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生互动,构建全方位位学校体验教育模式初探
体验教育,让学校德育焕发新的活力
——学校构建全方位体验教育模式初探
单位: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
姓名:姚海燕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邮编:214429 电话:8622129 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传统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德育教育过分强调都是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要破除学校德育上的这种弊端,必须正视现实,师生互动,把体验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把学校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调整到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式的教育上来,把重理论、重认知的教育调整到理论实践并重、互动式的教育上来。为此,我校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开放之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全方位发动,师生互动,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体验教育模式,让学校德育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
体验教育 主体性活动 感悟 成长 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校传统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德育教育过分强调都是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内在需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学生是在一种被动、受动态下接受教育,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们认识到,要破除学校德育上的这种弊端,必须正视现实,师生互动,把体验教育贯彻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把学校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育调整到学生主体参与、亲身体验式的教育上来,把重理论、重认知的教育调整到理论实践并重、互动式的教育上来。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是学习者本人自己的体验,是本人亲历的,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体验是真实的、主动的,别人不能强迫你体验。第四次全国少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把实践作为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着重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为此,我校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置于开放之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全方位发动,师生互动,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学校体验教育模式,让学校德育焕发新的活力。
一、在教育环境方面进行整体营造和优化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校园环境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环境的美化、优化对振奋学生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的作用。荀子认为“蓬生麻木,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为此,我校着力于对学校的环境进行整体营造和优化,努力使每一堵墙会说话,每一块牌子能唱歌,每一株花木育情感,每一处景点有意蕴,做到“校园处处是文化,处处文化育新人”。首先是以物态环境启迪人,精心设计校园内的景点文化,让学生时时受到校园内优美环境的感染和启迪;其次是以精神环境熏陶人,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是构成优良校风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德育中的软环境因素,是对全校师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的一面旗帜。因此,我校在“让每个孩子哟奶油美好的未来”校训的激励下,“让爱与智慧同行”,提高教师的师德,为健全学生的人格树起一面镜子;同时通过一系列以班为单位的竞赛和活动,使每个班形成良好的班风,让每位学生在良好的校风、班风熏陶下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广播、橱窗、电视台也充分发挥起德育效能,让板报、橱窗、学习园地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展示特长的好处所;电视台“校园新闻”“精彩一刻”等来源于学生的节目生动活泼,激发了全体学生上进的热情。学校的“行为规范监督岗”更是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体师生处在浓浓的创建行规示范学校的氛围中,时时受到感染和启迪,校园的环境得到了整体的营造和优化。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充分利用和精心设计相结合
首先,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校与现有生活中的自然情景、自然资源、学校学科教学资源,把学科教育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即情即景地利用。体验教育,许多时候是随机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因此,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善于抓住和借助时机,如在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期待性体验;在观看影片后,组织学生进行追忆性体验,及时挖掘看似偶然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参加比赛时,让学生感受紧张性体验;在科技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创造性体验;在获得成功时,进行肯定性感受体验;失败时进行否定性感受体验等等,让每位老师认识到体验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耐心,不能心急,而应充分运用教育机智,使自然环境、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为德育服务。
