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究(精选)
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探究
自去年7月我市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以来,各地坚持以城镇化为引领,按照“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收为要”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行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具有探索性的前期工作,尤其是白庙社区建设推进力度大,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各种群体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承载着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事务。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具有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构建新型党建模式,如何使党建工作适应并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前亟需探索的课题。
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社区党建方面,要根据未来合村并居建立社区的总体规划,统筹整合党建资源,优化党组织设置,不断强化社区的服务、凝聚、管理、维稳4大功能,以社区党建来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㈠创新组织设置。按照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党员
发挥作用的原则,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多村混合集中安置型社区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可成立党委或党总支,并以动迁村为单位分别成立党支部。社区党委(总支)隶属于镇党委领导,由分管领导兼任党委(总支)书记,动迁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委员。单一集中安置型社区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可建立社区党支部,隶属于所在地村党组织。同时,按照党员从业情况、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成立各类党小组;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可以楼幢、单元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党员居住较为分散的,可分片划区成立党小组。
㈡明确职责定位。坚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农村新型社区党建工作始终。新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决策决议,讨论决定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组织资源,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支持社区群众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㈢改进活动方式。混合安置型社区,考虑到党员在安置入住初期,对社区党组织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可采取“双重管理”模式,在保持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参与各项活动以新社区党组织为主,但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换届选举、利益分配等方面仍在原来村
不变,待安置型社区逐步转变为城镇社区后,再实行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属地管理”。单一安置型社区虽然党组织仍隶属于所在村,但工作重点要及时转变,由原来的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到加速居民融合、加强社区管理、维护社区稳定上来,发挥党员在新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㈠实行分类管理。广泛开展社区党员调查走访工作,建立健全党员信息库,突出党员个体差异、个性特征,实行分类施教、分类管理,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无业党员要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创业教育、就业培训,扶持党员创业就业。对在职党员要实行双向管理,建立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制度,探索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新途径。对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建立专人联系和定期思想汇报制度,确保“流动不流失、离乡不失管”。对征地拆迁过程中“人户分离”的党员,要建立登记联系制度,及时掌握思想动向和党员流向。对新迁入或长期租住在安置社区的外来党员要及时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编入相应党小组,对有单位党组织的外来党员要主动加强与所在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共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㈡建立关爱机制。实施党内关爱行动,完善新社区党员关爱、帮扶、激励机制,增强党员认同感、归属感。建立健全生活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党内结对帮扶、子女教育救助等帮扶制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党员创业帮扶工作,对有创业意向、有创业能力的党员,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扶持、信息扶持等多种形式,帮助党员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共富。深入推进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优秀党员人才信息库,采取结对联系、实践锻炼等方式,着力将党员致富能手、科技骨干、实用人才培养成村社干部、管理人才、本土专家。
㈢创新活动载体。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创设治安巡逻岗、矛盾调解岗等社区管理服务岗位,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考核奖励机制,鼓励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的社区党员认领岗位、履职尽责。积极探索“党支部联片、党小组联幢、党员联户”教育管理模式,组织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活动,主动了解社情民意,着力化解民忧民难,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依托社区老年体协等社会群众组织,注重发挥社区党员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优势,引导和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使所有的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树立起社区责任观念和主人意识。
三、拓展党建工作领域
㈠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利用社区宣传栏、党务公开栏,大力宣传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引导党员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的发展氛围。注重联系实际,强化教育培训,突出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引导合理消费、树立文明风尚为目的,积极推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文明宣讲、普法教育、法制咨询、科技培训进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引领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㈡推进文明社区建设。积极整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按照“自愿、就近、小型、多样”的原则,支持和鼓励社区群众自发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团体,积极开展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转变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逐步适应城镇生活。
