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1:4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第一篇: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摘要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史诗巨作,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震人心魄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开端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 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己,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 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恋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 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民族 发展历程,以及发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对民族生存走向的影响。‚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达数千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社会意思形态也是传统文化的正宗主干‛。儒家伦理的‚仁义思想‛,重实际,重人伦,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 神之源。农耕经济,宗法制度下的传统道德有极强的生命,然而历史的发展起来 越显示出这种道德的负作用,白嘉轩的心路历程也来自于这种道德在农耕经济向 现代文明的转变中。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无法否认这一儒家强式伦理给中国社会 带来的束缚和危害,同样我们也无法否认它那以‚仁义‛为中心的学说,以积极 入世的能动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对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感与 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和鼓舞。

关键词:民族历程 传统文化 审视 反思

Abstract “White Deer”, this is a change the Weihe plain 50 years epic, a gorgeous rural China axis colorful, long picture shocking.The hero six marry six funeral,beginning portend ominous.A family of two generations of descendants, for aplain rule struggle has not be struck with fright, staged scenes drama;QiaoFeng Shui, evil was notorious, dutiful son for bandits, pro Weng kill spouses,brothers in need, lovers quarrel......Revolution, the Japanese invasion, three years of civil war, white deer as changeable as clouds and rain, Wang Qichanges, Guqiu countries hate, interwoven, fight not hav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 ancient land in the newborn in the throes of a thriller.The novel throug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fate of the description,reproduction of the White Deer Plain people living patterns and nationaldevelopment, and things happen in white deer plain to the national survivaltrend.“Confucianism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ean shap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is als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uthentic trunk”.Confucian “benevolence thought”, the actual weight, ethic,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spirit is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source of life.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has a strong life, yet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more show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is morality, mentality of white porch of from the moral transformation tomodern civilization in the farming economy.For us, we cannot deny thatbound and harm the Confucian strong ethics has brought to Chinese society,we also cannot deny its “benevolence” as the center of the theory, in order toactively joining the initiative spirit pursuit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national crisis time for all the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mperor's 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to stimulate and inspire and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Keywords: race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ion

概述

《白鹿原》叙述了上个世纪50年中白鹿村的风云变幻。文本以白鹿两家的家族纠葛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详细的描述了白鹿两大家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下,面临着时代的巨变,所作出的抉择与付出的努力。该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受到国内为读者的一致好评,并在1997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一一茅盾文学 奖。此后,又多次被编成同名话剧以及影视剧。《白鹿原》出现于90年代的文化语境之中,一方面在现代文明,后现代结构 主义的冲击下,以崭新的创作意识对于历史必然性的怀疑和历史偶然性重新进行 审视。《白鹿原》真实的揭示了二十世纪上半世纪,发生在渭北平原以及中国大 地上的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观察的视 角并没有停留在某个或某些时代英豪身上,而是对准了芸芸众生生活与命运的演 变过程,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变化时期文化心 态的变化,找寻文化生存的依据。作者将时间定格在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这中原大地上国仇家恨纷争最为激烈的历史空间,是因为在当时中国正处在农耕 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最能完整地展现民族文化及传统儒家文 化衰败的不可逆转,和现代文化发展进程的势在必行。陈忠实在写作的时候加入 了有关历史方面的新的见解,在这种历史氛围中小说,充分的描绘了这段时间放 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中国这五千年的文明中,儒家文化逐渐的走向 没落,在这一时期,也是表现的最为显著,在这种变化下,融入历史分析法,更 能凸显文章主题,分化作者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想要表达的对立氛围的描写 与刻画,都充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部小说中。①

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陈忠实在展现了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大环境下,充分发掘了乡村传统儒家文化。他让读者审视这种历史悠长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 中国人的文化主脉,从而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将 一种真实,生动的文化呈现出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文化的传承,给人以全 新的感悟。

一、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百态

1、白嘉轩的‘正’

白嘉轩作为小说《白鹿原》中的主人公,他凝聚着地主的本色,是儒家文化 在生活秩序和伦理原则的守护者,在白鹿村具有人人崇敬的地位与权力,他毕生 都在守护者封建宗法制度和传统儒家文化,也宣扬和实践着以‚仁‛ ‚义‛为核 心的传统儒家道德。②

从全文看,面对官府的高额税收,白嘉轩开始散发鸡毛信,组织百姓进行抵 抗。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他又谨遵儒家的‚安分守己‛的思想,在朱 新生那讨来‚乡约‛,规范族人的生活习惯,以此来保证儒家思想的根本思想特 征的传统。在大旱年,他不惜自残,充当‚马角‛来为民请雨,这一段详尽的描 写,把一个坚韧不拔,甘心为民众的利益贡献自己全部的,‚族长‛形象展露在 读者面前。白嘉轩把自己的生命充分融入到白鹿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自己的 人格魅力,赢得族人发自内心的拥戴。

这份‚仁义‛不只体现在对广大的族人身上,更是细致的体现在对待白家长工鹿三的身上。小说中 多次描写到他们之间的和谐场面,一起耕种操持农活,那是一种超越了阶级,与奴仆的真正平等的关系。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超凡脱俗的一种举动,比如在小 说中说道,黑娃的多次打工经历,在经历了多个雇工后才渐渐明白了,白嘉轩对 待鹿三的平等感情不是哪个地主都能做得到的。白嘉轩对鹿三的号不只是因为鹿 三能为白家谋取土地的利益,能有为地主谋取利益的价值,而是在内心深处真正 的把鹿三当做与自己平等的一个‚人‛来对待。白嘉轩不止是自己对待鹿 三亲如兄弟,也不忘教导下一代要坚持对鹿三的尊重,时常教导自己的儿子要时 刻保持对鹿三如自己长辈一样的礼遇。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交往中,白嘉轩的仁义与真诚,彻底模糊了主仆的对立和阶级的矛盾,彰显了儒家文化的道德的烕力。