其次,学校还要求每位老师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学生在校是小学生,在家是独生宝宝,怎样让他充当哥哥、姐姐、妈妈,充当老师、护士、医生,充当病人、残疾人,让学生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就需要老师设计一系列关联性的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想象、产生联系,使之把经验和新的刺激重新整理,产生新的认知、新的知识。每个月的主题活动有声有色,让学生享受多方位的体验:三月份,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绿色风”系列活动;四月份,祭扫烈士墓活动;六月份,“庆六一”游艺活动;九月份庆祝教师节活动;十月份“小百花”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十一月份,科技节、电影节活动„„各种系列主题活动也是精彩纷呈,让学生获得全新的感受:“学读本讲法律,做诚信小市民”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让同学们增长了法律知识,也明白了诚实守信乃做人之本这个道理;行规教育系列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了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讲身边事,学身边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民族精神代代传,长小队员展风采”活动,通过校外辅导员钱士勤老校长的报告会,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征文竞赛,低年级同学的讲故事比赛,让同学们结合实际,在各种活动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要“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使民族精神在少先队员中发扬广大;“校园文明,从我做起,文明校园,我们珍爱”教育活动、“绿色承诺卡”活动、争做“合格小公民”活动、“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环境是美德”千人签名活动,“双禁”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自主发展,随着活动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体验也步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学生的文明素质也逐渐提高。
三、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
马卡连柯认为:“认识与行为之间有一道鸿沟要用实践来填平„„”,空洞的说教,其作用犹如悬在空中的气球,可望而不可及,也永远落不到实处。为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自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拔,让学生真正得到教育和启迪,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设计,自己的活动自己开展,自己的活动自己评价,让每一位同学在此过程中都能找到一个岗位,养成一种品质,培养一种能力,明白一种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时代的主人,当然,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学校成立的“绿色环保站”,由各班“环保小卫士”把班内的废纸、废品收集起来后卖给绿色环保站,然后由绿色环保站工作人员收购后统一卖给废品收购站,各班卖得的钱用作班费,环保所赚利润来添置环保站设备(如秤、记帐簿、笔)和作开展环保活动的费用。环保站所有工作人员都由学生竞争上岗,自己管理,自己经营,每周向全校开放两次,这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欢乐,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意识已深入每一位同学思想深处,这种体验是直接的、深刻的,在体验活动中,棵棵幼苗在茁壮成长。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低中高年级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形式:低年级诵一诵(儿歌)、画一画;中年级读一读、唱一唱;高年级读一读、写一写(征文)、讲一讲(演讲),同时组织相关参观实践活动,把离学生较远的、难以理解的教育内容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丰富的体验,精彩的活动,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书韵飘香”读书节活动中,围绕“让书香伴着我们成长”这一主题,开展了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自制书签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红领巾书迷跳蚤市场、读书小报评比、古诗文诵读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营造了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在书海中遨游,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明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在教育途径方面加大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个体思想、政治、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成长为成熟的道德人、社会人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让学生获得各方面的体验,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就离不开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个人为主体、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家庭为补充的原则,各方面齐抓共管,立体推进。
一是立足学校主渠道,上好“三课”(晨会课、班队课、思品课),抓好“一讲话”(国旗下的讲话),办好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台等,从正面教育学生。同时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重视家校联系。定期组织开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建立“家校联系簿”,开办好家长学校,使家校合一。
三是注重校外德育基地建设,走出德育只囿于课内,囿于课本,囿于教师的误区,使社会与学校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
五、在德育评价方面重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
一切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构建来完成。简单地评价学生的对与错,学生不容易接受,让学生自我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学生主体道德行为自我评价的基本程序。个体自我评价—→伙伴团体评价—→家庭成员评价—→教师评价—→个体第二次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评定,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体验教育确实是德育工作的新命题、新概念、新探索、新境界,它体现了教育改革的许多时代特征,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巨大的收益。
其一,体验教育实现了德育工作者地位的转变。从原来一手包办德育活动,转变为德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实践舞台的构建者,实现老师从台前走入幕后,学生从配角当上主角的新变化。
其二,体验教育实现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受教育的思想,避免了德育工作的“假”、“大”、“空”。以体验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不仅在学校中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其三,体验教育实现了面向全体、在活动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体验教育把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许多学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们的实践能力在体验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体验教育活动一定会成为教育孩子,牵动家庭,影响社会的德育工作新品牌,体验教育的思想及实践,一定会使学校德育工作焕发新的活力!
