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3课 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 教学设计
第23课 流派纷呈的世界美术
内容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19世纪以来主要美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对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说出其内涵,归纳各流派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悟,认识其艺术价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认识美术的发展是在继承中有创新,艺术家们的传世之作源于他们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教学形式
本课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欣赏油画《希望》(英国·瓦兹)
这幅19世纪的美术作品曾经让奥巴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幅画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是这幅画让他立志竞选美国总统。实际上,19世纪以来,还有许多许多曾经甚至至今仍感动着我们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共同去追寻19世纪以来美术的辉煌历史。
设计意图:从感动奥巴马的英国画家瓦兹的名作《希望》入手,创设悬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缩小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教学
一、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
名画赏析——《马拉之死》
大卫在这幅肖像画的构图中,采用了古典主义的严谨的艺术风格。但这种古典形式与现实内容并不矛盾。因为画家所塑造的崇高形象是建立在现实英雄性格之上的,特别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主题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占据画面一半的深沉得发黑的背景,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夺人眼目的皮肤的尸色、木箱的黄色、毯子的绿色、被单和纸张的白色,又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特定环境中工作的马拉,已经倒下,但他那垂下的右手,还握着笔,左手持着卑鄙的凶手的字条(这字条为凶手潜入到马拉住屋帮了忙。条上写的是:“1793年7月13日。安娜玛利亚致公民马拉。我虽不幸,但能赢得您的好意,我就心满意足了”)。木箱上摆着墨水和一份刚刚写完的文件,上写“请把这张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保卫祖国而死去了。”就在这当儿,死亡降临到马拉的头上,淋血的伤口,血染的床单以及地板上作为凶器的小刀……这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在马拉的身上似乎还散发着体温。他的极其细腻的面部表情,既没有恐慌,也没有常见的那种痛苦。只是那形似困倦的微微合上的双眼,安祥的咀唇,隐隐地表称了他对事业的惋惜以及他对亲友、对生活的留恋。也许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牵动着我们,去追忆“人民之友”的忘我工作、献身革命的辉煌的历程。
——王绍昌:《马拉之死》,《美苑》1983年第2期。
问题探究:大卫的画主要以什么作为时代背景?新古典主义“新”在哪里? 教师点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在这场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殊死较量中,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以及巩固革命的成果,他们渴望英雄、呼唤英雄的到来!于是他们选择古代历史和现实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为题材,借助文学和艺术的力量来歌颂英雄,树立英雄主义的气概,增强人们反封建的勇气和斗志,这就产生了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所以也有人称新古典主义为“革命古典主义”“红色古典主义”。
设计意图:抽象的艺术概念、久远的艺术作品,成为学生学习美术史的最大障碍。最佳的解决方案应当是: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做案例,欣赏作品,归纳特点,分析原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认知困境,提高美术史教学的效率。
过渡:新古典主义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艺术运动。如果说,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寻求规范和标准的倾向,那么继起的浪漫主义将是一种对“不合常规的”事物的接纳和追求,体现了与新古典主义相异的美学趣味。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主义,弘扬启蒙思想,那么,19世纪初至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启蒙思想家们所描绘的美好生活了吗?人们对此有何反应?
二、浪漫主义(19世纪初叶)
名画赏析——《梅杜萨之筏》
《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梅杜萨号”远洋船触礁事件,表现的是遇难船员乘木筏在海上漂流了13天后终于看到救援的船只,一刹那间人们所表现出的激情和求生的情景。……籍里柯把如此多的人物形象紧密地安排在木筏有限的空间内,不仅表现了紧张感和落难者的团结精神,同时在画面上也和较大面积的天空形成疏密对比变化。我国古代画论中就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以此来形成画面节奏韵律和突出主体。正是这些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构成了该作品恢弘的气势、强烈的节奏、紧张的气氛。籍里柯利用经典的、综合构图形式使《梅杜萨之筏》真正体现出了一种悲情与力量的艺术美。
——左新民:《浪漫主义油画〈梅杜萨之筏〉赏析》《大家》,2012年第7期。问题探究:为什么籍里柯在画中不是遵循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的理性,而是运
用夸张、象征、想象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教师点拨:资本主义政权建立后,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的美好景象没有真正实现。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对现实强烈不满,于是在艺术领域,他们用各种各样大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流派。
教师小结:新古典主义试图表达普遍和永恒的价值,而浪漫主义的最终评判标准则是艺术家自己的感情。新古典主义认同理性,浪漫主义则认同感觉和激情。
问题探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但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满意吗?这种情绪在美术作品上有何反映?
