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悲剧性
论《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悲剧性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06对外1班 陈娇 学号:20060551408
指导老师:蔡函伶
中文摘要:《白鹿原》,一本陈忠实认为可以用来垫在脑袋底下进棺材的书,它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现出的更深的层面是旧的心理秩序不断被打破、新的心理秩序不断形成的过程,从此来描述了一个民族秘史。也就是我们从《白鹿原》中所窥见的我们民族的儒家思想文化悲剧性的一面,表现了传统文化对我们华夏子孙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儒家 道德修养 仁义 白佳轩 悲剧
Abstract: “bailu plain”, a Chen Zhongshi that can be used to cushion under his head into the coffin of the book, which through a series of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figures, showing a deeper psychological level, the old order continue to be broken, new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order, from this to describe the secret history of a nation.This is what we from the “White Deer” in the glimpse of our nation's tragic side of Confucian cultu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descendants of the profound impact Key words: Confucian Moral Righteousness Bai Jiaxuan tragedy 对于自己的第一个长篇小说,陈忠实非常重视,闭关四载,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展示出了“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对一个民族的理解,任何其他读物都难以相比”①的深刻性。而从简单的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白鹿原上生存繁衍的行迹中,挖掘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的各色人等,为温饱、为脸面、为光宗耀祖、为争抢风水„„祖辈三代纠
第 1 页(共 11 页)缠在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从展现《白鹿原》上最根本的价值观念、礼制观念、伦理道德观念、认知观念、儒学修养观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悲剧性。
一、死守儒学教条的价值观
在《白鹿原》中,我们发现,白鹿原上有着严格的儒学价值观,具体体现为等级至上的原则和以贞洁妇道为核心的女性观念。
(一)深入骨髓的等级至上观
在白鹿原上,君臣父子,不问是非,先论身份。就像白佳轩,作为族长与家长的结合,在整个白鹿原上的族长地位不容置疑,具有宗法家族制度所赋予的有形无形的至高权力。有形,是说祠堂之内他是众人拥戴的执法者,是伦理道德观念最具权威的监督者;无形,是说他在族中乡民的社会心理具有一种不怒自威的震慑力。举个例子,在《白鹿原》中,“路边给娃喂奶的妇女看到他,就会自觉的抱回屋里去。”从这种从内而外表现出来的敬畏可见他的身份及人格在白鹿原上的影响力。而他在家里,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权力的象征,从父亲死后,母亲妻子孩子都在他的安排下生活,从始至终表现出的都是一种一家之主的权威。他对孝文孝武所有的感情都表现在对将来族长的培养上而从没表现过父子应有的亲热。“他看见儿子也确实可爱得很,却从不会像其他父亲把孩子背到背上”;他对给白家带来好运的仙草心存感激,可却不会表现出来。
那么,作为白鹿原权威的白佳轩是最仁义与慎独的,应该是一视同仁了,可面对同是自己姐夫的皮匠和朱先生,却大有不同。因为大姐夫是书生,是慎其独的圣人,白佳轩是什么都听他的;而二姐夫是个皮匠,是个最不入流的商人,那么他便连“穿制服”也还是掩饰不了“一股皮硝味儿”的厌恶。即使他是仁义的,即使他想一视同仁,可儒学制约下的等级观念已经在无形中深入骨髓。除了在白佳轩身上的体现,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生活的细节上都充满等级荼毒的影
第 2 页(共 11 页)子,在招了长工的主家中,白佳轩是仁义的典型,他对鹿三可谓是待如亲弟,可为人老实的鹿三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拿该拿的工钱,干该干的活„„你是主家,我只是个长工„„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而决不干他不该干的事”②可见,原上的人们是自觉遵守“你尊我悲”思想的。当稼轩找鹿恒泰商量翻修祠堂的事时,“鹿子霖就有些被压低了的不自在”而鹿恒泰更觉得自己不可跟一个晚辈同议,让他们弟兄商量着办。同样的,当鹿子霖定了冷先生的大闺女给兆鹏后,“觉得自己的大儿子订冷先生的二女儿有点那个,于是提出订给二儿子孝武。”“那个”即是指等级之差了。就连不经意的一颗冰糖也给黑娃留下了特殊的情怀,“我将来挣下钱。先买狗日的一口袋冰糖”,可最终当他果真得到一桶雪白晶亮的冰糖时,却“掏出生殖器,往那装满冰糖的铁桶里浇了一泡尿”③。可见,“财东娃”的那颗冰糖无意中向黑娃诠释了地主农奴的差别。
(二)扼杀人性的女性贞洁观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以小娥和兆鹏媳妇这两位《白鹿原》中性格成鲜明对比的女性来作为女性贞洁观害人不浅的写照。小娥从一开始就是以被扭曲的性角色出现的,她是与贞洁无缘的女性。从传统思想的角度来看,既然小娥的父亲把她嫁给了郭举人当小,那么她就该服从郭举人的安排了,那么无论是做饭、提尿盆、倒尿水、甚至“泡枣”都是她该做的。对这样一个女性,以仁义为本的文化本来是会予以同情的,条件是她必须接受这个命运,安守这个人生位置。但小娥没有安份于这种命运和位置,她勾引黑娃,并双双私奔,甚至尽情享受性欲带来的快感,这种大逆不道的行径,当然不能被社会所见容。况且在白鹿原乡民的思想中,貌似聪明早熟的美丽女子就一定会“伤风败俗”,小娥作为女子,因为太美丽,太勇敢,被白鹿原所逐鹿。因为她是反叛的,是不“合伦理”的,所以她不被儒家文化所接纳,当然也就得不到白鹿原的理解,被逼到社会边缘。所以即使小娥不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也会被认为是个偷鸡摸狗人。
而兆鹏媳妇和小娥正相反,她对自己的命运不做任何的反抗,只一味地顺从和等待,但是最终也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在《白鹿原》中,我们不知道她叫什
第 3 页(共 11 页)么名,在未嫁前,她是冷先生的大女儿,出嫁后,她就是兆鹏媳妇,更甚的是她连当某某妈的机会都没有。在这样的世界里,如果她也只是恪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原则过一生也就算了,最可悲的是,她一心想要“从夫”而不得。新婚时,她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己的丈夫躲避,“她不知道鹿兆鹏和她完婚是阿公三记耳光抽煽的结果”,“婚后一年,再也没见过他的面”④。因此,兆鹏媳妇一直得不到丈夫的垂爱,独守空房以致成疾,可却从未想另嫁一夫。因为在传统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认为,哪怕是守活寡,也比被休了强。兆鹏媳妇的悲剧就是性过度压抑的产物。佛洛依德的理论认为,人的本能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着人的发展。性欲也是一种本能,而且是最原始的本能。可见,性做为人的一种生理需要和自然繁衍的需要,是必要的。但是,儒学家们把性与“三纲五常”等妇道结合到一起,从而把这种合理性消解得荡然无存了。
可见,封建的价值观就在于你有没有遵从你该走的路,对女子而言,有没有遵从三从四德的规范就是你的衡量标准。在他们看来,凡是遵守这种伦理道德的就是好的行为,反之就是不好的行为,可如果只顾三从四德的教条而不顾人性,就太过而适得其反了。
二、礼制控制下的伦理道德观
儒学价值观已根深蒂固的入驻白鹿原乡民的思维中,并作为一种致命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行为,具体体现出来即礼制控制下的伦理道德观念。礼制观念体现在三纲五常的强权性质和“吃人”本貌上,儒学的道德之所以厉害无比,因为他不仅仅是善恶的标准,尤其是礼制的表现。可以说,在中古社会,不是法治,不是人治,而是礼治。“礼”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规范和约束方法,孔子强调人民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反映在儒学,则是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在白鹿原中,“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是深入人心,不只是男子,就算在女子身上的要求也不仅体现出“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等观念,还有“养心莫善
