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教师3(本站推荐)
《逍遥游》学案
一、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二、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二、语言积累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出)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词。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舟 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词。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
A.斯是陋室 .B.礼乐不可斯须去追 .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
D.何故至于斯 .7.句式与词语活用(1)《齐谐》者,志怪者也。()(2)水击三千里()
(3)去以六月息者也()(4)奚以知其然也?()(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课内探究
三、《逍遥游》内容分析 学习第一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 4
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 5
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 6
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问题探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 7
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有效训练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āo)
抟扶摇而上(chu....án)
B.鲲鹏(kūn)
夭阏(yān)
蓬蒿(hāo)
学鸠(jiū)....C.晦朔(shuî)
泠然(líng)宿舂粮(chōng)决起(jué)....D.蟪蛄(huì)
榆枋(fāng)蜩与学鸠(tiáo)
数之然(shu....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B.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C.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④彼且恶乎待哉·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5.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名为鲲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以百岁为春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二、简答题
6.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________________ .. 10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6)宿舂粮________________ .8.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三、阅读题
(一)阅读最后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9.解释加点的词。(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3)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1.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延伸阅读 翻译下面两段文字。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课前预习答案
5.C。其他三项均为代词,C为“难道”。6.C(A这;B 片刻;D此)
7(1)前者语助词,表提顿,后者代词,表志怪的书 判断句
(2)水,名词作状语,表处所(3)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5)反问句
有效训练答案
一、1.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2.C(A.徒—徙;B.复—覆;D.辨—辩。)
3.B(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
和秋天。)
4.C 5.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二、6.优游自得的样子 鲲鹏 无己 无功 无名
7.(1)奋发(2)气息,这里指风(3)粘,着地(4)阻塞(5)投,落下(6)捣掉谷壳
8.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三、(一)9.(1)显才能(2)使„„到来(3)界限(4)拼命追求
10.A 11.D 延伸阅读
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可以,我将要征收租税,等收下后,我借给你三百金,你看好不好?”
庄周听到这话,气愤得变了脸色,说道:“我昨天上你这里来,听见有在路中间呼喊的声音。我回头去看,原来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喊。我问它道:‘鲋鱼,来吧!您是干什么的?”它回答道:‘我呀,是东海的居民。(今天不幸,落到这步田地)您或许有一升半斗的水,可以救活我,使我活命吧?’我说:‘可以,我将要向南去游说吴越的君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可以吗?’鲋鱼听了这话,气愤得变了脸色,说道:‘我离开了我惯住的地方,我没有地方生存。现在,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种空话,你不如干脆及早地到干鱼店里去找我吧!’” 2.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活着在泥水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
第二篇:必修五3教学案教师
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复习教学案
七中郑春莲
复习目标:
1、识记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结合语境推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翻译重要句子并掌握其技巧。
第一课时 稳扎稳打抓基础
《报任安书》
一、指出并解释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或卑鄙龌龊)
3、所自树立使然也(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意气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面向南。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落入,沉没;今义:)
8、恨私心有所不尽(自己的心愿,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不一般;今: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10、仆以口语遭此祸(言论。今:谈话时所用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二、指出并解释词类活用
1、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笔写)
2、流俗之所轻也(轻,形容词用动词,轻视)
3、衣赭衣,(第一个“衣”:穿,名词作动词)
4、乃赋离骚(赋,名词用作动词,穿)
5、所谓强颜,曷足贵乎(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6、太上不辱先(辱:使动用法,使受辱;先:形容词作名词,先人、祖先)
7、审矣,何足怪乎(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8、倡优畜之中(倡优:名词作状语,当作倡优)
9、声闻邻国(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三、特殊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
2、李斯,相也(判断句)
3、古人所以重施弄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判断句)
4、与蝼蚁何以异(介宾倒装)
5、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恐怕„„吧?)
