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2.教学论发展的学科基础
(1哲学作为方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2具体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3.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1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
(2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时期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3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学习教学论的方法
(1方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具体学习方法:读书思考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教师角色体验
5.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接呈现。
6.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7.教学本质讨论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2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3推动教学理论发展 8.教学本质的主要观点(1“特殊认识说”(2“发展说”(3“层次类型说”(4“学习说”(5“实践说”(6“交往说” 9.教学的基本性质(1认识性(2实践性(3社会性(4伦理性
1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11.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况和总结(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根据(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12.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教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对教学原则的朴素总结和表述
(2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3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原则,第一次把教学和道德教育
统一起来。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论述了四类33条教学原则。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揭示教学过程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教学原则体系。1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依据教学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反对教学上的盲目性
14.教学的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两者紧密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5.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更要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求发挥各个因素的整体功能。
16.教学的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升人性,以学生的存在和价值为目的,使教学达到“科学的人道主义”。
17.教学的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以一定的创新思想为指导,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18.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在个体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素养,是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备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自我
19.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性 20.理想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2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 21.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2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3教师要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4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5教师要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22.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23.教学目标的作用
(1定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标准作用 24.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领域,布鲁姆将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领域,克拉斯沃尔将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的评定、价值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五个层次
(3动作技能领域,辛普森将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为知觉、准备状态、引导下的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在反应、适应和创作七个层次
(4上海青浦县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模式,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去考虑,即教与学的行为、教与学的水平、教与学的内容。
25.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规定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
和行为的总和。
26.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关系(1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 27.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1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组成的活动系统(3教学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 28.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指教学内容表述规范、观点准确、论据确实。学生的辨别能力相对薄弱,不严谨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偏差
(2基础性指精心选择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要内容。(3时代性指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能体现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也能反映科学进步的最新成果。
29.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形式
(1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各门科学、不同知识领域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不同的科目。
(2活动课程,打破科目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0.教学内容组织的发展趋势
(1综合型,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2多样性,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31.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变形的纲要性文件。
32.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3.教学内容的优化(1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2删减和整合教材内容(3拓展与重塑教学内容
34.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35.教学设计的意义(1教学设计具有学科价值
(2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取得教学成效(3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36.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对应匹配 37.设计教学方案的环节(1聚焦任务(2了解学情(3陈述目标(4配置检测(5安排过程
38.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材料的有效活动方式。
39.优良教学方法的特征(1有一定的目的(2节省精力和时间(3有良好的结果(4符合教学伦理的要求(5教学生学会学习
4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考能力的方法
4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指对谈话和问答在教学中的应用
42.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和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43.陶冶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运用艺术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44.发现法,又称探究法,是指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留有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设计、推测、验证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4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帮助、尊重等社会品质,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46.语文“六步教学法”
(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结
47.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和奖励依据,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
48.情景教学,即“创设典型情景,激发儿童热烈情绪,把情感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
49.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技能、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50.教学艺术的养成(1认真钻研教材
(2熟悉儿童心理,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3加强文学修养
(4拓宽知识面,苦练教学基本功(5热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51.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52.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和反馈的功能(2导向功能
(3激励师生不断发展
53.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教学中可利用的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背景以及学生的能力、知识、学习特点等方面做一定的了解和分析,为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依据。
5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学过程顺利、正常进行而对教学行为所做的考察和认定。
55.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做出的评价。一般来说,它是对学期、学年等一定期间教学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既包括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又包括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56.目标达成模式,是泰勒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的一种评价模式。泰勒认为,所谓教育评价、课程评价,就是评价实际的课程方案在何种程度上都达成了教育目标,它是以泰勒的课程理论为依据的。
57.表现性评价基本特征
(1表现性评价以真实的问题和任务为出发点(2表现性评价是对行为过程和产物的评价
(3表现性评价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制定严格的、科学的标准。