第二篇: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
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
摘要: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优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检验,自我发展。关键字:教学反思反思能力反思效果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那么我们老师首先养成反思习惯,让学生们也坚持经常反思。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使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使他们达到理性交流的层次,从而使其尽快形成反思的习惯。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对初高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听讲,做题,学习环节有缺失,尤其缺乏反思环节。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成了对付考试的教学,题海战术盛行,教师过分注重讲题和学生做题的数量,而比较缺乏讲题和学生做题的反思。这样,不仅导致了数学教学中师生疲惫,而且也削弱了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对教师而言,数学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自已的职业水平,使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与时俱进,帮助我们摆脱由长期“教与学”的经历形成的数学教育观念的巨大惯性作用,使我们走出“经验型教学”的圈子,变“操作性”教师为“学者型”教师,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就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
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 和不足等等。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深入实际,找准起点,反思不足。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是极为不科学的授课方式。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找准教学起点。才会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学习的准备状态有时甚至会超出教师的想象。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的设计要精心构思、悬念巧妙,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利用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催其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启动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初一代数同类项这一节时,我们可以拿上一堆硬币,让学生想方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所有硬币金额。同学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计算,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把硬币按一元、五角、一角分堆,数出各堆的数量相加得到所有硬币的金额。在同学们兴奋之时,老师进一步提出:“不仅事物可以分类,对整式也可以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一课题。
(3)问题的设计要趣味横生,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问题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怎样报告一条东西向笔直的铁路上出现险情的地点”的学习问题,建立“如何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的教学模型.学生依据生活经验,通过讨论,结合画图,便自然地抽象出“数轴”的概念,理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4)提倡小组讨论,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应该提倡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去解决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通过分小组合作,各人提出不同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寻找一条比较适合的解题方法。瞄准目标,设计思路,然后分头解决,最后交流、总结、提炼出解决问题途径与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既能让
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兴趣导入,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以此开发学生的思路,将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围绕有趣的生活问题在数学模型的建立中充满着快乐。
二、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三、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 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
ABC中,已知∠ABC=75°,∠ACB=35°,且∠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求
∠BOC的度数。我和学生一起用三角形内
角和公式求出∠BOC的度数,引导学生观
察∠A和∠BOC的度数有什么样的关系。为
了进一步探讨∠A和∠BOC的度数的关系,我又问:“若老师告诉同学们∠ABC+∠ACB
=100°,如何求∠BOC的度数?”我和学生一起发现,除了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外,通过作辅助线,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还有两种方法可以求出∠BOC的度数。在解完问题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BOC的度数只与∠A的度数有关。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等于第三个角的一半加上90°”。通过对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与第三个角之间关系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
意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夹角度数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口述完“△ABC中,已知∠C=90°,且∠A和∠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APB的度数”时,有个学生脱口就说出正确答案是“135°”,达到了促进知识正向迁移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那么,学生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呢?
一、解题中反思
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和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概念的掌握、技能的熟练,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态度的形成都离不开解题实践。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绘出了解答数学问题的四个阶段: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就是解题后的反思,它是解题思维过程中的深化与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学生解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仅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经验,将使解题思维更理性。
(1)反思“一题多解”
对一道数学习题,往往由于审题的角度不同,得出多种解题方法。解完一道题后,不能停留在所得结论上,应回头思考。解这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还有什么解法?将思维一步一步展开,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去探索更多更好的解题途径。解完题后反思“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探究,就可以联想到数学的各个不同的分支,不同的知识点,使学生在做题中进一步体会到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于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泛了。
(2)反思“一题多变”
学习反思中学生的自主程度是很重要的,应让学生投入到自己发现问题或深化探究问题的活动中去,做完题后,应思考若改变题目的条件,会推出什么样的结论?保留题目的条件,结论能否推广到一般?像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的思考,常常是学生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突破口。
通过这种反思,由“一题多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由多题一解,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条件和结论的换位,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由多向探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指导学生写数学反思日记
数学反思日记的主要意图在于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归朴实,在平和、宽容的环境里对这一课所得所失进行整体的反思,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反思日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学习数学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数学反思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学生通过撰写数学反思日记,可以在师生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困惑,以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撰写数学反思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要求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档案
学习档案包括一段时期内与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可以是数学作业本、考试试卷、课堂笔记、作业改错记录、考后分析表等汇编集,也可以是数学杂志、报纸及其它课外书籍等收集来的材料、记录等,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小结、数学学习日记等其它学习作品。学习档案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通过它,学生可以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学习的进步,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发展趋势,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个人发展方向和促进自身的成熟。学生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可以不断地回顾自己档案中的内容,并不断地改进它们,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典型错误的辨析,自制习题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解题陷阱,让学生陷进去,把典型错误暴露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出正确的解题途径,是消除错误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制一本错题集,并及时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培养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与领悟,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并分析原因,这既是对解题思路补充的反思,又是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国际会议资料中指出:“