2、鹿子霖的‚邪‛

与白嘉轩相反,鹿子霖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乡绅到劣绅的过程,由假仁假义向不仁不义转变的过程。在清朝末期,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仍然是乡 村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乡民所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绳,是评判一个人自身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不变尺度。③鹿子霖意图与白嘉轩争夺白鹿村的领头人地位,必须 要在信奉儒家文化,遵从宗法制度上成为榜样。

在争夺李寡妇的良田事件中,鹿子霖与白嘉轩明争暗斗,最后,由朱先生出 面调和,白鹿两家各自周济李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她度过难关。鹿子霖成功 遏制了白嘉轩买地的目的,还为自己争得了仁义的美名。为了在白鹿村中进一步 提高自己的声望,又顺便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就近上学,以方便日后的求学,他联合白嘉轩兴建学堂。凭借着这件义举,鹿子霖在白鹿村的声望达到巅峰,成为与 白嘉轩平起平坐的人物。

辛亥革命刚刚胜利,鹿子霖就发现了一个出人头的契机,担任新政府的官吏, 成为白鹿原的乡约。他决定不再与白嘉轩争夺白鹿村的威望,而是准备凭借着官 府的威力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从此,他就走上了与白鹿村的仁义相反的道 路,并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他己经不需要凭借着威望使白鹿村的村民尊敬,爱戴他,他要的是他们畏惧自己这个有权有势的新政府官员鹿乡约。但在这 个时期,鹿子霖并没有完全放弃‛仁义‚的幌子,依然是满嘴的礼义廉耻,依然作为白鹿村这一大家族的一员出席族里的各项仪式。比较鲜明的是,在儿子鹿兆鹏不愿同冷先生的女儿同房,躲在学校不回家时,他为了顾忌自己的面子与冷先 生在村中的威望,拿出了‛父为子纲‚的气势,用三个耳光,将鹿兆鹏打进了洞

在风搅雪的运动中,黑娃让鹿子霖丢尽了脸面,这也促使他完全放弃了儒家传统道德。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虚伪的面纱,沦落成为国 民党政府的鹰犬。官复原职之后,他便完全不受道德的约束,肆无忌惮的横行。他在白鹿原上欺男霸女,霸占同族侄子黑娃的媳妇田小娥,疯狂满足自己的性欲, 他的人性己经完全泯灭。这还不够,接着,鹿子霖又指使黑娃媳妇勾引白孝文通奸,彻底打破了白嘉轩对白孝文的梦想,在白鹿村沉重的打击了白嘉轩长久以来积攒的威望。后来又处心积虑的买下白孝文的房产,让人大张旗鼓的拆掉白家的 门楼,接了族长白嘉轩的‚脸皮‛。无形之中,他与白嘉轩的斗争方式己经发生 了变化,由原来的仁义演化为不择手段的整倒对方。这时的鹿子霖在权力还有财 富上己经超越了白嘉轩,但是,在与白嘉轩的斗争中仍然处于下风。因为在儒家 传统文化的衡量下,鹿子霖在人格上己经于白嘉轩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后,鹿子霖因为儿子是共产党,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出狱后的鹿子霖再次 官复原职,他对权力与欲望的贪婪达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被不问世事的冷先生 评价道:‚他在我眼里已经不是个人了。‛直至共产党建立新政权后,鹿子霖吓疯, 最后冻死街头,结束了罪恶的一生。3 ‚正‛ ‚邪‛的较量

鹿家的发达要追溯到鹿子霖的五代先祖鹿马勺,这个孤儿为了历经千辛万 苦,打下了鹿家的经济基础。鹿马勺留下的遗嘱成了鹿家世代的人生信条和治家 传统。其一是要后代子孙好好念书,读书做官改变门庭,光宗耀祖。其二个性化的 ‚勾践精神‛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鹿家在白鹿原撑门立户的指导思想。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鹿马勺留给鹿姓后人的精神财富中既有建立在小农意识基 础上的儒家思想,也有市俗化、市井化的拼搏精神,不过,随着时代的变换,这 一切到了鹿子霖身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增加了更多的无赖意识和自私色彩。鹿子霖要在白鹿原出人头地,他的唯一对手就是白嘉轩。同白嘉轩明争夺白鹿村 的领导地位成了鹿子霖重要的生存轨迹,在这条人生轨迹上就充满了悲剧性。鹿子霖与白嘉轩的较量首先是在经济上展开的。在农村经济中,田地作为最 大的经理来源地,谁拥有的田地多睡的经济实力就强大,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 会不会出售自己的田地。为了争夺风水地白嘉轩与鹿子霖调换土地,鹿子霖自以 为占得便宜,洋洋自得。白嘉轩与鹿子霖为了争夺白鹿村道德的制高点,互相打 击对方的声誉。白嘉轩对白孝文施‚家法‛,鹿子霖还没有放弃报复,策划了几 个不明真相的族人与他一起向白嘉轩跪谏求情。在这一事件中,鹿子霖的虚伪中 包含的则是恶毒和卑劣了,他与白嘉轩的争斗也上升到宗族的、礼教的层次。大 旱之年,白孝文卖地、卖房,全都被鹿子霖买下,接着又大张旗鼓地雇人去白家拆 房,盼望以此把白嘉轩‚尿倒‛,宗族斗争也通过经济方式来实现了。后来,在舍 饭场,鹿子霖把抢舍饭的白孝文直接拉到朱先生面前,并推荐给田福贤,使其进 入县保安队。这完全是对朱先生及在场名流的表演,一是展览白家的‚丑‛,二是 显示自己的‚仁‛和对白家的‚情‛,以掩盖其与白嘉轩的深刻矛盾及个人的卑 鄙行为。