第 4 页(共 11 页)于寡欲”,它认为“欲之失,在于私,在于蔽”,⑥即理智要求人,特别是女子,不可体现出渴欲的一面。否则就是无“礼”,要“罚”的。作为礼治的根本原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更是体现出暴力镇压的强权性质。因此,白鹿原上的妇女大多是遵从三从四德、稳重持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形象,而这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她们一辈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从没有自己为自己做主的机会,也几乎认识不到这主动权的必要性。在礼制的约束下,伦理道德成为女性之必修课,三从四德的出台更被认为是人类女性教育上光芒四射的表现,“妇德、妇颜、妇言、妇工”要求女性藏起所有的过人之处,才智、容貌、言辞、工巧等等。
仙草是传统道德中贤妻良母的典范,而小娥的叙写,则是从反面强化印证了关中文化中的对妩媚女子的恐惧、对失贞女性的厌恶。在儒学礼制观中,小娥是属于“罪大恶极”的代表,因此她也无法得到白鹿原乡民认可。因为小娥是自己从夫家跑出来,因为并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黑娃和小娥不能进祠堂拜祖宗。就算他们总是远远的躲避村人,也在破窑洞里“显示出一股争强好胜的居家过日子的气象”,但包括白嘉轩和鹿三在内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白鹿村人始终对他们的结合不予承认。在不准他们踏入祠堂半步的同时,对他们还投以许多的白眼和不屑。可见白鹿村人在维持封建伦理常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利用所谓的族规来约束和惩罚他们。致使他们只能在村外破窑中安身,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和条件。另外在赵鹏媳妇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内心也有抵制不了的欲望,甚至在没有丈夫的疼爱后,开始不自觉的羡慕白鹿原上人人唾弃的荡妇小娥与黑娃的性爱生活。可她从小所受的礼制的教育不准她有这种想法,女人再苦也要内心里克制的。“小娥是哪种女人,自己是哪种女人”以证明其已经在“女淑”的约束下形成举世公认的传统美德,包括对于性爱欲望“公德”的恪守和贞洁自爱的自我“清修”。就算爱点欲望升腾,也不能主动去萌动去碰撞,否则就是如小娥般的“淫娃荡妇”,轻则该毒打轰出家门族门,重则活埋以正家风门风。于是,在三从四德的教育下的理智和自身潜藏的对爱的渴望的冲突下,她开始幻想与小
第 5 页(共 11 页)叔,甚至公公的快乐,致使她最终走上了疯死的地步。作为常人的她本可安享一生,可最终却被贞洁、道德、礼制所吃了,“我的女子从一而终是门风”于是她无辜的死在自己父亲的药里面。
福柯曾经说过:“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体都受到极其严厉的权力的控制。那些权力强加给它各种压力、限制或义务。”这时,权力机制利用既定的知识形式“操练肉体”――“一种强制人体的政策,一种对人体的各种因素、姿势和行为的精心操纵。⑦不言而喻,性是身体训练和控制的重点部位。正如巴尔扎克有句话说的,“女人的肉体不是享乐的工具,她们是家庭的荣誉和道德所在。”用在中国封建史上应该是再确切不过了。圣人朱先生对他的伴侣就是千挑万选,最终才定在了白家女子的眼睛上,理由是他可以“断然肯定,即使自己走到人生的半路上猝然死亡,这个女人完全能够持节守志,撑立门户,抚养儿女„„”⑧可见,在圣人朱先生看来,巴尔扎克的话是很精辟的。
那么,要制约人的行为,就必需有“礼制”来要求。正如白鹿原上有祠堂、有族规、有族长对一切善恶做出应有的奖惩,具体体现出来就是“乡约”。乡约就是训导,是乡村中国的民间法典,它告诉人们什么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等,是儒家文化制约下的行为规范,是最底层的人民最普及的一种形式。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这个就是对人规范,是构成最底层人的心理结构的支架。由白鹿家族的祠堂家法铁面无私可见:即使是土匪黑娃,只要“学位好人”了,就该让人家进祠堂认祖宗;而孝文就算身为族长,犯了错也是刺刷抽身,与庶民同罪。不可否认,“礼”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可有时太重礼制便会“吃人”。
“儒学最将道德,但讲过了头,便发生异化,道德成为本位,而人反而成了工具。”正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所体现出的一样。⑨白鹿原上,鹿子霖为打击和报复白嘉轩,把田小娥作为一枚棋子来利用,后者在前者的授意下,成功的勾引白孝文,而在幕后策划此事的鹿子霖又巧妙的将此事张扬出来,引起全村人的一片哗然。之后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向表现极为老实的鹿三,竟然亲手杀死了他一直不肯承认的媳妇小娥。而这一事也是得到了村里所有人的赞美,竟没有一个人
第 6 页(共 11 页)可怜小娥。
通过以上几个为维护封建伦理常纲而不惜摧残弱者的触目惊心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到儒家伦理道德冷酷和吃人的一面,作者在批判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一文化在我们民族中的根深蒂固。可见礼制要求下的伦理有时候也有害人的一面,在那个社会,伦理道德的不健全是有所体现的。
三、事不关己的“中庸”认知观
正如小娥永远成不了他们心目中的良家妇女一样,伦理道德的一切标准,根本上则是从认知观念上表现出来的。儒家讲求“中庸”,孔子所关注的也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儒家的这种认知观,体现出来便是一种规规矩矩,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和各行其是,成败在天的天命观。
圣人朱先生为人处事上就至始至终坚持这一原则,他可以在各种势力与诱惑面前,穿妻子自制的粗布衣吃自家种的粗粮,而不问世事。白嘉轩更是鲜明代表,他常对儿子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做的知不知道”。在白鹿村,无论是“白狼”来了,还是国民党的军队走了,或是祠堂被砸了,他仍不慌张,他恪守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法则,泰然地应付着原上一桩桩突然的事:鹿子霖拆房,土匪折腰,孝文性变„„他凭着族规赶出孝文后又让孝文回来,赶出黑娃后也让黑娃祭祖。他的举动是如此公正、坦荡,貌似是真的处事不偏不倚,近乎圣人了,以致他的威望一直没变。
但细看下来其实不然,有时候,这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处事态度,体现的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观点。我们知道,当原上讨论鹿子霖与其儿媳有无不道德关系时,白佳轩是“倾向于有那种事的看法”的,“他早就认定鹿子霖在男女之事上,实际就是畜生。”可他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他觉得“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⑩足以可见,他不是真的不偏不倚,只是“不
第 7 页(共 11 页)说'”。同样,在田福贤让孝武当保长一事上,他的决定是“我看你还得进山”,“咱们不当,赶紧避远”,而避的根本原因还是“现在当保长,刚跟上催粮要款征丁,尽是恶恨族人的事”,这也是“不淌浑水”的想法而已。
那么这所谓的中庸的认知观就存在不少问题了,首先是不尽责任,只是“独善其身”了却与“兼济天下”无关。况且,这种中庸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是有问题的。追求平等在儒家看来即没大没小,不分尊卑;讲究自由,则是乱了礼教,没了规矩,这也是为什么白鹿两家两代人之间问题不断的原因。虽白鹿两家老的一代真真假假的都奉行“一辈子仁仁义义”,可接受了新思想的小的一辈如兆鹏与百灵,都表现出一种急切的想要突破束缚的牢笼,追求自由民主的一面。兆鹏怎么也不愿与父母擅自娶下的媳妇相好,而羡慕人人唾弃的黑娃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娶自己喜欢的人,并说土匪黑娃是他“原上唯一佩服的人”。而百灵更是从小争取自己所求,私塾上学、进城革命,私定终身„„足以可见他们对封建家庭束缚的反抗,而这种反抗就是从认知观上根本体现出来的。
四、走火入魔的道德修养观
我们也知道,认知观决定一个人的修养,而儒学最讲修养。任何一个儒家的信奉者,尤其是自认为是君子者,都会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己任,而“吾日三省吾身”。白鹿村是“仁义白鹿村”,白鹿村的人也都信奉“一辈子仁仁义义”过日子。仁、义、礼,是相互结合的,缺一,不足以证明修养。而儒家所讲的文化修养,不单单是知识的高低多少,同时也表现在一个人的礼仪风度,为人处世等方面。另外,儒家在修养论上十分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修养既要在认识上弄清道理,还要在行为上身体力行。
白佳轩被认为是白鹿原上最有“修养”的人,因为他坚持“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处事不惊”„„以修身,进而齐家。其次,他总是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而从来是“不怨天,不尤人”的。就如白稼轩在面对一系列祸事,甚至面对孝文性变、土匪折腰时也抱着“死生有命”的观点。再者,在第 8 页(共 11 页)“严以律己”方面,儒家还提出了一个“慎独”的修养方法。所谓“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洁身自好的意思。从他那种规规矩矩,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和独善其身的认知观即可看出。那么,这就是儒家文化所要求的具备完美修养的人了,但他是个完美的人吗?