教师点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拜金主义、物质利益至上观念不断加强,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生活,同情劳动人民。多以农民、纤夫等劳动人民为主题。提出了“为生活为民众而艺术”的口号。他们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坚持人道主义评判标准。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
明确举起“现实主义”旗帜的,是法国画家库尔贝。他强调艺术创作应以真实生活为依据,以微不足道的东西表现崇高,成为当时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的领袖。库尔贝相信,艺术家只应画他们所能感觉到的东西,即其周围真实存在的人、物、地。他说,他从未画过一个天使,因为他从未见过一个天使。他的许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三、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
名画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列宾笔下的纤夫们,既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这幅画)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使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白光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问题探究:透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你能“看到”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教师点拨: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11位纤夫的苦难代表了整个俄罗斯的苦难。列宾以俄国最重要的河流——伏尔加河,作为俄国的象征,通过对伏尔加河上11个不同社会身份、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特征的纤夫的深入刻画,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引导人们去思考俄罗斯的现实和未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过渡:和现实主义画派相比,印象画派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哪一方面?
四、印象画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名画赏析——《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是莫奈在勒阿弗尔画的一幅港口风景画,主题是表现日出时
的海港景色。画家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真实的外光效果,选择了在晨雾中的色彩折射,起伏的流水中反光的变化,海面与天空在云雾中混成一体的气氛,通过轻快跳跃的笔触描绘,带给人们一种微妙的震动感。莫奈追求的是如何顺应视觉,捕捉住瞬间印象,运用色彩再创造自然景观。……画面上远处景物在浓雾里只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水面上较近的三只小船和人物依稀可辨。莫奈从当时的光学成就获得艺术上的启发,色彩须经过光照才能显现,由于光作用于视觉,才使我们产生不同颜色的感觉。但是,他并不是刻板地根据光谱上的色彩来作画,他主要是凭着画家的感觉和经验来作画,这样才能自如地表达出对光与色彩的真实感。……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则是艺术的背叛。
——张文惠:《浅谈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作家》2009年第14期。名画赏析——《向日葵》
《向日葵》中每朵花都象一朵火焰,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则象火苗,使整幅画都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直接体现出了凡•高火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凡•高特别喜欢阳光和向日葵,因此他画的向日葵和那些充满动感的用笔手法,可以说是画家自己心灵感情的写照,是画家火热意念的真实流露,是表现主题与绘画技巧的高度统一。凡•高用厚重的颜料与极其整体的色彩表达出了一种勃勃生机。花瓶的立体感似乎已不很重要,重要的是物体的结构,凡•高用扭动和不甚严谨的笔触造型,生动地传达出了蓬勃向上的生命感。
——魏鸿飞:《现实与理想的碰撞结晶——评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2期。
问题探究:什么是印象画派?为什么印象画派会与光结下不解之缘呢? 教师点拨:印象画派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作者举行画展时,批评家对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画出以嘲笑而来。19世纪后半期,一些青年画家对统治欧洲艺术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在科学证明“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的启发下,主张户外写生,他们从画室里走出来发现了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强调光和色的“瞬间视觉印象”,追求视觉真实和自然主义真实,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注重作品形式的科学性,不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太关心社会现实和社会重要题材,用“瞬间印象”代替思想本质。
问题探究:后印象派是印象派的继续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不是!“后印象主义”一语是英国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杜撰的,1910年至1911年在伦敦格拉夫顿美术馆举行的一次画展就是由他取名为“马奈和后印象主义”。其中的主要参展画家有塞尚、高更和凡·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更加强调内在的心灵世界的表现。
19世纪照相技术的产生,对绘画艺术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照相术的发明,使得生活的随意瞬间得以留在画面中,而绘画在真实性上无法与照相匹敌,使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绘画不得不从其他可能性中寻求生机。
后印象派反对印象画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积。后印象画派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在艺术史上,后印象画派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问题探究:既然说“后印象画派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艺术?