鹿子霖不能从经济方面、宗教礼教方面将白嘉轩彻底打垮,通过政治途径压 过其一头就成为他的一种新的选择,也是实现他的家族夙愿的理想途径。当他从县府接受训练回来就任白鹿原第一保障所乡约时,对田福贤的举荐充满了一种 ‚知遇恩情‛的感激,从此也就投入到了田福贤的怀抱,成为国民党的忠实鹰犬。当他一身‚新气‛,哈哈笑着搂住儿子说:‚爸革命咧‛。他清楚地意识到,‚革命‛ 给他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机遇‛,成为他打败白嘉轩的一条捷径。④然而他不会 意识到,他的政治悲剧也就从此拉开了序幕。鹿子霖当上了 ‚乡约‛后的第一个 政治活动便是积极支持‚子县长‛史维华为了掠夺农民推行的印章税。他发动‚交 农‛事件,鹿子霖积极地帮助田福贤缠住白嘉轩,企图使这次抗议斗争由于失去 首领而‚流产‛,这就初步暴露了其甘心充当反动政治爪牙和帮凶的丑恶嘴脸。从这时起,他也彻底与白嘉轩成了 ‚两股道上跑的马车‛。

二、审视后的反思

在《白鹿原》这部小说中,寄托了作者美好理想的非朱先生莫属。朱先生 在陈忠实的笔下成为了 ‚半神半人‛的关中大儒,他的一生是儒家‚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泽兼济天下‛精神的具 体实践者。但朱先生的悲剧同样也在此,他所作的一切与白嘉轩的‚仁义‛不谋 而合,仅仅是停留在弘扬日趋没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但无形之中局 限在儒家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封闭之中而无法自拔,以至于由最初的达泽兼济天 下的雄心壮志,到后期穷则独善其身的无可奈何的悲剧,正是体现了他所崇奉的 儒家传统文化没落的悲剧性之所在。

朱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继承了关中学派的精髓,成为一代关中巨儒。他 自小聪明过人,少年时根是如鱼得水,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在战火中保全了古 城的周全,保住了革命的成果,却分文不取,独自回到白鹿书院,潜心教书。朱 先生心中没有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兼济天下‛的豁达与远大。

乡约是朱先生最白鹿原的最重要的精神指导。完善了儒家子弟向往和追求的 和谐安定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实践了毕生追求的理想蓝图,建造了心仪己久的‚世外桃源‛。儒家及其推崇修典写志,仅关中地区就出现过司马迁,班固这样名垂 青史的伟大史学家,朱先生也致力于主持编修滋水县志。他精心挑选了九个才高 八斗的饱学之士组成编纂小组,自认总纂,这九个人都是关中学派至死不渝的信 奉者和追随者,是所在一方乡村的楷模。这些人风餐露宿,没日没夜日的完成了 编纂工作,这是关中学派在白鹿原上留下的最后的物质典范。

关中大儒这个形象,是作者在朱先生的身上寄予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 敬仰。他的身上凝聚了儒家弟子所有的优秀品德,但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曾经 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儒学如今却己成为影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阻碍。朱先 生虽力图兼济天下,却难逃独善其身都不能的悲剧命运。⑤

朱先生化作白鹿消失了。‚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再也出不了 这样的先生了。‛这时人们对他的一种赞誉和留恋,同时也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历 史预言。尽管人们毫不吝惜对他的崇敬与认可,但现实是残酷的,朱先生热衷的 ‚世外桃源‛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者是白鹿原人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或者 成为人们洗耳恭听却无法亲力亲为的圣人圣言,这不仅宣告了朱先生理想的破 灭,同时也说明了朱先生奉行的儒家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

作者希望在朱先生的身上论述儒家的一些伦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的一些悖逆,以此来论证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可避免走向了颓败。

三、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就是记录中华民族秘史的一部 小说。

看一部文学作品反应的深层次内容,离不开对文学创作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 背景的解读。《白鹿原》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作者的创作思路要追寻到七 十年代。七十年代末‚文革‛刚刚结束,这场持续十年的社会浩劫将一股反思的 潮流推到了前台。其反思的对象,由最初的政治,逐步扩张到经济、文化、艺术、宗教、道德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的领域,其反思始终是以知识界为主体,即我们 这个民族专司思考的群体为骨干和中坚的。到了九十年代,反思的主体逐步扩大,反思的领域也向更深的方向扩展。《白鹿原》就是这一反思潮流的最红要代表作 之一

反思角度的转变,必然引起反思路程的变化。《白鹿原》选取了发生在上个 世纪前五十年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类似的时间跨度题材在很多小说中都涉及过,但《白鹿原》完全与其他小说写作角度不同,在世纪末的文坛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作为更深入层次‚反思文学‛的代表,它虽然仍有政治的视角,但却摆脱了过去 牵涉到国共斗争的千篇一律的模式,以更为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将许多过去被 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东西,充实到文学的画卷中来。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看到的 那些埋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甚至多少显得神秘的层面、因素和意义,终于被开 掘出来了。

白鹿原》主要讲述了白鹿两大家族在五十年间的政治经济历史的矛盾与纠 葛,以此来影射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前进里程。对于民族生存问题的探究与 思考,是这部小说的创作源头。而这样的文学反思当然离不开理性的指导,但它又必定是以唯美的原则,而非理论的。