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构建以致富信息传递、公益事业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等为主体的新社区服务体系,切实为居民排忧解难。探索建立社区服务站,鼓励创办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为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群众提供劳动用工信息服务,优先推荐或吸纳有专业技能、有服务意愿的党员参与社区安全保卫、水电维修等工作。探索服务外包等社区物业管理形式,切实规范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行为,逐步解决社区管理服务难题。
四、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㈠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加强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服务能力建设,注重把热爱社区工作、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的优秀党员选聘到社区党组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
作,增加新社区党组织新鲜血液。
㈡强化经费保障。把新社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困难家庭、五保户等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帮助生活困难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有条件的村级组织可探索土地股份制合作的形式,增加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为新社区党建工作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积极探索共建单位帮扶、社会各界捐赠等多种形式,拓展多元化社区管理服务经费筹集渠道,增强新社区党建工作合力。
㈢完善活动阵地。加大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整建制村庄整理的村,要统筹规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凡新建农村新型社区,必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力争与开发建设项目同步投入使用。同时,要严格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合理设置办公室、活动室、服务室和居民文体活动广场等为民服务场所,优化功能布局,强化综合配套,拓展服务领域,主动承接有关部门服务项目,构建集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㈣健全工作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建工作制度,实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党建工作例会制度、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加强与动迁村及其他各类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运转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结对帮扶、走访慰问、民情恳谈、党员承诺、为民服务代理、来信来访接待等制度,形成群众意愿表达和党群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区党建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07-10 17:27:22 点击:1341 评论:0
目前,大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社区党建方面,要根据未来合村并居建立社区的总体规划,统筹整合党建资源,优化党组织设置,扎实推进“三有一化”,不断强化社区的服务、凝聚、管理、维稳4大功能,以社区党建来引领农村社区建设。
(一)拓宽思路,优化组织设置
体制创新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动力。要从加强社区建设和党的工作的需要出发,积极构建在乡镇党委领导下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构筑党在社区执政的组织基础。
1.构建大支部。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大部分是按照地域相临、习俗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把其中交通便利、班子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作为中心社区进行建设的。所以,要将合并前的村支部进行调整,明确其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职责和任务,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搭建新的平台。
2.推进区域化。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镇直单位也被纳入社区之中。所以,要整合社区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具体可以采取在不改变驻社区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前提下,拓展外延,构筑共建工作格局,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
3.群团共建。要会同上级相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群众组织建设,比如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建设,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积极因素,服从服务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从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4.注重延伸。在社区大支部的领导下,按照有利于组织管理、党内活动开展、党员作用发挥的原则,把党支部、党小组向具备条件的楼房、住宅小区、开发区和集贸市场延伸,把行业相近的党员、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党员、把工作生活在一起的党员联系起来,建立了乡镇党委联系社区支部、社区支部联系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级四联”网格化管理模式。
5.加大投入。社区党建的稳步推进,既需要完善的工作网络和规范性的条规作保证,也需要活动场所等硬件的支撑。所以要广泛挖掘潜力,采取合力共建、资源共享、资金扶助等途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党员活动场所问题,让软件、硬件齐头并进。
(二)双重管理,强化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始终把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来抓,不断创新社区党员干部建设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年龄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社区干部队伍。
1.选好配强班子。抓好社区党的建设,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要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界限,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选、上级党组织委派等方式,拓宽选人视野,选拔政治引领能力强、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强的干部进入社区班子,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同时,加强培训,努力把创业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现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2.强化在职党员双重管理。通过建立完善在职党员报到登记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身份公开制度、参加社区活动制度、表现评价制度等措施,积极探索在职党员的“双重管理”办法,组织辖区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形成对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的合力。