(1)应当研究学生所犯的错误,并把错误看成是认识过程和认识学生数学思维规律的手段;(2)在学生检查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实践中进行练习。(3)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来促进他们加深对数学要素和规律性的理解。”
反思能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课题。数学教学过程中,反思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老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的老师。因为他们往往能较为自觉地进行对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从而让自己成为教学的行家高手。当然,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所提高。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优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检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三篇: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浅谈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苏明文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音乐,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音乐的魅力所在,理解音乐的特定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创新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音乐教师能否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因此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成了进行音乐教学方法的首选。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者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为此,音乐课堂中构建良好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上,教师不要直接讲授乐理知识或开门见山地一上课就开始教唱新歌。也不要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或前人的思维过程或见解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营造一种宽松、平和、平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敢动、敢说、敢做,乐于与教师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及同伴们 “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位从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东西方中心的理查德维亚(RichardA.Via)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顺便要说一个词儿,虽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你的师范培训中心听我说过这个词儿,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是“爱”。作为教师,你必须爱你的学生,或者爱你正在教的科目。倘若能两者都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除非你爱二者之一,否则你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黎巴嫩贝鲁特英语学校进修班的桑德拉伊诺斯(SondraEnos)教授曾任意挑选出100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14岁到32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然后对他们理想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格作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同早期冰冷无情的师生关系相比,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受学生的欢迎。随后,桑德拉伊诺斯把学生的意见记录下来加上她自有见解的评论:1.一个好老师应年轻活泼,或者心态年轻活泼。2.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3.他不应言行高傲,不要像命令仆人似地命令我们。4.一个好老师
知道的东西应比书上的内容多得多。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经常表示希望有位有同情心的老师,这个老师应记得“自己当学生时什么样儿”,最后,出人意料地有些学生竟提到了老师的外表,“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整节课地瞧着她我没有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喜人。”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顾明远教授形象地比喻说:“自然界很多动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当作整个人生命的延续,就会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
做到“师爱胜于母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师爱,就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指引学生走上成长的道路。
二、以人为本,尊重个性
首先师生间要创造互相尊重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生成一种亲和力。一堂音乐课里如果充斥着批评、挖苦之语,学生将毫无参予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何谈提高。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切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努力的发挥想象,探索音乐所表现出的美。同时,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也应该是亲切融洽的,只有这样,课堂上的每一位成员才会真正愉快地相互交流。其次,教师的语言应生动、优美,富有鼓励性。生动、优美的语言,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再辅以饱含着情感的鼓励性语言,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
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只有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学生才能主动参予音乐的学习、活动,才能主动地探索,去提高。我们应该也必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音乐学习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位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悟音乐的乐趣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气氛即周围的状态,学生只有处在一个令其身心愉快的气氛环境下,才能快乐地进行音乐学习。在音乐教学时首先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互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直接经验,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才能获得。现在是信息与网络的时代,使得计算机成了音乐教学与音乐学习的重要资源。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会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他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通过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案例6:《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这节课是一节同传统和常规完全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学,那是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教师通过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欣赏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互动教学模式情景
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活动的形式,在《音乐鉴赏》的《丰富民间器乐》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京剧》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亚非音乐神韵》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鼓乐的节奏作简单的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活动不仅创造性的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运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联想与想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得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人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及能力进行自由思维,愉快地学习、活动,从而培养成良好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因为,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重视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的发展,而忽视右脑作用的开发。)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岁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的理解上是存有很大的空间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四、音乐作品多样化、拓展实践丰富化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可如果教师只是严格遵循教科书而不越雷池半步以为单调的讲课本、专听深不可测的音乐,久而久之,学生上音乐课如坐针毡、欣赏音乐味如嚼蜡,音乐课自然也就失去了这些本来非常喜欢音乐的“小听众”和“小演员”。因此,我们音乐教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遵循美育的原则,培养艺术能力和各种文化素质
