造快乐!
作者更是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家庭中的三种角色,受害者(心甘情愿的受害),破坏者(心安理得的索取),拯救者,这三者角色是可以转换的,要走出受害者的牢笼,想明白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跟随真理选择,不要让自己处于牺牲者的心态,同样的处境,学会积极心态,才能找到快乐源泉。我们对世界的不满往往是自己内心的不满意,对配偶的不满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如何在婚姻中穿墙而过,要先跳出问题的框架,解决自己内心匮乏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自身的投射,对自己生活负责,发现问题比找到答案更接近幸福。
最后的启示阶段说到爱才能带来启发,不求回报没有条件的付出才会快乐!空洞由爱来填补,跟随自己的内心,本自具足。打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的方法就是你本来就在那里了。找到婚姻中的量子隧道,你就能一下子到达亲密关系的中心。
特别是允许两字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学会允许,灵魂关系的关键是允许,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你烦心时想想允许这个词,允许具有伟大的力量。焦虑来源于对无常的抗拒,依据灵魂的本质出发,需求不从对方寻找,从自我找。
记住,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从爱出发,从心出发,让爱在内心生根,爱才能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3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没有很仔细的看,只能说大概的阅览。所以不知道对我接下来写读后感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决定,但阅读完后有记忆最深的几点还是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这本书大概就是讲一段关系的几个阶段,分别为绚丽、幻灭、内省、启示这么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作者都有讲解他的理解及推导过程、自身经历。有很多的地方我读得很入神,因为有和我切身相关的感觉,比如他有说到在人们纠结时怎么做决定,书中有一定的分析及案例我就不说了,因为我也记不清了,但最终的核心点我记得,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做出真理的选择,满足对双方或者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双方利益的决定,其实看完后我觉得就是做一个理性的选择。作者只是把“理性”这个词用“真理”表达了出来,可能在作者看来真理更是神圣或者慎重的吧。在这里还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读这本书的话,有些词可能跟你现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会有点不一样,比如刚刚提到的真理,从书籍里面表现的意思核心就是理性,而在现在人们对于真理的理解虽有一层理性的意思,但更多的理解是永恒不变的、反复被验证过的观点或者道理。再比如,“直觉”这个词,我们更多的是理解为凭感觉、第六感,但作者的理解为“去注意我的灵魂的想法”。可能作者想表达人们的第一直觉或者第一反射是最真实的,也就是最贴近人们心灵的。大概可以判断为作者会站在心理学或者更深层的理解上去解读某些词,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应该准备一颗更神圣的心,或者需要多转个弯对某些词进行更深的阅读。
另外在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很多道理,其实大家都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且这些道理为大家已经很容易理解或者早已经知道的道理,作者在该书里会写的很神秘,或者是为了保持凸显心理、关系主题书籍该有的调性,让你觉得哇,原来我读了一页的文字其实是在读我早就明白了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可以一两句话讲出来的作者要用一页写完。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本书不好啰嗦什么的,它毕竟是一个类似于心理书籍,在阅读节奏及散发出来的气质上必须吻合书籍的定位,也必须有更多的分析推理过程,所以在我们看到的一个结论,作者是通过真实案例或者亲身感受进行论证、给予理性与科学。
该本书还有阐述了一个可以看成是天生属性的重点,可以说是人性本存在的思维逻辑属性,我觉得我可以这样概括:当你选择一方时是因为你选择的一方更容易让你当下舒适。比如,当你暴躁时你是痛苦的,那你为什么明明痛苦还要暴躁呢?因为人们选择暴躁发泄比让自己在内心忍受更容易释放或解气。还有比如吵架,明明吵架费神且心情槽糕,事后你可能还会后悔,可为什么大多数的人类在这种时候还是会选择吵架呢?是因为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成熟心碎要简单得多。这些都是在说明人类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让自己当下能立即发泄的或者相对舒适一些的决定。
书里面还有一些观点让我很印象深刻:
比如说怀疑,当你处于怀疑自己的情况下,你可以把怀疑自己的状态,看成怀疑是一种提问,不要看成是一种施加于影响未来不会成功的因素,你可以用怀疑是提问的概念让自己做更多的理性分析,以为未来做更多的准备。
再比如说牺牲,牺牲不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心态。当你在洗碗的时候,至于它会不会让你开心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当你因为你的另一半在那玩而你在洗碗的时候,你觉得是牺牲,可能会影响你的心情。但如果你把洗碗看成是一种慢生活或者是另一种娱乐你则不会认为它是牺牲的行为。
最后再分享一点,是害怕。如果你害怕一件事时,你就当作他是不真实的,因为你的害怕只是你的想象。很多的害怕都是发生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所以你更多的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你完全有机会有时间去做更多的把握及完善。
当然,毕竟是一本书,我不会容易这么轻易就不分享了,还真的最后分享一点,就是对于吵架的分析。在这里我很浅显的回忆一下我在书籍里面看到的,其实书籍里面还有很多的这一个话题的分析与解读,但我现在只能想到这一点。我们有时候吵架、解释是为了让对方有罪恶感,从而希望对方能够服软,能够因为对自己有罪恶感而表示亏欠或者认错,从而对自己更好一点。
还有还有,这本书还写了很多,我觉得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的阅读一定还有不少的收获。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上,当作一本虽然已经翻阅完读但还像是在读的书,偶尔翻翻一定还能有不少的收获。
夜深了,读完这本书最强烈的首波读后感就是这几个点了。写了我差不多一个小时真的好困了,原本是准备不写了直接睡的,后面觉得还是得蹭热纪录第一读后感。深夜一点,陪你读书,哈哈~
亲密关系读后感4
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得极少,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因为时间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没怎么好好的品悟,但还是感悟蛮深的,今天想写写关于它的一点感悟。
如同找数学和音乐的关系一样,以前的我,很难将科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此书,不仅将两者联系起来了,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这些关系,并发现了我们平时难以发现的东西。对于此书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得不说声赞。作者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这里的亲密关系,主要讲的是与我们联系紧密的伴侣之间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归属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能与周围的朋友建立友好的关系,被团体所接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得不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与我们生活得是否快乐有着极其大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关系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这是第一步。对于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相识,并继续交往下去,就是因为两人之间产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础是一种回报,我们喜欢接触我们喜欢的人,更有可能喜欢我们周围的人。