所有人都忽视了他起初以罂粟起家的不仁;骗鹿子霖宝地的不义和六娶六亡、借种生子的坏礼了,也不会在意那修养背后的残忍来。更不必说白佳轩所主持的宗族制度与宗法文化还以乡约、族规和续家谱的形式,实施着它的顽固与冷酷,扼杀人性的与颠倒的是非感和羞耻心,甚至还有掩藏在仁义面具下的罪恶、势利、扭曲及兽性。——白鹿原像“一鼎沸锅”,折磨着也煎熬着它的“存在者”,甚至带来“死亡”。要是揭去《白鹿原》贤妻良母女性观念的面纱,我们还可看到关中性文化观的另一侧面——惨忍和杀人。对于小娥来说,制造“婊子”的罪魁是谁?是郭财主,是鹿三,是白嘉轩。而鹿三和白嘉轩对小娥的戕害是打着仁义的旗帜,他们有正统的道德作武器,有宗法的祠堂做依仗,还有与人为善的良好动机作借口。所以,《白鹿原》写了很多生命的殒落:“大快人心”的小娥之死、无奈的仙草之死、悲哀的孝文媳妇之死、可怜的鹿三之死、孤独的白灵之死、大起大落的兆海之死、悲壮的朱先生之死、冤屈的黑娃之死„„
就连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看似凡心已尽,心纯如水,一切物质的东西都不能乱其方寸。但最终却对一个不甘受尽压迫的女性灵魂显出惧色,提出用瓷缸封死造塔镇邪的方法。让其“永世不得翻身”。
可见,儒家最讲修养,可一旦讲得入了魔,一味死守儒学经典作为修身准则,而不知变通,轻则给人“腰杆挺得太直太硬”的感觉,导致土匪折腰的悲剧发生;重则没有人性,露出“吃人”的面貌来。总结:悲剧内里
陈忠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新的历史观来回顾了清末至中共所诞生之前的那四五十年的历史。他既准确而又典型化的看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个过程不同于任何时期的一个过程,因为此时,中国人的精神心理、封建制度、理念、道
第 9 页(共 11 页)德、都没有改变。正如《陈忠实创作申述》中说的“所有的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常常被人忽视。”那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这些“细节”了。
我认为白鹿原实际宣扬着一种儒学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原上人,甚至表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有修身养性的体现,但也从各方面表现出儒学矛盾的一面,悲剧的一面。《白鹿原》正是儒家思想激进与保守的冲撞中形成的。即使把白鹿原的日常生活当作一面“镜子”,也可以照出乱世沧桑的凄凉与悲壮,也照出了悲剧的内里,照出了历史的变迁使儒家文化边缘化的冷静思考。
注释:
①《关于<白鹿原>的答问》陈忠实 团结出版社 1993年版
②《白鹿原》陈忠实(修订本)第六章 80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8重印 ③《白鹿原》(茅盾文学获奖书系)陈忠实 第五章7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 ④《白鹿原》陈忠实(修订本)第十章 158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8重印 ⑤《论语》孔子 为政篇第二 正文2.3 文致出版社 1980版
⑥《孟子-尽心》孟子 李慧等译 王铭基绘 齐鲁书社编选 2006年9月 ⑦《规训与惩罚》 福柯 刘北成 杨远婴译 156页 北京 三联书店 ⑧《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第二十三章 40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8 ⑨《论日本武士道对儒学的异化--<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年22期 ⑩《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第二十八章 53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8
参考文献
[1] 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团结出版社,1993年版 [2] 王杰《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第 10 页(共 11 页)[3] 《陈忠实小说自选集》Ⅰ、Ⅱ、Ⅲ,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4] 陈忠实《陈忠实散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版
[5] 刘蔚华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6] 陈忠实《陈忠实创作申述》花城出版社,1995年出版
[7] 冰魂《女性亮点:二十一世纪女性白皮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8] 张国俊《中国文化之二难(上)》——《白鹿原》与关中文化,《小说评论》1998年04期
[9] 雷达《雷达自选集·文论卷》——《废墟上的精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
第 11 页(共 11 页)
第二篇:论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人物悲剧性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3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5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6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7 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9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12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5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中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17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20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 23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24 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 25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2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远离尘嚣》的生态悖论 29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31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33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 34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36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 37 动画片《花木兰》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解构和重构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Dalloway 39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40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42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43 金庸武侠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44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46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解读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48 英文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50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52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53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 54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56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57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 58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 61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62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64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M.Coetzee’s Disgrace 65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66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69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71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72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 75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76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77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角色中体现的悲剧主题——《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之对比分析 79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解析凯特肖班的《觉醒》中的哥特因素:浅析维多利亚时期妇女文学的觉醒 81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82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87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8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91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浅析汉语成语中数字的翻译 93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94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8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00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101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 103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05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108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10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11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13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115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116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18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20 宋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21 名转动词的中英对比研究
论《海狼》中拉尔森船长本性的双重性 123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25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127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129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131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133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 134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 艺术特色 135 论汉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3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38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140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42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从《徳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贞操观和道德观 144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145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47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150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51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152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53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154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155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56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15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58 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 159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60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16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162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 163 神经漫游者中的两个世界
