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项目征地过程中村民生活状况与感受调查(大全)
建设项目征地过程中村民生活状况与感受
调查
--以番禺北亭村为例
陈琳 吴开泽 王辉 巫翠娟 赖惠敏 杨佳
Field Research on Peasants’ Life Situation and Feeling in Land Acquisition Process
---For Example of Panyu Beiting Cun
Chen Lin Wu Kaize Wang Hui Wu Cuijuan Lai Huimin Yang Jia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510006
Abstract:According with the high speed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ncreasing of construction use of land,peasants’ situa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nd acquisition.Deeply investigating the referent groups ‘loss and gain,realizing the peasants’ feeling from heart in the land acquisition process,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feeling producing and what the peasants want to resolve urgently,designing the compensation plan that considerate the referent groups’ interests,which have a significant meaning in carrying on the science orient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nd really putting the people to the first.A mega construction project which located in south of China is selected as a case analysis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echnology of 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s survey in Panyu Beiting Cun,peasants’ deep feeling and real life situation are found in this paper,aimed to propose relative policy suggestions,focus on compensation,social security and the peasants’ aftercare in land acquisition process.陈琳(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吴开泽 王辉 巫翠娟 赖惠敏 杨佳(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系学生)
[摘要与告白] 在征地过程中深入考察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得失,切实了解征地后失地农民的感受,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和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设计出全面考虑各方利益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对于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了南方某大学城建设项目作为研究个案,对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农户、村委会、用 人单位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村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生活状况与亲身感受的调查为基础,试图就农村社会保障、征地补偿、失地农民安置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字:征地补偿 失地农民安置 社会保障
一、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各地政府不断加大征地和拆迁速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居民房屋被拆迁,成为失地农民或被拆迁人。有关资料预计,1999-XX年,耕地面积将至少减少1.6亿亩,近3000万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伴随着土地的流失,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各种权益也随之流失,因征地和拆迁引起的利益冲突越发明显,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世界银行移民和社会政策高级顾问迈克尔.M.赛尼教授认为 “任何工程都只能以造福于民为目标。工程应当对他所侵害的那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所补偿,以使工程涉及的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利” ;傅崇兰等从农村土地制度入手,指出必须建立有利于农民退出农业的土地制度,在明确土地权属的基础上,将确立农户的永久使用权作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同时完善土地经营管理权,在具体操作中,由各乡镇政府成立土地银行,具体进行地籍调查、土地信息、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入股和土地整理等活动。上海财经大学的王克强副教授等在XX年,通过考察我国土地市场化的现状和土地对农民的作用等,提出在农村实行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村要素市场等建议。XX年后,他们通过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严格征地范围,承认集体土地产权的完备性,按完全补偿原则以市场价格为征地价格,提高个人补偿比例,完善征地补偿支付,在我国实行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的新路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陆迁、叶小雯,通过现实中征地补偿案例的考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制度改革:直接补偿机制、自动重新分配机制和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并采取先保障、再补偿、培训就业的征地程序;四川师范大学的杜伟副教授,通过对一些征地补偿安置的事例的考察和研究,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具体包括严格行使土地征用权,规范征地范围,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制定补偿标准,以社会保障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途径,坚持政府统一征地,实行征地与供地分离,简化征地后实施程序,建立征地补偿制度等;XX大学的章政教授以XX郊区的“郑各村”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优化土地经营机制,加强土地管理,形成合理的委托-代理机制等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模式;河海大学朱东恺、施国庆(XX)则认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存在问题的根源是利益冲 突,主要表现在征地与失地、土地增值与征地补偿、城市扩张与失业、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新进行政府角色定位,实施制度创新,建立失地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等观点。以上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的征地制度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对策,为完善我国的征地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我们认为,在征地过程中深入考察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得失,切实了解征地后失地农民的感受,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和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设计出全面考虑各方利益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这对于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南方某大学城建设项目作为研究个案,对其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农户、村委会、用人单位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同时以对其境内北亭村村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生活状况与亲身感受的调查为基础,试图从农村社会保障、征地补偿、失地农民安置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二、调查过程