(4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展现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58.成长记录袋是一种表现性评价近似的评价方式,是个人作品的系统收集,以反映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
(1使用的目的。第一,为教学和评价服务。第二,可以展示学生的当前成就和进步过程。
(2内容选择的指导。第一,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第二,成长记录袋所面对的参与饿着。第三,什么类型的作品适合放进成长记录袋。第四,将使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作品。(3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的确定。制定成长记录袋首先要从明确阐述创建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开始。
59.个别教学是教师对学生逐个进行传授和指导。
特点(1有专门的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学生,并且有大抵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施,形成专门的文化传播活动。
(2同一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授课
(3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业(4无固定修业年限
6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一定的年级,若干年级组成低中高等不同学段。每个年级、学段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接受统一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升级。具有高效经济的特点。
62.分层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它主要根据儿童能力的大小,把它们分成若干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体施以不同的教学,或者按不同的年限学习同样的课程,即能力差的学生允许他们学得慢些,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学得快些;或者不同儿童组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学习不同的课程,达到不同的要求。
63.课程表编制的因素:(1课程计划(2教学时间(3学生(4教师(5教学设施、场地等
64.布置作业注意的方面(1作业的针对性(2作业的迁移性
65.作业批改要求:(1及时,当天作业当天批改(2规范,使用统一的批改符号,书写规范。(3签署日期
66.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师生个体活动加以必要的规划、组合、协调、激励与控制。借以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67.课堂管理就是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建构积极的合乎伦理的课堂环境的过程。
68.同步学习及其管理
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班级全员一齐进行的学习。(1以任务促成纪律,强化目标的定向与调控(2制定并遵循共同的课堂规则
69.分组学习及其管理 分组学习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共同学习。分组的原则:(1)均衡(1)学生自愿为主,教师适当调整(2)规模适度(3)合理分工
(一)提供积极互赖的任务情景
(二)强化个人责任感
(三)学习交流的规则与技巧
(四)组际交流与总结评价 70.教学研究是以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活动,包括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 究两大领域。意义:(1)深化对教学过程和问题的认识,发展、完善和创新教学理论(2)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实践的品质(3)锻炼教学研究者主体,提高教学研究者素质 71.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文献法(5)经验总结法 72.校本研究的性质: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它以学校为基础,由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针对学习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特点(1)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2)校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改进、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3)校本研究发生和进行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堂(4)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与学校、教师、学生整体 发展相关的问题。73.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74.校本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4)总结
主要方法:(1)行动研究(2)课堂人种志研究(3)个案研究(4)教学叙事研究
第二篇:化学教学论总结知识点
一、我国早期的化学启蒙者--徐寿。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化学教育系统的成形期。《奏定学堂章程》。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试用长达8年之久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
大纲进行了修订。2000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7月
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的精神。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
修订版)》进行再修订。2003年4月出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二、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三、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
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三教统筹”,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期望的三
张“教育通行证”,即都应掌握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
证。
五、科学素养:了解和熟悉进行个人决策、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
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六、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态度,过程,知识,技能。
七、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充实和发展起来,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
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八、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
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丰富大家的教育理念,让大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九、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和重要归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主旨,科学素养的要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型课
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分科课程(世界的主流)与综合课程。
十一、学科课程的优缺点与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学科课程便于系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但是逻辑性较强,枯燥抽象,难度大,不利于学生接受。活动课
程注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力求通过学
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为2学分,高中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必修:即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十三、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
十四、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3,化学学科的特征。
十五、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
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十六、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十七、化学课程总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分三方面来说:1,知识技能2,能力方法3,情感态度。
十八、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由课程总目标,三个维度的展开目标和八个课程模块的内
容标准构成。(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展开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标准:2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
十九、根据有关知识在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
次是:1,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2,知道“是什么”。能根据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别有关材料。3,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十、美国学者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应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进行分
类,形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二
十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
成。
二十二、化学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1,科学探究 2,身边的化学物质 3,物质构成的奥秘 4,物质的化学变化 5,化学与社会发展
二十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书面检测
二
十四、学生自我评价通常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化学
学习的重要资料,包括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收集的化学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二
十五、活动表现评价围绕解决问题的速度、质量而展开,同时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习态度、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表达交流的技能。 二
十六、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2,确立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新课程的实施。7,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
十七、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化学1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
无机物及其应用。化学2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二
十八、第一类教材理念以培养少数精英、传承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的组织往往以知
识为中心,采取尽可能简约的方式呈现知识,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缺点:这类教材往往是“学科为中心”的,追求理论体系,忽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思维要求高;问题主要是学科内的,脱离社会现实。第二类教材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倡导“从经验中学”、“做中学”。第三类教材理念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强调实验在理解知识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二
十九、“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
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三