教师点拨:现代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它们之所以被认定为一个整体,无非是它们的非传统性。而这种非传统性如果有了真正的新意,就成为艺术史中的异响。可是,在对于传统的反抗或否定中,它们其实又是有所不同的。
五、现代主义(20世纪)
名画赏析——《格尔尼卡》
初次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第一感觉可以用杂乱、支离破碎来表达,但这似乎与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大胆,然而,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有着严谨统一的秩序,与第一感觉截然不同。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毕加索一直强调眼睛和眼睛那无休止的活动力,在《格尔尼卡》画面中的每一对眼睛不仅加强了构图上所必须的重点和节奏感,而且将惊骇、痛苦或哀求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申茹:《解析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的艺术形式》,《大众文艺》2012年第2期。
问题探究:你对现代主义美术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现代主义美术家为什么会有反传统的叛逆意识?
教师点拨:现代主义艺术家创造了大量非理性的、抽象的、反主流的艺术与文学,那是工业化的负面效应,是战争和社会的各种危机带来的心灵创伤,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对人类思维拓展的结果。这一切,体现了环境与时代因素影响了文艺作品。
现代主义美术重视画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愤怒、消极、悲观、迷惘、失望、绝望等复杂心理和精神困惑。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等表现方法。
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就是控诉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德国轰炸西班牙
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毕加索的画就是战斗的武器。所以当《格尔尼卡》公展以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们首先感到画家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觉醒。
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我们应该明确,作为美术创作方法和流派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对任何流派与作品,要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与价值观,要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的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划等号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六)现代雕塑(19世纪以来)名作赏析——《思想者》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头支颏的坐姿。首先,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要体现这样一种痛苦思索的主题,雕像的总体动态趋向应当是相对比较“沉静”、“沉重”、“沉凝”的。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教师点拨:罗丹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雕塑作品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每一件作品的表情、动作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雕像《思想者》,创作时间为1880—1900年,不属于后印象派,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壮有力的劳动男子。他低头沉思,在为人类的一切烦恼冥想。这个“思想者”正是以但丁的形象为蓝本的: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势,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课是历史课而不是美术课,所以在介绍这些作品时,着重要让
学生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此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深刻内涵。通过介绍,欣赏,一方面体验美,另一方面达成这样的认识:艺术创作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杰出的艺术家也总是和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问题探究:通过分析这些绘画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变化,说说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趋势。
教师点拨:西方绘画主题从主要描摹宗教、重大事件和人物画像逐步向突出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上转变;就艺术技法而言,从表现肃穆,崇尚英雄,创造和谐有时略显僵化和呆板向色彩变化更加丰富、构图更大胆甚至刻意求异转变,这种转变更突显了画家个人在绘画中的地位。这些转变,正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的个性充分解放的产物。
社会时代给了艺术家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影响,而艺术家本身又具有敏锐的嗅觉和社会责任感,有时他们手中的笔胜过过士兵手中的剑,促进人精神的觉醒以及社会的发展。这些成就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成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艺术家关心、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1)要把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2)不同的艺术家,在有不同的经历后,他们的艺术作品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内涵。(3)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结尾:
再次赏析《希望》(英国·瓦兹)
我们再回到这幅改变奥巴马一生的画,这是19世纪瓦兹的作品,它是一幅浪漫主义代表作品。
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独自一人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说明眼睛受到极度伤害;手里拿着古希腊七弦琴,也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假如你是她,处于她那种境地,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绝望,孤独无助。但是画家却给这幅画命名为希望。为什么取名为希望,他
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希望(或不要放弃希望)。
是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永不放弃追求希望。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既是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破坏、充满危机的社会,比如当今世界有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在这种动荡的时代,我们都要坚守希望和信念,只要我们一直坚持着,相信一切都会雨过天晴,前面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首尾相应,画龙点睛。意蕴深远,回味悠长。推荐阅读书目:
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雷诺兹:《剑桥艺术史——19世纪艺术》,钱乘旦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篇:美术教学设计《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一、教 材 分 析
《海底世界》是湘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第六课。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70%的表面是海洋,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海底,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将被人们进一步的认识与开发利用。
本课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以对称剪刻、动手制作和绘画的三种表现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感受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并在创作表现的基础上促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上好课。平时我多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创作冲动。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上课时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听、看、说、动的愉快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找感觉、画感受,开拓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通过多途径和多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对称形的特征、鱼的各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海底世界多姿多彩的面貌,增强感性认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体验到美术课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剪、做、画各式各样的鱼。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通过动手制作、游戏活动、绘画表现等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鱼的多种形态以及想像中的海底世界。
难点:让学生通过剪刻、制作、绘画的学习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海底世界美好未来的丰富的想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好工具及材料,教师备好一个鱼缸、若
干金鱼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动一、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走进海底世界》。走进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引起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直接诱发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很快融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观察鱼,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1、教师将放有鱼的鱼缸放在“视平展示台”上,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鱼,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提问:
(1)你观察到的鱼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2)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头、身体、尾、鳍。)
(3)鱼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2、出示单独的各种鱼图片欣赏。仔细对比地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对称?哪些
不对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出发,使活动的目的明确,有层次性、渐进性,活动的难易程度等都随着学生体验的获得而发生变化。]
三、吟儿歌,学画金鱼,形成技能。
1、教师边吟唱技法儿歌,边演示作画步骤,让学生在儿歌声中欣赏画金鱼的过程。(儿歌:画金鱼重情趣,首先一笔定身体。侧峰三笔画大尾,一对眼泡长脑际。勾上弯弯小嘴巴,淡墨画弧鼓肚皮。最后添上两小腿,画出金鱼做游戏。)
2、学生齐读技法儿歌多遍,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吟唱儿歌边学画鱼。
3、师小结。
[设计意图:儿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易记易唱,有游戏性和趣味性,适合低年级学生集体诵读、吟唱。在儿歌中同时渗透教学内容,与整体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
四、学对称,剪的方法,加深认识。
1、剪纸鱼。师演示步骤(折、画、剪)提问:为什么要先折再剪?
2、学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先折再剪就可以剪出对称的鱼形。
4、学生尝试练习: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各剪刻一个鱼形纹样。教师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发现中感悟,化静为动,学作合一。]
五、玩“鱼”戏水游戏,培养集体、环保意识。
1、播放课件,制作手摆鱼步骤:对折、画鱼形、剪鱼形、粘合装饰。(注意:剪
出的鱼形比手要大一些;粘合时鱼尾不能粘合。)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3、通过学生制作的手摆鱼作品,播放优美乐曲,让学生以“摇头、摆手、划水、弯腰”为基本动作,再联想鱼的游动,创作出“鱼”戏水的新姿。师生同乐,营造一个海底大家庭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心。
[设计意图:情境再现,加深了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自由创意表达提供契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活动三)
一、回顾导入
1、播放前课所学内容,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从视、听等多种感官去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思考。]
二、激发想象——你说我说1、2、3、欣赏图片后提问:大胆想象一下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举手发言。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大胆、很具体,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浮现
在我们的眼前。海底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
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吧!