3.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归口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离退休和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等进行梳理,纳入社区管理党员台帐,加强流动党员的“双向”管理,为流动党员营造一个“温馨家园”,努力探索与新的经济社会特点相适应的有序、有效、有力的党员管理新方式。
(三)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功能
群众满意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唯一标准。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社区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出发,突出重点,延伸领域,创新载体,不断推动社区服务上水平。
1.整合组织载体。健全完善辖区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将辖区内党支部和党员整合在一起,加强社区与驻区单位、驻区各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使政府各部门进入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得到有效承接,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区域性党建合力,形成党在社区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2.构建服务体系。成立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分户包片制、委托代办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大力推行“菜单式”、“一站式”服务,在加强社区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拓展服务领域。以社区服务为基本职责,积极探索服务社区群众的工作载体和方法。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计生服务、就业援助、纠纷调解、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社区服务活动,着力强化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居民享受到内容更加丰富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4.注重帮贫济困。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时刻关注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冷暖和疾苦,经常性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众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党的温暖遍布社区的每个角落,使党组织的威信在群众中得到牢固树立。
5.营造和谐文化。依托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党校、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等阵地,通过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对社区群众开展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弘扬先进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社区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涵养。
(四)完善机制,强化自治功能
居民自治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相当数量的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委会自治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切实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
1.明确居委会主要职责。剥离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将应由政府承担的事务从居委会工作中剥离出来,集中精力依法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职能,让居委会成为社区群众的“代言人”。
2.坚持居委会民主选举。进一步规范民主选举程序,加强对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通过居民“直选”和“海选”方式完成居委会换届。
3.改进居委会工作模式。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经验,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推进民主决策,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推进民主管理,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推进民主监督,使社区居委会把精力倾注到本职工作中,办自己该办的事,群众的知情权、评议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行使。
总之,社区党建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实现社区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让社区党建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根据我们的的实际采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建设模式:第一,政企联建型。政府与开发商联建,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一部分土地用于安置当地农民,开发所赚的钱用于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典型的就是荥阳的洞林湖新村和邢村新村;第二,集体代建型。乡镇集体或者村集体统一委托建筑公司建,群众购买,微利经营,如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第三,村民自建型。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群众在原有的宅基地上自建,如中牟县大冶镇的刘碑中心社区。第四,政府代建型。这种模式下,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农民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进行征用,在为农民建设新的社区的基础上提供征地补偿,比较典型的是郑州市姚桥乡的姚桥社区和磨李社区
4.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1)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道路(社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自来水,电,暖,气等
(2)公共服务设施
(3)文化服务设施
关于建设资金问题,李亚提出,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舍得拿出资金倾斜、支持社区建设;二要整合涉农资金,按照“职能不变、渠道不乱,打捆使用、各尽其功”的原则,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要广开融资渠道,能够市场运作的通过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支持、以地生财、群众自筹、社会捐建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四要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统筹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用地需求和社区建设、群众就业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篇:社区警务模式探究
社区警务模式探究
——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开展警务工作
摘要:社区警务是公安机关为切实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警力下沉制度。
社区警务能够加强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然而,开展社区警务是一个巨大任务,沉重的工作量不能完全压在公安机关和社区民警身上。因此,吸收和挖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警务
工作成为了发展社区警务的必由之路。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以公安机关为指导,人
民群众参与的新型社区警务模式。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力量警察居委会