164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 165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66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67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168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69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0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171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72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73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174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75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176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177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7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79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180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81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182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183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184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85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86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187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8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89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190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191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192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 193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94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95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96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197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198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199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200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第三篇: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作者姓名: 石买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目 录
内容摘要„„„„„„„„„„„„„„„„„„„„(4)
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4)
二、“仁者无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爱民”„„„„„„„„„„„„„„„„„„„(5)
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6)
四、“忠”、“孝”、“悌” „„„„„„„„„„„„„(8)
五、“礼” „„„„„„„„„„„„„„„„„„„(9)注 释„„„„„„„„„„„„„„„„„„„„„(10)参考文献„„„„„„„„„„„„„„„„„„„„(10)后 记(致谢)„„„„„„„„„„„„„„„„„(11)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石买波
内容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主要是“积极入世”、“为国为民”、“仁者无敌”、“以人为本”、“重义轻利”、“舍身取义”、“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和反对封建礼教的观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金庸 射雕英雄传 儒家思想
上世纪5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部《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一个武侠的神话也由此开始。随后,《雪山飞狐》大有“洛阳纸贵”之势。1957年《射雕英雄传》面世,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本世纪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新旧版本层出不穷,争相上演,《射雕英雄传》更是多达五个版本。
金庸小说被奉为武侠小说的经典,正如古人所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认为应该是:“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影响何其深,流传何其广也。金庸的小说读者群之众,在中国来说,古今罕见,上到名人政要,如邓小平,蒋经国,下到平民百姓,提起金庸的小说,人人都能说出个头头道道来。
金庸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
自西汉开始人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民族的人生观,希望整个社会都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发展。所谓三纲五常说到底也是为了稳固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性。为了民族、国家等群体,国人都以维持社会安定为己任,这是入世的表现。《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开山之作,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文采飞扬,这从他们的外号就可以看出来,如十四弟“金笛秀才”余鱼同,七哥“武诸葛”徐天宏,总舵主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小说刚开始引入主人公陈家洛是由他的外表写起:“持白子的是个青年公子,身穿白色长衫,脸如冠玉,似是个贵族子弟„„陆菲青连称不敢,心下诧异,见这少舵主一副模样简直是个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兼之谈吐斯文,和这些草莽群豪全不相类。”[1]很明显,金庸将陈家洛以一儒士的外表表现出来。陈家洛的行程由天山塞外到中原大地,就是为了“反清复明”,建功立业,符合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成功地塑造了郭靖这一“蠢、笨、痴”的大儒形象,极力宣扬了儒家强调的“积极进世”、“勤能补拙”、“为国为民”的思想。在该书 3
中,郭靖给人的印象是天资愚钝、生性憨厚、心地善良,但由于他勤奋、肯吃苦,吉人自有天相,竟然机缘巧合,学得了一身绝世武功,正所谓“勤能补拙”。当成吉思汗授郭靖锦囊密令,要他率兵破临安、灭大宋时,他慷然而答:“我是大宋臣民,岂能听你号令,攻打自己邦国?”[2]在成吉思汗弥留之际,郭靖和他评论谁是英雄时,“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
[3]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这几句话概括了郭靖巨大的人格力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不及陈家洛,袁承志那般有安邦治国之鸿鹄大志,但是他以必死之心,力守襄阳,只为百姓少受些苦,这种思想是标准的儒家思想。
袁承志继承父志一来反对外族入侵,二来支持闯王反对崇祯王朝的腐朽统治;郭靖在起名时就已经含有为大宋国雪耻的意味,而长大成人的他也不负重望,为保卫大宋江山拼尽全力,镇守襄阳城,反对蒙古入侵;萧峰的一生更是为国为民的一生,在小说的开篇中萧峰就是为了大宋国的利益而率领他的帮众勇战西夏来犯者,而后发现自己是契丹人,又为辽国排忧解难,在辽帝决定侵宋时他又为了百姓疾苦而与辽国对抗,不管是为了宋或者辽,其中渗透的都是为国为民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把萧峰逼上了绝路。这些儒家之侠都是遵循着儒家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而塑造出来的。这也正是儒家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
二、“仁者无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爱民”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以德治国”、“仁政爱民”“尊师重教”等等。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非常典型的儒家继承者,他当仁不让,危难时刻宁死不屈;体恤百姓,不惜与亲如生父的成吉思汗拒理力争。金庸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尽数刻划在郭靖身上,他为国为民,严守做人之道,有大儒的风范。儒家追求的境界是“仁”,所以,郭靖不但是大侠,他还是“仁人”。仁人是一种“求仁、得仁”的人,郭靖恰是其一。他为天下而忧,并不因爱情而背叛誓言或置黎民百姓于不顾。他虽然愚笨,可是他是做“仁”的典范,正所谓大智若愚,其精神实质是“仁者爱人”。
金庸的小说总是讲“冤冤相报何时了”,总是讲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还有比武 4
力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仁”。在《鸳鸯刀》中,武林人士苦苦寻觅一对宝刀,因为宝刀上有天大的秘密,后来终于找到这对宝刀,秘密就刻在刀上,前面写着“仁者”,后面写着“无敌”。仁者无敌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在斗争过程中可以有暴力,但最高级的是“仁”。反面人物、邪派武功往往以阴谋出现,阴谋诡计可以得逞于一时,但在长时间内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失败的,在长时间内强调“仁者”,讲仁义道德的人经常吃亏,但最终可以善终,而反面人物往往不得善终,这就是武侠小说中弘扬的“仁者无敌”的精神。武功最高的可能是搞阴谋诡计的反面人物,但比阴谋诡计更高的是仁义道德。例如在《射雕英雄传》中,北丐洪七公对西毒欧阳锋数次相救,可谓“仁”矣,而欧阳锋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一再使用阴谋诡计加害洪七公,致使洪七公武功尽失,但最终洪七公的武功得到了恢复,而欧阳锋却因走火入魔变成一个疯子,这就是“仁者无敌”的具体表现。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提倡“以人为本”,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君仁民德指在君主实行“仁政”的同时,也要求人民对君主的忠孝,就是用“德”来约束民众的行为。《鹿鼎记》中的康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明君”形象。康熙忧国忧时,勤政爱民,仁厚大度,尽量减轻百姓负担,得知台湾遭遇严重台风灾害时,还要缩减宫中开支去赈济。有人为《明夷待访录》的事诬告黄宗羲,想陷之于文字狱,康熙为黄宗羲辩诬。康熙曾在韦小宝面前坦诚地说:“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4]这番话大体符合历史真实,决非自我吹嘘。如果跳出狭隘的汉族立场,必须承认康熙合乎儒家“圣君”的标准。
而在《天龙八部》中,当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份被揭穿时,江湖群雄马上把各种恶行都归到这本是大仁大义的英雄身上,并以最快的速度纠集起来对他进行追杀,原因无他,只因他是契丹人。这正是儒家正统观念“夷人性恶”,“尊夏贬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表现。而萧峰为了阻止宋辽两国发生战争,为了使两国百姓免遭涂炭,他只得选择了“杀身成仁”,这是一个悲剧。
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义”是儒家思想的“五常”之一,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这个“义”字。“义”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扶困济厄,不畏强暴,这在武侠小说中有着广泛的表现。这种形态的“义”主要由侠士拯救受难平民与弱者来体现,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金庸小说围绕着“义”,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如《射雕英雄传》中洪七公铲奸除恶、扶危济困;《雪山飞狐》中的胡斐替一对母子打抱不平,追杀凤天南;《神雕侠侣》中的神雕大侠杨过,收服邪魔外道,抗击元军,威名远震;《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降服采花大盗田伯光,他们无一不是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人。就连《鹿鼎记》中有点小流氓习气的韦小宝都非常讲义气,他周旋于天地会与康熙之间,既不遵康熙之命去捉拿天地会群豪,也不遵天地会之命去刺杀康熙。