6、韩非(于)囚秦(介词省略)
7、声闻邻国(介词省略)
8、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
9、至激于义理者(被动句)
10、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11、韩非囚秦(被动句)
1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
四、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发)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1
5、见狱吏则枪地(通抢,碰撞)
6、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9、则仆偿削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五、一词多义
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于
1、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向)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3、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然而)
3、阙然久不报(„„的样子)翻译句子
六、翻译句子
10、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11、曷足贵乎(通“何”,什么)
1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
13、关木索(通“贯”)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拿)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4、且适南冥也(副词,将)
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且,表递进)
5、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6、无益于俗(介词,对)
7、室西连于中闺(介词,和,与)
①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②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③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第二、三课时 一心一意练阅读
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 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答案:1.C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2.D(A①通晓②四通八达B①于是②却C①思想观念②说D的)
3.C(①倜傥:洒脱,风流。②非常:句中指“不寻常,不一般”;今多指“十分”。③发愤:句中指“抒发愤懑”,今指“决心努力”。④不逊:不谦虚。⑤网罗:句中指“从各方面搜寻招致”,今一般用于搜寻人才。⑥句中特指“腐刑”,今指“死刑”。)4.C(①是讲拥有财富、尊贵而姓名埋没的人很多。⑤是讲《史记》的创作目的。⑥是讲俗人不能理解自己。)5.B(从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二)阅读《渔夫》,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6、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憔悴()餔糟()歠醨()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7、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8、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9、下列对“而”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因果)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10、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4(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
6、qiáo cuì bū chuî lí mén lǚ yì wǎn zhuï
7、A 点拨:B项 洗头,C项 变化,D项 江水。
8、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9、B 点拨:连词,表转折。
二、真题在线——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①民岂乐为盗哉 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①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②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⑥是富人们的反应。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D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答案:赵良淳见吴国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答案: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太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 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15.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6.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答对即可)17.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相似的。
(意思答对即可)
18.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出佳作
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司马迁《报任安书》
1、写作素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角度点拨:价值取向决定生死的价值
2、写作素材:
A、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
B、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人才多磨难,英雄苦人多;②屈辱自古有之;③“隐忍”还要有所“行”
3、写作素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
角度点拨:①忍常人之不能忍者,方能为常人之不能为;②给自己一个活下的理由;③人生要有理想和目标 屈原《渔父》
4、写作素材: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角度点拨: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写作素材:
A、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B、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角度点拨:①爱国不分性别;②面对危难敢于挺身而出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③民族大义高于一切;④戕害爱国者是自掘坟墓的行为
6、写作素材: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角度点拨:①觉醒才能斗争;②斗争才能换来和平;③“忍”具有一定的劣根性
7、写作素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鲁迅)
角度点拨:成功需要付出代价 〔英〕培根《论厄运》
8、写作素材:
A、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以下为培根的言论)
B、塞尼卡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
C、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D、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E、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周国平《直面苦难》
9、写作素材:
A、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周国平)
B、人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周国平)角度点拨:①尊严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②惟有坚持才可走出苦难的荒原
10、写作素材:
A、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B、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角度点拨:①苦难是最真实的感受,没有美化和粉饰的必要;②苦难净化心灵
第三篇:学案文言文3
云东北校区高三补班语文学案(24)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1、实词的推断和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
2、“莫及得被当”一词多义的巩固和练习;
课前预习指导:
阅读理解实词的推断方法完成课后三题
学习过程:
一,实词的推断方法 :
5.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
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
(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
D.卒为羁旅羁旅:寄居
【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答案】C
6.依形推义法
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如:
“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江苏卷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
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
“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
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
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依违两可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二公间,无有适莫(用情的亲疏厚薄),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尚主(娶公主为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 .B.及即尊位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⑪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⑫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⑬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三,完成下列一词多义的解释
1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①mù,通“暮”,日落之时,傍晚;②没有什么,没有谁;③不要;④不,不能。