《白鹿原》叙述了一百年的历史,小说所写的前五十年实际是以后来五十年 的继续和社会文化观念的演进为参照背景的,也就是说作者把整个二十的文化作 为写作的背景。这段时间内,中华民族内部充满了各种思想上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来论证一种古老文明的得与失。这种古老的文明,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换有了 很明显的弊端,但他并不会因为这一些的不和谐而抹杀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个时代正经历着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深刻的 社会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己经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 式。这一过程的开端在‚文革‛结束之后的七十年代末,在刚一开始主要是从挽 救‚文革‛造成的灾难和反省导致‚文革‛的产生那些左的思想理论以及政治举 措。当人们逐渐从‚文革‛的狂热氛围中清醒过来,对这些进行反思并慢慢纠正 那些极左的偏颇和谬误的时候,重新肯定传统文化中最时代的进步有推动作用的 东西,就是必然的了。而在八十年代,由于纠正了长期闭关锁国的方针,打开了通 向外部世界的国门,出现了自‚五四‛以来又一次引进和介绍外来文化思想的热潮。

结语

《白鹿原》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家族史的变迁,再历史的痼疾与现实的谬误中,反思百年历史,反思中华文化,思考民族命运,即再启蒙,这是《白鹿原》的立意之本。而写出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人的生活,人的历史,写出政体腐败、民不聊生的悲剧境遇,再举反封建的大旗,进而透视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征程尚远,是《白鹿原》的核心思想,这也是《白鹿原》最为震撼人心的力量。参考文献

(1)陈忠实 白鹿原 北京 人民为学出版社,1994(2)张立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3)何西来 白鹿原评论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4)畅广元 陈忠实论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5)卞寿堂 走进白鹿原 陕西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6)朱寨 评白鹿原 文艺争鸣 1994(7)赵善华 论白鹿原的崇拜意识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第二篇: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几个原因,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 农村学生 求实 创新 特色 下水文

笔者是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较清楚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针对这一点,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学生的作文状况

在农村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一次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完了,不知要不要写作文,如果要写作文,这活动不举行也罢。”(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头疼改作文,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就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甚至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强迫学生背单元作文。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农村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

(一)、学生接触面小

由于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拾金不昧”“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二)教师的忽视作用是巨大的。

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点分数,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理论和方式的影响,过分的看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曾经做过六个班的作文心理调查,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3%,情况可见一斑。

3、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些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学的影响,搞题海战术,错误地以为广种就能博收。二是“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传统经验而加以推广,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更多的写作机会,许多老师静止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没有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没有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4、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

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是根据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在一年的统考命题作文中,有许多学生都用同一个例子:在考试路上遇到一位生病的老人,经过思想斗争,先送老人去医院看病,从而耽误了考试等等,很显然,这是老师事先训练的结果,一旦考试就能用上,这如何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呢?

(三)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体的情况未见好转。这点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大部人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农村孩子特别希望考出好成绩。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因此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最大牺牲品。

三、农村作文教学的出路

(一)让学生写真事,写出农村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①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更何况别人呢?其实,并非只有以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为题材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②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③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④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收玉米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4、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5、写出纯朴的感情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⑥(狄德罗语)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⑦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上文已分析过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作文常出现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因此也就缺乏真情实感,无法写出好作文。其实,要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就应多写“自己”,用自己的话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农村孩子的感情是至真至纯的,他们无需粉饰,只要自然流露内心情感就能写出感人的好文章。为什么有的农村学生写的作文写得那么好,那么感人,就是因为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了真实的感受,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⑧我们班有一个女孩,父母双亡,她从不知什么是父母之爱,所以让她写关于父母之爱时,她无从下手,乱写一气,最后,让她调整思路,写对父母的思念之情,第二次的作文却是从内心喷吐出来的带有她个人经历特点的实实在在的话。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了。另外,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家庭甚至供不起孩子读完初中,一些学生发自内心地发出了“我想上学”的肺腑之言,他们把自己极其渴望上学的那种感受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锻造出了一批优秀作文。

(二)、重视教师的作文教学

1、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2、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曾多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写作练习灵活多变,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现象等皆可成文。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在专题作文中,老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作文。经过逐步的训练,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学会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2004年对六个班级进行答卷调查,喜欢写作的人数达到70%,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占21%,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仅占9%。

3、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

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教师要脱离作文数量的束缚,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笔者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利用阅读课,有针对性地搞专题讨论,学期末搞一次读书笔记大展览,由同学们投票进行评比。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

5、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师评

农村学生大多对作文不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常受“打击”,即老师们在批改时太苛刻,“报忧不报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可是很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极不重视,对作文批改不当一回事,有时学生作文交上来几星期才给予批改,甚至不予批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没了。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另外,有的农村中学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很潦草,甚至只打一个分数了事,这样的批改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用处。“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2)、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12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13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①、同桌互改互评。②、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四人小组组长执笔评改。③、两队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⑤、7-8人的小组再讨论修改初稿后,正稿由批改组长(各组中的最优秀的班干部担任)一人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4)、因材施评

教师作为最高评判者,应该对学生的评改结果进行弹性指导,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对优生的作文要戴着显微镜“挑刺”,对差生的作文要戴着放大镜找“闪光点”。

6、注重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马正平教授把学生的写作教学分为两个教学系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老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笔者一直在做如下尝试:两周内给每位学生一次课前演讲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学生每日读一篇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量;半月写一篇专题作文,训练学生应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办小报,黑板报,提高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生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结 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用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走出农村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学生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叶圣陶主编: 《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刑改萍、李守森主编: 《教育教学文论汇篇》(第七卷),(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87页见付美芬、徐高堂《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

刑改萍、李守森主编:《教育教学文论汇篇》(第七卷),(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79见余启端《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试论口头作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0期第49页 王 晓《如何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中学语文资源网 曹永斌《研究性写作浅说》中学语文资源网 史旭芳《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中学语文资源网