1.调查研究流程
访谈准备
设计
发放 修改
图1.本课题调查研究流程图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流程如图1 所示。课题调查组从XX年4月份开始查阅大学城征地方面的相关资料,实地走访了大学城内的4个保留村,并和大学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初步了解了征地后各保留村村民的生存状况和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相关工作。6月底,课题调查组联系好了访谈的农户,做好了访谈的相关准备。7月6~9号开始课题调查组对北亭、贝岗、穗石和谷围新村的15户村民进行入户访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征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7月17~18号,课题组分别在北亭村和南亭村进行了试探性问卷调查,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再次对相关语句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问卷。从XX年7月20号开始,课题调查组陆续在北亭、南亭、贝岗、穗石、岛外新村等村发放问卷,8月3号回收完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05份。
本调查采用的是非随机任意抽样和与非随机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除岛外新村采用非随机任意抽样法以外,其他各村的调查都采用了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 查,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感受,我们选取了北亭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对于一些相关问题,访谈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北亭村委会。
2.对相关数据的一些说明
本调查中的对象“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所以男女比例显得失衡;“找到工作”的界定中把手工也算进出,这是由于手工的收入虽然不太稳定,但能保证村民一个月中有一半时间有工作;“征地补偿款”是除去购买保险后剩下的钱;“地方政府”是指直接和村民接触的区、镇两级政府。
3.调查的不足之处
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本调查发放问卷的数量有限,受抽样方法的限制,可能调查结果还不能完全反映全部情况。同时,由于我们调查开始时过高估计村民的文化素质,在问卷语言的表述上存在不恰当的地方,使得部分村民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困难。另外,在对农民收入的确定上也存在偏差,因为农民以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收入难以完全以货币界定。
三、北亭村征地情况调查发现
1.北亭村简介
北亭村位于大学城所在小岛的西边。大学城征地后,岛内有0.399平方公里的保留区,岛内居民有2092人因征地拆迁搬到岛外新村居住,现在岛内有居民1950人。征地前, 这里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盛产稻谷、龙眼、荔枝、粉葛和其他蔬菜等,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些年乡镇经济的发展,村民开始大量种植水果、蔬菜等,人均年收入根据当地提供的数据约为7000多元。
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5份,其中北亭村调查共回收了46份有效问卷,包括岛内30人,岛外16人;调查对象年龄大都分布在36~45和46~54之间,分别为17和14人;家庭规模大都为4~6人之间,分别为:9人、19人、13人;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大都为小学以下和初中,分别为24人和18人;征地前家庭年收入主要分布在10000元以下和10000~XX0,分别为5人和24人。
2.征地后农民的生活状况
岛内的农民先前较好地保留了岛居农民的特征,千百年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征地前,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民靠种稻谷、养鱼、种菜、种香蕉等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和依靠,是他们基本的保障。征地过程中由于时间过短,遗留下了许多问题,给村民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一些农民通过出租房子、商铺以及利用大学城的资源做生意,收入有提高,而一些没有工作、没有房子出租的村民只有靠征地补偿款和借款为生,见表1所示。
表1 征地后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新旧村村民收入来源比较
村别调查人数房租手工协管员工资其他未注明
旧村30162201
新村1607143
其他主要指小生意、搭客、补偿款,临时工
农民土地的丧失以及工作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收入的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村民的家庭收入大都在900元以下,他们需要支付水电费、生活费、孩子的上学的费用。这样造成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这在比较看重眼前利益的村民心中造成了不满。
表2 调查村民征地后家庭月收入
调查村民征地后家庭月收入(单位:元)
村别0500元以下500~600700~9001000元以上未注明
旧村950439
新村210463
农民收入下降的另一个后果是子女上学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现在40~55岁的村民,他们的孩子大都还在读书,而他们的又很难找到工作,往往只能靠以前的存款和征地补偿款来维持,但不多的征地款确实很难维持孩子的学业。在205份有效问卷中,有132户居民的年教育支出在3000元以上,其中58户居民的教育支出在1XX元以上。北亭村也有25户年教育支出超过4000元,见图2所示。如此巨额的教 育支出对农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如果这部分农民的孩子因此而辍学,在他们失去土地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将面临着失业的困扰,如此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对社会的治安和稳定也会造成损害。这是我们在调查中担忧的一个问题.图2: 调查村民每年教育支出
3.征地后村民的就业情况
征地后许多人没有了工作,大学城在征地初期,出于社会安定的考虑,安排了约XX村民作为治安协管员,但也未能做到每户安排一人,现治安协管员已被解散,有房子出租的农民每个月还可以获得几百到几千元的收入,但没有房子出租的只能靠征地款补偿维持生活。此外,政府出于某种考虑,建设期间各工地不容许招收本地人;各大学招收工人又各自独立;大学城举办的几次招聘会只有几百人成功就业。另外,由于大学城内的的市政园林、清洁等由大学城指挥部负责,许多项工程已承包给外地老板,他们也较少招收本地人,农民的就业遇到许多困难。北亭村抽样调查中政府安置工作情况如图3所示,村民工作安置情况如表3所示。
图3 抽样调查中政府安置工作情况
表3 调查村民工作安置情况
安置工作情况
工作协管员协管员协管员保安园林
人数81211
月工资90010001XX00700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就业有困难的农民也利用当地的优势从外面揽一些手工活回来,或许从事建筑、绿化园林、清洁、小生意等,见表4,而这些大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也维持不了。由图4可以看出,村民的月工作收入大都在800元以下,而这大概是这个家庭的最主要收入了。农民面临的失业困境直接导致了收入的下降.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4 调查村民从事工作的类别
园林绿化清洁载客手工治安协管员服务员小生意
6416421