⑪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⑫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⑬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⑭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
⑮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
⑯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⑱成语“莫()名其妙”“高深莫()测”“一筹莫()展”
2及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①赶上,追上;②到,到达;③推及,涉及;④如,比得上;⑤等到,到了;⑥和,与。
⑪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⑫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⑬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⑮成语“望尘莫及()”“鞭长莫及()”“爱屋及()乌”“由表及()里”“过犹不及()”
3得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 .①应该,应当;②能够;③通“德”,感激;④收获,⑤体会、心得。⑥
取得、得到。⑦融洽。⑧对,合适。⑨复合词,得无=岂不是、恐怕、莫非。⑩读(děi)必须、应该。(北方人常常这样说这个字。)⑾得意,满足。
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⑫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⑬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⑭古人之观於天地„„,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⑮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7)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9)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⑾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⑿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⒀“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六国论》
⒁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被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⑦音同“披”,披散,散开。⑪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⑫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屈原列传》)⑬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⑭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⑮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⑯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⑰成语“泽被()后世”“被()发左衽”
5当疾满百日当解禄。
①在(某处[对着、面对]、某时[值、正在]);②占据,把守;③掌管,主持;④判罪;⑤抵挡,阻挡;遮挡。⑥担当,担任;⑦通“倘”,如果。⑨必定、一定。⑩符合⑾当作⑿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⒀应当。
⑪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⑫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⑬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
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⑱不久当()归还,还必当迎娶。《孔雀东南飞》
(9)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10)安步以当()车。《战国策》
⑾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⑿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⒁成语“当()家作主”“锐不可当()”
24号参考答案:
1答案:C(制:制度)2答案:D(①李丰当时还没有当官;②这是别人对李丰的揣测,且指李丰有所图谋;⑤李丰把所得赏赐给外甥们,是不贪财,但与做官无关)3答案:A(“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与“丰名乃被于吴越”矛盾)
4(1)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要点:“左右”“所在” “对”)
(2)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要点:“以选”“尚”“外……内……”“辞”)(平按:此处“辞”似乎已译为“辞让”更合适)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是谁?”(要点:
“缺”“谘”“谁可补者”)
三1答案:⑪没有什么;⑫没有谁;⑬不要;⑭mù,通“暮”;⑮不要;⑯没有什么,没有谁;⑰没有谁;⑱没有谁/不能/不能。
2答案:⑪如,比得上;⑫到;⑬等到,到了;⑭推及;⑮赶上,追上/到达/推及/到/到,到达。
3答案:⑪读(děi)必须、应该。⑫能够;⑬能够;⑭收获,心得;⑮能够;⑯通“德”,感激。(7)收获。(8)取得,得到。(9)得意,满足。
(10)取得,获得。
⑾岂不是、恐怕、莫非。⑿融洽。⒀对的、合适。⒁能够。
4答案:⑪覆盖;⑫音同“披”,披散,散开;⑬介词,表示被动;⑭蒙受,遭受;⑮音同“披”,穿;⑯音同“披”,穿;⑰覆盖/音同“披”,披散,散开。
5答案:⑪在;⑫抵挡,阻挡;⑬掌管,主持;⑭通“倘”,如果;⑮担当,担任;⑯判罪;⑰占据,把守;⑱必定、一定。(9)符合。⑩当作。⑾抵当、抵押、两者相抵。⑿抵挡,阻挡;遮挡。⒀应当。⒁掌管,主持/抵挡,阻挡。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职务被召为随军。当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他十七八岁,在邺城一带有清白的名声,品评辨别当时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在意他。后来在许昌任随军,声誉渐渐地隆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就命令人把门关上,命令他断绝与客人往来。当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当了皇上,得到了吴国的一个投降者,问他说:“江东听说中原的有名之士是谁呀?”投降者说:“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这个时候李丰是黄门郎,明帝问身边臣子安国在哪里,身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流传?”后来,李丰转职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任永宁太仆,因为他名过其实,才能和用处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央机构,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病愈(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通过选拔娶了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开始的几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敛住气息,脚软在地上不能站起。
到嘉平四年司马王宣死了以后,中书令的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之臣:“合适补任的人是谁?”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个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
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略夺取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了赏赐的财物,就把它们送去给亲人家族;等到得到了赏赐的宫人奴仆,别人大多给了家中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
第四篇:逍遥游学案3
《逍遥游》学案
(三)北京市平谷区第六中学张青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第三段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对话文本(研习第三自然段)
1、解释加点的词语;指出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 .....
()()()()()
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 .......
()()()()
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
()()
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句式:翻译:)(至:)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四、研讨:
1、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2、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第五篇:3《-桃花心木》导学案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3《 桃花心木》导学案
姓 名: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学习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学习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林清玄,台湾作家。先后出版的138本著作,本本畅销,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2.桃花心木 名称由来:桃花心木英文名为Mahogany,是指楝科Meliaceae桃花心木属Swietenia树种的商品材名称,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该类木材的心材通常为浅红褐色,径切面具有美丽的特征性条状花纹,由此而得名。优点: 因木材密度中等,软硬适中,干缩小,尺寸稳定,加工、胶粘和油漆性能优良,而深受人们喜爱。作为高级装饰和家具等用材,在世界木材销售市场上享有极高地位。分布: 中美洲、热带非洲、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南部。1.桃花心木属(Swietenia)此属为正宗的桃花心木,有7—8种,原产美洲热带。菲律宾、印尼、斐济和越南等曾先后引种栽培;我国滇、粤、桂、琼、闽等地也有栽培 【自主学习】
1、给这些字注音并再抄写一遍:萎 锻 空 种
汲
赖
基
雅
2、我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讲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3、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4、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浇水间隔天数 浇水时间
浇水的量
浇水来时还带着
5、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合作探究】
问题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你能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体会到了什么?