十、化学教材的8个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 2,观察与思考 3,活动与探究 4,联想与启示 5,交流与讨论 6,拓展视野 7,练习与实践 8,整理与归纳这些栏目的恰当运用,使不同选修教材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富有召唤力,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中
获得有关的思想方法,又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三
十一、根据教学思想和启发策略,可以把化学教学方法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两大类,启发式又可以分为 传统启发式教学、现代启发式教学、综合启发式教学。
三
十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1,课程教学设计 2,学段教学设计 3,单元教学
设计 4,课时教学设计
三
十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1,设计准备 2,设计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策略和方
法 4,设计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媒体 6,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 7,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
三
十四、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1,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2,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3,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4,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三
十五、化学实验的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
十六、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绿色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约性原则。
三
十七、结合国内外的教学实践,可将化学实验的功能概括为以下三方面:1,具有深
刻的认识论意义 2,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3,对于培养各种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最佳途径。
三
十八、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两种模式
模式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模式2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三
十九、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 2,现象
明显,易于观察 3,操作规范,注重示范 4,演、讲结合,启迪思考 5,简易快速,按时完成 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四
十、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准备,指导预习2,认真
巡视,及时指导 3,适时反馈,沟通交流
四
十一、科学探究的含义: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四
十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未知性与问题性、发现性与探索性、过程性与开放性、主
动性与互动性。
四
十三、探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1,提出问题 2,收集证据 3,形成解释 4,评价结
果 5,交流发表
四
十四、提倡的三种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
十五、从化学知识分类的角度出发,将化学学习策略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
略、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化学情意类内容的养成策略和化学问题解决策略。(考察应用)
四
十六、掌上实验室由手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整合而成,手持技术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
四
十七、教师进行反思的意义:1,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2,反思有助于教
师的自知和自我理解。3,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四
十八、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1,写教学日志 2,观摩与交流 3,专题研究 4,再现
反省 5,行动研究
四
十九、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1,行动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2,行动
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3,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
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25、特普朗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26、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27、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一些原则
1、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2、小学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3、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
4、泰勒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5、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6、简述课程内容组织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被容组织的不同取向(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7、在处理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时,应注意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8、泰勒提出的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又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相同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9、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10、教学手段选择的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的原则 特征特点
教学论学科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1、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赫尔巴特和乌申斯基,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是教育心理学运动
2、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3、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4、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思想
5、注意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6、出现了一大批教学论有深入研究的教育家 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1、从内容上看,自然科学今日了现代课程并取得了合法地位
2、在内容进程的安排上,纵向上增强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许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性
3、从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是现代课程的显著特征
4、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课堂的活动丰富了,还重视课外拓展的活动,教科书的标准编写越来越科学合理 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3、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2、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3、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4、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教学目标的特征
1、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授目标又是学习目标。最终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预期变化
2、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主观上的一种期望,说明教学是一种受自觉目的支配的活动
3、教学目标是可以测度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主张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教学程序上,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3、教学策略上,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杜威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有道德的人
2、教学程序上,教学的形式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要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特点
1、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智慧即是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教学程序上,设置疑难情境,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3、教学策略上。提倡从做中学,注重儿童的兴趣,采用发现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的统一
4、分科教学 复式教学的特征
三多两少:三多包括:在统一课堂内年纪多,教学内容多,自动作业时间多。两少:教学时间少,同一年级学生人数少 原因或因素分析
1、现代课程在17-18C形成的原因
(1)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工业革命促进课程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等级性和阶段性受到挑战。
(2)时代状况,科学知识的大发展时期
(3)现代学制的建立
(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为现代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外部因素:
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2)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程的方方面面: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3)社会的性质决定着课程的性质
(4)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直接影响着课程,决定着课程的基本方面 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1)儿童观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程组织的逻辑 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1)知识对课程的影响救援、直接而深刻。课程内容的质和量都直接取决于人类文化知识的发展状况。
(2)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重要的推动力(3)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4)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3、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4、选择和运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
教学任务和目标、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经济因素、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5、制约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客观因素:社会的变迁、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师生的特点
主观因素:人们对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者的已有的经验和教育视野