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二○一○年八月

第三篇:《审视自由》论自由心得体会

审视自由

——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有感

曾记得章炳麟说道:“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

而《论自由》的结尾是这么说的:“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蒂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若只图在管理技巧方面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的东西方面稍稍较好一些,而竟把全体个人智力的扩展和提高这一基本利益推迟下来;一个国家若只为——即使是为着有益的目的——使人们成为它手中较易制驭的工具而阻碍他们的发展,那么,它终将看到,小的人不能真正做出大的事;它还将看到,它不惜牺牲一切而求得的机器的完善,由于它为求机器较易使用而宁愿撤去了机器的基本动力,结果将使它一无所用。”

看到这结尾时,突然发觉自己着实已经啃完了这本书,看着那些拗口的长译句、不同于我们的用语习惯、以及深刻的理论思想,虽然过程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有点痛苦,但是经过多次理解、用心体会、反复揣摩,以及了解了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查阅别人的浅谈感悟以辅佐,也渐渐地刷新了自己当时对于自由浅薄的理解。而末尾的这几句话,竟将国家与个人的价值概括的如此精简凝练,《论自由》不愧为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的捍卫自由的经典之作。

那么,自由是什么?自由为什么如此重要呢?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思索: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是法国的俗语:秩序,秩序才能产生自由;是马拉默德的的格言: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是鲁迅先生的认知: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还是蒙森的见的:自由不是像财产一样的物品,而是人永恒权利。为什么如此多的思想家在追求它呢?我理解的自由是怎么样的呢?就我而言,自由是每个人基本的权利,我可以有言论自由、思考自由、学习自由、生活的自由,也就是我可以在这片自由的天空下,自由地生长着,活成真我。而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则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系统的思考,是关于自由的哲学的理论概括,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而它,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首先,《论自由》一书分别从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第一,引论;第二,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第四,论社会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本文教义的应用。

全书内容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这就是约翰·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而且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这种思考思索对于当今我们每一个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章,引论。密尔在这里所论述阐释的自由,并不是“意志的自由”,而是“市民的、社会的自由”,该书的主题在于发现“社会对个人可以正当行使权力的本质和界限”,并着力找到维持这一界限的方法。作为社会干涉个人的惟一的正当的理由,他提出“自我保护原理”,并指出“文明社会当中正当行使权力干涉个人行动自由的惟一目的,是阻止伤害别人”。而密尔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揭示了作为“人类自由的固有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他们分别是:(1)属于意识范畴的精神领域的自由,他们包括内心的自由、思想及感情的自由、认知与感想的自由、发表意见和出版自由的四种自由;(2)爱好和职业的自由;(3)团结的自由。并且他提出所谓的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幸福,以及不妨碍他人努力争取幸福的前提下,用自己本身的方式追求自己本身幸福的自由”。

第二章,讨论的是思想言论自由。密尔在这一章着重强调的是言论、出版自由的特殊重要性。密尔将此分为三种情形:(1)少数人意见可能是真理;(2)少数人意见是谬误;(3)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意见分别都拥有真理。他的主张少数人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的根据,将其归结为四点:1.当少数人的意见正确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不使他人知晓,而帮助他人决定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犯认定自己绝对正确无错的错误。2.少数人意见虽然是谬误,但却是含有部分真理。但此时如果人们迫使其沉默不言,就会错失了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的完整性,从而犯错。3.即使人们所把握了解的真理是完美的,但如果不允许对方对此发表反对的意见,那么接受这一真理的方式,就不仔是使人们理解这一真理的合理正确的方式,反而可以说是一种独断的、片面的方式。4.若是以上的情况,真理便会丧失了它在概念上的鲜明性和生命力,而且它所具有的生动的影响力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密尔依据以上的理由,强调在该章开头所指出的三种情况下,必须尊重少数人发表意见的自由。

第三章,论作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的个性自由。密尔认为第二章所述对待个人意见的各个命题,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行为方式。他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当然必须是每个人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个人意见的自由。因此,密尔认为,当探讨“人”的问题时,不仅仅是看他要做些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他属于哪一类的人,密尔从重视每个人的个性多方面的充分发展的角度来掌握这个问题。

第四章,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密尔首先提出了关于人的行为的两个原则:(1)不损害彼此之间的利益;(2)为了保护社会及其成员们所付出的劳动和牺牲时,每个人应当负起自己所分担的那部分。他将人们的行为分为:1.与他人利害有关的部分;2.只与自身有关的部分。社会根据前述的两个行为原则,仅仅就人们行为与他人的利害有关的话,可以对个人进行道德的、舆论的、法律的干涉;因而,关于人们行为只与自身有关的那部分,个人将对不对社会负任何责任。所以说当与他人利害有关的是道德和法律的范畴,而只与自身有关的是自由的范畴。