一、社区警务的概念
社区警务的英文本意为“社区导向警务(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社区导向”就是
倡导以社会的治安需求为导向开展警务工作。社区警务是社区居民在警察的带领、指导、支
持下,立足社区实际,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协作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
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促进社区发展的思想、活动和方式、方法体
系的统称。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维护社会治安的行为与活动,都应该属于社区警务的范围。犯罪行为是非
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解决治安问题的途径也就
不一而足。警察作为刑事司法系统的一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宁的主要国家行政力
量,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力量。警力不可能无限度增长,因为其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所以,警方需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才
能够实现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可见,社区警务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既可指一种警
务理论,也可指具体的警务工作,如果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还是一种警务思想,一种警务发展
战略。
从狭义上来讲,社区警务是指公安机关社区警务部门的工作,即通过有效的治安行政管理措施
和各种专业手段,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宁,并通过各种安全防范措施进行犯罪控制和预
防,保护社区公众生命财产不受非法侵犯,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及公众损失的工作。当前,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机关社区警务部门来实施的。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工作平台是公
安派出所,主要承担人是社区民警。社区民警肩负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包括掌握社情民意、管
理实有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五个方面。因此,社区民警履行
职责任务情况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警务战略措施的落实。
从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警务的主体构成不仅仅包括警察,而且还包括“社区居民”;
从合作关系上看,警察对社区居民,是“带领、指导、支持”之类的平等关系,而不是组织、督
促、检查之类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
源、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互助;实现的直接目标是“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
共安全,间接目标是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离幵促进社区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警务,不是真正的社区警务。
二、中国社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老子曾描绘过“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
代。社区警务的萌芽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井田制和保甲制下的社会治安传
统。早在2000多年前,秦朝就实行了“亭”这种专门的基层治安机构,并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户籍登记、“什伍连坐”“联防制度”等,体现了某些与当今社区警务思想相类似的萌芽。
此后,明代王阳明创立了“十家牌法”及其多朝普遍盛行的“打更”、“巡夜”等社会治安实
践活动。而春秋时代,管仲对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社区治安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举措包括
1、严格区划,整顿社区。
2、分门别类,定民之居。
3、亲属传承,保障就业
4、寓兵于民、军事化管理。
5、以教化民,赏罚分明。
建国以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的现状是经济落后,社会封闭,人口的流动现象不是很明显。因此,作为城市的微型社区主体组织居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在公安机关的指导开展了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这一时期的社区治安总体形势是好的。文革十年浩劫使公安机关受到严重冲击,这一时期的社会治安形势是糟糕的。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巨大,人员流动不断变大。社会治安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为此实行了“严打”。长期的“严打”并没有缓解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随着信息科技化的推进和“严打”政策的寿终正寝,社会的治安形势也开始不断好转。从社区警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来看,实行社区警务是大势所趋,这是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治安问题,改善社会治安形势,增强老百姓安全感,提高老百姓社会满意度的根本方法。
三、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建国以后,其实社区警务有了一个雏形,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居民委员会的出现。居民委员会其实就是城市微型社区主体组织。它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了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公安机关充分贯彻了群防群治这一理念。当然,当时的警民关系相对融洽,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相对较高,党对群众路线重视程度较高也是社区警务雏形能够出现的客观原因。但是当时实行的警务模式其实是“立足警察,面向社会”。公安机关领导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四、社区警务的参与主体
1、居委会工作人员
居委会是架设在群众与政府间的一座桥梁,平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居委会宣传落实到位,一个基层工作开展好的居委会在群众中必然有极大的威信。要确保社区警务开展的到位,必然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能够充分发动群众的一个抓手便是依靠居委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有三大优势。(1)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当地社区,与社区联系紧密,方便开展工作。(2)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极强的调解能力,能够将潜在的刑事案件解决在基层。
(3)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很高,能够积极配合警方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2、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人员
全国优秀的社区民警陈先岩曾经总结,要开展好社区警务,必须要处理好与所辖社区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人员。例如,送奶工、快递人员、修鞋师傅、搓背师傅等一些工作岗位看似稀松平常,但却每天接触到大量形形色色人的人员。因为他们虽然工作看似普通,但却越能接触到谋划犯罪和犯罪结束后罪犯泄露的信息。他们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又不易引起犯罪分子的警惕。
3、治安保卫委员会