图4 调查村民工作月收入情况
4.征地后村民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岛居农民勤劳、朴实、善良,但又有小农意识和农民自身的狭隘性心理。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就业实在困难。根据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从去年6、7月份开始培训,提供了很多工种,已经有XX多人已接受培训。从去年到现在已召开了六场招聘会,去年三场,今年三场,达成意向的场场不同,大概有几百人成功走上工作岗位,最近一场达成意向的不足100人。”
村民自身的素质和长期养成的习惯使他们难以胜任工作。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几个村民放弃了政府安排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要求高,不能适应”。村民不愿意参加政府提供工作的原因抽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调查村民不愿意参加政府提供工作的原因
不愿意参加政府提供工作的原因
待遇低要求高,不能适应觉得有失身份,不愿意做其他
2301
另外,对工资的期望过高也是村民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他们普遍要求有800元以上的工资。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也证实:“我们曾经给村民推荐了600元的工作,他们说不如回去‘穿珠'。”我们认为政府积极引导当地手工企业的发展,将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调查村民认为可以接受的工资如图5所示。
图5.调查村民认为可以接受的工资
5.征地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征地后,政府用村民的征地款给村民买了年限不等的社会养老保险,其中男的60岁、女的55岁以上的村民都买了全额保险,征地后就已经开始发放养老金。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是对农民安置的一种积极探索,但在现在村民收入来源不稳定甚至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就会让农民产生误解和不支持。一些未能买足保险的每个月需供330元,一般情况下村民实在没有能力将社保供下去。大学城街道办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也说:“如果两个人都勤 奋、健康的话,对于一般家庭,每个月都有1000多块的收入了,加上征地后有积蓄,一般都供得起的。如果说家里只有一个人工作几个人吃饭或人很懒之类的,那就没办法啦!”据我们调查了解: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人就业,现在依靠征地款生活。如果改变交纳社会保障的方式,用现有集体保留的土地增值的收益交纳社会保障费不失为一条积极的道路。
6.调查村民对做好征地工作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意见
征地时,政府在时间紧迫情况下,采取了“一刀切”的青苗补偿费,村民的作物是政府派人强制清理的,许多农民特别是果农的损失严重,这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不满和抗拒。还有许多村民花了近十万元的积蓄历时几年建造的房屋,突然间要拆除,心中难以割舍。另外,他们房子的补偿标准是450~~850元/平方米不等,但新房价格是1200~~1450元/平方米,他们认为自己的房子拆了但还换不来新房子,还要把“XX0元/人“人头奖励”,以及按照他们房屋面积600元/平方米的补贴和征地款加进去。他们认为不合理。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搬迁到新村的农民都反映新房子的质量存在问题。
村民的意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村民认为某些村官不依法行政,只为自己谋私利,不但不代表村民的利益,并且还侵害村民的利益。同时,村民对这些村官的腐败表示强烈的愤怒,但也对官官相护表示无奈。
.政府在征地时缺少和村民的沟通。村民认为政府在征地时单方面做主,没有给他们发言的权利。他们认为作为利益受损方,对于征地拆迁应该有知情权、发言权以及参议权。希望政府能够做一个适合农民的方案,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处于强势地位的群体所损害。这两方面的落差令到他们对政府的行动不理解、同时也不谅解。他们希望自己的真实情况上达中央、下致有识之士。
有部分村民表示,他们对大学城的建设表示欢迎,但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补偿的不合理以及安置的不妥善令到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希望补偿能保障日后的生活,孩子们的教育也能继续下去。
村民一直等待着15%的保留地能够落实下来。大部分村民将保留地看作是他们谋生的重要因素,一直在等待着保留地能够早日被批下来。
他们认为新村的房子由于赶进度,质量没有保证,并且已经出现质量问题。赔偿款与当地实际房价不符合,他们希望能够面积相等地交换房屋,如果新村的房子较大,他们愿意按照多的面积交钱。
四、关于大型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1.做好大型建设项目征地过程中的社会评价,切实防范项目社会风险
由整理出来的村民对征地拆迁的意见可以看出:村民的知情权在征地过程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即使政府有美好的愿望和措施也不能让村民理解。由此引发的误解将会对项目的实施造成很大的阻力,同时也会让基层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谋取私利。综观大学城的整个征地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在建设项目的征地过程中引入项目社会评价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都涉及大量的社会学问题,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其成为工程和社会学学科都忽视的边缘地带。对建设项目进行社会评价研究,就是指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社会影响、利益相关群体、弱势群体等进行分析,提出减少社会影响的策略,给出与项目相关的社会政策设计。这既能拓展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也能解决长期困扰建设项目的一些难题。同时,政府在设立大型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时间表时,还应该深入考察项目实际情况及涉及的各方利益,考虑社会与相关群体的承受能力,为解决可能面临的尖锐矛盾预留充足的时间,研究出最有效的解决路径与方法。
2.提倡利益相关群体参与项目评估,切实加强和征地村民全过程的交流和沟通
大学城征地拆迁需要办理的手续非常多,同时还需处理镇、村委、村民各方的利益分配,这需要做许多解释、处理许多矛盾。但由于时间紧,这使得许多问题都未能充分考虑进去,遗留了许多问题。当地街道办经济管理科一位副科长感慨地说:“由于时间太紧了,青苗补偿采取一刀切(3000元每亩)的补偿方式,一些村民对此意见很大,还有其他一些遗留的问题也很难解决”,大学城征地时曾经承诺给予村民15%的保留用地,但由于需要经过许多部门的批复,加上其他原因,这些土地至今仍未有着落。许多村民对此的意见非常大,北亭村一位副主任说“政府征收了我们几千亩的土地,答应给我们15%的保留用地,但现在都还没有给。他们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给钱,不给就弃权,我们集体给了4000多万元,现在政府也没有什么答复。”由于农民对土地的深深依赖,他们很看重15%保留土地,这其中的信息不顺畅所产生误解,也是他们和地方政府态度对立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此提倡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式项目评估,切实加强和项目的利益相关群体全过程的交流和沟通。
3.加快土地立法进程,完善征地补偿的制度,使征地过程有序、合法地进行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标准的征地制度,这在当时有利于城市化进程,但现在也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土地投机,越权批地、化整为零批地、以权代言代法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这 种低标准征地是以造成大量农民失地,社会治安恶化,农民集体上访等巨大的社会效益的损失为代价的,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国家应该以土地的现有用途为标准、按照市价进行补偿,以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大学城的征地补偿是按照被征地前3年平均产值的5~12倍为标准发放的,但这并不能保证村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
