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研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研究
摘要:一般情况下,大学中美术设计类专业往往会在教学中产生较明显的教学时间性成果,都有一定的适用价值。但实际中往往得不到应用,或者是大材小用,造成了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打击了该类该人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出现就业问题。倘若这些专业成果在一定的政策扶持下能够得到有效转化,不仅能够发掘这些人才的潜力,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加速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我国高校美术设计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科学技术创造经济的能力总是在其普遍存在时才会表现出来,然后才会用于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而高校就是国家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源,很多大学也都意识到这一点,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创办自己的高校科技产业。高校的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并重,成功保证教学实践性成果完美转型。所以高校科技企业也逐渐成了高校转化科技成果的一种模式,不仅带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创新产业的崛起。美术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也非同小觑,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不过在我国,美术专业设计成果转化才刚刚起步,前景有待开发。
二、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意义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属于人文类专业学科,一般包括动漫游戏美术设计、各种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具体专业,这些都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科研成果不同于自然社科类和一般的人文类,其科研成果转换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要想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合理转化,需要一定的方针和技巧。在英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艺术院校中不难发现,每到周末,很多美术设计高校就会像商场一样接待很多游客或市民,他们大多是来淘艺术品的,很多老师或学生平时教学中创造出的艺术品都转眼间变成了商品被售出。这就实现了教学实践性成果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然而这一现象在国内却很难见到。很多高端艺术设计作品在教学使用之后都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一点经济价值,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三、高校美术设计教学实践性探讨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成果类型如下:
(一)独立的架上作品型。
这一类作品主要指绘画作品、雕塑、陶艺作品以及织物等手工装饰艺术品。都是独创的且多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一些优秀的作品还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消费人群一般是追求时尚的知识型人群。
(二)独立定向设计作品型。
一般指广告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网站美工设计、形象设计等定向设计。一般是专项服务于个人或企业的,有一定的指定性。这种转化形式比较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
(三)具有规模转化可能的设计作品型。
这一类主要是动漫性设计。如动漫游戏形象设计、动画游戏设计制作、卡通吉祥物设计、陶艺造型设计等美术设计。作品一般用于规模化生产使用,其针对的转化对象也一般是文化产品生产型企业,市场价值较突出。
这三种转化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第一种很明显是直接针对消费者的,成果即是终产品。这种类型的作品转化形式一般是向零售销售方式的转型,直接实现经济价值。第二、三种很明显是企业型的作品设计,产品具有很明显的意图,其作品形式不一定是生产成品,一般要根据具体的用途性质来定,设计时要按照客户要求进行作业,属于一种专门的艺术服务。这是一种典型的服务转化方式。
四、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的前景
人们在满足温饱问题后,往往会将物质追求转变为精神上的追求,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各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也缩短了人们之间艺术审美的差距,当今社会,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与个性需求也逐渐引领了消费时尚。然而一些艺术含量深厚的作品依然很难走进生活,这就需要消费者提升自身艺术内涵,才能为那些高端艺术品的开阔市场。相比之下那些价格并不高的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成果就成了普通大众家庭的艺术品首要来源。同时国家提出的加强科研教学成果转化的要求也为其成果转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因此各高校特别是国内高校美术设计专业在实现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型时还是有很多优势的,关键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文化知识向生产力的成功转换,实现教育事业为人类社会进步做贡献的目的和意义。
五、结语
我国高校美术类设计专业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资源。要实现这种价值的转化,任务非常艰巨,也势在必行。实现艺术设计教学成果的经济型转化不仅可以激发专业人才创新意识,也是实现美术高校人才价值利用的最优途径,同时对于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可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各教学环节中,教学实践环节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社会的滞后尤为严重,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该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罗攀柱等[1]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作了大量的研究。崔宁波[2]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吉洁等[3]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针对当前招生、就业等环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李茜等[4]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视角,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财务能力的建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5]。根据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现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2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进入相关的农业企业、还是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作为大学生村官,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重要。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阶段,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通过一些做义工和慈善等活动,增强学生个人责任感,最终达到通过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心理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基于中职技能比赛的教学成果转化研究
基于中职技能比赛的教学成果转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型及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技能比赛能对接产业需求、充分考虑企业岗位需求,以提高学生理论素养水平、实践操作水平为目标促进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提升。本文以中职院校供配电职业技能比赛为依托,针对技能比赛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技能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促进教师教科研及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响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精神,各职业院校组织了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项目,从项目的开发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比赛目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赛后目标的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详细阐述。
关键词:技能比赛;教学成果;创新
改革实训教学课程