第五章,论自由原则的应用。在这一章中,密尔将第四章的结论归纳成为两个“公理”,并且阐明这两个公理的意义和界限。第一个公理:“对于各人自己的个人行为,只要不危害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的利害,就无须对社会负责。”第二个公理:“对于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负有责任;如若社会为了自我保护,需要应用社会的制裁或法律的刑罚之时,则个人必须服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自由》一文中举了许多中国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密尔在“这就可知,现在流行着的许多意见必将为未来时代所排斥,其确定性正像一度流行过的许多意见已经为现代所排斥一样。”这里提到了“在伦敦成为一个牧师的一些原因同样也会早使他在北京成为一个佛教徒或孔教徒。”是想表达每个时代都可能会被未来的时代所认为荒谬或者错误。而密尔还举例将中国妇女的裹脚当做是压抑和限制个性的“范例”。个性是人类幸福的因素之一,不能用所谓的普遍准则来要求每个人,否则是会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强烈愿望。密尔认为自由是“进步的唯一可靠的而永久的源泉”,然而与自由相对的习俗,特别是“习俗的专制在任何地方对于人类前进都是一个持久的障碍”,所以在密尔看来构成人类历史中的关键点是“自由与权威”、“臣民与政府”之间的斗争,因而他说到“世界的大部分还没历史,因为习俗专制还是十分完备,整个东方的情况都是这样”。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指中国,却也是暗含了中国。尽管中国在过去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习俗体系,有着最为完美的智慧,但是密尔叹息道这一切在后来的历史几千年中变成静止的了,且固步自封。一切的东西都以此为原则依据,最后都断灭于习俗。当时的习俗就是正确就是真理,没有人敢于去对抗习俗。所以曾经的优越与智慧都沦于平庸,过去的个性失去了活力,整个民族停滞不前。在密尔看来,与之相对的欧洲,却是进步和发展的化身,这是得益于欧洲人民多种多样的个性和价值观,所以他这么说道:“之所以保有这项惠益,也已开始是在一个减少的可观的程度上了。它正朝着那种要使一个人都成为一样的中国的理想断然前进”、“今天英国同样正走向用一格言用同一规律来管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公众的意见王朝或掌权实在等于中国那种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在第四章节“社会权威驾于个人之上的限度”中,密尔谈及贸易之时,阐述了他对于自由贸易原则的理解,不主张政府对于商品价格和制作程序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要给予生产或者销售足够的“自由”。密尔举例说:“也有一些干涉贸易问题于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问题,比如禁止对中国输入鸦片,比如禁止出售毒药,总而言之,凡目的在于使人们不可能得到或者难于得到某一货物的干涉都属于这一类。”这意思是说,密尔不反对往中国输入鸦片,是因为若是禁止的话,就会限制到中国人对鸦片的购买,符合人们不可能得到或难于得到此的论断。

作者在《论自由》第五章“本文的教义应用”中认为,在某些事情上,即使不涉及对自由原则的侵犯,也不允许政府来干涉。而且认为,不必要增加政府的权力,否则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密尔这样说:“倘若公路、铁路、银行、保险、大合股公司、大学还有各种公共慈善机关都变成了政府的分支的话;再假设城市自治机关以及地方议事会还有现在所留传的一切一切都变成了中央行政系统部分的话;再比如所有岗位事业上的从业人员都由政府来任命并且支付薪水,所以他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要指望着政府来赋予的话;那么,即使有一切所谓的出版自由和平民的立法组织,也不足使这个国家或者任意一个国家成为真正的自由之国。而且,这种行政的机器越是构造的效率化和科学化,招到有资格的人才来操纵这个机器的办法越是巧妙,祸患就越大。”密尔说完后对几个典型国家分别作了评析,其中他对中国是这么认为的,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恰好是属于另外的一种完全相反的国家。而在这种国家里,要办一件事情就必须经过官僚机构去完成,因而被官僚机构所反对的事肯定就难以办成了。这种国度奉行的是这种结构,所有具备经验还有实际能力的人被组织训化为一个能严格服从纪律的团体,以此来统治剩下的人,而且这个组织越是完善就越可以将最有能力、训练有素的人才吸收进 他的结构中,那么它就越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他的体制下的成员以及其他成员进行管制和束缚;最终将使“管制者自己成为他们组织的和纪律的奴隶,正不亚于评价为管制者之成为管制者的奴隶”。在这种逻辑的诱导下,密尔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中国的一个大官与一个最卑微的家庭丈夫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专制体制下的工具和傀儡。”

这本书中的关于自由的观点其实是很能理解的,只要多阅读几遍,书中对于自由进行了深层的剖析,刷新了我对于自由的浅薄的理解。《论自由》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当时那个年代,还是当今这个时代,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追求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第四篇:论材料与人类生活

论材料与人类生活

姓名:

学号: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对材料与生活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材料的知识,也学会了从科学的角度看待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从历史上的旧石器演进到新石器,再由新石器进步到现今高度科技发达的世界,材料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发明中,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所以,可借由某一时期所用的材料去判断那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形或者是人类生活的状况。而在今日的社会,材料科学的发展更显出其重要性。例如现今大楼中,纷纷要求防火建材,可知材料科学亦在人类生活的安全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又如电子设备的演进,从体积非常大的真空管、晶体管进步到集成电路,不仅为现代的科技另造高峰,同时也使得电器用品趋于小型化、轻巧化、功能强、易于携带等种种好处。所以说人类的生活确实是与材料科学有关。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许多新科技发展的材料愈来愈常应用于人类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用到的种种物品皆是由许多不同材料所组成,可能是传统的,也可能是新研发出来的。但不论是何种材料,其优缺点、好与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除了日常生活,在国防或科技方面,材料科学亦为一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另外在医学工程及环境保护上,材料科学的发展亦对其有极大的助益。至于在航天科技及信息网络的应用上,材料科学的发展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0年代末,美国政府就制定了全国材料发展规划,70~80年代又进行了多次的补充和修正,把重点放在超硬化合物、半导体激光材料、磁性材料和精密陶瓷上。日本在1980年开展了为期10年、耗资4亿美元的新材料发展规划,重点领域为精密陶瓷、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等。接着欧洲与前苏联也 制订了类似的规划,竞争的项目也集中在这些领域。某些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的出现,引 起了今天的高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1982年日本首次研制出了陶瓷发动机小汽车,引起了世界性轰动。因为它的出现将使发动机重量减轻,提高燃烧度和节约燃料的愿望成为现实。1988年前苏联一架以液氢为燃料的中型运输机首次试飞成功,象征人类在航空领域中启 用了无污染的新能源--液氢。液氢的沸点为-253℃,携储液氢需要高效率的绝热材料。液氢发动机的使用,则意味着低温极限技术已达到实用化程度。1989年3 月,日本的一艘6500号潜水调查船下潜到6500米的深海区,打破了美国、前苏 联和德国的下潜纪录。这艘潜水艇耐水舱使用的正是一种高强度钛合金,观察窗使用的是一种新型的有机玻璃。有了深海探测技术,人们才可实现对人类资源 开发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的深海资源的开发。美国在1989年12月入侵巴拿马,1991年1月人侵海湾以及此刻正在空袭南联 盟的战争中,使用的F-ll7隐身战斗机世人皆知。这种武器之所以能隐身,就是 使用了一种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已成为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