[设计意图:课堂活动主要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合作活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三、技法传授——走进海底世界1、2、3、播放课件: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欣赏,谈感受。师小结。(海底世界是神秘而美丽的,我们在作画时要大胆地加入自
己的想象,把你心目中的和你希望看到的海底世界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有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四、欣赏评析——学生作品(课本里面)
1、2、多媒体播放学生作品。教师讲析学生作品:三幅作品中小作者均注意了构图中的主次关系,尤其是第一幅作品。第一幅作品,小作者在画面的中心画了一个大大的鱼的外形,在这个外形中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乐园;第二个小作者把
自己画成了一个美人鱼小姐正飞过海洋宫殿;第三幅作品,小作者画的是制服了吃小鱼的鲨鱼。可见,画好鱼是此次想像画的关键。
[设计意图:演示文稿的播放,教师的讲析,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分享体验的平台。]
五、自由创作——学生发挥想象
1、学生创作表现。出示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表现海底景观的想象画。
2、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作、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六、评价拓展——展评优秀学生作品
1、展评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评出“海洋之星”)
2、师小结:同学们,海底世界是神秘而美丽的,但人类对它们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所以我们要有建设和开发大海洋的雄心壮志。
[设计意图: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欣赏别人的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这课以鱼为题材,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鱼类,通过创设情境——观察记忆——动物制作——游戏活动——创造表现——评价交流的教学活动来引发思维,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捕捉教育契机,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引导和疏通,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因而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首先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了解海底世界神秘色彩的面貌和各种各样的鱼类,又结合观察鱼缸里的鱼,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及特征。接着借助图片,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让他们欣赏范作并探讨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快乐地游戏,营造一个海底大家庭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心,同时也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动态的课堂常常生成出学生的奇思妙想,大多数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参与、各抒己见,通过自评、互评及师评,评选出“海洋之星”。在这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愉快。最后,我及时捕捉教育机会,相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操。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情趣。
点评: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因地制宜,适宜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确定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地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艺术教育也相对滞后,人们对于课程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再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把握学科知识点时,要注意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也就是要适当降低知识和技能的难度,提升兴趣,个性品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从而,通过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塑造学生丰富和完善的个性,培养创造精神,体验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
2、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站在儿童的世界看问题、思考问题,因此我选择了“游戏”型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观察记忆——动物制作——游戏活动——创造表现——评价交流的思维轨迹开展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受知识技能,大胆动手尝试,讨论点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积极参与创造。
3、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延伸的必要性。
《美术课程标准》突出了美术课在“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方面的作用,强调美术课应“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使美术课堂教学泛化到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海底世界》一课中,我通过知识延伸让学生了解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对我们非常重要,应该保护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作出自己想象中的鱼以及心目中的海底世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篇:美术教学设计《海底世界》
活动方案:
《海底世界》——手工制作
执行人:沈家禄、张丽
一、教 材 分 析
《海底世界》的表面是海洋,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海底,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将被人们进一步的认识与开发利用。
本活动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以对称剪折、动手制作和绘画的三种表现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感受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并在创作表现的基础上促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上好课。平时我多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创作冲动。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上课时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听、看、说、动的愉快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找感觉、画感受,开拓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通过多途径和多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对称形的特征、鱼的各种 1
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海底世界多姿多彩的面貌,增强感性认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体验到美术课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剪、做、画各式各样的鱼。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通过动手制作、游戏活动、绘画表现等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鱼的多种形态以及想像中的海底世界。
难点:让学生通过剪折、制作、绘画的学习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海底世界美好未来的丰富的想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好工具及材料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方案一、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走进海底世界》。走进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引起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直接诱发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很快融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观察鱼,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1、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鱼,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 2