1、优化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以技能比赛为引领,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考核方法等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为技能比赛的流程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为此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企业用工要求。比如,实训教学目标不再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岗位技能的熟练掌握为目标;教学过程更注重操作技能和实际工艺要求相结合;评价考核上更注重学生安全操作规范、符合现场工艺、文明施工等。
2、优化实训课程教学内容
一方面,在实训教学内容上,依托企业岗位需求,通过技能比赛可以增进企业、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的技术交流,贴合岗位发展目标,能及时修正和扩展实训教学内容,更能科学取舍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将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合为课程实训教学项目,或者深化原有实训内容。再者,在实训教学设备上,通过技能比赛可以将比赛设备用于实训教学,依托比赛设备可以开发和拓展实训教学内容,将技能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3、改革实训课程教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技能比赛后期成果转化能够更深入地执行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更深入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我校供配电技能比赛为例,比赛过程中关于接线设计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承接这一思想,我校继电保护实训课的实训教学一改传统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实训步骤,全部试验接线均由学生自主设计接线,自主编号,接线完成由实训课教师检查接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总结选手在比赛中失误的原因,通过原因分析可以防微杜渐,更可以在安全、技能方面给以师范力量,有效促进教学。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我校供电专业学生,专业科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生第二课堂,组建兴趣小组,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专业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1、通过有效利用技能比赛设备,学习过程,教师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探究任务、自主设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操验证的学习流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抗挫意识。
2、自主学习过程,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根据岗位需求提出实训项目设想、鼓励学生跟老师一起开发新的实训项目,以培养和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促进教师教科研
技能大赛不仅推动了我校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提高了教师专业各项素质的提高。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指导教师都是不容错过的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机遇。
1、开发实训指导书、比赛规程指导书
依据比赛流程开发出适合教学和实训的指导书,从比赛的目标、技能要求、设备/人身安全规范要求、评分标准等迁移为实训课程的理论原理、技能要点、设备调试、故障排查、注意事项等内容;
2、组织校内技能比赛
以我校供电科组织的北京市供配电项目为例,校内技能比赛可以在此基础上简化比赛内容、缩短比赛流程,仅选取市级技能比赛中的关键环节,比如给学生提供好已经接线完成的安装盘,教师设置接线故障,校内技能比赛只要求学生查线、排除故障、验证三段电流继电保护功能的实现等,这样不仅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兴趣,更能将理论课学到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提高职业院校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强化和普及。
3、研究新课题
以技能比赛为依托,教师可以开发技能比赛安全操作技能技巧、比赛过程团队协作、赛后比赛内容及设备改进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比赛指导教师更可以针对备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正式比赛过程中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发挥等方面展开研究。
4、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交流
技能比赛通常以学校为单位实现,此过程为各校之间教师的沟通搭建了桥梁,汇集了某方面的精英。供配电技能比赛项目实例
响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要求,我校供电科已成功举办两届市级技能比赛,无论是在提升专业影响力,还是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都都很大的改善。首先,收获最大的学生,通过技能比赛,学生深化了对继电保护专业、供用电技术专业甚至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再次,参加比赛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意识以及比赛过程中心体现出的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后,教师在指导备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实操能力、排查故障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更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结束语:技能比赛是提高学生实操技能、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目标的一项重要创新;技能比赛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备及实际岗位工作体验中,反映理论素养水平,是加强实践教学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技能比赛更为各职业院校之间提供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是职业院校与社会、企业交流的一个窗口;职业院校应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适应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研究
[2]作者高淑娟,潘国峰出版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6):22-22
[3]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陈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3年01期)
[4]职业技能竞赛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作者雷文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99-100
[5]浅析学生技能比赛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促进作用作者叶红玉
作者简介
姜攀(1982-),女,汉族,山东烟台,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硕士,助讲,地铁供电。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新出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新出路
摘 要: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强调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做中学”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诸多借鉴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思想意识教学,而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教学方式枯燥,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对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教学形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启示作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源泉、目的、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本真之源,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动力。脱离实践或是与实践脱离,理论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灰色遐想。”[1]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传授法为主,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控制者,掌握整个教学的进程,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这种模式必然导致教学走向“填鸭式”或者说是“灌输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一些不容忽视、不可否认的缺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教学也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我们的时代。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2010年,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素养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准确地认识和拓展实践性教学的基本途径。