国家应该加快土地立法进程,改变农村土地产权混乱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补偿是以土地的原用途为标准补偿的;《新物权法草案》虽然对征地拆迁的补偿作了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细化,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指导性的作用。应该提高征地标准,同时制定《土地规划法》,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另外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和单位随意改变土地用途进行土地投机。同时培育和管理农村地产市场中介机构,在保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推进农村地产市场化,使农村地产的交易更加透明,交易双方的地位更加平等,更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利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村民认为征地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如图6所示。
国家也应该对征地程序做相应的规定,一般说来,应先征询征地村民的意见,然后根据村民的意见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补偿方案,向村民解释说明以消除误解,再根据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实施。这样,全程实行“阳光地政”,使整个 征地过程在公开、公平与公正的环境下进行,就能避免许多误解和腐败的发生。
图6 村民认为征地过程中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
4.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建立农民平稳退出土地的机制,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政府的征地补偿安置应该“以人为本”。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大多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安置模式,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大学城征地后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采取了措施,但仍未收到好的效果。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就业率达到一定程度,社会才能稳定。从图7可以看出村民对就业机会的期望是很高的,政府引导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图7:村民认为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的关键
大学城内的市政园林、清洁、物业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工人,优先安置失地农民的就业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当然,农民的素质偏低,对他们进行引导、树立典型,培训是必要的。同时,政府要扶持当地手工制作企业的发展,以吸收年龄偏大的农民的就业。我们调查中发现村民的就业期望并不高,如图8所示,只是工资期望高了。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一方面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说服村民降低工资期望,告诉他们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村民出于生存的危机感,肯定会 降低工资期望。
图8:村民认为可以接受的工作
政府也应该引导村民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认识,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自由散漫的工作态度,降低就业期望。农民们也应该自己改变观念,积极寻找出路。对于35~~45岁的农民,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一般的工作单位又不愿意招收,政府要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积极提供劳动岗位,引导他们适应角色的改变。根据政府以前安排的培训情况和村民的评价,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换一种培训方式。以一种找好就业渠道再培训的方式,这样就能产生示范作用,村民自然就乐意去接受培训。调查中所发现的当地政府安排的培训情况如图9所示,村民觉得培训对就业的帮助如图10所示。
图8:当地政府安排的培训情况
图9:村民觉得培训对就业的帮助
5.加大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力度,积极推进村委会的改革
从对村民的意见整理可以看出:村民对地方政府和村委的行为多有不满。征地过程中镇、村两级并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村委也没有有效地向村民征求征地方面的意见。这也是村民不理解政府,上级政府不了解民情的一大原因。
由于我国实行村委直选后,相应的制度还没有完善,村官管理存在缺位,所谓的村务公开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对村官的监督仍然不力。大学城内各村大都实行了所谓的“固 化股权”的经济合作社,把村作为了一个经济体,由于国家对此的立法进程缓慢等原因,集体资产难以做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对各种违法行为难以限定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们认为需要尽快制定村委会运作的法律法规,建立村委会的监督体制。这样,村委会才能成为为民谋利,传达民意的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机构,国家的政策才能有效的实现,像大学城征地这样的缺乏沟通、知情权被剥夺的现象才能避免,也只有村民自治得到真正的实现,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及各种福利才能真正让村民享受到。
6.利用大学城资源对失地村民进行“非经济性补偿”
任何一个地区只有当它的居民和谐相处时,它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调查中,当地村民对参加调查的大学生并不排斥,许多村民对他们相当友好,这就具备了和谐相处的条件。王雅莉在《城市化中劳动力再配置》的研究中指出:孩子学业是农民转移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调查中孩子学业是村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果我们大学城内各高校组织的义教活动能把失地村民的孩子作为帮扶对象,同时将要建设的大学城中学也按照一定的比例吸收当地学生,这将使村民真切感受到大学城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另外,让村民有限度共享大学城内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摒弃对农民的歧视也是维护大学城内社会稳定的有效举措。
五、结语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不仅牵扯到许多农民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前途,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我国政府也加快了立法进程,各地也在积极地探索解决的题的方法。尽管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尽管仍然有许多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地方,但进步是明显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我们坚信,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失地农民问题必将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Michael M.Cerner,Putting People First-Sociological Variables in Rural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XX: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1
[3]王克强、刘红梅:中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XX.9
[4] 王克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XX,4