我们会被那些其出现对我们有着回报的人所吸引,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体验或是一种直接的回报,能使我们开心愉悦或是满足我们的某些欲望。我们从我们周围的人当中选择朋友或是仇人,因为了解我们周围的人更加方便,先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更加熟悉。关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们会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成长环境都有一定关系,人们对美都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美的即是好的”,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外貌、体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并且,外表吸引力的进化观念认为,标准的腰臀比例与健康都有一定关系,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丽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但因为这种思想存在年代久远,就容易达到另一个反面,产生偏见,过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们一般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人们是不愿意冒被拒绝的危险,所以就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而喜欢我们的人一般都是与我们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他们与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都会对我们关系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影响力,会影响到我们对后续信息的选择。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会让我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而这种自然的积极的情绪会被对方察觉到,对方将更有可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回应你,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认识,进一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为啥总说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热恋中的男女中,因为这种情绪,容易将伴侣理想化,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会慢慢减退,而对方的缺点再一次暴露出来的时候,与我们心里的那种积极的印象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我们的情绪波动更大,从而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导致“七年之痒”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过程中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同样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伴侣,使伴侣自己也打心里认为他就是你所认为的那么美好,他也会不自觉的向那个方向发展,成为那个你们都认为的更好的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塑造伴侣。
在交往过程中,除了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之外,还有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这都是交流。在关系的发展和质量中,交流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流过程中,自我表露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除非两个人向彼此表露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否则他们之间不存在亲密关系。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关系的满意度。在交流的过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实的说出我们所想要说出的话,积极倾听,保持礼貌和冷静,而且要善于运用尊重和确认的力量,来使得交流更加舒畅美好。
在关系中存在经济观,对于关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对关系的依赖性更大,更不愿意放弃这段关系。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寻求的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总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这样做,会依赖伴侣而不愿离开彼此,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使自己的伴侣快乐,这样才能继续得到想要的回报。投入的人对关系采取长期的倾向,会把伴侣和自己视为一体,会采取行动保护并维持关系,会宽容、会乐于牺牲,伴侣双方都这样做时,投入有力的影响着关系的稳定性。
关系的产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和经营,才能赢得积极而又美好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读后感5
我们渴望建立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我们当然可以把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挫折、苦难、伤痛归结于外因或他人,可是这样往往是于事无补的,我们还是得不到我们向往的幸福,伤痛依旧无法痊愈。
就让这本书带我们一起来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或其他。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了解这些行为的动机能够更好的看清我们自己的“需求”,看清自己。(批判性思维)
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仿佛找到了那根丢失的肋骨,瞬间圆满了。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
我们需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有需求就会提出要求,想把他们变成我们喜欢的样子。然而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道理,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如果我们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么,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会失败。你终究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
我们都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感到失望和愤恨,是什么没有被满足,而这些都是一定要被满足的吗?有没有别的办法。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怒,这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觉察他人)
绝大多数的亲密关系都会让人有些失败的感觉。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能让你渡过难关,体验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而这个阶段中,潜意识中的陷阱无数,而你的努力好像都是白费。而要突破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障碍,我们必须学会“穿墙而过”的艺术。(内醒,觉察自己)
内省通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
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让你满足,你可能会感到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过度的幻象,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等,而且还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不能改变现状。这些无形的墙,让你痛苦万分。
如果你现在或将来身处此种情形,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回应的方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选择“穿越”障碍那么如何“穿墙而出”?