治保会的存在是国家用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法律规定,治保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所在社区的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但据笔者了解,当下治保会存在巨大问题。首先在组织形式上,治保会是挂在居委会名下。按照规定,治保会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治保会组织成员应该由群众选举产生,不应该由基层政府和公安机关委派。但现实情况是,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没有人愿意来参加治保会。原因就是缺乏经费保障。居委会没有办法,只能将目光投向了社区中符合条件的适龄青壮年。他们亲自上门做工作,又拉又哄又骗的将人员拉到位。这样组织起来的治保会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由于成员是被拉进来的,积极程度并不高。居委会负责人也了解治保会的战斗力不高,当时组建治保会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所以治保会活动次数非常之少,一年只会出一两次任务。由此可见,治保会的改革迫在眉睫,负责这样的治保会不要也罢。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经费必须得到保障。
五、社区类型
1、都市社区
都市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异质性居民稠密集居的共同体。亦称城市社区。都市社区中人口密度比较大,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程度较高,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人际关系相比较乡村社区偏重于冷漠。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存在的治安问题在于邻里沟通程度不够,相互间不能够互帮互助。人际关系冷漠使得社区居民安全感程度较低。极易发生“独狼袭击式”刑事案件。
(1)都市社区人口密度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根据此类特点,可以挖掘社会力量运用科技手段来开展社区警务。为了更好的能够收集社情民意。可以建一个QQ群,群里的成员为每一栋楼的治安积极分子。这些治安积极分子任务非常简单,每天在群里讲一讲自己楼里的家长里短。各个楼主尽量在群里提供一些有用的治安信息。群主可以为社区民警和居委会大妈。主要负责收集有用的治安防范信息,同时可以进行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当然,群主要及时解决治安积极分子所遇到的问题,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解决。这样才能获得治安积极分子的心,使这个QQ群真正成为联系群众与公安民警之间的一座桥梁。(2)根据都市社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特点,通常社区中的的小区会有物业。要开展好社区警务,这一块力量同样也利用起来。对于物业力量薄弱的小区,要与业主代表、物业公司进行商谈,要能够将物业保安落到实处。有了物业保安,我们社区民警身上的担子就能变轻。这样能够实现社区警务中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两大任务。有了物业保安,社区民警同样不能放过物业力量中的监控力量。要将物业公司设置在门卫处的监控探头与当地派出所的公安网进行联网。要能让社区民警在警务亭中就能随时掌握所辖社区的动态,这样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现场。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节省公安巡逻力量。同样,可以将所辖小区的物业保安联合起来建一个QQ群。为保安搭设一个平台。例如一个保安说他值班期间发现一个穿褐色外套,戴一个鸭舌帽男子有一些可疑。他的发言得到另外一些保安的附和。社区民警就要警觉起来,这可能犯罪发生的预兆。社区民警可以调取监控,锁定这么一位穿褐色外套,戴一个鸭舌帽的男子。另外可以向每一栋楼的治安积极分子发出警报,让他们留心注意一下这么一位男子。或许这样可以避免犯罪案件的发生。这么一个做法借鉴了建国以后的中国治安做法。使犯罪分子陷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就像过去陌生人进了村,便有成千上百双眼睛盯着他。长期以往,社区中居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会提高(3)对于都市社区中人际关系冷漠,沟通交流程度不高的特点。社区民警在入户调查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详细了解所辖社区中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社区中需要帮助的家庭。可以就近帮扶结对。平时多走动,多联系。让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发挥余热。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就是开展社区警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社会力量。(4)根据都市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需要做好社区人口管理工作,尤其是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社区民警在为暂住人口办证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于老实本分的外地人要给与帮助。平时社区巡逻和下班后可以到他们开的小店多聊聊天,使得这些人成为自己的治安耳目。只有取得这些人的认同,才可以使他们成为社区警务中收集情报的关键力量。因为如果有外地人犯案,他们在公共场所谋划前往往会用乡音来隐藏自己的阴谋。而社区民警所拥有的的这部分社会力量往往能够探听到,这往往能够预防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此外,对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历来是人口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是降低发案率的关键。
2、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际交往沟通相对频繁。人员流动性较低。社区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突出的治安问题为已受不良人员蛊惑,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1)根据社区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一些邪教组织和犯罪分子将魔掌伸入这里。例如内蒙古曾发生一起利用蚂蚁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的案件。犯罪手法非常简单,只要人们投钱购买蚁神公司的蚂蚁,养一段时间便能获得巨大收益。于是人们便蜂拥去养蚂蚁。最终骗局无法继续下去,便留下了一地鸡毛。这件事给当地公安机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群体性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宣传力量,例如广播站,电视台。邀请社区民警开展防诈骗讲座。可以与当地戏剧团合作。在戏剧团下乡演出时,附带社区民警自编自导的防诈骗小品。总之要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力量,将此类事件防患于未然。(2)根据乡村社区的人员流动性较低这一特点,可以大力开展十户联防。因为乡村居民平时经常来往走动,沟通交流程度密切。重乡土情谊,推行十户联防相比较城市社区更能落实到位。乡村社区更接近于熟人社会,而都市社区更接近于生人社会。(3)对乡村社区实有人口管理更加方便,可充分挖掘社区中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尤其是要与基层工作开展的好、群众中威信较高的组织和人员展开合作。开展人口摸排走访时,要重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社区民警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4)乡村社区中的主体是农民,开展好社区警务,完成社区警务中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的各项任务,关键在人。要充分关注那些农村带头致富人、乡镇农技站人员,操持农机具的人。挖掘这部分人的力量。原因在于这一部分人在农民群体中威信较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农民。对于这么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将大家聚拢起来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宣讲时要接地气。可以直接列举大量发生本乡村社区和周围乡村社区的典型案例。充分抓住农村群众爱听故事的特点,将自身防范的知识、法制知识、便民知识寓于故事中传达出去。使得这一部分人成为公安机关的免费宣讲团,让他们做到在农村社区居民家中吃饭就能将公安机关需要传达的道理不知不觉的传达出去。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一部分力量花最小的代价掌握社情民意。