[5]陆迁、叶小雯,关于我国失地农民的安置和补偿问题的思考,XX,人大复印资料~人大经济导刊,XX年第八期,66-69页
[6]杜伟,“征地补偿安置问题探析”,XX,人大复印 资料~体制改革,XX年第七期,92~97页
[7]章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模式的探索-XX郊区“郑各庄现象”实证分析,XX,人大复印资料~人大经济导刊,XX年第八期,117-121页
[8] 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http://www.xiexiebang.com/deptweb/syjh/news/detail.asp?n_id=183
[10 ]扬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XX,中国农业出版社,XX
[11 ]冯书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国土资源新闻网,XX.7.22
[12]王雅莉、黄祖辉、陈欣欣,城市化中劳动力再配置,XX: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11
第二篇: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
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5-01-05 12:32
(一)为全面、准确、及时了解全国和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及其他生活状况,客观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研究制定城乡统筹政策和民生政策的需要,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重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开展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
(二)住户调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住户,既包括城镇住户,也包括农村住户;既包括以家庭形式居住的户,也包括以集体形式居住的户。无论户口性质和户口登记地,中国公民均以住户为单位,在常住地参加本调查。
(三)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住户调查。
(四)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居民家庭食品和能源消费情况、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其他民生状况等。
(五)本方案实行全国统一的统计分类标准和编码。本方案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颜复勇 王丹霞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到底如何?我们深入秭归部分乡镇农村调查走访了100多个农户,调查内容涉及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生活来源和收入、就业情况、子女教育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医保、低保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目前15%生活富裕,45%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总体来看,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较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失地后生活困难
在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生活稳定富裕。还有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买车跑运输等,也获得一定的收入。但是绝大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
2、再就业困难重重
失地农民务农无田,就业无门,大部分都闲散在家,无所事事。据调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者不足10%,尤其是那些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时间就是聚在一起玩纸牌、打麻将,随之而来就是赌博成风,精神涣散,家庭关系破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除了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能找到工作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还没有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加上国际大环境经济不景气,之前到南方打工的部分失地农民也返回了村里,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雪上加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3、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失地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实惠。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参加者个人每年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按就医医院的级别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上限封顶。但是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合作医疗报销上限太低,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大病问题。于是,失地农民的大病就医问题仍然是失地农民家庭的一大难题。由于失地农民家庭收入偏低,家庭周围基础医疗网络不很健全,使得失地农民大病救助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从中能充分的感受到失地农民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奈。
二、思路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部分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尽显社会公平,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破除失地农民“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的意识
失地农民普遍在思想认识上对征地、拆迁工作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认为征地、拆迁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发展了项目,通过建设,必将增加收入,改变贫困状态;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政府征占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政府就应该保证失地农民的生活,政府就应该给他们解决工作,提供就业岗位。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坐等政府解决就业,而忽视了自身的努力。对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自谋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融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就业岗位。
(二)强化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生存能力
由于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在土地以外的其它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人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新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就业岗位。再加上周边企业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非常有限,难以达到失地农民的需求。要持续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题,最根本的还在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劳动技能。因此,政府应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鼓励其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劳动技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努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切实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职能,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尽可能使他们能有一技之长,解决就业问题。对于积极参加就业培训,获得技能证书,上岗工作证,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管理服务范围,按照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和个人自主创业信贷政策,提供就业扶持,促进其就业。