“义”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义气相投,肝胆相照,一诺千金,不负于人。一涉及“义”,金庸总是写得笔墨酣畅,豪气干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在武林圣地少林寺,在正邪两道众多高手面前,开怀大饮,真是酣畅淋漓,豪气冲云天。值得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所写的“义”,并不是无原则的哥儿们义气,而是与“正义”相联系,或者以“正义”为基础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儒家之义与金庸笔下的武侠之义本质上是相通的,均崇尚“重义轻利”、“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和人格上的完美。郭靖为了民族大义,甚至可以放弃爱情,全真七子为了江湖义气,甘冒大险,为江南七怪送信,以免江南七怪遭黄药师毒手,这无不是“重义轻利”的表现。金庸小说正是描绘了一系列兼具“儒”、“侠”两方面理想人格的武侠形象,符合我国民众的审美观念,才使得他的小说深得读者们的喜爱。书中的主人公郭靖、杨过、萧峰、胡斐、令狐冲等,他们成为武林高手的修炼过程也是一个“修身、齐家”的人格趋向完美的过程。
金庸在一系列小说中,还赋予“义”以新的内涵。他把“义”提到了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这一新的高度。在武侠世界中,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儒家思想的极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武侠小说的基本传统也就是表达这种哲学思想。金庸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义,自觉地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天龙八部》中萧峰为了民族大义,自杀身亡。这些形象,体现了中华 6
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光辉所在。
四、“忠”、“孝”、“悌”
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指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要求人们要忠君、尽孝,这在金庸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射雕英雄传》中,南帝段皇爷的四个侍卫渔樵耕读,在段皇爷出家后还尽忠于他,做了他的弟子,誓死保护师父,见了神算子瑛姑还要执君臣之礼。在《天龙八部》中,大理镇南王段正淳风流成性,处处留情,而他的四大侍卫却对他忠心耿耿,以死报主。《碧血剑》中李岩对李自成的失望和尽忠义之死,尤其是在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中“李岩叫道: ‘大家坐下,我自有主张,万岁爷待我不薄,‘造反’二字,万万不可提起。’然后从容自尽。”[5]就连行事怪僻的东邪黄药师也说自己“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6]甚至四大恶人之一的南海鳄神也因“师父”这一虚招牌而处处受制于段誉,坚决不做不义不孝之人,最后死于救段的过程中。
儒家思想讲忠与孝,现在的忠诚与孝顺是高尚的人格,但封建伦理道德的愚忠和愚孝住往是悲剧的根源。《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狂放洒脱,对师父岳不群却总是毕恭毕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在与师父对阵时不愿还手甘愿挨打,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体现,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观念的不自觉流露。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观念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家思想中吸取很多。如梅超风因愚忠于师而死于非命,阿朱因愚孝而亡于情人掌下;杨过与小龙女的相恋因悖于封建伦理的师徒观而直接导致了两人悲惨的生活经历,离多而聚少;大英雄萧峰,从小生长于中原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熏陶,讲究正义,善恶分明,讲究忠与义,他一生经历坎坷,欲杀之而后快的人多如牛毛,而他始终顽强地支撑着,最后他却在愚忠、愚义的思想冲击下自杀身亡;而《鹿鼎记》里的陈近南,死于主人后代之手还要韦小宝不要报复而成其大义,以上的种种悲剧都表现出了愚忠愚孝愚义的愚蠢。
在《书剑恩仇录》中有一段陈家洛与胞兄乾隆皇帝在六和塔上的辩论,陈家洛试图以忠、孝、节、义来说服、打动对方,表明了他真正的儒家思想立场。若乾隆是“明”君(做汉人的皇帝,而非满人的皇帝),陈家洛自会“忠”之;若乾隆顾全兄弟之义,则陈家洛自会“悌”之。然而在乾隆看来,民族大义及兄弟情义,终究没有皇帝宝座那么重要,最终,因为愚忠,陈家洛将他的红花会的弟兄们带上了绝路,而他自己则心灰意冷,隐居回疆。
到了《碧血剑》中的袁承志,他的父亲袁崇焕可谓是儒家忠臣良将,却被崇祯听信谗言杀害。袁承志因而要为父报仇。按理说,为父报仇报到了皇帝头上,这是尽“孝”而违“忠”。不符合儒家道德,儒家道德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哪有敢向皇帝报仇之理,崇祯可是汉人的皇帝而非异族的皇帝,这不是犯上做乱是什么?按现代人的观点,既然“君不君”,那就休怪“臣不臣”了,这也不违背儒家的传统。传统的理论碰到了新情况、新问题,自然也应该变通。袁承志“以天下为己任”,并能奉献牺牲的精神,实际上是忠实于民族文化的传统价值,并顺应历史发展大潮流的一种选择。但是后来,袁承志看清了崇祯皇帝、闯王李自成所谓的“人君”真实的面目后,他心灰意冷,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远走海外,流落荒岛。这正所谓儒家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五、“礼”
“礼”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儒家思想提倡“克己”、“复礼”,它对统治的实用价值很快使其成为中国后世的主流思想,在经过统治阶级以及“伪儒学派”如董仲舒等的改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一种精神枷锁,所以金庸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发起了对封建礼教的讨伐。在《射雕英雄传》中,东邪黄药师可以说是聪明绝顶的第一奇才,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兼通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算术韬略、奇门五行。但金庸正是借黄药师之口来讨伐“礼法”,《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五回黄药师非要做主让陆冠英和程瑶迦成亲,他对程瑶迦道:“‘你那小道士师兄骂得好,说我是邪魔怪物。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江湖上谁不知闻?黄老邪生平最恨的是仁义礼法,最恶的是圣贤节烈,这些都是欺骗愚夫愚妇的东西,天下人世世代代入其彀中,还是懵然不觉,真是可怜亦复可笑!我黄药师偏不信这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人人说我是邪魔外道,哼!我这邪魔外道,比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混蛋,害死的人只怕还少几个呢?’”[7]“甚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是狗屁不通,我偏要做主!你爹爹若是不服,叫他来找我比划比划。”[8]黄药师世称“东邪”,他愤世嫉俗,非汤武、薄周孔,甚至写诗来攻击孟子,“乞丐何尝有二妻,邻家何有许多鸡。当初尚有周天子,何故纷纷论魏齐?”[9]真是邪得可以。
《神雕侠侣》的主角杨过从小就跟着黄蓉读《四书》、《五经》,但他却敢于违反传统礼教,与师父小龙女恋爱,而这是郭靖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因此他严 8
厉制止杨过与小龙女恋爱,但最终还是爱情战胜了世俗观念。这可以说是金庸反对封建礼教的一大胜利。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更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儒家思想存在着一些非常值得我们坚持的地方,假如我国国民都能好好的向郭靖和萧峰学习,以民族大义为重,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这样社会自然会安定和谐的稳定发展。而这个也是儒家思想在社会伦理上最理想的目标。
注释:[1]金庸.《书剑恩仇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2]金庸.《射雕英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729页 [3]金庸.《射雕英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767页 [4]金庸.《鹿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
[5]金庸.《碧血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 [6]金庸.《射雕英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
[7]金庸.《射雕英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482页 [8]金庸.《射雕英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482页
[9]金庸.《射雕英雄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3月.574页
参考文献:[1]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张乐林:《金庸武侠小说的退隐意识》.《商丘师范学院学
报》.2005年2月第21卷第一期
[3] 欧阳文风:《论金庸笔下的隐士形象》.《贵州社会科学》.2006
年第5期(总203期)
[4] 陈墨:《新武侠二十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5]《论语》
[6]《孟子》
后记(致谢):在写这篇论文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积累了一些关于儒家思想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武侠小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的一个载体。在整理材料和写作本文过程中,承蒙我的指导老师樊得生先生的悉心指教,并得到了我校副校长贺培启同志以及我的同学崔登才的悉心帮助,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第四篇: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性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
36***3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性
:李艳丰老师 :黄婷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黄婷_____
日期: 2015 年 5 月 20 日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一、祥子的悲剧性格命运 „„„„„„„„„„„„„„„„„„„„„„„1
(一)祥子的纯朴、善良、为人正直 „„„„„„„„„„„„„„„„1
(二)祥子的堕落及其毁灭 „„„„„„„„„„„„„„„„„„„„1
二、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2
(一)社会局面的**不安„„„„„„„„„„„„„„„„„„„„2
(二)封建官僚的贪婪凶狠„„„„„„„„„„„„„„„„„„„„„2
(三)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欺诈„„„„„„„„„„„„„„„„„„„
3(四)个人本身性格上的弱点„„„„„„„„„„„„„„„„„„„„3 <一>渴望城市生活却无法摆脱农民意识„„„„„„„„„„„„„„„
4<二>个人奋斗道路的错误„„„„„„„„„„„„„„„„„„„„„4
<三>狭隘的英雄气概„„„„„„„„„„„„„„„„„„„„„„„5 参考文献„„„„„„„„„„„„„„„„„„„„„„„„„„„„„„„6
致谢词 „„„„„„„„„„„„„„„„„„„„„„„„„„„„„„7
摘要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学巨匠,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血与泪”深刻细致描绘城市劳动人民艰苦生活和奋斗历史的小说,作品描写了憨厚、勤劳、有着执着的理想追求的人力车夫祥子经过三起三落的生活打击,变成消沉、放荡而善耍无赖的流氓无产阶级的个人奋斗过程。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社会局势的**不安;
二、封建官僚的贪婪凶狠;
三、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欺诈;
四、个人本身性格上的弱点。
关键词:老舍小说
骆驼祥子 悲剧命运
I
Abstract
论《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性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低层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歌颂了祥子勤劳、朴实、善良、向上的优良品质,深刻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祥子的悲剧性格命运
㈠、祥子的纯朴、善良、为人正直
生活使他当上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一味地想着买辆属于自己的车。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扣出每一点钱,吃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有他的身体和力气,多拉快跑,省吃俭用,过不了几年一定能达到目的,过上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时期的祥子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气的,是有理想的。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场主刘四爷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因为他认为 “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的恶习。强烈的求生欲望,顽强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祥子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是一个农村人,有着农村人特有的本色,有着淳朴善良,忠厚要强的劳动人民的美德。有一次拉曹先生,不小心翻了车,车损人伤,祥子的内心十分自责,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并且作品写了祥子极富同情心的一面,当他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对倍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同情和帮助。这些,都体现了祥子作为一个劳动者的美好心灵。
㈡、祥子的堕落及其毁灭 从第一次被抢,他的性格变的消极了,他开始羡慕烟酒。为了买车,他变得比先前更自私了。他拼命和别人抢生意,连老弱病残的都抢,“像只饿疯了的野兽,”只是希望尽早买车,但事情总不能如愿。