人不仅有灵魂,还有智慧,智慧是经由灵魂统合的各种智能的整体,这些智能就是哈佛大学零点中心不久前揭示出的人类的各种智能,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等。智慧绝不是各种智能的想加,而是经由知觉和想象,各种智能发生联系和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整体,他是一个高级存在,同时也是与国际综合国民素质相互竞争需要的反映。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和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将哲学的、生态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美学的和创造学的各种学科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起一种更全面、深刻、动态、开放的艺术新理念。艺术(音乐)修养高的人能够更深刻低理解人生,从而影响他的生存质量,关键是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功利对人的束缚,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艺术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培养将各门艺术之间“艺艺相通”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贯穿课本教学内容,汲取时尚生活元素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展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已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每年都有大量的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优秀作品产生,如电视电影主题曲、音乐电视、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外流行歌曲、网络歌曲等层出不穷。流行音乐强劲的节奏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符合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假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植根教材,掺和一点流行音乐,让学生感受那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感受那广场音乐、网络音乐等对心灵的震撼,相信没有学生不喜欢这样的音乐课。
3.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丰富的综合艺术实践
在人类社会愈益开放的今天,如何避免个体的锢闭、狭隘,从而与人更真诚地合作、更和睦地相处,已是一个十分凸显的问题。音乐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找到了交往机会,音乐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重唱、重奏、歌舞表演、话剧的表演、即兴创作、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小型音乐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课外活动也可以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音乐讲座、管弦乐队、民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电声乐队、话剧编演团、口琴、电子琴等等一切可以因地制宜的各种活动项目。相信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在这种需要默契配合的关系中,他们肯定会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
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形式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认知和感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团结协作,认真钻研教材,领会课改实质,把教研专题扎实有效、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我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在课改园地绽放美丽的花朵。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没有可以调动学生那颗对音乐怀有炽热情结的新鲜的音乐元素,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互敬互爱,把音乐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把音乐课外活动变成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更新理念、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
第四篇:钢琴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在素质化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提倡在受教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师生互动来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在受教育阶段,钢琴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与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此,教师应该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提高钢琴弹奏水平。对此,本文围绕新课标下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钢琴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生互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钢琴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更加趋于对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创造等方面的培养。在钢琴教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摒弃原来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喜爱钢琴课程。通过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提升教学成果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当前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师生互动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但是当学生是课堂互动中的一方时,学生可以以小组、个体或者是整体的形式出现,这样才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师生互动形式。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整体的互动,严重缺乏互动形式的种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小组与学生个体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层次相对较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师生之间的课堂氛围看似非常活跃,教师提问,学生机械性的回答,实际上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思考。另外,还可以经常看到,当面对教师的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很多雷同之处,学生之间缺乏辩论,没有反驳,表面上看似很统一,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统一。最后,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角色不平衡。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角色进行分析时,教师常常会受到传统钢琴教育思维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设定为主、客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无论是学生是主体还是教师是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的。在很多的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师生互动当中占据了比较强势的地位。但是,在实际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交互的、非对立的,教师应该在这样的互动中作为普通的参与者,与学生形成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师生互动关系[1]。
二、师生互动策略在钢琴教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应该使用生动的、简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有效调节学生的情感,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活跃的钢琴课堂学习场面。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是能够进行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要形成一定的比例,合理安排师生之间对话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教师对钢琴课堂教学的调控。
(二)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最终结果。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使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有趣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最具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来体现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和控制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帮助学生将学习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可以将这种学习潜力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2]。另外,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多关心学生,在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在学习上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钢琴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在钢琴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提问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意识。在钢琴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但可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积极勇敢的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表达出来,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疑问可以提出相应的评价和质疑,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钢琴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状况做出良好的评价,希望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可以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的表扬和鼓励“回答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太棒了!你简直就是天才!”等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钢琴的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师生互动就没有钢琴课堂活动中的对话和沟通。目前钢琴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还存在着形式单调、角色安排失衡和层次较低等一些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提出问题之后给予一些激励学生的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有效提升学生对钢琴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钢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钢琴教学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丽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索———谈“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模式的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16,04:36-38.