新材料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高技术的 飞速发展对新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密测试技术,电子显微技术,高速大容量计算技术等的发展,为材料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更有力的研究工具。

大致而言,材料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分离型:材料单纯而简单,可直接视为单一材料,只对本身的特性加以应用,而材料的组成只有一种,不掺杂任何材料,即金属是金属,陶瓷就是陶瓷。

(二)混合型: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材料所组成,应用彼此间特性的相结合而发展出的新产品。

(三)融合型:是由多种材质合成在一起,已经不能分辨异种物质的材料,是一创造发明出的新材料。

由于材料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各种应用更是处处可见材料的踪影,而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是深远。所以,材料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而已,它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密不可分。

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对于人类的生活影响也非常深远。举凡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乐、医疗、通讯以至军事国防及太空发展等等,无一不与材料有关。以下便逐一分类说明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层面:

(一)在日常生活方面:

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等用品和我们所使用的材料有着很大的关系;如衣服的制造原料原本是取之于天然的丝棉,但是由于耐龙、特多龙及人造纤维的发明使得衣服的质料愈加地舒适与保暖。在房屋建筑上,防火建材的研发使得我们住得更安心,另外建筑物的防震设计越来越坚固,使得我们生命获得更好的保障。碳纤维材质应用于制造脚踏车,使原本已趋向夕阳工业的脚踏车工业又变得缤纷灿烂;而未来磁浮列车的开发可让我们的交通更安全与快速。在娱乐方面,视听产品光盘CD、影碟LD等不断地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享受。

(二)在家电用品方面:

由于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使电子材料从原本体积大的真空管时代经过了晶体管到现在的集成电路时代,不但使体积大大地缩小,附加的功能也跟随之提高。轻薄化、小型化、速度快及易于携带等功能,改善了以前笨重、功能少且不易搬运等问题。如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由原本体积庞大到要一个房子才容纳得下,进展到可放置于桌上的个人计算机或笔记型计算机,且功能更强,执行速度更快。又如电饭锅、洗衣机都有Fuzzy的功能,使用的过程更加人性化。音响设备,如收音机、随身听的发明,使得我们易于携带且不再局限于只能在室内使用。液晶显示材料的发展增加了视觉的效果。而可录式CD材料的研发,因其具有高密度、低损耗等优点,所以广受开发制造。

(三)在通讯方面:

由于科技及信息快速地进步发展,信息的获得可藉各种通讯设备来传达,如卫星通讯、网络联机、无线与有线通讯及光纤通讯的开发应用皆使信息传播得更快速、更精确。而这些皆有赖于材料适当地开发及运用。

(四)在医疗方面:

人类生、老、病、死少不了就医及身体健康的维护,因此各种生化、生医仪器及传感器便因应而生,如检测人体内之血液,血压,pH值……等。另外激光技术应用于医学上的切割、开刀手术;陶瓷做的假牙、人工骨、人工关节及齿列矫正的材料皆有进展。而由于传感器应用于医学上的侦测,能使病人的检测更便捷、更精准以提高医疗效果,另外也由于材料的改进发明使得人工义肢、器官等更能与人体适应使病人感到更舒适,同时也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五)在环境保护方面:

由于人口与日俱增,可用的土地及资源有限,为了要让地球生生不息,就必须发展环境材料及污染传感器以维护环境品质。环境材料是指对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或可分解使用的具有优异使用性能的新型材料。所以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更是值得开发,如再生纸,铝制汽车……等。至于环境品质检测上,如气体传感器可用来测定有毒气体和汽机车废气排放量及工厂的排气,另外水质污染传感器及噪音分贝机的发明,都能使我们迅速得知周遭环境的品质。如去年日本地铁的毒气事件中,若事先有装设气体传感器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伤亡了。

(六)在能源方面:

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发现,使得人类的能源问题暂时获得解决。但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相继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遽增,由此造成的资源能源短缺问题会日益严重。预计到二十一世纪末,将会出现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枯竭。而如何

去找寻一个替代品是目前相当重要的课题,所以现在正极力开发运用太阳能、水力、风力来发电以获得能源。而太阳电池便是利用非晶硅之类的材料做成的,太阳光电能所提供的不仅是能源,并且对环保颇有贡献,在有限的传统能源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开发并使用无污染的太阳光电能乃势在必行。

(七)在军事国防方面:

军事武器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如何发展出更安全、更快速、更精确的武器,是国防科技的重点。而国防利技的发展已使得战争不再像以前的肉搏战了。如红外线光罩的发明,因其能避免受空气中水分子、一氧化碳的吸附,以及受悬浮粒子的撞击而损耗,所以更能精准侦测以防卫国家。而在雷达侦测方面,更为国家安全提供很好的预警。

(八)在太空发展方面:

飞机的发明使得我们往来各地更加便捷,而航天飞机的发明使我们能对外层空间加以探测,卫星的发展更为地球表面的探测以及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很好的中继站。而这些都是由于材料发展的结果,如铝合金、钛合金的轻巧耐高温等优良特性,已都应用于航天工业上。

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人们把 人类历史分为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人们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大约源 于4000-5000年前。青铜是铜锡铝等元素组成的合金,与纯铜相比,青铜熔点低,硬 度高,比石器易制作且耐用。青铜器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铁器时 代则被认为是始于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由铁制作的农具、手工工具及各种 兵器,得以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 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本世纪半导体 硅、高集成芯片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则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材料科学的发展是具前瞻性的,是走在时代的尖端,它决定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为人类的未来生活画出蓝图,使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断地提升。所以说材料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甚巨,以前如此,未来更是如此。

正因为材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得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材料的发展为前提的,因此性能不断提高、来源愈来愈广泛、能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日益增加的需要的先进材料,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和性能而获得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人类科技将会取得辉煌进步的21实际,一系列高性能、有广泛用途的各种

先进材料,将会层出不穷的出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明天的生活将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而又辉煌!