第二次被抢,祥子还一度的“立起来,脑筋跳起的多高,攥紧拳头”,只是当听到孙侦探告诉他外面还有一帮人的时候,祥子显然感到众寡不敌,无力抵抗,希望和抗议都没有了,只剩下委屈和叹息,至多只是用一种哭音问了一句:“我招惹谁了?”然而祥子并没有失去“穷死不渝”的诚实品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回到了人和车厂,把自己交给刘四父女,从此死了心认了命,变成一个“仿佛能干活的死人”。
祥子和老姑娘虎妞的婚姻对祥子来说更是一场难以忍受的灾难。虎妞来自一个剥削阶级,习惯了剥削压榨别人,正是这场婚姻,才渐渐的摧毁了祥子的生活意志和奋斗精神。虎妞的死更是对他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自暴自弃的道路。他不仅吸烟,喝酒。而且更重要的是失掉了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本钱。
小福子的死,使祥子彻底的走向绝望,后至人性的毁灭。虎妞死去,车再一次失去,祥子有过“就那么淡而无厌的一天天的混”的时候,他发现还有最后的一丝希望,他要回去找小福子,去找回幸福。当祥子知道小福子死了的时候“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糊糊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祥子从一个坚持奋斗的人变成一个活死人,不对别人负责,也不对自己负责,骗一切可以骗的人,出卖一切可以出卖的人,成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说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位破产的青年农民,他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尤其是有一颗好强上进的心,他想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经过三年艰苦的奋斗,祥子如愿以偿,自己买了一辆车,可惜好景不长,先是军阀混战中,连人带车被乱兵抢走;祥子以更坚韧的努力拼命拉车,又积攒了购买一辆车的钱,不料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恰在这时,人和车厂厂主的女儿虎妞引诱了祥子,祥子被迫跟虎妞结婚,但最终又因虎妞难产死去,为埋葬妻子而卖掉了洋车,此生他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不在人世,祥子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他失去了往日的精进与顽强,逐渐染上了烟、酒、赌、嫖。变得懒惰、贪婪、自私、麻木、打架、逛窑子,最终向命运完全区服,并一步步滑向堕落的深渊,成了失去灵魂的“走兽”,由一个正常的有着美好理想和追求的人变成了失去信念和希望的“非人”。那么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着重从四方面分析:
(一)社会局面的**不安
对祥子的第一次打击,是由于军阀的连年混战,兵匪的生灵涂炭。祥子生长在乡间,日益
凋敝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谋生,他想成为一个安稳生活的劳动者,他没有不良嗜好,他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吃饭的事几乎全做过了。不久他看出来拉车是件容易挣钱的事儿,他先是赁了辆破车先练练腿,两三个星期的功夫,他腿溜出来了,他换了新车,他打听明白了,他赁的那辆新车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辛,他凑足了一百块钱,祥子终于买下了一辆新车,他把买车那天算是自己的生日,人车一起过,他把车看成自己生活的全部。自从有了这辆车,祥子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他不但敢放胆的跑,对于什么时候出车也不太去考虑。祥子的新车刚拉了半年的时候,城外打仗的消息已经流传了十来天,祥子还照常拉车,为了贪图几个钱,他怀着侥幸的心理,大着胆子冒险,拉一个年轻光头出城去西郊,刚出城门,他和光头连车带人被十来个兵捉去了,他的衣服鞋帽,洋车,甚至系腰的布带,都被匪兵们抢了去,他几年的血汗挣出来的那辆车没了,祥子落泪了,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小说来这一点来说明:处在动荡不安局势下的劳动人民想要过上安稳的日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只有遭受抢夺,遭受蹂躏而生活悲惨的命运。
(二)封建官僚的贪婪凶狠
对祥子的第二次打击,是由于的特务横行霸道,对劳动的人民的敲骨吸髓。为了能第二次买上车,祥子几乎是拼了命,仗打起来了,祥子在虎口逃生时,他虽然觉得逃命是要紧的,可是他又觉得赤裸裸的一条命有什么用呢?没有了车就没有了生活的意义。他舍不得那几匹骆驼,骆驼可以换钱,钱可以买车,他得带走那几匹牲口,用它们能换钱买车,可是带着骆驼走他没有经验,又不能教骆驼劈了腿,折了腰,走起来极其艰难,可是他不肯放下他们,在极度的疲乏时,他想的不是休息,而是觉得赶快走,赶到村子把骆驼出了手,可以一进城就买上一辆车,想到骆驼与洋车的关系,他的精神壮了起来,身上好似没有一项没有不舒服的地方。经过了种种艰辛,他终于把三匹骆驼换了三十五块现洋,他虽然觉得用自己的一条命换了三十五块钱的确少了一些,可也没办法,拿到钱,祥子就想一步一步迈到城里去。可是他大病了一场,病刚好些,他就想进城,身上特别脏,要打扮就得花钱,手中的三十五元钱离买车的数还很远,他舍不得花,他只花了两块二毛钱收拾了一下,咬着牙硬撑着走到了城里,他把三十块钱存在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处,他想等钱凑够了数,他再要过来买辆车。为了挣钱买车,祥子又拉起了车,看着别人喝酒抽烟跑土窑子,他几乎感到一点羡慕,可是烟,酒,他不敢去动他们,为 2 了早早买上自己的车,他必须能多剩一个就多剩下一个,对花钱祥子是一把死拿,对挣钱更不放松一刻。没有包月,他就拉整天,出车早,回来的晚,他非拉够一定的钱数不收车,不管时间,不管两腿,有时他硬拉下去,拉一天一夜。从前他不肯抢别人的买卖,特别是对于那些老弱残兵,以他的身体,以他的车,去和他们争座儿,还能有他们的份儿?现在她不大管这个了,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只管拉上买卖,不管别的,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拉上就跑,他心里舒服一些,觉得只有老不站住脚才能有买上车的希望,疲乏时他不敢休息,对饮食也不敢多吃些好的,后来他给教书的曹先生拉包月,有幸受到他真心实意的关切和资助,可是好景不长,后来曹先生受到了迫害,祥子也遭了秧,孙侦探跟踪曹先生,敲诈祥子本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可孙侦探在曹先生家发现了祥子,致使祥子成了孙侦探敲诈的对象,孙侦探把祥子第二次想买车的钱敲诈勒索一空,这一次祥子变的抽烟了。由此封建官僚统治下的劳动人民只有被欺压、受压榨的命运,封建官僚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悲苦。(三)人和人之间的冷漠与欺诈
在祥子的生活中,虎妞的介入,使祥子又遭受到了打击。就在祥子愤然辞了杨先生家的包月,性情郁闷时,人和车厂厂长的女儿引诱了祥子,祥子是想娶一个一清二白的姑娘做老婆,可虎妞假装怀孕来逼迫祥子结婚,祥子在寒冷的冬夜独自吞了酒,他被迫跟虎妞结了婚,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同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对于祥子来说,虎妞的纠缠不啻是一种灾难。虎妞作为剥削者的女儿与被剥削者的妻子,一方面她染上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深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里也因之变态。在她与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甘心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放弃劳动,做一个靠出租洋车,剥削他人的车厂主。当然,虎妞对于祥子也不能说没有一些感情,也不能说这种感情都是虚伪的。祥子也得到过他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地是她那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求出发,甚至也可以说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如果说她的初衷还没有明确的意识,而越到后来,她却是有意无意的把祥子当做她的“猎获物”了。她难产死去,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虎妞的死彻底粉碎了祥子的希望,使祥子不只是失去了那赖以生存的车,而且使他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打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原因之一
还有,在杨家拉“包月”时,杨先生、杨太太冷酷刻薄,他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要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他们逼得祥子忙的连饭都不能吃,一毛钱也舍不得多给,无耻下贱的夏太太诱惑祥子,使祥子染上了性病;陈二奶奶用巫术为虎妞接生,害了虎妞的命又骗走了祥子的钱„„杨先生、杨太太、夏太太、陈二奶奶等等他们或者明目张胆、或者偷偷摸摸,都不约而同的欺凌和迫害祥子,使他的希望化成了泡影,还腐蚀了他的身心。
(四)个人本身性格上的弱点
酿成祥子的悲剧,除了以上的外在原因外,还有祥子本身性格上的内在原因。<一> 渴望城市生活却无法摆脱农民意识
农村审核在祥子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的各个方面留下众多鲜明的印记,祥子虽然已经开始生活在诚市,但是从外形、生活习惯,到心理状态、精神气质,却还带有浓厚的乡间泥土气息,先是出来自乡下农村的特点,即使在诸如喜欢蹲着跟人讲话,和“觉得 3 满世界带着老婆是件可羞的事”之类的生活细节中,也都表现典型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小说一再提到他不同于一般的车夫,没有入车夫的“辙儿”(比如不会想别的车夫那样撒野耍奸),正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气质。身材高大,外表强壮,性格坚强的样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事情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惶恐和苦恼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述说委屈。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融入城市,这个城市中他没有朋友,没有人听他诉说,没有人帮助他。祥子在城市中只想像乡下一样拥有自己的车,挣好自己的钱,过自己的生活,他这种态度诚然有狭窄、短视以及由于自顾不暇而形成的自私冷漠等弱点。但是作为劳动人民,他毕竟有善良、热心助人的一面,尤其是对待处境与自己相似的不幸者,祥子就曾经用自己也舍不得花的钱给饥饿中的老马祖孙买了十个羊肉包子。同样在一个城市里,他和很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一起在曹宅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却处处形成明显的对比,其原因就是他有着强烈的农民意识,又缺少高妈那样的城市生活的磨练。问题的症结在于:祥子一方面已经脱离了农村并且完全失去了与农村的联系,而且再也不愿与之发生什么联系了;一方面又没有把自己融入城市生活,甚至还不知道与新的城市社会环境建立应有的联系,求得别人的关系和帮助。高妈的那些建议对于他来说都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才会感到如此孤独,无能无力,不知所措,才特别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这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劳动者,哪儿都找不到立身之地。这个因为农村无法立身而到城市寻找生路的劳动者,被城市更加无情的、也更加迅速的毁灭了。在他身上做一个独立劳动者的人生追求和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二> 个人奋斗道路的错误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是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着追求,同时,这也是导致他的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人力车夫,落后的、个体的生产方式,使他只知道攒钱买车,与车无关的事,他一概不闻不问。打仗了,他没有意识到危险,为了挣钱照样拉车出城,结果丢了车还险些丧了命。他和周围的车夫不相往来,彼此间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有时还因为拉座而与人争骂。他也曾从小马、老马身上的过去和将来,模糊的有所觉悟,但是这也只能更加促使他拼命赚钱,早一天实现它的理想,因之在受到社会的迫害时,他无法解释清楚,只好归于命运,以“我招惹谁了?”进行自我安慰。正是这样一种狭隘的追求,把他紧紧地束缚住了。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于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就难以取得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所有权,也不能摆脱这种压抑,成为真正的独立、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因此,祥子的愿望和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祥子对于自己的那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比如,第一次丢了车以后,尽管他依然努力拉着赚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了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里就觉得发堵,不由得想到要强又怎么样,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严峻的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信念。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结论是不管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有了车就足矣抵得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祥子的身上,车子已经和他的命运融为一体了。但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在祥子的身上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淳朴热爱劳动,平时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着反抗的要求,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这种劳动者虽然卑微,而且是正当的生活愿望,小说细致地描绘了祥子为了自己生活和愿望所做的各种努力。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尽管他怀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 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才是解放自己的正确道路。
<三> 狭隘的英雄气概