(四)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模式来操作,以教师为主体,围绕教师、教材、教室的模式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在今天变化发展了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参与意识增强、了解社会的愿望增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接受力较强,思想变化超前,同时,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理论性问题的理解有些肤浅或存在偏差。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务必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课堂灌输,轻视实践践行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成为了“闲则有之,忙则少之”的面子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众多学生“必逃”的课程。根本原因是教学方法方式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纯理论灌输,教学过程并没有离开课堂、学校,普遍存在着脱离生活、脱离实践、忽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学生记忆更多的知识,知行分离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是大道理,与现实生活脱节。尽管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开展实践性教学,但是把实践性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上,限制了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同时,教师对实践性教学含义的理解偏颇,误以为实践性教学仅指社会实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放羊”的做法,实践教育重形式轻效果。
(二)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意识互动的过程,教育者的理论传输要与教育对象的选择、理解、内化知识的过程统。在传统的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操控课堂,教学内容上,教师仍死抠书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是具有时代性,其教学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静态的被动接受过程,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略了师生双方的互动,学生身心发展被压抑,学生的学习无非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
(三)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显著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理论灌输的传统方式,教育方式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把受教者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主体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也不乏一些所谓的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多数流于形式,属于蜻蜓点水式,没有取得实践性教学预期的效果,很多大学生局限于社会调查、支教、团日活动等形式,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宽、内容不丰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对学习参观等新型实践形式不够重视。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强调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在做中学”理论衍生的一基本教育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从学生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做中学”理论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一切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性地位,教师不再是权威家、指挥家,而是参与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做中学”理论“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3]这一切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强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动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二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最宝贵的品质,包括观念的创造和实践的创造;三是自主性,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的支配自身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调动和激发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强调知与行的关系
杜威强调知识来源于行,知行不能分,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杜威讲的“在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知识经验是从做(实践)中获得的。
杜威主张的“在做中学”,强调知与行、学与做的关系,尤其是提出了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如何做的观点,击中了传统教育中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的要害问题。对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一个严厉的批判。应当肯定杜威:“在做中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即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用中国俗语说,那就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如果没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践行,“内化为知,外化为行”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三)强调反复实践对个体品德形成的重要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而实践又是认识的来源,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反复教育就是根据人们的思想品质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反复抓,抓反复,耐心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毛泽东同志说过,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发展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其曲折性和反复性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可能一次而蹴,不可能上一次课,经过一次实践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考虑个体原有的思想基础,反复地进行实践,促进个体思想的向前发展。
总之,新时期、新形势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向实践转化,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继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京校十条”推动高校成果转化新突破
“京校十条”推动高校成果转化新突破
科技日报讯 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转化所获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奖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作为北京市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之一,《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1月13日正式对外发布。总体上看,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视同国有有形资产管理,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力度较小,激励作用有限;三是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和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激发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本着“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台了“京校十条”。“京校十条”在深化科技成果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将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综合协调的优势。意见适用于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地区其他高校可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围绕北京市及中关村示范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今年中关村将继续加大市级层面促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政策创新力度,正草拟并研究推进8个方面的近百条促进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市级层面政策建议。此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等市级先行先试政策已经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