6、研究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择好研究课题(2)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自主研究活动(3)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索过程的指导。意义和影响
1、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发展了学校能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
(2)从理论上确定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路。(3)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
(4)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5)是广大中小学成为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观的“实验田” 现实意义
(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开发民主化
(2)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而言,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4)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是的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
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1)遵循教学规律: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系统化的内在机制(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力量的来源 基本环节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1、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2、如何确定基本目标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2)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基本依据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的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
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基本载体,正是通过学科的发展,人类知识得到了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明确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是课程的终极目的。是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它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提出 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价值观的基本化,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关键
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这一个环节需要在普通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做出选择
运用“需要评估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其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确定个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
3、内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3)绘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
4、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
首先要搞清楚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其次要对内容点进行分解(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内容点教学目标有3部分组相互对质和冲突时期、教学模式类型朝多样化发展时期(2)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演绎并举(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4)由刻板到灵活(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如何认识“教学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说”
教学的认识活动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学习现成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活动
(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个体认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学生认识形式丰富,具有综合性
(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教学认识有教师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三体结构。具有间接性,高效性和系统性
(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现和探索有间接性。教师传授也有间接性
(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并促进个体发展的突出功能。这是教学认识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重要特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1)不需要通过课堂的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2)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固定,视需要可长可短(3)对学生的要求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4)不一定面向全班,可分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的形式进行。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完善和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布里治制、圣巴巴拉制、生活学校、否定与抛弃:文纳特卡制、设计学校、开放教学、组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协同教学(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采用大班、小班、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适量。、强调合作,但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
复式教学的优点
便于儿童就进入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师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复式教学适用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有利于教育的普及。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效应“,是指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性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的一种光环作用。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他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性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环境。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目标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面内容。
2、物理学是探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3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
①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过程,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③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对学生寻完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的整体描述。4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和经济、社会关系的认识
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③深化知识和探索自然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5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特征分解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去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抽出来。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的推理分为:归纳推理(是由一些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一般性规律的方法)、演 绎推理(是由一般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类比推理(从个别性的结论推出个别性的结论)。7物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 1新颖性 2灵活性
3综合性——创新思维不是一两种思维形式合作的结果,而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形式思维的综合,物理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发散思维是指一眼解决的物理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朝多方向推测、想象、假设的“试探”性思维过程。集中思维是调动各种信息,按照固定的方向和模式来解决物理问题,或以物理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指向这个中心的思维方式。
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过程和原则
1、高中物理教学科学探究的7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记性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中学物理教学原则:①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②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原则③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的原则④激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⑤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4、学习动机:
5、STS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
6、ABS:anti-locked boating system 第三章
1、常用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自学-讨论模式、探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阅读法。
3、讲授法的要求:
①讲授的内容,必须处理得当,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
②要创设学习物理必须的观察环境,即要加强演示实验或提供真实过程的录像。③讲授是要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要直观、形象、准确、精炼,能换取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④讲授知识,要立足于发展学生能力,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和形式,把科学的客观性和逻辑性与一些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掌握发行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讲授知识,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用科学服务人类的意识。
4、讨论法的要求: ①教师必须熟练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了解学生学习容易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此前提下,还要能提出恰到好处的讨论题。同时,要充分估计在讨论过程重要出现的问题,以及准备如何完善地引导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②教师要创设条件,并引导学生要事先阅读课本和搜集其他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做一些实验或进行对有关自然现象的观察,最好要求学生写好发言提纲,要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有结论,防止讨论脱离主题,流于形式。