(三)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
通过继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一部分农民参与非农产业的活动,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行家能手,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影响,很难接受掌握农业以外的新技术,就不能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强行培训,在农业以外的领域谋求就业。对于他们,应考虑在大农业范围内解决,比如:将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反租给他们进行耕种;鼓励他们为种养大户帮工等。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大多数失地的老年人依靠补偿款维持生活,时间久了就会坐吃山空。今后在征用土地时,应该实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以土地补偿金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失地农民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只是生活上的暂时安置,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换社保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若要采取这种办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机制,从村到办事处再到县区,应有严格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保基金;同时,社保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实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发放要按时足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不再为生活忧虑,并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坚持把村和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基础文化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综上所述,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事关社会全局的稳定,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四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
妇女占总人口的一半,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特别在农村,妇女更是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把提高,文化生活逐步丰富,人们对生活的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因此我们特别关注最基层农村姐妹,她们的文化生活怎样?她们对文化生活有哪些需求和期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在前进区田园办事处南岗村内开展,主要对象是18周岁以上成年女性。分5个年龄段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文化程度为小学占12.2%,初中占63.3%,高中占 16.3%,大专及以上的占8.2%。在家务农、外出打工、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等分别占61.2%、20.4%、6.1%、8.2%、4.1%。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状况
本次调研有效调查问卷50份,座谈1次,走访5 位妇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南岗村妇女文化生活总体表现为:文化生活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量偏少,文化生活枯燥;休闲娱乐项目较少,导致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1、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投入不足。资金困难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近年来,村级财政紧张,村级基本没有用于场馆建设、图书添置、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资金。使得农村文化活动很难开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妇女文化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因而需要上级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紧跟当前形势。
2、农村妇女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资源、经济条件以及旧观念等影响,农村妇女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也给农村妇女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限制。12.2%被调查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为小学,63.3%文化程度为初中,文化程度是高中或中专、大专的人很少。
3、农村妇女的文化活动量偏少,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枯燥。一般到日是“春节”、“三八”等重大节日才开展文艺活动。也就是扭秧歌。由于文化生活贫乏,闲暇之时,调查显示,看电视是75.4%的农村妇女主要休闲方式之一,扭秧歌、跳舞占9.3%,打麻将、打牌占3.9%,上网4.7%,而选择读书看报、体育健身的仅占2.1%、3.9%。
4、旅游对于多数农村妇女来说是件奢望的事。目前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一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女性没有过旅游经历的人寥寥无几,但对于农村妇女而言,旅游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只停留在电视上和各种书籍上,很少农村妇女有过旅游经历。65.2%被调查农村妇女表示从没有旅游过,29.8%农村妇女有过省内旅游的经历,5.0%农村妇女有过省外经历。
5、妇女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村内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56%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三、加强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融资体制,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每年、每个村的文化建设经费。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纳非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融资渠道,从而解决农村文化投资政府包揽的局面。
2、以妇女骨干、妇女代表为带头人,多下基层开展辅导培训。充分发挥妇女
代表和骨干的作用,通过交流讨论、谈心聊天、茶话座谈的形式,开展潜移默化地教育,使广大基层妇女了解更多的时事动态、获取更多的新讯息,掌握更多的新资料,对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