状和特征。
提问:
(1)你观察到的鱼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2)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头、身体、尾、鳍。)(3)鱼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2、出示单独的各种鱼图片欣赏。仔细对比地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对称?哪些不对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出发,使活动的目的明确,有层次性、渐进性,活动的难易程度等都随着学生体验的获得而发生变化。]
三、学折金鱼,折的方法,加深认识。
1、折纸金鱼。师演示步骤(折、画)
2、学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先折再画就可以剪出对称的鱼形。
4、学生尝试练习: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各剪刻一个鱼形纹样。教师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发现中感悟,化静为动,学作合一。]
五、学折燕鱼。
1、播放课件,制作燕鱼步骤:对折、画鱼形、剪鱼形、粘合装饰。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3、通过学生制作燕鱼的作品,播放优美乐曲,让学生以“摇头、摆手、划水、弯腰”为基本动作,再联想鱼的游动,创作出“鱼”戏水的新姿。师生同乐,营造一个海底大家庭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心。
[设计意图:情境再现,加深了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自由创意表达提供契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
活动方案三:
一、回顾导入 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从视、听等多种感官去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思考。]
二、激发想象——你说我说
1、欣赏图片后提问:大胆想象一下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学生互相讨论,举手发言。
3、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大胆、很具体,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海底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吧!
[设计意图:课堂活动主要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合作活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三、技法传授——走进海底世界
1、播放课件: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师小结。(海底世界是神秘而美丽的,我们在作画时要大胆地加入自己的想象,把你心目中的和你希望看到的海底世界表现出来。[设计意图:创设有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4、欣赏评析——学生作品
5、多媒体播放学生作品。
教师讲析学生作品:几幅作品中小作者均注意了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设计意图:演示文稿的播放,教师的讲析,为全班学生提供了 4
一个信息交流、分享体验的平台。]
四、自由创作——学生发挥想象
1、学生创作表现。出示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表现海底景观的想象画。
2、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作、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五、评价拓展——展评优秀学生作品
1、展评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评出“海洋之星”)
2、师小结:同学们,海底世界是神秘而美丽的,但人类对它们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所以我们要有建设和开发大海洋的雄心壮志。
[设计意图: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欣赏别人的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第四篇:美术教学设计《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一、教 材 分 析
《海底世界》是湘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第六课。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70%的表面是海洋,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海底,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将被人们进一步的认识与开发利用。
本课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以对称剪刻、动手制作和绘画的三种表现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感受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并在创作表现的基础上促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上好课。平时我多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创作冲动。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上课时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听、看、说、动的愉快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找感觉、画感受,开拓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通过多途径和多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对称形的特征、鱼的各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海底世界多姿多彩的面貌,增强感性认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体验到美术课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并能剪、做、画各式各样的鱼。
2、过程与方法: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通过动手制作、游戏活动、绘画表现等三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鱼的多种形态以及想像中的海底世界。
难点:让学生通过剪刻、制作、绘画的学习活动,引导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海底世界美好未来的丰富的想像。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好工具及材料,教师备好一个鱼缸、若干金鱼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动一、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走进海底世界》。走进美丽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引起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直接诱发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很快融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观察鱼,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1、教师将放有鱼的鱼缸放在“视平展示台”上,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鱼,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提问:
(1)你观察到的鱼儿是什么样子的呢?
(2)鱼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头、身体、尾、鳍。)(3)鱼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2、出示单独的各种鱼图片欣赏。仔细对比地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对称?哪些不对称?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出发,使活动的目的明确,有层次性、渐进性,活动的难易程度等都随着学生体验的获得而发生变化。]
三、吟儿歌,学画金鱼,形成技能。
1、教师边吟唱技法儿歌,边演示作画步骤,让学生在儿歌声中欣赏画金鱼的过程。(儿歌:画金鱼重情趣,首先一笔定身体。侧峰三笔画大尾,一对眼泡长脑际。勾上弯弯小嘴巴,淡墨画弧鼓肚皮。最后添上两小腿,画出金鱼做游戏。)
2、学生齐读技法儿歌多遍,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吟唱儿歌边学画鱼。
3、师小结。
[设计意图:儿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易记易唱,有游戏性和趣味性,适合低年级学生集体诵读、吟唱。在儿歌中同时渗透教学内容,与整体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
四、学对称,剪的方法,加深认识。
1、剪纸鱼。师演示步骤(折、画、剪)提问:为什么要先折再剪?