③讨论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作出明确的结论。
5、常用教学策略:①概念转变策略②任务驱动策略③图示策略④分层教学策略
第四章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原则: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②精确性与针对性相统一③启发性与趣味性相统一。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1、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的特点: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电流(安培)、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
4、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的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统称为前概念。
5、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学会运用概念。
6、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方法:运用实验、运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7、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第八章
1、物理规律:
2、物理规律的特点:①物理规律反应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②物理规律是观察与实验、思维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③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①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与科学方法②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③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明确物理规律与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⑤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有四个步骤:①创设物理情境,形成科学问题②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结构③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④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章 物理教学评价
1、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档案袋
2、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①促进学生发展②促进教师成长③以学论教
3、评价教师的教:①情绪状态②交往状态③思维状态④目标达成状态
4、中学物理教学评价的四个基本功能:评判功能、反馈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
第五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知识点
中学生物教学法定义:
中学生物教学法是一门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教育科学,它以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为基础,探讨中学生物教学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边缘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科学。
生物学教学论:
生物学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分支,是在生物学教学法和生物学教育学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它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生物教学论是一门学科,是交叉学科,是发展中的学科。
范式理论:
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
②共同的信念;
③某种自然观等,范式转换就是科学的革命。
学科成熟标志主要有三点:①特定研究对象,②特有研究范式或方法,③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生物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专而深的生物科学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生物学实验能力。
2、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具有纯熟的教育技能和管理教育能力。
3、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4、一定的教育理想。
5、懂得一定的教育哲学理论
生物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就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自己要讲学习,讲修养,勤奋学习,钻研业务,要具有高尚的人格。
教学目标
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微观角度:布卢姆教育目标体系
3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
关于认知领域的6个层次:
(一)识记:忆想、认辨、记忆
(二)理解:对知识解释说明
(三)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分析:将所学知识分析为各个部分
(五)综合:将所学知识综合成新的思想
(六)评价:灵活运用,提出独特见解
建构主义(P42-47)
课程标准(P9-12)
课程理念
是课程设计者蕴涵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全新观念
2、强调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主动探究和合作式学习
4、体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完美的结合后现代主义课程
1、后现代范式:一种开放的观点
自组织、不确定性、非线性是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挑战和干扰是组织和再组
织存在的理由。
2、后现代课程研究
后现代课程研究是对现代课程研究的反省和超越,现代课程研究追求客观、普遍、中立,后现代课程研究则反省、批判现代理性造就的负面影响和结果,着力弘扬主观、个体、多元
3、后现代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的特点
建构性: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
先设定的课程。
非线性:作为一种模体,它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它有界限,有交叉点或焦点。
4、后现代课程的特征
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生物教学过程
指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学习共同体‖
(2)教育即交往,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直观——思维——实践——
教学过程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这种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经过精心选择、加工和组织的,具有系统性、确定
性、稳定性、可接受性等特点
3、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和创生过程(见后―建构主义‖)
4、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
知识、技能和能力形成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
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教学过程特点
1、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目标的实现者,系统知识的实现者,整个教学活动的组
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主体地位:学习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认识活动。
主导和主体必须统一。
2、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识的过程。
4、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受教育的过程。
教学方法
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等。
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可分为4类:
1)考试泄密事件
2)考试违规事件
3)人身安全事件
4)考试操作失误事件
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突发性。
第二,紧急性
第三,不确定性
第四,影响的社会性
第五,处理过程非程序化
如何应对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 ?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
第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三,比例原则:采取的措施要与利益、损害程度相匹配。
第四,权利救济原则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过程组织方式做的简要表述。从大到小,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分三个层次来研究教育模式*:宏观模式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模式;中观模式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构建的办学模式;微观模式是教师根据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
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
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
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
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
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
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
法和标准。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
差异。
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三个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
明确规定每一阶段教师―教‖的具体任务和活动方式与学生―学‖的具体要求和活动范围
杜威的教学模式
实用主义教学思想,教育即生长,重视儿童活动和探索,重视学生做和经验,重视学生的生长和发展。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情境、问题、假设、推断、验证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建议建立一套社会作业的分级课程。社会作业既代表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又代表了社会生活中人们所从事劳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管理
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
包括 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管理的任务
1、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
2、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
3、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
4、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
5、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考虑人的需要
教师为学生服务,行政为教师服务
教学论科研
研究方法
1、历史法
2、调查法:(1)观察法;(2)问卷法;(3)访谈法
3、实验法
4、统计法
科研选题的原则
1、需求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优势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论文的构思
1、提出论文的构思,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法
2、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作出结论,提出建议
3、查找并提供参考文献资料
论文结构
1、论题(Topic)
2、摘要(Abstract)
3、关键词(Keyword)
4、引文、前言或介绍(Introduction)
5、正文(Body)(Materials and methods)
6、结果与讨论(Result and discussion)
7、结论与建议(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8、参考文献(Reference)
选题:好题目的特征
•什么是对知识的创造性贡献?
–提出了新角度,–提出新的方法,–提供新的资料,–提出新的观点。
•一个硕士论文应有一项或多项贡献
•始终牢记的问题:
–什么是我的论文的―创新点‖?
–这些创新点足让我的论文通过
吗?