在祥子即将走完他的悲剧道路时,他遇上了刘四,意外的邂逅使“他轰地一下,全身热辣辣的不知怎样才好”;而当他突然找到自己时,就立即把坐在车上的刘四撵下车来。这使他感到痛快,觉得自从娶了之后,所有的倒霉一股脑喷在刘四爷身上,他觉得老头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连女儿的坟也找不到,而自己反倒逍遥自在,这是报应。事后还认为战胜了刘四便是战胜了一切,使他又一次站了起来:“祥子又活了,祥子胜利了!”在兵匪强夺前面,他只有落泪;在暗探的敲诈下,他只有自我安慰;以前在刘四面前,他只有服从;在祥子的一生中,这是唯一的有点英雄气概的行为。但是在深夜小巷以这种方式对待一个孤老头自己,又算是什么英雄行为呢?除了发泄一下怨气之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但是饱受生活折磨的祥子除了这样的报复,他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干出别的什么事。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性格方面的额悲剧因素。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作家不仅在控诉制造悲剧的旧社会,同时还鞭策了祥子自身的弱点。
祥子悲惨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命运。作品通过祥子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希望、奋斗、幻灭过程的生动描写,具体地展现了旧社会的罪恶面貌,揭示了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旧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旧社会不仅夺取他的车,抢走了他用汗水积蓄起来的钱,更可怕的是夺走了祥子纯洁的灵魂和劳动人民的美德,毁灭了他的灵魂,把祥子由一个人逼成了“鬼”,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比灵魂更可贵,比失去灵魂更严重的,作品正是通过祥子的形象,强烈的控诉了这个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作品通过祥子这一形象,为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小说有力的写出了祥子的悲剧,不仅是当时那个社会,作为外在的力量造成的,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对于他的性格的深入影响,即使他的悲剧也是社会作为人物的内在因素造成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但应该改造那样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应该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地结束悲剧。
参考文献
①肖应华《骆驼祥子》人民日报出版社
②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③王自立《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温儒敏 赵祖谟《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致谢词
本论文在李艳丰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第五篇: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简析“骆驼祥子”的悲剧色彩
论文摘要:
在老舍笔下除了老派、新派与理想市民几种形象系列,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而且占有显著的位置。作者在刻画这一系列形象的时候,多数都突显出一定的形象色彩,而《骆驼祥子》则是充满着浓郁的悲剧性的作品,成为老舍创作中的一座高峰。本文从四个大方面阐述了祥子形象的悲剧性,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了祥子的悲剧命运:
一、选取具有普遍性的车夫生活,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奠基了主题的悲剧色彩;
二、通过描写用普通人的生活历程,突出了悲剧的典型性和社会性;
三、通过对祥子性格弱点的真实写照,营造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四、主人公的悲剧和作者悲剧情绪的完美融合,描绘出感人悲剧色彩。关 键 词: 骆驼祥子 悲剧 命运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它的悲剧性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每一个悲剧性结局,读者都为之激动、不平。小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五十年代初有个外国人在一篇评论老舍的文章中,谈到自己读了《骆驼祥子》以后,有很长一段时期一直不忍心乘坐在旧中国街头到处都是的人力车①。作品中一个人力车夫的不幸遭遇,竟然唤起了处境完全不同的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所有的人力车夫,也都怀有人道主义的同情。这些,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反思。这样的力量和效果,也并非别的什么,而是第一个给悲剧作出理论概括的古希腊哲人早就指出过的,为悲剧特有的美感内涵和作用——通过“激起怜
②悯与恐惧”陶冶和启迪人们。而《骆驼祥子》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
一、选取具有普遍性的车夫生活,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奠基了主题的悲剧色彩
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一场社会悲剧。他谈这部小说创作源于他与朋友闲谈。他说:“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到末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乘着军队移动之际,偷偷的牵了三匹骆驼回来。„„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核心。”在旧中国,人力车夫受蹂躏遭迫害,百般挣扎,最终悄悄地死去之类的痛苦和灾难,每天都在街头巷尾演译着,有关的记载也充塞着报纸的社会新闻栏目。但所有这些实际发生过的事情都没有激起过人们如此强烈的震动和这般深切的思考。他们早已为人们所忘却,而老舍笔下的这个悲剧却始终活在大家的心头。再进一步说,在老舍前后,不少作家也写过一些取材于人力车夫生活,以之为主人公的作品,却唯有祥子被公认为现代文学史上人力车夫以至于其他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也唯有祥子在文学圈子以外的各层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被普遍地当作这类苦力的代名词、同义词。使人们从中痛切地感到艺术的巨大力量和深远影响。
老舍本人出身于城市贫民,不但从小和人力车夫有过直接深入的交往,自己就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底层,因此能够比一般作家更真切地体会他们的全部痛苦和灾祸。懂得压在他们身上的,决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不幸,而几乎是整个社会沉重的压榨。所以他说,当他联系自己这方面的体验和理解,构思《骆驼祥子》时,“我所听来的简单的故事便马上变成了一个社会那么大”;而且就创作意图而言,他也不满足于描写个别人的经历,而要求在作品中“写出个劳苦社会”,让人们看到对于那些不幸者说来,“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说《骆驼祥子》思想上艺术上所以具有这样的魅力和成就,具有如此浓重深沉的悲剧性,首先就在于这不只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一场社会悲剧。
祥子是个年轻、淳朴的人力车夫,渴望以诚实的劳动挣得一种独立的生活地位,为此作了执拗的奋斗和抗争。但来自各方的打击一步一步地粉碎了他的愿望,侵蚀了他的勇气,连同正直地生活下去的意志。他完全堕落了。祥子的悲剧不是无病呻吟或者茶杯里的**,不是什么抽象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纠纷,也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临到个别人头上的意外的灾祸,而是具有广泛联系和历史深度的社会冲突的产物——祥子的毁灭是整个旧社会造成的。
二、通过描写用普通人的生活历程,突出了悲剧的典型性和社会性 《骆驼祥子》所写的不是英雄悲剧,而是普通人的生活悲剧。悲剧主人公祥子既不是叱咤风云、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英雄豪杰,也不是地位显赫、不可一世的帝王将相。他从未有过任何崇高宏伟的理想和英勇豪迈的行动。他活在世上的目的,曾经倾注了他的全部激情和精力的,不过是获得一辆人力车、当个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的卑微要求。他始终是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地地道道的小人物。
祥子生活是悲剧,他的爱情也是悲剧,或说作者本身不随意在悲剧事态中挖掘出内在的悲剧意味。车厂老板的女儿虎妞主动和祥子亲近,后来还不异嫁给他。从世俗的眼光看来,这岂不是作为车夫的祥子的意外艳福?作家却从中扑出了也写出了这种强加于他的爱情和婚娶,非但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幸福和喜悦,反而使他陷入说不出的委屈和耻辱——粉碎了作为他的整个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凭着自己诚实的劳动成家立业的生活蓝图。“她把他由乡间带来那点清凉劲儿毁尽了”;而且使他从挣脱不掉这么一个女人的摆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生活的无望。如果说对于虎妞这种半是诈骗半是委身的纠缠,他始终是被动的、厌恶和痛苦的。作家用这样的“艳遇”突出了曾经洁身自好的祥子精神上已经堕落到了何等可怕的程度。在另一方面,小说渲染了祥子在小福子纯真爱情面前的犹豫。她的过于沉重的家庭拖累——一个醉鬼似的爸爸和两个年幼的弟弟,都得依赖她为生——使他迟迟不敢接受她的诚挚的奉献。即使当他一度鼓起勇气与她结合时,盘算的也仍然是“她可以不管二强子,也可以不管两个弟弟,她必须来帮助祥子”。作家以真实到近乎残酷的刻画,撕开了生活的窘迫所造成的祥子品格上怯弱、低下、自私的一面,从更深的层次上写出了生活把他摧残到何等可悲的地步。
作家甚至有意不写悲剧特别是英雄悲剧常有的并且往往成为作品高潮的悲剧主人公死亡的情节。小说没有以祥子为了某种信念和追求而献身——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完全没有,比如他可以由于奋起抗拒逃兵暗探的强夺而遭杀害,也可以因为毅然与小福子共同承受生活的重担而被生活煎熬致死等-----作为结局,完成它的悲剧效果。
比起英雄悲剧,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悲剧,在文艺史上是比较晚出的,直到近代才流行和普遍起来。它反映了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与平民百姓的更为紧密的接近和结合,又与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联系在一起。这类悲剧作品,没有英雄悲剧那种能够唤起人们的崇高、庄严、悲壮感的美感作用,和产生突然爆发出来的振奋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然而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③,这类作品在提示生活本身的悲剧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往往可以胜过英雄悲剧。它写的是广泛地发生于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的悲剧,有时还能“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隐蔽于生活深处的悲剧因素④。这类作品又总是努力排除各种外在的、偶然的、或者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刺激性的因素,而是以人物的平民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社会生活和生活中的悲剧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概括。这样的悲剧作品,能够深化最广大的读者对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由于使他们感到其中所描写的既平淡无奇又如同身受,从而激起更多的酌情和震惊,由此产生的悲剧效果也就可能特别强烈,特别持久。
三、通过对祥子性格弱点的真实写照,营造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从一定意义上说,《骆驼祥子》又是一个性格悲剧。酿成这样一场悲剧,除了来自社会的压迫剥削,还有悲剧主人公本身性格上的原因。作家的创作意图显然也不仅仅在于控诉制造悲剧的旧社会,同时还鞭挞了祥子身上的弱点。
长期以来,我们分析祥子形象时,虽然也提到他来自农村,在具体分析中常常只是把他作为一般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看待,忽略了农村生活在他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的各个方面留下的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是他的健壮、木讷或者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到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显示出来自乡间的特点。即使在诸如喜欢蹲着跟人讲话和“觉得满世界带着老婆逛是件可羞的事”之类的生活细节中,也都是典型的农村习惯和农民意识。小说一再提到他不同于一般的车夫,没有入车夫的“辙儿”,还是因为他保持着在乡间形成的拘谨忠厚的心态和气质。他和很有心计、八面玲珑的高妈同在曹府帮佣、同属城市个体劳动者,但两面人的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处处形成明显的对比;同样在于他有强烈的农民意识和缺少高妈那么多的城市生活的磨练。所以,《骆驼祥子》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正直的青年堕落为所谓“坏嘎嘎”的城市无赖的悲剧。这个因为农村无法存身,到城市另找生路的劳动者,被城市更加无情也更加迅速地毁灭了。在他的身上,当个独立劳动者的人生追求和纯洁美好的农民品格是同时丧失的。这是祥子这个艺术典型的重要特征,也构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要线索。《骆驼祥子》以全部笔墨叙述他们来到了城市以后的痛苦遭遇,以他们被新的生活所吞噬而告终,在艺术上完成了对于这个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悲剧的反映。
抓住以上特点,也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从外表到内心都曾经是骆驼般坚韧的祥子,心灵深处却又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感和软弱感,几乎遇到什么事情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感到惶恐和苦恼时,“更让他难过的是没地方去诉诉委屈”。这不能只从他是个体劳动者的一般原则加以说明。被束缚在分散狭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他们,诚然有狭窄短视、各人自扫门前雪和因为自顾不暇而形成的怎么冷漠等弱点;但作为劳动人民,毕竟还是有善良热心助人的一面,尤其是对待与自己相似的不幸者,祥子不就帮助过老马祖孙吗?