2、学生自由回答。
3、师小结:先折再剪就可以剪出对称的鱼形。
4、学生尝试练习:运用对称和不对称的方法各剪刻一个鱼形纹样。教师辅导。[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发现中感悟,化静为动,学作合一。]
五、玩“鱼”戏水游戏,培养集体、环保意识。
1、播放课件,制作手摆鱼步骤:对折、画鱼形、剪鱼形、粘合装饰。(注意:剪
出的鱼形比手要大一些;粘合时鱼尾不能粘合。)
2、学生小组合作制作。
3、通过学生制作的手摆鱼作品,播放优美乐曲,让学生以“摇头、摆手、划水、弯腰”为基本动作,再联想鱼的游动,创作出“鱼”戏水的新姿。师生同乐,营造一个海底大家庭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心。
[设计意图:情境再现,加深了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自由创意表达提供契机,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活动三)
一、回顾导入
1、播放前课所学内容,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从视、听等多种感官去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思考。]
二、激发想象——你说我说1、2、3、欣赏图片后提问:大胆想象一下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举手发言。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很大胆、很具体,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海底是一个没有被开发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吧!
[设计意图:课堂活动主要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合作活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三、技法传授——走进海底世界1、2、3、播放课件: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欣赏,谈感受。师小结。(海底世界是神秘而美丽的,我们在作画时要大胆地加入自己的想象,把你心目中的和你希望看到的海底世界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有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四、欣赏评析——学生作品(课本里面)
1、2、多媒体播放学生作品。
教师讲析学生作品:三幅作品中小作者均注意了构图中的主次关系,尤其是第一幅作品。第一幅作品,小作者在画面的中心画了一个大大的鱼的外形,在这个外形中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乐园;第二个小作者把自己画成了一个美人鱼小姐正飞过海洋宫殿;第三幅作品,小作者画的是制服了吃小鱼的鲨鱼。可见,画好鱼是此次想像画的关键。[设计意图:演示文稿的播放,教师的讲析,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分享体验的平台。]
五、自由创作——学生发挥想象
1、学生创作表现。出示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画一幅表现海底景观的想象画。
2、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作、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六、评价拓展——展评优秀学生作品
1、展评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评出“海洋之星”)
2、师小结:同学们,海底世界是神秘而美丽的,但人类对它们的了解是知之甚少的,所以我们要有建设和开发大海洋的雄心壮志。
[设计意图:采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欣赏别人的作品,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这课以鱼为题材,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鱼类,通过创设情境——观察记忆——动物制作——游戏活动——创造表现——评价交流的教学活动来引发思维,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捕捉教育契机,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引导和疏通,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因而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首先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了解海底世界神秘色彩的面貌和各种各样的鱼类,又结合观察鱼缸里的鱼,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及特征。接着借助图片,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的区别,让他们欣赏范作并探讨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快乐地游戏,营造一个海底大家庭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爱心,同时也给孩子们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动态的课堂常常生成出学生的奇思妙想,大多数学生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参与、各抒己见,通过自评、互评及师评,评选出“海洋之星”。在这过程中,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愉快。最后,我及时捕捉教育机会,相机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操。整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情趣。
点评: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因地制宜,适宜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确定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地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艺术教育也相对滞后,人们对于课程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再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把握学科知识点时,要注意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也就是要适当降低知识和技能的难度,提升兴趣,个性品质、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从而,通过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塑造学生丰富和完善的个性,培养创造精神,体验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生活。
2、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站在儿童的世界看问题、思考问题,因此我选择了“游戏”型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观察记忆——动物制作——游戏活动——创造表现——评价交流的思维轨迹开展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受知识技能,大胆动手尝试,讨论点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取知识,积极参与创造。