3、造浓基层文化氛围,鼓励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善于挖掘基层文艺骨干,着力培养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深入基层开展文化辅导活动,妇联组织要加强与文化部门的合作,积极组建以基层妇女为代表的文化队伍,开展喜闻乐见,富有本乡本土特色的文娱活动,鼓励农村妇女参与文化建设,将新农村打造得更加美好和谐。
四、破解农村现状几点思考
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水平,丰富文化活动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重点内容。结合本次调研结果,谈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目前农村18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少数女性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机。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性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文化活动阵地。从南岗村来看,目前村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一片空白,仅有一处不大的活动室,里面内容单一,活动项目太少。作用发挥的不好。希望活动室能有“图书阅读、科技培训”等功能。将会填补该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白,为广大农民开展群众娱乐、文体活动、老人聚会、少儿培训等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广大农村妇女群
众的文化生活。
第五篇: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报告
农村教师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河镇王枫中学
刘楚
一、调查原因
教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当今世界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教师的生存状态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不仅影响其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而且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教师的业余生活是教师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外的一个重要精神生活领域,一直以来,极少受人关注,可以说是长期被人遗忘与忽略的盲点。然而,这一项生活对教师的工作和学校工作的开展有极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文化身份,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引领人类文化前进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肩负着传播社会精英文化的重任。教师的业余生活扩大了教师的生活场域,使教师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人群,进而使教师的文化辐射延伸到整个社会。近些年来,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的课余生活都外于亚健康状态。热情关注教师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加强对教师的研究,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才是办好教育的根本。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教师积极贯彻《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往往只关注教师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及课堂上、教学中的成长,依旧停留在把教师作为“教书匠”的训练,而忽视了教师课堂下、工作之外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整体生活的建构。而教师工作之外的“专业”成长,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业余生活。有人说“人的差异在业余生活”,的确,一个人的业余生活的质量,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和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生活态度及对生命的关怀程度;更是教师具备“教育家”素养的体现。所以,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还应该关注教师业余生活。因此,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对于促进和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初中教师业余生活现状及问题分析
1、业余时间不足,利用缺乏计划
教师职业在业外人士眼中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业余时间多且长。仅以2012年为例,寒暑假加双休及国家法定假日,教师拥有135天的假期。这意味着,教师一年的业余时间是其他许多职业无法企及的。但事实却并非我们所计量的这么“美好”。在我们所调查的老师中,农村初中教师除去工作、睡眠、吃饭和必要的家务外,认为业余时间不充足的教师占60.7%,其中19.0%的教师认为业余时间严重不足,尤其是带班主任的教师。究其原因,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发现:
其一,教师的理想业余时间多,但是实际上教师上下班并没有明显的界定,从而业余时间比较模糊。从农村寄宿初中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看到,学生每天6:30起床,20:50熄灯,这期间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教师监督,由班主任参与。
其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繁琐。教师工作涉及备课、制课件、上课、批改作业、专业培训学习、教研教改、听评课、学生个别辅导、接受各种检查、考试分析与总结、名目繁多的考核等等,如此繁琐的工作挤占大量业余时间,使得教师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8小时之外属于自己。
其三,业余时间利用随意。在我们的调查中,对自己的业余时间有计划的教师仅占30.2%,69.8%的教师很少或没有计划自己的业余时间,表现了教师对业余时间随意支配,缺乏规划,从而导致某项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活动占用过多的业余时间。
其四,农村教师业外负担重。在我们深入调查中发现,现在的教师虽然亦师亦农的人数越来越少了,而亦师亦商的老师多了,他们课内是教师,课外还要协助家里打理生意或自家小作坊,这些都挤占了教师的业余时间。
2、业余活动方式单调,层次低。
在对教师八小时之外、周末及暑期三个时间段,选择什么活动方式安排业余时间的调查中,以上网、家务、看电视打牌居多,而进行艺术类,体育类、阅读等高层次活动偏少,以周末为例:教师选择最多的是家务及上网休闲,分别是58、0%和54.6%。选择体育锻炼及看书进修的比例不高,备课及补课的更少。虽然农村初中教师在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里,逐渐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时间充裕了,却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扑在家务及网络休闲上。这也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农村教师兴趣爱好狭窄。在我们对教师业余兴趣爱好的调查中,农村教师的爱好主要集中在体育、阅读方面。进行高文化品位的,诸如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比较少,手工制作及技术活方面更少。同时,随着年轻教师大量涌入农村校园,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系统全面且扎实,但是由于师范教育对休闲教育的缺失,致使很多师范生没有发展自身的兴趣爱海,也没有开放兴趣爱好的意识,所以在教学工作与生活中,即使有很多时间,也不知道怎么消闲,怎么娱乐。