[2]徐晓,初国良,余菁,汪华侨.人体解剖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2016,03:234-235.
第五篇: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武穴师范学校 孙文平
写作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技能。写作作为一个认识活动过程,其活动的终结是生成文章。对于中职生而言,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写作互动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深化生活理论的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写作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宽广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一、搭建写作平台,师生互动促成长
中职生大多不想写作,其根本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写,即无话可写,无法可循。那么如果我们从内容上找到学生人人想说的话题;从形式上找到学生人人能驾驭的表现手法;从情感上找到与学生的共鸣之处,写作也就不难了。
1、抓生活场景契机,利用“兴趣”切入。
新生入学后,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周记,后来我把它改名为随笔,就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学生朱琴在一天雨后写了随笔《物语》“……雨后,感觉空气也没以前那么沉闷,这也许是大自然欣然的接受了雨的洗礼的缘故吧!……花开花谢,开花时,它会挺直腰杆,绽开花瓣,露出花蕊,努力的散发香味。它用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艳丽的花朵,迷人的花香来呈现。……很多东西都会老去,我们在人世的的日子,原本就很苦短,就如同影儿飞过。所幸有些记忆,它们是我们生命中的记忆珍宝。”我看完这篇随笔后,写下这样的评语: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对大自然的爱,怎会写下如此细腻的文字,文如其人,你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女孩!经常,我会抓生活场景的契机,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切入,和学生一起在随笔中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2、抓说话训练契机,引用“图片”切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看到:有些孩子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文章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时间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我常指导学生从看图说话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班团课上,晚讲活动中,每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设计都为孩子们的练笔提供了素材,成为他们练笔的阵地。
面对起先不愿意写作的学生,我没有让他们硬着头皮生拼硬凑,而是在我的班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快乐。班级之最,笑话,故事,班级运动会,演讲,辩论,晚会,在班集体里根据真善美评选班级的善良大使,每周评选最受欢迎的人等等,在一次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得到提升。然后让他们用文字把这些体验记录下来,大家共同分享。
3、抓活动素材契机,巧用“情绪”切入。
学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最难忘那次远足。到现在为止我还有点不相信,我们居然一起在远足活动中走完了全程。晚上,贾再烈同学被锁在教室里,那是我们班第一次在治保中出了问题,我们都太累了,是啊,怎么能不累呢,但我们还是选择了坚持。现在想来,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都无法想象,我们互相搀扶,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同学,高举1007班的旗子,硬是靠着双脚走完了40公里的全程。一路高歌一路昂扬。最难忘地震那晚。第二天,尽管老班生气了,但我们知道他还是很欣慰,毕竟大多数同学的坚守让他觉得伴随是有意义的。当晚,我们班有女生在寝室里还没出来,其他女生都急哭了,老班第一时间匆忙赶来,深夜的风格外的凉,我们抱着单薄的被子在操场冻了一晚上,老班坐在地上守着我们。第二天,我们在教室里睡着,睡得
那么香,而老班就坐在讲台上看着我们!最难忘拔河比赛那天、最难忘老班过生日那晚……太多的太多,这些怎么也不能忘记。