祥子性格的最大特点,又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观上的契机的,是他们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命运的强烈愿望和执著追求。既然他所承受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沉重压迫,孤立的零散的个人奋斗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即使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着,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成为真正可以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从一开始就陷入盲目性,一切真诚的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等待着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但作家对于祥子性格的描绘并没有到此为止。还向深层作了细致的发扬。他写到祥子对于自己的这种努力也不断有过反思和疑问。比如第一丢车以后,尽管他仍然努力拉车攒钱,“可是干着干着他便想起那回事。一想起来,他心中就觉得发堵,不由的想到,要强又怎样呢,„„即使马上再弄来一辆,焉知不再遇上那样的事呢?”可见他已经预感到前途的黯淡,并向自己提出了严峻的反问。但他随即做出的回答却仍然是:“即使今天买上,明天就丢了,他也得去买。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不拉着自己的车,他简直像是白活。„„他的能力只能拉车,他的最可靠的希望是买车;非买上车不能对得起自己。„„设若一旦忘了这件事,他便忘了自己,而觉得自己只是个会跑路的畜性,没有一点起色与人味。”结论是不管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有了车就足以抵得一切”!作为个体劳动者,他们只有在这种追求中才多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在祥子这里,车子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了。所以,虽然他早就把自己的这种努力比作“误入了罗圈的胡同,绕了个圈儿又绕回到原路,„„无论走哪一头儿,结果是一样的。”他还是这样奔跑着;先是充满了希望地奔跑着,然后是不无怀疑地奔跑着,终于是无望地奔跑着!在这里,清醒和糊涂、自觉和盲目,几乎成了同一回事;如把它们区别开来,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事实上难道不正因为他想有所作为,才陷入这样的悲剧的吗?如果从一开始他就安于命运而无所企求,不就没有这一切,至少不如此令人同情和叹息了吗?祥子的性格和祥子的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些描写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小说快结束时,祥子遇上了刘四,意外的邂逅使“他轰的一下,全身热辣辣的不知怎样才好”而当他“忽然找到了自己”时,立即把坐在车上的刘四撵下来。这使他感到痛“自从娶了虎妞之后所有的倒霉一股拢总都喷在刘四爷身上”,事后还认为“战胜了刘四便是战胜了一切”,使他又一次振作起来:“祥子又活了,祥子胜利了!”在逃兵和暗探的强夺前面,他忍气吞声;过去在刘四面前,也从来没有顶撞过;在祥子的一生中,这是唯一的有点英雄气概的行为。但在深夜小巷以这种方式对待孤身一人的老者,又算是什么英雄行为呢?除了发泄一下怒气以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在这里,英勇与怯弱,抗争与苟活也很难区别开来。但试问饱受生活折磨的祥子除了这样的报复,又能想到干出别的什么来呢?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只能说明祥子非但不是英雄,而且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应有的抗争和真正的胜利;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他的性格中的悲剧因素。这些真实深刻的描写,所揭示出来的祥子性格和他的悲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特别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对于自己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丰富深入的理解和杰出的现实主义才能,使老舍从一些富有个性特征的言谈行动中,揭示出祥子社会的阶级的属性,准确而且鲜明的表现出小生产方式和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盲目性何等深刻地决定了祥子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和交往准则,造成了他性格中的严重缺陷。小说有力的写出了祥子的悲剧,不仅是当时那个社会作为外在的力量造成的,同时也是社会对于他的性格的深入影响,阶级的局限性,即社会转化为人物的内在因素造成的。所以,不但应该改变那样的客观世界,同时,也应该改变这样的主观世界,才能最终地结束悲剧。这样的性格悲剧不仅在当时引起读者的反省,今天仍然能够使人激动,发人深省,并且从中受到启发。
四、主人公的悲剧和作者悲剧情绪的完美融合,描绘出感人悲剧色彩。另外,《骆驼祥子》还是一部标志了老舍的悲剧意识日趋自觉而变得成熟深沉的代表性作品。在作家将客观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和具有悲剧意味的人物写入作品的过程中,总是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这场悲剧以至于整个生活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即他的悲剧意识。老舍虽然一向以其特有的幽默著称,还因此被誉为“幽默大师”、“笑匠”。但他的幽默从一开始就带着苦涩和酸辛,绽开的笑脸上流淌着痛苦的热泪,他的作品中,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总是熔铸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喜剧其外而悲剧其内。作为幽默作家时的老舍,反而比一些作家显示出更多的悲剧意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悲剧意识在他的部分作品中,更是占了主导地位。
伴随着祥子走向堕落毁灭的描写,小说一再出现了诸如“坏嘎嘎是好人削出来的”。“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之类的警句。他概括了作家对于这场悲剧的理解,也集中地表达了他悲剧意识。从深刻的社会原因上,强调这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和必然性,无疑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客观现实,这样理解悲剧的起因,是唯物主义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具有尖锐的革命意义。如果联系老舍本人的思想创作的发展来看,还有另外一层意义。他的早期作品中,在揭示出富有悲剧意味的矛盾冲突后,往往又借助于侠义之士,除暴安良一类的偶然因素加以缓和,从而冲淡了作品的悲剧性。这类情节在他的作品中的一再出现,说明老舍那时对于生活的批判和决裂还是不够彻底坚决的,悲剧意识也因此有所不足。在写作《骆驼祥子》前夕,他用“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和“‘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的对比,说明自己思想创作上的变迁。《骆驼祥子》的确清晰地反映出认识和态度上的这种变化。比如曹先生这个人物,按照他早期作品的构思,很容易成为把陷入生活泥沼、行将来顶的祥子拯救出来的恩人,但这一次他让祥子得出曹先生救不了自己的严酷结论。这破除了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首先在于作家本人已经坚决抛弃了这类念头。作家悲剧意识的强化直接导致了作品悲剧性的强化。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突出这场悲剧的必然性的同时流露出作家的某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并不是指他让祥子被生活所吞噬,而是在于不仅祥子没有找到改变自己这种处境和命运的生路,作家自己也没有看到和写出祥子们能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他说过:当别人问起他如果一切都像小说所写的那样,“我们还有什么希望”时,“我无言对答”,也足以证明他确实深深地陷入了这种惶惑。而且作家感到的痛苦绝望事实上远比祥子深远得多。小说中一再提到的所谓车夫的“辙儿”,将它看作不可抗拒的生活规律,反映出他对于这类个体劳动者道德普遍堕落,以至于他们整个生活和命运的悲观估计。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悲剧意识,使小说的悲剧性变得复杂起来。作家的这种悲剧意识,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如果说喜剧要求作家高于作品中的人物,必须超越所描写的对象,只有这样,他的嘲讽和鞭挞才能泼辣尖锐,才会无情地揭露出生活中的丑态和腐朽,从而取得强烈的喜剧效果;那么悲剧作品中作家与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一样彷徨,一起受着生活的煎熬,往往能够更为真切更为充分地写出这些人物的痛苦和不幸同揭露出生活中的全部灾难,使人们格外感到沉重;压抑得被窒息了一般,从中产生对于那种生活更大的恐惧和憎恶,对于那些受难者更深的同情和怜悯。这也是《骆驼祥子》具有特别深沉地悲剧力量的又一个奥秘所在。
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来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和斗争的艰巨以及包括作家自己在内的人们精神上的各种痛苦;同时严肃地表达了与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一切告别的愿望,期待着他们早日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就是悲剧的积极意义和巨大力量之所在,也是为什么它虽然使人难受、害怕,却又为人们所喜爱,并且难以忘怀。即使当作品所描写的一切灾祸、苦难、失误等真地都过去了,悲剧——尤其是其中地杰出者——却能依然以其真实地描绘和严峻的思考充满了激情的理性和散发着理性的激情,以及由此构成的悲剧性,继续给人以激动和启迪;不仅记载于文学的史册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灵中。《骆驼祥子》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注释:
1、选自《密勒士评论报》
2、选自《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3、4选自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3、《老舍文集》
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
简析“骆驼祥子”的悲剧色彩
霍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