3、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社区是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区类型。小城镇社区人口密度相对适中,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复杂程度,本社区内的人员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人员流动性。社区居民普遍接受过一定阶段的文化教育。
(1)可以充分利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年人,聘请他们为治安管理员,让他们到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去巡逻。因为他们在本社区都是德高望众的人,社会经验丰富,能够游刃有余的教育未成年人。(2)利用规范社区摆摊秩序为契机,社区民警可以在摆摊小贩中发展治安耳目,主要就是结合他们每天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一特点。小城镇有一定的商业基础,但和城市相比不够发达,集中表现为有不少沿街叫卖的小贩和摆摊小贩。首先处理好这一部分人就是一个艰巨任务。必须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出台相应的政策。要让他们成为治安秩序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不是成为破坏者,就应该合理规范他们营业地点和营业时间。让他们真正有利可赚,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现有秩序的保卫者,对于破坏治安秩序,影响他们营业的人,才会及时通报给公安机关,共同维护治安秩序。(3)根据小城镇社区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的特点,可以利用保安服务公司。当然,关键在于公安机关能够多方筹措资金,从而组建一支巡逻队。为所在社区的政府、工厂企业、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进行巡逻,从而起到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的任务。这一支巡逻力量必须由公安机关领导。每天执行任务由社区民警带领。
4、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
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城乡结合部人员结构层次非常复杂,流动性非常大,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属于社区警务最难开展的地方。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即将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搬迁问题尤为突出,钉子户、上访户众多,处理不慎极易造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由于此处接近市区,出租屋便宜,所以成为了大量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鱼龙混杂,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外来人员之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信仰、需求千差万别。常出现打架斗殴等治安问题,极易出现恶性刑事案件。
(1)将“4050”人员和享受低保的人员以及乡镇撤并后富余人员、村社干部组建专职治安联防队,并以资金保障。(2)要在所住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一个物业保安队、一个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室、一个纠纷调解中心。要依托所住社区的居委会,与居委会联合开办。要做到强居委会。(3)要有资金保障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室。要能聘请专员负责。定期对城乡结合部中的出租屋开展清查。(4)要充分发挥调委会和治保会的作用,将社区中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初期。(5)学习邻里守望制度,对于治安形势复杂的地区,可以任命其中的积极分子为治安联络员。(6)要加强治安耳目的建立。(7)寻求政府各项职能部门的合作,对于供电句、水厂等关系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工作部门尤其紧密配合、热心服务,因为解决不好,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很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8)社区内的公安机关积极与辖区内的工厂、企业内部保卫部门开展合作。可以提出“七厂一 保”这一设想。要求七家工厂一个星期内各出一天,安排各自治安保卫部门对七厂开展治安巡逻。
六、总结
开展社区警务,首先要熟悉所辖的社区类型,社区居民的人员层次结构、流动性、受教育程度、需求、信仰。也要熟悉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从而在开展社区警务时做到有的放矢。城市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犯罪率较低。在开展社区警务时尤其要善于借助科技力量。在掌握社情民意,开展社区居民人口摸排调查时要注意保护居民的隐私。要重视对流动人口管理。乡村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但人员的流动性也很低。邻近居民沟通交流较多,邻里守望开展的好,因此犯罪率也较低。但乡村居民自我防范能力和意识较低,尤其易遭受诈骗。开展社区警务时要防止因群体性诈骗事件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因此开展乡村社区警务时要充分利用宣传力量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小城镇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人员流动性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介于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之间。开展社区警务相对容易,因此要重点抓好社区警务的落实程度。城乡结合部社会矛盾尖锐,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层次非常复杂。开展社区警务殊为不易,因此首要目标便是争取上级机关政府的支持。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警务。开展社区警务时要重视每一个潜在问题和小问题,防止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第五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北京市汽南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试点,构建了“无围墙敬老院”,建设起自己独居特色的养老体系,有着构建养老模式的优势和丰富经验,同时也存在着进一步完善模式的困境。通过分析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可以为“无围墙”养老模式在全国的建设与推广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汽南社区
我国现在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2009年进入老龄化10周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 亿,约占总人口的 26.5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波及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变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1
1.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汽南社区是原国家机械工业部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共有2107户,547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18人,占总人数25%;70岁以上高龄老人616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50.6%;空巢老人297户,473人,占老年人总人数的38%。这些老年人当中约有66%的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居住在汽南社区的老人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工人,老年人的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对也比较高。2
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同时,面对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和发展老龄事业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设“无围墙敬老院”的理念和居家养老的工作目标,组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即“汽南社区建设协会”,并注册成立了“无围墙敬老院”。自2004年8月试点运行以来,初步形成了民间组织操作、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居家养老运行模式。