问题
二、读句子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问题
三、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当堂检测】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
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这里“不确定”是指 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育树和育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难和考验,才能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作者是用借 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是因为
【拓展延伸】
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明珠”说
感想:不经风雨,难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学习反思:
感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同学们也要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和时间赛跑
原文/林清玄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时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再飞过这条路线,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时间过的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人教本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
赏析:
让人哀伤的时间
外祖母去世后,“我”忧伤难过,爸爸于是对“我”解释什么是时间。从此,时间流失的可怕印在小小的“我”的心里,直到有一天“我”跑赢了太阳才压倒内心对于时间流逝的恐惧。得出“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道理。这是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和时间赛跑》的内容,平和简朴的笔调让故事在娓娓道来中
带上一抹隐隐的哀伤,透出人对时间的无力感。即使在结尾,在林先生把积极向上的道理告诉我们时,我们仍然无法排解那一丝萦绕心头的哀伤与无奈。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哀伤无奈?时间一点一滴一点一滴的从我们的指间溜走,我们的身躯因为它的流失而变得僵硬脆弱,毛病百出;脑子不再灵活地转动;皱纹和老人斑不知道在何时起已经爬上我们曾经年轻的脸庞„„我们哀伤无奈,因为时间属于我们而我们却又无法挽留;我们哀伤无奈,因为我们走向衰老和死亡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我们哀伤无奈,因为我们害怕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我们自己却一无所获。是的,我们无法挽留时间,我们只能够睁着眼睛看着时间的离去。但是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自己,不让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生命白白地度过!我们可以避免做无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提早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完成,我们可以让生命更加精彩充实!
是的,我们可以和时间赛跑,或许我们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进步,至少可以不让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在虚无中流失。
主要内容:课文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作者借种树喻育人,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本课重点生字:
(萎:wěi)干枯衰落:萎谢。本课的近义词:
偶尔—偶然;基业—基础;汲水—吸水,依赖—依靠;特别—特殊;模仿—仿照,优雅—优美;枯萎—干枯。本课的反义词:
相信—怀疑;高大—矮小,巨大—渺小,特别——般,枯萎—旺盛,依赖—独立,从从容容—慌慌张张。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 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种树人奇怪的地方:天数不确定 时间不确定 浇水量不确定 苗数不确定
课文是怎么介绍桃花心木的呢?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2、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3、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跟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找出最能体现桃花心木特点的词语。
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优雅自在 勃勃生机 仅及膝盖
1、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2、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读了这些语句,一个词语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也烙在了作者的心里。那就是——奇怪。
1、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这句话是说种树和种菜或种稻子不一样,种菜或种稻子时间很短就可以收成,而种树则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成。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养成依赖的心,根就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下去,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这两句是讲种植桃花心木的诀窍。每天定时定量给树苗浇水,对树苗有害无益,它不能独立地生长,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老依靠人,它的根也不能扎入土层深处。即使存活了,遇到了大风大雨,也会一吹就倒。“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苗当作人来写,写得生动形象。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句子中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句子的意思是说,育树和育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难和考验,才能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种树人不用来了,因为这些树的根扎得很深,能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水份,不用别人的浇灌,经得起干旱、风暴,茁壮地生长起来。我悟出的道理是:育人如育树,只有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克服依赖性,才能生存发展,成为强着。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并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天气变化无常,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例如:一场意外的车祸可能夺走一个人的双腿;可能因生病而双目失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让人妻离子散„„
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总结:作者通过和种树人的对话,深受感动,明白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理。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课后题解;
1、稳定的生活会使人养成依赖的心,相反,不确定的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2、因为桃花心木独立了,它自己从地下汲水生长。“我”悟出了只有独立自主,独立学习、独立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感想:不经风雨,难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古英雄多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万物竞天,适者生存。;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感悟: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同学们也要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