孩子们内心感动着,真情便流淌出来,他们写出来的文字也朴实而美丽。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平时生活的积累,只不过,我抓住了这些活动素材。
二、利用班主任手记,引导学生热爱写作
我专门在空间里办了一个班主任手记,将学生班团晚讲晚唱等进行拍照记载,然后写下反思和感受,通过班级群相互交流沟通,学生把我对他们的评价给他们的亲人看,快乐和自我赏识溢于言表。
1、班主任手记,写法交流阵地。
在班主任手记里,我常通过开放式评价作文。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内化作文教学目标。学生习作完成后,先由小组内同学传阅,写上自己的看法。然后带给家长看,写上感受。之后教师批阅,写上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评价意见。最后作者写出作后感,交流感悟,写出困惑。这样,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老师之间搭起了一个对话平台。学生在这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获取的不仅是习作改进的信息,还可以收获来自同学、家长、老师给予的惊喜。在这种生活化的讲评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自我欣赏与剖析,逐渐形成悦纳自我的意识,获得展示自己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班主任手记,思想交流阵地。
在学生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我写下《正视精神疲惫,从改变自我开始》,“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正视精神疲惫,从改变自我开始。摆脱消极心态对你的影响,让自己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同学们,我希望在青春年少时,你们能拥有最光鲜亮丽的风景,能拥有最骄傲最执着的愿望,能拥有最乘风破浪的勇气。希望你们要珍惜青春,让青春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舞出最炫的舞蹈,唱出最美的歌声。”
在学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我写下《每天多问一句话》,“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每天多问学生一句话,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也许就不一样。因为多问一句话,我们的眼光就会在学生身上多停留,我们的关爱就会在学生的眼里闪动;因为多问一句话,学生可能就会快乐的生活,自信的学习;因为多问一句话,学生就会多享受些来自老师的关怀,就会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每天多问一句话,我们就近了,教育就不一样了!”
3、班主任手记,情感交流阵地。
放寒假时学生交给我一篇文章——《我眼中的老班》:“至今依旧记得,高一下学期我们到办公室报名的时候,看到办公室里一位身穿蓝色羽绒服的老师,我只知道我们换了新班主任,看到他在收据的右下角写下‘孙文平’三个字时,我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九班的语文老师,我那时甚至都没想到他会陪我们快乐的走过这一年或剩下的一年。戴着眼镜,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个子不高,说话有点慢,喜欢读书,淡定得不能再淡定,把周记改成随笔,自己迟到一次别人可以迟到十次,普通话不够标准,他从不在教室抽烟,喜欢给我们念文章,会打篮球,早中晚准时到班,说要摔手机每次都没摔,升旗时站得笔直,对请假很恼火,放假时和同学们一起happy,对胡慧无语,对刘鹏展又爱又恨,远足陪我们一起走过全程,地震那次陪我们一起在操场过夜,发完脾气第二天又和好如初,这就是我眼中的班主任,一个普通的班主任,永远是我们七班的班主任!
我在这篇随笔上写下评语:初接手七班时,一直坐在后面的贾再
烈,一点都不显眼,准备把高一年级读完就不读,那时,我在想他为什么就这么不爱读书,我改变不了他的学业成绩,难道我还不能让他成为一个健康的高中毕业生,现在看来我的目标已经完成一半了,而且他现在是我们班的团支书,很负责的班干!每期的班团活动都想尽办法设计组织,看着他们的进步我真感到欣慰!
搭建师生写作互动平台,巧用班主任手记,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首位,充分抓住各种契机,找准写作切入点,为学生的写作搭建平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写作,他们便会感受到写作是很简单而且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视写作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也才会兴致勃勃地写作,沉浸其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