1.1管理体系
在汽南社区目前主管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有三个机构和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建设协会及敬老院。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家养老决策层;工作站是社区工作的办事单位,负责和街道接洽工作,传达文件和政策,执行居委会决定的相关事宜;建设协会是由原居委会主任王世良老先生牵头建立的一个社区社会组织,归民政部管辖,可以参与一定的市场活动,为社区整合已有和未开发的资源。
2006年1月,汽南社区所属的月坛街道花2万元租下了社区里一个老房子,在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的帮助下,花费了200多万元把它改造成一个社区敬老院开始对外营业。敬老院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老人可以通过申请入住敬老院,在自己社区内部享受机构养老的服务。
1.2 “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
1.2.1专业化服务
为了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汽南社区推出了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①推出多种养老模式。根据老年人性格、爱好、文化素质的不同,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多元化的需求,汽南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依托社区服务,“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了日间照料(日托)、居家式社区养老、钟点养老等不同养老形式,极大满足了不同老人养老的需求。居家式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占老年人90%以上,即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为了更好的服务老人,各社会服务单位如家政、维修、日常生活等,统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与调动,省去老人到处联系的麻烦。
②建立完善为老卫生服务体系。汽南社区于1997年1月由北京市复兴医院(三级)在社区内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全科医师2 人,全科护士2人,财务兼药品管理人员1人,围绕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开展工作。对老年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就诊,出诊及建立家庭病床;除此,为社区老人(包括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测量血压,健康处方及转诊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处在社区内,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
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活动:一是开办社区老年大学,开设有书法、绘画、压花、舞蹈、英语、音乐、心理健康讲座、戏剧、和时事政治论坛等10个学习班,共150多名老年学员;二是结合节庆日举办庆祝活动;三是发动社区志愿者陪老年人出游,四是为高龄老人集体祝寿,五是举办老年人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六是组办健身活动。
④巡视员制度。在汽南社区居家养老巡视制度中明确规定巡视员有以下职责:认真坚持日访,把温暖送到每位老人心;随时掌握老人的情况与需要,及时予以解决;对独居与高龄以及行动困难的老人重点关注与服务;及时汇总分析日访情况,报告院领导,帮助或协调予以解决;坚持反馈服务及回访,做好日访日志填写。
1.2.2 创新特色服务
为了提高“无围墙敬老院”居家养老工作整体水平,汽南社区针对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养老的实际情况,创新拓展了几项为老特色服务.①依法为80岁以上和空巢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取得老人和儿女的支持与配合,从老人自身基本情况,生活需求,爱好及特殊情况下与儿女、好友联系的手段以及措施等信息记入档案,有效地解除了老人养老后顾之忧。
②为空巢老人搭建帮扶对子
做到老人有需求或求助时有人管,有困难时有人帮。方式一是空巢老人与左邻右舍党员志愿者结对子;二是空巢老人自己邀请本单位同事陪伴,;三是空巢老人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结对子。
③开设“老年饭桌”
汽南社区在“无围墙敬老院”提供老人用餐服务的基础上,又动员本辖区单位集体食堂和餐饮专业单位(白云祥香菜酒楼)为老年人开展服务,开设“老年饭桌”服务,对行动困难的老人,将饭送到老人家中。
1.3“无围墙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的支撑条件
1.3.1 市场化运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居养老和设施养老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内涵,汽南社区先后与北京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北京娘家人家政服务公司、北京恒润达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珍奥集团北京分公司、北京金色时光老龄陪护服务公司、北京市天天绿洁物流中心等结盟共建,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争取双赢的原则,签订协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得老人们的欢迎。
1.3.2 社会力量参与
汽南社区在发展无围墙敬老院的过程中,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慈善机构等的参与可以帮助社区解决在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在汽南社区养老模式的实际运行中,比如社区内的水果摊,就是让摊贩进入社区,一方面给社区老年人以及其他居民提供方便,一方面摊主也获得了利润,这就实现了一种双赢。
1.3.3志愿者资源
汽南社区的养老模式推行后,受到多方关注,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来自调研、参观,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资源,譬如志愿者。志愿者来源于北京的各高校,如人大、联大的学生都在汽南留下了志愿工作的经历。
1.3.4 民间组织的参与是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汽南社区建设协会承担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很多重要工作,比如,为老人联系家政公司、策划老年人茶座活动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经验及其困境
2.1优势和经验
汽南社区从2005年起被北京市和西城区作为试点进行无围墙养老院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验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可以给其他社区带来借鉴。
2.1.1 社区居家养老的一般优势
在我国,一般存在着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从家庭社会学和社区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可避免的受到削弱。老年人需求不断增多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就机构养老来看,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认为,经过多年实践,机构养老不是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养老服务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能减轻家人照料负担,是今后老人们的理想选择,今后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将会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汽南社区就是将社区的功能与家庭的功能巧妙的结合起来。
2.1.2 成功引进市场化运作