3、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延伸的必要性。
《美术课程标准》突出了美术课在“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方面的作用,强调美术课应“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使美术课堂教学泛化到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海底世界》一课中,我通过知识延伸让学生了解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对我们非常重要,应该保护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作出自己想象中的鱼以及心目中的海底世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篇:《美术的世界》教学设计
《美术的世界》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的世界》。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全1课时。
教材分析:现代世界中,美术无处不在。美术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学习基本的美术表现技能是普通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从生活角度出发,按照八大美术门类,采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进行设计,并利用学习活动让学生认识美术、体会不同门类的形式特点,获得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审美体系尚未建立,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引领,提高对美术现象的欣赏和分析能力,进而了解美术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明白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索美术世界的奥妙,并养成热爱美术、热爱生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主要门类,了解美术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明白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开始,探索美术世界的奥秘。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利用学生的小组讨论解决对主问题的探究,并通过评析发言,锻炼学生敢于评价、敢于表达自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养成热爱美术,热爱生活,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美术的主要门类及各门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设计与工艺的区别;设计与新媒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中,纵观古今,这世界中除了自然美景之外,处处都是艺术家运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视觉艺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美好。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美术的世界》一课,体会美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八大美术门类:(板书)
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新媒体。其中,绘画、设计、新媒体艺术是今天重点介绍的内容。
一、绘画
1.中国画: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材料,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强调笔墨的变化和情趣。内容上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表现形式上又有工笔、写意之别。
2.油画:是西方绘画艺术中一个主要的画种。它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画布、板、厚纸或墙面等材料上作画。
对比中国画与油画:油画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焦点透视让整个画面空间真实深邃,仿佛身在其中;中国画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散点透视,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难怪绘画大师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3.版画:以画、刻等手法进行创作,以印刷为呈现方式的画种。由于材料的不同,有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锌版画,瓷版画、丝网版画,纸版画,石膏版画等。
4.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完成的绘画作品。由于色彩透明,一层颜色覆盖另一层可以产生特殊的效果。
二、雕塑
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等手法,创造具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
从制作形式分为圆雕和浮雕。从题材分,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
三、设计
在正式制造物品前,根据一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或模型的活动。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主要特点。
完美的设计要考虑下述条件:(1)材料、工具、机械的技术制约;(2)用途和功能的要求;(3)经济价格的比率;(4)美感。
这些条件连同形态、明暗、色彩、空间等视觉要素构成了设计者的课题。
设计的人文性,也就是以人为本,也是设计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工艺
用手工的方式设计和制作的主要供陈列和观赏的美术作品。分为实用工艺品和陈设欣赏工艺品。
五、建筑连连看:纪念性建筑、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公共建筑。
六、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特指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的艺术。
七、篆刻顾名思义,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八、新媒体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着重强调数字化、虚拟现实、虚拟互动等表现形式。
小练兵:小组合作学习:看清本组底板中各门类具体位置,将小图摆放到正确位置并粘贴好;
展示:黑板展示小练兵作品,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拓展:欣赏其他美术形式。
小结: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创造属于自己的美术世界!
课后反思:知识的课堂呈现有些单一,学生自主学习的份额较少,在八大门类的分析介绍当中,尤其是绘画、设计、新媒体艺术三类主要展开的内容,涉及的外国作品以及外国的美术形式有些少,没有更多地给学生展示观看,本课旨在让学生领略美术的宽阔视野,如此的话,对课程的宽度厚度有所影响,今后应多注意,想得要全面。
参考文献:
梅玉洁.美术课中如何让合作学习更有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