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语下:23、《愚公移山》教学案—孙家祥

时间:2019-05-12 17: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语下:23、《愚公移山》教学案—孙家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语下:23、《愚公移山》教学案—孙家祥》。

第一篇:九语下:23、《愚公移山》教学案—孙家祥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73)

课题:

23、《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年级()班

姓名:

完成日期: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和通假字。

2、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而()A、面山而居。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C、室而谋曰。②其()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环节三:课堂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环节

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74)

课题:

23、《愚公移山》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年级()班

姓名:

完成日期:

学习目标:

1、复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学习故事的寓意和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环节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10分钟)(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及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抽号上台背诵,视熟练程度加分,满分为10分)

环节二:研读课文,完成习题。(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 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 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 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①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②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③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④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环节三:中考真题演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以正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进行梳理后,共同总结)

23、《愚公移山》教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列子

寓言

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

2、chèn kuì

cuò

rèn fǔ

3、(1)同“返”

往返(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3)赞成(4)古代称山的南面,河的北岸为“阳”(5)边上(6)改变

4、①B ②A

5、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语气也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

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A。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能力提高】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4、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中考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6.指愚公移山的

决心和实际行动。

第二篇:九语下:2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案—孙家祥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57)

课题:20、《庄子故事两则》 课型:新授课 班级: 九()班

姓名:

完成日期: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2.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1、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2、关于《庄子》:《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3、整体感知

《惠子相梁》是<庄子>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故事。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鶵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环节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然后进行课堂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2、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3、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4、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58)

课题:20、《庄子故事两则》 课型:新授课 班级: 九()班

姓名:

完成日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巩固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过程:

环节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10分钟)(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及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抽号上台背诵,视熟练程度加分,满分为10分)

环节二:研读课文,完成习题。(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③固不知子矣()④请循其本()..

2、翻译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4、在这场辩论中,究竟谁是胜利者?

环节三:对比阅读,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庄子讲鹓雏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________,表现了庄子_______ _的态度。(2)本文比喻巧妙贴切,以鹓雏比喻________,以鸱比喻___ _____

3.第一则,“‘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说。4.当今广泛运用着的成语,有不少出自《庄子》一书,试举二三例。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三)审美鉴赏

精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案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庄子 秋水》 战国 道

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

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

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5、略。【能力提高】

1、①全:确定是。②安:疑问代词,怎么。③固:固然。④循:遵循。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示例: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对比阅读】

1.以箢雏自比,说明自己的高洁的志向。2.(1)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蔑视功名利禄(2)志向高洁之士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3.嘲讽。

4.井底之蛙、游刃有余、相濡以沫等等。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案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庄子 秋水》 战国 道

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

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

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5、略。【能力提高】

1、①全:确定是。②安:疑问代词,怎么。③固:固然。④循:遵循。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4、示例: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庄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能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是惠子胜利者。但是从辩论本身看,又是庄子胜利了。【对比阅读】

1.以箢雏自比,说明自己的高洁的志向。2.(1)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蔑视功名利禄(2)志向高洁之士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3.嘲讽。

4.井底之蛙、游刃有余、相濡以沫等等 5

第三篇:九语下:18、《孟子两章》教学案—孙家祥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53)

课题:

18、《孟子两章》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班

姓名:

完成日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2、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环节三:课堂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54)

课题:

18、《孟子两章》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班

姓名:

完成日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2. 巩固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3. 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

环节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10分钟)(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及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抽号上台背诵,视熟练程度加分,满分为10分)

环节二:研读课文,完成习题。(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 傅说()法家拂()士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环节三: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

。阐述了孟子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环节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相关知识链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着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着。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孟子》两章 教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孟子·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sù pàn yuè bì

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C

5、护城河 水池、池塘

6、略 【能力提高】

1、C

2、B

3、(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4、C5、略

18、《孟子》两章 教学案参考答案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孟子·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2、sù pàn yuè bì

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C

5、护城河 水池、池塘

6、略 【能力提高】

1、C

2、B

3、(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4、C5、略

第四篇:九语下: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孙家祥(共)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71)

课题: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年级()班

姓名:

完成日期: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掌握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过程:

环节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5分钟)(学生先自行查找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环节二:检查预习,双基训练。(10分钟)(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小组互评,视完成质量酌情加分,完成好的小组加10分。然后进行记忆巩固。)

1、读准字音。

昳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

2、实词: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④ 面刺寡人之过者(刺:)⑤ 时时而间进(间:)⑥ 王之蔽甚矣(蔽:)

⑦ 期年之后(期:)⑧ 能谤讥于市朝(谤: 讥:)3.虚词: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于:)② 皆以美于徐公(于:)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④ 皆朝于齐(于:)“而”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②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③ 时时而间进(而:)4.词类活用:

① 名动:朝服衣冠(服:)② 名状:朝服衣冠(朝:)

暮寝而思之(暮:)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③ 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④ 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5.古今异义:

地方: [今] [古] 环节三:课堂探究,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3、简要说说本文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4、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5、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6、事例: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妈妈心里担心,想提意见。请你替设计一条合适的提法。

环节

四、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梳理后总结)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72)

课题: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年级()班

姓名:

完成日期:

学习目标:

1、复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体味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10分钟)(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及重要的文言知识,然后抽号上台背诵,视熟练程度加分,满分为10分)

环节二:研读课文,完成习题。(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臣妾(qì)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期年(qī)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暮寝(qīn)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8、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环节三:课堂小结(5分钟)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师生共同梳理,小组指名展示。)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答案: 双基训练: 2.实词: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④ 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⑤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⑦ 期年之后(期:满一年)⑧ 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3.虚词: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② 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在)④ 皆朝于齐(于:到)“而”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词,并且)②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③ 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4.词类活用:

① 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② 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暮寝而思之(暮:夜晚)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③ 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④ 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5.古今异义:

地方: [今] 部分、区域、本地,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划。[古] 两个单音词。地。土地,国土。方,方圆,纵横。课堂探究:

1、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3、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二课时答案

【达标训练】

1.B 2.B 3.D 4.B 5.A 6.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

7、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能力提高】

1.D 2.C 3.C 4.C 5.A 6.D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学案

《愚公移山》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老师:李洲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文中愚公的形象:坚持不懈,有变通和发展的眼光,大智若愚。文中智叟的形象: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只会嘲笑别人。愚公精神比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预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愚公移山教学案】

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

...

3、重点字词解释。【愚公移山教学案】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 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通 词义: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 之:①冀州之南__________ ②跳往助之___________ ③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⑦河曲智叟亡以应。

⑧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学案】

7、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写京城氏之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

(3)写两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4)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

(5)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事?你认为愚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6)你是如何看待智叟?

(7)学习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联系自己谈谈)

(8)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A 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教学案】

下载九语下:23、《愚公移山》教学案—孙家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语下:23、《愚公移山》教学案—孙家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语下:0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案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中语文学案(81) 课题: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九年级班 姓名:完成日期:月日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第一......

    愚公移山教学案(精选5篇)

    语文公开课教学案 授课题目:《愚公移山》 授课类型:文言文复习课 授课地点:胶州第九中学 授课年级:九年级 授课时间:4月17日 执教人:胶州7中杜运凤 教学目标:梳理归纳文言知识点,复......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案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学案 “以自学为主的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题愚公移山授时间授时:1自学:1 自读要求 .1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辨析文言词语3领会这......

    孙军民教学案

    13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家峡水电站的特点,激发学生关心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参观顺序介绍所......

    九语下:11、《地下森林断想》教学案[A4P4含答案](共5篇)

    九下第三单元 11、《地下生命断想》教学案 班级: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

    作文教学案九7

    姜堰区地方课程·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参考教学案九年级下(7)关注生活热点紧跟时代立意 设计人:李中华教学设想:初三学生作文,往往表现出一己得失的情感,立意肤浅,格调不高。究其原因......

    九 年 级 下 英 语 教 学 计 划

    九 年 级 下 英 语 教 学 计 划 齐镇中学 何小平本学期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即将面临着中考考验。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拔考试。迎接好这次中考就成为......

    写作指导:《作文的构思及例文评点》学案—孙家祥(5篇模版)

    “作文的构思”写作导引及例文评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了解并掌握常用的作文构思方法。 2.能熟练地运用所学方法,精巧构思,写一篇优秀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篇优秀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