第五篇: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

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

——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后有感

11月26日至27日,有幸参加了由贾峰、周益民、王文丽、支玉恒四位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所授的小学语文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时间,但是这几位老师教学风格的呈现,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教学角色在课堂中的实际定位无一不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迹。特别是周益民老师那只“琴鸟”总在我的耳畔歌唱;王文丽老师那片天地的“大课堂”总让我遐想它的芳草鲜美;贾峰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总让我想去练练“葵花宝典”;支玉恒老师的那种“享受教学”总是刺激着我敏感的神经元。在这种多元的刺激下我对自己的语文课教学进行自我审视,以便自己也可以享受工作,“享受教学”。

一、我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像这种名师观摩课,说来遗憾,至今我才参加过两次。一次是在2009年春遵义师范学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和他们一行的专题“简单语文”。再一次不言而喻的就是现在了。这两次观摩学习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今我把这两次课堂进行肤浅的对比发现了一个共性。虽然两次课堂授课的老师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都呈现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前次的观摩课上的“简单语文”的“简”。这次支玉恒老师的“从内容入手”。他们除了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对学科领域的认识,或者是一种思想。他们都透视了一种在教学中对人的关怀。由此可见学科教学思想是学科教学成败的灵魂。

我的学科教学思想是什么呢?我也可能有过以学生为本的关怀,也有过对语文教学的肤浅认识,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后来什么也没有。就算有一点也不过是支离破碎。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渗透一种自己的的思想。

二、对教学角色的审视

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我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可是实际课堂情境中,我却忘记了这点。生怕学生学不会,知道得不够,就多多的讲,多多的做。到后来孩子们越来越糊涂,根本不知其我言何事,我言何物。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听了这次四个老师的课后我深深的认识到,只要我扮好主导的角色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要办好这一角色其实也不难,就是老师尽量少说、少做,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老师只要用艺术一点的方法为他们开辟一条路就可以。更有甚,路也可以不给他们开辟,把问题留给他们就可以。例如在这次观摩课中,贾峰老师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先引导解决难生词,再让学生找关键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再找一找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你又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指导背诵。到最后学生在不知觉中完成问题,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目标完成了因该算是有效的课堂。再叫上独到的教学艺术,拓展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便达到了高效的目的。再如王文丽的老师教学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全堂课学生又说又写,又读又想,学生从不知道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到自己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到学生心中萌生一种感恩的情感。这就是王老师和贾老师的主导角色扮演的到位所产生的必然效应。

因此我在审视自己的主导角色后,深深的认识到,主导角色的实际扮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教学心态的审视

姿势决定高低,态度决定成败。曾经以为这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的空话。生活中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歪打正着的成功了?在这次观摩学习后,我才真真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虽然不是投机取巧的人,那些经常的犯错的孩子,那些繁杂的琐事,让我时时抱怨。但听了周益民老师那只“琴鸟”为孩子们的歌唱幸福时,那童话给孩子们美好的憧憬时,当那只“琴鸟”为孩子们的童年唱成一个永远的童话时,我想周老师自然取得了今天在教坛上的成就,这就是心态的成就。王文丽老师那种孩子犯错实属正常的心态。72岁的支玉恒老师那种读着孩子们的作文时那种“享受教学”的情境。怎么能不感染我这一颗灰尘不大厚的心呢。我可以没有专家的梦和教育家的梦。但我不可以存有一颗抱怨孩子的心,更不可以生一张责备孩子的嘴,长一双体罚孩子的手。

总之在这次学习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其中的真谛。这门艺术可以挖掘出人的好多潜能。我之所以没有挖出孩子们的潜力,那是因为我没有掌握这门艺术,所以我要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来审视自己,哪怕自己照镜子,照出一个真实的却是相反的自己。再有言“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救自己”。就让我们来自己来完善自己,用菩提般的心对教育教学和孩子。

下载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摘要:从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置、学科教材、师资队伍等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教学 审视1. 高职......

    论《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悲剧性[范文大全]

    论《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悲剧性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06对外1班 陈娇 学号:20060551408 指导老师:蔡函伶 中文摘要:《白鹿原》,一本陈忠实认为可以用来垫在脑袋底下进......

    对主题教学的审视和思考

    对主题教学的审视和思考 亲近母语课题组徐冬梅 如果说,“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是窦桂梅在自己十年教学实践的一种经验总结和初步的探索,更多地体现了她的感性、锐敏和......

    论《白鹿原》中田小娥与白灵的人物形象

    论《白鹿原》中田小娥与白灵的人物形象 目 录 前言·····················································4 一、......

    论《百年孤独》与《白鹿原》中女性悲剧的趋同性

    摘 要:同为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著作《百年孤独》和《白鹿原》,叙述了东西方大地上诡秘繁杂的家族传奇史,深刻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而其中带有神秘色彩的女性作为家......

    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摘 要:毕淑敏是藏北女兵的一员,是部队中的军医,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独特的从军从医的经历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写作特质,生命意识中的军旅情怀浓郁,军旅题材的......

    自我审视与批评思想汇报

    自我审视与批评思想汇报 通过上个星期的党员大会的学习和动员,更加增强了我的党员意识,提高了自己的自律能力,思想觉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按照此次专题会议的内容,联系自己思想及......

    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

    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人生价值是什么?有人将其与人生目标等同,认为实现了人生目标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