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墙壁”包围着我们,要如何才能“穿墙”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监牢呢?虽说亲密关系是没有公式的,但还是有一些原则是共通的: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先得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就是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不仅仅解决的是洗碗或电费的问题,而是你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负责。婚姻生活是你一个人的事情,是你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调整自己的状态,然后了解自己内心的这个缺口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别人。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能够问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找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更加接近自由。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就是一切的东西,只要你用爱来对待,用爱的方法来解决它,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亲密关系读后感6
《亲密关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书,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亲密关系,可以到达自己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亲密关系呢?我们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从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来看,亲密关系更应该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一个灵魂觉醒的过程。
怎么营造亲密关系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美国一对公认的恩爱夫妻,丈夫说,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一辈子至少也有99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可见,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是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就会产生愤怒。
为什么会有期望?
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来找配偶的,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们想找的那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勤快善良、风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两个特点做不到,我们就会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无法成功,我们就会感到灰心失望,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进而认为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再进而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跟对方过下去了。于是,婚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爱人真的有义务要以你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么?
并没有,对方也是独立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我们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拥有自己想拥有的特质。
也就是说,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是因为我们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和特别感。因为有所归属,所以感到安全,因为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所以就会自信。如果对方忽视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落空,就会伤心,就会愤怒,就会导致争吵和分裂。
所以,这种不被满足的情绪才是关键。我们希望对方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安全和自信。对方或许一开始会配合,但是久了也会疲倦和厌烦。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争夺关注的斗争,这种“权力斗争”说明我们在内心深处缺乏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丧失的亲情之爱。因为缺乏,所以需要从对方身上索取,但因为根源太深,所以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
无法察觉的情绪才是最本质的情绪,因为这才是情绪的根源。
当愤怒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即使自己错了,也是因为对方引起的,所以,当争吵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指责对方,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对方的言行。当然,对方也会这么做,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干脆远离。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一段时间过去,双方都会忍耐下来,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时机适合,那种不被满足的情绪被再次激发时,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吵架。
怎么办?有克服的办法吗?
有。但我们必须先学会沟通的技巧。
沟通时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倾听对方想说什么,关键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一旦我们辨别出这种情绪,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这种情绪,并且愿意用爱来回应这种情绪时,问题往往就已经解决了大半。
在起冲突的时候,是非对错往往并不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双方都抱着是非对错的心理,那么在沟通前,就已经起了防备心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想要正确,还是想要快乐?想要冲突,还是想要和谐?想要胜利,还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对方做得很糟糕怎么办?是的,有这样的可能。但我们也要理解,对方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变得如此。另外,环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认知模式都有可能导致他(她)这么去做,简而言之,对方有对方的理由,对方也是无辜的。这么一想,我们就不会那么愤怒了。这样,我们就会转向跟对方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增长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生的一份宝贵的礼物。只是,它是以考验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察觉、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构建亲密关系的基础。
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情绪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无须为你的情绪负责。
可是,明明是对方伤害了我呀?不让对方负责让谁负责?
答案是这样的,你可以描述情绪,但要把描述和归咎分开,也就是,你可以说“我感到很生气,但这不是你的问题……”,相反,你不能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不归咎,也就让对方能更好地体察你的情绪,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怎么防备和推卸责任,这也就让双方有了一个更好的沟通语境。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探索情绪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绪,而且也欢迎对方来帮你疏导情绪,这样,不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心灵的成长一旦开始,灵魂就会引导你面向更美好的层次。
但在进入那个层次之前,必须先建立这种互相信赖、互相沟通、互相接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