社区服务是一个效益较低的产业,要使社区服务产业化,专服化,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和倚靠市场机制来推进。汽南社区居委会在区、街指导下,将近20个专来经济实体,引入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行列,作为社区服务支持系统的组成部门,为社区服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多年的探索及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1.3 充分利用志愿者这一现代资源
志愿者工作的突出特色为它的公益性、无偿性,正适合社区工作这类社会工作,一方面在低投入的基础上给社区带来很多便利,缓解社区的资金困境,另一方面,给志愿者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一个体验社会、积累社区工作经验的机会,为社区工作培养潜在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工作模式。
2.1.4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汽南社区的老人在物质上没有突出的困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汽南社区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和服务。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在没有子女的陪伴下依然能享受娱乐,减少心灵上的孤独感。一方面也能通过不同的活动让一些拥有同样兴趣的老人互相交流心得,有学习意向的老人互相帮助,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相处的更加团结与和谐,共同建立美好的生活环境。
2.1.5 帮助社会解决一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自汽南社区实行无围墙养老模式以来,为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社区新设立了很多项目,如养老院的建立、巡视员制度的执行、社区家政服务等,本着服务本社区的原则,把工作机会优先留给社区内部的居民,这样一来,精力比较好的老人可以继续就业发挥余热,一部分工作困难的也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另外,也响应北京市“4050”人员将就业居家养老助残员计划的号召,聘用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负责宣传居家养老(助残)政策和相关规定。
2.2 存在的困境
虽然汽南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关于目前这种养老模式的完善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是因为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上还存在许多困境。
2.2.1老年人的观念成为居家养老的“拦路虎”
从文化因素来看,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非正式资源为主的养老形式,照顾者主要是家庭成员,是中国养老的传统形式;而居家养老是介于非正式资源和正式资源之间的养老形式,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将介入,有些家庭一时还不能接受,不喜欢外人到家里来参与家中的事务。同时,极度节俭已深深扎根于老年人的观念之中,习惯让他们宁愿自己默默忍受困难,也不愿意用极低的花费买来社区的某些服务,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2.2.2 老人原属单位与社区没有顺利对接
社区里大部分老人有原属单位,由单位发放养老金,但他住在社区,所以与此同时,社区也要对他们负责,双头责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很多矛盾。国家为各单位拨专款,解决单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包括养老金的发放及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但是一旦老人落脚社区,就会与单位脱节。老人平时出了问题,单位不能及时排除人力来解决,或者不管,国家的拨款此时没有物尽其用,而社区与居民联系密切,只能承担起来。因此,面对这一群体,社区会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社区人员也有限不能同时解决多人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政策也有很多倾斜,资金流入量也较大,但是汽南社区的老人单位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国家级的,不属北京市政府管辖,资源进入单位之后很难到达,因此,如何利用单位这一资源,为老人提供有效地服务,值得探讨和改进。
2.2.3养老服务项目繁多,而资金来源少
汽南社区本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服务的原则,在居民提出需要的基础上设立了很多项目,如老年大学、文化协会、理发店服务券、图书馆、健身房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社区不能向他们收费,完全靠政府支助,开展前期效果非常好,反响热烈,而时间一长,随着资金的减少,各个服务项目则面临夭折。
2.2.4 场地有限、设施不完善
汽南社区是五十年代建成的一处老居民住宅区,就其小区目前的状况来看,房屋建筑相对比较老旧、小区内部活动场地比较小。小区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才艺活动、节日庆祝等集体活动就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此外,设施的不完备也直接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比如,社区内的健身器材数量少,不能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需求。
2.2.5不同社区养老模式不一致,没有形成规模化
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体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的实体就是位于小区内的月坛街道养老院,但是目前由于场地等问题,养老院里的床位只有50张,除了本社区的居民,养老院接收的还有其他社区的老人,这就使得资源紧张,本社区内的有些老年人不能享受到就地居家的养老服务从而不得不转向社区外的养老机构。之所以会这样,笔者认为是因为这种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在北京市推广的不够,才造成了资源紧张。此外,曾经有人提出可以采取积分制度来解决社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但是如果积分制度不广泛推广的话,别的社区不认可在汽南社区的积分制度,也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2.6 人力资源不足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现阶段,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属于高回报产业,因此,很少有机构和企业愿意进入社区参与工作,低薪或无薪难以吸引足够的高专业、高层次的人才,就连普通的巡视人员的聘请都存在困难。其次,缺乏有活力的管理者。社区的管理人员如居委会成员一般都是退休后的社区居民,除开一两个思想开放比较开放,愿意积极探索模式的改进外,其他的大部分人对于现代管理的经验都比较陌生,态度比较消极,安于现状,即使有了好的管理方式,执行起来也会出现偏差。再者,志愿者的来源渠道没有完全打开。社区意识到志愿者资源的重要性,可是没有广泛的宣传渠道,也没有专门的养老院、孤儿院的特殊性明显,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的注意,所以志愿者资源也处于紧缺阶段。◆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2]李兵.推进“无围墙养老院”建设,构建立体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西城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调研情况[A].北京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同心出版社,2006.[3]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杜翠心,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 ] ,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5] 尹银.无围墙敬老院:优势、问题及建议[J].人口与发展,2009
[6] 唐忠新.社区照顾:英国养老主要方式[J],社区,2004,7:26―27.注释:
1.江晓堂.全世界老龄问题研究资料.http://xd.2000y.net/106883/index.asp? xActio n=xReadNews&NewsID=110,2010月3月2日访问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http://,2010年3月2日访问
作者简介:
黄荟宇(1989-),湖南常德人,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
李亚威(1988-),河南濮阳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