其二,“宅”文化延伸。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中侵入越来越深,业余时间“宅”在家中,不再仅是城市白领的专用名词,它的文化领域也扩大到乡间村落。互联网改变着大众的思维与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对业余方式的选择。农村初中教师依托自身的素质优势,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改善教学工作;利用互联网观看影视剧、玩游戏、交友,甚至“网购”。互联网改变着农村教师的生活方式,并逐渐缩短与城镇教师的距离。而这看似强大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显著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天阅读时间都很少,而农村教师“宅”在家中,直接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次数和阅读时间的减少,而且阅读的书籍中大多为休闲娱乐的报刊杂志。如此下去将导致农村教师身体素质衰退,文艺素质衰退,精神追求疲软。
3、集体活动缺乏,且项目单一。
在我们调查中,教师户外的活动少,体育锻炼少,有家务缠身、互联网诱惑的原因,也有教师工作负担重,无时间锻炼,更有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配套的文体设施供他们参加文体活动。在调查中,农村初中教师所在学校没有组织或仅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且集中在体育竞赛上,而才艺展示、读书活动和户外旅游却很少。据我们的访谈与交流,得出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学校管理不够重视,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与师德师风的建设,忽略教师整体生活品质的关注。致使学校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研究如何让教师在业余时间过得满意,过得充实。长期以往,就会降低教师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4、群体性差异明显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教师的爱好集中在用体育锻炼(56.4%)、棋牌(38.5%)和阅读(39.7%),表现为内外兼施,动静结合。女教师以阅读(73.5%)和音乐类(55.4%)为主,表现以“向内”的静态活动为主。调查显示,被调查教师主流的情绪是平静与充实。但是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忧郁,百分比是13:1。这也说明男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渴望谋求“第二职业”,但由于制度限制,又苦于没有技术没有资本,难以实现,这是其一。其二是男教师通常爱好广泛、精力充沛、希望得到释放、但是在农村学校现有的基础设施又难以难满足他们,所以他们无所适从,要么选择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消磨时间,这些又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愧疚感。其三,被调查教师教龄在7-25年的居多,而这一时间段中也以男教师居多,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承担更多的任务,如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班主任等职务,;在家庭中,他们组建家庭、教育孩子、赡养父母等,要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兴趣爱好等活动呢。
5、理想与现实差距大
在开放式题“您理想的业余时间是怎样的”回答中,很多农村教师希望能够放松身心,随心所欲,过着闲情雅致的生活,或是有足够的物质基础,陪同家人一块户外旅游。
而现实中,即使有寒暑假等,农村教师的时间也“余”不下来。单位组织培训,加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走亲访友送人情,照看孩子忙家务,真正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师也变得更实际了,挣钱、攒钱、买房子、置家具、供儿女上大学、操心职称。即使工资再高也难以满足多方面需求,更不用说有“余”进行休闲旅游了。
三、思考与对策
1.改善生存环境,为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1)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要制定教师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限定工作量的最高标准,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制定这一政策和法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家长作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外流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向学校和教师转移的情况相当普遍,以及部分路途较远的学生中午滞留学校或在学寄宿,很多农村教师还要承担学生日常教养责任。因此,应考虑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和配备生活指导教师。二是农村学校应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摒弃应试教育,重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尽量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2)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要像抓校舍建设那样抓学校文化设施建设,并将其列入农村“普九”建设和验收的范围,为师生业余生活提供基本的场所。
(3)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至少要达到当地职工收入的平均水平线以上,使他们能安居乐业,为他们的业余生活的丰富和提高,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2.整体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为提高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环境。
将农村学校建设成农村社区文化中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农村学校的功能:学校不仅是农村教育中心,也是农村文化中心,应发挥其文化辐射、教化、凝聚功能。在不影响对正常教学活动秩序的前提下,可以有组织地在教师中间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也可以自由地从事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更可以带领老师们一起读好书、品美文。这既为有教师提供了一个健康的业余生活环境,也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和教师业余生活质量提高,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既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科学的机制,为教师提升业余生活质量提供制度保证。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将教师的业余生活纳入管理的范围。加强对教师业余生活的管理并不是要干涉教师的业余生活,而是要为教师业余生活尽可能地创造较好条件的同时,重视规范和引导。就规范来讲,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定出业余生活管理的有关规定,促进业余生活健康、有序开展。就引导来讲,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者要努力将学校改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的氛围。
4.教师需加强自身的努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业余生活资源,强化生活资源意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追求专业有效的发展,在发展个人高雅情趣的同时去体验丰富的现实生活。同时,要处理好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不要在走出繁重学校工作的同时再陷入繁琐的家庭事务之中。教师作为文明传播者的特殊身份,应主动承担责任,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提升整个国民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利用好业余时间,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总之,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是学校管理科学有序的表现;教师的业余生活健康而丰富,是教育文明的表现。教师的业余生活要达到积极健康而丰富多彩的层面,需要教师的自觉自律,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组织、引导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